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考押題卷】2025年高考歷史熱點難點考前沖刺 秦漢時期(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考押題卷】2025年高考歷史熱點難點考前沖刺 秦漢時期(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高考歷史考前沖刺押題預測 秦漢時期
一.選擇題(共22小題)
1.(2024秋 官渡區期末)歷史概念與名詞是學習歷史的重要依托,準確認識歷史概念是認識歷史的前提,是歷史解釋的素養要求。以下對秦漢時期歷史概念與名詞的對應解讀,最為準確的是(  )
選項 歷史概念 解讀
A 中央集權 針對中央和地方的關系而言,是一種政權組織形式,與地方分權相對應。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
B “焚書坑儒” 秦始皇焚毀天下所有書籍、坑殺儒生的歷史事件,是秦朝思想專制的具體表現,在歷史上產生了惡劣影響。
C 尊崇儒術 廢除儒家以外的所有學說,只保留儒家學說。此后,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
D 推恩令 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借此讓諸侯國越分越小,最終消失。
A.A B.B C.C D.D
2.(2024秋 豐臺區期末)右圖為山東威海出土的秦朝鐵權,權上鑄有銘文“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該權可用來研究秦朝(  )
①鞏固統一局面 ②確立皇帝制度
③推廣鐵器牛耕 ④推行嚴刑峻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024秋 龍華區期末)秦始皇的長子扶蘇報告說,“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秦完成統一的初期,大量人口脫離政府的控制,“亡秦”“逃秦”“避秦”“遁秦”等情形普遍存在。這表明,當時(  )
A.法律制度尚未健全 B.賦稅征斂嚴厲嚴苛
C.戶籍管理相對松散 D.文化認同比較薄弱
4.(2025 海安市校級開學)據史籍記載,秦始皇在齊魯故地泰山刻石“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凈,施于后嗣”。而在越國故地會稽刻石上有“有子而嫁,倍死不貞。妻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等句。秦始皇之舉(  )
A.企圖控制思想輿論 B.意在鞏固統一成果
C.踐行以禮樂治天下 D.體現法家政治思想
5.(2025 西安二模)“平賈”是一種官定的價格標準,涉及公私交易、司法鑒定、財政統計等諸多方面。下表所示是“平賈”在秦漢時期的演變歷程。這反映了秦漢時期(  )
出處 內容
《岳麓書院藏秦簡(肆)》 “田律曰:吏歸休,有縣官吏乘馬及縣官乘馬過縣,欲貸芻藁、禾、粟、米及買菽者,縣以朔日平賈(價)受錢”
漢《二年律令 金布律》 “有罰、贖、責(債),當入金,欲以平賈(價)入錢,及當受購、償而毋金,及當出金、錢縣官而欲以除其罰、贖、責(債),及為人除者,皆許之。各以其二千石官治所縣十月金平賈(價)予錢,為除”
《漢書 食貨志》 “置平準(平賈)于京師,都受天下委輸……大農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則賣之,賤則買之”
A.國家治理體系完善 B.政府放棄市場干預
C.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D.稅收以貨幣稅為主
6.(2025 市中區校級一模)據史料記載,秦人“畏有司而順”,楚人“好游俠”“易發怒”。秦末,六國舊地都出現了反秦斗爭,其中楚地聲勢最大,反應最為激烈。這反映了(  )
A.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
B.秦楚之間文化存在沖突性
C.郡縣制推行的歷史局限性
D.文化的統合關乎政治統治
7.(2025 邯鄲模擬)如表所示是對部分秦朝虎符的記載:
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凡興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毆。(杜虎符) 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在)新郪。凡興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雖母(毋)會符,行毆。(新郪虎符)
據此判斷,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秦朝的軍事實力不斷提升
B.中央集權制度已經確立
C.武將擅權的可能性被杜絕
D.君王對國家控制力較強
8.(2025 長沙開學)下表所示為秦朝部分刻石上的內容。這可用于說明秦朝(  )
刻石名稱 內容
瑯琊刻石 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
石門刻石 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惠被諸產
A.農業的基礎性地位 B.政府支持商業發展
C.經濟呈現繁榮景象 D.石刻文化十分興盛
9.(2025 長沙開學)圖1所示為睡虎地秦簡記錄的部分秦朝法律規定。這些規定可用于研究秦朝的(  )
其以(用)牛田(耕作),牛減絮(膘),治(笞,刑罰名,抽打)主者寸十。 同居(同一家庭的男丁)毋并行(同時征調),縣嗇夫、尉及士吏行戌(兵役調動)不以(按照)律,貲二甲。
A.政區設置 B.賦役種類 C.重農政策 D.基層教化
10.(2024秋 西寧期末)秦朝時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導致了貴族制最終讓位于應運而生的官僚制。在官僚制下,無論是新舊貴族,還是新興士人階層,都必須通過皇帝和中央任命,才能以官僚身份參與地方治理。由此可見,官僚制的實質是(  )
A.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B.皇權對相權的絕對制約
C.杜絕了官員的世襲罔替
D.皇權和中央集權的產物
11.(2025 安陽一模)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以商鞅變法時期的度量衡制為標準(如下表所示),頒行全國。這一舉措(  )
度 量 衡
1丈=10尺=100寸 1=10斗=100升=1000合 1石=120斤(合今307050克)
合今230厘米 合今2000毫升 1斤=16兩=384銖(合今256.25克)
A.減輕了全國民眾的賦稅負擔
B.消除了各諸侯國的經濟差異
C.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一體化
D.體現出嚴密的重農抑商傾向
12.(2024秋 天心區校級期末)漢靈帝熹平五年(176年),西南地區多次發生夷人反叛,朝臣認為“郡在邊外,蠻夷喜叛,勞師遠役,不如棄之”。太尉掾李顒“建策討伐”,主張守土。后靈帝以李順為益州太守,前往平叛鎮撫。這表明當時(  )
A.夷夏觀念根深蒂固 B.政府重視經略邊疆
C.中央集權日益衰微 D.因俗而治成效顯著
13.(2025 成都模擬)公元前121年,漢武帝下令遷徙數十萬貧民充實河套以南地區;第二年,在適合畜牧的北方邊縣將種馬借給牧民三年以繁衍馬匹,并收取十分之一的利息;第三年,派遣數十萬士卒在北方邊郡戍田。這些措施旨在(  )
A.抑制土地兼并緩和階級矛盾
B.擴大農耕區域增加財政收入
C.集聚國家力量解決北方邊患
D.建設絲綢之路促進中外交流
14.(2024秋 九龍坡區期末)《史記 匈奴傳》載漢代“元狩四年,渡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地接匈奴以北”。而考古也發現漢代河西地區的屯戍點,相繼設立與之配套的糧倉體系,如“居延城倉”“北倉”等糧倉。對漢代移民屯戍主要目的,據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
A.發展邊疆小農經濟
B.確立對邊疆的政治管轄
C.穩定邊防保障軍需
D.推動絲綢之路貿易往來
15.(2024秋 龍華區期末)金錯刀(圖1)是漢朝王莽統治時期所鑄的一種錢幣,制作精細。當時規定,一枚刀幣值五千文銅錢;兩枚“金錯刀”等同于一斤黃金。但這種貨幣僅是一種含有黃金成分的銅質金屬貨幣。兩年后,“金錯刀”幣被廢止。“金錯刀”貨幣的流通和廢止,反映了當時(  )
A.黃金成為主要貨幣 B.商品經濟高度發達
C.新莽鑄幣技術落后 D.通貨膨脹比較嚴重
16.(2025 石家莊一模)東漢時期,王防為司隸校尉,到任后長食干飯,十日一炊,閉門不通豪右,并設置禁令嚴法,使得京城貴戚受到約束,不敢逾越。再如羊陟,桓帝時為河南尹,在任上“計日受奉,常食干飯茹菜,禁制豪右,京師憚之”。王防、羊陟的行為(  )
A.體現了社會經濟的凋敝
B.利于凈化政治風氣
C.擴大了王朝的統治基礎
D.意在加強基層治理
17.(2024秋 南崗區校級期末)察舉制按照地區大小、人口多少分配差額,但在對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適當放松限制,與此同時,察舉制禁止各地方任用本地人。據此推知,這些規定在一定程度上(  )
A.導致地方割據勢力不斷增強
B.有效地解決了王國問題
C.促進對邊遠地區的社會治理
D.保障了北部邊防的安全
18.(2025 高要區一模)漢初儒家代表人物陸賈的《新語》云:“昔舜治天下也,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寂若無治國之意,漠若無憂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無為者乃有為也。”對陸賈的上述思想,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歷史教訓
B.符合了西漢初年的生產實際
C.不利于加強中央的集權統治
D.契合了外儒內法的治國理念
19.(2024秋 靜寧縣期末)西漢時出現了高頭大馬、葡萄、苜蓿、胡桃、蠶豆、石榴等幾十種物產;這一時期絲和絲織品在西域各國受到廣泛歡迎,西域人學會了耕種、打井和煉鐵等技術并用于發展生產。這些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  )
A.西漢經濟發展市場需求擴大
B.中國絲織品在歐洲備受推崇
C.中外農業生產水平穩步提升
D.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
20.(2025 江蘇校級一模)漢代的合浦港(廣西北部灣)陶瓷窯址群,出土了夾砂陶、彩陶及青白瓷等殘片,這些陶瓷片有彩繪的魚紋、水波紋等圖案。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爪哇等地出土的陶瓷樣式與此一致。這體現了,當時(  )
A.陶瓷成為主要外銷產品
B.海上絲綢之路已開通
C.朝廷插手經營商業貿易
D.外貿稅收成為重要財源
21.(2024秋 石景山區期末)東漢順帝時欒巴任桂陽郡太守,“以郡處南垂,不閑典訓,為吏人定婚姻喪紀之禮,興立學校,以獎進之”;桓帝時應奉任武陵郡太守,在平定當地叛亂后,“興學校,舉仄陋,政稱變俗。”據此可知,東漢時期(  )
A.地方官通過發展教育推行教化
B.官員主要是從地方學校中選拔
C.私學成為地方教育的重要形式
D.郡守始終是地方最高軍政長官
22.(2024秋 寧波期末)漢初對秦朝時期的嚴苛法律進行了緩釋:如高祖時下令廢除“族刑”和連坐之法,惠帝四年廢除“挾書者族”的苛法,文帝“除肉刑,善矣,而以髡笞(剃去須發,鞭打身體)代之”,以致“斷獄數百,幾致刑措(擱置)”。漢初刑罰改革(  )
A.反映儒家正統思想的確立
B.將鞏固大一統作為首要任務
C.契合黃老無為的治國思想
D.基本沿襲了秦律的理念
二.材料題(共1小題)
23.(2024秋 青島期末)《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根據出土漢簡,還原了一個敦煌小吏“懸泉置嗇夫弘”的工作簡史(部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我沒有在《漢書》中留名,但考古學家在懸泉置發現了與我有關的漢簡記錄70多枚,漢簡上把我寫作“懸泉置嗇夫弘”。從公元前63年到公元前45年,我有十五六年的時間在任,是年奉百石的基層吏員,我的上司是敦煌郡效谷縣縣長。
懸泉置驛站在編人員約37人,常用傳車十乘至十五乘,每月供應糧食達7100石,約等于今天的426噸。驛站每次接待所需的經費、糧草通常由郡縣提前下撥,或事后據實報銷。每次完成任務后都要留下詳細的文書記錄,包括這次來的是誰,何時來,傳遞了什么公文政令,吃了幾頓飯,每頓吃了什么,花了多少錢,用了多少車馬……
公元前60年5月,我迎接了千余人的于闐國使團。11月,曾隨常惠出擊西域的鄭吉護送降漢的匈奴日逐王進京,經停懸泉置時,我按例安排了膳食。這一年,漢宣帝設西域都護府,任命鄭吉為“護鄯善以西使者”,使其統領西域36國,頒行朝廷號令,護衛絲綢之路。
我接待過嫁到烏孫、智勇雙全的解憂公主,隨主西行、持節杖出使西域諸國的女外交家馮嫌,還有康居王、烏孫公主等達官貴人。
我還見過很多奇珍異寶,有天馬、白駱駝,也有玉石、葡萄美酒、絲綢衣物。
——摘編自任延昕《新華每日電訊 2000多年前,一個敦煌小吏眼中的絲路盛景》
根據材料,分析說明“懸泉置嗇夫弘”眼中的漢朝歷史。
高考歷史考前沖刺押題預測 秦漢時期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22小題)
1.(2024秋 官渡區期末)歷史概念與名詞是學習歷史的重要依托,準確認識歷史概念是認識歷史的前提,是歷史解釋的素養要求。以下對秦漢時期歷史概念與名詞的對應解讀,最為準確的是(  )
選項 歷史概念 解讀
A 中央集權 針對中央和地方的關系而言,是一種政權組織形式,與地方分權相對應。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
B “焚書坑儒” 秦始皇焚毀天下所有書籍、坑殺儒生的歷史事件,是秦朝思想專制的具體表現,在歷史上產生了惡劣影響。
C 尊崇儒術 廢除儒家以外的所有學說,只保留儒家學說。此后,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
D 推恩令 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借此讓諸侯國越分越小,最終消失。
A.A B.B C.C D.D
【分析】本題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中央集權是一種政權組織形式,主要針對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強調地方政府在各個方面嚴格服從中央政府命令,該解讀準確地闡述了中央集權的核心特征,故A選項正確;
“焚書坑儒”中秦始皇焚毀的是民間私藏的《詩》《書》百家語等書籍,并非天下所有書籍,官方仍保留了一些書籍,所以“焚毀天下所有書籍”的說法不準確,B選項錯誤;
“尊崇儒術”并非廢除儒家以外的所有學說,而是把儒家思想作為正統思想,同時也允許其他學說存在和發展,只是儒家思想占據主導地位,C選項錯誤;
推恩令實施后,諸侯國越分越小,但并沒有最終消失,仍然存在一定的諸侯國勢力,只是其對中央的威脅大大減弱,D選項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2024秋 豐臺區期末)右圖為山東威海出土的秦朝鐵權,權上鑄有銘文“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該權可用來研究秦朝(  )
①鞏固統一局面 ②確立皇帝制度
③推廣鐵器牛耕 ④推行嚴刑峻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分析】本題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采取統一度量衡等措施鞏固統一,鐵權作為度量衡工具可體現鞏固統一局面,①正確;據材料“立號為皇帝”可知,秦朝確立了皇帝制度,②正確,A項正確;
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未涉及與推廣鐵器牛耕相關的任何線索,所以③不符合題意,排除BC項;
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沒有關于秦朝推行嚴刑峻法的任何表述,所以④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2024秋 龍華區期末)秦始皇的長子扶蘇報告說,“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秦完成統一的初期,大量人口脫離政府的控制,“亡秦”“逃秦”“避秦”“遁秦”等情形普遍存在。這表明,當時(  )
A.法律制度尚未健全 B.賦稅征斂嚴厲嚴苛
C.戶籍管理相對松散 D.文化認同比較薄弱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秦朝的戶籍管理,題干給出扶蘇報告及秦統一初期大量人口脫離政府控制的現象,像“亡秦”“逃秦”等情形普遍,核心是探討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
【解答】題干提到秦統一初期大量人口脫離政府控制,“亡秦”“逃秦”“避秦”“遁秦”等情形普遍存在。戶籍管理是對人口進行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大量人口能脫離政府控制,很可能是因為當時戶籍管理相對松散,無法對人口進行嚴格的登記和管控,C正確;
材料中主要強調的是大量人口脫離政府控制的現象,并未提及法律制度是否健全的相關內容。人口脫離控制并不直接等同于法律制度不健全,A錯誤;
雖然秦朝賦稅征斂可能嚴厲嚴苛,但材料中并沒有直接的信息表明人口脫離政府控制是因為賦稅征斂的問題。材料沒有圍繞賦稅征斂展開敘述,不能從材料得出這一結論,B錯誤;
材料中沒有任何關于文化認同方面的描述,人口脫離政府控制與文化認同薄弱之間在材料里沒有關聯依據,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秦朝的戶籍管理,考查學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閱讀史料、歷史解釋能力。
4.(2025 海安市校級開學)據史籍記載,秦始皇在齊魯故地泰山刻石“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凈,施于后嗣”。而在越國故地會稽刻石上有“有子而嫁,倍死不貞。妻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等句。秦始皇之舉(  )
A.企圖控制思想輿論 B.意在鞏固統一成果
C.踐行以禮樂治天下 D.體現法家政治思想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注意秦始皇在齊魯故地泰山和越國故地會稽刻石內容,都是有關道德倫理規范,像泰山刻石強調男女禮順、各司其職,會稽刻石針對女性再嫁等行為進行規范,這表明秦始皇在不同地區通過刻石傳達特定道德準則。
【解答】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面臨著不同地區文化差異等問題。通過在不同地區刻石,宣傳統一的道德倫理規范,有利于促進各地民眾在思想文化上的融合,增強對統一國家的認同感,從而鞏固統一成果,B項符合題意;
題干中刻石內容主要是規范道德倫理,并非針對思想輿論的控制。控制思想輿論一般是禁止某些思想傳播、統一民眾的思想認知等,而這里不是這種情況,排除A項;
秦朝以法家思想為統治思想,雖然刻石內容有道德規范方面的表述,但不能就此說明秦朝踐行以禮樂治天下。禮樂制度是西周時期的主要政治文化制度,秦朝并沒有全面推行禮樂治天下,排除C項;
法家思想強調以法治國、嚴刑峻法、君主集權等。題干中刻石內容主要是道德教化,并非體現法家以法治國等典型的政治思想,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2025 西安二模)“平賈”是一種官定的價格標準,涉及公私交易、司法鑒定、財政統計等諸多方面。下表所示是“平賈”在秦漢時期的演變歷程。這反映了秦漢時期(  )
出處 內容
《岳麓書院藏秦簡(肆)》 “田律曰:吏歸休,有縣官吏乘馬及縣官乘馬過縣,欲貸芻藁、禾、粟、米及買菽者,縣以朔日平賈(價)受錢”
漢《二年律令 金布律》 “有罰、贖、責(債),當入金,欲以平賈(價)入錢,及當受購、償而毋金,及當出金、錢縣官而欲以除其罰、贖、責(債),及為人除者,皆許之。各以其二千石官治所縣十月金平賈(價)予錢,為除”
《漢書 食貨志》 “置平準(平賈)于京師,都受天下委輸……大農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則賣之,賤則買之”
A.國家治理體系完善 B.政府放棄市場干預
C.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D.稅收以貨幣稅為主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解題關鍵信息是“‘平賈’是一種官定的價格標準”“縣以朔日平賈(價)受錢”“及當出金、錢縣官而欲以除其罰、贖、責(債),及為人除者,皆許之。各以其二千石官治所縣十月金平賈(價)予錢,為除”“置平準(平賈)于京師,都受天下委輸”。
【解答】A.材料反映了秦漢時期實行“平賈”政策,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僅憑材料信息,無法得出“國家治理體系完善”的結論,排除;
B.根據材料“置平準(平賈)于京師,都受天下委輸……大農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則賣之,賤則買之”可知,漢朝推行平準,反映了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排除;
C.根據材料“‘平賈’是一種官定的價格標準”“縣以朔日平賈(價)受錢”“及當出金、錢縣官而欲以除其罰、贖、責(債),及為人除者,皆許之。各以其二千石官治所縣十月金平賈(價)予錢,為除”“置平準(平賈)于京師,都受天下委輸”可知,“平賈”由官方制定,其具體操作由官方主持,反映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正確;
D.秦漢時期稅收以實物稅為主,排除。
故選:C。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6.(2025 市中區校級一模)據史料記載,秦人“畏有司而順”,楚人“好游俠”“易發怒”。秦末,六國舊地都出現了反秦斗爭,其中楚地聲勢最大,反應最為激烈。這反映了(  )
A.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
B.秦楚之間文化存在沖突性
C.郡縣制推行的歷史局限性
D.文化的統合關乎政治統治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秦朝統一,解題關鍵信息是“秦末,六國舊地都出現了反秦斗爭,其中楚地聲勢最大,反應最為激烈”。
【解答】A.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排除;
B.材料強調文化差異導致了反秦斗爭激烈,強調文化沖突對政治的影響,排除;
C.材料區域都推行郡縣制,不能看出其局限性,排除;
D.根據“畏有司而順”“好游俠”“易發怒”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秦人和楚人性格存在差異,存在文化沖突,文化沖突導致了政治沖突,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秦朝統一,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7.(2025 邯鄲模擬)如表所示是對部分秦朝虎符的記載:
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凡興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毆。(杜虎符) 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在)新郪。凡興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雖母(毋)會符,行毆。(新郪虎符)
據此判斷,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秦朝的軍事實力不斷提升
B.中央集權制度已經確立
C.武將擅權的可能性被杜絕
D.君王對國家控制力較強
【分析】本題考查了秦朝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秦朝的統治的相關知識作出回答。
【解答】軍事實力的提升與軍隊戰斗力、武器更新迭代、軍事管理等密切相關,而材料強調的僅是軍隊的調動權限,無法體現“軍事實力不斷提升”,故A項錯誤;
材料強調的是君主專制的加強,而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表現在郡縣制的推行,故B項錯誤;
“武將擅權的可能性被杜絕”的說法過于絕對,且不符合史實,故C項錯誤;
由材料可知,君王與將領各掌握一半虎符,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王)符,乃敢行之,可見君王對軍隊調動具有較高的話語權,君主掌握了較高的軍事權力,對國家控制力較強,故D項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以秦朝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為切入點,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8.(2025 長沙開學)下表所示為秦朝部分刻石上的內容。這可用于說明秦朝(  )
刻石名稱 內容
瑯琊刻石 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
石門刻石 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惠被諸產
A.農業的基礎性地位 B.政府支持商業發展
C.經濟呈現繁榮景象 D.石刻文化十分興盛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秦朝鞏固統一,要理解刻石內容,“上農除末”就是重農抑商,目的是讓百姓富足;“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描述的是男耕女織有序的生產生活場景。通過對這些內容的解讀,明確材料強調的是農業相關信息。
【解答】瑯琊刻石中“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上農”即重視農業,“除末”是抑制商業,意思是通過重視農業、抑制商業使百姓富裕。石門刻石中“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描繪了男耕女織、井然有序的生產生活場景,體現了對農業生產秩序的重視,說明秦朝突出了農業的基礎性地位,A項符合題意;
材料中“上農除末”明確體現了重農抑商政策,并非支持商業發展,B項錯誤;
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對農業的重視和社會生產秩序,并沒有直接體現出經濟呈現繁榮景象,C項缺乏依據,錯誤;
題目重點是刻石內容反映的經濟政策等,而不是石刻文化本身興不興盛,D項偏離主題,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秦朝鞏固統一,考查學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閱讀史料、歷史解釋能力。
9.(2025 長沙開學)圖1所示為睡虎地秦簡記錄的部分秦朝法律規定。這些規定可用于研究秦朝的(  )
其以(用)牛田(耕作),牛減絮(膘),治(笞,刑罰名,抽打)主者寸十。 同居(同一家庭的男丁)毋并行(同時征調),縣嗇夫、尉及士吏行戌(兵役調動)不以(按照)律,貲二甲。
A.政區設置 B.賦役種類 C.重農政策 D.基層教化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的法律,解題關鍵信息是“治(笞,刑罰名,抽打)主者寸十”等。
【解答】A.材料涉及重視農業發展,不涉及政區的設置,排除;
B.材料強調不要同時征調兵役,不涉及賦役種類,排除;
C.根據材料分析可知,法律規定不要讓耕牛減重,不要同時征調一家中的兩個男丁,都是為了發展經濟,正確;
D.材料涉及法律,不涉及教化,排除。
故選:C。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的法律,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10.(2024秋 西寧期末)秦朝時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導致了貴族制最終讓位于應運而生的官僚制。在官僚制下,無論是新舊貴族,還是新興士人階層,都必須通過皇帝和中央任命,才能以官僚身份參與地方治理。由此可見,官僚制的實質是(  )
A.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B.皇權對相權的絕對制約
C.杜絕了官員的世襲罔替
D.皇權和中央集權的產物
【分析】本題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是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的影響及表現,而非官僚制的實質,沒有揭示出官僚制與皇權、中央集權的關系,A項不符合題意;
題干主要強調的是地方治理中官僚的任命等情況,未涉及皇權與相權的關系,B項與題干無關;
“杜絕了”說法過于絕對,且這只是官僚制的一個特點,沒有體現出其實質,C項不正確;
從材料“都必須通過皇帝和中央任命,才能以官僚身份參與地方治理”可以看出,官僚的權力來源于皇帝和中央,服務于皇權和中央集權,所以官僚制的實質是皇權和中央集權的產物,D項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學生需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背景。
11.(2025 安陽一模)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以商鞅變法時期的度量衡制為標準(如下表所示),頒行全國。這一舉措(  )
度 量 衡
1丈=10尺=100寸 1=10斗=100升=1000合 1石=120斤(合今307050克)
合今230厘米 合今2000毫升 1斤=16兩=384銖(合今256.25克)
A.減輕了全國民眾的賦稅負擔
B.消除了各諸侯國的經濟差異
C.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一體化
D.體現出嚴密的重農抑商傾向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結合所學統一度量衡的內容及影響進行分析。
【解答】A.秦始皇以商鞅變法時期的度量衡制為標準頒行全國,這一舉措主要是為了統一度量衡,便于管理和經濟交流,并不是直接減輕民眾的賦稅負擔,排除A項;
B.統一度量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經濟交流中的障礙,但并不能完全消除各諸侯國原本存在的經濟差異,這種差異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環境、資源分布等,B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
C.統一度量衡可以使全國在計量標準上達成一致,方便商品的交換和貿易,促進經濟的交流和融合,有利于社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C項正確;
D.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主要目的是規范經濟秩序,加強中央集權對經濟的管理,而非體現嚴密的重農抑商傾向,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2.(2024秋 天心區校級期末)漢靈帝熹平五年(176年),西南地區多次發生夷人反叛,朝臣認為“郡在邊外,蠻夷喜叛,勞師遠役,不如棄之”。太尉掾李顒“建策討伐”,主張守土。后靈帝以李順為益州太守,前往平叛鎮撫。這表明當時(  )
A.夷夏觀念根深蒂固 B.政府重視經略邊疆
C.中央集權日益衰微 D.因俗而治成效顯著
【分析】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漢靈帝時期,西南地區發生少數民族反叛,朝臣出現“棄”與“守”的爭論,最終采取平叛鎮撫的措施,說明政府重視解決邊疆問題,B項正確;題干闡明的是政府重視邊疆治理,未涉及夷夏觀念的描述,無法得出夷夏觀念根深蒂固的結論,排除A項;政府最終采取平叛鎮撫的措施,說明大一統的疆域觀念占上風,而且材料并未說明當時地方格局,無法得出中央集權日益衰微,排除C項;西南地區多次發生夷人反叛,不能說明因俗而治成效顯著,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3.(2025 成都模擬)公元前121年,漢武帝下令遷徙數十萬貧民充實河套以南地區;第二年,在適合畜牧的北方邊縣將種馬借給牧民三年以繁衍馬匹,并收取十分之一的利息;第三年,派遣數十萬士卒在北方邊郡戍田。這些措施旨在(  )
A.抑制土地兼并緩和階級矛盾
B.擴大農耕區域增加財政收入
C.集聚國家力量解決北方邊患
D.建設絲綢之路促進中外交流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明確時間是公元前121年及之后,漢武帝實施了遷徙貧民充實河套以南、北方邊縣借種馬繁衍及派遣士卒北方邊郡戍田等措施,地點集中在北方地區,聯系所學漢武帝的軍事措施分析作答。
【解答】分析題干信息:漢武帝在公元前121年及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遷徙貧民充實河套以南地區,在北方邊縣借種馬給牧民繁衍馬匹并收利息,派遣士卒在北方邊郡戍田,這些措施都集中在北方地區。結合所學知識,當時北方匈奴對漢朝邊境威脅較大,漢武帝通過遷徙貧民充實邊境地區,既可以增加邊境人口,利于邊境開發,又能增強邊境防御力量;借種馬給牧民繁衍馬匹,可增加馬匹數量,為軍事作戰提供更多的戰馬資源;派遣士卒戍田,既能實現糧食自給,又能加強邊境守備。這些措施綜合起來,都是為了集聚國家力量解決北方邊患問題,C項符合題意;
抑制土地兼并主要是針對國內土地高度集中的情況,采取的措施多與限制土地買賣、規范土地占有等相關,與漢朝經營北方地區不符,排除A項;
雖然派遣士卒戍田有發展農耕的一面,但借種馬給牧民繁衍馬匹等措施并非單純為了擴大農耕區域,且整體措施的核心目的并非主要是增加財政收入,而是圍繞北方邊境問題,排除B項;
絲綢之路主要是連接中國與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的貿易通道,題干中的這些措施主要集中在北方邊境的軍事經濟建設方面,與建設絲綢之路促進中外交流沒有直接關聯,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要求具備閱讀、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識的遷移、運用的能力。
14.(2024秋 九龍坡區期末)《史記 匈奴傳》載漢代“元狩四年,渡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地接匈奴以北”。而考古也發現漢代河西地區的屯戍點,相繼設立與之配套的糧倉體系,如“居延城倉”“北倉”等糧倉。對漢代移民屯戍主要目的,據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
A.發展邊疆小農經濟
B.確立對邊疆的政治管轄
C.穩定邊防保障軍需
D.推動絲綢之路貿易往來
【分析】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史記 匈奴傳》的記載和考古發現,漢代在河西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屯戍活動,并設立了配套的糧倉體系。這些屯戍點和糧倉的建立,主要是為了解決邊疆地區的糧食供應問題,保障軍隊的基本生活需求,從而穩定邊防。
具體分析如下:
1.發展邊疆小農經濟:雖然屯田活動確實促進了邊疆地區的農業生產,但這并非其主要目的。屯田的主要目的是解決軍需問題,而不是單純地發展小農經濟。
2.確立對邊疆的政治管轄:屯田活動確實有政治管轄的作用,但這不是主要目的。政治管轄更多是通過設置郡縣、派遣官員等方式來實現的。
3.穩定邊防保障軍需:這是屯田活動的主要目的之一。通過在邊疆地區進行屯田,確保軍隊有穩定的糧食供應,從而保障邊防的穩定和安全。
4.推動絲綢之路貿易往來:雖然屯田活動可能間接促進了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但這并非其主要目的。屯田的主要目的是解決軍需和穩定邊防。
故選C。
【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5.(2024秋 龍華區期末)金錯刀(圖1)是漢朝王莽統治時期所鑄的一種錢幣,制作精細。當時規定,一枚刀幣值五千文銅錢;兩枚“金錯刀”等同于一斤黃金。但這種貨幣僅是一種含有黃金成分的銅質金屬貨幣。兩年后,“金錯刀”幣被廢止。“金錯刀”貨幣的流通和廢止,反映了當時(  )
A.黃金成為主要貨幣 B.商品經濟高度發達
C.新莽鑄幣技術落后 D.通貨膨脹比較嚴重
【分析】本題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A選項提出“黃金成為主要貨幣”。然而,根據題目描述,“金錯刀”雖然等同于一斤黃金的價值,但它本身僅是一種含有黃金成分的銅質金屬貨幣,并未直接表明黃金成為了當時的主要貨幣。因此,A選項與題目描述不符。
B選項提到“商品經濟高度發達”。題目中雖然提到了“金錯刀”的流通,但這并不足以證明當時的商品經濟達到了高度發達的程度。貨幣流通只是商品經濟的一個方面,不能單憑此判斷整體商品經濟的發展狀況。因此,B選項也不成立。
C選項指出“新莽鑄幣技術落后”。然而,題目中明確提到“金錯刀”制作精細,這直接反駁了鑄幣技術落后的說法。因此,C選項明顯錯誤。
D選項則提出“通貨膨脹比較嚴重”。根據題目描述,“金錯刀”幣值被規定得極高,一枚等同于五千文銅錢或一斤黃金,但隨后在短短兩年內被廢止。這種情況通常與貨幣超發、幣值虛高、購買力下降等通貨膨脹的表現相吻合。因此,D選項與題目描述高度一致。
故選:D。
【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6.(2025 石家莊一模)東漢時期,王防為司隸校尉,到任后長食干飯,十日一炊,閉門不通豪右,并設置禁令嚴法,使得京城貴戚受到約束,不敢逾越。再如羊陟,桓帝時為河南尹,在任上“計日受奉,常食干飯茹菜,禁制豪右,京師憚之”。王防、羊陟的行為(  )
A.體現了社會經濟的凋敝
B.利于凈化政治風氣
C.擴大了王朝的統治基礎
D.意在加強基層治理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漢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答解題關鍵信息是“閉門不通豪右,并設置禁令嚴法,使得京城貴戚受到約束,不敢逾越”“禁制豪右,京師憚之”。
【解答】A.材料主要涉及打擊豪強,不涉及經濟問題,排除;
B.根據“閉門不通豪右,并設置禁令嚴法,使得京城貴戚受到約束,不敢逾越”“禁制豪右,京師憚之”等信息可知,材料中兩人的措施都有利于打擊豪強,從而凈化政治風氣,正確;
C.材料不涉及擴大統治基礎問題,主要涉及打擊豪強,排除;
D.材料不涉及基層治理,主要目的是打擊豪強,排除。
故選:B。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漢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17.(2024秋 南崗區校級期末)察舉制按照地區大小、人口多少分配差額,但在對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適當放松限制,與此同時,察舉制禁止各地方任用本地人。據此推知,這些規定在一定程度上(  )
A.導致地方割據勢力不斷增強
B.有效地解決了王國問題
C.促進對邊遠地區的社會治理
D.保障了北部邊防的安全
【分析】本題考查漢代察舉制,解答本題需要掌握漢代察舉制的相關知識。
【解答】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漢代察舉制下,給予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適當放松限制,這使得少數民族地區的優秀人才有機會接受先進文化,參與中原王朝的統治,促進中央對邊遠地區的治理,C項正確;
據材料“在對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適當放松限制,與此同時,察舉制禁止各地方任用本地人”可知中央政府加強對地方用人管控,排除A項;
據材料“但在對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適當放松限制,與此同時,察舉制禁止各地方任用本地人。”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人才的選拔,材料信息與王國無直接關系,排除B項;
據材料“但在對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適當放松限制”,反映的是內部治理,邊防安全多來自外患,也無法凸顯“北部邊防”地位,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漢代察舉制,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
18.(2025 高要區一模)漢初儒家代表人物陸賈的《新語》云:“昔舜治天下也,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寂若無治國之意,漠若無憂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無為者乃有為也。”對陸賈的上述思想,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歷史教訓
B.符合了西漢初年的生產實際
C.不利于加強中央的集權統治
D.契合了外儒內法的治國理念
【分析】本題考查了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材料“故無為者乃有為也”可知,陸賈主張政治無為、發展生產,并非外儒內法,且外儒內法出現于漢武帝時期,D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D項正確;陸賈認為舜無為而天下大治,側面反映了其對秦朝嚴刑峻法的批判,該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政治無為符合漢初社會殘破的現狀,有助于恢復生產,發展經濟,該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無為不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漢武帝時期采取措施加強中央集權,該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9.(2024秋 靜寧縣期末)西漢時出現了高頭大馬、葡萄、苜蓿、胡桃、蠶豆、石榴等幾十種物產;這一時期絲和絲織品在西域各國受到廣泛歡迎,西域人學會了耕種、打井和煉鐵等技術并用于發展生產。這些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  )
A.西漢經濟發展市場需求擴大
B.中國絲織品在歐洲備受推崇
C.中外農業生產水平穩步提升
D.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絲綢之路,要求學生結合絲綢之路的特征及影響來分析。
【解答】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為配合對匈奴的戰爭,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西域的汗血馬、葡萄、苜蓿、胡桃、蠶豆、石榴等物產傳入中原,中原的絲和絲織品以及鑄鐵、鑿井等技術通過這條道路西傳,D項正確;
西漢經濟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其發展并不需要依賴世界市場,排除A項;
“中國絲織品在歐洲備受推崇”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當時最主要的原因是道路開通,排除B項;
“中外農業生產水平穩步提升”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絲綢之路,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0.(2025 江蘇校級一模)漢代的合浦港(廣西北部灣)陶瓷窯址群,出土了夾砂陶、彩陶及青白瓷等殘片,這些陶瓷片有彩繪的魚紋、水波紋等圖案。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爪哇等地出土的陶瓷樣式與此一致。這體現了,當時(  )
A.陶瓷成為主要外銷產品
B.海上絲綢之路已開通
C.朝廷插手經營商業貿易
D.外貿稅收成為重要財源
【分析】本題考查了絲綢之路,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材料“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爪哇等地出土的陶瓷樣式與此一致”可知,這些陶瓷被運往南洋地區,說明海上絲綢之路已經開通,B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陶瓷在漢代成為主要外銷產品,且瓷器大規模外銷是在宋元時期,排除A項;材料體現了當時海上絲綢之路已開通,沒有涉及朝廷插手經營商業貿易等信息,無法得出C項結論,排除C項;外貿稅收成為政府重要財源是在宋代,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1.(2024秋 石景山區期末)東漢順帝時欒巴任桂陽郡太守,“以郡處南垂,不閑典訓,為吏人定婚姻喪紀之禮,興立學校,以獎進之”;桓帝時應奉任武陵郡太守,在平定當地叛亂后,“興學校,舉仄陋,政稱變俗。”據此可知,東漢時期(  )
A.地方官通過發展教育推行教化
B.官員主要是從地方學校中選拔
C.私學成為地方教育的重要形式
D.郡守始終是地方最高軍政長官
【分析】本題考查了兩漢衰亡,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東漢時期地方官員在邊疆地區建立學校,宣傳漢禮,對風俗習慣進行變革,即地方官通過發展教育推行教化,A項正確;
材料強調東漢教育,未涉及官員的選拔方式的論述,排除B項;
材料反映的是學校建立者是政府支持的,而非私學,排除C項;
材料未涉及此時郡守的具體職責,無法說明郡守始終是地方最高軍政長官,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了兩漢衰亡,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2.(2024秋 寧波期末)漢初對秦朝時期的嚴苛法律進行了緩釋:如高祖時下令廢除“族刑”和連坐之法,惠帝四年廢除“挾書者族”的苛法,文帝“除肉刑,善矣,而以髡笞(剃去須發,鞭打身體)代之”,以致“斷獄數百,幾致刑措(擱置)”。漢初刑罰改革(  )
A.反映儒家正統思想的確立
B.將鞏固大一統作為首要任務
C.契合黃老無為的治國思想
D.基本沿襲了秦律的理念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秦亡漢立,解題關鍵信息是“除肉刑,善矣,而以髡笞(剃去須發,鞭打身體)代之”“斷獄數百,幾致刑措(擱置)”。
【解答】A.漢武帝確立儒家正統地位,排除;
B.材料僅涉及對法律進行改革,不能看出將鞏固大一統作為首要任務,排除;
C.根據“除肉刑,善矣,而以髡笞(剃去須發,鞭打身體)代之”“斷獄數百,幾致刑措(擱置)”可知,材料反映了漢初廢除嚴刑苛法,是黃老無為思想的體現,正確;
D.材料反映的是對秦律的變革,不是強調沿襲秦律,排除。
故選:C。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秦亡漢立,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二.材料題(共1小題)
23.(2024秋 青島期末)《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根據出土漢簡,還原了一個敦煌小吏“懸泉置嗇夫弘”的工作簡史(部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我沒有在《漢書》中留名,但考古學家在懸泉置發現了與我有關的漢簡記錄70多枚,漢簡上把我寫作“懸泉置嗇夫弘”。從公元前63年到公元前45年,我有十五六年的時間在任,是年奉百石的基層吏員,我的上司是敦煌郡效谷縣縣長。
懸泉置驛站在編人員約37人,常用傳車十乘至十五乘,每月供應糧食達7100石,約等于今天的426噸。驛站每次接待所需的經費、糧草通常由郡縣提前下撥,或事后據實報銷。每次完成任務后都要留下詳細的文書記錄,包括這次來的是誰,何時來,傳遞了什么公文政令,吃了幾頓飯,每頓吃了什么,花了多少錢,用了多少車馬……
公元前60年5月,我迎接了千余人的于闐國使團。11月,曾隨常惠出擊西域的鄭吉護送降漢的匈奴日逐王進京,經停懸泉置時,我按例安排了膳食。這一年,漢宣帝設西域都護府,任命鄭吉為“護鄯善以西使者”,使其統領西域36國,頒行朝廷號令,護衛絲綢之路。
我接待過嫁到烏孫、智勇雙全的解憂公主,隨主西行、持節杖出使西域諸國的女外交家馮嫌,還有康居王、烏孫公主等達官貴人。
我還見過很多奇珍異寶,有天馬、白駱駝,也有玉石、葡萄美酒、絲綢衣物。
——摘編自任延昕《新華每日電訊 2000多年前,一個敦煌小吏眼中的絲路盛景》
根據材料,分析說明“懸泉置嗇夫弘”眼中的漢朝歷史。
【分析】本題考查了漢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絲綢之路,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說明:根據材料“我的上司是敦煌郡效谷縣縣長”和所學可知,西漢時期,在河西走廊設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根據材料“懸泉置嗇夫弘”“我有十五六年的時間在任,是年奉百石的基層吏員,我的上司是敦煌郡效谷縣縣長”和所學可知,縣是基層的行政機構,下設直接管理民眾的基層組織鄉和里,其中鄉設三老掌教化,設嗇夫,掌獄訟、賦稅,設游徼,掌捕盜,里,設里正;根據材料“懸泉置驛站在編人員約37人”“每次完成任務后都要留下詳細的文書記錄”和所學可知,漢朝在地方設置驛站,主要承擔政令的上傳下達作用;根據材料“曾隨常惠出擊西域的鄭吉護送降漢的匈奴日逐王進京”“我接待過嫁到烏孫、智勇雙全的解憂公主”可知,通過戰爭、和親等方式,加強對西域地區少數民族的管控;根據材料“漢宣帝設西域都護府,任命鄭吉為‘護鄯善以西使者’,使其統領西域36國,頒行朝廷號令,護衛絲綢之路”可知,在地方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根據材料“我還見過很多奇珍異寶,有天馬、白駱駝,也有玉石、葡萄美酒、絲綢衣物”和所學可知,絲綢之路,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等。
故答案為:
說明:西漢時期,在河西走廊設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縣是基層的行政機構,下設直接管理民眾的基層組織鄉和里,其中鄉設三老掌教化,設嗇夫,掌獄訟、賦稅,設游徼,掌捕盜,里,設里正;漢朝在地方設置驛站,主要承擔政令的上傳下達作用;通過戰爭、和親等方式,加強對西域地區少數民族的管控;在地方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絲綢之路,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等。
【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始县| 怀来县| 北流市| 泸溪县| 田阳县| 黄冈市| 习水县| 吴江市| 南和县| 南澳县| 江城| 中山市| 贺兰县| 海阳市| 镇雄县| 丹阳市| 邵阳市| 大渡口区| 广东省| 库尔勒市| 汤阴县| 龙州县| 德江县| 新丰县| 德钦县| 台山市| 孝感市| 方正县| 河西区| 永胜县| 开封县| 池州市| 秦安县| 定南县| 奇台县| 浦东新区| 沅江市| 崇义县| 闵行区| 徐水县| 高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