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考歷史考前沖刺押題預測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一.選擇題(共20小題)1.(2024秋 沅江市期末)如果我們將中國傳統文化體制比喻成一棵大樹,……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則相當于將這棵大樹砍斷了。但是樹斷了,樹墩還在,一般的樹只要樹墩還在,還是可以萌發的。這說明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制度B.沒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務C.開啟了制度建設D.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發生2.(2024秋 龍馬潭區期末)朱德元帥曾經五次來到瀘州。其中第二次是1911年2月至1912年3月由滇入川,在今天的納溪指揮棉花坡戰役并取得勝利。這次戰役的背景是( )A.袁世凱復辟帝制 B.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C.中華民國成立 D.宋教仁遇刺案3.(2024秋 蓬萊區期末)如表是中國近代史上出現的一個歷史現象。該現象是( )派系 代表人物 控制區域 背后支持的帝國主義國家直系 馮國璋、曹錕 直隸、江蘇、江西、湖北 英、美皖系 段祺瑞 安徽、浙江、山東、福建 日本奉系 張作霖 奉天、黑龍江、吉林 日本滇系 唐繼堯 云、貴 英、美貴系 陸榮廷 兩廣 英、美A.帝國主義瓜分中國 B.護國戰爭北上討袁C.北洋軍閥割據紛爭 D.日本開始全面侵華4.(2024秋 蓬萊區期末)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實行總統制,1912年3月頒布的《臨時約法》改為責任內閣制,1914年《中華民國約法》又改回總統制。這反映了( )A.袁世凱的權力不斷受到限制B.總統制更符合近代中國國情C.民主與專制之間的斗爭激烈D.民族資產階級缺乏民主意識5.(2024秋 禪城區期末)1912年2月16日英國《泰晤士報》評論:“天子已退位,清朝統治不復存在……歷史上很少見到如此驚人的革命。”這一評論可以佐證辛亥革命( )A.結束了封建社會 B.推翻了封建帝制C.實現了救亡圖存 D.完成了革命任務6.(2024秋 阿克蘇地區期末)1915年底,蔡鍔起兵討伐袁世凱,梁啟超起草《云南致各省通電》。兩人一個用槍,一個用筆來捍衛共和。以此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二次革命 B.護國戰爭 C.護法運動 D.軍閥割據7.(2024秋 西寧期末)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苛捐雜稅增加,鹽稅增加兩倍,老百姓對聯中出現“民國萬稅,天下太貧”的字樣。這主要反映了北洋政府( )A.軍閥混戰,列強加大掠奪B.無視民生,百姓負擔沉重C.獨裁統治,出賣國家利益D.違背潮流,改變社會性質8.(2024秋 惠東縣期末)找出關鍵詞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與“武昌起義”“中華民國建立”“清帝退位”三個關鍵詞相關的事件是( )A.近代開端 B.走向共和 C.軍閥割據 D.國家統一9.(2024秋 山亭區期末)“萬戶涕淚,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耶?既忘共和,即稱民賊。”材料中的“民賊”是指( )A.袁世凱 B.馮國璋 C.段祺瑞 D.張作霖10.(2024秋 山亭區期末)有人認為,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變”,辛亥革命是個“飛躍”。這里的“飛躍”指的是辛亥革命( )A.推翻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殖民統治B.推翻了中國的封建制度C.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命運D.結束封建君主專制統治11.(2025 吳中區模擬)如圖是北洋軍閥混戰時期的漫畫,此漫畫主要反映的是( )A.各派軍閥都依附于帝國主義B.混戰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C.軍閥混戰意圖搶奪北京政權D.各派軍閥不惜出賣國家利益12.(2025 蘇州一模)小紅同學在研究辛亥革命成果時,設計了思維導圖,圖中“?”處是( )A.《天朝田畝制度》 B.《資政新篇》C.《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D.《中國土地法大綱》13.(2025 吳中區模擬)1915年12月末,西南邊陲的古城昆明以“一隅而天下先”的氣概,首舉反袁護國的旗幟,宣告云南獨立,明確提出“與全國人民竭力擁護共和國體”,以蔡鍔、李烈鈞為護國第一、二軍總司令,統兵出征,進行武裝討袁。這一事件被稱為( )A.護國戰爭 B.二次革命 C.護法運動 D.五四運動14.(2025 吳中區模擬)1913年,孫中山先生為他親撰了一副挽聯:“作民權保障,誰非后死者;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材料中他“為憲法流血”從本質上反映了( )A.統治集團內部權力之爭B.民主共和與專制獨裁的矛盾C.帝國主義與中國的矛盾D.國民黨與北洋軍閥的矛盾15.(2024秋 淄川區期末)《申報》在某一時期報道了一篇關于“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的新聞。由此判斷,該時期是( )A.晚清時期 B.戊戌變法時期C.北洋軍閥政府時期 D.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6.(2024秋 唐縣期末)立憲轉向革命的張春敏銳地覺察出這場革命與中國歷史上一切“革命”的本質區別:“孫中山之革命,則國體之改革,與一朝一姓之更變迥然不同。”這種“迥然不同”是因為辛亥革命( )A.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B.結束封建君主專制統治C.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務 D.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17.(2024秋 唐縣期末)據表分析1914﹣1918年中國社會的時代特征是( )農戶 減少1500多萬戶 陸軍 增加92萬多人荒地 增加4900多萬畝 軍費 增加500多萬元A.列強侵華、喪權辱國 B.軍閥混戰、民不聊生C.推翻專制、走向共和 D.國家統一、安居樂業18.(2024秋 唐縣期末)如圖是一位同學的課堂筆記片段,它以時間軸的方式展現了辛亥革命的主要歷程。圖中的②應是( )A.武昌起義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C.二次革命D.護國戰爭19.(2025 吳江區模擬)“它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它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資產階級三權分立,原則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制度,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自由的精神。”這里的“它”是指( )A.《討袁檄文》 B.《明定國是》詔書C.《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D.《中華民國約法》20.(2024秋 宜陽縣期末)如表內容直接表明( )10月23日,長沙宣告脫離清廷 10月31日,云南宣告脫離清廷 11月3日,上海宣告脫離清廷 11月5日,浙江宣告脫離清廷 ……A.辛亥革命有統一的組織B.南京臨時政府宣告成立C.清王朝的統治土崩瓦解D.辛亥革命贏得民眾支持中考歷史考前沖刺押題預測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20小題)1.(2024秋 沅江市期末)如果我們將中國傳統文化體制比喻成一棵大樹,……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則相當于將這棵大樹砍斷了。但是樹斷了,樹墩還在,一般的樹只要樹墩還在,還是可以萌發的。這說明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制度B.沒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務C.開啟了制度建設D.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發生【分析】本題考查了辛亥革命,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據題干“但是樹斷了......還是可以萌發的”和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但并未徹底消滅封建勢力,封建地主階級的經濟基礎仍然存在。因此,從題目中“樹墩還在,還是可以萌發”這一比喻來看,辛亥革命開啟了民主革命的進程,但并未完成全部任務,舊的封建勢力仍有復辟和再生的可能性。這體現了辛亥革命“斷而未絕”的特性,即“沒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務”,B項正確;從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沒有推翻封建制度,只是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排除A項;從所學知識可知,戊戌變法開啟了制度建設,排除C項;從所學知識可知,題干沒有說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關系問題,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辛亥革命,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2024秋 龍馬潭區期末)朱德元帥曾經五次來到瀘州。其中第二次是1911年2月至1912年3月由滇入川,在今天的納溪指揮棉花坡戰役并取得勝利。這次戰役的背景是( )A.袁世凱復辟帝制B.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C.中華民國成立D.宋教仁遇刺案【分析】本題考查中華民國成立,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1911年爆發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全國紛紛響應。1911年﹣1912年期間,革命黨人在各地與清軍作戰以推翻清王朝統治。棉花坡戰役就是在這樣的辛亥革命大背景下,為了爭取革命勝利,對抗清軍而進行的戰斗。中華民國于1912年1月1日成立,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棉花坡戰役是為推動革命進程、建立新政權(中華民國)而進行的戰斗,所以中華民國成立相關的辛亥革命大背景是棉花坡戰役的背景,C項正確;袁世凱復辟帝制發生在1915﹣1916年,而棉花坡戰役時間是1911年2月至1912年3月,時間不符,A項錯誤;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是在1912年1月1日。棉花坡戰役主要發生在1911﹣1912年初,此時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并不是棉花坡戰役的直接背景。棉花坡戰役主要是為了響應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統治,并非直接與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這一事件緊密關聯,B項錯誤;宋教仁遇刺案發生在1913年,這一時間晚于棉花坡戰役(1911﹣1912年),D項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中華民國成立,要求具備閱讀、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識的遷移、運用的能力。3.(2024秋 蓬萊區期末)如表是中國近代史上出現的一個歷史現象。該現象是( )派系 代表人物 控制區域 背后支持的帝國主義國家直系 馮國璋、曹錕 直隸、江蘇、江西、湖北 英、美皖系 段祺瑞 安徽、浙江、山東、福建 日本奉系 張作霖 奉天、黑龍江、吉林 日本滇系 唐繼堯 云、貴 英、美貴系 陸榮廷 兩廣 英、美A.帝國主義瓜分中國 B.護國戰爭北上討袁C.北洋軍閥割據紛爭 D.日本開始全面侵華【分析】本題考查了北洋政府的統治與軍閥割據,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表格中呈現的直系、皖系、奉系等都是北洋軍閥的不同派系,他們各自占據不同的區域,且有不同的帝國主義國家支持,這是典型的北洋軍閥割據紛爭的局面。北洋軍閥在袁世凱死后,分裂成多個派系,為了爭奪地盤和權力,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相互混戰,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嚴重的災難,C正確;帝國主義瓜分中國主要是指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通過劃分勢力范圍、強占租借地等方式對中國進行侵略和瓜分,表格主要體現的是北洋軍閥各派系的割據,而非帝國主義直接瓜分中國的情況,A錯誤;護國戰爭是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戰爭,發生于1915﹣1916年,與表格中北洋軍閥割據的時間和內容不符,B錯誤;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是在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與表格中的時間和內容沒有關聯,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北洋政府的統治與軍閥割據,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4.(2024秋 蓬萊區期末)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實行總統制,1912年3月頒布的《臨時約法》改為責任內閣制,1914年《中華民國約法》又改回總統制。這反映了( )A.袁世凱的權力不斷受到限制B.總統制更符合近代中國國情C.民主與專制之間的斗爭激烈D.民族資產階級缺乏民主意識【分析】本題考查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從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的總統制,到《臨時約法》改為責任內閣制,這是革命黨人試圖通過制度設計來限制即將擔任總統的袁世凱的權力,以維護民主共和制度。而袁世凱上臺后,于1914年頒布《中華民國約法》又改回總統制,是其為了加強個人權力,實行專制統治的體現。這種制度的反復變化,反映出民主力量與專制勢力之間斗爭的激烈,C正確。實際上,袁世凱通過將責任內閣制改回總統制,使其權力不斷擴大,而不是受到限制,A錯誤。總統制或責任內閣制哪種更符合中國國情并非是材料中制度變化的關鍵因素,材料主要體現的是不同政治勢力圍繞權力的斗爭,B錯誤。民族資產階級為了維護民主共和,通過制定《臨時約法》實行責任內閣制來限制袁世凱權力,說明他們有一定的民主意識,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5.(2024秋 禪城區期末)1912年2月16日英國《泰晤士報》評論:“天子已退位,清朝統治不復存在……歷史上很少見到如此驚人的革命。”這一評論可以佐證辛亥革命( )A.結束了封建社會 B.推翻了封建帝制C.實現了救亡圖存 D.完成了革命任務【分析】本題考查了辛亥革命,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辛亥革命結束的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而不是封建社會。中國的封建社會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土地改革等一系列運動才徹底結束,故A項錯誤。“天子已退位,清朝統治不復存在”表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這與評論內容相符,故B項正確。辛亥革命沒有實現救亡圖存的目標。中國仍然面臨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勢力的殘余,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務尚未完成,故C項錯誤。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改變,故D項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辛亥革命,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6.(2024秋 阿克蘇地區期末)1915年底,蔡鍔起兵討伐袁世凱,梁啟超起草《云南致各省通電》。兩人一個用槍,一個用筆來捍衛共和。以此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二次革命 B.護國戰爭 C.護法運動 D.軍閥割據【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護國戰爭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袁世凱的復辟活動,令舉國嘩然。孫中山發表《討袁檄文》,號召豪杰共同奮起,維護共和制度。梁啟超和他的學生蔡鍔先后離開北京,前往南方籌劃討伐袁世凱事宜。1915年底,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在云南宣告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護國戰爭爆發。據題干及所學知識可知,與材料相關的歷史事件是護國戰爭,B項正確;二次革命、護法運動軍閥割據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AC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護國戰爭的相關史實。7.(2024秋 西寧期末)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苛捐雜稅增加,鹽稅增加兩倍,老百姓對聯中出現“民國萬稅,天下太貧”的字樣。這主要反映了北洋政府( )A.軍閥混戰,列強加大掠奪B.無視民生,百姓負擔沉重C.獨裁統治,出賣國家利益D.違背潮流,改變社會性質【分析】本題考查了袁世凱復辟及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苛捐雜稅增加,鹽稅增加兩倍”“民國萬稅、天下太貧”說明北洋軍閥政府時期,賦稅太多,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北洋政府無視民生,百姓負擔沉重,B項正確;材料體現北洋軍閥壓迫人民,沒有體現列強加大掠奪,排除A項;材料體現北洋軍閥壓迫人民,沒有體現軍閥出賣國家利益,排除C項;北洋軍閥時期仍舊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性質沒有改變,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袁世凱復辟及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8.(2024秋 惠東縣期末)找出關鍵詞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與“武昌起義”“中華民國建立”“清帝退位”三個關鍵詞相關的事件是( )A.近代開端 B.走向共和 C.軍閥割據 D.國家統一【分析】本題考查了中華民國的建立、武昌起義,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的革命黨人首先起義,一夜之間,武昌全城被起義軍占領。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會,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孫中山也曾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凱宣布贊成共和,他即行辭職,并推舉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2日,在袁世凱的軟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統治結束,B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是近代史開端,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軍閥割據是在袁世凱去世后,題干沒有涉及,排除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民國建立時期沒有完成國家統一,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中華民國的建立、武昌起義,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9.(2024秋 山亭區期末)“萬戶涕淚,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耶?既忘共和,即稱民賊。”材料中的“民賊”是指( )A.袁世凱 B.馮國璋 C.段祺瑞 D.張作霖【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護國戰爭的知識點。題干關鍵信息“既忘共和,即稱民賊”。【解答】據題干關鍵信息“既忘共和,即稱民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宣言中的“民賊”是指袁世凱。1915年底,袁世凱準備元旦登極,復辟帝制。孫中山發表了《討袁檄文》,“既忘共和,即稱民賊,誓死戮此民賊,以拯吾民,愛國之豪杰共圖之。”號召人民起來打倒中華民國的叛徒袁世凱,維護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在云南宣告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爆發了護國戰爭,1916年3月,袁世凱在眾叛親離之下被迫宣布取消。6月,袁世凱在絕望中死去,護國戰爭結束。A符合題意。故選:A。【點評】本題注重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能力,注意掌握北洋軍閥黑暗統治的相關知識。10.(2024秋 山亭區期末)有人認為,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變”,辛亥革命是個“飛躍”。這里的“飛躍”指的是辛亥革命( )A.推翻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殖民統治B.推翻了中國的封建制度C.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命運D.結束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學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作答。【解答】根據題干“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變’,辛亥革命是個‘飛躍’。這里的‘飛躍’”結合所學知識,這里的‘飛躍指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辛亥革命是我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D項正確;辛亥革命宣告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不是封建制度,排除B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命運,排除AC項。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11.(2025 吳中區模擬)如圖是北洋軍閥混戰時期的漫畫,此漫畫主要反映的是( )A.各派軍閥都依附于帝國主義B.混戰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C.軍閥混戰意圖搶奪北京政權D.各派軍閥不惜出賣國家利益【分析】本題考查了袁世凱復辟及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題干可知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各派系都各自占據著一塊地盤,互相混戰,腳底下是人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B項正確;從所學知識可知,北洋軍閥為了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不惜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但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排除AD項;從所學知識可知,北洋軍閥混戰的主要意圖并非單純搶奪北京政權,而是為了爭奪中央政府的控制權和各自的利益,排除C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袁世凱復辟及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2.(2025 蘇州一模)小紅同學在研究辛亥革命成果時,設計了思維導圖,圖中“?”處是( )A.《天朝田畝制度》 B.《資政新篇》C.《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D.《中國土地法大綱》【分析】本題考查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維護民主共和制度,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該法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體現,符合思維導圖的邏輯,C正確;《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運動時期頒布的綱領性文件,與辛亥革命無關,A錯誤;《資政新篇》也是太平天國運動后期洪仁玕提出的改革方案,與辛亥革命沒有直接聯系,B錯誤;《中國土地法大綱》是1947年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頒布的土地改革文件,與辛亥革命所處的時期和主題都不相同,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3.(2025 吳中區模擬)1915年12月末,西南邊陲的古城昆明以“一隅而天下先”的氣概,首舉反袁護國的旗幟,宣告云南獨立,明確提出“與全國人民竭力擁護共和國體”,以蔡鍔、李烈鈞為護國第一、二軍總司令,統兵出征,進行武裝討袁。這一事件被稱為( )A.護國戰爭 B.二次革命 C.護法運動 D.五四運動【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護國戰爭,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據題干“首舉反袁護國的旗幟,宣告云南獨立,以蔡鍔、李烈鈞為護國第一、二軍總司令,統兵出征,進行武裝討袁”和所學知識可知,1915年12月,蔡鍔、唐繼堯、李烈鈞等人在云南宣布獨立,出兵討袁,護國戰爭爆發,A項正確;1913 年,為反對袁世凱刺殺宋教仁和解散國民黨,孫中山、黃興等發動二次革命,排除B項;1917﹣1918 年,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維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恢復國會,反對北洋軍閥獨裁統治的斗爭,排除C項;1919年5月4日,由于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北京爆發的以青年學生為主的五四愛國運動,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護國戰爭。14.(2025 吳中區模擬)1913年,孫中山先生為他親撰了一副挽聯:“作民權保障,誰非后死者;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材料中他“為憲法流血”從本質上反映了( )A.統治集團內部權力之爭B.民主共和與專制獨裁的矛盾C.帝國主義與中國的矛盾D.國民黨與北洋軍閥的矛盾【分析】本題考查袁世凱專制獨裁統治的相關史實。【解答】A.統治集團內部權力之爭,不符合題意,排除A。B.據材料“作民權保障,誰非后死者;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結合所學可知,反映了孫中山對宋教仁的評價,宋教仁反對袁世凱的專制獨裁統治,1913年遇刺身亡,本質上體現了民主共和與專制獨裁的矛盾,故B正確。C.材料未體現帝國主義與中國的矛盾,排除C。D.國民黨與北洋軍閥的矛盾,不符合題意,排除D。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識記袁世凱專制獨裁統治的相關史實,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5.(2024秋 淄川區期末)《申報》在某一時期報道了一篇關于“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的新聞。由此判斷,該時期是( )A.晚清時期 B.戊戌變法時期C.北洋軍閥政府時期 D.南京臨時政府時期【分析】本題考查北洋軍閥的知識點。結合北洋軍閥政府時期的統治理解。【解答】《申報》在某一時期報道了一篇新聞,其標題是:“宋教仁上海遇刺身亡。”由此判斷,該時期是中華民國十八年北洋軍閥政府時期;中華民國十八年是1929年,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中國從此進入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北洋軍閥黑暗統治的相關知識。16.(2024秋 唐縣期末)立憲轉向革命的張春敏銳地覺察出這場革命與中國歷史上一切“革命”的本質區別:“孫中山之革命,則國體之改革,與一朝一姓之更變迥然不同。”這種“迥然不同”是因為辛亥革命( )A.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B.結束封建君主專制統治C.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務D.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分析】本題考查了辛亥革命,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但并沒有從根本上大幅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A排除;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往的“革命”所未曾做到的,是其與以往“革命”的本質區別,B正確;辛亥革命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中國仍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C排除;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但這不是它與中國歷史上一切“革命”的本質區別,D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辛亥革命,考查學生根據材料進行分析解答的能力。17.(2024秋 唐縣期末)據表分析1914﹣1918年中國社會的時代特征是( )農戶 減少1500多萬戶 陸軍 增加92萬多人荒地 增加4900多萬畝 軍費 增加500多萬元A.列強侵華、喪權辱國 B.軍閥混戰、民不聊生C.推翻專制、走向共和 D.國家統一、安居樂業【分析】本題考查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了解北洋軍閥混戰的黑暗局面。【解答】由表格信息“1914﹣1918年”“農戶減少1500多萬戶”“陸軍增加92萬多人”“軍費增加5000多萬元”可知,這一時期正處于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只有B項與材料信息相符。故選:B。【點評】注意對材料的解讀,識記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的相關知識。18.(2024秋 唐縣期末)如圖是一位同學的課堂筆記片段,它以時間軸的方式展現了辛亥革命的主要歷程。圖中的②應是( )A.武昌起義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C.二次革命D.護國戰爭【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過程,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興中會成立于1894年,是孫中山等在檀香山建立的革命團體。黃花崗起義發生于1911年4月,是同盟會的一次重要起義。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于1912年1月1日。清帝退位在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在1912年3月。武昌起義發生于1911年10月10日,在黃花崗起義之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之前,符合時間軸順序,A正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于1912年3月,是在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之后,不符合時間軸中②的位置,B錯誤;二次革命發生于1913年,是為了反對袁世凱獨裁統治而發動的,時間晚于題干中所給的時間軸范圍,C錯誤;護國戰爭發生于1915﹣1916年,是為了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時間晚于題干中所給的時間軸范圍,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過程,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19.(2025 吳江區模擬)“它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它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資產階級三權分立,原則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制度,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自由的精神。”這里的“它”是指( )A.《討袁檄文》 B.《明定國是》詔書C.《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D.《中華民國約法》【分析】本題考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A.《討袁檄文》是孫中山為討伐袁世凱復辟帝制而作,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B.《明定國是》詔書的頒布,標志著戊戌變法正式開始,排除B項;C.根據題干信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它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資產階級‘三權分立’原則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制度,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自由的精神”,結合所學可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C項正確;D.《中華民國約法》頒布于1914年,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20.(2024秋 宜陽縣期末)如表內容直接表明( )10月23日,長沙宣告脫離清廷 10月31日,云南宣告脫離清廷 11月3日,上海宣告脫離清廷 11月5日,浙江宣告脫離清廷 ……A.辛亥革命有統一的組織B.南京臨時政府宣告成立C.清王朝的統治土崩瓦解D.辛亥革命贏得民眾支持【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武昌起義的影響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信息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據材料“10月23日,長沙宣告脫離清廷;10月31日,云南宣告脫離清廷;11月3日,上海宣告脫離清廷;11月5日,浙江宣告脫離清廷……”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后,各省紛紛宣布獨立,脫離清政府而獨立,清王朝的統治土崩瓦解,C項正確;辛亥革命有統一的組織和領導核心,但不符合題意,材料反映的是各省紛紛獨立,沒有強調在同盟會的領導下等內容,無法直接得出,排除A項;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宣告成立,時間不符合,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人民群眾,無法得知民眾支持,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能力和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武昌起義的影響的相關史實。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