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哈爾濱市第九中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關于文明起源,國際考古學界通常以城市、金屬、文字三要素作為文明出現的標準;隨著良渚古城等本土考古證據的不斷發現,中國學者提出了判斷進入文明社會標準的中國方案,即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據此可知,中國學者更強調( )A.物質生活的發展 B.社會關系的變革C.文字符號的成熟 D.出土文物的鑒別2.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記錄,“姓,人所生也……從女從生”,上古有八大姓:姬、姚、媯、姒、姜、嬴、姞、妘,都包含了“女”字。氏在姓之后產生,是姓衍生出來的氏族分支,男子稱氏,不稱姓。如黃帝姓姬,但稱軒轅氏;炎帝姓姜,但稱神農氏。氏的產生表明( )A.血緣紐帶關系逐漸松弛 B.姓氏與宗法制密切相關C.成熟的文字體系已出現 D.社會組織形態發生變化3.夏、商國王無謚號,其名號皆以天干命名,如夏朝的孔甲、履癸,商朝的盤庚、武丁等。西周國王謚號則變成如文王、武王等美謚,厲王、幽王等惡謚。這一變化反映A.敬天保民具有歷史傳統 B.輿論評價影響統治行為C.統治觀念出現理性趨勢 D.王權出現了集中的趨勢4.商周甲骨文、金文及傳世文獻資料記載臣子職事稱“服”,商朝實行內外服制。清華大學收藏的竹簡《厚父》篇(有學者認為是商朝史官實錄檔案)記載了商王與夏朝遺民厚父的對話,二人在對話中都將夏朝臣子職事稱“服”。這表明( )A.傳世文獻比出土文獻更為可信 B.商朝開始打破原始民主制傳統C.夏商文化存在一定的延續性 D.夏朝已經具備了成熟的服制5.據格伯簋銘文記載,西周時期,格伯用殹妊、仡和甸殷崇地的三十田,從倗生那里換取了四匹好馬,并在零谷和谷樹木標記。書記官吏戠武建立了文書檔案,規定了界域。這反映出在當時A.自耕農經濟發達 B.井田制度已被廢除C.土地私有制萌芽 D.政府鼓勵土地交易6.據《周禮》記載,司市是管理市的最高官吏,其職責是以次序分地段而治理市,把貨物分類陳列在市上并辨別其真偽好次使物價平衡,用政令禁止貨物奢侈浪費而調正市風,在買賣中以長券、短券締結合同而結信止訟。據此可知,當時( )A.工商食官政策逐步取消 B.商人社會地位明顯提高C.城市經濟功能日益增強 D.市場管理制度相對完善7.西周初期將都城之地(陜州河、洛地區)稱“中國”,都城以北稱“北國”,都城以南的廣大封國稱“南國”,江淮中下游稱“淮夷”。東周以后,“中國”逐漸涵蓋了以上區域,轉而以江淮作為南北分界。這一變化反映了( )A.周王室加強諸侯管控 B.華夏認同進一步增強C.南方經濟進一步發展 D.區域文化差異在消失8.春秋時期,一批大夫試圖從自己熟悉的禮樂文化中,適時提取并征引具有歷史權威和價值理性的“聞言”,納入自己勸諫諸侯國君的言辭之中,如公元前670年,魯國大夫御孫勸諫魯莊公曰:“臣聞之,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這從側面反映出,當時( )A.德治思想影響力上升 B.原始民主制遺風猶存C.文化下移的趨勢明顯 D.傳統價值觀仍受重視9.春秋戰國時期,子貢“廢著鬻財于曹、魯之間”,“結駟連騎”與諸侯“分庭抗禮”:范蠡著《計然》,定居陶地“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鄭國弦高以商人身份犒勞秦師;白圭“樂觀時變,人棄我取,人取我與”,被稱為“治生祖”。這體現出春秋戰國時期( )A.爭霸戰爭沖擊貴族政治 B.經濟發展突破了舊有格局C.私商崛起依靠官府扶持 D.手工業進步源于爭霸需求10.《史記》記載:齊國管仲“相地而衰征”、興“魚鹽之利”;魏國李悝“盡地力”、“平糴法”,于是“有國強者或并群小以臣諸侯,而弱國或絕祀而滅世”。后來,秦國商鞅“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為秦完成統一奠定基礎。材料表明( )A.改革推動國家發展社會進步 B.社會的發展改變了文化風尚C.政治變革是統一的推動力量 D.法家思想主流地位遭受挑戰11.如圖是里耶秦簡————《秦更名方》木牘,對此實物史料解讀正確的有( )①有助于了解秦的文字字形與字體②是秦以文書推行行政管理的表現③反映了秦朝文書的往來十分頻繁④有利于中央政令傳達到全國各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秦統一后,將字形似“皇”的“皋”字改為“罪”,將“矯正”“自正”“公正”“邦政”改為“矯端”“自端”“公端”“邦端”。這一做法( )A.統一了語言文字的使用 B.凸顯了皇帝獨尊的理念C.推動了經濟文化的交流 D.擴大了儒學影響的范圍13.1976年,考古學家在今江西省遂川縣藻林鄉發現了一批秦朝軍隊在南征百越時留下的青銅矛鏃、戈等兵器,其中一青銅戈內刻有“廿二年臨汾守潭庫係( )工造”。這批兵器在江西的被發現,表明秦時江西( )A.已成為國家戰略的一部 B.與中原經濟交流頻繁C.官營手工業相對比較發達 D.郡縣制得到全面推行14.秦朝地方政府把法令作為指導政務處理的標尺,貫徹不打折扣的“法令行政”,但學者研究發現,在縣級官員處理中央下達的政務占比中,自主行政達到了80.8%,法令行政只有19.2%。對這一現象解釋正確的是( )A.政務處理需結合實情 B.郡縣制度初創存在著缺陷C.中央的監管力度不夠 D.官員處理政務能力有差異15.劉邦立漢以后重建封建制度,陸續分封諸侯王和列侯,然而漢代郡縣與封國并行的“雙軌體制”只施行于關東地區,在關西地區則采取全面郡縣的一元統治體制。統治者旨在( )A.吸取西周地方治理的經驗 B.貫徹因地制宜的政策C.構建中央優勢的區域格局 D.健全中央的行政體系16.漢代前期,漢高祖將一般政務完全交付丞相,由丞相全權處理。從漢武帝開始到漢宣帝,皇帝將一些侍從委以重任,讓他們參與謀議國家政事。漢武帝此舉( )A.促使決策機制逐步走向專業化 B.旨在調整中樞加強專制統治C.致使政府行政效率不斷地提高 D.緩和了中央各部門間的矛盾17.下表所列內容皆涉及漢武帝即位之初的部分社會現狀。這說明當時( )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曲。 《史記·平準書》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 《漢書·董仲舒傳》匈奴連歲入邊,烽火逼于長安……殺掠人口,動以萬計。 《史記·匈奴列傳》A.國家治理方略亟待調整 B.無為而治的方針成效不大C.君主專制政體面臨危機 D.解決王國問題已迫在眉睫18.漫畫體現的是漢代某項政策。據此可知,該政策的實施( )A.消除了朝廷與諸侯間的矛盾 B.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杜絕了地方分裂割據的隱患 D.表明朝廷推崇仁政治國理念19.漢桓帝借宦官之手鏟滅外戚梁氏,單超、徐璜等5位宦官因功封侯。后單超死,皇帝賜國葬,剩余四侯更加驕橫,天下為之語曰:“左回天,具獨坐,徐臥虎、唐兩墮。”這體現出東漢( )A.社會矛盾空前激化 B.專制制度滋生宦官專權C.宦官專權威脅皇權 D.官僚統治集團漸趨分化20.秦漢時期,地方長官要每年定期派計吏向中央匯報本地情況,相關文書稱為“計簿”,內容包括戶口、墾田、賦役、治安和自然災害等。這些原始數據經核實后,朝廷會根據結果對各級官吏予以黜陟賞罰,也會根據結果編制財政預算。據此可知,秦漢時期的上計制度A.具有農耕文明治理特點 B.杜絕了吏治腐敗C.促進個體小農經濟形成 D.抑制了豪強地主21.印章是權力與信用的象征。據統計,曹魏政權賜予周邊少數民族首領的官印多達105方,兩晉賜予周邊少數民族首領的官印至少有235方,遠超兩漢時期,且官印上普遍有“歸義”或者“率善”二字。這可用于佐證魏晉時期( )A.政權更迭加速少數民族封建化 B.分裂中孕育統一因素C.北方游牧族群部落制趨向解體 D.因俗而治政策的實行22.晉武帝泰始九年(273年)詔令:“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北周武帝宇文邕于建德三年(574年)下詔:“自今以后,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爰及鰥寡,所在軍民,以時嫁娶。”推行這些政策主要是因為( )A.政局動蕩人口銳減 B.江南開發對人口的需求C.傳統倫理觀念影響 D.門閥士族增強實力需要23.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在婚姻上極為講究門當戶對,瑯琊王氏、陳郡謝氏等頂級士族之間頻繁聯姻。《世說新語》中記載了許多士族名士之間的清談雅集,很少有庶族人士參與其中。這些現象可用于說明,這一時期( )A.政治穩定促進了區域交往 B.士族政治具有封閉性C.分裂中蘊含著統一的趨勢 D.南北政權的文化差異24.漢末社會動蕩,“人口流移,考詳無地”。那時的選官多操縱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們交結朋黨,干擾人才選拔。曹丕繼任魏王后,由中央委任中正官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這表明九品中正制A.一定時期內加強了中央集權 B.延續了自下而上選官方式C.標志著古代選官制度的成熟 D.有利于出身低微的人參政25.隋煬帝過度殘暴的征斂,導致民不聊生,百姓大規模起義,發生嚴重戰亂,人口銳減到200余萬戶,終被縊弒于江都,僅存在了幾十年隋朝宣告滅亡。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出現“貞觀之治”。這表明了( )A.唐朝開啟了全新制度 B.儒家思想是成敗關鍵C.人民是歷史前進動力 D.統治者決定歷史興衰26.據《新唐書—刑法志》記載:“玄宗自初即位,勵精政事,常自選太守、縣令,告誡以言,而良吏布州縣,民獲安樂:二十年間,號稱治平,衣食富足,人罕犯法。”這一現象表明( )A.地方吏治是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唐代形成較為完整的法律體系C.唐玄宗試圖改變藩鎮割據的局面 D.隋唐盛世的出現得益于君主開明27.史載唐代在高昌等西域市場上,有很多內地的絲織品、香料和藥材;吐魯番出土文書中也記載隨葬品中的絲織品都是由商人從內地途經河隴地區運到當地的。下列詩句能與這些史實互證的是( )A.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B.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C.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 D.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28.在唐朝,各級考試都由相應級別政府的主要首長主持。縣試由知縣主持,府試由知府主持,院試由省學政主持,鄉試正副主考均由皇帝任命,會試由禮部直接主持。這說明科舉制( )A.彰顯了學在官府 B.體現了國家意志 C.凸顯了公平原則 D.滋生了結黨營私29.唐武德七年(624年),法令規定“所授之田,十分之二為世業,八為口分。世業之田,身死則承戶者便授之。”在實際推行中,民戶有身死、家貧無以供葬者,可聽賣世業田;五品以上勛官的世業田可聽其買賣。這種情況( )A.著力于保障自耕農經濟的發展B.突出反映了社會矛盾的緩和C.極大壓制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D.為土地兼并的加劇埋下隱患30.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農民歸附政府戶籍的數量激增。更多的小農在從事農業生產的同時開始兼營手工業和商業,部分失去土地的農民棄農經商,或靠傭工維持生計。這些現象反映了( )A.傳統的經濟結構有所松動 B.賦稅政策調整活躍了經濟C.以庸代役促進農業商品化 D.農業的多種經營日益興盛31.據統計,兩稅法頒行前夕中央統計的戶數為120萬戶,兩稅法頒行時朝廷派黜陟使到各道勘查戶口,結果查得主戶180萬,客戶130萬。這表明,兩稅法( )A.按戶籍類型差異性征稅 B.征稅的依據發生了變化C.有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D.推動了人口的大幅增長32.五代時期,收養假子現象大肆盛行于藩鎮及割據勢力中。這種收養關系與以往以繼承為目的的家庭收養截然不同,既不涉及養老侍親問題,也不涉及財產繼承問題。這種現象( )A.削弱了藩鎮及地方割據勢力 B.鞏固了人倫關系C.強化了政治集團的內部聯系 D.瓦解了宗法制度二、材料題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周的建立及其分封制下的政權建構模式,將被征服的方國和族群在政治上卷入周政與周制的管理體系中。原先以血緣為族群壁壘的狀態被打破。在統一的王權政治下,各非周族群都以政治上的從周感超過了之前狹隘的“我族”心理與認知……正是在這種統一政治認同下,每一個血緣邦族的“小我”力量弱化,一個政治體推動的“華夏”建立起來。——搞編自喬傳寧《周秦時代政治變革與族群認同關系研究》材料二 王者禘(宗廟祭祀的一種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廟。庶子王(嫡子有殘疾無法繼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別子(嫡長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為祖,繼(繼嗣)別為宗,繼禰(亡父)者為小宗。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百世不遷者,別子之后也。宗其繼別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遷者也。宗其繼高祖者,五世則遷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義也。——摘編自《禮記》(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西周推行分封制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指出西周祭祀制度的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宗法制的特點。3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北魏建國初年,中國北方遭遇多年戰亂,人口銳減、土地荒蕪的現象相當普遍,同時土地高度集中,鮮卑軍事貴族豪強成為北方土地上的大地主,農民(主要是漢族)在沒有國家基層組織的保護下,成為豪強田地上的雇農,甚至淪為農奴,農奴的賦稅都由豪強自行收取,通常,豪強的田稅率是國家的兩倍。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在漢人諫官李安世的建議下,開始下令全國實施均田制。規定:一對無頭田的夫妻,男的授田40畝,女的授田20畝,如果有耕牛,可加授田30畝。如果所授之田的質量不佳,可以加倍實授。與此同時,孝文帝還著手打擊豪強,強力沒收和減少他們的土地,恢復漢民族的基層“三長制”,使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有所依托,有所保障。孝文帝的土地改革為北魏經濟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摘編自梁盼《北魏的鐵血“土改”》(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北魏孝文帝土地改革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北魏孝文帝土地改革的意義。3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朝初年,三省機構的職能分工是:“中書造命,門下審復,尚書奉行。”中央政治體制“沿隋制,以尚書省為重”。貞觀年間,因為門下省職能可以駁正尚書省六部奏事和審復中書省草擬的詔書,再加上又掌管著加蓋天子印璽及詔敕副署之權,“所以自唐太宗時期開始,門下省實際上是掌握了全國政令的‘副署’和‘頒行’權,其在三省中的核心地位,亦因此建立起來”。材料二 唐初,“三省長官議事于門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裴炎為中書令以后,“始遷政事堂于中書省”。開元十一年(723年),宰相張說“改政事堂號中書門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樞機房,三曰兵房,四曰戶房,五曰刑禮房,分曹以主眾務”。此后,中書門下成了獨立的宰相府署,中書省與宰相府署分離,逐漸“向以中書舍人為長官的專門負貪撰寫制敕的機構過渡”。——以上材料均摘編自賈玉英《唐宋時期三省制度變遷論略》(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唐代中央政治體制的演變趨勢。(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唐代中央政治體制的變化。3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先秦時期,儒家、道家、墨家等學派紛紛出現,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的多元化發展。秦漢時期,國家統一推動了文化整合,儒家思想逐漸占據主導地位。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并與本土文化碰撞融合,道教也得到發展。隋唐時期,儒佛道三教并存且相互影響,文化高度繁榮。宋元與明清時期,理學興起與發展,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新的闡釋,同時民間文化蓬勃發展。——摘編自陳登原《中國文化史》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是多種思想相互作用的結果”。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為例,對這一觀點進行論證。(要求:時期明確,論證充分,史論結合,邏輯嚴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C C C D B D B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B A A C B A B B A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B A B A C A D B D B題號 31 32答案 B C33.(1)影響:深化了政治認同;加強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確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加深了族群認同;推動了人口的遷徙及不同族群之間相互交融;推動了華夏民族的形成。(2)內容:祭祖的同時祭天;祭祀者按照血緣可分為“大宗”和“小宗”,天子及分封制下各等級的嫡長子為大宗,其余為小宗;大宗可以祭祀高祖以上的祖先,小宗則只能祭祀高祖以下的祖先。 特點: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大宗”與“小宗”是相對的;宗法制度與分封制度密切相關;西周政權與族權密切結合。34.(1)背景:北魏統一北方;人口銳減,土地荒蕪現象嚴重;土地兼并嚴重;農業生產效率低下。(2)意義:使農民分得土地,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有效地打擊了豪強勢力,鞏固了北魏政權;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促進了農業發展,為北魏經濟繁榮奠定了基礎;推動了北魏政權封建化的進程;為后世土地改革提供了借鑒。35.(1)演變趨勢:三省六部制的權力中心從尚書省逐漸轉移到中書省和門下省;政事堂的地位逐漸提高,成為決策的核心機構;三省六部制逐漸向中書門下體制轉變。(2)評述:唐代中央政治體制的變化是為了適應政治形勢的發展和加強君主專制的需要。門下省地位的提高和政事堂的設立,使得決策過程更加規范化和科學化,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時,這種變化也加強了皇權對相權的控制,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然而,這種體制的變化也可能導致權力過于集中,容易出現決策失誤等問題。36.示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論證: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政權更迭頻繁,卻為思想文化的交流融合創造了條件。此時,佛教大規模傳入并迅速傳播,吸收了儒、道的思想,呈現出本土化趨勢。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并受到儒學的影響,“貴儒”和“尊道”并行,體現了道儒思想的融合。作為主流統治思想的儒學,在佛道思想的沖擊下,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從而有了新的發展。儒學、道教、佛教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廣泛滲透到文學、藝術等多個領域。陶淵明的詩歌中既有道家追求自然超脫的思想,又蘊含著儒家的濟世情懷和道德堅守,同時也受到佛教思想中對人生無常感悟的影響。在藝術領域,因佛教廣泛傳播而修建的云岡石窟等,成為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綜上所述,魏晉南北朝時期,儒、佛、道等思想的深度交融,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充分證明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是多種思想相互作用的結果。(“示例”僅作參考,不作為評分的唯一標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