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省聯考)陜西、山西、寧夏、青海2025年1月高三適應性測試歷史試卷1.(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 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約9000-7800年)出土有成套的龜甲。龜甲內放有石子,部分龜甲上有刻畫符號,具有占卜功能。同時,龜甲被用作響器,在某些儀式活動中為舞蹈伴奏。這反映了( )A.靈龜崇拜現象的盛行 B.原始文字的初步形成C.天人溝通觀念的萌芽 D.早期先民的創新智慧2.(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 漢代,人們將土木建筑中使用的土坯稱為“土墼(jī)”。張騫通西域后,西亞、中亞的土坯制作技術傳入內地,中原工匠把借鑒該技術制作出的大土坯稱為“胡墼”。在中國北方,許多地方的方言至今仍將這種土坯叫作“胡墼”。這主要體現了中華文化的( )A.凝聚性 B.包容性 C.多樣性 D.連續性3.(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 據表可知,北魏意在( )出處 相關內容《魏書·律歷志》 音律由黃帝創設,三代“共行”;漢、魏、晉予以革新與校改;北魏“太和中,詔中書監高閭修正音律”。《魏書官氏志》 太和中,“高祖詔群察議定百官,著于令……降車、驃將軍,侍中,黃門秩,依魏晉舊事”。A.彌合南北文化差異 B.承繼中原王朝正統C.革新傳統修史體例 D.加速民族交融進程4.(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 吐魯番出土的文書中有一份蓋有唐代官印的交河郡物價表,記載了米面行、鐺釜行、帛練行等各種行鋪所售商品,商品按品質分為上、次、下三等,依等標價。《唐六典·兩京諸市署》記載:“京都諸市令,草百族交易之事……以三賈均市。(原注:精為上賈,次為中賈,粗為下賈)”這兩條史料互證,可知唐代吐魯番( )A.行鋪林立商品多樣 B.推行了羈縻府州管理體制C.商品價格同于內地 D.實施中央制定的市場制度5.(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 元代興起一批市鎮。例如,直沽口設有接納運河與海運物資的漕運機構與糧倉,延祐三年(1316)改為海津鎮。劉家港本為草莽之地,成為海運的主要起運港口后,很快就發展為“番漢雜處,閩廣混居”的繁榮市鎮。這類市鎮興起主要是因為( )A.南北經濟差距拉大 B.運河取直航程縮短C.交通方式創新發展 D.造船航海技術發達6.(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 康熙時期,南鄭人朱英若捐資設立義渡,創建橋船會。其子朱之茂經營橋船會數十年,“南通北達,利濟行人”。乾隆年間,朱之茂得到官方旌表,其事跡被收入當地縣志。據此可知,當時( )A.宗族救助成為救濟主要形式 B.民間組織自發參與社會救助C.政府組織人力加強社會保障 D.樂善好施成為民間社會風尚7.(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如表為1883-1885年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當局所借外債統計表(單位:庫平兩)。據表可知,當時清朝( )年份 借款名稱 貸款者 數額1883 廣東海防借款1 匯豐銀行 10000001884 輪船招商局借款 天祥等洋行 678000廣東海防借款2 匯豐銀行 1000000廣東海防借款3 匯豐銀行 1000000沙面恤款借款 匯豐銀行 143000滇桂借款 寶源洋行 10000001885 福建海防借款 匯豐銀行 3589781廣東海防借款4 匯豐銀行 2012500援臺規越借款 匯豐銀行 2988862神機營借款 怡和洋行 5000000A.洋務派著力興辦工業 B.國家財政瀕臨崩漬C.地方爭奪財政控制權 D.面臨嚴重邊疆危機8.(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宣布免除清朝的厘金、雜捐等不合理舊稅。但是,在現實需求面前,1912年2月臨時政府又恢復了部分地區的稅捐、鹽課、鹽厘等舊稅,同時還向海外華僑和國內民眾勸募公債。南京臨時政府改變政策意在( )A.應對嚴重財政困難 B.全面完善稅收體制C.有效聚攏全國稅收 D.籌集資金供給軍需9.(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 據不完全統計,1930-1931年,各革命根據地銀行發行或計劃發行的紙幣約為114.9萬元。當時一首慶祝閩西工農銀行周年的紀念詩歌寫道:“工農自己設銀行,紙幣通行各地方。到處都有兌換處,隨時可以換光洋。”這表明根據地銀行發行的紙幣( )A.數量大,促進經濟發展 B.可以完善貨幣體系C.信譽高,流通范圍廣泛 D.能與銀元等額兌換10.(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1948年7月,彭真在北岳區城市工作干部會議的報告中指出,“入城以后,要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的社會秩序”。該報告旨在( )A.推進新民主主義革命進程 B.總結城市接管經驗C.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 D.借鑒土地革命做法11.(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1949-1966年,在黨和政府領導下,全國出版了一批馬克思主義通俗讀物,如《什么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社會》等。黨員干部和各界群眾積極閱讀,將之作為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入門或輔助書籍。這有利于( )A.開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B.認同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C.完善馬克思主義學科理論體系D.深入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12.(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 考古學家在圖斜線區域發掘出大批紅繪陶瓶,其制作年代為公元前5-前3世紀,瓶畫主題多取材自《荷馬史詩》《俄狄浦斯王》等文學作品。與這批文物相互印證的史實是( )A.克里特人的海洋貿易 B.古希臘人的海外移民C.羅馬共和國的軍事征服 D.希臘文化對羅馬的影響13.(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811年,法蘭克王國查理大帝立下遺囑,將財富分為3份。其中的兩份即刻分給21座都主教城,由當地的都主教、主教共同處置;剩下一份待他身故后再分給上述都主教城、他的后人、窮人和宮廷仆役。可見,在當時的法蘭克王國( )A.封君封臣制導致權力分散 B.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得到鞏固C.教會具備抗衡君主的實力 D.世俗王權需要宗教神權的支持14.(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 從18世紀中期開始,英國的煤礦主、鹽場主等企業主積極投資興建運河。到1830年,英國可通航的內陸水道從1000英里擴展至近4000英里,滿足了工農業對低運輸成本的需求。英國的運河修建主要是為了( )A.擴大資本積累 B.優化產業布局C.推廣機器生產 D.改善交通條件15.(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194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以國際合作的方式編寫區域新歷史。隨后,多卷本的《非洲通史》《中亞文明史》《拉丁美洲通史》等陸續出版,書中給予非西方古代文明更高評價。這些著作的編寫( )A.表明國際文化合作漸成趨勢 B.得益于亞非拉新興國家的發展C.有助于對文化多樣性的理解 D.體現了聯合國遺產保護的職能16.(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 海灣地區產油國的石油收入在20世紀70年代“石油繁榮”中激增,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年均增長率達到10%-20%。然而1980-1986年國際油價下跌導致它們的石油收入銳減,國內生產總值也迅速下滑。這主要是由于上述產油國( )A.產業結構相對單一 B.缺乏經濟自主權C.政治局勢動蕩不安 D.未建立協作組織17.(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赦宥原本是中國古代皇帝對犯罪者予以赦免、減刑的政治行為。皇帝以赦書推行赦宥。中國歷代都建立有系統而嚴密的信息傳遞制度,可以確保將赦書傳遞到地方。相較前朝而言,宋代頒行赦書的頻次較高。在皇帝南郊祭祀以及設明堂、立儲、立后、報祥瑞之際,朝廷都會大赦天下。赦宥的內容并不限于對犯罪者刑罰的減免,還包括免除百姓未納的稅錢,緩和勞役負擔,將赤貧百姓編入軍籍,取締胥吏對庶民的剝削等。赦書屬于最高級別的行政文書。在宋代,普通公文采用步遞傳達,赦書則通過馬遞傳送。赦書必領限期送達地方所有路府州縣。地方最高長官須集會官吏軍民,出迎赦書,當眾宣讀。這種禮儀旨在使地方民眾意識到中央政府的存在。——摘編自鄧小南等主編《文書·政令·信息溝通:以唐宋時期為主》(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信息傳遞的角度,概括宋代赦書的主要特征。(2)結合所學知識,從文書運行的角度,簡述對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認識。(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18.(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一五”計劃實施前后,全國城市人口迅速增長,城市蔬菜供應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1953年,第三次農業互助合作會議召開。會后,農村工作部強調大城市郊區的農業生產應以生產蔬菜為中心,引導菜農有計劃生產。1956年3月,國務院決定,大中城市的蔬菜供應由商業部統一經營管理,商業部下設中國蔬菜公司具體負責經營,從而形成了部分大中城市蔬菜統購包銷制的基本形式。——摘編自陳禮軍《新中國城市蔬菜供應體系變遷的歷史考察(1949-1965年)》等材料二 改革開放初期,全國城市幾乎都存在蔬菜供應緊張的問題。1984年10月,國務院強調“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開放活”。1988年4月,上海市開始實行“雙軌分流”試點改革,一部分蔬菜由購銷站經營,執行規定的價格,虧損由國家承擔;另一部分蔬菜由交易市場經營,自負盈虧。1988年5月,全國十城市蔬菜體制改革會議召開,強調要更多地用價值規律來指導蔬菜生產和供應。這些改革措施的順利實施,不僅滿足了城市居民對蔬菜的需求,而且提高了菜農的收入,為蔬菜供銷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奠定了基礎。——摘編自林升寶《改革開放初期上海蔬菜供銷問題及其應對》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黨和政府在不同時期解決蔬菜供銷問題的共通之處。(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蔬菜供銷體制的階段性變化及其影響。19.(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19世紀美國通俗音樂的演變時間 概況16-17世紀 北美殖民地音樂起源于歐洲音樂,由白人殖民者帶入;形式多為贊美詩、民歌和民謠,套用歐洲的古老曲調演唱。17世紀 因奴隸貿易,非洲音樂傳入北美。黑人奴隸仿造傳統非洲樂器進行擊打、彈奏,采用西非的呼應方式在勞作時歌唱。19世紀中期 布魯斯音樂逐漸形成。它脫胎自非洲音樂并融入歐洲音樂風格,于南北戰爭后在美國南部廣泛流行。19世紀后期 爵士音樂開始出現。它總體上融合了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元素,在留聲機發明后,通過錄制唱片而成為美國通俗音樂的主流。——摘編自張津瑞、林廣《地圖上的美國史》等材料二 非洲黑人被販運到美洲后,借助他們的傳統音樂來排解苦悶和思鄉之情。雖然遭到奴隸主頻繁禁止,但非洲音樂傳統仍被保留下來,并成為奴隸反抗壓迫的手段,如1739年發生在南卡羅來納的斯通起義就以連續的鼓點作為起義信號。后來,吸納了非洲音樂傳統的樂手往往將貧困、壓迫、不公正等社會問題作為演唱的主題,深刻影響了美洲社會的聽覺,進而改變著大眾對黑人的認知。——摘編自(美)本特利、齊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16-19世紀美國通俗音樂演變的時代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非洲音樂對美洲社會變革的促進作用。20.(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學者認為,以語言、農業、國家、科學四種歷史上先后出現的新增重大變量為依據,可將截至目前的人類歷史演進分為四個時代(如圖所示)。后一個時代都疊加在前一個時代基礎之上,每一個時代都在發揮著深層的影響力。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取某個時代并圍繞其深層影響力,擬定論題,進行闡釋。(要求:論題明確,論證充分,邏輯嚴謹,表述清晰)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中國石器時代的人類與文明【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距今約9000-7800年處于新石器時代早期,當時生產力水平較為低下。龜甲具有盛裝器、占卜、響器等功能,體現了早期先民們的聰明才智,D項正確;材料僅提及一處遺址,而且主要描述龜甲的使用功能,無法得出靈龜崇拜, 更無法判斷其是否盛行,A項錯誤;龜甲上有刻畫符號并不能表明原始文字初步形成,而且只是部分龜甲才有刻畫符號,B項錯誤;龜甲具有占卜功能能夠體現天人溝通觀念,但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全面,C項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新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約1萬年,人們使用磨制石器,大量使用陶器,開始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生活逐漸穩定。2.【答案】B【知識點】中華優秀文化的特點與價值【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張騫通西域后,西亞、中亞的土坯制作技術傳入內地,中原工匠把借鑒該技術制作出的大土坯稱為‘胡墼 ’“可知,反映了中華文明對域外文化的吸收借鑒,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B項正確;凝聚性主要強調文化的向心力和認同感, 材料不能體現,A項錯誤;多樣性主要強調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泛,材料不能體現,C項錯誤;連續性主要強調文化延綿不絕,傳承至今,材料不能體現,D項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中華文化的特點有本土性、多樣性、包容性、凝聚性、連續等。3.【答案】B【知識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解析】【分析】表格信息反映了北魏在音律方面,既有對黃帝以來傳統的追述,又提及漢、魏、晉的革新校改,還有北魏自身也進行修正;在百官制度方面,依照魏晉舊事進行議定。結合所學可知,其目的是承繼中原王朝,彰顯北魏政權的正統性,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南北文化差異的相關信息, 不能體現彌合南北文化差異的意圖,這也不符合統治者的主觀意圖,A項錯誤;材料主要提及北魏修正音律、議定百官制度,沒有提及革新傳統修史體例的相關信息,C項錯誤;加速民族交融進程是客觀效果,并非主觀目的,D項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十六國與北朝。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戰亂動蕩,政權更迭頻繁,各少數民族政權學習漢族文化,有利于民族融合。4.【答案】D【知識點】唐朝的商業發展【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 吐魯番出土的唐代官印的交河郡物價表記載了當地商品按品質分等標價,與《唐六典·兩京諸市署》記載的京都諸市令 “以三賈均市” 的市場管理制度相吻合,這說明唐代吐魯番實施中央制定的市場制度,D項正確;第一則史料可以反映行鋪林立,商品多樣,第二則史料沒有涉及,而且材料重在強調物價和市場管理制度,A項錯誤;羈縻府州管理體制是唐朝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管理的一種制度,而材料強調的是物價和市場管理制度,B項錯誤;兩則史料沒有比較吐魯番和內地具體的商品價格,無法得出吐魯番的商品價格同于內地的結論,C項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唐朝的商業貿易,解題的關鍵是對材料的理解,同時注意把握唐朝商業貿易的表現、政府對商業貿易的管理措施等,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5.【答案】C【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經濟重心南移【解析】【分析】材料反映的是直沽口因設有接納運河與海運物資的機構和糧倉而發展為海津鎮,劉家港從草莽之地因成為海運主要起運港口而繁榮。結合所學可知,為將南方財賦北運,元朝重新開通大運河,還創造性地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來運輸江南的糧食。交通方式的創新發展使得地理位置優勢的地區,如直沽口和劉家港 ,發展為市鎮。因此材料中這類市鎮興起的主要原因是長途海運的開辟,C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市鎮因交通方式的變化而興起,沒有涉及南北經濟差距拉大的信息,A項錯誤;材料中只有直沽口與運河有關,劉家港是海運的主要起運港口,與元朝大運河航程無關,B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市鎮因交通方式的變化而興起, 并沒有突出造船航海技術發達是市鎮興起的主要原因,D項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宋元時期經濟重心的南移。元朝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全國大部分人口和稅收集中在江南。為將南方財賦北運,元朝重新開通大運河,還創造性地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來運輸江南的糧食,推動了運河沿岸地區和海運沿線地區的發展。6.【答案】B【知識點】中國古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南鄭人朱英若捐資設立義渡,創建橋船會。其子朱之茂經營橋船會數十年,‘南通北達,利濟行人’”可知,反映的是康熙時期,朱英若捐資設立義渡,創建民間組織——橋船會,其子朱之茂繼續經營多年,為社會大眾提供便利的交通和救助服務,并且得到官方認同。由此可知,朱英若父子的行為是民間人士自發參與社會救助的行為,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朱英若父子的自發行為,救助的是社會大眾,宗族救助主要是宗族內部的救助,不符合材料信息,A項錯誤;材料涉及的是民間力量朱英若父子的自發行為,與政府無關,C項錯誤;材料只反映了朱英若父子樂善好施的個例,無法體現樂善好施成為民間社會風尚,D項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古代中國歷代的社會救濟。歷代社會救濟的主體是掌握大量資源的政府,民間組織處于輔助地位。7.【答案】D【知識點】晚清時期的邊疆危機【解析】【分析】依據表格信息可知,1883-1885年,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當局所借外債大多與海防有關,而且數額巨大。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清朝面臨嚴重的邊疆危機,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當局需要大量軍費支出,因此通過借款籌措經費,D項正確;依據表格信息可知,這一時期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當局所借外債主要用于海防,而非興辦工業,A項錯誤;材料沒有展示清朝整體的財政收支情況, 僅從所借外債并不能說明其財政瀕臨崩潰,B項錯誤;借款主體是中央政府和地方當局,主要是為應對危機而借款,無法反映地方與中央爭奪財政控制權,C項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晚清時期的邊疆危機。19世紀60年代以后,中國西北、西南、東南邊疆地區安全遭遇到了嚴重危機,俄國、英國、日本、法國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中國面臨嚴重的邊疆危機。8.【答案】A【知識點】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宣布免除清朝一些不合理的舊稅,以回應社會的不滿和建立新政權的合法性。但面對財政困難的社會現實,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應對財政困難,臨時政府在1912年2月又恢復了部分地區的舊稅,并向海外華僑和國內民眾勸募公債。由此可知,南京臨時政府改變政策意在應對嚴重財政困難,A項正確;材料反映了南京臨時政府在宣布免除不合理的舊稅后,為應對嚴重財政困難,又恢復了部分地區的舊稅,這不是稅收體制的全面完善,也不是南京臨時政府改變政策的意圖,B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體現出聚攏全國稅收的系統性策略,恢復部分舊稅和勸募公債更多的是應對財政困境的應急之舉,不是為了有效聚攏全國稅收,C項錯誤;材料中并沒有明確稅收的用途,無法得出籌集資金供給軍需的結論,D項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中華民國的成立,解題的關鍵是理清南京臨時政府稅收政策的變化情況,聯系當時財政困難的現實去分析理解其改變稅收政策的意圖,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的能力。9.【答案】C【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開辟【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工農自己設銀行,紙幣通行各地方。到處都有兌換處,隨時可以換光洋”可知,各革命根據地銀行發行的紙幣能在各地通行,到處都有兌換處可隨時兌換光洋,這表明根據地銀行發行的紙幣信譽高,流通范圍廣泛,C項正確;材料中提及發行或計劃發行的紙幣約為114.9萬元,沒有與其他數據對比,不能得出數量大的結論,而且材料也沒有體現紙幣發行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A項錯誤;材料主要反映了根據地銀行發行的紙幣的流通情況和信譽情況,無法看出貨幣體系的完善,B項錯誤;材料只是說隨時可以換光洋,但并沒有提及是等額兌換,D項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解題的關鍵信息是“工農自己設銀行,紙幣通行各地方。到處都有兌換處,隨時可以換光洋”,側重學生解讀分析材料的能力。10.【答案】A【知識點】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及其意義【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48年7月處于解放戰爭時期,彭真的報告體現了當時共產黨對于城市工作的要求,目的是在城市中建立符合新民主主義革命目標的社會秩序,進而推進新民主主義革命進程,A項正確;材料只是指出了入城后的要求和目標,沒有涉及城市接管經驗的總結內容,B項錯誤;當時處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沒有進入社會主義革命時期,C項錯誤;土地革命主要涉及農村土地問題,彭真的報告主要是對城市的規劃和要求,沒有提及借鑒土地革命的做法,D項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解題的關鍵是抓住材料時間,解讀材料中彭真的報告內容,結合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對城市管理及其作用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的能力。11.【答案】B【知識點】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總路線;“一五”計劃與三大改造;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探索【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49-1966年處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這一時期《什么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社會》等一批馬克思主義通俗讀物的出版,有利于黨員干部和各界群眾了解和初步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社會主義的內涵,進而增強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感,B項正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已經開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A項錯誤;材料中的這些通俗讀物主要是讓黨員干部和各界群眾學習馬克思主義,了解社會主義,并非完善馬克思主義學科理論體系,C項錯誤;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逐步形成和發展,D項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1949—1978年是新中國進行社會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成果基礎上,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歷史性轉變,全面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之后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鑒戒,獨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曲折探索中積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12.【答案】B【知識點】古代世界文明的擴展【解析】【分析】依據圖中斜線區域可知,位于意大利的西西里島東部。依據材料“公元前5-前3世紀”“瓶畫主題多取材自《荷馬史詩》《俄狄浦斯王》等文學作品”并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8世紀,古希臘人以移民方式擴大影響,他們憑借自己的組織能力、航海技術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殖民,西西里島包括在內。《荷馬史詩》《俄狄浦斯王》等文學作品是古希臘早期的文學作品,這些文學作品出現在西西里島中的紅繪陶瓶上,反映了隨著希臘的海外移民,將希臘文化傳播到西西里島,B項正確;圖中斜線區域位于西西里島東部,不是克里特人的主要活動區域,而且材料也沒有體現他們的海洋貿易的情況,A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希臘文化傳播到西西里島,沒有涉及羅馬共和國軍事征服的相關信息,C項錯誤;公元前3世紀晚期,西西里島被羅馬統治,與材料時間不符,D項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古代文明的擴展。古希臘人以移民方式擴大影響。他們憑借自己的組織能力、航海技術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殖民。在200年左右的時間里,他們在東起黑海東岸、西到西班牙的廣大地區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城邦國家。隨著希臘的海外移民,促進了希臘文化的傳播。13.【答案】D【知識點】西歐的王權;基督教會【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查理大帝立下遺囑,將其財富分為3份,兩份財富分給21座都主教城的都主教和主教,剩下一份中的部分財富在其死后分給都主教城。結合所學可知,中古時期的西歐,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的權力長期并立。國王依靠教會支持獲得政權的合法性;教會依靠王權擴展基督教,維護教會權威。材料中查理大帝的做法體現了世俗王權需要宗教神權的支持,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世俗王權與教會的關系,沒有涉及封君封臣制度以及其造成的影響,A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世俗王權與教會的關系,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是指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材料沒有體現,B項錯誤;材料只是查理大帝的遺囑分配情況,不能得出教會具備抗衡君主的實力的結論,C項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中古西歐的王權和基督教會,解題的關鍵是把握中古時期西歐王權與基督教會的關系,進而理解材料中查理大帝的做法及其目的,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的能力。14.【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解析】【分析】依據材料中的時間可知,當時處于英國工業革命時期。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商品輸出成為主要方式。煤礦主、鹽場主等企業主作為投資者,主要目的是獲取經濟利益。修建運河有利于改善運輸條件,降低運輸成本,擴大貿易范圍,增加利潤,進而擴大資本積累,A項正確;煤礦主、鹽場主等企業主作為投資者,主要目的是獲取經濟利益,而且運河修建主要與運輸有關,與產業布局優化、推廣機器生產無直接關系,BC兩項錯誤;修建運河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交通條件,但煤礦主、鹽場主等企業主作為投資者,主要目的是獲取經濟利益,而非改善交通條件,D項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第一次工業革命。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英國掀起了開鑿運河、疏浚河道的熱潮。15.【答案】C【知識點】世界文化多樣性【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非洲通史》《中亞文明史》《拉丁美洲通史》等區域新歷史著作的編寫,并且書中給予非西方古代文明更高評價,有助于打破以往對西方文明過度關注的局面,讓人們更多地了解和認識世界各種文明,有助于文化多樣性的理解,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區域新歷史著作的編寫和對非西方古代文明的評價,不是強調國際文化合作本身,不能說明國際文化合作漸成趨勢,A項錯誤;這些著作的編寫是教科文組織推動文化認知的舉措,并非得益于當時亞非拉新興國家的發展,而且1947年亞非拉新興國家正在發展中,B項錯誤;材料涉及的是編寫歷史著作,沒有涉及聯合國遺產保護職能的相關信息,D項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社會信息化和文化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世界。但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過程中,文化多樣性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各國都在努力維護自己的文化特征,維系自己的文化根脈。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有利于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16.【答案】A【知識點】發展中國家的成就;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及處理結果【解析】【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在20世紀70年代,由于石油繁榮,海灣地區產油國石油收入激增,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但在1980—1986年國際油價下跌時,這些國家石油收入銳減,國內生產總值迅速下滑。結合所學可知,這主要是因為這些產油國產業結構相對單一,過度依賴石油產業,沒有實現經濟發展的多元化,A項正確;二戰后海灣地區的國家取得民族獨立,擁有一定的經濟自主權,而且材料體現的是石油價格變化與經濟狀況的關系, 無法推斷出缺乏經濟自主權,B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石油價格變化與經濟狀況的關系, 無法看出政治局勢動蕩不安,以及對經濟的影響,C項錯誤;1960年,海灣產油國成立了協作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D項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發展中國家的成就和面臨的挑戰。解題的關鍵是解讀材料,得出反映的現象,即海灣地區產油國 石油價格變化與經濟狀況的關系,聯系二戰后以來海灣地區產油國經濟發展的成就和局限性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的能力。17.【答案】(1)特征:制度化加強,頻次較高;類型明確;恩賞內容豐富;政府重視,效率高;程序規范,皇權色彩濃厚。(2)論題:文書行政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在歷代國家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闡述:文書行政是指以文書作為行政工具,在國家政策法令頒行、各類事務處理、各級行政機構政務互通上,以文書形式進行上報下達平移的一種行政方式。文書行政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在歷代國家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體現了國家治理思想的傳承與創新。在具體的運行過程中,通過建立立體直通的政務文書體系,實行制度化、規范化的管理,根據文書緊急程度和重要性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運送,保障了文書傳遞的效率和權威性。文書傳遞體系的建立,能夠確保中央政令的有效傳達和執行,強化中央集權。同時,不同級別的文書有不同的傳遞方式和要求,體現了等級制度和管理的規范化。文書內容的多樣性,有利于解決社會問題,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國家治理的有序進行。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國家治理高度依賴文書行政,通過建立完善的文書運行系統,實現了政務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并通過制度化管理提高了國家治理的效率和效力。【知識點】中國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解析】【分析】(1)特征:依據材料“相較前朝而言,宋代頒行赦書的頻次較高”可知,制度化加強,頻次較高;依據材料“赦宥的內容并不限于對犯罪者刑罰的減免,還包括免除百姓未納的稅錢,緩和勞役負擔,將赤貧百姓編入軍籍,取締胥吏對庶民的剝削等”可知,類型明確;恩賞內容豐富;依據材料“在宋代,普通公文采用步遞傳達,赦書則通過馬遞傳送。赦書必領限期送達地方所有路府州縣”可知,政府重視,效率高;依據材料“赦書必領限期送達地方所有路府州縣。地方最高長官須集會官吏軍民,出迎赦書,當眾宣讀。這種禮儀旨在使地方民眾意識到中央政府的存在”可知,程序規范,皇權色彩濃厚。(2)本小問要求從文書運行角度簡述對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認識,屬于開放性論述題。首先要明確觀點,然后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史論結合的闡述。結合文書行政的作用得出觀點是文書行政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在歷代國家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后結合所學解釋文書行政的含義和地位,即文書行政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文書行政在歷代國家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體現了國家治理思想的傳承與創新;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文書體系的具體運行方式,依據據材料“在皇帝南郊祭祀以及設明堂、立儲、立后、報祥瑞之際,朝廷都會大赦天下。赦宥的內容并不限于對犯罪者刑罰的減免,還包括免除百姓未納的稅錢,緩和勞役負擔,將赤貧百姓編入軍籍,取締胥吏對庶民的剝削等”“在宋代,普通公文采用步遞傳達,赦書則通過馬遞傳送。赦書必領限期送達地方所有路府州縣。地方最高長官須集會官吏軍民,出迎赦書,當眾宣讀”并結合所學可知,通過建立立體直通的政務文書體系,實行制度化、規范化的管理,根據緊急程度和重要性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進行傳送,保障了文書傳遞的效率和權威性。其次總結文書行政對國家治理的作用,即文書傳遞體系的建立,能夠確保中央政令的有效傳達和執行,強化中央集權。同時,不同級別的文書有不同的傳遞方式和要求,體現了等級制度和管理的規范化。文書內容的多樣性,有利于解決社會問題,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國家治理的有序進行。最后進行總結,升華主題,得出結論是中國古代國家治理高度依賴文書行政,通過建立完善的文書運行系統,實現了政務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并通過制度化管理提高了國家治理的效率和效力。【點評】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中央行政制度—文書制度。第一問, 要求從信息傳遞角度概括宋代赦書的主要特征,我們需要從材料中提取關鍵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主要從頻次、類型、內容、效率、程序以及特點等角度作答;第二問,要求從文書運行的角度,簡述對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認識。結合文書行政的作用得出觀點,然后結合所學從文書制度的含義和地位、運行過程以及作用等角度進行闡述,最后得出結論,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闡述的能力。18.【答案】(1)共通之處:采取多種措施以保證城市蔬菜供應,把解決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作為重要任務;對蔬菜供銷進行一定程度的管理和調控;都不同程度采取了市場經營的方式。(2)第一階段:政府通過中央計劃經濟控制,強調城市郊區蔬菜的生產和由國家統購包銷制度保證蔬菜的供應。影響:部分穩定了城市蔬菜供應,但限制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第二階段:開始放開雙軌制改革,允許市場和政府雙管齊下,逐步引入市場機制。影響:改善了蔬菜供應;激發生產者積極性,提高了菜農收入,增強了市場活力。【知識點】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一五”計劃與三大改造【解析】【分析】(1)共通之處:依據材料“農村工作部強調大城市郊區的農業生產應以生產蔬菜為中心,引導菜農有計劃生產”“國務院決定,大中城市的蔬菜供應由商業部統一經營管理,商業部下設中國蔬菜公司具體負責經營,從而形成了部分大中城市蔬菜統購包銷制的基本形式”“國務院強調‘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開放活’”“實行‘雙軌分流’試點改革”“強調要更多地用價值規律來指導蔬菜生產和供應”可知,采取多種措施以保證城市蔬菜供應,把解決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作為重要任務;依據材料“農村工作部強調大城市郊區的農業生產應以生產蔬菜為中心,引導菜農有計劃生產”“一部分蔬菜由購銷站經營,執行規定的價格,虧損由國家承擔”可知,對蔬菜供銷進行一定程度的管理和調控;依據材料“商業部下設中國蔬菜公司具體負責經營”“另一部分蔬菜由交易市場經營,自負盈虧”可知,都不同程度采取了市場經營的方式。(2)階段性變化及其影響:第一階段:依據材料“大中城市的蔬菜供應由商業部統一經營管理,商業部下設中國蔬菜公司具體負責經營,從而形成了部分大中城市蔬菜統購包銷制的基本形式”可知,這一階段政府通過中央計劃經濟控制,強調城市郊區蔬菜的生產和由國家統購包銷制度保證蔬菜的供應。影響:依據材料“全國城市人口迅速增長,城市蔬菜供應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大中城市的蔬菜供應由商業部統一經營管理”并結合所學可知,部分穩定了城市蔬菜供應;依據材料“農村工作部強調大城市郊區的農業生產應以生產蔬菜為中心,引導菜農有計劃生產”可知,限制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第二階段:依據材料“上海市開始實行‘雙軌分流’試點改革,一部分蔬菜由購銷站經營,執行規定的價格,虧損由國家承擔;另一部分蔬菜由交易市場經營”可知,開始放開雙軌制改革,允許市場和政府雙管齊下,逐步引入市場機制。影響:依據材料“不僅滿足了城市居民對蔬菜的需求”可知,改善了蔬菜供應;依據材料“提高了菜農的收入,為蔬菜供銷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奠定了基礎”并結合所學可知,激發生產者積極性,提高了菜農收入,增強了市場活力。【點評】本題考查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第一問, 要求指出黨和政府在不同時期解決蔬菜供銷問題的共通之處,需要從材料中提取相關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比較歸納,主要從措施、任務、方式等方面分析;第二問, 要求概述蔬菜供銷體制的階段性變化及其影響,主要從一五計劃時期和改革開放初期兩個階段進行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的能力。19.【答案】(1)時代背景:歐洲對北美的殖民;奴隸貿易;南北戰爭;工業革命與技術發展。(2)促進作用:文化融合與創新,豐富美國音樂形式;通過音樂表達社會問題,提高社會對黑人的關注;改變公眾認識,提高社會對黑人文化價值的重視,推動社會平等。【知識點】歐洲殖民者對被殖民地區文化的影響;獨立戰爭前后的美國文化【解析】【分析】(1)時代背景:依據材料“北美殖民地音樂起源于歐洲音樂,由白人殖民者帶入”可知,歐洲對北美的殖民;依據材料“因奴隸貿易,非洲音樂傳入北美。黑人奴隸仿造傳統非洲樂器進行擊打、彈奏,采用西非的呼應方式在勞作時歌唱”可知,奴隸貿易;依據材料“它脫胎自非洲音樂并融入歐洲音樂風格,于南北戰爭后在美國南部廣泛流行”可知,南北戰爭;依據材料“在留聲機發明后,通過錄制唱片而成為美國通俗音樂的主流”并結合所學可知,工業革命與技術發展。(2)促進作用:依據材料“吸納了非洲音樂傳統的樂手往往將貧困、壓迫、不公正等社會問題作為演唱的主題,深刻影響了美洲社會的聽覺,進而改變著大眾對黑人的認知”并結合所學可知,通過音樂表達社會問題,提高社會對黑人的關注;改變公眾認識,提高社會對黑人文化價值的重視,推動社會平等;依據材料“布魯斯音樂逐漸形成。它脫胎自非洲音樂并融入歐洲音樂風格,于南北戰爭后在美國南部廣泛流行”并結合所學可知,文化融合與創新,豐富了美國音樂形式。【點評】本題考查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第一問,要求歸納16—19世紀美國通俗音樂演變的時代背景,需要從材料中提取關鍵信息,并聯系當時的歷史大環境進行分析,主要從歐洲殖民擴張、奴隸貿易、南北戰爭以及工業革等角度分析;第二問,要求分析非洲音樂對美洲社會變革的促進作用,需要從材料中提取關鍵信息,結合所學從對非洲和黑人與對美國音樂的影響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20.【答案】論題:農業時代奠定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石,影響深遠。闡釋:在農業時代,人們開始馴化農作物與家畜,實現了從采集漁獵向農業生產的轉變。這使得人口得以大量增長,形成相對穩定的聚落,為社會分工提供了條件。一部分人可以脫離農業生產,從事手工業、管理等活動,推動了早期城市的出現。同時,農業生產的剩余產品催生了私有制,進而促使階級分化,為國家的產生奠定基礎。而且農業時代所形成的關于天文歷法、灌溉等相關知識,也是后續科學發展的源頭之一。在文化方面,圍繞農業生產形成了獨特的農耕文明信仰與習俗等,至今仍在很多地區有著深厚的文化傳承印記。總之,農業時代的諸多成果層層疊加,為后續人類歷史的演進提供了根基,發揮著深層且持久的影響力。【知識點】原始農耕畜牧的出現及其影響【解析】【分析】本題屬于開放性論述題,要求選取圖中呈現的人類歷史演進的某個時代,圍繞其深層影響力來擬定論題并進行闡釋。首先,理解題目給定的時代劃分依據和特點:題目以語言、農業、國家、科學這四種先后出現的重大變量為依據劃分了四個時代,說明每個時代都因這些關鍵因素的出現而具備獨特的發展特征,并且后續時代是在前一時代基礎上疊加發展的,因此各時代有著層層遞進且相互關聯的影響力。然后選取時代擬定進行論題,如選擇“農業時代”,結合農業時代的影響得出論題是農業時代奠定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石,影響深遠。結合農業的產生對生產力、社會分工、城市產生、國家產生、科學文化等方面的影響進行闡釋。具體示例如下:在農業時代,人們開始馴化農作物與家畜,實現了從采集漁獵向農業生產的轉變。這使得人口得以大量增長,形成相對穩定的聚落,為社會分工提供了條件。一部分人可以脫離農業生產,從事手工業、管理等活動,推動了早期城市的出現。從政治方面來說,農業生產的剩余產品催生了私有制,進而促使階級分化,為國家的產生奠定基礎。從文化方面來說,而且農業時代所形成的關于天文歷法、灌溉等相關知識,也是后續科學發展的源頭之一。在文化方面,圍繞農業生產形成了獨特的農耕文明信仰與習俗等,至今仍在很多地區有著深厚的文化傳承印記。最后總結升華,強調農業時代的影響力,即農業時代的諸多成果層層疊加,為后續人類歷史的演進提供了根基,發揮著深層且持久的影響力。【點評】本題考查原始農業的產生,解題思路是首先解讀材料和圖示,分析理解其內涵和關系,然后任意選取一個時代,如選擇農業時代,結合農業時代的整體影響得出結論,其次結合農業的產生對生產力、社會分工、城市產生、國家產生、科學文化等方面的影響進行闡釋,最后得出結論,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闡述的能力。1 / 1(八省聯考)陜西、山西、寧夏、青海2025年1月高三適應性測試歷史試卷1.(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 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約9000-7800年)出土有成套的龜甲。龜甲內放有石子,部分龜甲上有刻畫符號,具有占卜功能。同時,龜甲被用作響器,在某些儀式活動中為舞蹈伴奏。這反映了( )A.靈龜崇拜現象的盛行 B.原始文字的初步形成C.天人溝通觀念的萌芽 D.早期先民的創新智慧【答案】D【知識點】中國石器時代的人類與文明【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距今約9000-7800年處于新石器時代早期,當時生產力水平較為低下。龜甲具有盛裝器、占卜、響器等功能,體現了早期先民們的聰明才智,D項正確;材料僅提及一處遺址,而且主要描述龜甲的使用功能,無法得出靈龜崇拜, 更無法判斷其是否盛行,A項錯誤;龜甲上有刻畫符號并不能表明原始文字初步形成,而且只是部分龜甲才有刻畫符號,B項錯誤;龜甲具有占卜功能能夠體現天人溝通觀念,但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全面,C項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新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約1萬年,人們使用磨制石器,大量使用陶器,開始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生活逐漸穩定。2.(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 漢代,人們將土木建筑中使用的土坯稱為“土墼(jī)”。張騫通西域后,西亞、中亞的土坯制作技術傳入內地,中原工匠把借鑒該技術制作出的大土坯稱為“胡墼”。在中國北方,許多地方的方言至今仍將這種土坯叫作“胡墼”。這主要體現了中華文化的( )A.凝聚性 B.包容性 C.多樣性 D.連續性【答案】B【知識點】中華優秀文化的特點與價值【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張騫通西域后,西亞、中亞的土坯制作技術傳入內地,中原工匠把借鑒該技術制作出的大土坯稱為‘胡墼 ’“可知,反映了中華文明對域外文化的吸收借鑒,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B項正確;凝聚性主要強調文化的向心力和認同感, 材料不能體現,A項錯誤;多樣性主要強調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泛,材料不能體現,C項錯誤;連續性主要強調文化延綿不絕,傳承至今,材料不能體現,D項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中華文化的特點有本土性、多樣性、包容性、凝聚性、連續等。3.(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 據表可知,北魏意在( )出處 相關內容《魏書·律歷志》 音律由黃帝創設,三代“共行”;漢、魏、晉予以革新與校改;北魏“太和中,詔中書監高閭修正音律”。《魏書官氏志》 太和中,“高祖詔群察議定百官,著于令……降車、驃將軍,侍中,黃門秩,依魏晉舊事”。A.彌合南北文化差異 B.承繼中原王朝正統C.革新傳統修史體例 D.加速民族交融進程【答案】B【知識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解析】【分析】表格信息反映了北魏在音律方面,既有對黃帝以來傳統的追述,又提及漢、魏、晉的革新校改,還有北魏自身也進行修正;在百官制度方面,依照魏晉舊事進行議定。結合所學可知,其目的是承繼中原王朝,彰顯北魏政權的正統性,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南北文化差異的相關信息, 不能體現彌合南北文化差異的意圖,這也不符合統治者的主觀意圖,A項錯誤;材料主要提及北魏修正音律、議定百官制度,沒有提及革新傳統修史體例的相關信息,C項錯誤;加速民族交融進程是客觀效果,并非主觀目的,D項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十六國與北朝。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戰亂動蕩,政權更迭頻繁,各少數民族政權學習漢族文化,有利于民族融合。4.(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 吐魯番出土的文書中有一份蓋有唐代官印的交河郡物價表,記載了米面行、鐺釜行、帛練行等各種行鋪所售商品,商品按品質分為上、次、下三等,依等標價。《唐六典·兩京諸市署》記載:“京都諸市令,草百族交易之事……以三賈均市。(原注:精為上賈,次為中賈,粗為下賈)”這兩條史料互證,可知唐代吐魯番( )A.行鋪林立商品多樣 B.推行了羈縻府州管理體制C.商品價格同于內地 D.實施中央制定的市場制度【答案】D【知識點】唐朝的商業發展【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 吐魯番出土的唐代官印的交河郡物價表記載了當地商品按品質分等標價,與《唐六典·兩京諸市署》記載的京都諸市令 “以三賈均市” 的市場管理制度相吻合,這說明唐代吐魯番實施中央制定的市場制度,D項正確;第一則史料可以反映行鋪林立,商品多樣,第二則史料沒有涉及,而且材料重在強調物價和市場管理制度,A項錯誤;羈縻府州管理體制是唐朝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管理的一種制度,而材料強調的是物價和市場管理制度,B項錯誤;兩則史料沒有比較吐魯番和內地具體的商品價格,無法得出吐魯番的商品價格同于內地的結論,C項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唐朝的商業貿易,解題的關鍵是對材料的理解,同時注意把握唐朝商業貿易的表現、政府對商業貿易的管理措施等,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5.(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 元代興起一批市鎮。例如,直沽口設有接納運河與海運物資的漕運機構與糧倉,延祐三年(1316)改為海津鎮。劉家港本為草莽之地,成為海運的主要起運港口后,很快就發展為“番漢雜處,閩廣混居”的繁榮市鎮。這類市鎮興起主要是因為( )A.南北經濟差距拉大 B.運河取直航程縮短C.交通方式創新發展 D.造船航海技術發達【答案】C【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經濟重心南移【解析】【分析】材料反映的是直沽口因設有接納運河與海運物資的機構和糧倉而發展為海津鎮,劉家港從草莽之地因成為海運主要起運港口而繁榮。結合所學可知,為將南方財賦北運,元朝重新開通大運河,還創造性地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來運輸江南的糧食。交通方式的創新發展使得地理位置優勢的地區,如直沽口和劉家港 ,發展為市鎮。因此材料中這類市鎮興起的主要原因是長途海運的開辟,C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市鎮因交通方式的變化而興起,沒有涉及南北經濟差距拉大的信息,A項錯誤;材料中只有直沽口與運河有關,劉家港是海運的主要起運港口,與元朝大運河航程無關,B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市鎮因交通方式的變化而興起, 并沒有突出造船航海技術發達是市鎮興起的主要原因,D項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宋元時期經濟重心的南移。元朝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全國大部分人口和稅收集中在江南。為將南方財賦北運,元朝重新開通大運河,還創造性地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來運輸江南的糧食,推動了運河沿岸地區和海運沿線地區的發展。6.(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 康熙時期,南鄭人朱英若捐資設立義渡,創建橋船會。其子朱之茂經營橋船會數十年,“南通北達,利濟行人”。乾隆年間,朱之茂得到官方旌表,其事跡被收入當地縣志。據此可知,當時( )A.宗族救助成為救濟主要形式 B.民間組織自發參與社會救助C.政府組織人力加強社會保障 D.樂善好施成為民間社會風尚【答案】B【知識點】中國古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南鄭人朱英若捐資設立義渡,創建橋船會。其子朱之茂經營橋船會數十年,‘南通北達,利濟行人’”可知,反映的是康熙時期,朱英若捐資設立義渡,創建民間組織——橋船會,其子朱之茂繼續經營多年,為社會大眾提供便利的交通和救助服務,并且得到官方認同。由此可知,朱英若父子的行為是民間人士自發參與社會救助的行為,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朱英若父子的自發行為,救助的是社會大眾,宗族救助主要是宗族內部的救助,不符合材料信息,A項錯誤;材料涉及的是民間力量朱英若父子的自發行為,與政府無關,C項錯誤;材料只反映了朱英若父子樂善好施的個例,無法體現樂善好施成為民間社會風尚,D項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古代中國歷代的社會救濟。歷代社會救濟的主體是掌握大量資源的政府,民間組織處于輔助地位。7.(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如表為1883-1885年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當局所借外債統計表(單位:庫平兩)。據表可知,當時清朝( )年份 借款名稱 貸款者 數額1883 廣東海防借款1 匯豐銀行 10000001884 輪船招商局借款 天祥等洋行 678000廣東海防借款2 匯豐銀行 1000000廣東海防借款3 匯豐銀行 1000000沙面恤款借款 匯豐銀行 143000滇桂借款 寶源洋行 10000001885 福建海防借款 匯豐銀行 3589781廣東海防借款4 匯豐銀行 2012500援臺規越借款 匯豐銀行 2988862神機營借款 怡和洋行 5000000A.洋務派著力興辦工業 B.國家財政瀕臨崩漬C.地方爭奪財政控制權 D.面臨嚴重邊疆危機【答案】D【知識點】晚清時期的邊疆危機【解析】【分析】依據表格信息可知,1883-1885年,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當局所借外債大多與海防有關,而且數額巨大。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清朝面臨嚴重的邊疆危機,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當局需要大量軍費支出,因此通過借款籌措經費,D項正確;依據表格信息可知,這一時期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當局所借外債主要用于海防,而非興辦工業,A項錯誤;材料沒有展示清朝整體的財政收支情況, 僅從所借外債并不能說明其財政瀕臨崩潰,B項錯誤;借款主體是中央政府和地方當局,主要是為應對危機而借款,無法反映地方與中央爭奪財政控制權,C項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晚清時期的邊疆危機。19世紀60年代以后,中國西北、西南、東南邊疆地區安全遭遇到了嚴重危機,俄國、英國、日本、法國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中國面臨嚴重的邊疆危機。8.(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宣布免除清朝的厘金、雜捐等不合理舊稅。但是,在現實需求面前,1912年2月臨時政府又恢復了部分地區的稅捐、鹽課、鹽厘等舊稅,同時還向海外華僑和國內民眾勸募公債。南京臨時政府改變政策意在( )A.應對嚴重財政困難 B.全面完善稅收體制C.有效聚攏全國稅收 D.籌集資金供給軍需【答案】A【知識點】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宣布免除清朝一些不合理的舊稅,以回應社會的不滿和建立新政權的合法性。但面對財政困難的社會現實,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應對財政困難,臨時政府在1912年2月又恢復了部分地區的舊稅,并向海外華僑和國內民眾勸募公債。由此可知,南京臨時政府改變政策意在應對嚴重財政困難,A項正確;材料反映了南京臨時政府在宣布免除不合理的舊稅后,為應對嚴重財政困難,又恢復了部分地區的舊稅,這不是稅收體制的全面完善,也不是南京臨時政府改變政策的意圖,B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體現出聚攏全國稅收的系統性策略,恢復部分舊稅和勸募公債更多的是應對財政困境的應急之舉,不是為了有效聚攏全國稅收,C項錯誤;材料中并沒有明確稅收的用途,無法得出籌集資金供給軍需的結論,D項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中華民國的成立,解題的關鍵是理清南京臨時政府稅收政策的變化情況,聯系當時財政困難的現實去分析理解其改變稅收政策的意圖,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的能力。9.(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 據不完全統計,1930-1931年,各革命根據地銀行發行或計劃發行的紙幣約為114.9萬元。當時一首慶祝閩西工農銀行周年的紀念詩歌寫道:“工農自己設銀行,紙幣通行各地方。到處都有兌換處,隨時可以換光洋。”這表明根據地銀行發行的紙幣( )A.數量大,促進經濟發展 B.可以完善貨幣體系C.信譽高,流通范圍廣泛 D.能與銀元等額兌換【答案】C【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開辟【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工農自己設銀行,紙幣通行各地方。到處都有兌換處,隨時可以換光洋”可知,各革命根據地銀行發行的紙幣能在各地通行,到處都有兌換處可隨時兌換光洋,這表明根據地銀行發行的紙幣信譽高,流通范圍廣泛,C項正確;材料中提及發行或計劃發行的紙幣約為114.9萬元,沒有與其他數據對比,不能得出數量大的結論,而且材料也沒有體現紙幣發行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A項錯誤;材料主要反映了根據地銀行發行的紙幣的流通情況和信譽情況,無法看出貨幣體系的完善,B項錯誤;材料只是說隨時可以換光洋,但并沒有提及是等額兌換,D項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解題的關鍵信息是“工農自己設銀行,紙幣通行各地方。到處都有兌換處,隨時可以換光洋”,側重學生解讀分析材料的能力。10.(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1948年7月,彭真在北岳區城市工作干部會議的報告中指出,“入城以后,要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的社會秩序”。該報告旨在( )A.推進新民主主義革命進程 B.總結城市接管經驗C.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 D.借鑒土地革命做法【答案】A【知識點】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及其意義【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48年7月處于解放戰爭時期,彭真的報告體現了當時共產黨對于城市工作的要求,目的是在城市中建立符合新民主主義革命目標的社會秩序,進而推進新民主主義革命進程,A項正確;材料只是指出了入城后的要求和目標,沒有涉及城市接管經驗的總結內容,B項錯誤;當時處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沒有進入社會主義革命時期,C項錯誤;土地革命主要涉及農村土地問題,彭真的報告主要是對城市的規劃和要求,沒有提及借鑒土地革命的做法,D項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解題的關鍵是抓住材料時間,解讀材料中彭真的報告內容,結合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對城市管理及其作用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的能力。11.(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1949-1966年,在黨和政府領導下,全國出版了一批馬克思主義通俗讀物,如《什么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社會》等。黨員干部和各界群眾積極閱讀,將之作為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入門或輔助書籍。這有利于( )A.開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B.認同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C.完善馬克思主義學科理論體系D.深入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答案】B【知識點】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總路線;“一五”計劃與三大改造;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探索【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49-1966年處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這一時期《什么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社會》等一批馬克思主義通俗讀物的出版,有利于黨員干部和各界群眾了解和初步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社會主義的內涵,進而增強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感,B項正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已經開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A項錯誤;材料中的這些通俗讀物主要是讓黨員干部和各界群眾學習馬克思主義,了解社會主義,并非完善馬克思主義學科理論體系,C項錯誤;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逐步形成和發展,D項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1949—1978年是新中國進行社會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成果基礎上,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歷史性轉變,全面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之后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鑒戒,獨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曲折探索中積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12.(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 考古學家在圖斜線區域發掘出大批紅繪陶瓶,其制作年代為公元前5-前3世紀,瓶畫主題多取材自《荷馬史詩》《俄狄浦斯王》等文學作品。與這批文物相互印證的史實是( )A.克里特人的海洋貿易 B.古希臘人的海外移民C.羅馬共和國的軍事征服 D.希臘文化對羅馬的影響【答案】B【知識點】古代世界文明的擴展【解析】【分析】依據圖中斜線區域可知,位于意大利的西西里島東部。依據材料“公元前5-前3世紀”“瓶畫主題多取材自《荷馬史詩》《俄狄浦斯王》等文學作品”并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8世紀,古希臘人以移民方式擴大影響,他們憑借自己的組織能力、航海技術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殖民,西西里島包括在內。《荷馬史詩》《俄狄浦斯王》等文學作品是古希臘早期的文學作品,這些文學作品出現在西西里島中的紅繪陶瓶上,反映了隨著希臘的海外移民,將希臘文化傳播到西西里島,B項正確;圖中斜線區域位于西西里島東部,不是克里特人的主要活動區域,而且材料也沒有體現他們的海洋貿易的情況,A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希臘文化傳播到西西里島,沒有涉及羅馬共和國軍事征服的相關信息,C項錯誤;公元前3世紀晚期,西西里島被羅馬統治,與材料時間不符,D項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古代文明的擴展。古希臘人以移民方式擴大影響。他們憑借自己的組織能力、航海技術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殖民。在200年左右的時間里,他們在東起黑海東岸、西到西班牙的廣大地區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城邦國家。隨著希臘的海外移民,促進了希臘文化的傳播。13.(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811年,法蘭克王國查理大帝立下遺囑,將財富分為3份。其中的兩份即刻分給21座都主教城,由當地的都主教、主教共同處置;剩下一份待他身故后再分給上述都主教城、他的后人、窮人和宮廷仆役。可見,在當時的法蘭克王國( )A.封君封臣制導致權力分散 B.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得到鞏固C.教會具備抗衡君主的實力 D.世俗王權需要宗教神權的支持【答案】D【知識點】西歐的王權;基督教會【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查理大帝立下遺囑,將其財富分為3份,兩份財富分給21座都主教城的都主教和主教,剩下一份中的部分財富在其死后分給都主教城。結合所學可知,中古時期的西歐,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的權力長期并立。國王依靠教會支持獲得政權的合法性;教會依靠王權擴展基督教,維護教會權威。材料中查理大帝的做法體現了世俗王權需要宗教神權的支持,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世俗王權與教會的關系,沒有涉及封君封臣制度以及其造成的影響,A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世俗王權與教會的關系,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是指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材料沒有體現,B項錯誤;材料只是查理大帝的遺囑分配情況,不能得出教會具備抗衡君主的實力的結論,C項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中古西歐的王權和基督教會,解題的關鍵是把握中古時期西歐王權與基督教會的關系,進而理解材料中查理大帝的做法及其目的,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的能力。14.(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 從18世紀中期開始,英國的煤礦主、鹽場主等企業主積極投資興建運河。到1830年,英國可通航的內陸水道從1000英里擴展至近4000英里,滿足了工農業對低運輸成本的需求。英國的運河修建主要是為了( )A.擴大資本積累 B.優化產業布局C.推廣機器生產 D.改善交通條件【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解析】【分析】依據材料中的時間可知,當時處于英國工業革命時期。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商品輸出成為主要方式。煤礦主、鹽場主等企業主作為投資者,主要目的是獲取經濟利益。修建運河有利于改善運輸條件,降低運輸成本,擴大貿易范圍,增加利潤,進而擴大資本積累,A項正確;煤礦主、鹽場主等企業主作為投資者,主要目的是獲取經濟利益,而且運河修建主要與運輸有關,與產業布局優化、推廣機器生產無直接關系,BC兩項錯誤;修建運河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交通條件,但煤礦主、鹽場主等企業主作為投資者,主要目的是獲取經濟利益,而非改善交通條件,D項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第一次工業革命。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英國掀起了開鑿運河、疏浚河道的熱潮。15.(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194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以國際合作的方式編寫區域新歷史。隨后,多卷本的《非洲通史》《中亞文明史》《拉丁美洲通史》等陸續出版,書中給予非西方古代文明更高評價。這些著作的編寫( )A.表明國際文化合作漸成趨勢 B.得益于亞非拉新興國家的發展C.有助于對文化多樣性的理解 D.體現了聯合國遺產保護的職能【答案】C【知識點】世界文化多樣性【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非洲通史》《中亞文明史》《拉丁美洲通史》等區域新歷史著作的編寫,并且書中給予非西方古代文明更高評價,有助于打破以往對西方文明過度關注的局面,讓人們更多地了解和認識世界各種文明,有助于文化多樣性的理解,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區域新歷史著作的編寫和對非西方古代文明的評價,不是強調國際文化合作本身,不能說明國際文化合作漸成趨勢,A項錯誤;這些著作的編寫是教科文組織推動文化認知的舉措,并非得益于當時亞非拉新興國家的發展,而且1947年亞非拉新興國家正在發展中,B項錯誤;材料涉及的是編寫歷史著作,沒有涉及聯合國遺產保護職能的相關信息,D項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社會信息化和文化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世界。但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過程中,文化多樣性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各國都在努力維護自己的文化特征,維系自己的文化根脈。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有利于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16.(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 海灣地區產油國的石油收入在20世紀70年代“石油繁榮”中激增,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年均增長率達到10%-20%。然而1980-1986年國際油價下跌導致它們的石油收入銳減,國內生產總值也迅速下滑。這主要是由于上述產油國( )A.產業結構相對單一 B.缺乏經濟自主權C.政治局勢動蕩不安 D.未建立協作組織【答案】A【知識點】發展中國家的成就;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問題及處理結果【解析】【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在20世紀70年代,由于石油繁榮,海灣地區產油國石油收入激增,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但在1980—1986年國際油價下跌時,這些國家石油收入銳減,國內生產總值迅速下滑。結合所學可知,這主要是因為這些產油國產業結構相對單一,過度依賴石油產業,沒有實現經濟發展的多元化,A項正確;二戰后海灣地區的國家取得民族獨立,擁有一定的經濟自主權,而且材料體現的是石油價格變化與經濟狀況的關系, 無法推斷出缺乏經濟自主權,B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石油價格變化與經濟狀況的關系, 無法看出政治局勢動蕩不安,以及對經濟的影響,C項錯誤;1960年,海灣產油國成立了協作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D項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發展中國家的成就和面臨的挑戰。解題的關鍵是解讀材料,得出反映的現象,即海灣地區產油國 石油價格變化與經濟狀況的關系,聯系二戰后以來海灣地區產油國經濟發展的成就和局限性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的能力。17.(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赦宥原本是中國古代皇帝對犯罪者予以赦免、減刑的政治行為。皇帝以赦書推行赦宥。中國歷代都建立有系統而嚴密的信息傳遞制度,可以確保將赦書傳遞到地方。相較前朝而言,宋代頒行赦書的頻次較高。在皇帝南郊祭祀以及設明堂、立儲、立后、報祥瑞之際,朝廷都會大赦天下。赦宥的內容并不限于對犯罪者刑罰的減免,還包括免除百姓未納的稅錢,緩和勞役負擔,將赤貧百姓編入軍籍,取締胥吏對庶民的剝削等。赦書屬于最高級別的行政文書。在宋代,普通公文采用步遞傳達,赦書則通過馬遞傳送。赦書必領限期送達地方所有路府州縣。地方最高長官須集會官吏軍民,出迎赦書,當眾宣讀。這種禮儀旨在使地方民眾意識到中央政府的存在。——摘編自鄧小南等主編《文書·政令·信息溝通:以唐宋時期為主》(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信息傳遞的角度,概括宋代赦書的主要特征。(2)結合所學知識,從文書運行的角度,簡述對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認識。(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答案】(1)特征:制度化加強,頻次較高;類型明確;恩賞內容豐富;政府重視,效率高;程序規范,皇權色彩濃厚。(2)論題:文書行政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在歷代國家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闡述:文書行政是指以文書作為行政工具,在國家政策法令頒行、各類事務處理、各級行政機構政務互通上,以文書形式進行上報下達平移的一種行政方式。文書行政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在歷代國家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體現了國家治理思想的傳承與創新。在具體的運行過程中,通過建立立體直通的政務文書體系,實行制度化、規范化的管理,根據文書緊急程度和重要性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運送,保障了文書傳遞的效率和權威性。文書傳遞體系的建立,能夠確保中央政令的有效傳達和執行,強化中央集權。同時,不同級別的文書有不同的傳遞方式和要求,體現了等級制度和管理的規范化。文書內容的多樣性,有利于解決社會問題,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國家治理的有序進行。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國家治理高度依賴文書行政,通過建立完善的文書運行系統,實現了政務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并通過制度化管理提高了國家治理的效率和效力。【知識點】中國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解析】【分析】(1)特征:依據材料“相較前朝而言,宋代頒行赦書的頻次較高”可知,制度化加強,頻次較高;依據材料“赦宥的內容并不限于對犯罪者刑罰的減免,還包括免除百姓未納的稅錢,緩和勞役負擔,將赤貧百姓編入軍籍,取締胥吏對庶民的剝削等”可知,類型明確;恩賞內容豐富;依據材料“在宋代,普通公文采用步遞傳達,赦書則通過馬遞傳送。赦書必領限期送達地方所有路府州縣”可知,政府重視,效率高;依據材料“赦書必領限期送達地方所有路府州縣。地方最高長官須集會官吏軍民,出迎赦書,當眾宣讀。這種禮儀旨在使地方民眾意識到中央政府的存在”可知,程序規范,皇權色彩濃厚。(2)本小問要求從文書運行角度簡述對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認識,屬于開放性論述題。首先要明確觀點,然后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史論結合的闡述。結合文書行政的作用得出觀點是文書行政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在歷代國家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后結合所學解釋文書行政的含義和地位,即文書行政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文書行政在歷代國家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體現了國家治理思想的傳承與創新;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文書體系的具體運行方式,依據據材料“在皇帝南郊祭祀以及設明堂、立儲、立后、報祥瑞之際,朝廷都會大赦天下。赦宥的內容并不限于對犯罪者刑罰的減免,還包括免除百姓未納的稅錢,緩和勞役負擔,將赤貧百姓編入軍籍,取締胥吏對庶民的剝削等”“在宋代,普通公文采用步遞傳達,赦書則通過馬遞傳送。赦書必領限期送達地方所有路府州縣。地方最高長官須集會官吏軍民,出迎赦書,當眾宣讀”并結合所學可知,通過建立立體直通的政務文書體系,實行制度化、規范化的管理,根據緊急程度和重要性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進行傳送,保障了文書傳遞的效率和權威性。其次總結文書行政對國家治理的作用,即文書傳遞體系的建立,能夠確保中央政令的有效傳達和執行,強化中央集權。同時,不同級別的文書有不同的傳遞方式和要求,體現了等級制度和管理的規范化。文書內容的多樣性,有利于解決社會問題,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國家治理的有序進行。最后進行總結,升華主題,得出結論是中國古代國家治理高度依賴文書行政,通過建立完善的文書運行系統,實現了政務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并通過制度化管理提高了國家治理的效率和效力。【點評】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中央行政制度—文書制度。第一問, 要求從信息傳遞角度概括宋代赦書的主要特征,我們需要從材料中提取關鍵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主要從頻次、類型、內容、效率、程序以及特點等角度作答;第二問,要求從文書運行的角度,簡述對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認識。結合文書行政的作用得出觀點,然后結合所學從文書制度的含義和地位、運行過程以及作用等角度進行闡述,最后得出結論,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闡述的能力。18.(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一五”計劃實施前后,全國城市人口迅速增長,城市蔬菜供應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1953年,第三次農業互助合作會議召開。會后,農村工作部強調大城市郊區的農業生產應以生產蔬菜為中心,引導菜農有計劃生產。1956年3月,國務院決定,大中城市的蔬菜供應由商業部統一經營管理,商業部下設中國蔬菜公司具體負責經營,從而形成了部分大中城市蔬菜統購包銷制的基本形式。——摘編自陳禮軍《新中國城市蔬菜供應體系變遷的歷史考察(1949-1965年)》等材料二 改革開放初期,全國城市幾乎都存在蔬菜供應緊張的問題。1984年10月,國務院強調“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開放活”。1988年4月,上海市開始實行“雙軌分流”試點改革,一部分蔬菜由購銷站經營,執行規定的價格,虧損由國家承擔;另一部分蔬菜由交易市場經營,自負盈虧。1988年5月,全國十城市蔬菜體制改革會議召開,強調要更多地用價值規律來指導蔬菜生產和供應。這些改革措施的順利實施,不僅滿足了城市居民對蔬菜的需求,而且提高了菜農的收入,為蔬菜供銷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奠定了基礎。——摘編自林升寶《改革開放初期上海蔬菜供銷問題及其應對》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黨和政府在不同時期解決蔬菜供銷問題的共通之處。(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蔬菜供銷體制的階段性變化及其影響。【答案】(1)共通之處:采取多種措施以保證城市蔬菜供應,把解決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作為重要任務;對蔬菜供銷進行一定程度的管理和調控;都不同程度采取了市場經營的方式。(2)第一階段:政府通過中央計劃經濟控制,強調城市郊區蔬菜的生產和由國家統購包銷制度保證蔬菜的供應。影響:部分穩定了城市蔬菜供應,但限制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第二階段:開始放開雙軌制改革,允許市場和政府雙管齊下,逐步引入市場機制。影響:改善了蔬菜供應;激發生產者積極性,提高了菜農收入,增強了市場活力。【知識點】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一五”計劃與三大改造【解析】【分析】(1)共通之處:依據材料“農村工作部強調大城市郊區的農業生產應以生產蔬菜為中心,引導菜農有計劃生產”“國務院決定,大中城市的蔬菜供應由商業部統一經營管理,商業部下設中國蔬菜公司具體負責經營,從而形成了部分大中城市蔬菜統購包銷制的基本形式”“國務院強調‘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開放活’”“實行‘雙軌分流’試點改革”“強調要更多地用價值規律來指導蔬菜生產和供應”可知,采取多種措施以保證城市蔬菜供應,把解決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作為重要任務;依據材料“農村工作部強調大城市郊區的農業生產應以生產蔬菜為中心,引導菜農有計劃生產”“一部分蔬菜由購銷站經營,執行規定的價格,虧損由國家承擔”可知,對蔬菜供銷進行一定程度的管理和調控;依據材料“商業部下設中國蔬菜公司具體負責經營”“另一部分蔬菜由交易市場經營,自負盈虧”可知,都不同程度采取了市場經營的方式。(2)階段性變化及其影響:第一階段:依據材料“大中城市的蔬菜供應由商業部統一經營管理,商業部下設中國蔬菜公司具體負責經營,從而形成了部分大中城市蔬菜統購包銷制的基本形式”可知,這一階段政府通過中央計劃經濟控制,強調城市郊區蔬菜的生產和由國家統購包銷制度保證蔬菜的供應。影響:依據材料“全國城市人口迅速增長,城市蔬菜供應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大中城市的蔬菜供應由商業部統一經營管理”并結合所學可知,部分穩定了城市蔬菜供應;依據材料“農村工作部強調大城市郊區的農業生產應以生產蔬菜為中心,引導菜農有計劃生產”可知,限制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第二階段:依據材料“上海市開始實行‘雙軌分流’試點改革,一部分蔬菜由購銷站經營,執行規定的價格,虧損由國家承擔;另一部分蔬菜由交易市場經營”可知,開始放開雙軌制改革,允許市場和政府雙管齊下,逐步引入市場機制。影響:依據材料“不僅滿足了城市居民對蔬菜的需求”可知,改善了蔬菜供應;依據材料“提高了菜農的收入,為蔬菜供銷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奠定了基礎”并結合所學可知,激發生產者積極性,提高了菜農收入,增強了市場活力。【點評】本題考查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第一問, 要求指出黨和政府在不同時期解決蔬菜供銷問題的共通之處,需要從材料中提取相關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比較歸納,主要從措施、任務、方式等方面分析;第二問, 要求概述蔬菜供銷體制的階段性變化及其影響,主要從一五計劃時期和改革開放初期兩個階段進行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的能力。19.(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19世紀美國通俗音樂的演變時間 概況16-17世紀 北美殖民地音樂起源于歐洲音樂,由白人殖民者帶入;形式多為贊美詩、民歌和民謠,套用歐洲的古老曲調演唱。17世紀 因奴隸貿易,非洲音樂傳入北美。黑人奴隸仿造傳統非洲樂器進行擊打、彈奏,采用西非的呼應方式在勞作時歌唱。19世紀中期 布魯斯音樂逐漸形成。它脫胎自非洲音樂并融入歐洲音樂風格,于南北戰爭后在美國南部廣泛流行。19世紀后期 爵士音樂開始出現。它總體上融合了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元素,在留聲機發明后,通過錄制唱片而成為美國通俗音樂的主流。——摘編自張津瑞、林廣《地圖上的美國史》等材料二 非洲黑人被販運到美洲后,借助他們的傳統音樂來排解苦悶和思鄉之情。雖然遭到奴隸主頻繁禁止,但非洲音樂傳統仍被保留下來,并成為奴隸反抗壓迫的手段,如1739年發生在南卡羅來納的斯通起義就以連續的鼓點作為起義信號。后來,吸納了非洲音樂傳統的樂手往往將貧困、壓迫、不公正等社會問題作為演唱的主題,深刻影響了美洲社會的聽覺,進而改變著大眾對黑人的認知。——摘編自(美)本特利、齊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16-19世紀美國通俗音樂演變的時代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非洲音樂對美洲社會變革的促進作用。【答案】(1)時代背景:歐洲對北美的殖民;奴隸貿易;南北戰爭;工業革命與技術發展。(2)促進作用:文化融合與創新,豐富美國音樂形式;通過音樂表達社會問題,提高社會對黑人的關注;改變公眾認識,提高社會對黑人文化價值的重視,推動社會平等。【知識點】歐洲殖民者對被殖民地區文化的影響;獨立戰爭前后的美國文化【解析】【分析】(1)時代背景:依據材料“北美殖民地音樂起源于歐洲音樂,由白人殖民者帶入”可知,歐洲對北美的殖民;依據材料“因奴隸貿易,非洲音樂傳入北美。黑人奴隸仿造傳統非洲樂器進行擊打、彈奏,采用西非的呼應方式在勞作時歌唱”可知,奴隸貿易;依據材料“它脫胎自非洲音樂并融入歐洲音樂風格,于南北戰爭后在美國南部廣泛流行”可知,南北戰爭;依據材料“在留聲機發明后,通過錄制唱片而成為美國通俗音樂的主流”并結合所學可知,工業革命與技術發展。(2)促進作用:依據材料“吸納了非洲音樂傳統的樂手往往將貧困、壓迫、不公正等社會問題作為演唱的主題,深刻影響了美洲社會的聽覺,進而改變著大眾對黑人的認知”并結合所學可知,通過音樂表達社會問題,提高社會對黑人的關注;改變公眾認識,提高社會對黑人文化價值的重視,推動社會平等;依據材料“布魯斯音樂逐漸形成。它脫胎自非洲音樂并融入歐洲音樂風格,于南北戰爭后在美國南部廣泛流行”并結合所學可知,文化融合與創新,豐富了美國音樂形式。【點評】本題考查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第一問,要求歸納16—19世紀美國通俗音樂演變的時代背景,需要從材料中提取關鍵信息,并聯系當時的歷史大環境進行分析,主要從歐洲殖民擴張、奴隸貿易、南北戰爭以及工業革等角度分析;第二問,要求分析非洲音樂對美洲社會變革的促進作用,需要從材料中提取關鍵信息,結合所學從對非洲和黑人與對美國音樂的影響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20.(2025高三上·陜西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學者認為,以語言、農業、國家、科學四種歷史上先后出現的新增重大變量為依據,可將截至目前的人類歷史演進分為四個時代(如圖所示)。后一個時代都疊加在前一個時代基礎之上,每一個時代都在發揮著深層的影響力。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取某個時代并圍繞其深層影響力,擬定論題,進行闡釋。(要求:論題明確,論證充分,邏輯嚴謹,表述清晰)【答案】論題:農業時代奠定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石,影響深遠。闡釋:在農業時代,人們開始馴化農作物與家畜,實現了從采集漁獵向農業生產的轉變。這使得人口得以大量增長,形成相對穩定的聚落,為社會分工提供了條件。一部分人可以脫離農業生產,從事手工業、管理等活動,推動了早期城市的出現。同時,農業生產的剩余產品催生了私有制,進而促使階級分化,為國家的產生奠定基礎。而且農業時代所形成的關于天文歷法、灌溉等相關知識,也是后續科學發展的源頭之一。在文化方面,圍繞農業生產形成了獨特的農耕文明信仰與習俗等,至今仍在很多地區有著深厚的文化傳承印記。總之,農業時代的諸多成果層層疊加,為后續人類歷史的演進提供了根基,發揮著深層且持久的影響力。【知識點】原始農耕畜牧的出現及其影響【解析】【分析】本題屬于開放性論述題,要求選取圖中呈現的人類歷史演進的某個時代,圍繞其深層影響力來擬定論題并進行闡釋。首先,理解題目給定的時代劃分依據和特點:題目以語言、農業、國家、科學這四種先后出現的重大變量為依據劃分了四個時代,說明每個時代都因這些關鍵因素的出現而具備獨特的發展特征,并且后續時代是在前一時代基礎上疊加發展的,因此各時代有著層層遞進且相互關聯的影響力。然后選取時代擬定進行論題,如選擇“農業時代”,結合農業時代的影響得出論題是農業時代奠定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石,影響深遠。結合農業的產生對生產力、社會分工、城市產生、國家產生、科學文化等方面的影響進行闡釋。具體示例如下:在農業時代,人們開始馴化農作物與家畜,實現了從采集漁獵向農業生產的轉變。這使得人口得以大量增長,形成相對穩定的聚落,為社會分工提供了條件。一部分人可以脫離農業生產,從事手工業、管理等活動,推動了早期城市的出現。從政治方面來說,農業生產的剩余產品催生了私有制,進而促使階級分化,為國家的產生奠定基礎。從文化方面來說,而且農業時代所形成的關于天文歷法、灌溉等相關知識,也是后續科學發展的源頭之一。在文化方面,圍繞農業生產形成了獨特的農耕文明信仰與習俗等,至今仍在很多地區有著深厚的文化傳承印記。最后總結升華,強調農業時代的影響力,即農業時代的諸多成果層層疊加,為后續人類歷史的演進提供了根基,發揮著深層且持久的影響力。【點評】本題考查原始農業的產生,解題思路是首先解讀材料和圖示,分析理解其內涵和關系,然后任意選取一個時代,如選擇農業時代,結合農業時代的整體影響得出結論,其次結合農業的產生對生產力、社會分工、城市產生、國家產生、科學文化等方面的影響進行闡釋,最后得出結論,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闡述的能力。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八省聯考)陜西、山西、寧夏、青海2025年1月高三適應性測試歷史試卷(學生版).docx (八省聯考)陜西、山西、寧夏、青海2025年1月高三適應性測試歷史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