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高考歷史考前沖刺押題預測 晚清時期一.選擇題(共22小題)1.(2024秋 龍崗區期末)1871﹣1893 年,茶葉一直是占中國出口總值最大比重的貨物。1889 年,時任兩江總督曾國荃在奏疏中稱,近三年來,由于西商爭先購買印度、日本的茶葉,華商連年虧損,茶戶也因此陷入困頓。據此可知( )A.中國依附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B.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C.中國關稅自主權為列強所攫取D.貿易逆差局面逐漸得到改善2.(2024秋 南通期末)1900年,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人通過盛宣懷秘密與英、美等國談判,并訂立《中外互保章程》,宣布在他們的轄區保護外國商民和教堂,“制止動亂,嚴拿匪徒”,先后共有十多個省參加。上述事件反映出( )A.湘淮官僚集團的崛起B.清廷中央權威的式微C.列強在華勢力范圍擴大D.軍閥割據局面逐漸形成3.(2024秋 南通期末)1872年,李鴻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廠“日需外洋煤鐵”極多,“可憂孰甚”。他建議清政府“設法勸導官督商辦,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準洋人代辦”。清政府采納李鴻章建議,決定先在部分地區試辦“開采煤鐵事宜”。這說明洋務運動( )A.保障了國家政治經濟安全B.具有抵御列強侵略的目的C.將軍用工業由官辦轉為商辦D.擺脫了列強對煤礦業的控制4.(2024秋 豐臺區期末)對下表解讀正確的是( )洋紗在中國土布生產中的使用率 洋布在中國年用布總量中的比重19世紀60年代 0.56% 3.2%19世紀90年代 18.94% 13.39%①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漸瓦解 ②中國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③中國的領土完整受到嚴重侵害 ④傳統棉紡織業依然占據主要地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5.(2024秋 官渡區期末)1866年,左宗棠創辦的福州船政學堂開設課程涉及英語、法語、基礎數學、微積分、解析幾何、物理、機械學、地理、航海、天文等眾多科目,要求學生“半日在堂研習功課,半日赴廠習制船機”。這反映了當時( )A.中體西用的思想成為國人共識B.民眾與世界融合的開放意識C.新式教育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D.全面學習西方文化以圖自強6.(2024秋 天心區校級期末)《長沙縣志》載,咸豐二年(1852年)太平軍“竄撲省城,城外民房皆成灰燼,普濟堂亦全毀無存,致各孤貧男婦流離蕩析,露處無依。經管理湖南軍需局務即用道王加敏出積年薪費,價買省城內瀝潭寺后隙地創建斯堂(新普濟堂)”。這段記載反映了( )A.地方官員是晚清社會救濟的主體B.湖南成為太平軍反復爭奪的區域C.污名化農民運動影響其史料價值D.太平天國運動沖擊既有統治秩序7.(2024秋 蘇州期末)表2是《辛丑條約》的部分條款,這些條款( )表2條款 內容第二款 “懲辦傷害諸國國家及人民之首禍諸臣。”第十款 “永禁或設或入與諸國仇敵之會,違者皆斬。……各省撫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屬境內均有保平安之責,如復滋傷害諸國人民之事,或再有違約之行,必須立時彈壓懲辦,否則該管之員,即行革職,永不敘用,亦不得開脫別給獎敘。”A.反映列強在華利益分配問題上已達成一致B.說明清政府完全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C.為列強劃分勢力范圍和資本輸出提供便利D.表明清政府已經喪失任免地方官吏的權力8.(2024秋 龍華區期末)1898年,嚴復完成了英國學者赫胥黎《進化論與倫理學》的翻譯,并對原著進行了本土化改造,取中文名《天演論》,以適應當時中國文化環境。嚴復此舉旨在( )A.實現儒家學說與西方近代科學有機融合B.便利中國民眾了解和接受進化論的觀點C.進一步闡釋了“中體西用”的社會主張D.借助進化論思想推動中國社會維新變革9.(2024秋 五華區期末)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后,江蘇利用“催科之術”,“以幫費為名,捐款為詞,假手書役,任意浮收,甚至每米一石,收米至三石內外,折錢至十千上下,每銀一兩,收錢至四五千文”。據此可推知,鴉片戰爭后( )A.清朝中央政府權力下移B.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C.英國對華鴉片貿易合法D.社會階級矛盾日益激化10.(2024秋 龍華區期末)洋務運動期間創立了一系列新式學堂,包括軍事、科技及外國語言學堂等,其中許多學堂,成為當今著名高校前身。如,京師同文館是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前身;湖北方言商務學堂被改造為自強學堂,是今武漢大學前身。一批留學生赴西方學習,開啟近代官派留學教育先河。洋務運動時期的這種教育改革( )A.引領著中國傳統儒學教育的全面改革B.推動西學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C.標志著中國現代高等教育制度的萌生D.為中國近代化建設培養一批實用人才11.(2024秋 五華區期末)1900年5月的北京城里,各行各業的商鋪招牌都不能使用“洋”字,“洋貨”須改名“廣貨”、“洋藥”須改名“土藥”、“洋布”須改名“細布”,若不照做,義和團輕則砸壞招牌、搗毀店鋪,重則劫掠貨品、殺傷店家。這體現出義和團運動( )A.存在盲目排外的行為 B.找到了中國發展道路C.彰顯民主法治的精神 D.沉重打擊清廷的統治12.(2025 無極縣校級一模)以下漫畫《光緒和瓦德西過圣誕》由外國人所畫,于1902年1月發表于上海出版的英文雙月刊THERATTLE(《喋喋不休》)上,該漫畫( )光緒:“你別急!我剛收到請束,要去北京和瓦德西以及別的孩子一塊兒過圣誕節,我想要一身正規的好……” 皇帝的遺孀(即西太后):“別嚷!你這不聽話的壞小子!你怎敢在我們這兒穿那野蠻人的討厭的鬼衣裳!快回你屋里去,給我記住,都記住!”(按:瓦德西是侵華八國聯軍統帥,德國人)A.側面反映中國的半殖民地化B.再現清政府與外國侵略者的議和C.旨在諷刺帝后間的激烈斗爭D.體現西方對清朝實施新政的支持13.(2025 鼓樓區模擬)1833年,左宗棠赴北京參加會試,落榜返回途中,給鄉試主考官寫信,認為“時務之艱,莫如荒政及鹽、河、漕諸務”,表明自己“將求其書與其掌故,講明而切究之,求副國家養士之意”。這說明左宗棠( )A.倡導興辦洋務以求自強B.具有邊疆危機憂患意識C.關注現實講求經世致用D.認識到列強侵華的風險14.(2025 邯鄲模擬)如圖是19世紀50年代的廣州地區民間宣傳畫《大敗鬼子真圖》。該作品( )A.體現了洋務運動初見成效B.反映了民族意識的覺醒C.描繪了太平軍的英勇抗爭D.滲透了樸素的民族情感15.(2024秋 太原期末)右圖為浙東工匠按照林則徐的設計制成的新式炮車示意圖,收錄在魏源所著《海國圖志》中,是當時全國最先進的四輪樞機磨盤炮車,雖然與侵略者的大炮有一定的差距,但在鴉片戰爭中也發揮過重要作用。這體現了林則徐( )A.主張全面向西方學習 B.引領中國近代化潮流C.具有經世致用的精神 D.提倡師夷長技以制夷16.(2024秋 福田區期末)1885﹣1891年清政府年收入(單位:千兩)在田賦、厘金、關稅上的分布情況如圖所示。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A.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方式發生變化B.財政收入越來越依存于商品流通C.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日益萎縮D.自然經濟長期主導地位得以改變17.(2024秋 太原期末)1872年成立的輪船招商局是近代第一家中國人自行創辦的輪船運輸企業,1877年招商局收購美資旗昌輪船公司,這也是中國本土工商企業第一次收購外商資產。且與英資太古、恰和簽訂第一次齊價合同,是中國企業對抗外商傾軋的一次重大勝利。諸多“第一”說明了輪船招商局( )A.從根本上驅逐外國侵略勢力B.作為官辦企業擁有諸多特權C.順應了實業救國的社會思潮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經濟侵略18.(2024秋 太原期末)作為太平天國的施政綱領,《天朝田畝制度》追求的經濟形態同近代中國的前進方向并不符合,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仍具備一定的革命性。以下體現其革命性的是( )A.建立“四有二無”的理想社會B.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C.最早提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D.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19.(2025 市中區校級一模)清末有詩云:“詔書夜下走單車,江表諸侯盡辟易。南天自保諸侯策,北地誰清帝室塵?”時人謂:“沿江沿海安堵如故,皆張劉二制軍調護之力。”材料所反映的事件( )A.推動湘淮官僚集團崛起B.動搖清政府的統治根基C.打擊帝國主義在華勢力D.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發20.(2024秋 五華區校級期末)據清人汪士鐸《乙丙日記》記載:“人多之害,山頂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開深菁,猶不足養,天地之力窮矣。即使種植之法既精,糠麩亦所吝惜,蔬果盡以助食,草木幾無孑遺,猶不足養,人事之權殫矣。”這說明( )A.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B.精耕細作技術成熟C.高產作物適應力強 D.人地矛盾漸趨嚴重21.(2024秋 濟南期末)如表1為1872——1913年中國資本開辦工廠的創辦人或主要投資人出身情況統計(單位:人)。據此可推知( )投資人 地主官僚 商人 買辦 總計25家紗廠投資人 26 5 10 4128家面粉廠投資人 11 15 15 4112家輪船公司投資人 9 2 4 15毛紡、繅絲、榨油、卷煙、水電、水泥、煤礦行業80家企業投資人 67 15 21 103A.民族工業的經濟實力弱小B.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C.民族資本集中于輕工領域D.民族工業夾縫中艱難求生22.(2024秋 濟南期末)1861年清朝設立總理衙門,1863年在其內部設立英、俄、法三股,1864年設立美國股,1883年增設海防股,分股辦理對外事務。這些調整旨在( )A.著力提高行政效率 B.應對列強侵華形勢C.努力融入世界體系 D.追求近代化的外交二.材料題(共3小題)23.(2024秋 長沙縣校級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晚清時期的舊式商行,如綢緞莊、鞋帽莊、茶莊等,多是家族世代經營。貨物出售時有“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的傳統。1900年,馬應彪吸納12位股東共計2.5萬元,在香港創立先施百貨公司,自己以大股東身份擔任司理。他采用“不二價”(明碼實價)銷售模式,并想效仿英國商店雇傭女售貨員的方式,但女性拋頭露面站柜臺有違傳統,無人應聘,其妻親自上柜臺售貨。1912年和1917年,馬應彪先后在廣州和上海也建立了先施百貨公司,除了購物場所,還設有照相館、餐廳、電影院等。百貨公司營業盛況空前,消費者絡繹不絕。——摘編自楨淳《華僑在中國最早創辦的百貨公司》等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先施百貨公司逐步發展的社會背景,并對其經營的成功加以評析。24.(2025 長沙開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53—1854年,英、法、美三國的外交官陸續到訪太平天國。1853年4月,英國公使向太平天國領導人轉交了與清王朝所訂立條約的中譯本,要求太平天國承認英國據此取得的在華特權;重申了英國“中立”的場,并試圖打探太平天國今后的軍事行動計劃和對外政策。太平天國以東王楊秀清和西王蕭朝貴的名義答復英方,對太平軍是否準備進攻上海以及是否承認不平等條約的問題,都沒有明確提及;雖不再提洪秀全乃“天下萬國之真主”,但仍有“歸順我朝”一類的話語。法國公使到訪天京時想直接拜會洪秀全本人,但只見到了丞相,他們還為座椅的擺設發生了爭執,最終在接見大廳隔壁的房間里進行了“不拘禮節”的會談。法國公使希望太平天國領袖們多了解與清政府訂立條約的國家的情況,他還解釋各國對太平天國與清廷的斗爭持積極的中立態度。美國公使訪問天京時不再要求會見東王楊秀清等高層領導人,但要求太平天國遵守美國和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美國軍艦在太平天國控制區內活動了9天,艦上的美國官員在天京、蕪湖等地搜集了大量情報,一些美國官員也進入天京城內活動。——摘編自張海鵬《中國近代通史》(1)根據材料,指出英、法、美三國的外交官對太平天國態度的共同點,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當時太平天國在對外交往方面的態度。(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英、法、美三國的外交官密集到訪太平天國的歷史影響。25.(2025 任城區校級開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申報》視野下的“立憲運動”作為近代中國發行最久、影響廣泛的報刊,《申報》對晚清“立憲運動”進行了持續報道。時間 報道文章 內容摘錄1898年10月 《再論康有為大逆不道事》 康有為大逆不道,謀圍頤和園,逼勒皇太后事發……且又立說著書,發為狂論,與其徒梁啟超之類互相煽惑,愚弄良民。1905年7月 《論中國立憲不成之可慮》 夫專制之于立憲,其利害之相比,自日俄交戰之后,益以明著。大臣中之稍明達者,無不知立憲之有利而無害矣。1907年8月 《論今日中國之兩大害》 外有列強分食我國,內有革命黨四處起勢……非實行立憲,則不足以消除革命之禍;革命之禍不消,則列強之害亦終不能去。1910年12月 《論結社集合律為立憲國惟一之保障》 研究政治之責,不專于在位者,而在野者亦從而研究之。此立憲之國之所以有政黨也。在野與在位者,各從事于政治之研究。1911年7月 《弄國民如嬰兒之政府》 試觀預備以來政府之舉動何如矣,咨議局設矣,試問對付該局議員之手段何如……嗚呼!名稱立憲也,而手段則益專制。1911年11月 《當今人物評》 孫文……奔走于海外,以為國是之前途計,不急急歸于國,以就淺近之榮譽。以革命言,彼固有首創之大功也。——據徐載平《清末四十年申報史料》整理概括《申報》對晚清“立憲運動”態度的變化,并分別加以說明。高考歷史考前沖刺押題預測 晚清時期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22小題)1.(2024秋 龍崗區期末)1871﹣1893 年,茶葉一直是占中國出口總值最大比重的貨物。1889 年,時任兩江總督曾國荃在奏疏中稱,近三年來,由于西商爭先購買印度、日本的茶葉,華商連年虧損,茶戶也因此陷入困頓。據此可知( )A.中國依附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B.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C.中國關稅自主權為列強所攫取D.貿易逆差局面逐漸得到改善【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首先明確時間范圍是1871﹣1893年,這期間茶葉在中國出口總值中占比最大,這是一個重要背景信息,接著看1889年兩江總督曾國荃奏疏內容,西商轉購印度、日本茶葉,致使華商虧損、茶戶困頓,這表明中國茶葉貿易因外部市場需求變化而受影響,是關鍵信息點。【解答】中國茶葉出口因西方商人在世界市場上購買方向的改變(轉向印度、日本茶葉)而使華商、茶戶受損,這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商品生產和貿易依賴于世界市場,中國依附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A項正確;題干主要論述的是茶葉貿易情況,未涉及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內容,且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是初步發展階段,并非迅速發展,B項錯誤;題干中沒有關于中國關稅自主權的信息,C項錯誤;題干僅提及茶葉貿易中華商虧損,未表明中國整體貿易逆差局面是否得到改善,D項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要求具備閱讀、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識的遷移、運用的能力。2.(2024秋 南通期末)1900年,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人通過盛宣懷秘密與英、美等國談判,并訂立《中外互保章程》,宣布在他們的轄區保護外國商民和教堂,“制止動亂,嚴拿匪徒”,先后共有十多個省參加。上述事件反映出( )A.湘淮官僚集團的崛起B.清廷中央權威的式微C.列強在華勢力范圍擴大D.軍閥割據局面逐漸形成【分析】本題考查了八國聯軍侵華的相關知識,解答本題需結合東南互保條約簽訂的影響進行分析。【解答】A.湘淮官僚集團崛起于19世紀60年代,與材料時間不符,故A錯誤;B.根據材料“1900年,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人通過盛宣懷秘密與英、美等國談判,并訂立《中外互保章程》,宣布在他們的轄區保護外國商民和教堂,'制止動亂,嚴拿匪徒’,先后共有十多個省參加”可知,清政府在地方上的權威受到削弱,故B正確;C.材料未涉及列強侵略范圍擴大,故C錯誤;D.軍閥割據局面形成于民國時期,故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八國聯軍侵華的相關知識,考查了考生正確獲取解讀材料信息以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3.(2024秋 南通期末)1872年,李鴻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廠“日需外洋煤鐵”極多,“可憂孰甚”。他建議清政府“設法勸導官督商辦,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準洋人代辦”。清政府采納李鴻章建議,決定先在部分地區試辦“開采煤鐵事宜”。這說明洋務運動( )A.保障了國家政治經濟安全B.具有抵御列強侵略的目的C.將軍用工業由官辦轉為商辦D.擺脫了列強對煤礦業的控制【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洋務運動,解答本題需根據“設法勸導官督商辦,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準洋人代辦”并結合洋務運動的目的及意義進行分析。【解答】材料強調的是經濟安全,而不是政治安全,故排除A項;根據材料“設法勸導官督商辦,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準洋人代辦”可知,李鴻章主張開采煤礦時不準洋人代辦,這說明洋務運動具有抵御列強侵略的目的,故選B項;材料強調的是民用工業,而不是軍用工業,故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民用工業,而不是煤礦業,故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洋務運動的相關知識,考查了考生正確獲取解讀材料信息以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4.(2024秋 豐臺區期末)對下表解讀正確的是( )洋紗在中國土布生產中的使用率 洋布在中國年用布總量中的比重19世紀60年代 0.56% 3.2%19世紀90年代 18.94% 13.39%①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漸瓦解 ②中國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③中國的領土完整受到嚴重侵害 ④傳統棉紡織業依然占據主要地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近代自然經濟解體,需要考生掌握自然經濟解體的表現、原因。【解答】從表格中可以看到,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洋紗在中國土布生產中的使用率從0.56%上升到18.94%,洋布在中國年用布總量中的比重從3.2%上升到13.39%,這表明中國傳統的土布生產開始越來越多地使用洋紗,中國市場上洋布的數量也在增加,說明中國傳統的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的自給自足自然經濟中,紡織這一環節受到沖擊,自然經濟逐漸瓦解,①正確;洋紗和洋布大量進入中國市場,并且在土布生產和年用布總量中的比重不斷上升,這意味著中國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銷售市場。中國的傳統經濟結構在西方商品的沖擊下發生變化,說明中國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其經濟體系的一部分,②正確;表格主要呈現的是洋紗在中國土布生產中的使用率以及洋布在中國年用布總量中的比重變化情況,這些數據反映的是經濟方面的現象,并沒有涉及到中國領土方面的信息,無法得出中國的領土完整受到嚴重侵害這一結論,③錯誤;雖然洋紗、洋布的比重在上升,但直到19世紀90年代,洋紗在中國土布生產中的使用率也僅為18.94%,洋布在中國年用布總量中的比重為13.39%,這說明傳統棉紡織業在土布生產和年用布總量中仍然占據較大的份額,依然占據主要地位,④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近代自然經濟解體,要求具備閱讀、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識的遷移、運用的能力。5.(2024秋 官渡區期末)1866年,左宗棠創辦的福州船政學堂開設課程涉及英語、法語、基礎數學、微積分、解析幾何、物理、機械學、地理、航海、天文等眾多科目,要求學生“半日在堂研習功課,半日赴廠習制船機”。這反映了當時( )A.中體西用的思想成為國人共識B.民眾與世界融合的開放意識C.新式教育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D.全面學習西方文化以圖自強【分析】本題考查了洋務運動,解答本題關鍵是對材料“左宗棠創辦的福州船政學堂開設課程涉及英語、法語、基礎數學、微積分、解析幾何、物理、機械學、地理、航海、天文等眾多科目,要求學生‘半日在堂研習功課,半日赴廠習制船機’”進行分析解讀。【解答】材料僅體現左宗棠在創辦福州船政學堂的特點,并不是國人的共識,排除A項;材料是洋務派左宗棠的行為,并非民眾,排除B項;根據材料“左宗棠創辦的福州船政學堂開設課程涉及英語、法語、基礎數學、微積分、解析幾何、物理、機械學、地理、航海、天文等眾多科目,要求學生‘半日在堂研習功課,半日赴廠習制船機’”可知,左宗棠創辦的福州船政學堂呈現了新式教育與實踐相結合,故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教育和技術學習西方,并非全面學習西方,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洋務運動,考查了考生正確獲取解讀材料信息以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6.(2024秋 天心區校級期末)《長沙縣志》載,咸豐二年(1852年)太平軍“竄撲省城,城外民房皆成灰燼,普濟堂亦全毀無存,致各孤貧男婦流離蕩析,露處無依。經管理湖南軍需局務即用道王加敏出積年薪費,價買省城內瀝潭寺后隙地創建斯堂(新普濟堂)”。這段記載反映了( )A.地方官員是晚清社會救濟的主體B.湖南成為太平軍反復爭奪的區域C.污名化農民運動影響其史料價值D.太平天國運動沖擊既有統治秩序【分析】本題考查了太平天國運動,解答本題關鍵是對材料信息太平軍攻打長沙的影響及地方官員王加敏為了救濟受災民眾而自掏腰包重建普濟堂的事件的解讀。【解答】記載中只提到王加敏出資重建普濟堂以安置流離失所的民眾,并不能推斷出晚清救濟行為都是由地方官員主導的,排除A項;材料里沒有太平軍反復爭奪湖南的信息,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這一記載本身主要反映的是太平天國運動對當地的實際影響,并沒有體現污名化農民運動對史料價值的影響,排除C項;根據材料可知,這段記載描述了太平軍攻打長沙的影響,以及地方官員王加敏為了救濟受災民眾而自掏腰包重建普濟堂的事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太平軍攻打長沙并造成嚴重破壞,民眾流離失所,救濟機構需要重建,這顯示了太平天國運動對地方社會和統治秩序的巨大沖擊,D項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太平天國運動,考查了考生正確獲取解讀材料信息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7.(2024秋 蘇州期末)表2是《辛丑條約》的部分條款,這些條款( )表2條款 內容第二款 “懲辦傷害諸國國家及人民之首禍諸臣。”第十款 “永禁或設或入與諸國仇敵之會,違者皆斬。……各省撫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屬境內均有保平安之責,如復滋傷害諸國人民之事,或再有違約之行,必須立時彈壓懲辦,否則該管之員,即行革職,永不敘用,亦不得開脫別給獎敘。”A.反映列強在華利益分配問題上已達成一致B.說明清政府完全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C.為列強劃分勢力范圍和資本輸出提供便利D.表明清政府已經喪失任免地方官吏的權力【分析】本題考查《辛丑條約》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對題干表格中相關信息的正確解讀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解答】題干表格信息顯示,清政府已經成為西方列強控制中國人民進行反抗的幫兇,結合《辛丑條約》的其他內容可知,政府完全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故B正確;題干沒有涉及相關利益的分配,故排除A;此時“列強劃分勢力范圍”已經完成,故排除C;“喪失任免地方官吏的權力”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故排除D。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辛丑條約》的影響,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難度適中。8.(2024秋 龍華區期末)1898年,嚴復完成了英國學者赫胥黎《進化論與倫理學》的翻譯,并對原著進行了本土化改造,取中文名《天演論》,以適應當時中國文化環境。嚴復此舉旨在( )A.實現儒家學說與西方近代科學有機融合B.便利中國民眾了解和接受進化論的觀點C.進一步闡釋了“中體西用”的社會主張D.借助進化論思想推動中國社會維新變革【分析】本題考查了維新思想,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嚴復翻譯《天演論》并進行本土化改造,主要目的是借助進化論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思想,警示國人只有進行維新變革,才能在列強環伺的世界中生存和發展,以此來推動中國社會的維新變革,故D項正確;A項并非嚴復的主要目的,他翻譯《天演論》是為了救亡圖存,而非實現儒家學說與西方科學的融合,排除;B項便利民眾了解進化論觀點只是表面現象,其深層次目的是為維新變法服務,排除;C項“中體西用”是洋務派的主張,嚴復是維新派,他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而非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所以嚴復此舉不是為了闡釋“中體西用”思想,排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維新思想,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9.(2024秋 五華區期末)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后,江蘇利用“催科之術”,“以幫費為名,捐款為詞,假手書役,任意浮收,甚至每米一石,收米至三石內外,折錢至十千上下,每銀一兩,收錢至四五千文”。據此可推知,鴉片戰爭后( )A.清朝中央政府權力下移B.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C.英國對華鴉片貿易合法D.社會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分析】本題考查了鴉片戰爭,解答本題關鍵是對材料分析解讀及對鴉片戰爭的影響進行分析。【解答】材料并未體現中央權力下移,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地方官員對百姓的剝削俄,并未涉及自然經濟解體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與“鴉片”無關,排除C項;根據材料“江蘇利用‘催科之術’,‘以幫費為名,捐款為詞,假手書役,任意浮收,甚至每米一石,收米至三石內外,折錢至十千上下,每銀一兩,收錢至四五千文’”分析可知,江蘇地方官員利用“催科之術”,“以幫費為名,捐款為詞”加大對百姓剝削,因此可推知,這容易使階級矛盾更加尖銳,故D項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鴉片戰爭,考查了考生正確獲取解讀材料信息和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10.(2024秋 龍華區期末)洋務運動期間創立了一系列新式學堂,包括軍事、科技及外國語言學堂等,其中許多學堂,成為當今著名高校前身。如,京師同文館是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前身;湖北方言商務學堂被改造為自強學堂,是今武漢大學前身。一批留學生赴西方學習,開啟近代官派留學教育先河。洋務運動時期的這種教育改革( )A.引領著中國傳統儒學教育的全面改革B.推動西學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C.標志著中國現代高等教育制度的萌生D.為中國近代化建設培養一批實用人才【分析】本題考查了洋務運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這是一道關于洋務運動時期教育改革影響的選擇題。我們需要分析每個選項,并找出最符合題意的答案。首先,審視題目中的關鍵信息:洋務運動期間創立了新式學堂,包括軍事、科技及外國語言學堂。這些學堂中許多成為當今著名高校的前身。開啟了近代官派留學教育的先河。接下來,逐個分析選項:A.引領著中國傳統儒學教育的全面改革洋務運動雖然引入了新式教育,但并未全面改革傳統儒學教育。傳統儒學在當時仍占據重要地位,此選項表述過于絕對,不符合題意。B.推動西學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題目中主要強調的是新式學堂的創立和留學教育的開啟,并未直接體現西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此選項雖有一定相關性,但非題目的核心意旨,不符合題意。C.標志著中國現代高等教育制度的萌生洋務運動時期的新式學堂雖然具有歷史意義,但并不能直接等同于現代高等教育制度的萌生。現代高等教育制度包含更為廣泛和深入的改革,此選項表述過于夸大,不符合題意。D.為中國近代化建設培養一批實用人才洋務運動通過創立新式學堂和開啟留學教育,確實為中國培養了一批掌握現代軍事、科技和語言知識的實用人才,這些人才對后來的中國近代化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選項直接回應了題目中的描述,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1.(2024秋 五華區期末)1900年5月的北京城里,各行各業的商鋪招牌都不能使用“洋”字,“洋貨”須改名“廣貨”、“洋藥”須改名“土藥”、“洋布”須改名“細布”,若不照做,義和團輕則砸壞招牌、搗毀店鋪,重則劫掠貨品、殺傷店家。這體現出義和團運動( )A.存在盲目排外的行為 B.找到了中國發展道路C.彰顯民主法治的精神 D.沉重打擊清廷的統治【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義和團運動,解答本題關鍵是結合對其口號的評價進行分析。【解答】根據材料“1900年5月的北京城里,各行各業的商鋪招牌都不能使用‘洋’字,‘洋貨’須改名‘廣貨’、‘洋藥’須改名‘土藥’、‘洋布’須改名‘細布’,若不照做,義和團輕則砸壞招牌、搗毀店鋪,重則劫掠貨品、殺傷店家”并結合義和團運動口號“滅洋”可知,義和團運動存在排斥和否定一切外來事物,存在盲目排外的行為,故A項正確;義和團盲目排外行為是近代化的反動,排除B項;義和團盲目排外行為屬于非理性化行為,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對外來事物的態度,與清廷無關,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義和團運動,考查了考生正確獲取解讀材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12.(2025 無極縣校級一模)以下漫畫《光緒和瓦德西過圣誕》由外國人所畫,于1902年1月發表于上海出版的英文雙月刊THERATTLE(《喋喋不休》)上,該漫畫( )光緒:“你別急!我剛收到請束,要去北京和瓦德西以及別的孩子一塊兒過圣誕節,我想要一身正規的好……” 皇帝的遺孀(即西太后):“別嚷!你這不聽話的壞小子!你怎敢在我們這兒穿那野蠻人的討厭的鬼衣裳!快回你屋里去,給我記住,都記住!”(按:瓦德西是侵華八國聯軍統帥,德國人)A.側面反映中國的半殖民地化B.再現清政府與外國侵略者的議和C.旨在諷刺帝后間的激烈斗爭D.體現西方對清朝實施新政的支持【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解題的關鍵是識讀題干材料。【解答】根據材料“光緒:‘……我剛收到請束,要去北京和瓦德西以及別的孩子一塊兒過圣誕節’”及所學知識,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組織聯軍侵略中國,最終占領北京城,在北京城淪陷前夕,慈禧太后攜光緒帝逃亡西安,而這是北京第二次被列強攻陷,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的半殖民地,A項正確;《辛丑條約》在1901年已經簽訂,材料中沒有再現議和場景,排除B項;從漫畫中只能看出慈禧太后單方面對于光緒皇帝的訓斥,得不出來“激烈斗爭”這一表述,且不符合“旨在”,排除C項;雖然此時處于清末新政時期,但從場景本身和慈禧太后的態度無法得出西方對清朝實施新政的支持,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3.(2025 鼓樓區模擬)1833年,左宗棠赴北京參加會試,落榜返回途中,給鄉試主考官寫信,認為“時務之艱,莫如荒政及鹽、河、漕諸務”,表明自己“將求其書與其掌故,講明而切究之,求副國家養士之意”。這說明左宗棠( )A.倡導興辦洋務以求自強B.具有邊疆危機憂患意識C.關注現實講求經世致用D.認識到列強侵華的風險【分析】本題考查了洋務運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左宗棠在落榜歸鄉途中,看到當時社會面臨的艱難問題,如荒政及鹽、漕、河等事務,并且表示要深入研究這些問題的相關書籍和掌故,以符合國家培養士人的目的。這體現了他關注社會現實問題,注重將學問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具有經世致用的思想,C項正確;1833年時,洋務運動尚未開始,左宗棠此時還沒有提出興辦洋務以求自強的思想,排除A項;材料中主要提及的是鹽、漕、河等國內事務,沒有涉及邊疆危機的相關內容,無法體現他具有邊疆危機憂患意識,排除B項;1833年,列強大規模侵華還未開始,從材料中也看不出左宗棠有認識到列強侵華風險的相關表述,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洋務運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4.(2025 邯鄲模擬)如圖是19世紀50年代的廣州地區民間宣傳畫《大敗鬼子真圖》。該作品( )A.體現了洋務運動初見成效B.反映了民族意識的覺醒C.描繪了太平軍的英勇抗爭D.滲透了樸素的民族情感【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太平天國,解題關鍵信息是材料作品。【解答】A.1858年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洋務運動尚未開展,排除;B.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民眾的民族意識尚未完全覺醒,甲午戰爭后中華民族意識普遍覺醒,排除;C.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太平軍自金田起義一路北上,到達長江中下游地并未到達廣州,排除;D.根據材料可知,民間宣傳畫以大敗鬼子兵為題,描繪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中國軍民在戰場上獲勝的局面,迎合了民眾對戰爭的期許,表達了樸素的民族主義情感,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太平天國,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15.(2024秋 太原期末)右圖為浙東工匠按照林則徐的設計制成的新式炮車示意圖,收錄在魏源所著《海國圖志》中,是當時全國最先進的四輪樞機磨盤炮車,雖然與侵略者的大炮有一定的差距,但在鴉片戰爭中也發揮過重要作用。這體現了林則徐( )A.主張全面向西方學習 B.引領中國近代化潮流C.具有經世致用的精神 D.提倡師夷長技以制夷【分析】本題考查新思想的萌發,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林則徐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軍事技術,并非“全面向西方學習”,當時還未達到全面學習西方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程度,A選項錯誤;引領中國近代化潮流的是洋務運動,林則徐主要是開眼看世界,在近代化方面未起到引領潮流的作用,B選項錯誤;林則徐設計新式炮車,且這種炮車在鴉片戰爭中發揮作用,體現了他面對現實的戰爭需求,通過實際行動(設計炮車)來解決問題,具有經世致用,關注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精神,C選項正確;“師夷長技以制夷”是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的,并非林則徐提倡,D選項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新思想的萌發,學生需了解新思想萌發的背景、代表人物、著作、影響。16.(2024秋 福田區期末)1885﹣1891年清政府年收入(單位:千兩)在田賦、厘金、關稅上的分布情況如圖所示。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A.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方式發生變化B.財政收入越來越依存于商品流通C.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日益萎縮D.自然經濟長期主導地位得以改變【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近代經濟結構的變化,解題關鍵信息是材料表格。【解答】A.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方式發生變化主要是指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由以商品輸出為主到以資本輸出為主的變化,列強對中國政治侵略方式的變化主要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由發動軍事侵略瓜分中國到扶持代理人“以華制華”的變化,這與材料中“1885—1891年”時間不符合,排除;B.根據表格數據可知,1885—1891年清政府年收入中厘金和關稅總和超過了田賦,厘金是清政府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籌集軍餉而出現的,它是指國內貿易稅收,關稅是指對外貿易的稅收,換而言之,來自國內外貿易的稅收逐漸超過傳統的封建賦稅,這反映了當時中國商品經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正確;C.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在這一時期還處于上升趨勢,發展情況良好,排除;D.近代中國經濟結構雖然發生了變動,但自然經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近代經濟結構的變化,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17.(2024秋 太原期末)1872年成立的輪船招商局是近代第一家中國人自行創辦的輪船運輸企業,1877年招商局收購美資旗昌輪船公司,這也是中國本土工商企業第一次收購外商資產。且與英資太古、恰和簽訂第一次齊價合同,是中國企業對抗外商傾軋的一次重大勝利。諸多“第一”說明了輪船招商局( )A.從根本上驅逐外國侵略勢力B.作為官辦企業擁有諸多特權C.順應了實業救國的社會思潮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經濟侵略【分析】本題考查了洋務運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輪船招商局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如收購外商資產、簽訂齊價合同等,但在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其力量還不足以從根本上驅逐外國侵略勢力。外國列強憑借不平等條約等特權,在中國擁有強大的經濟、政治勢力,輪船招商局的發展受到諸多限制,A項錯誤;題干中并沒有提及輪船招商局作為官辦企業所擁有的諸多特權,重點強調的是其在與外商競爭過程中取得的一些成果,如收購外商資產、簽訂齊價合同等,B項錯誤;實業救國思潮興起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1872年輪船招商局成立時,實業救國思潮尚未興起,時間不符,C項錯誤;輪船招商局收購美資旗昌輪船公司以及與外資簽訂齊價合同等行為,表明它在一定程度上對外國經濟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打破了外資在輪船運輸業的壟斷局面,維護了中國的經濟利益,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洋務運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8.(2024秋 太原期末)作為太平天國的施政綱領,《天朝田畝制度》追求的經濟形態同近代中國的前進方向并不符合,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仍具備一定的革命性。以下體現其革命性的是( )A.建立“四有二無”的理想社會B.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C.最早提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D.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分析】本題考查了《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四有二無”的理想社會,即“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社會。它描繪的是一種絕對平均主義的理想藍圖,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這種絕對平均主義是無法實現的,而且它更多體現的是一種空想性,并非革命性,所以A選項不符合題意;《天朝田畝制度》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等主張,按照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這一舉措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觸及了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對封建剝削制度進行了強烈沖擊,打擊了封建統治秩序,具有鮮明的革命性,所以B選項符合題意;最早提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是洪仁玕的《資政新篇》,而不是《天朝田畝制度》,所以C選項錯誤;《天朝田畝制度》雖然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張,但由于當時的戰爭環境以及其本身的空想性等因素,并沒有真正實現“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所以D選項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9.(2025 市中區校級一模)清末有詩云:“詔書夜下走單車,江表諸侯盡辟易。南天自保諸侯策,北地誰清帝室塵?”時人謂:“沿江沿海安堵如故,皆張劉二制軍調護之力。”材料所反映的事件( )A.推動湘淮官僚集團崛起B.動搖清政府的統治根基C.打擊帝國主義在華勢力D.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發【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解題關鍵信息是“南天自保”“沿江沿海安堵如故,皆張劉二制軍調護之力”。【解答】A.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湘淮集團崛起,排除;B.根據“南天自保”“沿江沿海安堵如故,皆張劉二制軍調護之力”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東南互保運動,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中央集權大大削弱,正確;C.材料與帝國主義勢力無關,排除;D.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發,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20.(2024秋 五華區校級期末)據清人汪士鐸《乙丙日記》記載:“人多之害,山頂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開深菁,猶不足養,天地之力窮矣。即使種植之法既精,糠麩亦所吝惜,蔬果盡以助食,草木幾無孑遺,猶不足養,人事之權殫矣。”這說明( )A.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B.精耕細作技術成熟C.高產作物適應力強 D.人地矛盾漸趨嚴重【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清朝前中期的危機,題干中“人多之害”直接點明人口過多帶來問題,是核心提示。后面關于在山頂、江中、老林、深菁等開墾,以及精耕細作仍“猶不足養”等內容,都是在具體闡述因人口多導致的情況,整段話先指出人口多使得人們不斷開發各類土地,接著說明即便農業技術提升、充分利用食物資源,還是無法養活所有人,呈現出人口與資源之間的緊張關系。【解答】題干中描述“人多之害,山頂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開深菁,猶不足養,天地之力窮矣”,表明因為人口增多,人們在山頂、江中、老林、深菁等原本不太適宜大規模開墾種植的地方都進行了開發,即使這樣還是不夠養活眾人。“即使種植之法既精,糠麩亦所吝惜,蔬果盡以助食,草木幾無孑遺,猶不足養,人事之權殫矣”,進一步說明即便采用了精耕細作,想盡辦法利用各種食物資源,依然無法滿足需求,可見隨著人口增多,土地所能承載的人口壓力增大,人地矛盾漸趨嚴重,D項正確;雖然開墾行為確實會對生態環境有一定破壞,但材料重點強調的是人口眾多與土地資源不足導致養活不了這么多人的矛盾,生態破壞只是這一矛盾過程中的一個表現,并非核心主旨,排除A項;材料提到“種植之法既精”,但目的不是強調精耕細作技術成熟,而是說即便技術成熟,也無法解決人口眾多帶來的養活問題,排除B項;材料中未提及高產作物相關內容,C項與題干無關,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清朝前中期的危機,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1.(2024秋 濟南期末)如表1為1872——1913年中國資本開辦工廠的創辦人或主要投資人出身情況統計(單位:人)。據此可推知( )投資人 地主官僚 商人 買辦 總計25家紗廠投資人 26 5 10 4128家面粉廠投資人 11 15 15 4112家輪船公司投資人 9 2 4 15毛紡、繅絲、榨油、卷煙、水電、水泥、煤礦行業80家企業投資人 67 15 21 103A.民族工業的經濟實力弱小B.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C.民族資本集中于輕工領域D.民族工業夾縫中艱難求生【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分析表格中各行業企業投資人的身份特點及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綜合分析。【解答】表格呈現的是1872﹣1913年中國資本開辦工廠的創辦人或主要投資人出身情況,可以看到,在各行業企業投資人中,地主官僚、商人、買辦占比較大,從這些出身情況能夠反映出民族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地主官僚)和外國經濟勢力(買辦)存在關聯,這就使得民族資產階級在發展過程中容易受到封建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從而具有軟弱性,B項符合題意;表格中并沒有直接體現民族工業經濟實力大小的相關數據,比如資本總額、企業規模等,所以無法從表格信息推出民族工業的經濟實力弱小,A項排除;雖然表格中輕工業(紗廠、面粉廠、毛紡、繅絲、榨油、卷煙等)列舉的企業較多,但不能僅僅據此就得出民族資本集中于輕工領域的結論,因為沒有與重工業等其他領域資本投入的全面對比數據,有可能其他領域也有大量資本投入只是未在表格中詳細列舉,C項排除;民族工業在夾縫中艱難求生主要強調民族工業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等外部環境因素。表格主要體現的是投資人出身,沒有直接反映民族工業面臨的外部壓迫等艱難的生存環境,D項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考查學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閱讀史料、歷史解釋能力。22.(2024秋 濟南期末)1861年清朝設立總理衙門,1863年在其內部設立英、俄、法三股,1864年設立美國股,1883年增設海防股,分股辦理對外事務。這些調整旨在( )A.著力提高行政效率 B.應對列強侵華形勢C.努力融入世界體系 D.追求近代化的外交【分析】本題考查了洋務運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分股辦理對外事務,主要目的并非單純提高行政效率。提高行政效率一般是通過優化流程、精簡機構等方式,而這里分股是根據不同國家和事務類型,核心是為了應對外部事務,并非聚焦于行政效率本身,所以A選項不準確;19世紀60﹣80年代,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不斷加深,侵略方式和國家增多。1861年設立總理衙門后,1863﹣1883年不斷增設股別,從英、俄、法到美國,再到海防股,是為了更好地處理與不同列強的關系以及應對列強海上侵略等新形勢,所以這些調整旨在應對列強侵華形勢,B選項正確;當時清政府的這些舉措主要是為了維護自身統治,應對列強侵略帶來的危機,并非主動積極地努力融入世界體系,C選項不符合史實;清朝設立這些股別辦理對外事務,更多是基于現實的外交壓力,而非追求近代化外交理念。當時清政府對近代外交的認識還比較有限,主要是為了處理眼前的外交危機,D選項不準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洋務運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二.材料題(共3小題)23.(2024秋 長沙縣校級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晚清時期的舊式商行,如綢緞莊、鞋帽莊、茶莊等,多是家族世代經營。貨物出售時有“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的傳統。1900年,馬應彪吸納12位股東共計2.5萬元,在香港創立先施百貨公司,自己以大股東身份擔任司理。他采用“不二價”(明碼實價)銷售模式,并想效仿英國商店雇傭女售貨員的方式,但女性拋頭露面站柜臺有違傳統,無人應聘,其妻親自上柜臺售貨。1912年和1917年,馬應彪先后在廣州和上海也建立了先施百貨公司,除了購物場所,還設有照相館、餐廳、電影院等。百貨公司營業盛況空前,消費者絡繹不絕。——摘編自楨淳《華僑在中國最早創辦的百貨公司》等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先施百貨公司逐步發展的社會背景,并對其經營的成功加以評析。【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本題是背景題、評論解說題。時空是:晚清時期(中國)。社會背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先施百貨公司發展的背景可以從近代中國政治、經濟、西方影響等角度進行說明。具體可以從近代工商業城市發展,擴大了市場需求;西方商業經營方式傳入中國,為百貨公司的創立提供了借鑒;辛亥革命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歐洲列強忙于歐戰,民族工業發展迅速,有利于百貨公司的拓展等角度進行說明。評析:結合所學可知,評價先施百貨公司,要從肯定和局限兩個角度展開。根據材料“貨物出售時有‘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的傳統。”可知,統零售行業存在不利于消費者的弊病;根據材料“他采用‘不二價’(明碼實價)銷售模式”可知,先施百貨公司明碼標價,維護消費者權益;根據材料“馬應彪吸納 12 位股東共計 2.5 萬元,在香港創立先施百貨公司”,可知,實行股份制,增強資金實力;根據材料“除了購物場所,還設有照相館、餐廳、電影院等”,可知,采取多種類商品銷售模式,打造消費休閑綜合場所;根據材料“并想效仿英國商店雇傭女售貨員的方式”可知,開創女性售貨的先例,順應社會風氣的進步。再結合所學當時的政治、經濟局勢、傳統思想的束縛等角度分析可知,在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復雜背景下,面臨著傳統觀念的束縛、外國列強經濟侵略等諸多困難,先施百貨公司能夠取得經營上的成功,實屬不易。從其成功經驗來看,積極學習西方先進的商業經營方式,勇于創新和嘗試新的經營模式,這種學習先進的態度值得肯定。同時,先施百貨公司的發展也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進步,將個人的成功與社會發展聯系起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環境中,盡管先施百貨公司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整個國家和民族處于被壓迫、被剝削的地位。企業的發展會受到各種落后因素的束縛,如列強的經濟特權、封建勢力的干擾等。如果不實現民族獨立和社會解放,企業難以擺脫這些外部的不利因素,無法獲得真正自由和充分的發展,難以取得最終的成功。故答案為:社會背景:近代工商業城市發展,擴大了市場需求;西方商業經營方式傳入中國,為百貨公司的創立提供了借鑒;政治革命掃除了社會上的一些束縛;歐洲列強忙于歐戰,民族工業發展迅速。評析:先施百貨公司的經營能夠取得成功取決于以下因素:首先是傳統零售行業存在不利于消費者的弊病;先施百貨公司明碼標價,維護消費者權益;同時實行股份制,增強資金實力;并且采取多種類商品銷售模式,打造消費休閑綜合場所;最后開創女性售貨的先例,順應社會風氣的進步。在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下,先施百貨公司取得經營上的成功來之不易,從其成功來看,應當秉持學習先進的態度,并且能夠將個人的成功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為社會進步作出貢獻。但另一方面,如果不取得民族獨立和社會解放,企業的發展會始終遭受落后因素的束縛,難以取得最終的成功。【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4.(2025 長沙開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53—1854年,英、法、美三國的外交官陸續到訪太平天國。1853年4月,英國公使向太平天國領導人轉交了與清王朝所訂立條約的中譯本,要求太平天國承認英國據此取得的在華特權;重申了英國“中立”的場,并試圖打探太平天國今后的軍事行動計劃和對外政策。太平天國以東王楊秀清和西王蕭朝貴的名義答復英方,對太平軍是否準備進攻上海以及是否承認不平等條約的問題,都沒有明確提及;雖不再提洪秀全乃“天下萬國之真主”,但仍有“歸順我朝”一類的話語。法國公使到訪天京時想直接拜會洪秀全本人,但只見到了丞相,他們還為座椅的擺設發生了爭執,最終在接見大廳隔壁的房間里進行了“不拘禮節”的會談。法國公使希望太平天國領袖們多了解與清政府訂立條約的國家的情況,他還解釋各國對太平天國與清廷的斗爭持積極的中立態度。美國公使訪問天京時不再要求會見東王楊秀清等高層領導人,但要求太平天國遵守美國和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美國軍艦在太平天國控制區內活動了9天,艦上的美國官員在天京、蕪湖等地搜集了大量情報,一些美國官員也進入天京城內活動。——摘編自張海鵬《中國近代通史》(1)根據材料,指出英、法、美三國的外交官對太平天國態度的共同點,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當時太平天國在對外交往方面的態度。(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英、法、美三國的外交官密集到訪太平天國的歷史影響。【分析】本題考查了太平天國,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1)根據材料“1853—1854年,英、法、美三國的外交官陸續到訪太平天國。1853年4月,英國公使向太平天國領導人轉交了與清王朝所訂立條約的中譯本,要求太平天國承認英國據此取得的在華特權;重申了英國“中立”的場,并試圖打探太平天國今后的軍事行動計劃和對外政策。太平天國以東王楊秀清和西王蕭朝貴的名義答復英方,對太平軍是否準備進攻上海以及是否承認不平等條約的問題,都沒有明確提及;雖不再提洪秀全乃“天下萬國之真主”,但仍有“歸順我朝”一類的話語。法國公使到訪天京時想直接拜會洪秀全本人,但只見到了丞相,他們還為座椅的擺設發生了爭執,最終在接見大廳隔壁的房間里進行了“不拘禮節”的會談。法國公使希望太平天國領袖們多了解與清政府訂立條約的國家的情況,他還解釋各國對太平天國與清廷的斗爭持積極的中立態度。美國公使訪問天京時不再要求會見東王楊秀清等高層領導人,但要求太平天國遵守美國和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美國軍艦在太平天國控制區內活動了9天,艦上的美國官員在天京、蕪湖等地搜集了大量情報,一些美國官員也進入天京城內活動”可概括出共同點:三國外交官都堅持太平天國必須遵守與清政府訂立的不平等條約;都認為太平天國與清政府的斗爭是內戰。太平天國態度:一方面,太平天國表示愿意與各國友好往來;另一方面,堅持自己的原則,不承認列強與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影響:使太平天國認清了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本質,使太平天國進一步明確了反侵略的斗爭目標;使西方列強認識到太平天國的強大,不敢輕易干涉中國內政;使西方列強試圖通過支持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以達到維護其在華利益的目的更加明確;也使太平天國運動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故答案為:(1)共同點:三國外交官都堅持太平天國必須遵守與清政府訂立的不平等條約;都認為太平天國與清政府的斗爭是內戰。太平天國態度:一方面,太平天國表示愿意與各國友好往來;另一方面,堅持自己的原則,不承認列強與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2)影響:使太平天國認清了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本質,使太平天國進一步明確了反侵略的斗爭目標;使西方列強認識到太平天國的強大,不敢輕易干涉中國內政;使西方列強試圖通過支持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以達到維護其在華利益的目的更加明確;也使太平天國運動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25.(2025 任城區校級開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申報》視野下的“立憲運動”作為近代中國發行最久、影響廣泛的報刊,《申報》對晚清“立憲運動”進行了持續報道。時間 報道文章 內容摘錄1898年10月 《再論康有為大逆不道事》 康有為大逆不道,謀圍頤和園,逼勒皇太后事發……且又立說著書,發為狂論,與其徒梁啟超之類互相煽惑,愚弄良民。1905年7月 《論中國立憲不成之可慮》 夫專制之于立憲,其利害之相比,自日俄交戰之后,益以明著。大臣中之稍明達者,無不知立憲之有利而無害矣。1907年8月 《論今日中國之兩大害》 外有列強分食我國,內有革命黨四處起勢……非實行立憲,則不足以消除革命之禍;革命之禍不消,則列強之害亦終不能去。1910年12月 《論結社集合律為立憲國惟一之保障》 研究政治之責,不專于在位者,而在野者亦從而研究之。此立憲之國之所以有政黨也。在野與在位者,各從事于政治之研究。1911年7月 《弄國民如嬰兒之政府》 試觀預備以來政府之舉動何如矣,咨議局設矣,試問對付該局議員之手段何如……嗚呼!名稱立憲也,而手段則益專制。1911年11月 《當今人物評》 孫文……奔走于海外,以為國是之前途計,不急急歸于國,以就淺近之榮譽。以革命言,彼固有首創之大功也。——據徐載平《清末四十年申報史料》整理概括《申報》對晚清“立憲運動”態度的變化,并分別加以說明。【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戊戌變法和清末“預備立憲”。題目給出了《申報》在不同時間對晚清“立憲運動”相關報道的文章內容摘錄,首先要按時間順序清晰整理這些信息,明確每個時間節點報道的核心觀點。比如1898年報道聚焦康有為“大逆不道”等負面描述;1905﹣1910年多闡述立憲的益處及必要性;1911年則批判立憲且認可革命。然后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來解釋每個階段態度變化的原因。1898年:戊戌變法剛剛失敗,頑固派勢力強大,政治環境對維新派不利,《申報》的報道明顯受這種政治氛圍影響,所以反對康有為等維新派倡導的立憲相關活動。1905﹣1910年:日俄戰爭日本的勝利,讓中國知識界等看到立憲的優勢,同時國內革命形勢發展,清政府又做出預備立憲姿態,這些因素促使《申報》支持立憲運動。1911年:清政府“皇族內閣”等行為暴露其立憲的虛偽性,民眾對立憲期望破滅,加上辛亥革命爆發,革命形勢高漲,《申報》態度轉變為批判立憲并認可革命。最后規范作答,清晰有條理地組織答案,如先點明不同階段態度變化,再分別闡述每個階段《申報》態度的具體表現及背后原因。【解答】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從1898年10月《再論康有為大逆不道事》報道可知,《申報》稱康有為“大逆不道,謀圍頤和園,逼勒皇太后”,還說其“立說著書,發為狂論,與其徒梁啟超之類互相煽惑,愚弄良民”。將康有為等人視為叛逆、蠱惑民眾之人,明顯持反對態度,這是因為當時戊戌變法失敗,頑固勢力仍占上風,《申報》受此影響對維新派倡導的立憲傾向持否定。1905年7月《論中國立憲不成之可慮》提到“大臣中之稍明達者,無不知立憲之有利而無害矣”,表明認識到立憲的益處;1907年8月《論今日中國之兩大害》指出“非實行立憲,則不足以消除革命之禍;革命之禍不消,則列強之害亦終不能去”,強調立憲可消弭革命與列強之害,從國家局勢角度闡述立憲的必要性;1910年12月《論結社集合律為立憲國惟一之保障》認為在野與在位者都應研究政治,肯定立憲國的政黨模式。這些都體現出《申報》此時支持立憲運動,原因在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危機加劇,各階層救亡圖存;日俄戰爭后,立憲的日本戰勝專制的俄國,給中國知識界等帶來沖擊,同時國內革命形勢發展,清政府也做出預備立憲姿態,《申報》受這些因素影響持支持態度。1911年7月《弄國民如嬰兒之政府》指出“名稱立憲也,而手段則益專制”,批判清政府預備立憲過程中雖有立憲之名,卻行專制之實,表明對清政府立憲運動的失望;1911年11月《當今人物評》稱孫中山“以革命言,彼固有首創之大功也”,認可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這是因為清政府的“皇族內閣”等行為暴露其立憲的虛偽,使民眾對其立憲期望破滅,同時辛亥革命爆發,革命形勢發展,《申報》態度隨之轉變為批判立憲、認可革命。故答案為:變化:由反對立憲到鼓吹立憲,反對革命,再到反對立憲,支持革命。說明: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危機加劇,各階層救亡圖存;清末新政的開展;日俄戰爭的影響;西方思想傳入中國,《申報》鼓吹立憲,反對革命。清政府以立憲之名,行專制之實;革命派的實踐活動推動革命形勢不斷高漲,1911年以后《申報》反對立憲轉而支持革命。【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戊戌變法和清末“預備立憲”,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