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考押題卷】2025年高考歷史熱點難點考前沖刺 二戰后的世界(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考押題卷】2025年高考歷史熱點難點考前沖刺 二戰后的世界(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高考歷史考前沖刺押題預測 二戰后的世界
一.選擇題(共22小題)
1.(2024秋 天心區校級期末)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各國政府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推出“取富濟貧”的政策、構建社會福利制度和征收超額累進的個人收入所得稅。然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各國政府又推行向資本傾斜的稅收和福利政策,減少對富人征稅。這一變化體現了(  )
A.恢復自由放任的政策
B.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的加強
C.降低國家對稅收依賴
D.探索戰后經濟的調控道路
2.(2024秋 蘇州期末)20世紀50年代歐洲、日本經濟逐漸恢復,歐洲甚至對美國喊出了“要貿易,不要援助”的呼聲,美國貿易順差數額隨之減少。到1958年,美國以外的國家手中持有的美元數額第一次超過美國黃金儲備總額;與此同時,國際自由市場上的黃金價格也在上漲。這反映了(  )
A.歐洲具備擺脫美國控制的條件
B.關貿總協定規則亟待完善
C.戰后經濟恢復得益于金價上漲
D.布雷頓森林體系面臨挑戰
3.(2025 邯鄲模擬)1951年,美國在結束對日本占領之時,秘密資助日本當地書籍和雜志刊載有利于美國觀點的文章;滲透日本電臺,制作“免費”的日語廣播,這些節目表面上以生活、娛樂等為主,卻在其中搭配政治新聞和帶有傾向性的評論。這反映出(  )
A.西方陣營逐漸出現分化
B.雅爾塔體系已受到沖擊
C.美國文化侵略的隱蔽性
D.日本民眾認同美國文化
4.(2025 無極縣校級一模)以替代賠償為主要內容的“緬甸模式”即以日本向各受害國提供工程技術勞務、成套設備等方式處理戰爭賠償,是戰后日本處理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戰爭遺留問題的主要方式。替代賠償(  )
A.未能使日本人徹底地反省戰爭罪行
B.為日本發展外向型經濟創造了條件
C.成為二戰后戰敗國的主要賠償方式
D.是日本政府迫于國際壓力的新舉措
5.(2025 鼓樓區模擬)下表為 1950﹣1960 年蘇聯在東歐地區援建的工業項目數量及主要涉及領域的情況。這體現出當時蘇聯(  )
國家 援建工業項目數量 主要涉及領域
波蘭 23個 重工業、機械制造
捷克斯洛伐克 18個 軍工、能源
匈牙利 15個 鋼鐵、化工
保加利亞 12個 電力、電子
A.加強對東歐的經濟控制
B.助力東歐國家均衡發展
C.推動自身工業技術革新
D.與東歐構建平等合作關系
6.(2025 太原開學)如圖是二戰后蘇聯出版的一幅漫畫。蘇聯出版的這幅漫畫(  )
A.諷刺美國在全球的擴張政策
B.揭露資本主義國家的真實狀況
C.企圖籠絡歐美資本主義國家
D.旨在維護社會主義陣營的穩定
7.(2024秋 廣州期末)1972年,第一次“人類環境與發展大會”決定成立一個聯合國附屬的負責全球環境事務的機構。“七十七國集團”中的非洲國家向聯合國大會提交了一份17頁的聲明,最終使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總部落戶于肯尼亞首都內羅畢,開聯合國附屬機構總部設在南半球的先例。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新興民族國家的崛起 B.聯合國權力的擴大化
C.發達國家環境的惡化 D.區域集團化發展趨勢
8.(2024秋 天河區校級期末)1974年到1980年,歐洲貨幣市場從1770億美元發展到了5750億美元,歐洲債券市場從34億美元發展到了204億美元,而辛迪加歐洲信貸市場則從285億美元發展到了780億美元。這一變化表明(  )
A.歐洲經濟共同體正式形成
B.布雷頓森林體系仍穩定運行
C.歐洲金融市場正迅速擴張
D.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快速發展
9.(2025 惠山區校級模擬)1993年開始,德國對全部醫療費用實行了統一管理,嚴格控制漲價幅度。與此同時,上調輕病、小病的自我負擔比例。結果在1993年,德國的醫療保險業由上一年的虧90億馬克轉為盈余26億馬克。這主要說明(  )
A.兩德統一改善了德國的財政
B.私有化是德國福利改革的方向
C.福利國家建設需要宏觀調控
D.德國醫療保障體系覆蓋面提升
10.(2025 吉林二模)“它(冷戰)的非暴力結束可以被認為是一次”靜悄悄的變革”,戰爭作為政策工具已經過時的思想迅速擴展開來;人們普遍認為兩極秩序之后是一個多極秩序而不是單極世界;軍事力量不再如以前一樣影響決策,非軍事手段越來越多地被運用于應對安全的挑戰。”符合材料觀點的敘述是(  )
A.冷戰結束后世界和平的因素加強
B.客觀全面地表述冷戰對世界的影響
C.冷戰后世界戰爭和沖突明顯減少
D.戰爭政策已經不允許作為國家政策
11.(2025 如皋市模擬)1968年,美國第三次試圖推動北約組織制定共同的東西方長期信貸政策,要求“北約成員國限制向社會主義國家提供長期貸款”,并“推遲進行東西歐之間新的雙邊貿易談判”。但再次遭到英國等北約成員國的集體抵制,鎩羽而歸。這一現象反映出(  )
A.國際多極化力量的成長
B.美蘇關系走向緩和
C.資本主義陣營趨向瓦解
D.冷戰重心發生轉移
12.(2025 邯鄲模擬)20世紀80年代,日本對非洲官方發展援助較20世紀70年代增幅高達9%—13%。這一時期,日本為非洲國家援建了職業培訓中心,在塞內加爾建成當地第一所培養電子、機械和自動化領域技術人員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日本對非洲的援助旨在(  )
A.加強日本社會價值觀的輸出
B.改變對非洲的傳統援助模式
C.推動非洲現代職業教育發展
D.搶占中國在非洲的市場份額
13.(2025 威遠縣校級一模)蘇聯時期的某次改革提出:放松集體農莊對莊員的各種限制;在提高畜產品、馬鈴薯和蔬菜的征購及收購價格的基礎上,改進收購制度,使其轉到合同制的軌道上來;改善拖拉機站的工作等。下列措施屬于這次改革的是(  )
A.推行糧食稅制度 B.實行余糧收集制
C.恢復商品的交換 D.開展大規模墾荒
14.(2024秋 房山區期末)20世紀中葉以后,美國受巨額的軍費開支和龐大的財政赤字的影響,使美國政府只能卡通過向市場發放沒有黃金作為支撐的貨幣“止疼”。隨著美元貶值,黃金儲備流失嚴重,上70年代初,美國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兌換黃金,西方各國紛紛取消本國貨幣與美元的固定匯率,采取浮動匯率。這反映出(  )
A.美日歐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B.美元不再是世界主要貨幣
C.美國失去了全球霸主的地位
D.布雷頓森林體系走向瓦解
15.(2025 江門一模)20世紀50﹣60年代,美國國際收支逆差逐漸增大。1950﹣1954年平均每年逆差為17億美元;1955﹣1959年平均每年為25億美元;1960﹣1964年平均每年為28億美元;1965﹣1969年平均每年猛增至34億美元。這可以用來說明(  )
A.歐洲一體化蓬勃發展 B.凱恩斯主義逐漸盛行
C.“滯脹”局面影響深遠 D.多極化力量逐漸興起
16.(2025 長沙開學)20世紀80年代,保加利亞對國家機關開展了漸進式改革,如撤銷農業和食品工業部,代之以“全國農工聯合會”,前者是政府部門,后者則帶有一定的社團性質。保加利亞此舉意在(  )
A.擺脫蘇聯的政治控制 B.減少計劃經濟的積弊
C.抵制西方“和平演變” D.加快福利國家的建設
17.(2025 高郵市開學)圖2為美蘇軍事研發支出在總研發支出的占比,據圖2可知(  )
A.美國經濟增長遲緩
B.蘇聯經濟結構失衡加劇
C.國際局勢日益僵化
D.兩國科技革命成果顯著
18.(2025 五華區校級開學)美國里根政府時期,鼓勵工業和中小企業做大做強,提振私人資本積極性。此外,里根政府推出了三次大規模減稅,其中1981~1983年,所得稅減少了23%,在1984年之后開始宣布對稅制進行改革,降低私人和企業納稅率。上述舉措的主要目的是(  )
A.減少國家宏觀調控 B.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C.刺激經濟恢復發展 D.大力發展私營企業
19.(2025 羅湖區校級模擬)1964年9月至10月,戴高樂出訪拉美十國。發表演說五十多篇,主旨是抨擊美國推行霸權主義,強調維護民族獨立,并號召拉美國家“向法國看,向歐洲看”。他還呼吁美國“在適當的和確定的限期內從印度支那撤走,讓其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決定自己的命運”。這表明(  )
A.法國借國際輿論重塑殖民大國地位
B.歐洲聯合趨勢下法國拓展外交戰略
C.拉美已成為法國對抗美國的政治盟友
D.多極化格局形成凸顯法國外交自主性
20.(2024秋 大連期末)20世紀后半葉,世界經濟呈現共同發展之態勢:亞洲“四小龍”借外向型經濟邁向騰飛;歐盟憑持續東擴在全球經濟格局穩占要位;發展中國家組成的“七十七國集團”為爭取經濟權益而攜手奮進。這表明現代世界經濟發展(  )
A.建立在合理的國際秩序基礎上
B.是區域集團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C.得益于不同主體的多元化探索
D.以發展中國家間合作最為關鍵
21.(2025 石家莊一模)2025年1月,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古巴、玻利維亞、烏干達等多個國家成為金磚伙伴國;印度尼西亞成為金磚正式成員,金磚國家首次擴展至東南亞。而之前堅持支持美元作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的印度,這次也選擇了與其他成員國共進退,表態贊成“去美元化”。這反映了(  )
A.世界多極化趨勢顯現 B.美元霸權地位的喪失
C.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 D.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
22.(2025 湖南模擬)跨國并購是跨國兼并和跨國收購的總稱,是跨國公司常用的一種投資方式。據圖可知,跨國公司(  )
A.在國際貿易中地位凸顯
B.阻礙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C.給發展中國家帶來挑戰
D.加速世界經濟格局轉變
二.材料題(共1小題)
23.(2025 黔東南州一模)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二戰后各國在關稅貿易總協定的制度框架下,進行了八輪的多邊國際貿易談判,達成了一系列規范國際貿易行為的協議、規則。在前六輪談判中,各締約國圍繞著關稅減少問題達成數百項雙邊和多邊關稅減讓協議。在第六輪的“肯尼迪回合”談判中,還達成了“反傾銷協議”,并在總協定中增加了關于發展中國家成員的特殊要求和發達國家成員應當承諾的義務的有關條款。這些條款構成總協定的第四部分內容,使總協定的內容更加完整。這些條款的重要補充,使國際貿易行為朝合理化方向邁出了重大步伐。
——摘編自朱大偉《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世界發展模式轉換》
材料二 中國追求構建的開放型世界經濟,與現行世界經濟體系有所不同。在此基礎上構建的全球經濟治理愿景也與原有的全球經濟治理結構不同。這就是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互聯系、相互矛盾的政治經濟學。
——摘編自裴長紅《全球經濟治理中國方案的理論內涵》
(1)根據材料一,概述二戰后的國際貿易發展的表現。
(2)提煉材料二所示的中國角色,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說明。(要求:明確寫出中國角色,論述須有史實依據,邏輯清晰。)
高考歷史考前沖刺押題預測 二戰后的世界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22小題)
1.(2024秋 天心區校級期末)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各國政府為了緩和社會矛盾,推出“取富濟貧”的政策、構建社會福利制度和征收超額累進的個人收入所得稅。然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各國政府又推行向資本傾斜的稅收和福利政策,減少對富人征稅。這一變化體現了(  )
A.恢復自由放任的政策
B.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的加強
C.降低國家對稅收依賴
D.探索戰后經濟的調控道路
【分析】本題考查戰后西歐和日本的發展,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戰后西歐和日本的發展。
【解答】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減少對富人征稅,是國家減少干預的表現,從二戰后凱恩斯主義加強干預到“滯脹”危機后80年代減少干預,實行“新自由主義”,體現了經濟政策的調整,D項正確;
“新自由主義”是國家干預和市場相結合,不是恢復自由放任,排除A項;
20世紀8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國家干預出現減少而非加強,排除B項;
減少稅收不等于降低國家對稅收的依賴,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戰后西歐和日本的發展,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2024秋 蘇州期末)20世紀50年代歐洲、日本經濟逐漸恢復,歐洲甚至對美國喊出了“要貿易,不要援助”的呼聲,美國貿易順差數額隨之減少。到1958年,美國以外的國家手中持有的美元數額第一次超過美國黃金儲備總額;與此同時,國際自由市場上的黃金價格也在上漲。這反映了(  )
A.歐洲具備擺脫美國控制的條件
B.關貿總協定規則亟待完善
C.戰后經濟恢復得益于金價上漲
D.布雷頓森林體系面臨挑戰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解題關鍵信息是“到1958年,美國以外的國家手中持有的美元數額第一次超過美國黃金儲備總額;與此同時,國際自由市場上的黃金價格也在上漲”。
【解答】A.材料只涉及歐洲逐漸想要擺脫美國的控制,不能看出歐洲已經具備了這種條件,排除;
B.材料強調的是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受到挑戰,不能說明關貿總協定的規則亟待完善,排除;
C.材料強調的是布雷頓森林體系難以維系,不能說明戰后經濟的恢復是因為黃金價格上漲,排除;
D.根據材料分析可知,美國和日本崛起,沖擊了美國的霸主地位,其在經濟上的霸權面臨挑戰,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3.(2025 邯鄲模擬)1951年,美國在結束對日本占領之時,秘密資助日本當地書籍和雜志刊載有利于美國觀點的文章;滲透日本電臺,制作“免費”的日語廣播,這些節目表面上以生活、娛樂等為主,卻在其中搭配政治新聞和帶有傾向性的評論。這反映出(  )
A.西方陣營逐漸出現分化
B.雅爾塔體系已受到沖擊
C.美國文化侵略的隱蔽性
D.日本民眾認同美國文化
【分析】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材料中“秘密資助日本當地書籍和雜志刊載有利于美國觀點的文章”“這些節目表面上以生活、娛樂等為主,卻在其中搭配政治新聞和帶有傾向性的評論”等信息可知,美國對日本結束占領之后,進行隱蔽的文化侵略,C項正確;20世紀60年代隨著日本和西歐的崛起,西方陣營出現分化,排除A項;雅爾塔體系以美國和蘇聯兩極為中心,美國對日本的文化滲透與雅爾塔體系無關,排除B項;根據材料“秘密資助”“滲透”可知,當時日本民眾并不完全認同美國文化,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4.(2025 無極縣校級一模)以替代賠償為主要內容的“緬甸模式”即以日本向各受害國提供工程技術勞務、成套設備等方式處理戰爭賠償,是戰后日本處理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戰爭遺留問題的主要方式。替代賠償(  )
A.未能使日本人徹底地反省戰爭罪行
B.為日本發展外向型經濟創造了條件
C.成為二戰后戰敗國的主要賠償方式
D.是日本政府迫于國際壓力的新舉措
【分析】本題考查了的是戰后西歐日本發展的相關知識,解答本題需結合二戰后日本經濟恢復發展的史實進行分析。
【解答】替代賠償與日本人是否徹底反省戰爭罪行無必然關聯,排除A項;
根據材料“替代賠償……即以日本向各受害國提供工程技術勞務、成套設備等方式處理戰爭賠償”,得出各受害國采用日本的技術、設備等,這為以后日本發展外向型經濟創造了條件,B項正確;
材料未提及其他戰敗國賠償方式的占比情況,不能得出替代賠償是戰敗國主要賠償方式的結論,排除C項;
材料未提及此種賠償是否為迫于國際的壓力,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的是戰后西歐日本發展的相關知識,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5.(2025 鼓樓區模擬)下表為 1950﹣1960 年蘇聯在東歐地區援建的工業項目數量及主要涉及領域的情況。這體現出當時蘇聯(  )
國家 援建工業項目數量 主要涉及領域
波蘭 23個 重工業、機械制造
捷克斯洛伐克 18個 軍工、能源
匈牙利 15個 鋼鐵、化工
保加利亞 12個 電力、電子
A.加強對東歐的經濟控制
B.助力東歐國家均衡發展
C.推動自身工業技術革新
D.與東歐構建平等合作關系
【分析】本題考查了美蘇冷戰,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蘇聯對東歐進行援建,冷戰時期,蘇聯在東歐主要援建重工業、軍工和能源項目,集中于戰略性和資源密集型領域。這種布局使東歐國家在經濟上高度依賴蘇聯的工業體系和技術標準,強化了蘇聯對東歐資源分配和生產方向的控制,從而加強了蘇聯對東歐國家的經濟控制,A項正確;蘇聯主導的工業項目集中在重工業,忽視輕工業和農業,容易導致東歐國家經濟結構失衡,排除B項;蘇聯意在通過計劃經濟模式將東歐經濟納入自身體系,并不是出于工業技術革新的要求,排除C項;蘇聯戰后推行的大國霸權主義,與東歐并非平等合作關系,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
6.(2025 太原開學)如圖是二戰后蘇聯出版的一幅漫畫。蘇聯出版的這幅漫畫(  )
A.諷刺美國在全球的擴張政策
B.揭露資本主義國家的真實狀況
C.企圖籠絡歐美資本主義國家
D.旨在維護社會主義陣營的穩定
【分析】本題考查美蘇冷戰,解答本題需要掌握美蘇冷戰。
【解答】根據漫畫內容可知,蘇聯對美國進行了抨擊和否定。結合所學可知,蘇聯此舉意在通過否定美國來打擊資本主義陣營,從而維護社會主義陣營的穩定,D項正確;
該漫畫反映的是蘇聯的主觀意愿,并不能說明是美國社會的真實狀況,排除A項;
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排除;
該漫畫是意圖否定資本主義國家,而不是籠絡,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美蘇冷戰,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7.(2024秋 廣州期末)1972年,第一次“人類環境與發展大會”決定成立一個聯合國附屬的負責全球環境事務的機構。“七十七國集團”中的非洲國家向聯合國大會提交了一份17頁的聲明,最終使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總部落戶于肯尼亞首都內羅畢,開聯合國附屬機構總部設在南半球的先例。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新興民族國家的崛起 B.聯合國權力的擴大化
C.發達國家環境的惡化 D.區域集團化發展趨勢
【分析】本題考查聯合國,解答本題需要掌握聯合國的相關知識。
【解答】根據材料信息可知,20世紀70年代,在非洲國家的強烈要求下,聯合國分支機構總部第一次落戶南半球發展中國家,這是新興民族國家國際地位提升的重要表現,A項正確;
聯合國本就具有管理全球環境事務的權力,單設相關機構只是為了使分工更加明確,執行更加有力,這并不意味著環境規劃署的設立擴大了聯合國的權力,排除B項;二戰后,隨著發達國家對外轉移高污染產業,其國內環境有所改善,排除C項;
七十七國集團不屬于區域經濟集團,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聯合國,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
8.(2024秋 天河區校級期末)1974年到1980年,歐洲貨幣市場從1770億美元發展到了5750億美元,歐洲債券市場從34億美元發展到了204億美元,而辛迪加歐洲信貸市場則從285億美元發展到了780億美元。這一變化表明(  )
A.歐洲經濟共同體正式形成
B.布雷頓森林體系仍穩定運行
C.歐洲金融市場正迅速擴張
D.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快速發展
【分析】本題考查了布雷頓森林體系,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據材料可知,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歐洲的貨幣市場、債券市場、辛迪加歐洲信貸市場均有發展,且發展數目成倍增長,反映出歐洲金融市場迅速擴張,C項正確;
歐洲經濟共同體正式形成于1958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
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故B項說法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而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滯漲”,說明凱恩斯主義失靈,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減緩對經濟的干預,D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了布雷頓森林體系,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9.(2025 惠山區校級模擬)1993年開始,德國對全部醫療費用實行了統一管理,嚴格控制漲價幅度。與此同時,上調輕病、小病的自我負擔比例。結果在1993年,德國的醫療保險業由上一年的虧90億馬克轉為盈余26億馬克。這主要說明(  )
A.兩德統一改善了德國的財政
B.私有化是德國福利改革的方向
C.福利國家建設需要宏觀調控
D.德國醫療保障體系覆蓋面提升
【分析】本題考查了西方“福利國家”制度,解答本題關鍵是對德國對全部醫療費用實行了統一管理進行分析。
【解答】1993年,德國對醫療費用的管理及輕病、小病自我負擔比例的調整,主要是針對當時德國醫療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目的是優化醫療保險體系,控制醫療成本,而非兩德統一帶來的直接影響,排除A項;
德國對全部醫療費用實行統一管理,體現的是政府加強宏觀調控這與私有化所倡導的減少政府干預、讓市場自由競爭的理念不同,排除B項;
根據材料可知,面對社會經濟變化,德國對全部醫療費用實行了統一管理,上調輕病、小病的自我負擔比例等,這使得德國的醫療保險業由上一年虧損90億馬克轉為盈余26億馬克,由此可知,國家應根據現實情況調整、優化社會保障制度,說明了福利國家應時應需調整及優化,C項正確;
德國本身的醫療保障體系相對比較完善,材料沒有體現對未參保人群采取大規模納入措施或者對覆蓋范圍進行拓展,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了西方“福利國家”制度,考查了考生正確獲取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
10.(2025 吉林二模)“它(冷戰)的非暴力結束可以被認為是一次”靜悄悄的變革”,戰爭作為政策工具已經過時的思想迅速擴展開來;人們普遍認為兩極秩序之后是一個多極秩序而不是單極世界;軍事力量不再如以前一樣影響決策,非軍事手段越來越多地被運用于應對安全的挑戰。”符合材料觀點的敘述是(  )
A.冷戰結束后世界和平的因素加強
B.客觀全面地表述冷戰對世界的影響
C.冷戰后世界戰爭和沖突明顯減少
D.戰爭政策已經不允許作為國家政策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多極化趨勢的加強,解題關鍵信息是“靜悄悄的變革”、“戰爭作為政策工具已經過時的思想迅速擴展開來”、“一個多極秩序”。
【解答】A.根據材料的的關鍵信息“靜悄悄的變革”、“戰爭作為政策工具已經過時的思想迅速擴展開來”、“一個多極秩序”可知冷戰結束帶來一系列觀念和決策因素的變化,多極化趨勢發展,戰爭視為工具的思想已經過時,軍事力量不再如以前一樣影響決策,非軍事的手段被越來越多的應用,這表明冷戰結束后世界的和平因素在加強,正確;
B.首先材料是冷戰后的世界,其次客觀全面地表述冷戰對世界的影響的表達過于絕對化,排除;
C.材料沒有明確提及冷戰后世界戰爭和沖突明顯減少,主要是在講冷戰結束帶來的一系列觀念和決策因素的變化,排除;
D.材料說的是“戰爭作為政策工具已經過時的思想迅速擴展開來”,并不是說戰爭政策已經不允許作為國家政策,排除。
故選:A。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多極化趨勢的加強,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11.(2025 如皋市模擬)1968年,美國第三次試圖推動北約組織制定共同的東西方長期信貸政策,要求“北約成員國限制向社會主義國家提供長期貸款”,并“推遲進行東西歐之間新的雙邊貿易談判”。但再次遭到英國等北約成員國的集體抵制,鎩羽而歸。這一現象反映出(  )
A.國際多極化力量的成長
B.美蘇關系走向緩和
C.資本主義陣營趨向瓦解
D.冷戰重心發生轉移
【分析】本題考查了美蘇冷戰,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A.國際多極化力量的成長:美國在北約內部推動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但遭遇了英國等成員國的抵制。這顯示了北約內部并非鐵板一塊,成員國在對外政策上存在分歧和獨立立場。這種分歧可能反映了國際舞臺上多極化力量的成長,即不僅僅是美國一個超級大國在主導政策,其他國家也有自己的考量和影響力。此選項正確。
B.美蘇關系走向緩和:材料中提到的是美國試圖加強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限制,這更像是冷戰期間緊張關系的一種體現,而非緩和。此外,1968年并非美蘇關系緩和的標志性年份。此選項不正確。
C.資本主義陣營趨向瓦解:材料中僅提到北約內部在某一具體政策上的分歧,并未涉及整個資本主義陣營的瓦解。英國等國的抵制更多體現的是政策分歧,而非陣營的崩潰。此選項過于夸大其詞,不正確。
D.冷戰重心發生轉移:材料主要討論的是北約內部在經濟政策上的分歧,并未提及冷戰重心的轉移。冷戰的重心在1968年并未發生明顯轉移。此選項不正確。
故選A。
【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2.(2025 邯鄲模擬)20世紀80年代,日本對非洲官方發展援助較20世紀70年代增幅高達9%—13%。這一時期,日本為非洲國家援建了職業培訓中心,在塞內加爾建成當地第一所培養電子、機械和自動化領域技術人員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日本對非洲的援助旨在(  )
A.加強日本社會價值觀的輸出
B.改變對非洲的傳統援助模式
C.推動非洲現代職業教育發展
D.搶占中國在非洲的市場份額
【分析】本題考查了二戰后的日本,解答本題需結合二戰后日本崛起的史實及影響進行分析。
【解答】根據史實可知,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地位的提升推動其謀求政治大國地位,因此日本改變了原有的對外政策,積極援助非洲,意圖深化日非關系,獲得非洲國家的支持,加強日本社會價值觀的輸出,A項正確;
改變對非洲的傳統援助模式為材料現象的重復,并非目的,排除B項;
日本對非洲進行援助的目的并不是推動非洲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而是為了輸出自己的價值觀,排除C項;
僅由材料信息無法得出日本對非洲的援助旨在“搶占中國在非洲的市場份額”這一結論,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了二戰后的日本,考查了考生正確獲取解讀材料信息以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3.(2025 威遠縣校級一模)蘇聯時期的某次改革提出:放松集體農莊對莊員的各種限制;在提高畜產品、馬鈴薯和蔬菜的征購及收購價格的基礎上,改進收購制度,使其轉到合同制的軌道上來;改善拖拉機站的工作等。下列措施屬于這次改革的是(  )
A.推行糧食稅制度 B.實行余糧收集制
C.恢復商品的交換 D.開展大規模墾荒
【分析】本題考查了赫魯曉夫改革,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斯大林模式下的集體農莊存在諸多弊端。赫魯曉夫上臺后開始改革,在農業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放松集體農莊對莊員的各種限制,將拖拉機等農機賣給集體農莊等措施,他還試圖通過大規模墾荒來增加糧食產量,D項正確;
新經濟政策時期(1921至1928年),蘇聯推行糧食稅制度,排除A項;
余糧收集制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內容,實施于1918至1921年,排除B項;
新經濟政策時期,恢復了商品的交換,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
14.(2024秋 房山區期末)20世紀中葉以后,美國受巨額的軍費開支和龐大的財政赤字的影響,使美國政府只能卡通過向市場發放沒有黃金作為支撐的貨幣“止疼”。隨著美元貶值,黃金儲備流失嚴重,上70年代初,美國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兌換黃金,西方各國紛紛取消本國貨幣與美元的固定匯率,采取浮動匯率。這反映出(  )
A.美日歐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B.美元不再是世界主要貨幣
C.美國失去了全球霸主的地位
D.布雷頓森林體系走向瓦解
【分析】本題考查了布雷頓體系,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A.美日歐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材料主要討論的是美元與黃金的關系及匯率變化,并未直接提及美日歐三足鼎立的局面。此選項與材料內容無直接關聯,不正確。
B.美元不再是世界主要貨幣:雖然材料描述了美元貶值和黃金儲備流失,但并未說明美元因此不再是世界主要貨幣。實際上,美元至今仍被視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之一。此選項過于絕對,不正確。
C.美國失去了全球霸主的地位:材料主要討論的是貨幣和匯率問題,并未直接涉及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雖然美元的問題可能反映了美國經濟的某些挑戰,但不等同于美國失去了全球霸主地位。此選項過于寬泛,不正確。
D.布雷頓森林體系走向瓦解: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與黃金的固定兌換比率,以及各國貨幣與美元的固定匯率。材料中提到美國政府停止美元兌換黃金,以及西方各國紛紛取消與美元的固定匯率,采取浮動匯率,這直接反映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核心內容被破壞,即該體系走向瓦解。此選項與材料內容直接相關且邏輯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5.(2025 江門一模)20世紀50﹣60年代,美國國際收支逆差逐漸增大。1950﹣1954年平均每年逆差為17億美元;1955﹣1959年平均每年為25億美元;1960﹣1964年平均每年為28億美元;1965﹣1969年平均每年猛增至34億美元。這可以用來說明(  )
A.歐洲一體化蓬勃發展 B.凱恩斯主義逐漸盛行
C.“滯脹”局面影響深遠 D.多極化力量逐漸興起
【分析】本題考查了多極化趨勢加強,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美國在戰后國際收支逆差逐漸增大,反映出多極化趨勢逐漸興起,D項正確;
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B、C兩項均與史實不符,排除。
故選:D。
【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6.(2025 長沙開學)20世紀80年代,保加利亞對國家機關開展了漸進式改革,如撤銷農業和食品工業部,代之以“全國農工聯合會”,前者是政府部門,后者則帶有一定的社團性質。保加利亞此舉意在(  )
A.擺脫蘇聯的政治控制 B.減少計劃經濟的積弊
C.抵制西方“和平演變” D.加快福利國家的建設
【分析】本題考查了東歐劇變,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A.擺脫蘇聯的政治控制:這一選項與題目描述的改革內容關聯不大。撤銷特定部門并替換為社團性質的組織,并不直接指向擺脫外部政治控制。此外,20世紀80年代保加利亞仍然是蘇聯陣營的一部分,這一改革更多是國內經濟政策的調整,而非直接的政治行動。
B.減少計劃經濟的積弊:這個選項與題目中的改革舉措高度相關。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部門對經濟活動進行高度控制和規劃。而撤銷政府部門,代之以更具社團性質的組織,可能意味著減少政府對經濟的直接干預,增加市場的靈活性和自主性。這種轉變正是為了應對計劃經濟長期積累的問題,如效率低下、創新不足等。
C.抵制西方“和平演變”:此選項與題目描述的改革內容不符。西方“和平演變”主要指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等手段,試圖改變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保加利亞的這一內部改革更多是對自身經濟體制的調整,而非直接回應外部的“和平演變”策略。
D.加快福利國家的建設:這一選項與題目中的改革無直接關聯。福利國家主要指的是通過政府政策提供廣泛的社會保障,而題目描述的改革更多是關于經濟管理體制的調整,而非社會福利政策。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
17.(2025 高郵市開學)圖2為美蘇軍事研發支出在總研發支出的占比,據圖2可知(  )
A.美國經濟增長遲緩
B.蘇聯經濟結構失衡加劇
C.國際局勢日益僵化
D.兩國科技革命成果顯著
【分析】本題考查了美蘇爭霸,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這是一道關于歷史數據解讀的問題,我們需要根據圖2中提供的信息來分析各個選項的正確性。
首先,圖2展示了美蘇軍事研發支出在總研發支出中的占比。這個比例可以反映出兩國在特定時期對軍事研發的重視程度以及可能的經濟結構特點。
接下來,我們逐個分析選項:A選項(美國經濟增長遲緩):圖2中并未提供關于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的直接信息,僅展示了軍事研發支出的占比,無法直接推斷出美國經濟增長遲緩。因此,A選項不正確。
B選項(蘇聯經濟結構失衡加劇):從圖2中可以看出,蘇聯在某一時期軍事研發支出占總研發支出的比例非常高。這通常意味著國家資源大量向軍事領域傾斜,可能導致其他經濟領域的投入相對減少,從而反映出經濟結構的不平衡或失衡。這與蘇聯在冷戰時期的實際情況相符,當時蘇聯確實重點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而忽視了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因此,B選項正確。
C選項(國際局勢日益僵化):圖2提供的數據僅限于美蘇兩國的軍事研發支出占比,并未涉及國際局勢的整體狀況。因此,無法從圖中直接推斷出國際局勢的僵化程度。C選項不正確。
D選項(兩國科技革命成果顯著):雖然軍事研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科技活動的活躍度,但圖2中的數據并不足以證明兩國科技革命的成果顯著。軍事研發只是科技活動的一部分,不能全面代表科技革命的成果。因此,D選項不正確。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
18.(2025 五華區校級開學)美國里根政府時期,鼓勵工業和中小企業做大做強,提振私人資本積極性。此外,里根政府推出了三次大規模減稅,其中1981~1983年,所得稅減少了23%,在1984年之后開始宣布對稅制進行改革,降低私人和企業納稅率。上述舉措的主要目的是(  )
A.減少國家宏觀調控 B.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C.刺激經濟恢復發展 D.大力發展私營企業
【分析】本題考查了貨幣學派,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首先,我們分析題目并指出關鍵信息。本題描述了美國里根政府時期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包括鼓勵工業和中小企業的發展,以及推出大規模減稅措施。我們的任務是確定這些舉措的主要目的。
接下來,對每個選項進行分析:
A.減少國家宏觀調控:雖然里根政府的政策體現了減少干預的理念,但題干中的減稅和鼓勵企業發展更多是直接的經濟刺激措施,而非主要為了減少宏觀調控。此選項不符合題意。
B.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實際上,減稅政策在短期內很可能會導致政府財政收入的減少,而非增加。因此,這個選項與題干描述相悖。
C.刺激經濟恢復發展:里根政府的減稅政策能夠降低企業和個人的負擔,從而增加他們的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費和投資。同時,鼓勵工業和中小企業的發展也是為了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進一步推動經濟增長。這些措施共同構成了刺激經濟恢復和發展的主要目的。此選項符合題意。
D.大力發展私營企業:雖然題干中提到了鼓勵工業和中小企業的發展,但這更多是作為整體經濟刺激政策的一部分,而非主要目的。里根政府的政策并非僅限于私營企業,而是旨在全面提振經濟。此選項不完全符合題意。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
19.(2025 羅湖區校級模擬)1964年9月至10月,戴高樂出訪拉美十國。發表演說五十多篇,主旨是抨擊美國推行霸權主義,強調維護民族獨立,并號召拉美國家“向法國看,向歐洲看”。他還呼吁美國“在適當的和確定的限期內從印度支那撤走,讓其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決定自己的命運”。這表明(  )
A.法國借國際輿論重塑殖民大國地位
B.歐洲聯合趨勢下法國拓展外交戰略
C.拉美已成為法國對抗美國的政治盟友
D.多極化格局形成凸顯法國外交自主性
【分析】本題考查多極化趨勢加強,解答本題需要掌握多極化趨勢加強。
【解答】20世紀60年代歐洲聯合趨勢加強,法國在這一背景下,戴高樂出訪拉美十國,通過發表演說抨擊美國霸權主義,強調維護民族獨立,號召拉美國家“向法國看,向歐洲看”,這是法國在歐洲聯合趨勢下拓展外交戰略,試圖在國際舞臺上增強自身影響力,擺脫美國控制,B項正確;
題干中戴高樂的行為主要圍繞抨擊美國霸權、強調民族獨立以及呼吁美國從印度支那撤軍等,并未體現法國借國際輿論重塑殖民大國地位,排除A項;
雖然戴高樂在拉美發表了相關演說,但僅從這些演說不能直接得出拉美已成為法國對抗美國的政治盟友,排除C項;
多極化格局至今尚未形成,只是呈現出多極化趨勢,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多極化趨勢加強,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
20.(2024秋 大連期末)20世紀后半葉,世界經濟呈現共同發展之態勢:亞洲“四小龍”借外向型經濟邁向騰飛;歐盟憑持續東擴在全球經濟格局穩占要位;發展中國家組成的“七十七國集團”為爭取經濟權益而攜手奮進。這表明現代世界經濟發展(  )
A.建立在合理的國際秩序基礎上
B.是區域集團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C.得益于不同主體的多元化探索
D.以發展中國家間合作最為關鍵
【分析】本題考查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材料中提到亞洲“四小龍”通過外向型經濟發展,歐盟通過持續東擴在全球經濟格局中占據重要位置,發展中國家組成“七十七國集團”爭取經濟權益,這體現了不同類型的國家或地區根據自身特點采取不同的發展模式和策略,即不同主體的多元化探索,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共同發展,C選項正確;
20世紀后半葉,國際經濟秩序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發達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占據主導地位,發展中國家面臨諸多挑戰,世界經濟的發展并非建立在完全合理的國際秩序基礎上,A選項錯誤;
區域集團化只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方面,亞洲“四小龍”的發展并非單純依靠區域集團化,“七十七國集團”也不是區域集團組織,所以不能說世界經濟發展是區域集團化發展的必然結果,B選項不準確;
發展中國家間的合作對世界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但不能說以發展中國家間合作最為關鍵,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中仍具有重要影響力,世界經濟的發展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D選項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1.(2025 石家莊一模)2025年1月,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古巴、玻利維亞、烏干達等多個國家成為金磚伙伴國;印度尼西亞成為金磚正式成員,金磚國家首次擴展至東南亞。而之前堅持支持美元作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的印度,這次也選擇了與其他成員國共進退,表態贊成“去美元化”。這反映了(  )
A.世界多極化趨勢顯現 B.美元霸權地位的喪失
C.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 D.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
【分析】本題考查了經濟全球化,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A.世界多極化趨勢顯現:金磚國家的擴展和印度對“去美元化”的支持確實反映了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多方力量的崛起和多元化趨勢。但這一選項更多強調的是政治層面的多極化,而題目中的“去美元化”更直接關聯到經濟層面。因此,雖然A項部分相關,但不是最直接反映的點。
B.美元霸權地位的喪失:盡管印度支持“去美元化”,但這并不等同于美元霸權地位已經完全喪失。這一選項的表述過于絕對,未能準確反映當前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
C.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金磚國家的擴展雖然體現了國際合作,但金磚國家并非一個典型的區域經濟集團。此外,“去美元化”更多體現的是全球范圍內的經濟趨勢,而非局限于區域層面。因此,C項與題目描述不符。
D.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金磚國家的擴展和印度對“去美元化”的支持共同體現了國際社會尋求多元化合作、共同應對全球經濟挑戰的趨勢。這種合作不僅限于政治領域,更在經濟層面展現出共贏的態勢。D項最直接地反映了題目描述中的核心現象。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
22.(2025 湖南模擬)跨國并購是跨國兼并和跨國收購的總稱,是跨國公司常用的一種投資方式。據圖可知,跨國公司(  )
A.在國際貿易中地位凸顯
B.阻礙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C.給發展中國家帶來挑戰
D.加速世界經濟格局轉變
【分析】本題考查了發展中國家的成就與面臨的挑戰,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從材料“跨國并購是跨國兼并和跨國收購的總稱,是跨國公司常用的一種投資方式”和所學知識可知,部分國家跨國并購銷售值統計圖可以看出,跨國公司的跨國并購行為在不同國家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和動態變化。跨國并購是跨國公司拓展業務、整合資源、擴大市場份額的重要手段。在這一過程中,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往往在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市場渠道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存在差距。當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的企業進行并購時,可能會導致發展中國家的本土企業失去自主經營權,原有的產業鏈、供應鏈可能會被打亂,大量的市場份額被跨國公司占據,一些關鍵產業甚至可能被外資控制,從而給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產業安全等帶來諸多挑戰,C項正確;
從材料“跨國并購是跨國兼并和跨國收購的總稱,是跨國公司常用的一種投資方式”和所學知識可知,圖表主要呈現的是跨國并購銷售值情況,主要側重于國際投資領域的跨國并購行為,不能直接體現跨國公司在國際貿易中地位凸顯,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是不同的經濟范疇,排除A項;
從材料“跨國并購是跨國兼并和跨國收購的總稱,是跨國公司常用的一種投資方式”和所學知識可知,跨國公司的跨國并購行為實際上是經濟全球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它促進了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和配置,雖然可能會帶來一些問題,但總體上是推動而不是阻礙經濟全球化進程,排除B項;
僅從圖表中的跨國并購銷售值信息,難以直接得出跨國公司加速世界經濟格局轉變的結論,世界經濟格局的轉變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圖表中沒有足夠信息顯示跨國并購對世界經濟格局轉變起到了加速作用,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了發展中國家的成就與面臨的挑戰,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材料題(共1小題)
23.(2025 黔東南州一模)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二戰后各國在關稅貿易總協定的制度框架下,進行了八輪的多邊國際貿易談判,達成了一系列規范國際貿易行為的協議、規則。在前六輪談判中,各締約國圍繞著關稅減少問題達成數百項雙邊和多邊關稅減讓協議。在第六輪的“肯尼迪回合”談判中,還達成了“反傾銷協議”,并在總協定中增加了關于發展中國家成員的特殊要求和發達國家成員應當承諾的義務的有關條款。這些條款構成總協定的第四部分內容,使總協定的內容更加完整。這些條款的重要補充,使國際貿易行為朝合理化方向邁出了重大步伐。
——摘編自朱大偉《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世界發展模式轉換》
材料二 中國追求構建的開放型世界經濟,與現行世界經濟體系有所不同。在此基礎上構建的全球經濟治理愿景也與原有的全球經濟治理結構不同。這就是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互聯系、相互矛盾的政治經濟學。
——摘編自裴長紅《全球經濟治理中國方案的理論內涵》
(1)根據材料一,概述二戰后的國際貿易發展的表現。
(2)提煉材料二所示的中國角色,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說明。(要求:明確寫出中國角色,論述須有史實依據,邏輯清晰。)
【分析】本題考查了世界貿易組織、當代中國外交,第一問結合二戰后的國際貿易發展的表現分析;第二問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二戰后的世界。表現:根據材料一“二戰后各國在關稅貿易總協定的制度框架下,進行了八輪的多邊國際貿易談判,達成了一系列規范國際貿易行為的協議、規則。”可知,建立了多邊貿易談判機制;根據材料一“各締約國圍繞著關稅減少問題達成數百項雙邊和多邊關稅減讓協議。……使總協定的內容更加完整。”“使國際貿易行為朝合理化方向邁出了重大步伐。”可知,從關稅減讓到規則趨于完善;根據材料一“并在總協定中增加了關于發展中國家成員的特殊要求和發達國家成員應當承諾的義務的有關條款。”可知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共同承擔義務而有區別。
(2)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現代的中國。首先提煉材料二所示的中國角色,根據材料二“中國追求構建的開放型世界經濟,與現行世界經濟體系有所不同。在此基礎上構建的全球經濟治理愿景也與原有的全球經濟治理結構不同。”和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扮演倡導者角色,致力于推動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構建,為現行全球經濟治理提供中國方案。然后根據所學知識進行說明,可以從中國為全球治理角度,提出的新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的新倡議和具體的實際行動如參與世界貿易組織,強調“南南合作”等方面進行說明,如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基礎設施建設和貿易合作為紐帶,促進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推動全球經濟的開放與互聯互通。中國參與國際經濟組織改革,積極參與世界貿易組織,強調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提倡公平與包容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平衡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利益,中國在國際場合強調南北平衡,支持發展中國家的權益主張,為構建更加公平的全球治理體系提供創新全球治理理念。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將經濟治理與全球政治、文化和生態治理相結合,提出全球治理方案。最后形成總結性表述,中國作為全球經濟治理的倡導者,通過提出新理念、新倡議,并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和制度改革,不斷為構建更加開放、公平的世界經濟體系作出貢獻,體現了中國在新時代的全球責任擔當。
故答案為:
(1)表現:多邊貿易談判機制建立;從關稅減讓到規則趨于完善;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共同承擔義務而有區別。(答出兩點即可)
(2)示例角色: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扮演倡導者角色,致力于推動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構建,為現行全球經濟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說明: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基礎設施建設和貿易合作為紐帶,促進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推動全球經濟的開放與互聯互通。中國參與國際經濟組織改革,積極參與世界貿易組織,強調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提倡公平與包容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平衡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利益,中國在國際場合強調南北平衡,支持發展中國家的權益主張,為構建更加公平的全球治理體系提供創新全球治理理念。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將經濟治理與全球政治、文化和生態治理相結合,提出全球治理方案。
結論:中國作為全球經濟治理的倡導者,通過提出新理念、新倡議,并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和制度改革,不斷為構建更加開放、公平的世界經濟體系作出貢獻,體現了中國在新時代的全球責任擔當。
【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江县| 鹿泉市| 庆安县| 江津市| 金沙县| 拜城县| 吉林省| 朔州市| 巴彦淖尔市| 耒阳市| 绍兴县| 乌鲁木齐县| 肃南| 黄平县| 福州市| 陇川县| 阜阳市| 自贡市| 凯里市| 墨江| 双辽市| 奉化市| 分宜县| 海阳市| 会理县| 常德市| 都昌县| 呼伦贝尔市| 新安县| 通河县| 新平| 平果县| 金乡县| 田林县| 新竹县| 永新县| 绥宁县| 芦溪县| 将乐县| 鄂托克旗| 达拉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