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考歷史考前沖刺押題預測 史前時期一.選擇題(共21小題)1.(2025 阜陽一模)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約5300一4300年。古城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該遺址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了國家。這可以佐證中國( )A.成為最早的文明古國 B.具有一萬年的文化史C.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D.考古工作的成就輝煌2.(2024秋 樊城區期末)早在五六千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居民都已經進入農耕文明的時代。山東大汶口原始居民墓葬中的隨葬品出現了多少的差別,有的墓葬有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墓葬一無所有。這說明當時( )A.出現國家的雛形 B.玉器制作技術高超C.集體生活共同勞作 D.出現貧富分化現象3.(2024秋 天峨縣期末)CCTV紀錄片《中國考古探秘》第一集的主題是“河姆渡文明之謎”。下列解說詞可能出現在紀錄片的是( )A.黃河下游,木構水井B.干欄式建筑,定居生活C.農具骨耜,粟作農業D.成套的陶器,成套玉器4.(2024秋 樊城區期末)如圖為出土于各地的新石器時期文物,可用于佐證( )遼河流域出土的玉龍 黃河流域出土的蛋殼黑陶高柄杯 長江流域出土的骨耜A.中華早期文化分布較廣B.游牧民族的狩獵場景C.“龍的文化”已經定型D.半坡居民的耕作生活5.(2024秋 廣東期末)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II時節》有一組唯美的鏡頭:禾苗在春雨中茁壯成長,夏日里稻花香四溢,秋收時飽滿的稻穗“笑”彎了腰。此情此景,最早可能出現在( )A.山頂洞遺址 B.半坡遺址C.河姆渡遺址 D.龍山文化遺址6.(2024秋 廣東期末)學習歷史的方法不僅局限于書本,還可以走進遺跡、遺址和博物館等場所。某同學在參觀北京人遺址時,他看見遺址中有大量木炭和幾處較大的灰燼堆。這說明北京人( )A.會建造房屋 B.會使用火C.會制造彩陶 D.會種植水稻7.(2024秋 天峨縣期末)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培養時空觀念是我們學好歷史的關鍵。如圖中①、④對應的中國境內古人類是( )A.鄖縣人、元謀人 B.元謀人、北京人C.藍田人、北京人 D.元謀人、藍田人8.(2024秋 赫章縣期末)在同學們排練的歷史劇“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下列符合史實的情節是( )A.種植水稻 B.還不會用火C.生活于黃河流域 D.使用打制石器9.(2024秋 赫章縣期末)《赫章縣志》載:早在新石器時代,縣境就有人類活動。下列古人類屬于“新石器時代”的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山頂洞人10.(2024秋 赫章縣期末)2024年11月25日至27日,第二屆良渚論壇在浙江杭州舉辦,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外嘉賓,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襄盛舉。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良渚遺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下列最能印證這一說法的是良渚古城遺址( )A.出土了目前已知最早的栽培水稻、果、粟等農作物B.證實距今約5000年,西遼河流域已出現早期國家C.位于黃河中游地區,是一處重要的大漢口文化遺址D.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規模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11.(2024秋 廣東期末)華夏兒女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每年清明都有眾多來自海內外的華夏兒女拜謁其帝陵,表達慎終追遠之情和對中華民族復興的祈盼。被尊稱為華夏兒女“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和黃帝 B.堯帝和舜帝C.帝禹和帝啟 D.帝辛和帝乙12.(2024秋 都昌縣期末)我國新石器時代,以玉器來講,從東北的興隆洼文化到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里都有玉玦出土。良渚文化的玉琮,從最北面的陜北榆林到最南面的廣東也都有出土。上述現象體現了中華文明起源具有( )A.全面輝煌的特征 B.多元一體的特征C.南北差異的特征 D.多元分散的特征13.(2024秋 臨沭縣期末)《禮記 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其中,“選賢與能”指的是我國古代的什么制度?( )A.分封制 B.世襲制 C.察舉制 D.禪讓制14.(2024秋 溧陽市期末)陶寺遺址發現的城址規模宏大,不同階層的人有不同的居住區,各區域有明確的職能分工,功能齊備。墓葬有大、中、小型,隨葬品多寡不等,有大型石磐以及玉、石制作的禮器,也有的墓一無所有。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A.社會分工十分鮮明 B.早期國家不斷發展C.多元一體格局形成 D.階級階層分化明顯15.(2024秋 霞山區期末)據統計,當今中國流行的前200個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統的姓氏約占10%,出自黃帝姬姓系統的姓氏約占89%。這表明( )A.百家姓氏都源自炎帝和黃帝B.炎帝和黃帝因治理水患得到尊崇C.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D.傳說中炎帝和黃帝的發明完全真實16.(2024秋 相城區期末)數據記憶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之一、如圖是我國境內早期人類的年代標尺,其中②處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半坡居民17.(2024秋 欒城區期末)“一位叫放齊的酋長推舉堯的兒子丹朱,堯馬上表示,丹朱“頑兇”不可用;又一位叫謹兜的舉薦共工……堯與大家反復相商,又用各種辦法考察了舜的德行,才將舜立為堯的繼任人。”這反映出( )A.禪讓制“選賢舉能” B.“公天下”推行困難C.世襲制逐漸確立 D.分封制開始流行18.(2024秋 溧陽市期末)同學們要了解20萬年前北京人的相關信息,最可信的證據是( )A.神話傳說 B.考古化石 C.文學作品 D.影像記錄19.(2024秋 溧陽市期末)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地區氣候濕潤,草木茂盛,蟲獸較多。因此,最適合他們居住的房屋樣式是( )A.洞穴 B.干欄式房屋C.半地穴式房屋 D.搭在草棚的水井20.(2024秋 冠縣期末)在大型紀錄片《尋古中國 稻谷記》中你最有可能看到的遺址是( )A.北京人遺址 B.半坡遺址C.河姆渡遺址 D.仰韶文化遺址21.(2024秋 霞山區期末)在距今約8000年的裴李崗遺址,共出土了鋸齒石鐮23件、石鏟69件、石斧22件、磨盤57件、磨棒25件,這些石器可以滿足旱作農業播種、管理、收割和加工的全過程需要。據此可推斷,該地居民( )A.出現了階級分化現象 B.過著定居的農耕生活C.具有樸素的審美藝術 D.部落聯盟的規模宏大中考歷史考前沖刺押題預測 史前時期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21小題)1.(2025 阜陽一模)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約5300一4300年。古城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該遺址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了國家。這可以佐證中國( )A.成為最早的文明古國 B.具有一萬年的文化史C.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D.考古工作的成就輝煌【分析】本題考查良渚文化,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根據題干信息“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約5300一4300年。古城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該遺址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了國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證實,距今約5000年,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這是中國早期文明出現的重要代表,說明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C項正確;題干未提及其他地區的文明遺址,不能說明中國成為最早的文明古國,排除A項;良渚古城距今約5300一4300年,不能說明中國具有一萬年的文化史,排除B項;題目只提及一處遺址,不能說明考古工作的成就輝煌,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以良渚文化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2.(2024秋 樊城區期末)早在五六千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居民都已經進入農耕文明的時代。山東大汶口原始居民墓葬中的隨葬品出現了多少的差別,有的墓葬有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墓葬一無所有。這說明當時( )A.出現國家的雛形 B.玉器制作技術高超C.集體生活共同勞作 D.出現貧富分化現象【分析】本題考查大汶口原始居民,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根據題干“有的墓葬有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墓葬一無所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汶口原始居民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所以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墓葬里,大都有隨葬品,但其數量卻差異很大,D項正確;出現國家的雛形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A項;題干中沒有涉及玉器制作技術,因此無法得出其技術高超,排除B項;集體生活共同勞作在題干中沒有體現,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以大汶口原始居民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3.(2024秋 天峨縣期末)CCTV紀錄片《中國考古探秘》第一集的主題是“河姆渡文明之謎”。下列解說詞可能出現在紀錄片的是( )A.黃河下游,木構水井B.干欄式建筑,定居生活C.農具骨耜,粟作農業D.成套的陶器,成套玉器【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河姆渡的原始農耕,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A.河姆渡文明位于長江下游地區,而非黃河下游,排除A項;B.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是干欄式建筑,過上了定居生活,這一表述是符合河姆渡文明特點的,B項正確;C.河姆渡居民種植的是水稻,而粟作農業是北方黃河流域文明的特點,不是河姆渡文明的,排除C項;D.河姆渡文明出土的主要是陶器,并沒有提到“成套王器”,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河姆渡的原始農耕,考查調用所學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4.(2024秋 樊城區期末)如圖為出土于各地的新石器時期文物,可用于佐證( )遼河流域出土的玉龍 黃河流域出土的蛋殼黑陶高柄杯 長江流域出土的骨耜A.中華早期文化分布較廣B.游牧民族的狩獵場景C.“龍的文化”已經定型D.半坡居民的耕作生活【分析】本題考查河姆渡人、半坡人,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材料“遼河流域出土的玉龍”“黃河流域出土的蛋殼黑陶高柄杯”“長江流域出土的骨耜”可以看出,新石器時代,中華早期文化分布較廣。故A正確;材料未展示游牧民族狩獵的場景,排除B;材料中只是展示了“遼河流域出土的玉龍”,不能說明“龍的文化”已經定型,排除C;半坡居民生活在黃河流域,材料還包括遼河、長江流域,排除D。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河姆渡人、半坡人,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圖片說明中華早期文化分布較廣。5.(2024秋 廣東期末)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II時節》有一組唯美的鏡頭:禾苗在春雨中茁壯成長,夏日里稻花香四溢,秋收時飽滿的稻穗“笑”彎了腰。此情此景,最早可能出現在( )A.山頂洞遺址 B.半坡遺址C.河姆渡遺址 D.龍山文化遺址【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河姆渡的原始農耕生活,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結合所學知識,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他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遺跡,這表明長江中下游是亞洲稻的起源地之一,C項正確;距今約3萬年的山頂洞人靠采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但不會種植農作物,排除A項;距今約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他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種植粟,排除B項;距今約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中下游地區興起了龍山文化,龍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殼,稱為“蛋殼陶”,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河姆渡的原始農耕生活,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6.(2024秋 廣東期末)學習歷史的方法不僅局限于書本,還可以走進遺跡、遺址和博物館等場所。某同學在參觀北京人遺址時,他看見遺址中有大量木炭和幾處較大的灰燼堆。這說明北京人( )A.會建造房屋 B.會使用火C.會制造彩陶 D.會種植水稻【分析】本題考查北京人,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北京人遺址中發現有灰燼、燒石和燒骨等,這反映出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還會長時間保存火種。據題干“某同學在參觀北京人遺址時,他看見遺址中有大量木炭和幾處較大的灰燼堆”可知,這說明北京人會使用火。故B符合題意;北京人不會建造房屋,不會制作陶器,不會種植水稻,排除ACD。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北京人,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北京人會使用火。7.(2024秋 天峨縣期末)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培養時空觀念是我們學好歷史的關鍵。如圖中①、④對應的中國境內古人類是( )A.鄖縣人、元謀人 B.元謀人、北京人C.藍田人、北京人 D.元謀人、藍田人【分析】本題考查元謀人、北京人,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古人類之一,距今約170萬年;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故B符合題意;鄖縣人距今約100萬年,藍田人距今約160萬年,排除ACD。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元謀人、北京人,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圖中①、④對應的中國境內古人類是元謀人、北京人。8.(2024秋 赫章縣期末)在同學們排練的歷史劇“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下列符合史實的情節是( )A.種植水稻 B.還不會用火C.生活于黃河流域 D.使用打制石器【分析】本題考查河姆渡人,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他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故A符合題意;河姆渡人已經學會用火,生活在長江流域,使用磨制石器,排除BCD。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知道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種植水稻。9.(2024秋 赫章縣期末)《赫章縣志》載:早在新石器時代,縣境就有人類活動。下列古人類屬于“新石器時代”的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山頂洞人【分析】本題考查半坡人,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半坡人能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從事農業等生產活動。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叫新石器時代。故C符合題意;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使用打制石器,生活在舊石器時代,排除AB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半坡人,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屬于“新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是半坡人。10.(2024秋 赫章縣期末)2024年11月25日至27日,第二屆良渚論壇在浙江杭州舉辦,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外嘉賓,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襄盛舉。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良渚遺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下列最能印證這一說法的是良渚古城遺址( )A.出土了目前已知最早的栽培水稻、果、粟等農作物B.證實距今約5000年,西遼河流域已出現早期國家C.位于黃河中游地區,是一處重要的大漢口文化遺址D.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規模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分析】本題考查良渚古城遺址,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約5300—4300年。古城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內城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外城面積約630萬平方米,規模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D項正確;粟是北方地區半坡人最早種植的,與良渚古城遺址不符,排除A項;良渚古城遺址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與西遼河流域已出現早期國家無關,排除B項;良渚古城遺址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而非黃河中游地區,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以良渚古城遺址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11.(2024秋 廣東期末)華夏兒女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每年清明都有眾多來自海內外的華夏兒女拜謁其帝陵,表達慎終追遠之情和對中華民族復興的祈盼。被尊稱為華夏兒女“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和黃帝 B.堯帝和舜帝C.帝禹和帝啟 D.帝辛和帝乙【分析】本題考查人文初祖,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炎帝和黃帝被尊稱為“人文初祖”,我們都是炎黃子孫,A項正確;堯舜禹均是部落聯盟時期著名的首領,排除BC項;帝辛和帝乙是商朝時期的王,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以人文初祖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12.(2024秋 都昌縣期末)我國新石器時代,以玉器來講,從東北的興隆洼文化到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里都有玉玦出土。良渚文化的玉琮,從最北面的陜北榆林到最南面的廣東也都有出土。上述現象體現了中華文明起源具有( )A.全面輝煌的特征 B.多元一體的特征C.南北差異的特征 D.多元分散的特征【分析】本題考查中華文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A.題干僅提及玉器出土現象,不能說明“全面輝煌的特征”,排除A項;B.根據題干“我國新石器時代,以玉器來講,從東北的興隆洼文化到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里都有玉玦出土。良渚文化的玉琮,從最北面的陜北榆林到最南面的廣東也都有出土。”可知,題干中提到的玉器出土現象,顯示了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玉器作為一種文化元素在中華大地上廣泛存在,這說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并不是單一的,而是由多個區域的文化共同發展、相互影響、逐漸融合而成的,這種現象體現了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一體化的特征,B項正確;C.題干反映了南北都出土同類的玉器,強調的是一體化的特征,并不是“南北差異的特征”,排除C項;D.題干反映了多個區域都出土同類的玉器,體現的是多元一體的特征,不是體現“多元分散的特征”,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以中華文明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13.(2024秋 臨沭縣期末)《禮記 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其中,“選賢與能”指的是我國古代的什么制度?( )A.分封制 B.世襲制 C.察舉制 D.禪讓制【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堯舜禹的“禪讓”,掌握禪讓制的含義。【解答】禪讓制是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首領推選賢德之人擔任的制度,體現了“選賢與能”,D正確;分封制是西周時期周王把土地和人口分給諸侯等的制度,與“選賢與能”無關,A錯誤;世襲制是指統治者將王位、爵位等作為一家的私產,世代承襲的一種制度,其方式一般為“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不是“選賢與能”,B錯誤;察舉制是漢代開始的自下而上推舉人才的制度,但這不是《禮記》中所描述的時期的制度,C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堯舜禹的“禪讓”,考查調用所學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4.(2024秋 溧陽市期末)陶寺遺址發現的城址規模宏大,不同階層的人有不同的居住區,各區域有明確的職能分工,功能齊備。墓葬有大、中、小型,隨葬品多寡不等,有大型石磐以及玉、石制作的禮器,也有的墓一無所有。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A.社會分工十分鮮明 B.早期國家不斷發展C.多元一體格局形成 D.階級階層分化明顯【分析】本題考查了良渚文化與陶寺都城,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依據題干信息“陶寺遺址發現的城址規模宏大,不同階層的人有不同的居住區,各區域有明確的職能分工,功能齊備。墓葬有大、中、小型,隨葬品多寡不等,有大型石磐以及玉、石制作的禮器,也有的墓一無所有”可知,陶寺遺址中的墓葬里,隨葬品多寡不等,有大型石磐以及玉、石制作的禮器,也有的墓一無所有,說明當時出現了貧富分化,階層分化較為明顯,D項正確;“社會分工十分鮮明”材料沒有體現,排除A項;陶寺遺址出現在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早期國家不斷發展”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只反映陶寺墓葬中隨葬品的差異,無法體現“多元一體格局形成”,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5.(2024秋 霞山區期末)據統計,當今中國流行的前200個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統的姓氏約占10%,出自黃帝姬姓系統的姓氏約占89%。這表明( )A.百家姓氏都源自炎帝和黃帝B.炎帝和黃帝因治理水患得到尊崇C.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D.傳說中炎帝和黃帝的發明完全真實【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炎帝、黃帝以及人文初祖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根據題干材料“當今中國流行的前200個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統的姓氏約占10%,出自黃帝姬姓系統的姓氏約占89%。”可知,這說明炎帝姜姓系統和黃帝姬姓系統在中國姓氏中的重要地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距今約五千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聯合在涿鹿一戰中打敗蚩尤部落。從此,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中華民族的主干部分,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故C項正確;炎帝姜姓系統和黃帝姬姓系統占99%,排除A項;治理水患的是大禹,排除B項;炎帝和黃帝是傳說中的人物,有些還需要考證,傳說中炎帝和黃帝的發明完全真實的表述錯誤,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炎帝、黃帝以及人文初祖等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16.(2024秋 相城區期末)數據記憶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之一、如圖是我國境內早期人類的年代標尺,其中②處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半坡居民【分析】本題考查北京人,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20萬年,與②相符,B項正確;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 170 萬年,與年代標尺中①處的時間相符,與②不符,排除A;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約3萬年,與②所處的時間不符,排除C項;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約 6000 年前,與②所處的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以北京人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17.(2024秋 欒城區期末)“一位叫放齊的酋長推舉堯的兒子丹朱,堯馬上表示,丹朱“頑兇”不可用;又一位叫謹兜的舉薦共工……堯與大家反復相商,又用各種辦法考察了舜的德行,才將舜立為堯的繼任人。”這反映出( )A.禪讓制“選賢舉能” B.“公天下”推行困難C.世襲制逐漸確立 D.分封制開始流行【分析】本題考查了堯舜禹的“禪讓”,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據題干“一位叫放齊的酋長推舉堯的兒子丹朱,堯馬上表示,丹朱‘頑兇’不可用;又一位叫謹兜的舉薦共工……堯與大家反復相商,又用各種辦法考察了舜的德行,才將舜立為堯的繼任人。”可知,這是依據德行將首領之位進行轉讓的制度,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這是禪讓制,A項正確;“公天下”推行困難,與題意不符,題干反映的就是采取“禪讓制”的社會制度,具體就是選能而為之,排除B項;世襲制逐漸確立與題意中堯舜禹時期禪讓制不符,世襲制是從夏朝開始的,排除C項;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標準是血緣親屬關系,與“選賢舉能”的堯舜禹時期和“禪讓制”的內容不符,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8.(2024秋 溧陽市期末)同學們要了解20萬年前北京人的相關信息,最可信的證據是( )A.神話傳說 B.考古化石 C.文學作品 D.影像記錄【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北京人,掌握考古化石的價值。【解答】考古化石是古代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通過對北京人考古化石的研究,如北京人的頭蓋骨化石等,可以直接了解到北京人的體質特征、生活狀況等信息,是最可信的證據,B正確;神話傳說是遠古時代人民的集體口頭創作,其中包含了很多想象和虛構的成分,不能作為了解北京人最可信的證據,A錯誤;文學作品往往是作者根據一定的歷史背景或想象創作而成的,會有藝術加工和虛構的內容,不能真實、準確地反映20萬年前北京人的情況,C錯誤;20萬年前還沒有影像記錄技術,所以影像記錄不可能是了解當時北京人的直接證據,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北京人,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19.(2024秋 溧陽市期末)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地區氣候濕潤,草木茂盛,蟲獸較多。因此,最適合他們居住的房屋樣式是( )A.洞穴 B.干欄式房屋C.半地穴式房屋 D.搭在草棚的水井【分析】本題以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地區氣候濕潤,草木茂盛,蟲獸較多為切入點,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關知識點。【解答】河姆渡原始居民所處的長江流域氣候濕潤,草木茂盛,蟲獸較多,因此,他們居住在干欄式房屋里,B選項符合題意。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關史實。20.(2024秋 冠縣期末)在大型紀錄片《尋古中國 稻谷記》中你最有可能看到的遺址是( )A.北京人遺址 B.半坡遺址C.河姆渡遺址 D.仰韶文化遺址【分析】本題考查河姆渡人,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他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故C符合題意;北京人不會種植農作物,排除A;半坡人、仰韶先民種植粟,排除B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河姆渡人種植水稻。21.(2024秋 霞山區期末)在距今約8000年的裴李崗遺址,共出土了鋸齒石鐮23件、石鏟69件、石斧22件、磨盤57件、磨棒25件,這些石器可以滿足旱作農業播種、管理、收割和加工的全過程需要。據此可推斷,該地居民( )A.出現了階級分化現象 B.過著定居的農耕生活C.具有樸素的審美藝術 D.部落聯盟的規模宏大【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原始農業的發展,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裴李崗遺址出土了多種用于旱作農業不同階段的石器,如播種、管理、收割和加工等環節都有相應工具,這表明當時的居民已經從事較為系統的農業生產活動,而穩定的農業生產往往是定居農耕生活的基礎,所以可以推斷該地居民過著定居的農耕生活,B項正確;題干中未提及任何關于階級分化的信息,如貧富差距、社會地位差異等,A項錯誤;題干重點強調的是農業生產工具,而非審美藝術相關內容,C項錯誤;題干中沒有提供任何關于部落聯盟規模的信息,D項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原始農業的發展,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