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考押題卷】2025年高考歷史熱點難點考前沖刺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考押題卷】2025年高考歷史熱點難點考前沖刺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高考歷史考前沖刺押題預測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一.選擇題(共20小題)
1.(2025 碑林區校級模擬)下圖為北朝時期墓室壁畫中的《北涼莊園生活圖》。該壁畫可以反映出( ?。?br/>A.高門士族的勢力衰微 B.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
C.普通百姓的安居樂業 D.繪畫風格的浪漫色彩
2.(2024秋 西安期末)北朝墓志節選,墓志號稱“地下族譜”,該表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br/>出處 節選
《魏故寧陵公主墓志銘》 遙源遠系,肇自軒皇(黃帝)
《魏故鎮遠將軍秘書郎中崔(混)君墓志銘》 攸哉世祿,胤自炎皇,典岳伯夷,唯師以望
《大齊魏(懿)翊軍墓志銘》 蓋軒轅黃帝之苗裔
A.少數民族統治的合法性
B.政權并立下的民族認同
C.漢族文化受到大力推崇
D.血脈聯系推動國家統一
3.(2025 上饒一模)據統計,《魏書》中“中國”一詞共出現59處,其中多指北魏。例如,北魏政治家高闿屢次上表以“中國”自居,提出了“布德以懷遠人,使中國清穆,化被遐裔”,“漢之名臣,皆不以江南為中國”的觀點。這反映了北魏( ?。?br/>A.漢化改革成效顯著
B.正統地位得到普遍承認
C.華夏認同觀念較強
D.文化建設領先南方政權
4.(2024秋 和平區校級期末)自東晉十六國以來,南方地區在魏晉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秀骨清像”一派的畫風。云岡第二期石窟的飛天帶有典型的“秀骨清像”的因素,如第6窟中心塔柱北壁下層龕楣內的飛天,高發髻飛天與逆發型飛天相間分布,前者不露足,后者露足;前者體態清秀飄逸,后者健碩豪放。上述現象反映當時( ?。?br/>A.民族之間交融發展 B.少數民族普遍漢化
C.北方經濟已經恢復 D.南北之間取長補短
5.(2025 綿陽模擬)漢代早期塢堡的作用單一,是為保護民眾和軍隊而修建的軍事防御場所。到魏晉十六國時期,塢堡出現變化,一是北方地區塢堡逐漸壯大,二是塢堡逐漸移植民間,成為一個集軍事、經濟、文化為一體的多功能單位。這一變化緣于( ?。?br/>A.邊境危機的解除 B.社會環境的變化
C.豪強大族的崛起 D.莊園經濟的興盛
6.(2025 黔東南州一模)北魏鮮卑貴族對土地的興趣強烈,他們紛紛“就講良田,廣為產業”。北魏政權也曾將今河北一帶的人們遷到平城附近,“計口授田”,統治者“納其方貢以充倉廩,收其貨物以實庫藏”,據此可知,北魏時期( ?。?br/>A.政權完成封建化轉型 B.農耕經濟得到普及
C.租庸調制度日益推廣 D.民族交融有所發展
7.(2025 深圳一模)漢末三國時期,無論是劉備、諸葛亮,還是曹操、荀或,乃至孫權、張昭等人,都要以“興復漢室”“匡扶漢室”為號召,才能聚攏一定的政治追隨者,以獲得割據創業、稱霸一方的正當性。這一現象說明( ?。?br/>A.正統性的獲得成為各政權爭奪的焦點
B.東漢政權仍可憑借正統性控制地方
C.分裂割據狀態下正統思想仍具影響力
D.論證正統性是各政權施政主要內容
8.(2024秋 荔灣區校級期末)魏晉南北朝時期,一大批士大夫“出則漁弋山水,入則吉詠屬文,無處世意”。名士嵇康與山中修身養性的道士同游;阮籍也是每天“飲酒昏酣,遺落世事”,鐘情于山水旅游。這些現象(  )
A.表明三教合流局面出現
B.致使門閥士族勢力沒落
C.植根于特殊的社會環境
D.是經濟重心南移的結果
9.(2025 岳麓區校級開學)魏晉南北朝時期,“宋齊梁陳諸君,則無論賢否,皆威福自專,不肯假權于大臣”。后趙太子“使文武皆跪立”,成漢之主李壽“人有小過,輒殺以立威”。這些史料可用于說明當時( ?。?br/>A.君主專制的強化 B.分裂走向統一的趨勢
C.政治發展不均衡 D.中樞機構的權力變化
10.(2025 江門一模)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對南齊政權展開了數次大規模進攻。其兵種以步兵為主,騎兵為輔;戰術上野戰和攻堅戰、城壘防御戰并重;后勤補給模式上以后方運輸為主,不再依賴戰場劫掠。這反映出北魏( ?。?br/>A.實現了政權的封建化 B.軍事力量不斷削弱
C.加速了北方統一進程 D.民族交融獲得發展
11.(2024秋 如皋市校級期末)如圖是中國西晉末年的南遷示意圖。此次南遷后( ?。?br/>A.南北對峙中南朝占優勢
B.高門士族成為東晉政權的支柱
C.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
D.南方經濟重心地位進一步鞏固
12.(2024秋 如皋市校級期末)如圖為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蒸葬中,東晉時期紙本繪畫《地主莊園圖》(部分),據這些繪畫可知當時( ?。?br/>圖中男子戴高冠,穿袍服,手拿團扇,身旁有曲蓋、麾等代表身份地位的標志物 圖中的田地里,阡陌分明,莊稼茂盛,田邊有犁、耙等農具
A.新疆地區開始納入中央政權管理
B.奴隸集體勞作成為主要生產方式
C.顧愷之“以形寫神”主張的推廣
D.該地生產生活受到中原文化影響
13.(2025 太原開學)魏晉南北朝時期,地方軍事化現象非常普遍。地方政府對地方的治理完全進入了“先軍政治”的怪圈,地方官員包括都督、刺史、太守等都可以統軍帶兵,地方的軍政官兼職管理當地民政事務,軍法施用的范圍非常廣泛。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br/>A.門閥勢力的膨脹 B.地方事務的增加
C.地方官制的演變 D.政治局勢的動蕩
14.(2025 博山區校級開學)南北朝時期,南方荊楚地區的臘、儺、寒食、端午、齋等歲時節慶,與廟堂禮典中的“五時讀令”之禮遙相呼應。雖然歲時節慶存在南北差異,但無論南北,都繼承了秦漢以來按時令運行節奏安排各種節日的傳統。這反映出當時( ?。?br/>A.大一統文化的發展 B.基層教化的強化
C.社會風俗的地域性 D.多元文化的發展
15.(2025 順德區模擬)北魏將“禮”落實為法律條文,不但將“不孝”入罪,還發明了“存留養親”制度,即如果死刑犯的直系長輩沒有可依靠的人贍養,則可以延緩對該犯人的處罰,待其贍養老人盾再執行。由此可見( ?。?br/>A.民族交融推動了治理方式創新
B.鮮卑族發展水平超過漢族
C.少數民族接受儒學為正統思想
D.北魏政權完成封建化進程
16.(2025 沙坪壩區校級模擬)如圖是出土于甘肅嘉峪關市新城1號墓的一方魏晉時期“塢”字壁畫磚。畫面以塢堡為界,分為塢內塢外。塢堡四周高墻圍繞,城垣轉角處開一門,其上建有角樓,供瞭望用。塢堡外側,榜題“塢”字。塢外,上部牛羊成群,下面桑樹旁馬、牛棲息。塢院內,有水井用于日常生活,如人畜飲水、菜圃灌溉等。該壁畫磚可用于佐證當時( ?。?br/>A.黃河流域農業和畜牧業生產恢復
B.民族交融推動北方民居變化
C.戰爭影響人們對死后生活的追求
D.豪強地主據險自守蔭蔽宗族
17.(2025 深圳模擬)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各政權大量增設“伏波將軍”,“伏波”意為“降伏波濤”。此外,這些政權還積極頌揚在嶺南建立功勛的漢代“伏波將軍”陸博德、馬援。這體現出當時北方政權意在( ?。?br/>A.提升軍事實力 B.追求國家統一
C.促進民族交融 D.加強中央集權
18.(2025 青海模擬)《魏書》記載,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南土未賓,世祖親駕……略地至于陳汝,淮北之民詣軍降者七千余戶,遷之于兗豫之南,置淮陽郡以撫之,拜(李)祥為太守,加綏遠將軍。流民歸之者萬余家,勸課農桑,百姓安業”。上述現象( ?。?br/>A.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 B.反映了社會矛盾尖銳
C.加劇了地主兼并土地 D.促進了少數民族漢化
19.(2024秋 武漢期末)黃初二年(221年),孫權自公安都鄂州,筑城,至黃龍元年(229年)遷都南京,以此為都九年。遷都南京后,孫權仍以太子孫登留守;后又以陸遜、諸葛恪等重臣鎮之;東吳末年孫皓還曾短暫地將都城遷回鄂州。據此可知,鄂州城興起和發展的原因是( ?。?br/>A.北民南遷,區域開發 B.戰略要地,政治中心
C.民族交融,局部統一 D.三國鼎立,聯蜀抗魏
20.(2025 福建模擬)吳歌是發源并流行于江蘇東南地區的民歌。東晉中后期,融合了中原民歌因素,出現“集中到建康的趨勢”,一些士大夫甚至皇室成員參與制作新曲。南朝時,吳歌取代了漢晉以來的清商舊曲,成為官方認可的正曲。這一進程實質上反映了( ?。?br/>A.土僑文化的融合 B.雅俗壁壘的消弭
C.士人喜好的轉變 D.市民文化的發展
二.材料題(共1小題)
21.(2024秋 西寧期末)閱讀材料,析答問題。
材料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內徙后,與中原地區先進的政治文化接軌,從而實現自覺不自覺的民族意識的調整,從低到高依次經歷了物質性民族意識、社會性民族意識和精神性民族意識整合三個階段。胡族在確立“以農為本”的經濟意識后,實行漢族的編戶齊民制度,匈奴首領劉淵還“立其妻呼延氏為王后,置百官”。前燕的奠基者慕容魔率領慕容鮮卑遷徙于大棘城(今遼寧省義縣西北)后,“教以農桑法”。慕容鮮卑建立前燕政權之后,各項制度均仿照漢制。前秦苻堅即位后,更是“課農桑,立學?!保伴_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風”。
——摘編自王萬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認同——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意識的沖突與整合》
材料二:“中華”一詞在魏晉南北朝時已出現……是從“中國”與“華夏”兩個名稱各取一字復合而成。“中華”作為地域名詞,與“中國”相同?!拔搴鶉鴷r期”,內遷的各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政權,接受漢文化,都自稱“中國皇帝”,與晉朝爭正統地位。在這樣的特殊的民族交往中,“中國”“中國人”這一地域概念不可避免地就含有文化優越感,而不再是內地漢族所專有的稱呼,為中華各民族所共享。北魏為了使其政權以華夏正統名義實現穩固的統治……必須要將自己的統治建立在符合中國文化的傳承關系上。除明令鮮卑人穿漢服、講正音(漢語)外,還要求鮮卑人改漢姓,與漢族人通婚;改鮮卑籍為漢籍(一律稱河南洛陽人),死后葬在邙山,不得還葬北土。北魏推行漢族王朝的封建統治模式,不斷增加聘任漢族士人。在漢族士人幫助下,北方各民族政權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逐漸消除南北文化差異,這為隋的統一奠定了政治和文化基礎。
——摘編自王瑞萍、馬進等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若干重要問題研究》
材料三:貞觀四年之后,許多少數民族內附,魏征等人提出不能讓少數民族居住在黃河以南,理由是“匈奴……非我族類……逼近中華,久必為患”,而溫彥博主張以寬厚待之,認為“不加憐憫,棄而不納,非天地之道。”太宗認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作為皇帝,只有愛之如一、才能使少數民族真正的歸附。太宗對其妥善加以安置。當時,在京城長安及周圍居住著許多少數民族的人士,相安無事,有的還擔任朝廷的要職。如長孫無忌是鮮卑人,李光弼是契丹人,高仙芝是高麗人,此外還有吐(蕃)人、沙陀人、突厥人等。
——摘編自張全明、王玉德《生態環境與區域文化史研究》
(1)閱讀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魏晉南北朝時期內遷各民族“調整民族意識”“爭華夏正統”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從文化心理上指出這種“調整”和“爭統”的本質。
(2)閱讀材料三并結合所學,魏征和溫彥博爭論的焦點是什么?概括唐太宗解決爭論的態度和措施。
(3)綜合三則材料,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民族關系的良性發展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
高考歷史考前沖刺押題預測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20小題)
1.(2025 碑林區校級模擬)下圖為北朝時期墓室壁畫中的《北涼莊園生活圖》。該壁畫可以反映出( ?。?br/>A.高門士族的勢力衰微 B.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
C.普通百姓的安居樂業 D.繪畫風格的浪漫色彩
【分析】這是一道通過歷史文物(壁畫)來推斷其所反映社會狀況的題目,關鍵在于從壁畫名稱、細節關聯到對應的歷史知識。
【解答】觀察壁畫,可以看到圖中有農業生產、生活起居等場景,這些場景體現了莊園內農業生產與生活的結合,反映出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特點,B項符合題意;
從《北涼莊園生活圖》壁畫中,無法看到與高門士族勢力相關的信息,如士族的權力變化、社會地位變動等,排除A項;
壁畫描繪的是莊園生活,莊園一般是地主階級的產業,并非普通百姓的生活場景,不能反映普通百姓的安居樂業情況,排除C項;
該壁畫以寫實的手法描繪莊園生活場景,并沒有體現出浪漫主義那種充滿想象、夸張等浪漫色彩的繪畫風格,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北朝時期莊園經濟,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2024秋 西安期末)北朝墓志節選,墓志號稱“地下族譜”,該表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br/>出處 節選
《魏故寧陵公主墓志銘》 遙源遠系,肇自軒皇(黃帝)
《魏故鎮遠將軍秘書郎中崔(混)君墓志銘》 攸哉世祿,胤自炎皇,典岳伯夷,唯師以望
《大齊魏(懿)翊軍墓志銘》 蓋軒轅黃帝之苗裔
A.少數民族統治的合法性
B.政權并立下的民族認同
C.漢族文化受到大力推崇
D.血脈聯系推動國家統一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魏晉南北朝,要求學生結合魏晉南北朝民族融合的特征和影響來分析。
【解答】材料體現了北朝少數民族政權以皇帝為始祖,體現了政權并立下的民族認同,B正確;
ACD均和材料主旨無關,排除。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魏晉南北朝,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2025 上饒一模)據統計,《魏書》中“中國”一詞共出現59處,其中多指北魏。例如,北魏政治家高闿屢次上表以“中國”自居,提出了“布德以懷遠人,使中國清穆,化被遐裔”,“漢之名臣,皆不以江南為中國”的觀點。這反映了北魏( ?。?br/>A.漢化改革成效顯著
B.正統地位得到普遍承認
C.華夏認同觀念較強
D.文化建設領先南方政權
【分析】本題考查了北魏時期的統治,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北魏時期的統治的相關知識作出回答。
【解答】材料未提及北魏漢化改革的成效,與題意無關,故A項錯誤;
僅從《魏書》中“中國”一詞的使用情況不能得出北魏正統地位得到普遍承認,說法過于絕對,故B項錯誤;
《魏書》中多次出現“中國”一詞和高閭屢次以“中國”自居,且提出相關觀點,表明北魏在一定程度上認同自身屬于“中國”,體現了較強的華夏認同觀念,故C項正確;
材料沒有對北魏和南方政權的文化建設進行比較,無法得出北魏文化建設領先南方政權的結論,故D項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以北魏時期的統治為切入點,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4.(2024秋 和平區校級期末)自東晉十六國以來,南方地區在魏晉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秀骨清像”一派的畫風。云岡第二期石窟的飛天帶有典型的“秀骨清像”的因素,如第6窟中心塔柱北壁下層龕楣內的飛天,高發髻飛天與逆發型飛天相間分布,前者不露足,后者露足;前者體態清秀飄逸,后者健碩豪放。上述現象反映當時( ?。?br/>A.民族之間交融發展 B.少數民族普遍漢化
C.北方經濟已經恢復 D.南北之間取長補短
【分析】本題考查了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材料可知,自東晉十六國以來,南方形成的“秀骨清像”畫風出現在北方云岡第二期石窟的飛天形象中,說明北方石窟藝術的人物造像受南方的影響,南方文化元素被北方吸收,這體現了不同民族之間在文化方面的交流與融合,A項正確;
據材料“高發髻飛天”“不露足”“體態清秀飄逸”可知,這些形象明顯是受到了漢族文化影響,但不能得出“普遍漢化”的結論,排除B項;
黃河流域的統一推動了北方經濟的恢復,但與題干時間“東晉十六國以來”不符,排除C項;
南方的畫風元素被北方的石窟藝術所吸收,說明南北之間在文化藝術領域存在交流,并不能理解為“取長補短”,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了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5.(2025 綿陽模擬)漢代早期塢堡的作用單一,是為保護民眾和軍隊而修建的軍事防御場所。到魏晉十六國時期,塢堡出現變化,一是北方地區塢堡逐漸壯大,二是塢堡逐漸移植民間,成為一個集軍事、經濟、文化為一體的多功能單位。這一變化緣于( ?。?br/>A.邊境危機的解除 B.社會環境的變化
C.豪強大族的崛起 D.莊園經濟的興盛
【分析】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解答本題需要掌握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
【解答】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漢代早期塢堡主要是軍事防御場所,魏晉十六國時期塢堡逐漸壯大并移植民間,成為集軍事、經濟、文化為一體的多功能單位。據結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十六國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戰亂頻繁,塢堡的壯大和多功能化是為了應對社會環境的變化,保障塢堡內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及經濟文化活動的正常進行,B項正確;
魏晉十六國時期邊境危機并未解除,且邊境危機與塢堡多功能化的關系不大,排除A項;
“豪強大族的崛起”與本題材料主要結論“塢堡功能的變化”有一定關聯,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項;“莊園經濟的興盛”不是塢堡功能的變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6.(2025 黔東南州一模)北魏鮮卑貴族對土地的興趣強烈,他們紛紛“就講良田,廣為產業”。北魏政權也曾將今河北一帶的人們遷到平城附近,“計口授田”,統治者“納其方貢以充倉廩,收其貨物以實庫藏”,據此可知,北魏時期( ?。?br/>A.政權完成封建化轉型 B.農耕經濟得到普及
C.租庸調制度日益推廣 D.民族交融有所發展
【分析】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解答本題需要掌握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
【解答】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北魏政權重視農耕經濟,并遷徙河北一帶的民眾到山西平城附近從事農業經濟,鮮卑貴族也“就耕良田”,這有利于鮮卑族與北方漢族及其他民族的交融,D項正確;
北魏這一現象有利于推動封建化,但不能說政權完成了封建化轉型,排除A項;
材料反映了農耕經濟得到推廣,但不能說得到普及,排除B項;
租庸調制是在唐代確立的賦役制度,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及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難度中等。
7.(2025 深圳一模)漢末三國時期,無論是劉備、諸葛亮,還是曹操、荀或,乃至孫權、張昭等人,都要以“興復漢室”“匡扶漢室”為號召,才能聚攏一定的政治追隨者,以獲得割據創業、稱霸一方的正當性。這一現象說明( ?。?br/>A.正統性的獲得成為各政權爭奪的焦點
B.東漢政權仍可憑借正統性控制地方
C.分裂割據狀態下正統思想仍具影響力
D.論證正統性是各政權施政主要內容
【分析】本題考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解答本題根據“無論是劉備、諸葛亮,還是曹操、荀或,乃至孫權、張昭等人,都要以“興復漢室”“匡扶漢室”為號召,才能聚攏一定的政治追隨者,以獲得割據創業、稱霸一方的正當性”進行分析。
【解答】材料未體現各政權爭奪正統性,排除A項;
東漢政權已經名存實亡,排除B項;
根據材料“無論是劉備、諸葛亮,還是曹操、荀或,乃至孫權、張昭等人,都要以“興復漢室”“匡扶漢室”為號召,才能聚攏一定的政治追隨者,以獲得割據創業、稱霸一方的正當性”可知,漢未三國時期,政權的統治者都以“興復漢室”“匡扶漢室”為號召,以獲得割據創業、稱霸一方的正當性,這說明分裂割據狀態下正統思想仍具影響力,故C項正確;
材料未涉及各政權的施政內容,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考查了考生正確獲取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
8.(2024秋 荔灣區校級期末)魏晉南北朝時期,一大批士大夫“出則漁弋山水,入則吉詠屬文,無處世意”。名士嵇康與山中修身養性的道士同游;阮籍也是每天“飲酒昏酣,遺落世事”,鐘情于山水旅游。這些現象( ?。?br/>A.表明三教合流局面出現
B.致使門閥士族勢力沒落
C.植根于特殊的社會環境
D.是經濟重心南移的結果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魏晉時期的民族交融,解題關鍵信息是“出則漁弋山水,入則吉詠屬文,無處世意”“飲酒昏酣,遺落世事”。
【解答】A.材料只涉及玄學,未涉及佛家思想,且三教合一局面形成于隋唐時期,排除;
B.材料中士大夫鐘情山水,無法得出“門閥士族勢力沒落”,且玄學風氣的盛行有利于鞏固門閥政治,排除;
C.據材料信息可知,士大夫暢游山水、不問世事現象很多,結合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政權更迭頻繁,不穩定的社會局勢和殘酷的政治斗爭使得部分士人開始逃避現實政治斗爭,催生出崇尚老莊的玄學,正確;
D.阮籍、嵇康等都是北方士大夫的代表,且玄學的出現是由于魏晉時期動蕩的政治局勢,與經濟重心南移無直接因果關系,排除。
故選:C。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魏晉時期的民族交融,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9.(2025 岳麓區校級開學)魏晉南北朝時期,“宋齊梁陳諸君,則無論賢否,皆威福自專,不肯假權于大臣”。后趙太子“使文武皆跪立”,成漢之主李壽“人有小過,輒殺以立威”。這些史料可用于說明當時( ?。?br/>A.君主專制的強化 B.分裂走向統一的趨勢
C.政治發展不均衡 D.中樞機構的權力變化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魏晉時期的民族交融,解題關鍵信息是“宋齊梁陳諸君,則無論賢否,皆威福自專,不肯假權于大臣”“后趙太子”“成漢之主”。
【解答】A.根據材料中“宋齊梁陳諸君,則無論賢否,皆威福自專,不肯假權于大臣”及“后趙太子”和“成漢之主”的情況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君主的權力得到了加強,正確;
B.從材料中看不出統一的趨勢,排除B項;
C.材料只體現君主權力加強,未體現各政權政治發展的差距,排除;
D.材料僅涉及君主及儲君,未涉及中樞機構的權力變化,排除。
故選:A。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魏晉時期的民族交融,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10.(2025 江門一模)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對南齊政權展開了數次大規模進攻。其兵種以步兵為主,騎兵為輔;戰術上野戰和攻堅戰、城壘防御戰并重;后勤補給模式上以后方運輸為主,不再依賴戰場劫掠。這反映出北魏(  )
A.實現了政權的封建化 B.軍事力量不斷削弱
C.加速了北方統一進程 D.民族交融獲得發展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隋唐大一統,解題關鍵信息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對南齊政權展開了數次大規模進攻。其兵種以步兵為主,騎兵為輔;戰術上野戰和攻堅戰、城壘防御戰并重;后勤補給模式上以后方運輸為主,不再依賴戰場劫掠”。
【解答】A.“實現了”表述絕對,排除;
B.北魏戰爭模式的中原化能更好的適應南方的作戰,軍事力量并未削弱,B項錯誤,排除;
C.孝文帝時北魏早已統一北方,C項錯誤,排除;
D.根據題干可知,北魏在孝文帝時期實現了兵種、戰術和后勤補給的轉型,逐漸擺脫游牧民族的作戰方式,轉向中原化的作戰模式,這反映出民族交融獲得發展,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隋唐大一統,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11.(2024秋 如皋市校級期末)如圖是中國西晉末年的南遷示意圖。此次南遷后( ?。?br/>A.南北對峙中南朝占優勢
B.高門士族成為東晉政權的支柱
C.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
D.南方經濟重心地位進一步鞏固
【分析】本題考查了北民南下與江南地區的開發,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A.中原人民南遷有利于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但南方經濟還沒有超過北方,不能得出南方占有優勢,故A項錯誤;
B.結合所學可知,兩晉之際,中原人民南遷后,一些原有北方的高門士族把持東晉政權,故B項正確;
C.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后,北方社會動蕩不安,中原人民才南遷,故C項錯誤;
D.東晉時期南方經濟得以開發,南宋時期南方成為全國經濟重心,此時不能說南方是經濟重心,故D項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以北民南下與江南地區的開發為切入點,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2.(2024秋 如皋市校級期末)如圖為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蒸葬中,東晉時期紙本繪畫《地主莊園圖》(部分),據這些繪畫可知當時(  )
圖中男子戴高冠,穿袍服,手拿團扇,身旁有曲蓋、麾等代表身份地位的標志物 圖中的田地里,阡陌分明,莊稼茂盛,田邊有犁、耙等農具
A.新疆地區開始納入中央政權管理
B.奴隸集體勞作成為主要生產方式
C.顧愷之“以形寫神”主張的推廣
D.該地生產生活受到中原文化影響
【分析】本題考查了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A.新疆地區開始納入中央政權管理。這一選項的時間節點與題目中的“東晉時期”不符,新疆地區在西漢時期已經開始納入中央政權管理,因此可以排除。
B.奴隸集體勞作成為主要生產方式。圖中并未明確體現奴隸集體勞作的場景,且東晉時期并非奴隸社會,因此這一選項不符合題意。
C.顧愷之“以形寫神”主張的推廣。雖然顧愷之是東晉時期的著名畫家,但圖中并未直接體現其繪畫主張,因此這一選項與題目信息無直接關聯,可以排除。
D.該地生產生活受到中原文化影響。圖中男子的高冠、袍服以及手中的團扇,均體現了中原地區的服飾文化;同時,田地的規劃、農具的使用也反映了中原地區的農業生產方式。這些元素共同表明,當時的新疆地區在生產生活方面確實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響。
故選:D。
【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3.(2025 太原開學)魏晉南北朝時期,地方軍事化現象非常普遍。地方政府對地方的治理完全進入了“先軍政治”的怪圈,地方官員包括都督、刺史、太守等都可以統軍帶兵,地方的軍政官兼職管理當地民政事務,軍法施用的范圍非常廣泛。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br/>A.門閥勢力的膨脹 B.地方事務的增加
C.地方官制的演變 D.政治局勢的動蕩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魏晉時期的民族交融,解題關鍵信息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地方軍事化現象非常普遍。地方政府對地方的治理完全進入了‘先軍政治’的怪圈,地方官員包括都督、刺史、太守等都可以統軍帶兵,地方的軍政官兼職管理當地民政事務,軍法施用的范圍非常廣泛”。
【解答】A.材料強調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地方軍事化現象非常普遍”,材料未涉及門閥勢力的內容,門閥勢力的膨脹也不是材料所述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排除;
B.材料主旨是強調“魏晉南北朝時期,地方軍事化現象非常普遍”,地方官員包括都督、刺史、太守等都可以統軍帶兵,地方的軍政官兼職管理當地民政事務,“地方事務的增加”不是材料主旨和產生的原因,排除;
C.材料沒有強調地方官制的演變,而是強調“魏晉南北朝時期,地方軍事化現象非常普遍”,排除;
D.據材料“魏晉南北朝時期,地方軍事化現象非常普遍。地方政府對地方的治理完全進入了‘先軍政治’的怪圈,地方官員包括都督、刺史、太守等都可以統軍帶兵,地方的軍政官兼職管理當地民政事務,軍法施用的范圍非常廣泛”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現象出現的原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政局動蕩,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魏晉時期的民族交融,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14.(2025 博山區校級開學)南北朝時期,南方荊楚地區的臘、儺、寒食、端午、齋等歲時節慶,與廟堂禮典中的“五時讀令”之禮遙相呼應。雖然歲時節慶存在南北差異,但無論南北,都繼承了秦漢以來按時令運行節奏安排各種節日的傳統。這反映出當時( ?。?br/>A.大一統文化的發展 B.基層教化的強化
C.社會風俗的地域性 D.多元文化的發展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解題關鍵信息是“五時讀令”“雖然歲時節慶存在南北差異,但無論南北,都繼承了秦漢以來按時令運行節奏安排各種節日的傳統”。
【解答】A.根據材料,南北朝時期,南方荊楚地區的歲時節慶與廟堂禮典中的“五時讀令”之禮呼應,且無論南北都繼承了秦漢以來按時令安排節日的傳統。根據所學知識,南北朝時期雖然政治上南北分裂,但在文化方面,如歲時節慶等仍能體現出對秦漢傳統的繼承,反映了大一統文化的影響力和延續性。盡管存在南北差異,但共同的文化根基使得在某些方面仍有一致性,這體現了大一統文化的發展,正確;
B.題干中主要講述的是歲時節慶的傳承,并未著重強調基層教化的相關內容,排除;
C.題干先是指出南方荊楚地區的歲時節慶情況,然后強調了南北在繼承秦漢傳統上的共性,重點并非突出社會風俗的地域性差異,而是在差異中呈現出的文化共性,排除;
D.題干強調的是在一定差異基礎上對傳統的共同繼承,而非單純強調多元文化各自獨立發展,排除。
故選:A。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15.(2025 順德區模擬)北魏將“禮”落實為法律條文,不但將“不孝”入罪,還發明了“存留養親”制度,即如果死刑犯的直系長輩沒有可依靠的人贍養,則可以延緩對該犯人的處罰,待其贍養老人盾再執行。由此可見(  )
A.民族交融推動了治理方式創新
B.鮮卑族發展水平超過漢族
C.少數民族接受儒學為正統思想
D.北魏政權完成封建化進程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魏晉時期的民族交融,解題關鍵信息是“即如果死刑犯的直系長輩沒有可依靠的人贍養,則可以延緩對該犯人的處罰,待其贍養老人盾再執行”。
【解答】A.材料“還發明了‘存留養親’制度”及所學可知,北魏學習漢族的文化,推動了制度創新,正確;
B.“超過漢族”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
C.材料只涉及北魏政權,不能看出少數民族接受儒學,排除;
D.“完成”從材料無從體現,排除。
故選:A。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魏晉時期的民族交融,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16.(2025 沙坪壩區校級模擬)如圖是出土于甘肅嘉峪關市新城1號墓的一方魏晉時期“塢”字壁畫磚。畫面以塢堡為界,分為塢內塢外。塢堡四周高墻圍繞,城垣轉角處開一門,其上建有角樓,供瞭望用。塢堡外側,榜題“塢”字。塢外,上部牛羊成群,下面桑樹旁馬、牛棲息。塢院內,有水井用于日常生活,如人畜飲水、菜圃灌溉等。該壁畫磚可用于佐證當時( ?。?br/>A.黃河流域農業和畜牧業生產恢復
B.民族交融推動北方民居變化
C.戰爭影響人們對死后生活的追求
D.豪強地主據險自守蔭蔽宗族
【分析】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解答本題需要掌握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
【解答】根據關鍵信息“塢堡四周高墻圍繞,城垣轉角處開一門,其上建有角樓,供瞭望用”可,知自漢代以來,為應對戰亂,北方豪強大族聯合宗族、鄉黨、姻親、故舊、門生、義故、部曲、賓客結成塢壁自保,故D項正確;
A、B、C項與材料信息無關。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7.(2025 深圳模擬)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各政權大量增設“伏波將軍”,“伏波”意為“降伏波濤”。此外,這些政權還積極頌揚在嶺南建立功勛的漢代“伏波將軍”陸博德、馬援。這體現出當時北方政權意在( ?。?br/>A.提升軍事實力 B.追求國家統一
C.促進民族交融 D.加強中央集權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魏晉時期的民族交融,解題關鍵信息是“伏波將軍”“這些政權還積極頌揚在嶺南建立功勛的漢代‘伏波將軍’陸博德、馬援”。
【解答】A.設置和頌揚“伏波將軍”并不能提升戰斗力,排除;
B.根據“伏波將軍”“這些政權還積極頌揚在嶺南建立功勛的漢代‘伏波將軍’陸博德、馬援”可知,各政權增設將軍,意在增強軍事力量,實現統一,正確;
C.促進民族交融是客觀作用,不是主觀目的,排除;
D.材料階段分裂割據,并未實現中央集權,排除。
故選:B。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魏晉時期的民族交融,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18.(2025 青海模擬)《魏書》記載,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南土未賓,世祖親駕……略地至于陳汝,淮北之民詣軍降者七千余戶,遷之于兗豫之南,置淮陽郡以撫之,拜(李)祥為太守,加綏遠將軍。流民歸之者萬余家,勸課農桑,百姓安業”。上述現象( ?。?br/>A.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 B.反映了社會矛盾尖銳
C.加劇了地主兼并土地 D.促進了少數民族漢化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隋唐大一統,解題關鍵信息是“略地至于陳汝,淮北之民詣軍降者七千余戶,遷之于兗豫之南,置淮陽郡以撫之,拜(李)祥為太守,加綏遠將軍。流民歸之者萬余家,勸課農桑,百姓安業”。
【解答】A.根據“略地至于陳汝,淮北之民詣軍降者七千余戶,遷之于兗豫之南,置淮陽郡以撫之,拜(李)祥為太守,加綏遠將軍。流民歸之者萬余家,勸課農桑,百姓安業”可知,隋朝遷徙人口,采取適當措施,有利于促進陳汝地區的發展,正確;
B.材料措施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排除;
C.材料現象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不涉及土地兼并,排除;
D.材料無關少數民族的漢化,排除。
故選:A。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隋唐大一統,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19.(2024秋 武漢期末)黃初二年(221年),孫權自公安都鄂州,筑城,至黃龍元年(229年)遷都南京,以此為都九年。遷都南京后,孫權仍以太子孫登留守;后又以陸遜、諸葛恪等重臣鎮之;東吳末年孫皓還曾短暫地將都城遷回鄂州。據此可知,鄂州城興起和發展的原因是( ?。?br/>A.北民南遷,區域開發 B.戰略要地,政治中心
C.民族交融,局部統一 D.三國鼎立,聯蜀抗魏
【分析】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據題意可知,孫權和孫皓時期,鄂州都曾做過東吳的都城。即便不再作為都城,孫權還是讓太子留守,說明鄂州地理位置較為重要。因此鄂州城興起和發展的原因應該是戰略要地和政治中心,B項正確;
東吳時期尚未開始北民南遷,排除A項;
東吳實現了局部的統一,但這并不僅僅是對鄂州一地的影響,所以不能作為鄂州興起和發展的原因,排除C項;
三國鼎立和聯蜀抗魏是當時的大形勢,并不是鄂州一地興起和發展的原因,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學生需掌握魏晉南北朝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發展的表現。
20.(2025 福建模擬)吳歌是發源并流行于江蘇東南地區的民歌。東晉中后期,融合了中原民歌因素,出現“集中到建康的趨勢”,一些士大夫甚至皇室成員參與制作新曲。南朝時,吳歌取代了漢晉以來的清商舊曲,成為官方認可的正曲。這一進程實質上反映了(  )
A.土僑文化的融合 B.雅俗壁壘的消弭
C.士人喜好的轉變 D.市民文化的發展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吳歌原本是江蘇東南地區的民歌,屬于地方民間文化。東晉中后期融合了中原民歌因素,中原民歌也屬于民間文化范疇,同時一些士大夫甚至皇室成員參與制作新曲,士大夫文化和皇室文化屬于上層文化。這體現了不同階層文化的融合,也就是士族文化(士大夫階層文化)與民間文化的融合,A正確;
雅俗壁壘消弭表述過于絕對。雖然有士大夫和皇室成員參與吳歌新曲制作,但不能就此說明雅俗之間的界限完全消除了。在古代社會,雅俗文化還是存在一定區別的,B錯誤;
士人喜好的轉變只是這一現象的一個方面,不能從本質上反映這一進程。這一進程不僅僅是士人喜好的問題,還涉及到不同地區文化、不同階層文化的融合等多方面因素,C錯誤;
市民文化主要是在城市商業發展的基礎上興起的,與題干中吳歌發展過程中體現的不同地區文化融合以及士族文化與民間文化融合的主旨不符,D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考查閱讀材料的能力和對基本歷史事件特征的再認再現能力。
二.材料題(共1小題)
21.(2024秋 西寧期末)閱讀材料,析答問題。
材料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內徙后,與中原地區先進的政治文化接軌,從而實現自覺不自覺的民族意識的調整,從低到高依次經歷了物質性民族意識、社會性民族意識和精神性民族意識整合三個階段。胡族在確立“以農為本”的經濟意識后,實行漢族的編戶齊民制度,匈奴首領劉淵還“立其妻呼延氏為王后,置百官”。前燕的奠基者慕容魔率領慕容鮮卑遷徙于大棘城(今遼寧省義縣西北)后,“教以農桑法”。慕容鮮卑建立前燕政權之后,各項制度均仿照漢制。前秦苻堅即位后,更是“課農桑,立學?!保伴_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風”。
——摘編自王萬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認同——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意識的沖突與整合》
材料二:“中華”一詞在魏晉南北朝時已出現……是從“中國”與“華夏”兩個名稱各取一字復合而成?!爸腥A”作為地域名詞,與“中國”相同。“五胡十六國時期”,內遷的各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政權,接受漢文化,都自稱“中國皇帝”,與晉朝爭正統地位。在這樣的特殊的民族交往中,“中國”“中國人”這一地域概念不可避免地就含有文化優越感,而不再是內地漢族所專有的稱呼,為中華各民族所共享。北魏為了使其政權以華夏正統名義實現穩固的統治……必須要將自己的統治建立在符合中國文化的傳承關系上。除明令鮮卑人穿漢服、講正音(漢語)外,還要求鮮卑人改漢姓,與漢族人通婚;改鮮卑籍為漢籍(一律稱河南洛陽人),死后葬在邙山,不得還葬北土。北魏推行漢族王朝的封建統治模式,不斷增加聘任漢族士人。在漢族士人幫助下,北方各民族政權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逐漸消除南北文化差異,這為隋的統一奠定了政治和文化基礎。
——摘編自王瑞萍、馬進等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若干重要問題研究》
材料三:貞觀四年之后,許多少數民族內附,魏征等人提出不能讓少數民族居住在黃河以南,理由是“匈奴……非我族類……逼近中華,久必為患”,而溫彥博主張以寬厚待之,認為“不加憐憫,棄而不納,非天地之道?!碧谡J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作為皇帝,只有愛之如一、才能使少數民族真正的歸附。太宗對其妥善加以安置。當時,在京城長安及周圍居住著許多少數民族的人士,相安無事,有的還擔任朝廷的要職。如長孫無忌是鮮卑人,李光弼是契丹人,高仙芝是高麗人,此外還有吐(蕃)人、沙陀人、突厥人等。
——摘編自張全明、王玉德《生態環境與區域文化史研究》
(1)閱讀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魏晉南北朝時期內遷各民族“調整民族意識”“爭華夏正統”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從文化心理上指出這種“調整”和“爭統”的本質。
(2)閱讀材料三并結合所學,魏征和溫彥博爭論的焦點是什么?概括唐太宗解決爭論的態度和措施。
(3)綜合三則材料,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民族關系的良性發展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
【分析】(1)本題主要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要結合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的特征來解答。
(2)本題主要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要結合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的影響來解答。
(3)本題主要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要結合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的特征來解答。
【解答】(1)主要目的:從材料“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內徙后,與中原地區先進的政治文化接軌,從而實現自覺不自覺的民族意識的調整,從低到高依次經歷了物質性民族意識、社會性民族意識和精神性民族意識整合三個階段?!焙退鶎W知識可知,主動適應中原先進的農耕生產、生活、文化,更好地生存和發展。本質:從材料“內地漢族所專有的稱呼,為中華各民族所共享。北魏為了使其政權以華夏正統名義實現穩固的統治……必須要將自己的統治建立在符合中國文化的傳承關系上”和所學知識可知,對中原農耕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認同(或對中國地域文明和中華民族心理的認同)。
(2)焦點:從材料“太宗認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作為皇帝,只有愛之如一、才能使少數民族真正的歸附。太宗對其妥善加以安置”和所學知識可知,以防范的態度還是以寬厚的態度對待內遷的少數民族。態度:從材料“太宗認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作為皇帝,只有愛之如一、才能使少數民族真正的歸附。太宗對其妥善加以安置”和所學知識可知,對各民族一視同仁。措施:從材料“當時,在京城長安及周圍居住著許多少數民族的人士,相安無事,有的還擔任朝廷的要職。如長孫無忌是鮮卑人,李光弼是契丹人,高仙芝是高麗人,此外還有吐(蕃)人、沙陀人、突厥人等”和所學知識可知,妥善安置內遷各民族;任用少數民族人士擔任官職;采取開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3)積極影響:從材料“賤夷狄,作為皇帝,只有愛之如一、才能使少數民族真正的歸附。太宗對其妥善加以安置。當時,在京城長安及周圍居住著許多少數民族的人士,相安無事,有的還擔任朝廷的要職。如長孫無忌是鮮卑人,李光弼是契丹人,高仙芝是高麗人,此外還有吐(蕃)人、沙陀人、突厥人等”和所學知識可知,促進了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萌生;促進了內遷各少數民族的發展和進步;促進了中原和邊地的生產發展與經濟繁榮;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
故答案為:
(1)主要目的:主動適應中原先進的農耕生產、生活、文化,更好地生存和發展。本質:對中原農耕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認同(或對中國地域文明和中華民族心理的認同)。
(2)焦點:以防范的態度還是以寬厚的態度對待內遷的少數民族。態度:對各民族一視同仁。措施:妥善安置內遷各民族;任用少數民族人士擔任官職;采取開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3)積極影響:促進了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萌生;促進了內遷各少數民族的發展和進步;促進了中原和邊地的生產發展與經濟繁榮;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考查閱讀材料的能力和對基本歷史事件特征的再認再現能力。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昆明市| 通江县| 惠来县| 濉溪县| 子长县| 西丰县| 菏泽市| 萝北县| 偏关县| 枝江市| 阿城市| 克东县| 贵港市| 浦东新区| 阿坝| 洞头县| 色达县| 尼勒克县| 平邑县| 万源市| 阿合奇县| 沂水县| 陆丰市| 祁东县| 剑川县| 荔波县| 澄城县| 白玉县| 黄平县| 莱芜市| 蒙城县| 元朗区| 祁连县| 防城港市| 河源市| 洛扎县| 宜君县| 鹿泉市| 盘锦市| 安乡县| 栖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