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三歷史一、選擇題1.1969年,美國決定修改禁止購買中國商品的外國資產條例,允許在國外旅行或居住的美國人購買少量中國商品,以非商業性進口目的進入美國。這主要說明()A.國家利益決定外交關系走向B.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C.美國對華政策已經有所松動D.中國外交環境有所改善2.自1834年普魯士主導成立關稅同盟以來,德意志各邦逐步廢除內部關稅壁壘,統一貿易法、票據法和度量衡制度。到1863年,加入關稅同盟的德意志邦國間的經濟網絡已基本形成,通過鐵路建設和工業合作緊密相連。這一現象的深刻影響是()A.促使普魯士加快了殖民步伐B.促進了德意志經濟一體化C.為德意志政治統一奠定基礎D.推動民族主義思潮的發展3.20世紀80年代初,深圳市通過“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生產、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模式,快速吸納外資。為了解決外商投資的土地、勞動力問題,深圳市又探索了土地有償使用、勞動合同制等制度創新。這深刻反映出()A.經濟特區政府施政的靈活性B.對外開放推進了改革的進程C.深圳市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D.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顯著優勢4.1930年,美國通過了歷史上最高關稅法《崔利一斯穆特法》,對890種商品增加了稅率,把關稅平均提高了34%以上。美國的自私行為招來了各國的紛紛報復,大幅度提高了各自的稅率。這場關稅戰帶來的最大后果是()A.各國競相實行嚴格的經濟管制B.世界經濟秩序遭到了嚴重破壞C.人類開始面臨著新的大戰威脅D.公正合理的國際貿易體系建立5.歷史上,殖民者在探索澳大利亞氣候特征的過程中形成了影響深刻的“干旱說”,“灌溉”被視為進步的象征。二戰后,由于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科學研究等因素影響,“灌溉進步論”受到質疑。從成因的角度,對此理解最深刻的是()A.科學技術的進步B.生態環境的壓力C.生產生活的需要D.人口結構的變化6.在中國近代的國家出路探索中,甲午中日戰爭前以農民階級、地主階級為主;甲午中日戰爭后,資產階級逐漸登上歷史舞臺:巴黎和會外交失敗后無產階級逐漸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這一變化根植于()A.民族危機的加深B.生產方式的變化C.西學東漸的深入D.革命失敗的教訓7.1851年倫敦世博會展出的展品中,既有英國的蒸汽機車、鋼鐵制品,也有印度的地毯、澳大利亞的羊毛。這種現象從本質上反映了()A,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平等對話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C.殖民帝國對全球資源的控制整合D.全球國際分工的格局基本形成8.19世紀中期,英國曼徹斯特的棉紡織廠普遍實行12-16小時工作制,童工占比達25%。這種現象反映出()A,勞動力短缺制約工業發展B.工廠制度缺乏法律規范C.重商主義政策的持續影響D.工業化初期的社會代價9.15世紀末,威尼斯商人經亞歷山大港轉運的香料價格較產地上漲610倍,而里斯本商人從印度直接進口的香料價格僅為威尼斯價格的五分之一。這種差價直接推動了()A.歐洲大規模種植香料作物B.葡萄牙對印度洋貿易的拓展C.地中海貿易中心地位喪失D.歐洲貴金屬貨幣的大量涌現10.有研究者評論,“羅馬帝國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工商業經濟的發展是羅馬共和國對外征服的直接原因B.基督教被日耳曼人接受后對中古歐洲產生了重大影響C.羅馬帝國時期羅馬法最終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D.羅馬帝國的三次征服直接影響了近代以來的歐洲社會11.農耕文明區有比較發達的社會分工、相對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復雜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使其具備了穩步擴大范圍和影響的潛能。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古代社會只有農耕文明有能力擴張B.農耕文明比海洋文明更有擴張動力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