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歷史開學考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歷史開學考試卷

資源簡介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歷史開學考試卷
1.(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考古學家在湖北石家河古城三房灣作坊遺址20平方米范圍內初步發掘陶杯4078件,學者估計5510平方米的作坊范圍內埋藏的紅陶杯數量可能會達到驚人的2242570件。另有觀點認為三房灣200萬殘杯,對應的可能是數千萬甚至近億件成品。據此最合理的推測是( ?。?br/>A.良渚先民具備強大社會動員能力
B.神權階層主導三房灣的文明秩序
C.蛋殼陶生產依賴初步的社會分工
D.石家河周圍存在發達的貿易網絡
【答案】D
【知識點】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特點
【解析】【分析】據材料可知,湖北石家河古城三房灣作坊遺址20平方米范圍內發現大量的陶杯,學者預估該地生產作坊的生產能力驚人,而這么多的陶杯只能是面向市場進行的生產,表明石家河周圍存在發達的貿易網絡,D項正確;
材料中涉及的湖北石家河古城三房灣作坊,與良渚先民無關,排除A項;
蛋殼陶是黃河流域龍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材料中也沒有信息表明三房灣作坊生產的是蛋殼陶,排除C項;
材料中沒有神權階層的信息,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歷史文化遺產,解答本題要求學生提取材料信息湖北石家河古城三房灣作坊遺址20平方米范圍內發現大量的陶杯,學者預估該地生產作坊的生產能力驚人進行分析,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西周時期,小宗世襲為大宗家臣,異姓亦可世襲為家臣,“事保厥家”乃其職責,職位世代沿襲,事事聽命于家主。然至春秋時期,家臣可參與家主的政治、軍事等事務,逐漸發展成“執國命”的“陪臣”,且家臣屢叛其主,出現“大夫專諸侯”、“家臣專大夫”的現象。這一變化(  )
A.促使諸侯爭霸向兼并戰爭轉變 B.體現出宗法分封秩序遭到破壞
C.有效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 D.表明貴族內部未形成嚴密等級
【答案】B
【知識點】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小宗世襲為大宗家臣,異姓亦可世襲為家臣"“執國命”的“陪臣”“家臣專大夫”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西周時期同姓、異姓都可以作為卿大夫之室的私屬家臣,在血緣與政治的作用下家臣對家主忠心不二,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卿大夫勢力增強,促進了家臣權力的擴展,家臣由西周“事保厥家”逐漸發展成春秋后期“執國命”的“陪臣”,家臣屢叛其主,折射出宗法分封秩序遭到破壞,故B項正確;
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壞,沒有涉及諸侯之間戰爭性質的變化,排除A項;
材料體現的是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壞,沒有涉及強化中央對地方的官吏,排除C項;
分封制促使貴族內部形成嚴密等級,春秋時期貴族等級秩序遭到了破壞,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春秋時期的變革,解答本題根據“小宗世襲為大宗家臣,異姓亦可世襲為家臣"“執國命”的“陪臣”“家臣專大夫”進行分析,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戰國后期,為統一貨幣重量,三晉使用刻著“市平”的圜錢,充當檢驗貨幣重量的“法錢”或砝碼;而同一時期的秦國,在貨幣流通上則呈現“百姓市用錢,美惡雜之”的現象。這一不同反映了秦國( ?。?br/>A.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B.商品經濟發展相對滯后
C.放松對經濟的管理 D.在集權體制上較為落后
【答案】B
【知識點】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材料“三晉使用刻著‘市平’的圜錢,充當檢驗貨幣重量的‘法錢’或砝碼;而同一時期的秦國,在貨幣流通上則呈現‘百姓市用錢,美惡雜之’的現象”說明秦國與三晉在貨幣質量上的差異,這源于秦國與三晉的商品經濟發展的程度差異,三晉地區工商業繁榮,對統一貨幣質量的需求度更高,而秦國的商品經濟相對滯后,因此秦國貨幣呈現出“美惡雜之”的現象,B項正確;
戰國后期,秦國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但是農業發展同樣需求統一質量的貨幣,因此重農抑商政策不是秦國貨幣雜亂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
經濟包括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等,商品經濟不發達,不代表對經濟管理放松,排除C項;
秦國在集權體制上相較東方諸國更具優勢,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戰后時期的時代變革,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4.(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秦朝時,郡設郡守、監御史、郡尉??な貫榭さ拈L官,可自行任免大部分郡以下的官員。監御史隸屬御史大夫,負責監察郡守與其他官員??の菊乒芸ゑv軍,主管治安、偵緝盜賊,直轄于朝廷。由此可見,秦朝( ?。?br/>A.地方政府職權擴大 B.政治統一初步鞏固
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D.貴族政治得以完善
【答案】B
【知識點】秦朝的統一措施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秦朝郡守擁有一定的地方行政權力,便于強化地方治理,同時又與監御史、郡尉分享地方權力,相互牽制,這便于中央管控,這表明秦朝初步鞏固了政治統一局面,B項正確;
材料只是涉及秦朝郡級官員權力劃分,未體現地方權力擴大,排除A項;
秦朝地方官員職權明確,各司其職,有利于提升行政效率,排除C項;
秦朝廢除分封制,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郡縣制,郡縣制從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確保了中央對全國的統治,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統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5.(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漢武帝時“尚書”一職日益重要,大臣們的奏疏不能直接進呈皇帝,要送尚書署,后來尚書臺就成了皇帝的機要秘書處。漢武帝還任用一些上書言事的賢良、文學,讓他們出入宮廷,與尚書共議國事,這一做法的作用是( ?。?br/>A.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B.制衡丞相勢力,強化君主專制
C.重用儒家學者,提高儒學地位 D.任用外戚權臣,削弱宦官權力
【答案】B
【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中外朝制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材料做法主要是削弱相權,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大臣們的奏疏不能直接進呈皇帝,要送尚書署”“尚書臺就成了皇帝的機要秘書處”并結合所學,與皇帝共議國事的應該是宰相,但材料中奏章送至尚書署,尚書臺就成了皇帝的機要秘書處,可得出這一做法的作用是制衡丞相勢力,削弱相權,強化君主專制,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材料做法主要是削弱相權,不是提高儒學地位,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不涉及任用外戚權臣,削弱宦官權力,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漢武帝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6.(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自東漢以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邊疆民族大規模內遷,內遷各族紛紛建立政權,在廣大北方地區形成了各民族錯處雜居的局面。內遷的少數民族主動接受漢文化,在其統治范圍內努力推行漢化政策,并接受大一統思想,以華夏正統自居。由此可知當時( ?。?br/>A.西晉的統治已經分崩離析 B.華夏認同感的加強
C.皇位的宗法傳承得到維護 D.漢代制度受到追捧
【答案】B
【知識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內遷的少數民族主動接受漢文化,在其統治范圍內努力推行漢化政策,并接受大一統思想,以華夏正統自居”分析可知,魏晉時期的少數民族內遷促使少數民族接受漢文化,華夏認同加強,B正確;
A錯誤,與材料主旨不相符;
C錯誤,材料不涉及皇位的宗法傳承;
D錯誤,材料不能看出漢代的制度受到追捧;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內遷的少數民族主動接受漢文化,在其統治范圍內努力推行漢化政策,并接受大一統思想,以華夏正統自居”。
7.(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隋書》認為,隋朝開通大運河,是為了高麗戰爭運輸兵馬物資;后世學者認為,其主要是為了滿足隋煬帝巡幸江南的娛樂需求;當代史學家認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是根本原因。據此可知,關于隋朝大運河開鑿原因的認識( ?。?br/>A.反映了歷史的復雜性、多面性 B.只能有一種正確合理的觀點
C.說明立場不同影響歷史解釋 D.后世學者研究比古代觀點可信
【答案】A
【知識點】隋朝的興亡
【解析】【分析】解讀材料可知,不同時代的歷史學家對于隋朝大運河開通的原因有著不同的歷史解釋,各位歷史學家處在不同的歷史時代,采用多角度,多元化的方式來分析歷史問題,結合史學研究方法可知,關于隋朝大運河開鑿原因的認識反映了歷史的復雜性、多面性,A項正確;
“只能有一種正確觀點”不符合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表述錯誤,排除B項;
材料中“《隋書》認為,隋朝開通大運河,是為了高麗戰爭運輸兵馬物資;后世學者認為,其主要是為了滿足隋煬帝巡幸江南的娛樂需求;當代史學家認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是根本原因”提及的歷史學家只是處于不同的時代,無法判斷他們的立場是相同還是不同,排除C項;
后世學者的研究不一定古代研究觀點可信,只是所處的時代不同,判斷歷史研究觀點是否可信,主要依靠歷史史料佐證,而不是研究人員所處的時代,D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學研究的方法,解答本題需要結合史學研究的特征和影響來解答,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8.(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唐朝后期,政府經常征調藩鎮軍隊平叛戰亂。事實上,在安史之亂后到黃巢之亂前,絕大部分藩鎮并不割據,即使割據藩鎮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這反映出,唐朝后期的藩鎮( ?。?br/>A.客觀上延續了唐朝統治 B.遏制了大規模農民起義
C.保證了國家的政令統一 D.重建和鞏固了西北邊防
【答案】A
【知識點】安史之亂、黃巢起義與五代十國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唐朝后期,藩鎮經常被用于平叛戰亂,大部分藩鎮不割據,且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這在客觀上延續了唐朝統治,A項正確;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藩鎮雖然延續了唐朝統治,但無法阻止農民起義,黃巢起義就是例證,B項錯誤;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保證了”說法夸大化,C項錯誤;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安史之亂后,邊防空虛,吐蕃趁機占領河西隴右地區,D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藩鎮割據,解答本題需根據材料“唐朝后期,政府經常征調藩鎮軍隊平叛戰亂。事實上,在安史之亂后到黃巢之亂前,絕大部分藩鎮并不割據,即使割據藩鎮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及藩鎮割據的歷史影響進行分析。
9.(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從漢朝時期開始,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流就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以下關于古代“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流”的表述,正確的是(  )
A.隋朝法顯從長安出發,曾到達天竺
B.東晉時,日本高僧空海到洛陽求佛法
C.唐朝玄奘西游天竺,在那爛陀寺研佛
D.北宋外貿稅收成為財政收入最主要來源
【答案】C
【知識點】三國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法顯西游發生在東晉,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空海在唐朝時,來長安求佛,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唐朝時期,玄奘西游天竺,在那爛陀寺研佛,成為公認的佛學大師,故C正確;
D、結合所學知識,宋元時期,外貿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而不是最主要來源,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識記唐朝時期的民族關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0.(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錢穆曾有言:“論中國古今社會之變,最要在宋代”。宋代提倡文治,必然重視對文官的選拔,而文官絕大部分都是科舉出身。有學者統計,唐代,科舉共取士6603人;宋代,進士達43000人。宋代共有135位宰相,其中90%以上系科舉出身。這表明宋代( ?。?br/>A.門第觀念開始淡化 B.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
C.國家對社會的控制松弛 D.社會階層流動加速
【答案】D
【知識點】科舉制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宋代提倡文治,必然重視對文官的選拔而文官絕大部分都是科舉出身““宋代,進士達43000人。宋代共有135位宰相,其中90%以上系科舉出身”并結合所學可知,宋代實行文官政治,重視對文官的選拔,強化了科舉制度的作用,這使得宋朝文官絕大部分都是科舉出身,許多出身底層的知識分子進入北宋政府的高層,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故C項正確;
材料不能體現門第觀念淡化,故A項錯誤;
僅從科舉制的出身無法得出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故B項錯誤;
材料的主旨是宋代科舉制,不是國家對社會的控制松弛,故D項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科舉制,解題的關鍵信息是根據“宋代提倡文治,必然重視對文官的選拔,而文官絕大部分都是科舉出身”“宋代,進士達43000人。宋代共有135位宰相,其中90%以上系科舉出身”,結合宋代科舉制的發展及其原因和影響解答,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1.(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宋代經濟的大發展,特別是商業方面的發展,或許可以恰當地稱之為中國的‘商業革命’”。材料中宋代“商業革命”的突出表現是指(  )
A.從越南引進優良品種占城稻
B.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C.長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已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
D.長安成為當時繁華的國際性大都會
【答案】B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商業發展
【解析】【分析】紙幣是宋代商業繁盛的產物,故B符合題意;
據所學知識可知,A和C是宋代農業發展的表現,顯然與題意不符,排除AC;
D項是唐朝商業發展的表現,與題意不符,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宋代經濟發展的相關史實,解答本題需結合宋代商業經濟發展的表現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2.(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宋代賞荷之風盛行,還培育出了一種新蓮“君子蓮”,并形成了內涵豐富的荷文化系列,周敦頤的《愛蓮說》還將荷花意象與文人修為緊密結合。這些現象的出現,反映(  )
A.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 B.科技豐富市民生活
C.儒學復興運動的影響 D.士大夫階層的崛起
【答案】C
【知識點】程朱理學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君子蓮”“將荷花意象與文人修為緊密結合”可知,宋代荷文化系列的形成,體現了儒家的君子品格,這是儒學復興運動的影響,C項正確;
材料沒有體現科技豐富市民生活,排除B項;
材料并未涉及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排除A項;
士大夫階層的崛起是在隋唐時期,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宋明理學,解答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宋代儒學復興的知識作出回答,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3.(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宣政院是元朝在中央政府中設置的掌管全國佛教事務以及藏族地區軍民之政的特殊機構,凡是有關藏族地區的軍民錢谷、官吏任免、驛站交通的事務,宣政院部都需過問。據此可知,元朝宣政院( ?。?br/>A.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據的隱患 B.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C.成為類似于行省的地方機構 D.邊疆呈現與內地一體化趨勢
【答案】B
【知識點】蒙古崛起與元朝的統一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宣政院是元朝在中央政府中設置的掌管藏族地區軍民之政的特殊機構,其目的是加強中央對藏族地區的管理,即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B項正確;
“消除了”的說法絕對化,排除A項;
根據材料“宣政院是元朝在中央政府中設置的”可知,宣政院是中央機構,而非地方機構,排除C項;行省制度的設立體現邊疆治理與內地一體化趨勢,材料體現的是為加強管理對全國佛教和藏族地區采取的特殊管理,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元朝宣政院的設置,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宣政院是元朝在中央政府中設置的掌管藏族地區軍民之政的特殊機構,其目的是加強中央對藏族地區的管理。
14.(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明朝初期,內閣大學士只是侍從顧問之臣,只有“獻替可否,奉陳規誨”的職權,但“仁宗而后,諸大學士歷經尚書、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綸言批答,裁決機宜,悉由票擬,閣權之重,偃然漢唐宰輔,特不居丞相名耳!”這一轉變說明內閣( ?。?br/>A.成為法定的中樞權力機構 B.強化了中央集權統治
C.對皇權具有顯著制約作用 D.地位和權力得到提高
【答案】D
【知識點】內閣制與省府縣制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明朝初期,內閣大學士只是侍從顧問之臣,但是仁宗后,內閣大學士地位尊崇,閣權之重,偃然漢唐宰輔,這些表明了內圖的地位和權力得到提高,而內閣的地位和權力是由皇權賦予的,這一轉變說明皇權專制統治的加強,故D項正確;
明代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樞權力機構,并非獨立的,排除A項;
根據所學可知,中央集權屬于地方權力機構的調整,是中央控制地方的加強,材料未涉及,排除B項;
材料主旨是強調內閣地位和權力的變化,未涉及其制約皇權,而且內閣本身就是君主專制的產物,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明朝政治體制的變化,解答本題需結合明加強皇權的史實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5.(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某學者認為,與西方的新航路開辟不同,明代鄭和出使西洋使團是史無前例的大規模貿易使團,遠航持續近30年,開通了海上貿易通道,在給區域帶來和平與秩序的同時,也導向區域經濟發展。以此為基礎形成的亞洲國際貿易網,繁盛地存在了一個世紀左右。該學者意在說明明代鄭和使團( ?。?br/>A.彰顯了東方獨特的國際交往模式
B.實現了經濟進步與社會發展的共贏
C.保持了中國傳統經濟世界領先地位
D.突出了經濟對于航海的推動作用
【答案】A
【知識點】鄭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與西方的新航路開辟不同”“在給區域帶來和平與秩序的同時,也導向區域經濟發展。以此為基礎形成的亞洲國際貿易網,繁盛地存在了一個世紀左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學者意在說明明代鄭和使團彰顯了東方獨特的國際交往模式,故答案為B項;
材料無法體現經濟進步與社會發展,排除A項;
材料沒有中國傳統經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
D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鄭和下西洋,解答本題需要考生掌握鄭和下西洋的過程及影響,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6.(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雍正即位后,放寬了官員使用奏折的范圍,準許隸屬各省督撫的布政使和按察使用折奏事。奏折內容包括錢糧、緝盜平亂、民情風俗及官員本身私事等。雍正批折尤勤,每折手批數十言,或數百言,多屬訓誡臣工之詞。據此可知,奏折使用權的放寬( ?。?br/>A.有利于皇帝加強對地方控制
B.有助于緩解地方官員之間的對立
C.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辦事效率
D.體現君主對官員吏治才能的重視
【答案】A
【知識點】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
【解析】【分析】材料中雍正帝放寬官員使用奏折的范圍,準許隸屬各省督撫的布政使和按察使用折奏事,這有利于皇帝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故A正確;
材料中奏折內容包括錢糧、緝盜平亂、民情風俗及官員本身私事等,這與緩解地方官員之間的對立無關,排除B;
材料中秦折使用權的放寬有利于皇帝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與提高地方政府的辦事效率無關,排除C;
材料中奏折使用權的放寬有利于皇帝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與君主對官員更治才能的重視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清朝君主專制的加強,解答本題需根據奏折使用權的放寬進行分析,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7.(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廣彩瓷器是清代瓷器興盛的代表。清中期,廣州瓷商從景德鎮購買燒好了白釉的瓷坯,在廣州根據國外客商的需求加以彩繪和二次焙燒。廣彩瓷的興盛反映了清代(  )
A.西方技術遜色于中國工藝 B.資本主義萌芽正在緩慢發展
C.外貿政策調整改變產業布局 D.海外貿易占據著主導地位
【答案】C
【知識點】明清時期的手工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清代廣彩瓷是在景德鎮制作瓷坯,在廣州進行二次燒制,這是因為清代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廣州在乾隆年間成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因此廣州的瓷器制造業發展起來,這反映了外貿政策的調整改變了清代制瓷業的布局,C項正確;
材料中沒有表現出西方技術,A項過度推理,排除A項;
資本主義萌芽主要反映在民營手工業領域出現了雇傭關系,材料并未體現,排除B項;
D項“主導地位”表述不當,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陶瓷業,解答本題需結合閉關鎖國政策史實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8.(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據《嘉興府志》記載:明清時期,嘉興地區“比戶以養蠶為急務……蠶或不登,舉家聚哭”;此外,當地還形成了“蠶關門”和“蠶開門”的風俗,即在小滿時節家家關門閉戶,直到采繭時再開禁,親戚之間才可以互相走動。由此可推知,當時該地區( ?。?br/>A.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B.商品經濟發展較為繁榮
C.迷信思想影響社會生活 D.農業生產出現衰退現象
【答案】B
【知識點】明清時期商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明朝嘉興地區養蠶業不斷發展,成為當地重要產業,甚至影響到當地民眾的社會生活,這表明養蠶不再局限于自給自足,還用于進行商品貿易,這反映出當地商品經濟較為繁榮,B項正確;
材料反映的是嘉興地區養蠶業繁榮發展,養蠶仍屬于種植業,排除A項;
材料反映的是農業生產活動對社會風俗的影響,而非迷信思想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排除C項;
材料體現的是農業生產的商品化,這是農業生產進步的表現,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明清商業發展,解答本題需結合明清商業發展的特征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9.(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高三聯考一湖南卷·5)王陽明認為,“致良知”學說就是破“心中賊”的一粒靈丹,有點鐵成金的功效。即使愚夫愚婦,倘真能“知這良知訣竅,隨他多少邪思枉念,這里一覺,都自消融。”由此可知,“致良知”學說意在( ?。?br/>A.提倡個性自由、思想解放 B.格物致知以求得圣賢之道
C.維護封建社會的倫理秩序 D.批判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
【答案】C
【知識點】明清時期思想領域的變化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致良知’學說就是破'心中賊’的一粒靈丹,有點鐵成金的功效”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王陽明的致良知,是通過自身內心的反省,破除留存于人內心的不良欲望,發現存在于內心中的理,而這個“理”就是封建社會的倫理規范與道德秩序,因此致良知”學說意在維護封建社會的倫理秩序,C項正確;
王陽明并不提倡個性自由與思想解放,這是李贄的主張,排除A項;
格物致知是理學家的方法論,王陽明是心學,排除B項;
其致良知的主張是維護封建專制制度的,而不是批判,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宋明理學,結合題干“致良知’學說就是破心中賊’的一粒靈丹,有點鐵成金的功效”及理學意義進行回答,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0.(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表2為1880——1893年俄國商人通過中國漢口向俄國輸出茶葉情況簡表。據此可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br/>表2
年份 輸出量/千克 年份 輸出量/千克
1880 2197861 1887 6066059521
1881 3259016 1888 8116930882
1882 4393231 1889 8379919810
1883 4932000 1890 10839124275
1884 5298476 1891 11826524434
1885 4032764437 1892 7726026630
1886 6232960436 1893 10494593218
A.俄國在國際茶葉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
B.近代企業憑借茶葉經營獲取利潤
C.漢口地區種植的茶葉受到俄國人歡迎
D.近代中國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答案】D
【知識點】19世紀中期中國的社會狀況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俄國商人通過中國漢口向俄國輸出茶葉情況簡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80-1893年,中國輸出到俄國的茶葉呈現出增長的趨勢,反映出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D項正確;
材料只有中國輸出到俄國的茶葉數量,沒有其他國家茶葉貿易的數據,無法得出俄國在國際茶葉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故A項錯誤;
材料沒有涉及茶葉經營的利潤,故B項錯誤。
材料只是說明俄國商人通過漢口向俄國輸出茶葉,并不代表茶葉是在漢口地區種植,故C項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列強入侵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解答本題需結合列強對中國經濟侵略的影響進行分析,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1.(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中英《北京條約》的簽訂打破了清政府不與外國在京談判和訂約的慣例,且條約規定:"(清朝皇帝)允于即日降諭京外各省督撫大吏,將此原約及續約各條發抄給閱,并令刊刻,懸布通衢,咸使知悉?!倍鴮Σ几鏃l約諭令,部分地方官員持消極抵觸心態。由此可知,當時( ?。?br/>A.地方對中央離心力增強 B.統治集團試圖挽救國家頹勢
C.英國在華勢力范圍擴大 D.清廷對外關系在陣痛中轉變
【答案】D
【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據材料“中英《北京條約》的簽訂打破了清政府不與外國在京談判和訂約的慣例”“對布告條約諭令,部分地方官員持消極抵觸心態”并結合所學可得出,無論是清朝政府、皇帝還是部分地方官員,在對外關系中經歷著來自西方列強的沉重打擊,但是在西方文明的影響下,晚清的對外關系又逐漸向近代外交轉變,D項正確;
材料涉及的是對外關系,并非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排除A項;
統治集團試圖挽救國家頹勢在材料中體現不明顯排除B項;
材料沒有提到英國,更沒有提到英國在華勢力范圍擴大,且《北京條約》也不只涉及到英國,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近代中國外交,解答本題需根據“中英《北京條約》的簽訂打破了清政府不與外國在京談判和訂約的慣例”“對布告條約諭令,部分地方官員持消極抵觸心態”進行分析,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2.(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19世紀后期。美國外交官田貝說:“在中國方面更沒有夢想到戰爭,它用驕滿的外殼封包著自己沒有想到倭人膽敢來攻擊它、它以四萬萬人口對抗四千萬人口……他們全是東方國家,似乎沒有戰爭的理由”。田貝的言論(  )
A.折射出清政府不諳熟近代外交 B.印證了甲午戰爭中國準備不足
C.表明東亞宗藩體系的徹底瓦解 D.見證了中日戰爭美國偏袒日本
【答案】B
【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19世紀后期”他們全是東方國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場戰爭是甲午中日戰爭,“它用驕滿的外殼封包著自己,沒有想到倭人膽敢來攻擊它”,這印證了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方面對戰爭沒有足夠的思想、軍事等準備,故B項正確;
材料中未涉及中國關于外交方面的內容,故排除A項;
從田貝的言論不能表明東亞宗藩體系徹底瓦解,故排除C項;
D項與材料無關,排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甲午中日戰爭,解答本題根據“在中國方面更沒有夢想到戰爭,它用驕滿的外殼封包著自己沒有想到倭人膽敢來攻擊它、它以四萬萬人口對抗四千萬人口……他們全是東方國家,似乎沒有戰爭的理由”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3.(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19世紀60年代,針對英方要求擴大洋輪航行特權,李鴻章認為外國輪船可能逃避厘金,蒸汽輪船易對沿途的木船運輸造成威脅,這對動蕩后的江南重建不利,并于1864—1865年關閉了杭州、蘇州和上海之間的外國輪船運輸貿易。由此可知,當時( ?。?br/>A.傳統財貿體系面臨挑戰 B.閉關鎖國觀念根深蒂固
C.外資入侵得到有效遏制 D.地方督撫離心傾向明顯
【答案】A
【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李鴻章認為外國輪船可能逃避厘金,蒸汽輪船易對沿途的木船運輸造成威脅,這對動蕩后的江南重建不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厘金是清朝傳統的賦稅之一,李鴻章擔憂擴大洋輪航行特權會沖擊沿途的木船運輸。從而影響厘金的征收,這體現傳統財貿體系面臨挑戰,A項正確;
本題主旨為“傳統財貿體系受挑戰”,而“閉關鎖國觀念根深蒂固”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
'外資入侵得到有效遏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
“地方督撫離心傾向明顯”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近代化道路,解答本題需結合“李鴻章認為外國輪船可能逃避厘金,蒸汽輪船易對沿途的木船運輸造成威脅,這對動蕩后的江南重建不利”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確獲取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
24.(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19世紀末,維新派人士普遍認為,中國實現富強的不二法門是“興民權”。比如,譚嗣同就認為:“方今急務在興民權?!笨涤袨閯t說:“從知天下為公產,應合民權救我疆?!边@些主張的傳播( ?。?br/>A.標志著維新派登上政治舞臺 B.適應了反清革命的理論需要
C.嚴重動搖了清廷的統治根基 D.有助于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
【答案】D
【知識點】戊戌維新運動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末,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維新派人士認為“興民權”是中國走向救亡圖存的主要途徑,這些思想的傳播有助于促進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故D正確;
材料沒有反映維新派登上政治舞臺,排除A;
維新派倡導君主立憲制度,是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不是反清革命運動,排除B;
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東南互?!眳f議,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維新變法,解題關鍵信息是“從知天下為公產,應合民權救我疆”,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25.(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錢穆曾指出,“清儒考證之學,盛起于吳晥,而流行于全國,獨湖湘之間被其風最稀”。在維新運動中,湖湘之人更關心經濟、民政、吏治等實際問題,積極修建鐵路、開辦學堂、創辦報刊。據此可知,湖南省維新運動的開展( ?。?br/>A.以改善民生為核心內容 B.源于維新思想最先萌發
C.得益于獨特的文化氛圍 D.促成戊戌變法條件成熟
【答案】C
【知識點】戊戌維新運動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清儒考證之學......獨湖湘間被其風最稀’“更關心經濟、民政、吏治等實際問題”可知,材料反映出湖南地區崇尚經世致用、反對僵化的考證學,利于湖南人重視革故鼎新,維新運動得到快速發展,即湖湘地區獨特的文化氛圍是維新運動開展的士壤,C項正確;
維新運動旨在救亡圖存、制度革新,而非以改善民生為核心內容,排除A項;
維新思想是否在湖南最先萌發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B項;
湖南省維新運動利于戊戌變法的開展,但并非直接促成戊戌變法條件成熟,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維新變法,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清儒考證之學......獨湖湘間被其風最稀’“更關心經濟、民政、吏治等實際問題”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6.(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武昌起義后,時人記載:“咸豐壬子(1852年)武昌之失,撫臣而下司道府縣全城殉難,紳民之死者更不可數計。此無他,將吏知死官之義,士民報作育之隆。由死節之多,即可決恢復之易。今武昌之陷,奔逃迭報,殉節罕聞。此我國之大恥也。”這折射出當時( ?。?br/>A.民主共和成為社會共識 B.國人民族民主意識增強
C.清廷陷入空前孤立的政治困境 D.立憲運動致使清政府民心盡失
【答案】C
【知識點】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今武昌之陷,奔逃迭報,殉節罕聞。此我國之大恥也”并結合所學可知,武昌起義爆發后,立憲派、日官僚和士兵紛紛拋棄清政府,控制了地方政權并參與了革命臨時政府,原來清政府的政權組成力量演變為其掘墓人,體現了清廷陷入空前孤立的政治困境,故C項正確;
材料中只涉及了一些立憲派、舊官僚和士兵等,無法得出“社會共識”的結論,故A項錯誤;
材料體現不出國人的民族意識增強,故B項錯誤;
立憲運動的失敗主要是引起清朝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而非民心盡失,故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辛亥革命,解題的關鍵信息是“今武昌之陷,奔逃迭報,殉節罕聞。此我國之大恥也”,結合武昌起義的影響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27.(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中國民間資本創辦經營的出版機構興盛。其中,文明書局以開通民智為旨,以出版教科書著稱;廣智書局志在維新,所出圖書多屬變法、變政之類;教育世界志在振興教育;湖北法政編輯往所出皆為法學書籍;等等。這反映了清末( ?。?br/>A.官營出版業實現私有化經營 B.社會危機加快思想覺醒
C.文化領域形成自由爭鳴局面 D.維新變法觀念日益強化
【答案】B
【知識點】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內外危機加劇,促使民間知識分子從“開通明智”“維新”振興教育”法學”中探尋出路,思想加快覺醒,故B正確;
材料僅涉及民間資本創辦出版機構興盛,未提及官營出版業的私有化,排除A;
晚清政府并未放棄對思想文化的管控,“自由爭鳴”無法實現,排除C;
19世紀末,戊戌變法失敗后,維新變法觀念有所減弱,民主革命觀念增強,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清末新政,解答本題需結合清末新政的背景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8.(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圍繞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時人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新青年》是中國文化運動的先鋒”;有人強調“自從這次世界大戰停后,一股澎湃排空的新潮流到了中國,就釀成現今的文化運動”;也有人指出“五四運動確可算是中國文化運動的起點”。由此可知,當時( ?。?br/>A.新文化運動研究逐步深入 B.思想潮流受到多方因素影響
C.中西方文化實現全面融合 D.新文化運動的性質難以判定
【答案】B
【知識點】新文化運動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新青年》是中國文化運動的先鋒”“自從這次世界大戰停后,一股澎排空的新潮流......到了中國,就釀成現今的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確可算是中國文化運動的起點”可知,關于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有人認為是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有人認為是受一戰的影響,有人認為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這說明思想潮流受到多方因素影響,即國際國內形勢的影響,故B項正確;
材料信息涉及的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原因,并沒有涉及其研究的深入,故A項錯誤;
材料信息反映是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沒有體現中西方文化實現全面融合,而且“實現全面融合”的說法絕對化,也不符合史實,故C項錯誤;
材料信息涉及的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原因,而非性質,而且新文化運動是一場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其性質并不是難以判定,故D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新青年》是中國文化運動的先鋒”“自從這次世界大戰停后,一股澎湃排空的新潮流..…...到了中國,就釀成現今的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確可算是中國文化運動的起點”,聯系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原因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29.(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 近代社會鼓吹政黨政治,認為“天下者,黨派之天下”,民國初年, “集會結社,猶如瘋狂,而政黨之名,如春草怒生”,但隨著民初黨爭的加劇以及唐紹儀內閣的倒臺,政黨隨之也就成為大多數國民共誅的對象。導致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 ?。?br/>A.違背傳統社會道德 B.政治收益不及預期
C.簡單移植西方模式 D.缺乏民主社會基礎
【答案】D
【知識點】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天下者,黨派之天下”“但隨著民初黨爭的加劇以及唐紹儀內閣的倒臺,政黨隨之也就成為大多數國民共誅的對象”并結合所學可知,民國初年的政黨政治并不適應中國社會的具體國情,遭到國民的反對,這說明政黨政治在中國缺乏民主社會基礎,D項正確;
材料中沒有體現“違背傳統社會道德”的信息,A項錯誤;
材料反映的是民國初年政黨政治缺乏民主社會基礎,而非“政治收益不及預期”,B項錯誤;
“簡單移植西方模式”只是表面現象,不是本質,C項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解題的關鍵信息是“天下者,黨派之天下”“但隨著民初黨爭的加劇以及唐紹儀內閣的倒臺,政黨隨之也就成為大多數國民共誅的對象”,緊扣近代中國的國情,結合民國時期政黨政治的局限性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30.(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引起了經歷大革命失敗并關注中國前途的學者們的思考,引發了一場持續十年之久的中國社會性質大論戰。論戰中,中國是否有過奴隸社會?中國封建社會起訖時間、特點以及接續其后社會的性質,即是否有“商業資本主義社會”。這反映出( ?。?br/>A.唯物史觀主流地位已經確立 B.救亡和啟蒙成為時代的主題
C.先進人士對中國命運的思考 D.學界對時代的認識逐漸趨同
【答案】C
【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開辟
【解析】【分析】結合材料中“關注中國前途的學者們的思考,引發了一場持續十年之久的中國社會性質大論戰”等信息可知,在這場知識分子的論戰中,體現出先進人士對中國歷史和未來的關注,即對中國命運的思考,C項正確;
B項出現在五四運動時期,排除B項;
A項確立是在新中國成立時期,排除A項;
D項錯在趨同,這是學術界部分人的看法,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國民革命,解答本題學生需了解國民大革命運動興起的背景、過程、結果失敗的原因、歷史意義及教訓等史實,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31.(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唐人陸贄論及租庸調制時說:“丁男一人,授田百畝,但歲納租稅二石而已。言以公田假人,而收其租入,故謂之租”。租庸調征繳只以丁身為依據,而不計其余,并不考慮農戶的實際占有土地情況,其弊端是十分明顯的。而且租庸調的征收額由唐朝統一確定,長期以來一直保持不變,雖然有其穩定性,但其不能依據社會經濟發展形勢的變化而做出調整,有其不能根據土地實際占有狀況的變化而主動調整,存有明顯的僵化缺陷。唐制規定貴族、官僚戶和其他特殊身份之人可以免除租調徭役,而一些人庇蔭在這些特權戶之下,逃稅、避稅,使國家征稅額也隨之減少。公元780年,租庸調制因為實際上的完全廢壞而被兩稅法所取代。
——摘編自釗陽《試論唐代租庸調制的制度缺陷和執行弊端》
材料二
唐代租庸調稅制的特點是“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在這種稅制下,皇室貴戚、官僚貴族、孝子順孫、義夫節婦、逃戶流民為了生存投靠地主豪強做蔭戶,不承擔國家的租稅徭役。由此,只有30%至50%的戶和14%的人口承擔國家的全部租稅,租稅負擔處于極不合理狀態。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觀察使及州縣長官,據舊征稅數,及人戶土客,定等第錢數多少,為夏、秋兩稅”。兩稅法在預算上實行“量出為入”的原則。每年財政經費先計算數額,然后按照各地的土地、人口、條件等實際情況進行分配,分配時堅持貧富有差,稅負均等。這一原則防止了地方官吏強取豪奪,多收多征,加重民眾的負擔。
——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經濟簡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代租庸調制推行的基礎,并分析租庸調制廢壞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代兩稅法實施的背景,并說明其引發的賦稅變化。
【答案】(1)基礎:均田制。
原因:租庸調制與均田制日益脫節;租庸調制長期僵化;逃稅避稅現象嚴重。
(2)背景: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遭破壞;租庸調制無法推行;國家財政收入減少。
變化:征稅標準以資產為主;征稅時間固定;稅收明目簡化;收稅對象增加;賦稅衡量權進一步上歸朝廷。
【知識點】魏晉時期的租調制
【解析】【分析】(1)基礎: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代租庸調制推行的基礎是均田制。原因:根據材料“丁男一人,授田百畝,但歲納租稅二石而已。言以公田假人,而收其租入,故謂之租租庸調征繳只以丁身為依據,而不計其余,并不考慮農戶的實際占有土地情況,其弊端是十分明顯的。而且租庸調的征收額由唐朝統一確定,長期以來一直保持不變,雖然有其穩定性,但其不能依據社會經濟發展形勢的變化而做出調整,有其不能根據土地實際占有狀況的變化而主動調整,存有明顯的僵化缺陷”可知,租庸調制與均田制日益脫節;租庸調制長期僵化;根據材料“唐制規定貴族、官僚廣和其他特殊身份之人可以免除租調徭役,而一些人庇蔭在這些特權戶之下,逃稅、避稅,使國家征稅額也隨之減少”可知,逃稅避稅現象嚴重。
(2)背景:根據材料“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在這種稅制下,皇室貴戚、官僚貴族、孝子順孫、義夫節婦、逃戶流民為了生存投靠地主豪強做蔭戶,不承擔國家的租稅徭役。由此,只有30%至50%的戶和14%的人口承擔國家的全部租稅,租稅負擔處于極不合理狀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遭破壞;租庸調制無法推行;國家財政收入減少等方面分析。變化:根據材料“令黜陟觀察使及州縣長官,據日征稅數,及人戶土客,定等第錢數多少,為夏、秋兩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征稅標準以資產為主;征稅時間固定;稅收明目簡化;收稅對象增加;根據材料“兩稅法在預算上實行'量出為入’的原則。每年財政經費先計算數額,然后按照各地的土地、人口、條件等實際情況進行分配,分配時堅持貧富有差,稅負均等”可知,賦稅衡量權進一步上歸朝廷。
故答案為:
(1)基礎:均田制。原因:租庸調制與均田制日益脫節;租庸調制長期僵化;逃稅避稅現象嚴重。
(2)背景: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遭破壞;租庸調制無法推行;國家財政收入減少。變化:征稅標準以資產為主;征稅時間固定;稅收明目簡化;收稅對象增加;賦稅衡量權進一步上歸朝廷。
【點評】本題考查了唐朝的賦稅制度,解答本題需理解掌握租庸調制、兩稅法等相關知識,考查了考生一句材料提取概括信息以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32.(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時間 外交思想 主要內容
19世紀40-50年代 剿夷撫夷 將英法視為傳統的夷狄,先以武力“剿夷”,不敵之后再以議和“撫夷”,以“賞賜”的形式進行的割地賠款則是撫夷的必要手段
19世紀60-70年代 商戰抗夷 “與各國通商宜以商戰”“分洋商之利”“以商敵國”“寓兵于商”
19世紀80-90年代 以夷制夷 吸收歐洲均勢外交思想,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相互制衡,如聯德制法、聯英制日、聯俄制日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晚清外交思想的演變。
【答案】評述:鴉片戰爭之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列強的侵略之下,清政府一再戰敗。再加上洋務運動的興起,西方外交思想的傳入,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晚清的外交思想也發生了變化。19世紀40—50年代,清政府的外交思想仍是傳統觀念的延續。清政府以天朝上國自居,將英法視為傳統的夷狄,并用傳統的“剿”“撫”手段對付英法。19世紀60—70年代,清政府開始注重與列強在商業方面的競爭,思想上具有了一定的近代特征。19世紀80-90年代,清政府進一步引入了西方的均勢外交思想,并用于實踐,在近代化方面更進了一步。晚清外交思想的變化,有利于中國外交的近代化,體現了維護國家利益的愿望。但是這種變化又是被動而緩慢的,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再加上經濟落后和政治體制的制約,其作用十分有限。
【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所給的三個時間段及外交思想、主要內容可知,鴉片戰爭之后,晚清的外交思想開始發生變化。19世紀40-50年代,清政府的外交思想仍用傳統的“剿”“撫”手段對付英法。19世紀60-70年代清政府思想上具有了一定的近代特征。19世紀80-90年代,清政府在近代化方面更進了一步??傊砬逋饨凰枷氲淖兓?,有利于中國外交的近代化,體現了維護國家利益的愿望。但是這種變化又是被動而緩慢的,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再加上經濟落后和政治體制的制約,其作用十分有限。
故答案為:
評述:鴉片戰爭之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列強的侵略之下,清政府一再戰敗。再加上洋務運動的興起,西方外交思想的傳入,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晚清的外交思想也發生了變化。19世紀40—50年代,清政府的外交思想仍是傳統觀念的延續。清政府以天朝上國自居,將英法視為傳統的夷狄,并用傳統的“剿”“撫”手段對付英法。19世紀60—70年代,清政府開始注重與列強在商業方面的競爭,思想上具有了一定的近代特征。19世紀80-90年代,清政府進一步引入了西方的均勢外交思想,并用于實踐,在近代化方面更進了一步。晚清外交思想的變化,有利于中國外交的近代化,體現了維護國家利益的愿望。但是這種變化又是被動而緩慢的,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再加上經濟落后和政治體制的制約,其作用十分有限。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近代化的外交,解答本題需根據表格內容及清政府外交轉變的史實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 / 1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歷史開學考試卷
1.(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考古學家在湖北石家河古城三房灣作坊遺址20平方米范圍內初步發掘陶杯4078件,學者估計5510平方米的作坊范圍內埋藏的紅陶杯數量可能會達到驚人的2242570件。另有觀點認為三房灣200萬殘杯,對應的可能是數千萬甚至近億件成品。據此最合理的推測是( ?。?br/>A.良渚先民具備強大社會動員能力
B.神權階層主導三房灣的文明秩序
C.蛋殼陶生產依賴初步的社會分工
D.石家河周圍存在發達的貿易網絡
2.(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西周時期,小宗世襲為大宗家臣,異姓亦可世襲為家臣,“事保厥家”乃其職責,職位世代沿襲,事事聽命于家主。然至春秋時期,家臣可參與家主的政治、軍事等事務,逐漸發展成“執國命”的“陪臣”,且家臣屢叛其主,出現“大夫專諸侯”、“家臣專大夫”的現象。這一變化( ?。?br/>A.促使諸侯爭霸向兼并戰爭轉變 B.體現出宗法分封秩序遭到破壞
C.有效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 D.表明貴族內部未形成嚴密等級
3.(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戰國后期,為統一貨幣重量,三晉使用刻著“市平”的圜錢,充當檢驗貨幣重量的“法錢”或砝碼;而同一時期的秦國,在貨幣流通上則呈現“百姓市用錢,美惡雜之”的現象。這一不同反映了秦國(  )
A.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B.商品經濟發展相對滯后
C.放松對經濟的管理 D.在集權體制上較為落后
4.(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秦朝時,郡設郡守、監御史、郡尉。郡守為郡的長官,可自行任免大部分郡以下的官員。監御史隸屬御史大夫,負責監察郡守與其他官員??の菊乒芸ゑv軍,主管治安、偵緝盜賊,直轄于朝廷。由此可見,秦朝( ?。?br/>A.地方政府職權擴大 B.政治統一初步鞏固
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D.貴族政治得以完善
5.(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漢武帝時“尚書”一職日益重要,大臣們的奏疏不能直接進呈皇帝,要送尚書署,后來尚書臺就成了皇帝的機要秘書處。漢武帝還任用一些上書言事的賢良、文學,讓他們出入宮廷,與尚書共議國事,這一做法的作用是( ?。?br/>A.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B.制衡丞相勢力,強化君主專制
C.重用儒家學者,提高儒學地位 D.任用外戚權臣,削弱宦官權力
6.(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自東漢以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邊疆民族大規模內遷,內遷各族紛紛建立政權,在廣大北方地區形成了各民族錯處雜居的局面。內遷的少數民族主動接受漢文化,在其統治范圍內努力推行漢化政策,并接受大一統思想,以華夏正統自居。由此可知當時(  )
A.西晉的統治已經分崩離析 B.華夏認同感的加強
C.皇位的宗法傳承得到維護 D.漢代制度受到追捧
7.(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隋書》認為,隋朝開通大運河,是為了高麗戰爭運輸兵馬物資;后世學者認為,其主要是為了滿足隋煬帝巡幸江南的娛樂需求;當代史學家認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是根本原因。據此可知,關于隋朝大運河開鑿原因的認識(  )
A.反映了歷史的復雜性、多面性 B.只能有一種正確合理的觀點
C.說明立場不同影響歷史解釋 D.后世學者研究比古代觀點可信
8.(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唐朝后期,政府經常征調藩鎮軍隊平叛戰亂。事實上,在安史之亂后到黃巢之亂前,絕大部分藩鎮并不割據,即使割據藩鎮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這反映出,唐朝后期的藩鎮( ?。?br/>A.客觀上延續了唐朝統治 B.遏制了大規模農民起義
C.保證了國家的政令統一 D.重建和鞏固了西北邊防
9.(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從漢朝時期開始,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流就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以下關于古代“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流”的表述,正確的是(  )
A.隋朝法顯從長安出發,曾到達天竺
B.東晉時,日本高僧空海到洛陽求佛法
C.唐朝玄奘西游天竺,在那爛陀寺研佛
D.北宋外貿稅收成為財政收入最主要來源
10.(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錢穆曾有言:“論中國古今社會之變,最要在宋代”。宋代提倡文治,必然重視對文官的選拔,而文官絕大部分都是科舉出身。有學者統計,唐代,科舉共取士6603人;宋代,進士達43000人。宋代共有135位宰相,其中90%以上系科舉出身。這表明宋代(  )
A.門第觀念開始淡化 B.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
C.國家對社會的控制松弛 D.社會階層流動加速
11.(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宋代經濟的大發展,特別是商業方面的發展,或許可以恰當地稱之為中國的‘商業革命’”。材料中宋代“商業革命”的突出表現是指( ?。?br/>A.從越南引進優良品種占城稻
B.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C.長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已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
D.長安成為當時繁華的國際性大都會
12.(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宋代賞荷之風盛行,還培育出了一種新蓮“君子蓮”,并形成了內涵豐富的荷文化系列,周敦頤的《愛蓮說》還將荷花意象與文人修為緊密結合。這些現象的出現,反映(  )
A.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 B.科技豐富市民生活
C.儒學復興運動的影響 D.士大夫階層的崛起
13.(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宣政院是元朝在中央政府中設置的掌管全國佛教事務以及藏族地區軍民之政的特殊機構,凡是有關藏族地區的軍民錢谷、官吏任免、驛站交通的事務,宣政院部都需過問。據此可知,元朝宣政院( ?。?br/>A.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據的隱患 B.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C.成為類似于行省的地方機構 D.邊疆呈現與內地一體化趨勢
14.(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明朝初期,內閣大學士只是侍從顧問之臣,只有“獻替可否,奉陳規誨”的職權,但“仁宗而后,諸大學士歷經尚書、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綸言批答,裁決機宜,悉由票擬,閣權之重,偃然漢唐宰輔,特不居丞相名耳!”這一轉變說明內閣( ?。?br/>A.成為法定的中樞權力機構 B.強化了中央集權統治
C.對皇權具有顯著制約作用 D.地位和權力得到提高
15.(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某學者認為,與西方的新航路開辟不同,明代鄭和出使西洋使團是史無前例的大規模貿易使團,遠航持續近30年,開通了海上貿易通道,在給區域帶來和平與秩序的同時,也導向區域經濟發展。以此為基礎形成的亞洲國際貿易網,繁盛地存在了一個世紀左右。該學者意在說明明代鄭和使團(  )
A.彰顯了東方獨特的國際交往模式
B.實現了經濟進步與社會發展的共贏
C.保持了中國傳統經濟世界領先地位
D.突出了經濟對于航海的推動作用
16.(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雍正即位后,放寬了官員使用奏折的范圍,準許隸屬各省督撫的布政使和按察使用折奏事。奏折內容包括錢糧、緝盜平亂、民情風俗及官員本身私事等。雍正批折尤勤,每折手批數十言,或數百言,多屬訓誡臣工之詞。據此可知,奏折使用權的放寬( ?。?br/>A.有利于皇帝加強對地方控制
B.有助于緩解地方官員之間的對立
C.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辦事效率
D.體現君主對官員吏治才能的重視
17.(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廣彩瓷器是清代瓷器興盛的代表。清中期,廣州瓷商從景德鎮購買燒好了白釉的瓷坯,在廣州根據國外客商的需求加以彩繪和二次焙燒。廣彩瓷的興盛反映了清代( ?。?br/>A.西方技術遜色于中國工藝 B.資本主義萌芽正在緩慢發展
C.外貿政策調整改變產業布局 D.海外貿易占據著主導地位
18.(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據《嘉興府志》記載:明清時期,嘉興地區“比戶以養蠶為急務……蠶或不登,舉家聚哭”;此外,當地還形成了“蠶關門”和“蠶開門”的風俗,即在小滿時節家家關門閉戶,直到采繭時再開禁,親戚之間才可以互相走動。由此可推知,當時該地區( ?。?br/>A.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B.商品經濟發展較為繁榮
C.迷信思想影響社會生活 D.農業生產出現衰退現象
19.(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高三聯考一湖南卷·5)王陽明認為,“致良知”學說就是破“心中賊”的一粒靈丹,有點鐵成金的功效。即使愚夫愚婦,倘真能“知這良知訣竅,隨他多少邪思枉念,這里一覺,都自消融。”由此可知,“致良知”學說意在( ?。?br/>A.提倡個性自由、思想解放 B.格物致知以求得圣賢之道
C.維護封建社會的倫理秩序 D.批判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
20.(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表2為1880——1893年俄國商人通過中國漢口向俄國輸出茶葉情況簡表。據此可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
表2
年份 輸出量/千克 年份 輸出量/千克
1880 2197861 1887 6066059521
1881 3259016 1888 8116930882
1882 4393231 1889 8379919810
1883 4932000 1890 10839124275
1884 5298476 1891 11826524434
1885 4032764437 1892 7726026630
1886 6232960436 1893 10494593218
A.俄國在國際茶葉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
B.近代企業憑借茶葉經營獲取利潤
C.漢口地區種植的茶葉受到俄國人歡迎
D.近代中國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1.(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中英《北京條約》的簽訂打破了清政府不與外國在京談判和訂約的慣例,且條約規定:"(清朝皇帝)允于即日降諭京外各省督撫大吏,將此原約及續約各條發抄給閱,并令刊刻,懸布通衢,咸使知悉。”而對布告條約諭令,部分地方官員持消極抵觸心態。由此可知,當時(  )
A.地方對中央離心力增強 B.統治集團試圖挽救國家頹勢
C.英國在華勢力范圍擴大 D.清廷對外關系在陣痛中轉變
22.(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19世紀后期。美國外交官田貝說:“在中國方面更沒有夢想到戰爭,它用驕滿的外殼封包著自己沒有想到倭人膽敢來攻擊它、它以四萬萬人口對抗四千萬人口……他們全是東方國家,似乎沒有戰爭的理由”。田貝的言論(  )
A.折射出清政府不諳熟近代外交 B.印證了甲午戰爭中國準備不足
C.表明東亞宗藩體系的徹底瓦解 D.見證了中日戰爭美國偏袒日本
23.(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19世紀60年代,針對英方要求擴大洋輪航行特權,李鴻章認為外國輪船可能逃避厘金,蒸汽輪船易對沿途的木船運輸造成威脅,這對動蕩后的江南重建不利,并于1864—1865年關閉了杭州、蘇州和上海之間的外國輪船運輸貿易。由此可知,當時( ?。?br/>A.傳統財貿體系面臨挑戰 B.閉關鎖國觀念根深蒂固
C.外資入侵得到有效遏制 D.地方督撫離心傾向明顯
24.(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19世紀末,維新派人士普遍認為,中國實現富強的不二法門是“興民權”。比如,譚嗣同就認為:“方今急務在興民權。”康有為則說:“從知天下為公產,應合民權救我疆?!边@些主張的傳播( ?。?br/>A.標志著維新派登上政治舞臺 B.適應了反清革命的理論需要
C.嚴重動搖了清廷的統治根基 D.有助于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
25.(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錢穆曾指出,“清儒考證之學,盛起于吳晥,而流行于全國,獨湖湘之間被其風最稀”。在維新運動中,湖湘之人更關心經濟、民政、吏治等實際問題,積極修建鐵路、開辦學堂、創辦報刊。據此可知,湖南省維新運動的開展( ?。?br/>A.以改善民生為核心內容 B.源于維新思想最先萌發
C.得益于獨特的文化氛圍 D.促成戊戌變法條件成熟
26.(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武昌起義后,時人記載:“咸豐壬子(1852年)武昌之失,撫臣而下司道府縣全城殉難,紳民之死者更不可數計。此無他,將吏知死官之義,士民報作育之隆。由死節之多,即可決恢復之易。今武昌之陷,奔逃迭報,殉節罕聞。此我國之大恥也?!边@折射出當時( ?。?br/>A.民主共和成為社會共識 B.國人民族民主意識增強
C.清廷陷入空前孤立的政治困境 D.立憲運動致使清政府民心盡失
27.(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中國民間資本創辦經營的出版機構興盛。其中,文明書局以開通民智為旨,以出版教科書著稱;廣智書局志在維新,所出圖書多屬變法、變政之類;教育世界志在振興教育;湖北法政編輯往所出皆為法學書籍;等等。這反映了清末(  )
A.官營出版業實現私有化經營 B.社會危機加快思想覺醒
C.文化領域形成自由爭鳴局面 D.維新變法觀念日益強化
28.(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圍繞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時人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新青年》是中國文化運動的先鋒”;有人強調“自從這次世界大戰停后,一股澎湃排空的新潮流到了中國,就釀成現今的文化運動”;也有人指出“五四運動確可算是中國文化運動的起點”。由此可知,當時(  )
A.新文化運動研究逐步深入 B.思想潮流受到多方因素影響
C.中西方文化實現全面融合 D.新文化運動的性質難以判定
29.(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 近代社會鼓吹政黨政治,認為“天下者,黨派之天下”,民國初年, “集會結社,猶如瘋狂,而政黨之名,如春草怒生”,但隨著民初黨爭的加劇以及唐紹儀內閣的倒臺,政黨隨之也就成為大多數國民共誅的對象。導致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  )
A.違背傳統社會道德 B.政治收益不及預期
C.簡單移植西方模式 D.缺乏民主社會基礎
30.(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引起了經歷大革命失敗并關注中國前途的學者們的思考,引發了一場持續十年之久的中國社會性質大論戰。論戰中,中國是否有過奴隸社會?中國封建社會起訖時間、特點以及接續其后社會的性質,即是否有“商業資本主義社會”。這反映出(  )
A.唯物史觀主流地位已經確立 B.救亡和啟蒙成為時代的主題
C.先進人士對中國命運的思考 D.學界對時代的認識逐漸趨同
31.(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唐人陸贄論及租庸調制時說:“丁男一人,授田百畝,但歲納租稅二石而已。言以公田假人,而收其租入,故謂之租”。租庸調征繳只以丁身為依據,而不計其余,并不考慮農戶的實際占有土地情況,其弊端是十分明顯的。而且租庸調的征收額由唐朝統一確定,長期以來一直保持不變,雖然有其穩定性,但其不能依據社會經濟發展形勢的變化而做出調整,有其不能根據土地實際占有狀況的變化而主動調整,存有明顯的僵化缺陷。唐制規定貴族、官僚戶和其他特殊身份之人可以免除租調徭役,而一些人庇蔭在這些特權戶之下,逃稅、避稅,使國家征稅額也隨之減少。公元780年,租庸調制因為實際上的完全廢壞而被兩稅法所取代。
——摘編自釗陽《試論唐代租庸調制的制度缺陷和執行弊端》
材料二
唐代租庸調稅制的特點是“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在這種稅制下,皇室貴戚、官僚貴族、孝子順孫、義夫節婦、逃戶流民為了生存投靠地主豪強做蔭戶,不承擔國家的租稅徭役。由此,只有30%至50%的戶和14%的人口承擔國家的全部租稅,租稅負擔處于極不合理狀態。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觀察使及州縣長官,據舊征稅數,及人戶土客,定等第錢數多少,為夏、秋兩稅”。兩稅法在預算上實行“量出為入”的原則。每年財政經費先計算數額,然后按照各地的土地、人口、條件等實際情況進行分配,分配時堅持貧富有差,稅負均等。這一原則防止了地方官吏強取豪奪,多收多征,加重民眾的負擔。
——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經濟簡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代租庸調制推行的基礎,并分析租庸調制廢壞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代兩稅法實施的背景,并說明其引發的賦稅變化。
32.(2024高一下·安平開學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時間 外交思想 主要內容
19世紀40-50年代 剿夷撫夷 將英法視為傳統的夷狄,先以武力“剿夷”,不敵之后再以議和“撫夷”,以“賞賜”的形式進行的割地賠款則是撫夷的必要手段
19世紀60-70年代 商戰抗夷 “與各國通商宜以商戰”“分洋商之利”“以商敵國”“寓兵于商”
19世紀80-90年代 以夷制夷 吸收歐洲均勢外交思想,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相互制衡,如聯德制法、聯英制日、聯俄制日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晚清外交思想的演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特點
【解析】【分析】據材料可知,湖北石家河古城三房灣作坊遺址20平方米范圍內發現大量的陶杯,學者預估該地生產作坊的生產能力驚人,而這么多的陶杯只能是面向市場進行的生產,表明石家河周圍存在發達的貿易網絡,D項正確;
材料中涉及的湖北石家河古城三房灣作坊,與良渚先民無關,排除A項;
蛋殼陶是黃河流域龍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材料中也沒有信息表明三房灣作坊生產的是蛋殼陶,排除C項;
材料中沒有神權階層的信息,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歷史文化遺產,解答本題要求學生提取材料信息湖北石家河古城三房灣作坊遺址20平方米范圍內發現大量的陶杯,學者預估該地生產作坊的生產能力驚人進行分析,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答案】B
【知識點】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小宗世襲為大宗家臣,異姓亦可世襲為家臣"“執國命”的“陪臣”“家臣專大夫”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西周時期同姓、異姓都可以作為卿大夫之室的私屬家臣,在血緣與政治的作用下家臣對家主忠心不二,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卿大夫勢力增強,促進了家臣權力的擴展,家臣由西周“事保厥家”逐漸發展成春秋后期“執國命”的“陪臣”,家臣屢叛其主,折射出宗法分封秩序遭到破壞,故B項正確;
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壞,沒有涉及諸侯之間戰爭性質的變化,排除A項;
材料體現的是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壞,沒有涉及強化中央對地方的官吏,排除C項;
分封制促使貴族內部形成嚴密等級,春秋時期貴族等級秩序遭到了破壞,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春秋時期的變革,解答本題根據“小宗世襲為大宗家臣,異姓亦可世襲為家臣"“執國命”的“陪臣”“家臣專大夫”進行分析,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答案】B
【知識點】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材料“三晉使用刻著‘市平’的圜錢,充當檢驗貨幣重量的‘法錢’或砝碼;而同一時期的秦國,在貨幣流通上則呈現‘百姓市用錢,美惡雜之’的現象”說明秦國與三晉在貨幣質量上的差異,這源于秦國與三晉的商品經濟發展的程度差異,三晉地區工商業繁榮,對統一貨幣質量的需求度更高,而秦國的商品經濟相對滯后,因此秦國貨幣呈現出“美惡雜之”的現象,B項正確;
戰國后期,秦國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但是農業發展同樣需求統一質量的貨幣,因此重農抑商政策不是秦國貨幣雜亂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
經濟包括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等,商品經濟不發達,不代表對經濟管理放松,排除C項;
秦國在集權體制上相較東方諸國更具優勢,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戰后時期的時代變革,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4.【答案】B
【知識點】秦朝的統一措施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秦朝郡守擁有一定的地方行政權力,便于強化地方治理,同時又與監御史、郡尉分享地方權力,相互牽制,這便于中央管控,這表明秦朝初步鞏固了政治統一局面,B項正確;
材料只是涉及秦朝郡級官員權力劃分,未體現地方權力擴大,排除A項;
秦朝地方官員職權明確,各司其職,有利于提升行政效率,排除C項;
秦朝廢除分封制,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郡縣制,郡縣制從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確保了中央對全國的統治,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統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5.【答案】B
【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中外朝制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材料做法主要是削弱相權,排除A;B、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大臣們的奏疏不能直接進呈皇帝,要送尚書署”“尚書臺就成了皇帝的機要秘書處”并結合所學,與皇帝共議國事的應該是宰相,但材料中奏章送至尚書署,尚書臺就成了皇帝的機要秘書處,可得出這一做法的作用是制衡丞相勢力,削弱相權,強化君主專制,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材料做法主要是削弱相權,不是提高儒學地位,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不涉及任用外戚權臣,削弱宦官權力,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漢武帝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6.【答案】B
【知識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內遷的少數民族主動接受漢文化,在其統治范圍內努力推行漢化政策,并接受大一統思想,以華夏正統自居”分析可知,魏晉時期的少數民族內遷促使少數民族接受漢文化,華夏認同加強,B正確;
A錯誤,與材料主旨不相符;
C錯誤,材料不涉及皇位的宗法傳承;
D錯誤,材料不能看出漢代的制度受到追捧;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解題關鍵信息是“內遷的少數民族主動接受漢文化,在其統治范圍內努力推行漢化政策,并接受大一統思想,以華夏正統自居”。
7.【答案】A
【知識點】隋朝的興亡
【解析】【分析】解讀材料可知,不同時代的歷史學家對于隋朝大運河開通的原因有著不同的歷史解釋,各位歷史學家處在不同的歷史時代,采用多角度,多元化的方式來分析歷史問題,結合史學研究方法可知,關于隋朝大運河開鑿原因的認識反映了歷史的復雜性、多面性,A項正確;
“只能有一種正確觀點”不符合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表述錯誤,排除B項;
材料中“《隋書》認為,隋朝開通大運河,是為了高麗戰爭運輸兵馬物資;后世學者認為,其主要是為了滿足隋煬帝巡幸江南的娛樂需求;當代史學家認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是根本原因”提及的歷史學家只是處于不同的時代,無法判斷他們的立場是相同還是不同,排除C項;
后世學者的研究不一定古代研究觀點可信,只是所處的時代不同,判斷歷史研究觀點是否可信,主要依靠歷史史料佐證,而不是研究人員所處的時代,D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學研究的方法,解答本題需要結合史學研究的特征和影響來解答,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8.【答案】A
【知識點】安史之亂、黃巢起義與五代十國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唐朝后期,藩鎮經常被用于平叛戰亂,大部分藩鎮不割據,且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這在客觀上延續了唐朝統治,A項正確;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藩鎮雖然延續了唐朝統治,但無法阻止農民起義,黃巢起義就是例證,B項錯誤;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保證了”說法夸大化,C項錯誤;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安史之亂后,邊防空虛,吐蕃趁機占領河西隴右地區,D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藩鎮割據,解答本題需根據材料“唐朝后期,政府經常征調藩鎮軍隊平叛戰亂。事實上,在安史之亂后到黃巢之亂前,絕大部分藩鎮并不割據,即使割據藩鎮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及藩鎮割據的歷史影響進行分析。
9.【答案】C
【知識點】三國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法顯西游發生在東晉,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空海在唐朝時,來長安求佛,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唐朝時期,玄奘西游天竺,在那爛陀寺研佛,成為公認的佛學大師,故C正確;
D、結合所學知識,宋元時期,外貿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而不是最主要來源,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識記唐朝時期的民族關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10.【答案】D
【知識點】科舉制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宋代提倡文治,必然重視對文官的選拔而文官絕大部分都是科舉出身““宋代,進士達43000人。宋代共有135位宰相,其中90%以上系科舉出身”并結合所學可知,宋代實行文官政治,重視對文官的選拔,強化了科舉制度的作用,這使得宋朝文官絕大部分都是科舉出身,許多出身底層的知識分子進入北宋政府的高層,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故C項正確;
材料不能體現門第觀念淡化,故A項錯誤;
僅從科舉制的出身無法得出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故B項錯誤;
材料的主旨是宋代科舉制,不是國家對社會的控制松弛,故D項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科舉制,解題的關鍵信息是根據“宋代提倡文治,必然重視對文官的選拔,而文官絕大部分都是科舉出身”“宋代,進士達43000人。宋代共有135位宰相,其中90%以上系科舉出身”,結合宋代科舉制的發展及其原因和影響解答,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1.【答案】B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商業發展
【解析】【分析】紙幣是宋代商業繁盛的產物,故B符合題意;
據所學知識可知,A和C是宋代農業發展的表現,顯然與題意不符,排除AC;
D項是唐朝商業發展的表現,與題意不符,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宋代經濟發展的相關史實,解答本題需結合宋代商業經濟發展的表現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2.【答案】C
【知識點】程朱理學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君子蓮”“將荷花意象與文人修為緊密結合”可知,宋代荷文化系列的形成,體現了儒家的君子品格,這是儒學復興運動的影響,C項正確;
材料沒有體現科技豐富市民生活,排除B項;
材料并未涉及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排除A項;
士大夫階層的崛起是在隋唐時期,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宋明理學,解答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宋代儒學復興的知識作出回答,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3.【答案】B
【知識點】蒙古崛起與元朝的統一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宣政院是元朝在中央政府中設置的掌管藏族地區軍民之政的特殊機構,其目的是加強中央對藏族地區的管理,即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B項正確;
“消除了”的說法絕對化,排除A項;
根據材料“宣政院是元朝在中央政府中設置的”可知,宣政院是中央機構,而非地方機構,排除C項;行省制度的設立體現邊疆治理與內地一體化趨勢,材料體現的是為加強管理對全國佛教和藏族地區采取的特殊管理,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元朝宣政院的設置,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宣政院是元朝在中央政府中設置的掌管藏族地區軍民之政的特殊機構,其目的是加強中央對藏族地區的管理。
14.【答案】D
【知識點】內閣制與省府縣制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明朝初期,內閣大學士只是侍從顧問之臣,但是仁宗后,內閣大學士地位尊崇,閣權之重,偃然漢唐宰輔,這些表明了內圖的地位和權力得到提高,而內閣的地位和權力是由皇權賦予的,這一轉變說明皇權專制統治的加強,故D項正確;
明代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樞權力機構,并非獨立的,排除A項;
根據所學可知,中央集權屬于地方權力機構的調整,是中央控制地方的加強,材料未涉及,排除B項;
材料主旨是強調內閣地位和權力的變化,未涉及其制約皇權,而且內閣本身就是君主專制的產物,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明朝政治體制的變化,解答本題需結合明加強皇權的史實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5.【答案】A
【知識點】鄭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與西方的新航路開辟不同”“在給區域帶來和平與秩序的同時,也導向區域經濟發展。以此為基礎形成的亞洲國際貿易網,繁盛地存在了一個世紀左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學者意在說明明代鄭和使團彰顯了東方獨特的國際交往模式,故答案為B項;
材料無法體現經濟進步與社會發展,排除A項;
材料沒有中國傳統經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
D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鄭和下西洋,解答本題需要考生掌握鄭和下西洋的過程及影響,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6.【答案】A
【知識點】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
【解析】【分析】材料中雍正帝放寬官員使用奏折的范圍,準許隸屬各省督撫的布政使和按察使用折奏事,這有利于皇帝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故A正確;
材料中奏折內容包括錢糧、緝盜平亂、民情風俗及官員本身私事等,這與緩解地方官員之間的對立無關,排除B;
材料中秦折使用權的放寬有利于皇帝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與提高地方政府的辦事效率無關,排除C;
材料中奏折使用權的放寬有利于皇帝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與君主對官員更治才能的重視無關,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清朝君主專制的加強,解答本題需根據奏折使用權的放寬進行分析,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7.【答案】C
【知識點】明清時期的手工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清代廣彩瓷是在景德鎮制作瓷坯,在廣州進行二次燒制,這是因為清代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廣州在乾隆年間成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因此廣州的瓷器制造業發展起來,這反映了外貿政策的調整改變了清代制瓷業的布局,C項正確;
材料中沒有表現出西方技術,A項過度推理,排除A項;
資本主義萌芽主要反映在民營手工業領域出現了雇傭關系,材料并未體現,排除B項;
D項“主導地位”表述不當,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陶瓷業,解答本題需結合閉關鎖國政策史實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8.【答案】B
【知識點】明清時期商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明朝嘉興地區養蠶業不斷發展,成為當地重要產業,甚至影響到當地民眾的社會生活,這表明養蠶不再局限于自給自足,還用于進行商品貿易,這反映出當地商品經濟較為繁榮,B項正確;
材料反映的是嘉興地區養蠶業繁榮發展,養蠶仍屬于種植業,排除A項;
材料反映的是農業生產活動對社會風俗的影響,而非迷信思想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排除C項;
材料體現的是農業生產的商品化,這是農業生產進步的表現,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明清商業發展,解答本題需結合明清商業發展的特征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9.【答案】C
【知識點】明清時期思想領域的變化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致良知’學說就是破'心中賊’的一粒靈丹,有點鐵成金的功效”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王陽明的致良知,是通過自身內心的反省,破除留存于人內心的不良欲望,發現存在于內心中的理,而這個“理”就是封建社會的倫理規范與道德秩序,因此致良知”學說意在維護封建社會的倫理秩序,C項正確;
王陽明并不提倡個性自由與思想解放,這是李贄的主張,排除A項;
格物致知是理學家的方法論,王陽明是心學,排除B項;
其致良知的主張是維護封建專制制度的,而不是批判,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宋明理學,結合題干“致良知’學說就是破心中賊’的一粒靈丹,有點鐵成金的功效”及理學意義進行回答,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0.【答案】D
【知識點】19世紀中期中國的社會狀況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俄國商人通過中國漢口向俄國輸出茶葉情況簡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80-1893年,中國輸出到俄國的茶葉呈現出增長的趨勢,反映出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D項正確;
材料只有中國輸出到俄國的茶葉數量,沒有其他國家茶葉貿易的數據,無法得出俄國在國際茶葉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故A項錯誤;
材料沒有涉及茶葉經營的利潤,故B項錯誤。
材料只是說明俄國商人通過漢口向俄國輸出茶葉,并不代表茶葉是在漢口地區種植,故C項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列強入侵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解答本題需結合列強對中國經濟侵略的影響進行分析,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1.【答案】D
【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據材料“中英《北京條約》的簽訂打破了清政府不與外國在京談判和訂約的慣例”“對布告條約諭令,部分地方官員持消極抵觸心態”并結合所學可得出,無論是清朝政府、皇帝還是部分地方官員,在對外關系中經歷著來自西方列強的沉重打擊,但是在西方文明的影響下,晚清的對外關系又逐漸向近代外交轉變,D項正確;
材料涉及的是對外關系,并非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排除A項;
統治集團試圖挽救國家頹勢在材料中體現不明顯排除B項;
材料沒有提到英國,更沒有提到英國在華勢力范圍擴大,且《北京條約》也不只涉及到英國,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近代中國外交,解答本題需根據“中英《北京條約》的簽訂打破了清政府不與外國在京談判和訂約的慣例”“對布告條約諭令,部分地方官員持消極抵觸心態”進行分析,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2.【答案】B
【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19世紀后期”他們全是東方國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場戰爭是甲午中日戰爭,“它用驕滿的外殼封包著自己,沒有想到倭人膽敢來攻擊它”,這印證了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方面對戰爭沒有足夠的思想、軍事等準備,故B項正確;
材料中未涉及中國關于外交方面的內容,故排除A項;
從田貝的言論不能表明東亞宗藩體系徹底瓦解,故排除C項;
D項與材料無關,排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甲午中日戰爭,解答本題根據“在中國方面更沒有夢想到戰爭,它用驕滿的外殼封包著自己沒有想到倭人膽敢來攻擊它、它以四萬萬人口對抗四千萬人口……他們全是東方國家,似乎沒有戰爭的理由”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3.【答案】A
【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李鴻章認為外國輪船可能逃避厘金,蒸汽輪船易對沿途的木船運輸造成威脅,這對動蕩后的江南重建不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厘金是清朝傳統的賦稅之一,李鴻章擔憂擴大洋輪航行特權會沖擊沿途的木船運輸。從而影響厘金的征收,這體現傳統財貿體系面臨挑戰,A項正確;
本題主旨為“傳統財貿體系受挑戰”,而“閉關鎖國觀念根深蒂固”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
'外資入侵得到有效遏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
“地方督撫離心傾向明顯”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近代化道路,解答本題需結合“李鴻章認為外國輪船可能逃避厘金,蒸汽輪船易對沿途的木船運輸造成威脅,這對動蕩后的江南重建不利”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確獲取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
24.【答案】D
【知識點】戊戌維新運動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末,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維新派人士認為“興民權”是中國走向救亡圖存的主要途徑,這些思想的傳播有助于促進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故D正確;
材料沒有反映維新派登上政治舞臺,排除A;
維新派倡導君主立憲制度,是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不是反清革命運動,排除B;
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東南互?!眳f議,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維新變法,解題關鍵信息是“從知天下為公產,應合民權救我疆”,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25.【答案】C
【知識點】戊戌維新運動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清儒考證之學......獨湖湘間被其風最稀’“更關心經濟、民政、吏治等實際問題”可知,材料反映出湖南地區崇尚經世致用、反對僵化的考證學,利于湖南人重視革故鼎新,維新運動得到快速發展,即湖湘地區獨特的文化氛圍是維新運動開展的士壤,C項正確;
維新運動旨在救亡圖存、制度革新,而非以改善民生為核心內容,排除A項;
維新思想是否在湖南最先萌發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B項;
湖南省維新運動利于戊戌變法的開展,但并非直接促成戊戌變法條件成熟,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維新變法,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清儒考證之學......獨湖湘間被其風最稀’“更關心經濟、民政、吏治等實際問題”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6.【答案】C
【知識點】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今武昌之陷,奔逃迭報,殉節罕聞。此我國之大恥也”并結合所學可知,武昌起義爆發后,立憲派、日官僚和士兵紛紛拋棄清政府,控制了地方政權并參與了革命臨時政府,原來清政府的政權組成力量演變為其掘墓人,體現了清廷陷入空前孤立的政治困境,故C項正確;
材料中只涉及了一些立憲派、舊官僚和士兵等,無法得出“社會共識”的結論,故A項錯誤;
材料體現不出國人的民族意識增強,故B項錯誤;
立憲運動的失敗主要是引起清朝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而非民心盡失,故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辛亥革命,解題的關鍵信息是“今武昌之陷,奔逃迭報,殉節罕聞。此我國之大恥也”,結合武昌起義的影響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27.【答案】B
【知識點】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內外危機加劇,促使民間知識分子從“開通明智”“維新”振興教育”法學”中探尋出路,思想加快覺醒,故B正確;
材料僅涉及民間資本創辦出版機構興盛,未提及官營出版業的私有化,排除A;
晚清政府并未放棄對思想文化的管控,“自由爭鳴”無法實現,排除C;
19世紀末,戊戌變法失敗后,維新變法觀念有所減弱,民主革命觀念增強,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清末新政,解答本題需結合清末新政的背景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8.【答案】B
【知識點】新文化運動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新青年》是中國文化運動的先鋒”“自從這次世界大戰停后,一股澎排空的新潮流......到了中國,就釀成現今的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確可算是中國文化運動的起點”可知,關于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有人認為是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有人認為是受一戰的影響,有人認為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這說明思想潮流受到多方因素影響,即國際國內形勢的影響,故B項正確;
材料信息涉及的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原因,并沒有涉及其研究的深入,故A項錯誤;
材料信息反映是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沒有體現中西方文化實現全面融合,而且“實現全面融合”的說法絕對化,也不符合史實,故C項錯誤;
材料信息涉及的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原因,而非性質,而且新文化運動是一場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其性質并不是難以判定,故D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新青年》是中國文化運動的先鋒”“自從這次世界大戰停后,一股澎湃排空的新潮流..…...到了中國,就釀成現今的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確可算是中國文化運動的起點”,聯系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原因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29.【答案】D
【知識點】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天下者,黨派之天下”“但隨著民初黨爭的加劇以及唐紹儀內閣的倒臺,政黨隨之也就成為大多數國民共誅的對象”并結合所學可知,民國初年的政黨政治并不適應中國社會的具體國情,遭到國民的反對,這說明政黨政治在中國缺乏民主社會基礎,D項正確;
材料中沒有體現“違背傳統社會道德”的信息,A項錯誤;
材料反映的是民國初年政黨政治缺乏民主社會基礎,而非“政治收益不及預期”,B項錯誤;
“簡單移植西方模式”只是表面現象,不是本質,C項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解題的關鍵信息是“天下者,黨派之天下”“但隨著民初黨爭的加劇以及唐紹儀內閣的倒臺,政黨隨之也就成為大多數國民共誅的對象”,緊扣近代中國的國情,結合民國時期政黨政治的局限性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30.【答案】C
【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開辟
【解析】【分析】結合材料中“關注中國前途的學者們的思考,引發了一場持續十年之久的中國社會性質大論戰”等信息可知,在這場知識分子的論戰中,體現出先進人士對中國歷史和未來的關注,即對中國命運的思考,C項正確;
B項出現在五四運動時期,排除B項;
A項確立是在新中國成立時期,排除A項;
D項錯在趨同,這是學術界部分人的看法,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國民革命,解答本題學生需了解國民大革命運動興起的背景、過程、結果失敗的原因、歷史意義及教訓等史實,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31.【答案】(1)基礎:均田制。
原因:租庸調制與均田制日益脫節;租庸調制長期僵化;逃稅避稅現象嚴重。
(2)背景: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遭破壞;租庸調制無法推行;國家財政收入減少。
變化:征稅標準以資產為主;征稅時間固定;稅收明目簡化;收稅對象增加;賦稅衡量權進一步上歸朝廷。
【知識點】魏晉時期的租調制
【解析】【分析】(1)基礎: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代租庸調制推行的基礎是均田制。原因:根據材料“丁男一人,授田百畝,但歲納租稅二石而已。言以公田假人,而收其租入,故謂之租租庸調征繳只以丁身為依據,而不計其余,并不考慮農戶的實際占有土地情況,其弊端是十分明顯的。而且租庸調的征收額由唐朝統一確定,長期以來一直保持不變,雖然有其穩定性,但其不能依據社會經濟發展形勢的變化而做出調整,有其不能根據土地實際占有狀況的變化而主動調整,存有明顯的僵化缺陷”可知,租庸調制與均田制日益脫節;租庸調制長期僵化;根據材料“唐制規定貴族、官僚廣和其他特殊身份之人可以免除租調徭役,而一些人庇蔭在這些特權戶之下,逃稅、避稅,使國家征稅額也隨之減少”可知,逃稅避稅現象嚴重。
(2)背景:根據材料“有田則有租,有家則有調,有身則有庸”“在這種稅制下,皇室貴戚、官僚貴族、孝子順孫、義夫節婦、逃戶流民為了生存投靠地主豪強做蔭戶,不承擔國家的租稅徭役。由此,只有30%至50%的戶和14%的人口承擔國家的全部租稅,租稅負擔處于極不合理狀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遭破壞;租庸調制無法推行;國家財政收入減少等方面分析。變化:根據材料“令黜陟觀察使及州縣長官,據日征稅數,及人戶土客,定等第錢數多少,為夏、秋兩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征稅標準以資產為主;征稅時間固定;稅收明目簡化;收稅對象增加;根據材料“兩稅法在預算上實行'量出為入’的原則。每年財政經費先計算數額,然后按照各地的土地、人口、條件等實際情況進行分配,分配時堅持貧富有差,稅負均等”可知,賦稅衡量權進一步上歸朝廷。
故答案為:
(1)基礎:均田制。原因:租庸調制與均田制日益脫節;租庸調制長期僵化;逃稅避稅現象嚴重。
(2)背景: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遭破壞;租庸調制無法推行;國家財政收入減少。變化:征稅標準以資產為主;征稅時間固定;稅收明目簡化;收稅對象增加;賦稅衡量權進一步上歸朝廷。
【點評】本題考查了唐朝的賦稅制度,解答本題需理解掌握租庸調制、兩稅法等相關知識,考查了考生一句材料提取概括信息以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32.【答案】評述:鴉片戰爭之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列強的侵略之下,清政府一再戰敗。再加上洋務運動的興起,西方外交思想的傳入,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晚清的外交思想也發生了變化。19世紀40—50年代,清政府的外交思想仍是傳統觀念的延續。清政府以天朝上國自居,將英法視為傳統的夷狄,并用傳統的“剿”“撫”手段對付英法。19世紀60—70年代,清政府開始注重與列強在商業方面的競爭,思想上具有了一定的近代特征。19世紀80-90年代,清政府進一步引入了西方的均勢外交思想,并用于實踐,在近代化方面更進了一步。晚清外交思想的變化,有利于中國外交的近代化,體現了維護國家利益的愿望。但是這種變化又是被動而緩慢的,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再加上經濟落后和政治體制的制約,其作用十分有限。
【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所給的三個時間段及外交思想、主要內容可知,鴉片戰爭之后,晚清的外交思想開始發生變化。19世紀40-50年代,清政府的外交思想仍用傳統的“剿”“撫”手段對付英法。19世紀60-70年代清政府思想上具有了一定的近代特征。19世紀80-90年代,清政府在近代化方面更進了一步??傊砬逋饨凰枷氲淖兓欣谥袊饨坏慕?,體現了維護國家利益的愿望。但是這種變化又是被動而緩慢的,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再加上經濟落后和政治體制的制約,其作用十分有限。
故答案為:
評述:鴉片戰爭之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列強的侵略之下,清政府一再戰敗。再加上洋務運動的興起,西方外交思想的傳入,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晚清的外交思想也發生了變化。19世紀40—50年代,清政府的外交思想仍是傳統觀念的延續。清政府以天朝上國自居,將英法視為傳統的夷狄,并用傳統的“剿”“撫”手段對付英法。19世紀60—70年代,清政府開始注重與列強在商業方面的競爭,思想上具有了一定的近代特征。19世紀80-90年代,清政府進一步引入了西方的均勢外交思想,并用于實踐,在近代化方面更進了一步。晚清外交思想的變化,有利于中國外交的近代化,體現了維護國家利益的愿望。但是這種變化又是被動而緩慢的,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再加上經濟落后和政治體制的制約,其作用十分有限。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近代化的外交,解答本題需根據表格內容及清政府外交轉變的史實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林左旗| 静宁县| 汶上县| 康马县| 江门市| 镇沅| 响水县| 浦北县| 武宣县| 安乡县| 库尔勒市| 沙坪坝区| 浑源县| 宁远县| 保山市| 二手房| 水富县| 布尔津县| 威海市| 宜君县| 九江县| 安庆市| 太仓市| 郧西县| 宣恩县| 屏南县| 邹城市| 汝州市| 宜章县| 伊春市| 蒙山县| 万安县| 和静县| 思茅市| 保德县| 新竹县| 章丘市| 太湖县| 右玉县| 高碑店市| 宾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