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考歷史考前沖刺押題預測 晚清時期一.選擇題(共20小題)1.(2025 阜陽一模)如圖是清政府年財政收入與《辛丑條約》賠款數額對比圖。這一現象( )A.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矛盾B.使中國喪失了獨立的領土主權C.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D.嚴重破壞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2.(2025 沛縣模擬)為了幫助同學們更好地學習歷史,張老師給同學們推薦了一本書,部分目錄如表,據此判斷本書主要是研究( )第一章 清朝的軍事力量 第二章 驟然而至的戰爭 第三章“剿”“撫”“剿”的回旋 第四章 廣州的“戰局” 第五章 東南壁壘的傾塌 第六章“撫”議再起 第七章 平等與不平等A.鴉片戰爭 B.甲午中日戰爭C.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D.抗日戰爭3.(2025 通州區校級模擬)《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這體現了三民主義中( )A.民族主義 B.民權主義 C.民生主義 D.民主主義4.(2025 通州區校級模擬)1895年5月15日,《申報》報道:“一律預備與倭人決死一戰,不愿將全臺歸于倭人,眾志成城,有死無二。”此報道的背景是( )A.洋務運動舉步維艱B.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C.甲午中日戰爭失敗D.日本明治維新正式開始5.(2025 通州區校級模擬)19世紀末,西方列強在中國搶奪利權,強租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在此背景下先進的中國人( )A.開始進行近代化探索 B.創辦軍用民用企業C.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 D.謀求政治制度變革6.(2025 碑林區二模)19世紀末,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發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其主要目的是( )A.推翻清朝統治 B.學習西方技術C.建立君主立憲制 D.發展資本主義經濟7.(2024秋 廣信區期末)1899年,美國企圖通過“機會均等”的手段,緩和列強爭奪中國的矛盾,保持中國市場對美國商品自由開放。為實現其目的,美國提出了( )A.門戶開放 B.領事裁判權C.協定關稅 D.強租租借地8.(2024秋 喀什地區期末)“我們仿佛看到這樣一幅畫面:英法手牽著手,美俄提著籃子來了,兩個強盜抱著大清這棵枯樹搖晃,搖落的除了果子還有枯枝敗葉。”這段文字描述的戰爭中俄國獲得的好處是( )A.火燒圓明園,洗劫大量寶物B.獲得了九龍司地方一區C.能夠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D.割占中國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9.(2024秋 龍馬潭區期末)歷史學習中要關注目錄和章節標題,以便把握歷史階段特征。根據如下提供的關鍵詞,請你為其選擇一個最恰當的單元主題( )第4課 洋務運動和邊疆危機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 第6課 戊戌變法 第7課 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A.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B.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C.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D.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0.(2024秋 武岡市期末)錢穆先生評價太平天國道:“他們對下層民眾,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淺一些的社會主義,大抵他們是有此想法的。”錢穆先生做出此評價的歷史依據是太平天國運動期間( )A.定都天京 B.進行北伐和西征C.寫成《資政新篇》 D.頒布《天朝田畝制度》11.(2024秋 沅江市期末)下列著作或報刊中,致力于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是( )A.《勞動界》 B.《時務報》 C.《革命軍》 D.《知新報》12.(2024秋 沅江市期末)如圖是我國著名的文物,它們分別是銅牛頭、銅猴頭、銅虎頭。這些原來是清朝時圓明園海晏堂中的瑰寶,它們是在哪次戰爭中被侵略者掠走的(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C.抗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3.(2024秋 廣信區期末)2018年10月19日,《人民日報》曾評價,在某場戰役中,馮子材以近70歲高齡挺身而出,置個人安危于不顧,馳赴沙場,精忠報國,其展現出的民族氣節與愛國主義精神令人稱頌。馮子材馳赴沙場的那場戰爭是(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C.中法戰爭 D.甲午中日戰爭14.(2024秋 阿克蘇地區期末)“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則分多,人寡則分寡,雜以九等……”這些平均分配土地的規定出自( )A.《天朝田畝制度》 B.《資政新篇》C.《時務報》 D.《變法通議》15.(2024秋 龍馬潭區期末)如表為列強在華強租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情況表,對其理解最準確的是( )國別 強租租借地 “勢力范圍”德國 膠州灣租借地 山東俄國 旅大租借地 長城以北、新疆、東北法國 廣州灣租借地 廣東、廣西、云南英國 九龍租借地威海衛租借地 長江流域日本 福建A.列強控制中國經濟命脈B.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C.帝國主義進行資本輸出D.外國侵略勢力深入腹地16.(2024秋 龍馬潭區期末)“今大皇帝準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君主暨嗣后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材料出自( )A.《南京條約》 B.《黃埔條約》C.《天津條約》 D.《北京條約》17.(2024秋 阿克蘇地區期末)1906年至1911年4月,革命黨人先后發動了10多次起義。下列起義由光復會會員徐錫麟發動的是( )A.萍瀏醴起義 B.鎮南關起義C.黃花崗起義 D.安慶起義18.(2024秋 龍馬潭區期末)在鴉片戰爭中,盡管廣大人民和部分愛國官兵英勇抵抗,但最終以中國的失敗告終。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A.落后的武器 B.落后的經濟C.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 D.整體國民素質較低19.(2024秋 張家港市期末)有學者評價某條約“這是統治者給自己立下的空前的賣身契,標志著清統治者徹底變成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下列屬于這個條約的內容有( )①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②保證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③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④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20.(2024秋 蓬萊區期末)《天朝田畝制度》提出平均分配土地,《資政新篇》卻主張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兩個綱領的目的都是為了( )A.滿足農民得到土地的要求B.鞏固農民階級建立的政權C.恢復遭到破壞的自然經濟D.發展中國的近代工業經濟中考歷史考前沖刺押題預測 晚清時期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20小題)1.(2025 阜陽一模)如圖是清政府年財政收入與《辛丑條約》賠款數額對比圖。這一現象( )A.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矛盾B.使中國喪失了獨立的領土主權C.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D.嚴重破壞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辛丑條約》的影響,識讀題干圖文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據題干“清政府年財政收入與《辛丑條約》賠款數額對比圖”和所學知識可知,《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賠款本息合計9.8億兩白銀,數額巨大,遠超1900年清政府年財政收入。為支付巨額賠款,清政府只能加重對人民的搜刮,這使得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必然進一步加劇社會矛盾,A項正確;《辛丑條約》中沒有關于割讓大片領土的條款,未直接使中國喪失獨立的領土主權,排除B項;《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排除C項;《南京條約》規定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這嚴重破壞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與《辛丑條約》及圖中所體現的巨額賠款沒有關聯,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題干圖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辛丑條約》的相關史實。2.(2025 沛縣模擬)為了幫助同學們更好地學習歷史,張老師給同學們推薦了一本書,部分目錄如表,據此判斷本書主要是研究( )第一章 清朝的軍事力量 第二章 驟然而至的戰爭 第三章“剿”“撫”“剿”的回旋 第四章 廣州的“戰局” 第五章 東南壁壘的傾塌 第六章“撫”議再起 第七章 平等與不平等A.鴉片戰爭 B.甲午中日戰爭C.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D.抗日戰爭【分析】本題考查鴉片戰爭,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根據材料中的“廣州”“東南壁壘的傾塌”“平等與不平等”可知,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1841年英軍占領廣州,1842年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A項正確;甲午中日戰爭并不涉及廣州的“戰局”,排除B項;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列強攻入北京,并未在廣州開戰,排除C項;抗日戰爭與清朝無關,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鴉片戰爭,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3.(2025 通州區校級模擬)《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這體現了三民主義中( )A.民族主義 B.民權主義 C.民生主義 D.民主主義【分析】本題考查三民主義的相關內容,掌握基礎知識。【解答】A.民族主義指的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排除A。B.根據材料可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國家主權屬于人民,同時規定人民享有一系列的權力,這是民權主義的表現,B項正確。C.民生主義指的是“平均地權”,排除C。D.民主主義不屬于三民主義的內容,排除D。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識記三民主義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4.(2025 通州區校級模擬)1895年5月15日,《申報》報道:“一律預備與倭人決死一戰,不愿將全臺歸于倭人,眾志成城,有死無二。”此報道的背景是( )A.洋務運動舉步維艱B.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C.甲午中日戰爭失敗D.日本明治維新正式開始【分析】本題考查甲午中日戰爭,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894﹣1895年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侵略我國,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題干報道的背景是甲午中日戰爭失敗。故C符合題意;此時洋務運動已經失敗,排除A;題干報道的背景是甲午中日戰爭失敗,不是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排除B;日本明治維新正式開始是1868年,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甲午中日戰爭,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報道的背景是甲午中日戰爭失敗。5.(2025 通州區校級模擬)19世紀末,西方列強在中國搶奪利權,強租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在此背景下先進的中國人( )A.開始進行近代化探索 B.創辦軍用民用企業C.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 D.謀求政治制度變革【分析】本題考查了戊戌變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19世紀末,隨著西方列強的瓜分狂潮和國內民族危機的加深,一批先進的中國人開始意識到僅僅學習西方的技術是不夠的,必須深入到政治制度層面進行變革。這一時期,維新變法運動興起,代表了中國人謀求政治制度變革的重要努力,D正確;中國的近代化探索實際上開始于鴉片戰爭之后,洋務運動可以視為其早期形式,而不僅僅是19世紀末,排除A;創辦軍用民用企業是洋務運動的一部分,主要發生在19世紀60至90年代,早于題目所指的19世紀末的瓜分狂潮,排除B;扶清滅洋是義和團運動時期的標志性口號,雖然發生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但它更多地反映了義和團這一民間組織的立場和行動,而不是“先進的中國人”的整體反應,且扶清滅洋口號有明顯的局限性,排除C。故選:D。【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6.(2025 碑林區二模)19世紀末,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發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其主要目的是( )A.推翻清朝統治 B.學習西方技術C.建立君主立憲制 D.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分析】本題考查了戊戌變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維新變法運動主張通過改良的方式來挽救民族危亡,而非推翻清朝統治。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希望依靠光緒帝進行變法,實現國家富強,從而維護清朝統治,A錯誤;學習西方技術是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洋務派通過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等,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以實現自強求富的目標。而維新變法運動更側重于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B錯誤;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主張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他們認為,通過設立議會、制定憲法等措施,可以限制君主權力,實現政治民主化,從而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這是維新變法運動的主要政治目標,C正確;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是維新變法運動的目標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維新派希望通過變法,采取一系列鼓勵發展工商業的措施,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不過這是為了實現其政治理想,即建立君主立憲制國家,以挽救民族危亡,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戊戌變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7.(2024秋 廣信區期末)1899年,美國企圖通過“機會均等”的手段,緩和列強爭奪中國的矛盾,保持中國市場對美國商品自由開放。為實現其目的,美國提出了( )A.門戶開放 B.領事裁判權C.協定關稅 D.強租租借地【分析】本題考查了《馬關條約》,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題干信息“1899年......保持中國市場對美國商品自由開放”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8年,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美國正與西班牙爭奪殖民地,1899年,美國看到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劃定,便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目的是要求與列強“機會均等”“利益均沾”,A項正確;領事裁判權是《虎門條約》的內容,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排除B項;協定關稅屬于《南京條約》的內容,破壞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排除C項;19世紀末,列強在中國強租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馬關條約》,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8.(2024秋 喀什地區期末)“我們仿佛看到這樣一幅畫面:英法手牽著手,美俄提著籃子來了,兩個強盜抱著大清這棵枯樹搖晃,搖落的除了果子還有枯枝敗葉。”這段文字描述的戰爭中俄國獲得的好處是( )A.火燒圓明園,洗劫大量寶物B.獲得了九龍司地方一區C.能夠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D.割占中國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分析】本題考查俄國侵占我國大片領土,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洗劫大量寶物,排除。B.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北京條約》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排除。C.中日《馬關條約》中,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排除。D.依據題干材料“英法手牽著手,美俄提著籃子來了,兩個強盜抱著大清這棵枯樹搖晃,搖落的除了果子還有枯枝敗葉。”可知,此內容反映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1856年英法兩國在俄、美兩國的支持下,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沙俄共割占了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記憶俄國侵占我國大片領土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9.(2024秋 龍馬潭區期末)歷史學習中要關注目錄和章節標題,以便把握歷史階段特征。根據如下提供的關鍵詞,請你為其選擇一個最恰當的單元主題( )第4課 洋務運動和邊疆危機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 第6課 戊戌變法 第7課 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A.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B.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C.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D.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反映了近代中國人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前者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主要表現為推動中國經濟近代化,后者則推動了中國政治近代化。甲午中日戰爭與八國聯軍侵華反映了近代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使得中國民族危機日益加劇。因此,該單元主題應是“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加劇”,B項正確;1840年鴉片戰爭使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A項;“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應的是辛亥革命,排除C項;1919年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10.(2024秋 武岡市期末)錢穆先生評價太平天國道:“他們對下層民眾,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淺一些的社會主義,大抵他們是有此想法的。”錢穆先生做出此評價的歷史依據是太平天國運動期間( )A.定都天京 B.進行北伐和西征C.寫成《資政新篇》 D.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分析】本題考查太平天國運動,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國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規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國想通過這個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故D符合題意;定都天京標志著太平天國正式建立政權,排除A;進行北伐和西征是太平天國為推翻清政府采取的軍事行動,與推行均田制度無關,排除B;《資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學習、改革內政等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主張,排除C。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太平天國運動,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錢穆先生做評價的歷史依據是太平天國運動期間頒布《天朝田畝制度》。11.(2024秋 沅江市期末)下列著作或報刊中,致力于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是( )A.《勞動界》 B.《時務報》 C.《革命軍》 D.《知新報》【分析】本題考查了同盟會與三民主義,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20世紀初,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章炳麟、鄒容和陳天華是宣傳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家。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和《警世鐘》等是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C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勞動界》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創辦的工人刊物之一,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時務報》是維新運動時期著名的維新派報紙,是當時維新派最重要的、影響最大的機關報,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知新報》于維新運動時期所創辦,為維新派在華南地區的重要刊物,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同盟會與三民主義,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2.(2024秋 沅江市期末)如圖是我國著名的文物,它們分別是銅牛頭、銅猴頭、銅虎頭。這些原來是清朝時圓明園海晏堂中的瑰寶,它們是在哪次戰爭中被侵略者掠走的(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C.抗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圖片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根據所學可知,1860年,英法聯軍進逼北京,搶劫并焚毀了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園林——圓明園,B項正確;鴉片戰爭、抗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都與史實不符,排除AC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相關史實。13.(2024秋 廣信區期末)2018年10月19日,《人民日報》曾評價,在某場戰役中,馮子材以近70歲高齡挺身而出,置個人安危于不顧,馳赴沙場,精忠報國,其展現出的民族氣節與愛國主義精神令人稱頌。馮子材馳赴沙場的那場戰爭是(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C.中法戰爭 D.甲午中日戰爭【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法戰爭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鎮南關大捷的相關史實。【解答】根據材料“馮子材”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83年底,法國攻擊駐守越南的清軍,中法戰爭爆發。1885年初,法軍在越南北部向清軍大舉進攻,直逼中越邊境的鎮南關。老將馮子材臨危受命,積極備戰,于3月取得鎮南關大捷,并乘勝收復越南諒山等地,扭轉了整個戰局。C項正確;馮子材在中法戰爭中鎮守鎮南關,與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無關,排除AB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法戰爭的相關史實。14.(2024秋 阿克蘇地區期末)“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則分多,人寡則分寡,雜以九等……”這些平均分配土地的規定出自( )A.《天朝田畝制度》 B.《資政新篇》C.《時務報》 D.《變法通議》【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天朝田畝制度》,掌握《天朝田畝制度》的內容。【解答】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規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國想通過這個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A項正確;為了改變不利局面,洪秀全封從香港來到天京的洪仁玕為干王,總理朝政,洪仁玕寫成《資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學習、改革內政等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主張,得到洪秀全的贊賞,《資政新篇》是中國近代最早提出的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改革方案,排除B項;《時務報》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創刊,由黃遵憲、汪康年、梁啟超創辦,排除C項;《變法通議》是維新派領袖梁啟超在戊戌變法前夕撰寫的一組政論文章,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天朝田畝制度》,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15.(2024秋 龍馬潭區期末)如表為列強在華強租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情況表,對其理解最準確的是( )國別 強租租借地 “勢力范圍”德國 膠州灣租借地 山東俄國 旅大租借地 長城以北、新疆、東北法國 廣州灣租借地 廣東、廣西、云南英國 九龍租借地威海衛租借地 長江流域日本 福建A.列強控制中國經濟命脈B.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C.帝國主義進行資本輸出D.外國侵略勢力深入腹地【分析】本題考查《馬關條約》,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劃分勢力范圍與控制經濟命脈無關,排除。B.分析題干中列強在華強租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情況表可知,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馬關條約》簽訂后,沙俄聯合法國、德國迫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日本則向中國索取了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以此為契機,列強在中國掀起了搶奪利權、強租海港、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中國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符合題意。C.《馬關條約》規定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標志著帝國主義進行資本輸出,排除。D.《馬關條約》開放重慶等為通商口岸,標志著外國侵略勢力深入腹地,排除。故選:B。【點評】記憶《馬關條約》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16.(2024秋 龍馬潭區期末)“今大皇帝準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君主暨嗣后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材料出自( )A.《南京條約》 B.《黃埔條約》C.《天津條約》 D.《北京條約》【分析】本題考查《南京條約》的內容。鴉片戰爭中國戰敗,1842年8月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解答】“今大皇帝準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君主暨嗣后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反映的是清政府割香港島給英國的史實。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清政府割香港島給英國。故選:A。【點評】本題以《南京條約》為背景,考查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17.(2024秋 阿克蘇地區期末)1906年至1911年4月,革命黨人先后發動了10多次起義。下列起義由光復會會員徐錫麟發動的是( )A.萍瀏醴起義 B.鎮南關起義C.黃花崗起義 D.安慶起義【分析】本題考查安慶起義,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907年夏,光復會會員徐錫麟在安慶發動起義,刺殺安徽巡撫恩銘。起義人員與清軍激戰四小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徐錫麟死難。故D符合題意;萍瀏醴起義的領導人是劉道一、蔡紹南,排除A;鎮南關起義的領導人是孫中山、黃興,排除B;黃花崗起義的領導人是黃興,排除C。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安慶起義,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由光復會會員徐錫麟發動的是安慶起義。18.(2024秋 龍馬潭區期末)在鴉片戰爭中,盡管廣大人民和部分愛國官兵英勇抵抗,但最終以中國的失敗告終。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A.落后的武器 B.落后的經濟C.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 D.整體國民素質較低【分析】本題考查鴉片戰爭,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故C符合題意;ABD都是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鴉片戰爭,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19.(2024秋 張家港市期末)有學者評價某條約“這是統治者給自己立下的空前的賣身契,標志著清統治者徹底變成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下列屬于這個條約的內容有( )①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②保證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③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④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分析】本題考查《辛丑條約》,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從此,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主要內容有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等。②③正確,故D符合題意;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航行出自《天津條約》,①④錯誤,排除ABC。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辛丑條約》,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辛丑條約》的內容。20.(2024秋 蓬萊區期末)《天朝田畝制度》提出平均分配土地,《資政新篇》卻主張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兩個綱領的目的都是為了( )A.滿足農民得到土地的要求B.鞏固農民階級建立的政權C.恢復遭到破壞的自然經濟D.發展中國的近代工業經濟【分析】本題考查《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國運動的政治綱領,兩個綱領的目的都是為了太平天國政權,即鞏固農民階級建立的政權。故B符合題意;《資政新篇》與滿足農民得到土地的要求無關,排除A;《資政新篇》主張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排除C;《天朝田畝制度》主張平均分配土地,與發展中國的近代工業經濟無關,排除D。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的目的都是為了鞏固農民階級建立的政權。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