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高考歷史考前沖刺押題預測 明清時期一.選擇題(共22小題)1.(2024秋 天寧區校級期末)曾三次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著有《瀛涯勝覽》一書,書中描述了沿途各國的地理位置、歷史沿革、社會生活和宗教信仰等內容。這說明鄭和下西洋( )A.宣揚明朝的大國國威B.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繁榮C.豐富了國人的海外知識D.傳播了中國的先進文化2.(2024秋 龍崗區期末)十七世紀末,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與(中國當時的)大清皇帝康熙攜手打開了兩國友好交往的大門。法國傳教士白晉來到清廷為康熙皇帝講授西方數學,并編譯滿文版《幾何原本》教材;清朝皇帝主持編纂的農書也傳入法國,并深刻影響了法國的“重農學派”。由此可知( )A.中法兩國歷史處于同步階段B.中法交往助力歐洲社會轉型C.清政府已改變閉關鎖國政策D.文化交流推動中法關系發展3.(2024秋 南通期末)據《四方齋叢說》載,“正德(1506﹣1521年)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自(嘉靖)四十年來,去農而改業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這反映出該時期( )A.傳統經濟結構逐步瓦解B.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C.士人主流價值取向改變D.經濟發展沖擊傳統觀念4.(2024秋 南通期末)據下表明代徽商編撰的書籍,可推知( )書名 內容《天下水陸路程》 記載明代二京十三布政司水陸路程,各地道路的起訖分合和水陸驛站名稱《天下路程圖引》 匯集明代水陸路引100條,以記錄水陸路線的站名、里距為主,兼及各地食宿、物產、風景、氣候、古跡等內容A.重農抑商政策廢止 B.地理知識備受關注C.長途販運貿易發展 D.圖書市場利潤豐厚5.(2024秋 天心區校級期末)表2明朝南方市鎮的發展狀況(部分)這反映出( )市鎮 發展狀況盛澤鎮 明嘉靖年間,居民百家“以綢綾為業”,進入清代,發展為“日出萬綢,衣被天下”,交易額“日逾為金”的巨鎮王江涇鎮 “煙戶萬家”的巨鎮,其居民“多織繒為業,日出千匹,衣被數州郡”楓涇鎮、朱涇鎮 “前明數百家(棉)布號,皆在松江楓涇、朱涇樂業,而染坊、鵡坊、商賈悉從之”A.市鎮間存在不同生產方式B.生產經營的區域特色鮮明C.長途販運的商貿活動興盛D.南北方經濟格局發生變化6.(2024秋 順德區校級期末)顧炎武曾言:“孔子刪述六經,即伊尹太公救民水火之心,故曰‘載諸空言,不如見諸行事……愚不揣有見于此,凡文之不關于六經之旨,當世之務者,一切不為。”這一主張旨在( )A.批評程朱理學空疏學風B.反對強化君主專制制度C.回歸元典另辟儒學新境D.倡經世致用求實學之風7.(2024秋 豐臺區期末)明中期以后,民間大小交易多用銀,政府的田賦、徭役、工商業稅、海關稅乃至官吏俸祿、國庫開支,也大都是以銀折價,以銀計算。這反映出明朝中后期( )A.形成了商人群體 B.白銀成為了主要貨幣C.工商業市鎮發展 D.長途和大額貿易發展8.(2025 成都模擬)明朝六部、內閣等部門接收皇帝詔旨后,若認為“事不穩”或決策不當,可暫不執行并上奏表示質疑或反對;內閣和負責監察的六科等部門也可封駁皇帝詔書。這反映了當時( )A.行政系統的推諉塞責 B.監察機構的獨立運轉C.中央集權的空前強化 D.專制體制的內部調適9.(2024秋 西安期末)以李贄、戴震、顏元、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學者為代表的一批明清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學純粹道義論、幸福觀的同時,還重構了幸福的內涵,倡導重欲、尚利、貴私的價值取向,形成了全新的均衡幸福觀。這種思想的出現( )A.動搖了儒家思想的地位B.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反映C.是資產階級的利益訴求D.受西方啟蒙思想的啟發10.(2024秋 石景山區期末)明太祖在《皇明祖訓》中提到:“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據此分析,明太祖“罷丞相”意在( )A.削弱中央集權 B.制約內閣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強皇權11.(2024秋 西安期末)乾隆三十七年(1772),俄國樞密院行文清政府,要求將土爾扈特部交還俄方,甚至以兵戎相威脅。乾隆帝大怒明確回復:“土爾啟特渥巴錫等,與爾別一部落,原非屬人,或以兵戎,或守和好,我天朝惟視爾之自取而已”,“如爾等不從我言,必與爾等交戰”。從家國情懷角度分析造成如圖現象發生原因的是( )A.清朝開明的民族政策 B.強烈民族意識的驅使C.準噶爾部叛亂的平定 D.清朝國力強盛的吸引12.(2024秋 龍華區期末)明清時期,嶺南地區一些家族的家訓,功能方面,從“提攜子孫”的“范家”發展到“醫世良藥”的“范世”;內容方面,從修身、齊家轉向了治國、平天下,這種變化源自( )A.嶺南地區文化教育的發展B.嶺南地區宗族觀念的強化C.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D.明清時期理學思想的發展13.(2024秋 大連期末)現存沿海全圖,明代多采用“海上陸下”式:陸地為內境曰“夏”,海洋為外境曰“夷”,形成“內夏外夷”的空間格局。清中期以后多為“海下陸上”式:注重海疆次序,盛京在首,臺澎居后,內外洋水師巡洋制度亦相對完善。海圖觀的變化反映出清代( )①堅持天朝上國的觀念②尊顯發祥地的地位③傳統夷夏觀發生變化④嚴格限制海外貿易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4.(2024秋 蘇州期末)有學者對清朝奏折制度有如下描述:“地方衙門之政治、人事問題,官員貪污受賄問題,盜賊叛亂問題,以及農作豐歉、米帛價格等經濟問題,胥在密奏范疇之內。此類奏折應下緘封直達御前,皇帝親拆親閱,旁人不得與聞。”這反映出當時( )A.君主專制空前強化 B.社會問題日益嚴重C.限制相權措施嚴密 D.地方行政效率提高15.(2024秋 龍華區期末)清朝創立“奏折繳回制度”,大臣上報“奏折”,經過皇帝“朱批”后交給具體職能部門,辦事人完成后,即使皇帝只寫“覽”、“朕安”一二字,“朱批”都要繳回,臣僚不得隱匿存留朱批奏折,違者嚴加懲處。這一制度客觀上( )A.保障了信息安全 B.強化了皇權專制C.規范了行政流程 D.保存了原始檔案16.(2025 無極縣校級一模)明太祖倡導儒道、佛“三教并用”,曰:“若絕棄之而杳然,則世無神鬼,人無畏天,王綱力用焉。于斯三教,除仲尼之道,祖堯舜,率三王,刪詩制典,萬世永賴。其佛仙之幽靈,暗助王綱,益世無窮。”明太祖意在( )A.兼收并蓄東西方文明 B.維護封建統治秩序C.調和儒道佛三教矛盾 D.建立政教合一國家17.(2025 無極縣校級一模)明清時期,民間買賣土地的契約必須詳載買賣雙方、中人及撰寫契約的代筆的姓名,交易的標的、價格,注明土地范圍,并向官府呈報登記,由買方繳納報官時的稅金。據此可知,當時( )A.市場價格咨詢公開透明B.政府積極管理交易活動C.民間風氣強調交易誠信D.中介協助交易收費低廉18.(2025 邯鄲模擬)如表為明代貨幣使用情況簡表。表中所述變化反映了( )洪武 “詔中書省造大明寶鈔,命民間通行”。但行之未久,“鈔法日廢”宣德 戶部言民間交易,惟用金銀,鈔滯不行英宗 收賦有米麥折銀之令……弛用銀之禁。朝野率皆用銀,鈔雍不行嘉靖 鈔久不行,錢亦大雍,益專用銀矣萬歷 一條鞭法“皆計畝征銀,折辦于官”A.政府摒棄抑商政策 B.地區經濟存在差異C.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 D.尊富崇利意識的萌生19.(2025 邯鄲模擬)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廣州出現專辦夷務的“洋行”。洋行成為法定經營對外貿易的機構,政府通過行商管理海外貿易,以求達到“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目的。這表明,清廷( )A.實行閉關自守政策 B.放寬對外貿易限制C.致力維護宗藩體系 D.主動適應世界潮流20.(2025 鼓樓區模擬)宋、明兩朝將茶馬互市視為軍國大政,不斷加強對茶馬互市的管理和控制。進入清代,茶馬互市整體上不如明代發達。乾隆時期,清廷正式廢除茶馬司。這一變化說明清代前期( )A.政府堅持重農抑商的政策B.國家統一格局的日漸鞏固C.邊政重心轉移到東南海疆D.海外市場的拓展不斷深入21.(2024秋 南崗區校級期末)自15﹣16世紀起,“訟師”與“幕友”這兩類人物在中國多地廣泛涌現;這兩類人物都不是政府中正式的司法官員,但相較于地方官而言,他們往往是更為熟悉法律條文內容與司法審判事務的“專業士人”。這兩類人物的廣泛涌現( )A.消解了宗族組織的權威B.維護了地方司法的公正C.順應了經濟社會的變遷D.反映了科舉取士的衰落22.(2024秋 朝陽區校級期末)清政府收撫蒙古各部后,重新劃定游牧草場和編審地方戶口,推行盟旗制度。盟旗仍以各首領原有領地為基礎,但部族首領只有管轄權和使用權,失去了對這片領地的占有權,也不可再自行分配和調整牧地。由此可知,盟旗制度( )A.落實了民族平等的原則B.消除了滿蒙之間的矛盾C.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D.擴大了地方的權力范圍二.材料題(共2小題)23.(2025 海安市校級開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明清時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轉型期,傳統文化在走向鼎盛的同時,帶有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色彩的“新傳統”在主流文化的母體內悄然孕育并形成內涵多元、要素多樣、影響深遠的新的歷史文化形態。這個時期的中華文明,傳統文化積淀愈益深厚,“大一統”趨勢愈益強化,新生社會因素愈益彰顯。——中國歷史研究院《中華文明史簡明讀本》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取思想文化領域的史實,就“明清時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轉型期”的觀點進行闡述。(要求: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成文)24.(2025 無極縣校級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370年,明政府實行海禁,下令“寸板不許出海”,禁止民間商人出海貿易。海禁造成沿海民眾貧困,民眾鋌而走險地從事海盜走私、勾結倭寇,倭寇之患加劇。1513年,葡萄牙人阿爾瓦雷斯抵達廣州,進行貿易活動。1518年,葡萄牙國王派遣使團來華,使者皮菜資得到明武宗的接見。1553年,葡萄牙人賄賂廣東地方官員,獲得在澳門的居住權。材料二:戚繼光平定倭寇后,1567年明穆宗開放漳州月港,允許民間商人到東南亞和日本等地買賣商品,民間商人的出海貿易獲得合法的地位。同年,政府頒布“銀錢兼使”法令,規定白銀成為法定貨幣。外國商人來華,在廣州、澳門、漳州月港等地用白銀購買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物品。1574年,西班牙人開辟阿卡普爾科(西屬墨西哥)—馬尼拉(西屬菲律賓)—廣州等地的貿易航線。1655年后清政府數次頒布“禁海令”和“遷界令“,禁止民間商人出海貿易。統一臺灣后,康熙帝于1684年設立江海關 (連云港)、浙海關(寧波)、閩海關(廈門)、粵海關(廣州)四個海關,允許民間商人到東南亞和日本等地買賣商品。1717—1727年,清政府禁止民間商人前往東南亞,不久清政府廢除禁海令,再次實行開海,允許民間商人到東南亞等地買賣商品。1757年,乾隆帝下令只準英國、荷蘭等國的商人在廣州“一口通商”,由廣州十三行的“行商”實行壟斷經營。英美等國為了扭轉貿易逆差,向中國走私鴉片。——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明清經濟史研究現狀及趨勢》、寧欣《中國古代史》(下冊)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朝實行海禁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時期對外政策變化的影響。高考歷史考前沖刺押題預測 明清時期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22小題)1.(2024秋 天寧區校級期末)曾三次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著有《瀛涯勝覽》一書,書中描述了沿途各國的地理位置、歷史沿革、社會生活和宗教信仰等內容。這說明鄭和下西洋( )A.宣揚明朝的大國國威B.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繁榮C.豐富了國人的海外知識D.傳播了中國的先進文化【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特點,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特點。【解答】根據材料“記載了沿途各國自然和人文狀況”信息可知,鄭和下西洋記錄了海外自然和人文,豐富了國人的海外知識,C項正確;A項是目的,但與材料強調豐富了國人的海外知識不符,排除A項;鄭和下西洋帶來的經濟利益少,且材料沒有體現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繁榮,排除B項;材料中主要強調鄭和下西洋記錄了海外自然和人文,沒有中國的先進文化輸出海外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特點,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2024秋 龍崗區期末)十七世紀末,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與(中國當時的)大清皇帝康熙攜手打開了兩國友好交往的大門。法國傳教士白晉來到清廷為康熙皇帝講授西方數學,并編譯滿文版《幾何原本》教材;清朝皇帝主持編纂的農書也傳入法國,并深刻影響了法國的“重農學派”。由此可知( )A.中法兩國歷史處于同步階段B.中法交往助力歐洲社會轉型C.清政府已改變閉關鎖國政策D.文化交流推動中法關系發展【分析】本題考查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17世紀末,法國處于波旁王朝統治時期,中國是清朝康熙年間,兩國歷史發展進程不同,并非處于同步階段,A項錯誤;材料僅表明清朝農書傳入法國影響了法國“重農學派”,不能直接得出中法交往助力歐洲社會轉型的結論,該說法夸大了這一文化交流的作用,B項錯誤;17世紀末清政府并未改變閉關鎖國政策,只是允許法國傳教士來華,這并不代表政策的全面改變,C項錯誤;法國傳教士白晉來清廷講授西方數學并編譯教材,中國農書傳入法國,這種文化交流增進了中法兩國之間的了解和友好往來,推動了中法關系發展,D項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2024秋 南通期末)據《四方齋叢說》載,“正德(1506﹣1521年)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自(嘉靖)四十年來,去農而改業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這反映出該時期( )A.傳統經濟結構逐步瓦解B.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C.士人主流價值取向改變D.經濟發展沖擊傳統觀念【分析】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四方齋叢說》的記載,在正德(1506﹣1521年)以前,百姓中有十分之一在官,十九在田。然而,自嘉靖(1522﹣1566年)四十年來,改業為工商者數量顯著增加,達到了前者的三倍。這一變化反映了該時期的社會經濟現象。選項解釋:A.傳統經濟結構逐步瓦解﹣這一說法過于絕對。雖然工商業的發展對傳統農業經濟產生了影響,但并未完全瓦解。B.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材料中并未提及社會成員身份的變化,因此無法得出這一結論。C.士人主流價值取向改變﹣材料中沒有提及士人的價值取向,因此無法從材料中得出這一結論。D.經濟發展沖擊傳統觀念﹣這一選項與材料中的信息相符。工商業的發展吸引了大量人口從農業轉向工商業,這反映了傳統觀念受到沖擊。故選D。【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4.(2024秋 南通期末)據下表明代徽商編撰的書籍,可推知( )書名 內容《天下水陸路程》 記載明代二京十三布政司水陸路程,各地道路的起訖分合和水陸驛站名稱《天下路程圖引》 匯集明代水陸路引100條,以記錄水陸路線的站名、里距為主,兼及各地食宿、物產、風景、氣候、古跡等內容A.重農抑商政策廢止 B.地理知識備受關注C.長途販運貿易發展 D.圖書市場利潤豐厚【分析】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首先,我們來分析題目中給出的兩本書籍及其內容。《天下水陸路程》這本書主要記載了明代二京十三布政司的水陸路程,包括各地道路的起訖分合和水陸驛站的名稱。這明顯是一本關于交通路線和地理位置的書籍。《天下路程圖引》則更進一步,不僅記錄了水陸路線的站名、里距,還涉及了各地的食宿、物產、風景、氣候、古跡等內容。這本書不僅具有地理價值,還融入了文化和經濟的元素。接下來,我們根據這兩本書的內容來分析四個選項:A.重農抑商政策廢止:兩本書的內容均與地理、交通有關,并未涉及重農抑商政策的相關信息,所以這一選項與題目無直接關聯。B.地理知識備受關注:雖然兩本書都與地理知識有關,但它們的重點更多是在記錄交通路線和經濟文化信息,而不僅僅是地理知識本身。因此,這一選項雖有關聯,但并非核心。C.長途販運貿易發展:從兩本書的內容可以看出,明代對于交通路線、驛站、食宿、物產等信息的記錄非常詳盡。這些信息對于長途販運貿易來說至關重要,可以幫助商人了解路線、選擇合適的停靠點、采購物資等。因此,這兩本書的出現和內容可以推斷出當時長途販運貿易的發展情況。D.圖書市場利潤豐厚:題目中并未提及圖書市場的利潤情況,所以這一選項與題目無直接關聯。綜上所述,從這兩本書的內容和性質來看,它們更多地反映了明代長途販運貿易的發展情況。因此,最符合題意的選項是C.長途販運貿易發展。故選C。【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5.(2024秋 天心區校級期末)表2明朝南方市鎮的發展狀況(部分)這反映出( )市鎮 發展狀況盛澤鎮 明嘉靖年間,居民百家“以綢綾為業”,進入清代,發展為“日出萬綢,衣被天下”,交易額“日逾為金”的巨鎮王江涇鎮 “煙戶萬家”的巨鎮,其居民“多織繒為業,日出千匹,衣被數州郡”楓涇鎮、朱涇鎮 “前明數百家(棉)布號,皆在松江楓涇、朱涇樂業,而染坊、鵡坊、商賈悉從之”A.市鎮間存在不同生產方式B.生產經營的區域特色鮮明C.長途販運的商貿活動興盛D.南北方經濟格局發生變化【分析】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盛澤鎮“日出萬綢,衣被天下”、王江涇鎮“多織繒為業”、可知,楓涇鎮與朱涇鎮上棉業經營商家繁多,說明不同區域的生產經營特色鮮明,B項正確;材料中強調的是生產經營特色,而非生產方式,排除A項;材料中強調的是生產經營特色,未涉及長途販運的內容,排除C項;材料中強調的是生產經營特色,未對南北經濟的發展進行對比,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6.(2024秋 順德區校級期末)顧炎武曾言:“孔子刪述六經,即伊尹太公救民水火之心,故曰‘載諸空言,不如見諸行事……愚不揣有見于此,凡文之不關于六經之旨,當世之務者,一切不為。”這一主張旨在( )A.批評程朱理學空疏學風B.反對強化君主專制制度C.回歸元典另辟儒學新境D.倡經世致用求實學之風【分析】本題考查了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凡文之不關于六經之指當世之務者,一切不為”說明顧炎武認為為學著述的重要意義在于指導實踐,舍棄實踐則一切都是空談,此可知此言論體現了顧炎武的“經世致用”思想,D項正確;顧炎武批評了程朱理學的空疏,但是其最終落腳點是“見諸行事”,“當世之務”,由此可知,批評程朱理學并非其目的所在,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關于學風的討論,并沒有涉及到政治領域的反對強化君主專制,排除B項;顧炎武的言論旨在希望學者解決現實問題,而非要開辟儒學新境界,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7.(2024秋 豐臺區期末)明中期以后,民間大小交易多用銀,政府的田賦、徭役、工商業稅、海關稅乃至官吏俸祿、國庫開支,也大都是以銀折價,以銀計算。這反映出明朝中后期( )A.形成了商人群體 B.白銀成為了主要貨幣C.工商業市鎮發展 D.長途和大額貿易發展【分析】本題考查了明清商業,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明中期以后從民間到官方,大多以白銀作為支付方式或計價單位,這顯示了白銀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上升,反映了白銀成為主要貨幣,B項正確;明朝后期,一些地方的人以經商聞名,形成實力雄厚的商人群體,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晉商,但上述內容材料未提及,排除A項;明朝后期,在工商業發達地區和交通要沖,興起一大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商業活躍,人口密集,成為地區貿易網絡的核心,但上述內容材料未提及,排除C項;小額交易也多用銀,這與選項中的大額貿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明清商業,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8.(2025 成都模擬)明朝六部、內閣等部門接收皇帝詔旨后,若認為“事不穩”或決策不當,可暫不執行并上奏表示質疑或反對;內閣和負責監察的六科等部門也可封駁皇帝詔書。這反映了當時( )A.行政系統的推諉塞責 B.監察機構的獨立運轉C.中央集權的空前強化 D.專制體制的內部調適【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解題關鍵信息是“可暫不執行并上奏表示質疑或反對”“內閣和負責監察的六科等部門也可封駁皇帝詔書”。【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內閣具有一定的權力,不涉及推諉塞責,排除;B.內閣不屬于監察機構,材料與監察機構無關,排除;C.中央集權強調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從材料中無從體現,排除;D.根據“可暫不執行并上奏表示質疑或反對”“內閣和負責監察的六科等部門也可封駁皇帝詔書”可知,內閣具有一定的權力,約束皇帝及六科等部門,這是專制體制的內部調適,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9.(2024秋 西安期末)以李贄、戴震、顏元、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學者為代表的一批明清思想家,在批判和否定宋明理學純粹道義論、幸福觀的同時,還重構了幸福的內涵,倡導重欲、尚利、貴私的價值取向,形成了全新的均衡幸福觀。這種思想的出現( )A.動搖了儒家思想的地位B.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反映C.是資產階級的利益訴求D.受西方啟蒙思想的啟發【分析】本題考查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解題的關鍵信息是“倡導重欲、尚利、貴私的價值取向”,結合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內容及其背景分析。【解答】依據材料“倡導重欲、尚利、貴私的價值取向”可知,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家重視利益和價值,結合其時代背景可知,這些思想是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即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反映,故B項正確;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本質上是對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并沒有動搖儒家思想的地位,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故A項錯誤;明清之際尚未產生資產階級,故C項錯誤;明清之際,西方啟蒙思想還未傳播到中國,故D項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內容及其背景,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10.(2024秋 石景山區期末)明太祖在《皇明祖訓》中提到:“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據此分析,明太祖“罷丞相”意在( )A.削弱中央集權 B.制約內閣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強皇權【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明太祖廢丞相,解答本題需結合材料“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并結合廢丞相的目的進行分析。【解答】材料中沒有出現地方,不是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問題,排除A項;根據所學可知,明太祖廢丞相,明成祖設內閣,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君主專制背景下,提高行政效率只是表面現象,排除C項;根據材料“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并結合所學可知,明太祖廢除宰相的目的是加強皇權,D項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明太祖廢丞相,考查了考生正確獲取解讀材料信息和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11.(2024秋 西安期末)乾隆三十七年(1772),俄國樞密院行文清政府,要求將土爾扈特部交還俄方,甚至以兵戎相威脅。乾隆帝大怒明確回復:“土爾啟特渥巴錫等,與爾別一部落,原非屬人,或以兵戎,或守和好,我天朝惟視爾之自取而已”,“如爾等不從我言,必與爾等交戰”。從家國情懷角度分析造成如圖現象發生原因的是( )A.清朝開明的民族政策 B.強烈民族意識的驅使C.準噶爾部叛亂的平定 D.清朝國力強盛的吸引【分析】本題考查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的奠定,解題的關鍵是解讀材料和圖片信息,結合土爾啟特部回歸祖國的原因從家國情懷角度分析。【解答】依據圖片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土爾啟特部回歸祖國。注意限定信息“家國情懷角度”并結合所學可知,為擺脫沙餓統治,在愛國和民族意識的驅使下,土爾啟特部在首領渥巴錫的帶領下,歷經千辛萬苦回到祖國懷抱,故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從家國情懷角度分析土爾啟特部回歸祖國的原因,清朝開明的民族政策、清朝國力強盛的吸引不是主要原因,故AD兩項錯誤;準噶爾部叛亂的平定與土爾啟特部回歸祖國關系不大,故C項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清朝的民族關系,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12.(2024秋 龍華區期末)明清時期,嶺南地區一些家族的家訓,功能方面,從“提攜子孫”的“范家”發展到“醫世良藥”的“范世”;內容方面,從修身、齊家轉向了治國、平天下,這種變化源自( )A.嶺南地區文化教育的發展B.嶺南地區宗族觀念的強化C.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D.明清時期理學思想的發展【分析】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A.嶺南地區文化教育的發展:雖然文化教育的發展可能影響家訓的內容和功能,但題干中描述的變化更側重于家訓的社會功能和責任感的擴大,而不僅僅是文化教育的普及。因此,這一選項可能不是最直接的原因。B.嶺南地區宗族觀念的強化:宗族觀念的強化更多可能體現在家族內部的凝聚力和管理上,而題干描述的是家訓從個人和家族層面擴展到更廣泛的社會治理層面,因此這一選項與題干描述的變化不完全吻合。C.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確實可能帶來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的變化,但題干中家訓的變化更多體現的是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層面的提升,而非直接由經濟因素驅動。D.明清時期理學思想的發展:理學思想強調個人道德修養與社會責任的緊密結合,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遞進式人生理想。這與題干中描述的家訓功能從“提攜子孫”擴展到“醫世良藥”,內容從修身、齊家轉向治國、平天下的變化高度契合。理學的普及和發展很可能促使家族在家訓中融入更多關于社會責任和國家治理的理念。綜上所述,明清時期嶺南地區家族家訓的變化最符合理學思想在這一時期的發展影響。理學思想不僅深化了個人的道德修養,還將其擴展到了更廣泛的社會和國家治理層面,與題干描述的家訓變化高度一致。故選D。【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3.(2024秋 大連期末)現存沿海全圖,明代多采用“海上陸下”式:陸地為內境曰“夏”,海洋為外境曰“夷”,形成“內夏外夷”的空間格局。清中期以后多為“海下陸上”式:注重海疆次序,盛京在首,臺澎居后,內外洋水師巡洋制度亦相對完善。海圖觀的變化反映出清代( )①堅持天朝上國的觀念②尊顯發祥地的地位③傳統夷夏觀發生變化④嚴格限制海外貿易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頒布奠定的意義,解題關鍵信息是【解答】①材料不涉及對外,與天朝上國無關,排除;②根據“盛京在首,臺澎居后,內外洋水師巡洋制度亦相對完善”可知,清朝注重發祥地,尊顯發祥地的地位,正確;③根據材料“海下陸上”“注重海疆次序,盛京在首,臺澎居后,內外洋水師巡洋制度亦相對完善”可知,清朝改變了明朝的夷夏觀,正確;④材料只涉及夷夏問題,不涉及海外貿易,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頒布奠定的意義,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14.(2024秋 蘇州期末)有學者對清朝奏折制度有如下描述:“地方衙門之政治、人事問題,官員貪污受賄問題,盜賊叛亂問題,以及農作豐歉、米帛價格等經濟問題,胥在密奏范疇之內。此類奏折應下緘封直達御前,皇帝親拆親閱,旁人不得與聞。”這反映出當時( )A.君主專制空前強化 B.社會問題日益嚴重C.限制相權措施嚴密 D.地方行政效率提高【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解題關鍵信息是“地方衙門之政治、人事問題,官員貪污受賄問題,盜賊叛亂問題,以及農作豐歉、米帛價格等經濟問題,胥在密奏范疇之內。此類奏折應下緘封直達御前,皇帝親拆親閱,旁人不得與聞”。【解答】A.材料中奏折制度下君主專斷,大臣禁止參與,這反映了君主專制的強化,正確;B.材料只涉及奏折制度,不能看出社會問題嚴重,排除;C.宰相在明朝已經被廢除了,排除;D.材料不涉及地方行政效率,強調君主專制的加強,排除。故選:A。【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15.(2024秋 龍華區期末)清朝創立“奏折繳回制度”,大臣上報“奏折”,經過皇帝“朱批”后交給具體職能部門,辦事人完成后,即使皇帝只寫“覽”、“朕安”一二字,“朱批”都要繳回,臣僚不得隱匿存留朱批奏折,違者嚴加懲處。這一制度客觀上( )A.保障了信息安全 B.強化了皇權專制C.規范了行政流程 D.保存了原始檔案【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解題關鍵信息是“臣僚不得隱匿存留朱批奏折,違者嚴加懲處”。【解答】A.“保障了”說法過于絕對化,排除;B.皇權專制的加強強調的是皇帝權力擴大,與材料不相符,排除;C.材料只涉及“奏折繳回制度”不能得出行政流程規范,排除;D.根據“臣僚不得隱匿存留朱批奏折,違者嚴加懲處”可知,奏折都要繳回,這有利于保存原始檔案,為后世研究提供史料,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16.(2025 無極縣校級一模)明太祖倡導儒道、佛“三教并用”,曰:“若絕棄之而杳然,則世無神鬼,人無畏天,王綱力用焉。于斯三教,除仲尼之道,祖堯舜,率三王,刪詩制典,萬世永賴。其佛仙之幽靈,暗助王綱,益世無窮。”明太祖意在( )A.兼收并蓄東西方文明 B.維護封建統治秩序C.調和儒道佛三教矛盾 D.建立政教合一國家【分析】本題考查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需要結合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的影響來解答。【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并且依據材料“三教并用……其佛仙之幽靈,暗助王綱,益世無窮。”可知,儒學是傳統主流思想,有利于維護統治,佛道思想也可以加以利用來維護秩序,所以明太祖通過倡導“三教并用”來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吸收西方文明,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調和三教矛盾是表象,實質仍是維護統治秩序,排除C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是君主專制國家,不是政教合一,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7.(2025 無極縣校級一模)明清時期,民間買賣土地的契約必須詳載買賣雙方、中人及撰寫契約的代筆的姓名,交易的標的、價格,注明土地范圍,并向官府呈報登記,由買方繳納報官時的稅金。據此可知,當時( )A.市場價格咨詢公開透明B.政府積極管理交易活動C.民間風氣強調交易誠信D.中介協助交易收費低廉【分析】本題考查了明清商業,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據材料信息可知,明清時期的民間土地買賣契約須“向官府呈報登記”,而且還要“繳納報官時的稅金”,反映了地方政府對于土地交易活動的管理,B項正確;據材料“交易的標的、價格”可知,在土地的契約中必須要寫明交易的價格,但契約屬于交易完成的結果,并非市場價格的“咨詢”,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民間買賣受到官府的管理,沒有涉及民間的風氣對交易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雖然涉及契約簽訂的“中人”,但并非中介,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8.(2025 邯鄲模擬)如表為明代貨幣使用情況簡表。表中所述變化反映了( )洪武 “詔中書省造大明寶鈔,命民間通行”。但行之未久,“鈔法日廢”宣德 戶部言民間交易,惟用金銀,鈔滯不行英宗 收賦有米麥折銀之令……弛用銀之禁。朝野率皆用銀,鈔雍不行嘉靖 鈔久不行,錢亦大雍,益專用銀矣萬歷 一條鞭法“皆計畝征銀,折辦于官”A.政府摒棄抑商政策 B.地區經濟存在差異C.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 D.尊富崇利意識的萌生【分析】本題考查了明清商業,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戶部言民間交易,惟用金銀,鈔滯不行”“收賦有米麥折銀之令……弛用銀之禁。朝野率皆用銀,鈔雍不行”“益專用銀矣”“皆計畝征銀,折辦于官”可知,商品交易中白銀越來越受人們的歡迎,并逐漸成為商品貿易中的主要貨幣,一條鞭法賦役征銀,進一步推動了白銀貨幣化,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C項正確;重農抑商政策是中國古代封建政府一直貫徹的,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當時地區經濟是否存在差異,排除B項;崇利觀念在明代之前已萌生,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9.(2025 邯鄲模擬)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廣州出現專辦夷務的“洋行”。洋行成為法定經營對外貿易的機構,政府通過行商管理海外貿易,以求達到“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目的。這表明,清廷( )A.實行閉關自守政策 B.放寬對外貿易限制C.致力維護宗藩體系 D.主動適應世界潮流【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解題關鍵信息是“洋行成為法定經營對外貿易的機構”。【解答】A.根據材料可知,乾隆年間,清朝將四口貿易集中到廣州一口,并設置洋行負責對外貿易,這體現了清廷實行“閉關自守”政策,正確;B.洋行是清政府實行閉關自守政策的產物,反映了清廷限制對外貿易,排除;C.與清廷貿易的國家不都是有宗藩關系的,C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清廷實行閉關自守政策表明清廷落后于世界潮流,排除。故選:A。【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20.(2025 鼓樓區模擬)宋、明兩朝將茶馬互市視為軍國大政,不斷加強對茶馬互市的管理和控制。進入清代,茶馬互市整體上不如明代發達。乾隆時期,清廷正式廢除茶馬司。這一變化說明清代前期( )A.政府堅持重農抑商的政策B.國家統一格局的日漸鞏固C.邊政重心轉移到東南海疆D.海外市場的拓展不斷深入【分析】本題考查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解答】據材料“宋、明兩朝將茶馬互市視為軍國大政,不斷加強對茶馬互市的管理和控制”并結合所學可知,宋明兩朝將茶馬互市視為軍國大政,這與宋明兩朝重視茶馬互市與各自的邊疆形勢有關;而材料強調進入清代,茶馬互市整體上不如明代發達。乾隆時期,清廷正式廢除茶馬司,這一變化說明了國家統一格局的日漸鞏固,B項正確;重農抑商政策貫穿于封建社會的始終,A項不符題意,排除A項;清政府并未把邊政重心轉移到東南海疆,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乾隆帝時期對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無意于拓展海外市場,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1.(2024秋 南崗區校級期末)自15﹣16世紀起,“訟師”與“幕友”這兩類人物在中國多地廣泛涌現;這兩類人物都不是政府中正式的司法官員,但相較于地方官而言,他們往往是更為熟悉法律條文內容與司法審判事務的“專業士人”。這兩類人物的廣泛涌現( )A.消解了宗族組織的權威B.維護了地方司法的公正C.順應了經濟社會的變遷D.反映了科舉取士的衰落【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史綜合,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根據材料,“訟師”與“幕友”作為司法實踐領域的專業人士,他們并不是政府工作人員,必須受雇于人(官員、紳士或富裕市民)才能謀生,這些角色在多地的廣泛涌現,一定程度上順應了商品經濟發展,地方紳士、市民財力和社會影響力提升的趨勢,C項正確;這兩類人物主要活躍于縣及縣以上地方治所的司法領域,與宗族組織發揮作用的基層治理領域幾乎沒有交叉,排除A項;“訟師”與“幕友”是運用自身法律知識為雇主服務的人,對他們而言,雇主利益高于司法公正,排除B項;大量文人因生計需要而選擇“訟師”與“幕友”這類職業,這并不意味著科舉制度走向衰落,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史綜合,學生需了解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22.(2024秋 朝陽區校級期末)清政府收撫蒙古各部后,重新劃定游牧草場和編審地方戶口,推行盟旗制度。盟旗仍以各首領原有領地為基礎,但部族首領只有管轄權和使用權,失去了對這片領地的占有權,也不可再自行分配和調整牧地。由此可知,盟旗制度( )A.落實了民族平等的原則B.消除了滿蒙之間的矛盾C.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D.擴大了地方的權力范圍【分析】本題考查了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清政府……推行盟旗制度”“部族首領只有管轄權和使用權”“不可再自行分配和調整牧地”可知,盟旗制度之下的蒙古各部權力縮小,這有利于清政府加強對蒙古地區的控制,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C項正確;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才落實了民族平等原則,排除A項;“消除”一詞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依據材料可知盟旗制度之下的蒙古各部權力縮小,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二.材料題(共2小題)23.(2025 海安市校級開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明清時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轉型期,傳統文化在走向鼎盛的同時,帶有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色彩的“新傳統”在主流文化的母體內悄然孕育并形成內涵多元、要素多樣、影響深遠的新的歷史文化形態。這個時期的中華文明,傳統文化積淀愈益深厚,“大一統”趨勢愈益強化,新生社會因素愈益彰顯。——中國歷史研究院《中華文明史簡明讀本》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取思想文化領域的史實,就“明清時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轉型期”的觀點進行闡述。(要求: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成文)【分析】本題考查明清時期文化思想演變的相關知識,主要結合相關成就進行分析。【解答】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依據材料“在主流文化的母體內悄然孕育并形成內涵多元、要素多樣、影響深遠的新的歷史文化形態。”結合所學知識主要從民主思想、科技文化、文學藝術、東學西漸等方面進行分析。如“反封建的民主思想”闡述示例如下: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壯大,出現了反對封建專制的思想。例如,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等思想家提出了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倡導經世致用的功利主義等觀點。其他方面以此類推,言之有理即可。最后總結升華。故答案為:示例:觀點:明清時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轉型期。闡述:這一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發生了許多重要變化。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產生: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壯大,出現了反對封建專制的思想。例如,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等思想家提出了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倡導經世致用的功利主義等觀點。科技與文化的總結與創新:明清時期,雖然傳統科技沒有實現向近代科技的轉型,但仍然出現了許多集大成的科技著作。同時,官方組織的大型圖書編纂工程,如《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顯示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學藝術的高度發展:明清時期的文學藝術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這一時期的小說創作達到了高峰,出現了許多具有深遠影響的作品,如《紅樓夢》、《西游記》、《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等。西學東漸:明清時期,隨著西方傳教士的到來,西方的科學、技術和文化開始傳入中國,開啟了西學東漸的局面。這一過程雖然受到傳統觀念的限制,但仍然對中國的思想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2。綜上所述,明清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許多重要的轉型和發展,這些變化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的變化,也為后來的中國社會變革奠定了基礎。【點評】本題考查明清時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與開放性,難度偏高。24.(2025 無極縣校級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370年,明政府實行海禁,下令“寸板不許出海”,禁止民間商人出海貿易。海禁造成沿海民眾貧困,民眾鋌而走險地從事海盜走私、勾結倭寇,倭寇之患加劇。1513年,葡萄牙人阿爾瓦雷斯抵達廣州,進行貿易活動。1518年,葡萄牙國王派遣使團來華,使者皮菜資得到明武宗的接見。1553年,葡萄牙人賄賂廣東地方官員,獲得在澳門的居住權。材料二:戚繼光平定倭寇后,1567年明穆宗開放漳州月港,允許民間商人到東南亞和日本等地買賣商品,民間商人的出海貿易獲得合法的地位。同年,政府頒布“銀錢兼使”法令,規定白銀成為法定貨幣。外國商人來華,在廣州、澳門、漳州月港等地用白銀購買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物品。1574年,西班牙人開辟阿卡普爾科(西屬墨西哥)—馬尼拉(西屬菲律賓)—廣州等地的貿易航線。1655年后清政府數次頒布“禁海令”和“遷界令“,禁止民間商人出海貿易。統一臺灣后,康熙帝于1684年設立江海關 (連云港)、浙海關(寧波)、閩海關(廈門)、粵海關(廣州)四個海關,允許民間商人到東南亞和日本等地買賣商品。1717—1727年,清政府禁止民間商人前往東南亞,不久清政府廢除禁海令,再次實行開海,允許民間商人到東南亞等地買賣商品。1757年,乾隆帝下令只準英國、荷蘭等國的商人在廣州“一口通商”,由廣州十三行的“行商”實行壟斷經營。英美等國為了扭轉貿易逆差,向中國走私鴉片。——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明清經濟史研究現狀及趨勢》、寧欣《中國古代史》(下冊)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朝實行海禁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時期對外政策變化的影響。【分析】本題考查了明清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及其影響,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1)原因:可從經濟、政治和對外等三個角度分析作答。結合所學,經濟上,中國自然經濟自給自足,對海外商品需求少;政治上,元末農民起義的殘部,如張士誠、方國珍的余黨亦遁入海島,與倭寇相互勾結,嚴重地威脅到明朝新生的政權;海禁出于鞏固統治的需要等。對外方面,據材料一“民眾鋌而走險地從事海盜走私、勾結倭寇”“倭寇之患加劇”可得出,防范沿海民商勾結倭寇。(2)據材料二“開放漳州月港”“白銀成為法定貨幣”等信息可得出,對外開放促進了明清經濟的發展;據材料二“西班牙人開辟”“貿易航線”、政府數次頒布“禁海令”和“遷界令”并結合所學“當時西方國家已走上了海外殖民擴張的道路”可得出,閉關鎖國對抵制西方殖民者起了一定積極作用;結合所學,閉關鎖國使中國閉目塞聽,逐漸落后于歷史發展的潮流,為后來鴉片戰爭落后挨打埋下禍根。故答案為:(1)原因:自然經濟自給自足,對海外商品需求少;防范沿海民商勾結倭寇;明末農民起義對政權的威脅;鞏固統治的需要等。(2)影響:對外開放促進了明清經濟的發展;閉關鎖國對抵制西方殖民者起了一定積極作用;但閉關鎖國使中國落后于歷史發展的潮流,為后來鴉片戰爭落后挨打埋下禍根。【點評】本題考查了明清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及其影響,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