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考押題卷】2025年高考歷史熱點難點考前沖刺 宋元時期(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考押題卷】2025年高考歷史熱點難點考前沖刺 宋元時期(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高考歷史考前沖刺押題預測 宋元時期
一.選擇題(共22小題)
1.(2024秋 天心區校級期末)表1宋代科技創新成就及官方反,應據此可知,宋代( ?。?br/>領域 科技成就 官方反應
天文 990年,韓顯符開始制造銅渾儀、候儀。五年后,根據唐代李淳風流傳下來的方法研制成功 朝廷給予雜彩50匹的獎勵
軍事 1000年,唐福獻上新研發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多種武器 朝廷予以緡錢獎勵
工程營建 1046年,陳希亮任宿州知州時,設計建造了一座橫跨汴河的“飛橋” 朝廷獎勵陳希亮絹帛,并將“飛橋”技術推廣至京畿及泗州等其他地區
數學 1116年,算學生武仲軒注釋考證了當時通行的算經189卷 受到宋徽宗的獎勵,特賜準他增加兩年的升遷年資
A.科技發明依賴于國家扶持
B.獎勵措施拓寬科技發展空間
C.科學技術取得突破性發展
D.理學興起激發時人創新熱情
2.(2024秋 豐臺區期末)宋朝先后設立了轉運使司、提點刑獄司、提舉常平司、安撫使司四個平行的路級機構,分別負責財政、司法、民政、軍事等事務,它們互不統屬,各自向中央負責。這一措施( ?。?br/>A.有效減輕了邊防壓力
B.激化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C.體現崇文抑武的特點
D.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3.(2025 成都模擬)11世紀中期以后,北宋政府多次頒布嚴禁向西夏出售銅錢的法令,規定售出銅錢過百者即要問罪;同時鑄造鐵錢輸入陜西,使陜西成為鐵錢銅錢并行的特殊貨幣區,后來還試圖讓陜西成為鐵錢專用區以阻滯銅錢流入西夏。這( ?。?br/>A.折射出宋夏經濟聯系緊密
B.導致了宋夏和議名存實亡
C.有利于宋代新型貨幣產生
D.阻斷了西北傳統商貿通道
4.(2024秋 西安期末)元世祖忽必烈將國號從“大蒙古國”改為“大元”,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以年號“中統”紀年,并“內立都省,以總宏綱,外設總司,以平庶政”,還表示要“施仁發政,期與物以更新”。這表明元朝( ?。?br/>A.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B.實行各民族平等的政策
C.延續了中原王朝統治方式
D.放棄了游牧民族的傳統
5.(2024秋 石景山區期末)遼朝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下詔在各地修建孔廟,此后遼朝境內的“華夷”都共同尊孔子為“大圣人”;西夏開國君主元昊把《孝經》《爾雅》《四言雜字》等翻譯為西夏文。遼和西夏的這些做法( ?。?br/>①結束了遼、西夏與宋的并立局面
②造成了不同民族地區的矛盾激化
③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④推動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的發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4秋 蘇州期末)據史料記載,元朝行省長官具有一定的“畫一之權”,“軍國重事,無不領之”,同時官員內部互相牽制掣肘。行省軍事權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調,錢谷財賦由朝廷指定的官員掌管,其他官員不得隨意干預。這表明元朝行省的權力( ?。?br/>A.分割過細 B.大而不專 C.相互制衡 D.高度集中
7.(2024秋 大連期末)北宋宰相韓琦奏稱:“竊以契丹宅大漠,自五代迄今垂百余年與中原抗衡日益昌熾。至于典章文物、飲食服玩之盛,盡習漢風,故敵氣愈驕,自以為昔時元魏之不若也?!边@反映了當時(  )
A.北宋軍事實力漸趨衰落
B.契丹與漢文化深度融合
C.北方出現了統一的趨勢
D.士大夫秉持民族優越感
8.(2025 海安市校級開學)表1為宋元兩代黃河、長江、珠江流域書院分布比較表。據表可知( ?。?br/>表1
地域 宋代 元代
書院數(個) 百分比(%) 書院數(個) 百分比(%)
黃河流域 13 3.26 43 18.94
長江流域 297 74.44 152 66.96
珠江流域 89 22.30 32 14.10
A.程朱理學開始受到官方尊崇
B.書院推動了理學思想的北傳
C.經濟重心南移促進了南方發展
D.書院成為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
9.(2025 無極縣校級一模)宋代學者李覯說:“古者錦文不粥(買賣)于市,不示民以襲也。今業庶民之家,必衣重錦,厚紱羅毅之衣,名狀百出,弗可勝窮。工女機杼,交臂營作,爭為織巧,以漁倍息。”這反映出宋代( ?。?br/>A.奢侈品消費的市場化 B.紡織品加工的機械化
C.城鎮化發展的廣泛性 D.農牧業生產的進步性
10.(2024秋 朝陽區校級期末)宋初逐步建立了常平倉、惠民倉、豐儲倉等常規倉廩,但“諸處官司借用常平倉等習以為常”。王安石變法期間,為了大力推行青苗法,“移常平倉錢斛而為青苗”。這一改變( ?。?br/>A.反映原有救荒保障不夠
B.說明救荒倉廩制度遭敗壞
C.強化原有救荒倉廩制度
D.反映王安石變法擾亂百姓
11.(2024秋 朝陽區校級期末)宋朝出現了新的婚姻文化,“進士登科,娶妻論財,全乖禮義”,“本朝貴人家選婿,于科場年擇過省士人,不問陰陽吉兇及其家世?!鄙鲜霈F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br/>A.理學的傳播 B.科舉制的完善
C.君主專制的加強 D.商品經濟的發展
12.(2025 市中區校級一模)赦書是朝廷頒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書由書吏抄錄多有差錯,致使地方州縣“錯認刑名,失行恩賞”,遂下詔“自今赦書,令刑部摹印頒行”。由此赦書“勒楷書寫本”,經勘讀后雕版“印造發遞”。此舉旨在( ?。?br/>A.加強基層行政治理 B.提高國家治理能力
C.完善文書傳遞系統 D.鞏固統一政治格局
13.(2025 上饒一模)宋代統治者在建國之初就確立了征商制度,在各地交通要道、關津渡口及城鎮交易市場對民間私商經營販運的貨物征收商稅,對于偷稅、漏稅的也要重罰。《宋史 食貨志》載:“有敢藏匿物貨,為官司所捕獲,沒其三分之一,以其半畀(給)捕者。販鬻而不由官路者,罪之?!边@些做法(  )
A.導致宋代商業日益萎縮
B.有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
C.旨在解決“三冗”問題
D.加重了商人的賦稅負擔
14.(2024秋 花都區期末)《宋書》記載:“至于元嘉(南朝宋文帝的年號)末……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rěn),則數郡忘饑……荊城跨南楚之富,揚郡有全吳之沃,魚鹽杞梓(代指森林)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據此可知南朝南方地區得到了開發,其主要原因是( ?。?br/>A.統治者重農業政策 B.各族人民共同勞動
C.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D.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15.(2024秋 鄭州期末)下表為三個少數民族的制度建設,由此可知,當時少數民族的統治( ?。?br/>民族 制度建設 史料來源
契丹族 “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遼史 百官志一》
黨項族 “其官分文武班,……曰御史臺,曰開封府,曰蕃學,曰漢學,自中書令,宰相、樞使、大夫、太尉,皆命蕃漢人為之?!?《宋史 夏國上》
女真族 (基本沿襲唐宋制度,同時保留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統),“行兵則稱曰猛安、謀克”。 《金史 兵志》
A.彰顯了政權并立的歷史特征
B.呈現出全面漢化的歷史趨勢
C.體現了傳承借鑒相結合的治理模式
D.展現出政府對社會管控治理的松弛
16.(2024秋 鄭州期末)宋朝時期,桑、麻、棉花、水果、蔬菜以及花卉等作物的種植和生產大量增加,以至于出現了各類專業生產戶,如茶園戶、菜園戶、藥戶、花戶、果農、菜農等專業經營者。這體現出( ?。?br/>A.重農抑商政策的效果顯著
B.傳統自然經濟已經瓦解
C.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D.農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7.(2024秋 鄭州期末)元雜劇用語多為市井語言,所寫之事也多為市井瑣事,“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厚薄,以至醫藥、卜筮、釋道、商賈之人情物理,殊方異域風俗語言之不同,無一物不得其情”。元雜劇的這一特點源于( ?。?br/>A.科舉制度的完善 B.商品經濟的發展
C.主流思想的影響 D.民眾素質的提高
18.(2024秋 龍崗區期末)元朝不僅版圖遼闊,而且對邊疆地區實施了較為有效的統治。《元書 地理志》總結道:“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材料表明元朝的邊疆管理( ?。?br/>A.呈現出了與內地一體化的趨向
B.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政策
C.通過設置羈縻府州來維護統治
D.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
19.(2025 吉林二模)北宋時,“本朝每歲鑄錢以百萬計,而所在常患錢少,蓋散入四夷”;“民以書籍赴沿邊榷場博易者,自非九經(儒家經典),悉禁之。然(宋)民間開版印行文字,(遼)無所不有”。材料表明北宋時期( ?。?br/>A.政府對互市控制的嚴格
B.政府對榷場持開放態度
C.非常重視思想文化傳播
D.民族之間交往聯系緊密
20.(2024秋 如皋市校級期末)“《滿江紅》: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首詞反映的時代背景是( ?。?br/>A.宋遼對抗時期 B.南宋與金并立時期
C.宋夏和議時期 D.北宋與金并立時期
21.(2024秋 寶安區期末)北宋前期,宋、遼往來時,分別稱對方為“大契丹國”和“大宋國”。宋仁宗時,遼遣使于宋,“其國書始去國號,而稱南、北朝”。此后,遼多以“北朝大遼”自居。遼朝此舉意在( ?。?br/>A.緩和宋遼關系 B.鞏固漢地統治
C.強調華夏正統 D.開啟對宋戰爭
22.(2025 天山區校級開學)元代行省最高長官原則上為右丞相,但不常設,一般由左丞相綜理一省政務,但往往也“或置或不置”,因此,平章政事就成為行省的最高行政長官。元朝統治者對這一職務非常重視,“雖德望漢人,抑而不與”,通常只能由蒙古、色目貴族擔任。由此可見,元朝統治者(  )
A.推行民族壓迫政策 B.全面調整選官制度
C.踐行重武輕文理念 D.有意加強中央集權
二.材料題(共1小題)
23.(2025 湖南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善宋制治,有縣令,有郡守,有轉運使,以大系小,絲牽繩聯,總合于上。雖其地在萬里外,方數千里,擁兵百萬,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間,三尺豎子,馳傳捧詔,召而歸之京師,則解印趨走,唯恐不及。
——蘇洵《嘉祐集》卷1《審勢》
材料二:
朝代 政治制度建設
中央 地方
漢朝 設立中朝(內外朝) 頒布“推恩令”;設立刺史
…… …… ……
宋朝 實行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臺諫并立 設立“四監司”對各州監控:州設通判制約知州
材料三:(宋代)儒學方面興起了后來被稱作家學融匯了之朱子學的新儒學:文化方面,在古文復興的同時,口語文學也興盛起來:印刷術得到了空前發展而且發行的書籍不僅僅是儒家經典,還有歷史書、請文集等。在這里值得特別一提的是科學書籍的出版發行。從科技和文化看宋朝是“現代的拂曉時分”。
——摘編自《中國文化概論》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試以宋朝為例,談談我國封建政治制度建設的得與失。
(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對“從科技和文化看宋朝是“現代的拂曉時分”的理解。
高考歷史考前沖刺押題預測 宋元時期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22小題)
1.(2024秋 天心區校級期末)表1宋代科技創新成就及官方反,應據此可知,宋代( ?。?br/>領域 科技成就 官方反應
天文 990年,韓顯符開始制造銅渾儀、候儀。五年后,根據唐代李淳風流傳下來的方法研制成功 朝廷給予雜彩50匹的獎勵
軍事 1000年,唐福獻上新研發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多種武器 朝廷予以緡錢獎勵
工程營建 1046年,陳希亮任宿州知州時,設計建造了一座橫跨汴河的“飛橋” 朝廷獎勵陳希亮絹帛,并將“飛橋”技術推廣至京畿及泗州等其他地區
數學 1116年,算學生武仲軒注釋考證了當時通行的算經189卷 受到宋徽宗的獎勵,特賜準他增加兩年的升遷年資
A.科技發明依賴于國家扶持
B.獎勵措施拓寬科技發展空間
C.科學技術取得突破性發展
D.理學興起激發時人創新熱情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宋元科技,題干呈現了宋代不同領域的科技創新成就以及官方的對應反應,要求據此判斷關于宋代的正確表述,要明確題目重點在于依據這些給定信息進行推理。
【解答】從材料中可以看到,在天文領域,韓顯符研制儀器成功獲朝廷雜彩50匹獎勵;軍事領域,唐福獻新武器獲緡錢獎勵;工程營建領域,陳希亮設計“飛橋”獲絹帛獎勵且技術被推廣;數學領域,武仲軒注釋算經獲宋徽宗獎勵。官方的這些獎勵措施,一方面是對科技發明者的肯定,激勵他們繼續進行科技創新,另一方面如將“飛橋”技術推廣,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傳播和應用,從而拓寬了科技發展空間,B符合題意;
材料中確實展示了官方對一些科技成就給予獎勵,但不能就此得出科技發明依賴于國家扶持,且材料未體現出科技發明離開了國家扶持就無法進行的意思,A錯誤;
材料只是列舉了宋代在天文、軍事、工程營建、數學等領域的一些科技成就及官方反應,并沒有與其他時期進行對比,無法得出宋代科學技術取得突破性發展的結論,C錯誤;
材料中完全沒有提到理學興起與科技創新熱情之間的關系,屬于無中生有。題干主要圍繞宋代科技創新成就和官方反應展開,未涉及理學相關內容,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宋元科技,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與歷史解釋的素養。
2.(2024秋 豐臺區期末)宋朝先后設立了轉運使司、提點刑獄司、提舉常平司、安撫使司四個平行的路級機構,分別負責財政、司法、民政、軍事等事務,它們互不統屬,各自向中央負責。這一措施( ?。?br/>A.有效減輕了邊防壓力
B.激化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C.體現崇文抑武的特點
D.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分析】本題考查了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宋代把地方權力分為四個路級機構,分別掌握財政、司法、民政、軍事等事務,地方分權從而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D項正確;
材料未涉及宋朝對邊疆的措施,不能得出有效減輕了邊防壓力,排除A項;
材料涉及的是地方權力的分配,未涉及皇權與相權的關系,排除B項;
材料未涉及地方長官的官員選拔范圍,不能得出宋代推行重文抑武的特點,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了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2025 成都模擬)11世紀中期以后,北宋政府多次頒布嚴禁向西夏出售銅錢的法令,規定售出銅錢過百者即要問罪;同時鑄造鐵錢輸入陜西,使陜西成為鐵錢銅錢并行的特殊貨幣區,后來還試圖讓陜西成為鐵錢專用區以阻滯銅錢流入西夏。這( ?。?br/>A.折射出宋夏經濟聯系緊密
B.導致了宋夏和議名存實亡
C.有利于宋代新型貨幣產生
D.阻斷了西北傳統商貿通道
【分析】本題考查了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北宋政府如此重視防止銅錢流入西夏,說明西夏對北宋銅錢有需求,側面反映出宋夏之間存在較為緊密的經濟聯系,北宋的銅錢在西夏有一定的流通和使用,A正確;
材料中主要圍繞貨幣管理,沒有提及宋夏和議相關內容,無法得出宋夏和議名存實亡的結論,B錯誤;
題干重點在于阻止銅錢流入西夏的措施,與宋代新型貨幣產生沒有直接關聯,C錯誤;
北宋只是限制銅錢流入西夏,并非阻斷西北傳統商路,表述過于絕對,D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了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4.(2024秋 西安期末)元世祖忽必烈將國號從“大蒙古國”改為“大元”,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以年號“中統”紀年,并“內立都省,以總宏綱,外設總司,以平庶政”,還表示要“施仁發政,期與物以更新”。這表明元朝(  )
A.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B.實行各民族平等的政策
C.延續了中原王朝統治方式
D.放棄了游牧民族的傳統
【分析】本題考查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考生需要結合元朝的民族關系來回答。
【解答】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元朝國號出自儒家經典,學習中原王朝以皇帝年號紀年和建立內外機構,并按照儒家理念宣揚仁政,這表明元朝延續了中原王朝統治方式,故C正確;
A項指的行省制度,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故排除A;
元朝實行四等人制,民族之間不平等,故排除B;
D項說法太絕對,故排除D。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通過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來考查考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信息、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和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素養。
5.(2024秋 石景山區期末)遼朝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下詔在各地修建孔廟,此后遼朝境內的“華夷”都共同尊孔子為“大圣人”;西夏開國君主元昊把《孝經》《爾雅》《四言雜字》等翻譯為西夏文。遼和西夏的這些做法(  )
①結束了遼、西夏與宋的并立局面
②造成了不同民族地區的矛盾激化
③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④推動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的發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本題考查了多民族政權并立,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材料信息,遼和西夏統治者,都非常推崇和認同孔子及儒家思想,并把《孝經》《爾雅》《四言雜字》等翻譯為西夏文,這體現了華夏認同觀念的增強,這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的發展,據以上分析可知③④正確;
①錯在沒有結束了遼、西夏與宋的并立局面;
②錯在這些措施緩和了不同民族地區的矛盾,綜上,D正確,排除ABC。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了多民族政權并立,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6.(2024秋 蘇州期末)據史料記載,元朝行省長官具有一定的“畫一之權”,“軍國重事,無不領之”,同時官員內部互相牽制掣肘。行省軍事權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調,錢谷財賦由朝廷指定的官員掌管,其他官員不得隨意干預。這表明元朝行省的權力(  )
A.分割過細 B.大而不專 C.相互制衡 D.高度集中
【分析】本題考查了元朝行省制度,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題干強調的是權力有集中也有制約,并非單純說權力分割過細,行省長官權力較大,所以A選項不符合;
“大”體現為行省長官“軍國重事,無不領之”,權力較大;“不?!斌w現為官員內部相互牽制,軍事、財權等由特定官員負責,其他官員不得隨意干預,說明權力并非完全由行省長官獨攬,B選項符合題意;
“相互制約”只強調了相互制約這一方面,沒有體現行省長官權力較大這一要點,表述不全面,所以C選項不準確;
“高度自由”與題干中官員內部相互牽制、權力受多種限制不符,所以D選項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元朝行省制度,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7.(2024秋 大連期末)北宋宰相韓琦奏稱:“竊以契丹宅大漠,自五代迄今垂百余年與中原抗衡日益昌熾。至于典章文物、飲食服玩之盛,盡習漢風,故敵氣愈驕,自以為昔時元魏之不若也?!边@反映了當時(  )
A.北宋軍事實力漸趨衰落
B.契丹與漢文化深度融合
C.北方出現了統一的趨勢
D.士大夫秉持民族優越感
【分析】本題考查多民族政權的并立,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材料中提到契丹“典章文物、飲食服玩之盛,盡習漢風”,說明契丹在文化、生活等多個方面都學習漢族,這體現了契丹與漢文化的深度融合,B選項正確;
材料未提及北宋軍事實力的變化情況,A選項與材料無關;
材料沒有涉及北方政治格局以及是否有統一趨勢的內容,C選項不符合題意;
韓琦的話主要是在描述契丹學習漢風的現象,沒有體現出士大夫秉持民族優越感,D選項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多民族政權的并立,學生需了解多民族政權并立的相關史實。
8.(2025 海安市校級開學)表1為宋元兩代黃河、長江、珠江流域書院分布比較表。據表可知( ?。?br/>表1
地域 宋代 元代
書院數(個) 百分比(%) 書院數(個) 百分比(%)
黃河流域 13 3.26 43 18.94
長江流域 297 74.44 152 66.96
珠江流域 89 22.30 32 14.10
A.程朱理學開始受到官方尊崇
B.書院推動了理學思想的北傳
C.經濟重心南移促進了南方發展
D.書院成為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
【分析】本題考查了古代中國經濟的南移,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題干表格主要展示的是書院在不同流域的分布情況,并沒有直接提及程朱理學是否受到官方尊崇以及何時開始受到官方尊崇,所以該項無法從表格信息中得出,A錯誤;
從表格數據來看,元代黃河流域書院數量和占比有所增加,但僅依據這些數據不能確鑿地證明是書院推動了理學思想的北傳,缺乏足夠的證據鏈,B錯誤;
宋代時經濟重心已經南移完成,從表格中可以看到宋代長江流域書院數量占比高達 74.44%,珠江流域也有一定占比,說明南方文化教育事業較為發達,這與經濟重心南移后南方經濟發展帶動文化等方面的發展相符合,即經濟重心南移促進了南方發展,C正確;
表格只是呈現了書院在不同流域的分布情況,沒有與其他文化傳承載體進行對比,無法得出書院成為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這一結論,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了古代中國經濟的南移,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9.(2025 無極縣校級一模)宋代學者李覯說:“古者錦文不粥(買賣)于市,不示民以襲也。今業庶民之家,必衣重錦,厚紱羅毅之衣,名狀百出,弗可勝窮。工女機杼,交臂營作,爭為織巧,以漁倍息?!边@反映出宋代(  )
A.奢侈品消費的市場化 B.紡織品加工的機械化
C.城鎮化發展的廣泛性 D.農牧業生產的進步性
【分析】本題考查了宋朝商業,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材料“古者錦文不粥(買賣)于市,不示民以襲也。今業庶民之家,必衣重錦,厚紱羅毅之衣,名狀百出,弗可勝窮。工女機杼,交臂營作,爭為織巧,以漁倍息”,可知宋代錦衣等奢侈品的使用情況相比之前大大增加,而且下層庶民之家都有機會使用,這反映出宋代奢侈品消費的市場化,A項正確;宋代紡織品加工并未實現機械化,排除B項;材料主要的說的是古今奢侈品的使用情況,排除C項;材料中的錦衣生產屬于紡織業,與農牧業無直接關系,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0.(2024秋 朝陽區校級期末)宋初逐步建立了常平倉、惠民倉、豐儲倉等常規倉廩,但“諸處官司借用常平倉等習以為?!?。王安石變法期間,為了大力推行青苗法,“移常平倉錢斛而為青苗”。這一改變( ?。?br/>A.反映原有救荒保障不夠
B.說明救荒倉廩制度遭敗壞
C.強化原有救荒倉廩制度
D.反映王安石變法擾亂百姓
【分析】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王安石變法期間,大力推行青苗法,將常平、廣惠倉的錢谷挪作青苗錢,反映原有救荒保障不夠,A項正確;常平、廣惠倉的錢谷挪作青苗錢,不是說救荒倉廩制度遭敗壞,排除B項;推行青苗法,將常平、廣惠倉的錢谷挪作青苗錢,并非強化原有救荒倉廩制度,排除C項;青苗法說的是春夏兩季青黃不接時政府出貸給民戶,沒有擾亂百姓,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1.(2024秋 朝陽區校級期末)宋朝出現了新的婚姻文化,“進士登科,娶妻論財,全乖禮義”,“本朝貴人家選婿,于科場年擇過省士人,不問陰陽吉兇及其家世。”上述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br/>A.理學的傳播 B.科舉制的完善
C.君主專制的加強 D.商品經濟的發展
【分析】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全乖禮義”“不問陰陽吉兇及其家世”可知,宋朝時期的婚姻中不再注重家世門第,之所以出現這種觀點,是因為商品經濟的發展,對社會觀念造成了沖擊,D項正確;理學強調等級觀念,排除A項;宋朝時期門第觀念的淡化主要是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并不是因為科舉制的發展和君主專制的加強,排除B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2.(2025 市中區校級一模)赦書是朝廷頒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書由書吏抄錄多有差錯,致使地方州縣“錯認刑名,失行恩賞”,遂下詔“自今赦書,令刑部摹印頒行”。由此赦書“勒楷書寫本”,經勘讀后雕版“印造發遞”。此舉旨在( ?。?br/>A.加強基層行政治理 B.提高國家治理能力
C.完善文書傳遞系統 D.鞏固統一政治格局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北宋國家治理,題干講述宋仁宗天圣二年,赦書因書吏抄錄出差錯,造成地方州縣執行赦令失誤,朝廷隨后讓刑部摹印頒行赦書,并規范流程,要明確核心是赦書傳遞差錯及朝廷解決措施。
【解答】赦書作為朝廷頒布赦令的文告,準確傳達至關重要。之前書吏抄錄差錯影響了赦令正確執行,而現在通過刑部摹印等規范流程,能確保赦書準確、規范地傳達給地方。赦令執行是國家治理的一部分,減少赦書傳遞差錯,保證赦令準確執行,有利于提高國家整體的治理能力,B項符合題意;
朝廷舉措主要是為避免因赦書傳遞錯誤影響整個國家赦令執行,加強基層行政治理只是其中一個方面,不是此舉的核心目的,A項錯誤;
題干主要圍繞赦書的準確頒行展開,目的并非單純完善文書傳遞系統。完善文書傳遞系統只是實現準確傳達赦書的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C項錯誤;
題干舉措沒有直接體現對鞏固統一政治格局的作用,宋代也未實現政治統一,D項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北宋國家治理,考查學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閱讀史料、歷史解釋能力。
13.(2025 上饒一模)宋代統治者在建國之初就確立了征商制度,在各地交通要道、關津渡口及城鎮交易市場對民間私商經營販運的貨物征收商稅,對于偷稅、漏稅的也要重罰。《宋史 食貨志》載:“有敢藏匿物貨,為官司所捕獲,沒其三分之一,以其半畀(給)捕者。販鬻而不由官路者,罪之?!边@些做法( ?。?br/>A.導致宋代商業日益萎縮
B.有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
C.旨在解決“三冗”問題
D.加重了商人的賦稅負擔
【分析】本題考查了宋朝商業,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材料可知,宋代對商稅的征收有固定的地點,并且打擊偷稅漏稅,有利于規范商業稅的征收,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B項正確;
宋代商業繁榮,并未出現萎縮現象,排除A;
宋代“三冗”問題是冗官、冗兵、冗費,材料沒有體現,排除C;
材料并沒有體現商人的稅收是多少,不能得出負擔加重,排除D。
故選:B。
【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4.(2024秋 花都區期末)《宋書》記載:“至于元嘉(南朝宋文帝的年號)末……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rěn),則數郡忘饑……荊城跨南楚之富,揚郡有全吳之沃,魚鹽杞梓(代指森林)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睋丝芍铣戏降貐^得到了開發,其主要原因是(  )
A.統治者重農業政策 B.各族人民共同勞動
C.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D.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古代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解答本題需抓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南朝南方地區得到了開發,其主要原因”,并正確掌握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背景。
【解答】A.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統治者重農業政策”是南方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在之一,而非主要原因,這與題意不符。
B.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各族人民共同勞動”是南方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在之一,而非主要原因,這與題意不符。
C.據材料中“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擺脫了原先落后停滯的狀態”并結合所學可知,江南地區擺脫了原先落后停滯的狀態,主要是因為北方戰亂,北民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促進了江南的發展。
D.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這與題干所給材料中的時間不符。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古代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
15.(2024秋 鄭州期末)下表為三個少數民族的制度建設,由此可知,當時少數民族的統治( ?。?br/>民族 制度建設 史料來源
契丹族 “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遼史 百官志一》
黨項族 “其官分文武班,……曰御史臺,曰開封府,曰蕃學,曰漢學,自中書令,宰相、樞使、大夫、太尉,皆命蕃漢人為之。” 《宋史 夏國上》
女真族 (基本沿襲唐宋制度,同時保留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統),“行兵則稱曰猛安、謀克”。 《金史 兵志》
A.彰顯了政權并立的歷史特征
B.呈現出全面漢化的歷史趨勢
C.體現了傳承借鑒相結合的治理模式
D.展現出政府對社會管控治理的松弛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多民族政權的并立,仔細閱讀契丹族、黨項族、女真族制度建設的相關內容,聯系當時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特征進行分析。
【解答】契丹族“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這表明契丹族在統治過程中,既保留了本民族的制度(國制)來管理契丹人,又借鑒了漢族的制度(漢制)來管理漢人,體現了對本民族制度的傳承以及對漢族制度的借鑒。黨項族“其官分文武班,……曰御史臺,曰開封府,曰蕃學,曰漢學,自中書令,宰相、樞使、大夫、太尉,皆命蕃漢人為之”,從其設置的官職如御史臺、開封府等,明顯是借鑒了漢族的政治制度,同時任用蕃漢人為官,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本民族參與政治的特點,同樣體現了傳承與借鑒相結合。女真族基本沿襲唐宋制度,同時保留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統(“行兵則稱曰猛安、謀克”,這清晰地表明女真族在統治時,一方面借鑒了唐宋較為成熟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保留本民族特色的軍事﹣社會組織管理系統,也是傳承與借鑒相結合的治理模式,C項正確;
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少數民族政權自身的制度建設特點,而非政權并立的特征,排除A項;
雖然少數民族借鑒了漢族制度,但都保留了本民族的一些特色制度,如契丹的國制、女真的猛安謀克等,并非全面漢化,排除B項;
材料中并沒有關于政府對社會管控治理松弛的相關表述,無法從這些制度建設得出這一結論,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6.(2024秋 鄭州期末)宋朝時期,桑、麻、棉花、水果、蔬菜以及花卉等作物的種植和生產大量增加,以至于出現了各類專業生產戶,如茶園戶、菜園戶、藥戶、花戶、果農、菜農等專業經營者。這體現出( ?。?br/>A.重農抑商政策的效果顯著
B.傳統自然經濟已經瓦解
C.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D.農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宋朝商業的發展,解題關鍵信息是“宋朝時期,桑、麻、棉花、水果、蔬菜以及花卉等作物的種植和生產大量增加,以至于出現了各類專業生產戶,如茶園戶、菜園戶、藥戶、花戶、果農、菜農等專業經營者”。
【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商品經濟的發展,不能體現重農抑商政策,排除;
B.自然經濟瓦解是在鴉片戰爭后,排除;
C.根據“宋朝時期,桑、麻、棉花、水果、蔬菜以及花卉等作物的種植和生產大量增加,以至于出現了各類專業生產戶,如茶園戶、菜園戶、藥戶、花戶、果農、菜農等專業經營者”可知,材料中經濟作物大量種植,體現了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正確;
D.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標志是雇傭關系,材料不涉及,排除。
故選:C。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宋朝商業的發展,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17.(2024秋 鄭州期末)元雜劇用語多為市井語言,所寫之事也多為市井瑣事,“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厚薄,以至醫藥、卜筮、釋道、商賈之人情物理,殊方異域風俗語言之不同,無一物不得其情”。元雜劇的這一特點源于( ?。?br/>A.科舉制度的完善 B.商品經濟的發展
C.主流思想的影響 D.民眾素質的提高
【分析】本題考查元雜劇的相關知識,要求依據材料“元雜劇用語多為市井語言”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涉及的市井語言所寫市井瑣事與城市商品經濟發展關系密切,故B正確;
科舉制在元朝受到一定程度沖擊,故排除A;
元朝時期,主流思想并沒有發生變化,故排除C;
D說法片面,排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元朝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難度適中。
18.(2024秋 龍崗區期末)元朝不僅版圖遼闊,而且對邊疆地區實施了較為有效的統治。《元書 地理志》總結道:“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材料表明元朝的邊疆管理( ?。?br/>A.呈現出了與內地一體化的趨向
B.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政策
C.通過設置羈縻府州來維護統治
D.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解題關鍵信息是“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
【解答】A.根據“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元朝邊疆和內地管理趨向于一體化,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正確;
B.材料不涉及因地制宜政策,排除;
C.材料無關羈縻政策,排除;
D.清朝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與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選:A。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19.(2025 吉林二模)北宋時,“本朝每歲鑄錢以百萬計,而所在?;煎X少,蓋散入四夷”;“民以書籍赴沿邊榷場博易者,自非九經(儒家經典),悉禁之。然(宋)民間開版印行文字,(遼)無所不有”。材料表明北宋時期( ?。?br/>A.政府對互市控制的嚴格
B.政府對榷場持開放態度
C.非常重視思想文化傳播
D.民族之間交往聯系緊密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多民族政權并立,解題關鍵信息是“民以書籍赴沿邊榷場博易者,自非九經(儒家經典),悉禁之。然(宋)民間開版印行文字,(遼)無所不有”。
【解答】A.北宋禁止印刷除儒家經典以外的書籍,而不是全部,排除;
B.開放是部分產品,禁止印刷除儒家經典以外的書籍,排除;
C.北宋禁止印刷除儒家經典以外的書籍,因此談不上非常重視思想文化傳播,排除;
D.據材料和所學可知,榷場為宋遼金元時期設立在邊境地區的互市。政府每年都鑄了大量的銅錢,但是錢還是不夠用,“蓋散入四夷”;政府禁止印刷除儒家經典以外的書籍,但是遼國幾乎什么書都能馬上擁有。材料表明北宋與周邊民族之間交往聯系緊密,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多民族政權并立,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20.(2024秋 如皋市校級期末)“《滿江紅》: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边@首詞反映的時代背景是(  )
A.宋遼對抗時期 B.南宋與金并立時期
C.宋夏和議時期 D.北宋與金并立時期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解題關鍵信息是“《滿江紅》”。
【解答】A.《滿江紅》描述的是南宋和金的對峙,排除;
B.據材料信息可知,詞是岳飛的《滿江紅》,結合所學知識,岳飛是南宋的抗金英雄,當時的南宋與金并立,正確;
C.岳飛是南宋人,C項的宋指的是北宋,不符合材料體現的時間,排除;
D.北宋是被金滅的,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
故選:B。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多民族政權的并立,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21.(2024秋 寶安區期末)北宋前期,宋、遼往來時,分別稱對方為“大契丹國”和“大宋國”。宋仁宗時,遼遣使于宋,“其國書始去國號,而稱南、北朝”。此后,遼多以“北朝大遼”自居。遼朝此舉意在(  )
A.緩和宋遼關系 B.鞏固漢地統治
C.強調華夏正統 D.開啟對宋戰爭
【分析】本題考查了北宋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解答本題需從強調華夏正統,從而維護統治的意圖出發。
【解答】材料內容體現了遼國國書不再稱國號,而稱“南北朝”,此后,遼多以“北朝大遼”自居,體現了遼國意在強調華夏正統,與緩和宋遼關系無關,排除A項;
材料內容體現了遼國國書不再稱國號,而稱“南北朝”,此后,遼多以“北朝大遼”自居,體現了遼國意在強調華夏正統,與鞏固漢地統治無關,排除B項;
根據材料“其國書始去國號,而稱南北朝”“此后,遼多以‘北朝大遼’自居”可知,遼國國書不再稱國號,而稱“南北朝”,此后,遼多以“北朝大遼”自居,這說明遼國意在強調華夏正統,C項正確;
材料內容體現了遼國國書不再稱國號,而稱“南北朝”,此后,遼多以“北朝大遼”自居,體現了遼國意在強調華夏正統,與開啟對宋戰爭無關,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了北宋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考查了考生正確獲取解讀材料信息以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2.(2025 天山區校級開學)元代行省最高長官原則上為右丞相,但不常設,一般由左丞相綜理一省政務,但往往也“或置或不置”,因此,平章政事就成為行省的最高行政長官。元朝統治者對這一職務非常重視,“雖德望漢人,抑而不與”,通常只能由蒙古、色目貴族擔任。由此可見,元朝統治者(  )
A.推行民族壓迫政策 B.全面調整選官制度
C.踐行重武輕文理念 D.有意加強中央集權
【分析】本題考查元朝行省制度的相關知識,要求依據材料“平章政事就成為行省的最高行政長官。元朝統治者對這一職務非常重視”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解答】根據題干及所學可知,相較于漢人,蒙古與色目官員對元朝的忠實度更高,題干中的信息“平章政事……雖德望漢人,抑而不與’,……由蒙古、色目貴族擔任”體現了元朝統治者維護中央集權,D項正確;
雖然平章政事通常只能由蒙古、色目貴族擔任,體現了一定的民族差異對待,但從行省官職設置和不常設右丞相、左丞相,讓平章政事成為最高行政長官等整體安排來看,主要目的不是單純的民族壓迫,而是從統治策略上進行的布局,排除A項;
題干主要是在講行省最高行政長官的設置和任用標準等情況,沒有提及全面的選官制度調整,屬于以偏概全,排除B項;
重武輕文是指重視軍事武力、武功等,而相對輕視文化、教育等方面,而題干是關于漢人、蒙古和色目貴族在擔任行省最高長官的任用問題,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了元朝行省制度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難度適中。
二.材料題(共1小題)
23.(2025 湖南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善宋制治,有縣令,有郡守,有轉運使,以大系小,絲牽繩聯,總合于上。雖其地在萬里外,方數千里,擁兵百萬,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間,三尺豎子,馳傳捧詔,召而歸之京師,則解印趨走,唯恐不及。
——蘇洵《嘉祐集》卷1《審勢》
材料二:
朝代 政治制度建設
中央 地方
漢朝 設立中朝(內外朝) 頒布“推恩令”;設立刺史
…… …… ……
宋朝 實行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臺諫并立 設立“四監司”對各州監控:州設通判制約知州
材料三:(宋代)儒學方面興起了后來被稱作家學融匯了之朱子學的新儒學:文化方面,在古文復興的同時,口語文學也興盛起來:印刷術得到了空前發展而且發行的書籍不僅僅是儒家經典,還有歷史書、請文集等。在這里值得特別一提的是科學書籍的出版發行。從科技和文化看宋朝是“現代的拂曉時分”。
——摘編自《中國文化概論》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試以宋朝為例,談談我國封建政治制度建設的得與失。
(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對“從科技和文化看宋朝是“現代的拂曉時分”的理解。
【分析】(1)本題側重于考查宋元制度,解題關鍵信息是“雖其地在萬里外,方數千里,擁兵百萬,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間,三尺豎子,馳傳捧詔,召而歸之京師,則解印趨走,唯恐不及”“善宋制治,有縣令,有郡守,有轉運使,以大系小,絲牽繩聯,總合于上”“設立‘四監司’對各州監控;州設通判制約知州”。
(2)本題側重于考查宋元科技及文化,解題關鍵信息是“(宋代)儒學方面興起了后來被稱作家學融匯了之朱子學的新儒學”“文化方面,在古文復興的同時,口語文學也興盛起來”“印刷術得到了空前發展而且發行的書籍不僅僅是儒家經典,還有歷史書、請文集等”。
【解答】(1)本題是認識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第一小問宋朝政治制度建設的得,根據材料一“雖其地在萬里外,方數千里,擁兵百萬,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間,三尺豎子,馳傳捧詔,召而歸之京師,則解印趨走,唯恐不及”并結合所學可知,宋朝政治的“得”在于有效地預防內部動亂;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可知,宋代政治制度建設的“得”還包括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割據局面)強化了中央集權等。
第二小問宋代政治制度建設的失,根據材料一“善宋制治,有縣令,有郡守,有轉運使,以大系小,絲牽繩聯,總合于上”并結合所學可知,宋代政治制度建設的“失”在于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根據材料二“設立‘四監司’對各州監控;州設通判制約知州”并結合所學可知,宋代政治制度建設的“失”還在于造成官僚機構臃腫;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可知,宋代政治制度建設的“失”還包括政府財政開支龐大;助長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
(2)本題是認識題。時空是宋代的中國。根據材料三“(宋代)儒學方面興起了后來被稱作家學融匯了之朱子學的新儒學”并結合所學可知,從科技和文化角度理解“現代的拂曉時分”是理學的興起,構建了新的儒學體系;根據材料三“文化方面,在古文復興的同時,口語文學也興盛起來”并結合所學可知,從科技和文化角度理解“現代的拂曉時分”是宋詞等的繁榮,推動了世俗文化的發展;根據材料三“印刷術得到了空前發展而且發行的書籍不僅僅是儒家經典,還有歷史書、請文集等”并結合所學可知,從科技和文化角度理解“現代的拂曉時分”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科學書籍的出版發行,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故答案為:
(1)得:有效地預防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割據局面)強化了中央集權等。失: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造成官僚機構臃腫;政府財政開支龐大;助長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
(2)理解:理學的興起,構建了新的儒學體系;宋詞等的繁榮,推動了世俗文化的發展;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科學書籍的出版發行,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宋元科技及制度,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綦江县| 潞城市| 永清县| 孙吴县| 博湖县| 昌吉市| 富平县| 河源市| 高青县| 九龙城区| 隆回县| 曲阳县| 嵊州市| 万州区| 巴里| 武威市| 建水县| 沧州市| 奈曼旗| 临颍县| 邯郸县| 延吉市| 惠安县| 肇州县| 拉孜县| 望奎县| 阿拉尔市| 广州市| 读书| 五华县| 乌海市| 老河口市| 阿荣旗| 体育| 临江市| 长兴县| 淮北市| 通州市| 搜索| 铜川市| 邵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