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中考歷史全真模擬卷【吉林專用】一、選擇題(每題1分,共25分)1.[2024年吉林長春中考真題]下圖文物出土于距今五六千年的紅山文化遺址。對其研究,可以了解( )紅山文化玉龍A.中華文明起源 B.奴隸社會瓦解C.封建國家形成 D.皇帝制度確立2.[2023年吉林長春中考真題]下列文物可以入選博物館“宅茲中國——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的是( )A.司母戊鼎 B.五銖錢 C.擊鼓說唱俑 D.青瓷蓮花尊3.[2025屆·吉林長春·一模]人們不再用間接統治城市的傳統方式來管理國家,而是變成了向各個城市派遣直屬中央的官吏來進行直接統治。與這一轉變直接相關的是( )A.世襲制的開始 B.分封制的確立C.縣制的推行 D.行省制的建立4.[2023年吉林長春中考真題]在“大一統”理論指導下,秦朝設立了諸多的中央官職,其中掌管監察事務的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通判5.[2025屆·吉林長春·模擬考試]右圖為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的力量對比圖,為解決該問題,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恢復郡縣制 B.實行休養生息C.頒行“推恩令” D.設立三省六部6.[2025屆·吉林長春·模擬考試]513年,鮮卑貴族拓跋顯偶去世后并未歸葬鮮卑舊地,而是葬于中原。另外,在他的墓志銘中,其姓為“元”而非“拓跋”。與上述現象密切相關的是( )A.周平王東遷洛邑 B.北魏孝文帝改革C.北宋王安石變法 D.忽必烈定都大都7.[2025屆·吉林四平·一模]“自經此項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會,窮苦子弟,棲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躍登上第?!辈牧媳砻鳌按隧椫贫取保? )A.縮小了封建統治的基礎 B.忽視對讀書人品德考察C.杜絕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D.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8.[2024年吉林長春中考真題]“瓷”與“詞”是中華文明的代表?!按伞庇衅餍皖伾y飾,“詞”有墨跡情懷精神,二者的輝煌時代均出現于( )A.隋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9.[2023年吉林長春中考真題]歷史社團開展探究式學習,搜集了關漢卿、馬致遠、白樸等人物的資料、該社團研究的主題是( )A.唐詩 B.宋詞 C.元曲 D.小說10.[2025屆·吉林長春·一模]以下是某學校歷史社團書寫的三副對聯,它們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對聯一:欲知清代軍國事,不讀軍機終難全 對聯二:詩文成罪狀,縱橫陷深淵 對聯三:間年外域有人來,寧可求全關不開A.專制集權的不斷強化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C.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 D.中國古代民族關系變化11.[2025屆·吉林長春·一模]“如果說鴉片戰爭的震撼主要沖擊的是東南沿海地區的話,那么,持續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則把沉重的震撼……推及至中國社會的中樞。”下列史實能佐證這一結論的是( )A.英軍攻陷浙江定海 B.日軍進攻山東威海衛C.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D.八國聯軍攻陷北京12.[2025屆·吉林長春·一模]民國初,“剪辮令”發布后,當時政府為了鼓勵人們剪辮子,甚至在面攤前立上告示:剪辮者獎肉面一碗。告示下則是一大堆剪掉的發辮。這反映了當時( )A.民眾貧窮平時買不起肉面 B.民眾保守還未徹底接受新思想C.民眾留戀清政府不愿剪辮 D.政府手段過于軟弱只能討好民眾13.[2025屆·吉林長春·模擬考試]井岡山被譽為“革命的燈塔”,因為中國共產黨在這里( )A.確立建黨建軍原則 B.創建人民軍隊C.開辟正確革命道路 D.發動秋收起義14.[2025屆·吉林四平·一模]2024年的春晚,西安分會場《山河詩長安》的驚艷亮相引起全國關注。上世紀30年代的西安也因張楊發動對蔣兵諫,成為中外輿論的焦點。該事件的解決( )A.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B.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C.揭露國民黨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 D.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15.[2023年吉林長春中考真題]“我軍悉能以血肉之軀與日軍相抗,其視死如歸之精神可歌可泣?!蚱迫哲娙齻€月征服中國之迷夢,”材料描述的是( )A.淞滬會戰 B.平型關大捷 C.臺兒莊戰役 D.棗宜會戰16.[2024年吉林長春中考真題]“這次大會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提供了可靠的保證?!蔽闹械摹肮饷髑巴尽笔侵福? )A.結束君主專制制度 B.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C.推翻北洋軍閥統治 D.建立新民主主義中國17.[2025屆·吉林四平·一模]今年是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某班籌辦一期“永遠的懷念——走近毛主席”為主題的展板,所選史實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①出席中共一大 ②發表《論持久戰》 ③發動秋收起義 ④親赴重慶談判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18.[2024年吉林長春中考真題]毛澤東曾說:“延安是我們的,我們在這里開了窯洞,種了小米?!钡?947年3月,中共中央卻主動撤離延安。這一行動反映了我軍( )A.軍事指揮策略靈活 B.拉開戰略進攻序幕C.配合正面戰場作戰 D.取得戰略決戰勝利19.[2025屆·吉林長春·一模]祖國統一是海峽兩岸中國人的神圣使命,排列下列相關活動的先后順序( )①臺灣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 ②大陸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③汪辜會談 ④臺灣當局開放居民赴大陸探親⑤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A.④⑤①③② B.④⑤③②① C.⑤④①②③ D.⑤④③①②20.[2025屆·吉林四平·一模]史料種類眾多,其中第一手史料,也叫原始史料,是歷史發生最初的、最原始的記錄。其他史料如文字記載、口述回憶等或由立場的不同,或受環境的影響,不如第一手史料更能反映歷史的本真。以下選項作為研究古希臘歷史第一手史料最恰當的是( )A.雅典衛城遺址 B.《伯羅奔尼撒戰爭史》C.電影《諸神之戰》 D.希波戰爭故事講述21.[2025屆·吉林長春·模擬考試]1787年美國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它依據的原則是( )A.分權制衡 B.君權神授 C.中央集權 D.自由平等22.[2024年吉林長春中考真題]如圖思維導圖“?”處應為( )A.近代自然科學產生 B.馬克思主義的誕生C.資本主義制度擴展 D.國際政治格局變動23.[2025屆·吉林長春·一模]1935年,羅斯福簽署的《社會保障法》緩解了經濟大危機的沖擊;1942年,英國發布的《貝弗里奇報告》建議讓每一個英國人“從搖籃到墳墓”都能享受到有效的社會保障。據此可知,社會保障制度( )A.是應對經濟危機的唯一措施 B.是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C.以限制法西斯擴張為目的 D.消除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24.[2025屆·吉林長春·模擬考試]它與聯合國成為支撐、協調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兩大支柱。它是( )A.歐洲聯盟 B.國際聯盟C.歐洲共同體 D.世界貿易組織25.[2025屆·吉林長春·一模]世界人民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主要行動有( )①成立聯合國 ②推行“冷戰” ③建立WTO ④設立“世界環境日”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非選擇題(共35分)26.[2024年吉林長春中考真題]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古代——精神萌發,源遠流長】材料一:①“愚公移山”——神話傳說②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③“明水軍與倭寇激戰”(明代《倭寇圖卷》中描繪的情景)(1)分析材料一,依次填寫對應正確的序號。 (3分)精神品質 反抗侵略,不畏犧牲 鍥而不舍,堅持不懈 明德修身,堅貞不屈序號【近代——困境激發,磨難錘煉】材料二:歷史的腳步,告訴近代中國的愛國主義者,必須有了解世界、學習世界的眼光和心思,把外國的好東西作為改造中國的借鑒。——摘自陳旭麓《中國近代史十五講》(2)結合兩例史實,對材料二觀點加以說明。 (4分)【現代——承揚開新,使命擔當】材料三: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繼續帶領中國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奮斗。在新生政權的鞏固中、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展現出雄渾的精神氣象、磅礴的精神力量。——摘編自沈壯海《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3)依據材料三,任選角度提煉一個觀點,結合三例史實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字數200字左右) (9分)27.[2024年吉林長春中考真題]商品貿易塑造人類歷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材料一:原始社會后期,隨著社會分工、產品剩余及私有制的產生,出現了商業貿易。人類社會的商貿活動最初只是地方性行為,后擴大到國與國、洲與洲之間。——摘編自部編版《歷史·經濟與社會生活》材料二:羅馬帝國的統一使得內部的區域性貿易和對外貿易空前興旺發達。海上航路、內陸河道、陸上通道和古老商道,這些都有助于物資交流。2世紀時,羅馬市場上有波斯的掛毯、中國的絲綢。遙遠東方古國的技藝、寶貨、物產與文明信息源源不斷地進入羅馬,一些有關羅馬的信息,也通過商人傳到了中國。——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等材料三:——摘自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材材料四:材料五:到1900年左右,世界終于形成一個牽一發則動全身的有機整體,但這是與帝國主義列強對于世界上其余地區、國家的宰割、奴役密切聯系在一起的。1900年以后,人類歷史的發展趨勢就是解決這個矛盾,消滅這種不公正的現象。——均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1)依據材料一,指出商業貿易的產生背景和發展趨勢。(3分)(2)依據材料二,概括羅馬帝國貿易活動的有利條件及影響。結合所學,寫出此時期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3分)(3)分別寫出材料三中圖片所示的貿易活動名稱。結合所學比較二者的不同之處。(3分)(4)解讀材料四的圖表。依據材料四、五對世界貿易活動進行評價。(4分)(5)運用20世紀前期亞非拉國家的史實,對材料五劃線部分進行例證。(兩例即可)(2分)材料六:當今,貿易自由化是世界經濟發展和各國合作共贏的必然要求,以其為核心,世界經濟呈現出不可阻擋的潮流。——摘編自蔡昉《中國故事到中國智慧》(6)結合所學,談談你對材料六中“潮流”的認識。(4分)參考答案1.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紅山文化遺址”“玉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紅山文化發源于東北地區西南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分布范圍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體現了中華文明的起源,A項正確;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屬于原始社會,不是奴隸社會,排除B項;我國封建國家形成是在公元前221年,排除C項;皇帝制度確立于秦朝,排除D項。故選A項。2.答案: A3.答案: C解析: 根據題干信息“人們不再用間接統治城市的傳統方式來管理國家,而是變成了向各個城市派遣直屬中央的官吏來進行直接統治”,可知與商鞅變法相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在各國的變法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成效最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上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因此與這一轉變直接相關的是縣制的推行,C項正確;世襲制,是古代君王去世后,將君王的位置轉給自己子孫的傳承制度,與“變成了向各個城市派遣直屬中央的官吏來進行直接統治”的內容不符,排除A項;西周初年,周王為了鞏固政治形勢,鞏固疆土,根據血緣關系的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確立分封制,與“變成了向各個城市派遣直屬中央的官吏來進行直接統治”的內容不符,排除B項;為了進行有效的管轄和統治,元政府在地方設立行中書省,在行省之下,繼承前代的制度,設路、府、州、縣,“行省制度”是秦以來郡縣制的一大發展,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變成了向各個城市派遣直屬中央的官吏來進行直接統治”的內容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4.答案: C5.答案: C解析: 第一步,分析材料內容。分析餅狀圖可知,西漢初期,中央轄郡和中央人口均不如封國,地方封國實力較強。第二步,結合所學知識判斷答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年實行郡國并行制,諸侯王勢力強大,威脅到了中央集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削弱封國勢力,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正確。6.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鮮卑貴族、其姓為元而非拓跋”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推行了漢化改革,用漢語、穿漢服,改漢姓等,極大地促進了鮮卑族的漢化進程。題干中提到的拓跋顯俊葬于中原和姓氏改為“元”,正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期鮮卑族漢化加深的體現,B項正確;周平王東遷主要是政治中心的轉移,與鮮卑族的葬地和姓氏變化沒有直接聯系,排除A項;北宋王安石變法發生在北宋時期,與鮮卑族和南北朝時期的歷史背景不符,排除C項;忽必烈是元朝的建立者,他定都大都(今北京)是在元朝時期,與鮮卑族的葬地和姓氏變化沒有直接聯系,排除D項。故選B項。7.答案: D解析: 根據題干信息“自經此項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會,窮苦子弟,棲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躍登上第”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映的是科舉制??婆e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的選拔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也促進了階層的流動和教育的發展,D項正確;科舉制是擴大了封建統治的基礎,而不是縮小,排除A項;題干強調的是科舉制的積極影響,而不是它的消極影響,排除B項;“杜絕了”說法錯誤,科舉制面向的是不同階層,排除C項。故選D項。8.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瓷’有器型顏色紋飾,‘詞’有墨跡情懷精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是中國瓷器的輝煌時代,當時汝窯、定窯、哥窯、鈞窯以及官窯五大名窯的瓷器各有特色,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后來發展成著名的瓷都。宋朝的主要文學形式是詞,具有豪放派和婉約派等流派。因此材料所述“瓷”與“詞”的輝煌時代均出現于宋朝,B項正確;詞出現于唐朝,在宋朝時進入輝煌時期,A項說法有誤,排除A項;材料所述“瓷”與“詞”的輝煌時代均出現于宋朝,而不是明朝、清朝,排除CD項。故選B項。9.答案: C解析: 根據題干信息“搜集了關漢卿、馬致遠、白補等人物的資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社團研究的主題是元曲。元朝戲劇空前發達,出現了元曲。元代最優秀的雜劇作家是關漢卿,與關漢卿齊名的雜劇家還有馬致遠、白補、鄭光祖等,關、馬、鄭、白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譽為“元曲四大家”,C項正確;唐詩代表人物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排除A項;宋詞代表人物有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等人,排除B項;小說是明清時期,代表人物有曹雪芹、施耐庵、吳承恩等人,排除D項。故選C項。10.答案: A11.答案: C解析: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攻進北京城,洗劫并焚毀了皇家園林——圓明園,故C正確;英軍攻陷浙江定海發生在鴉片戰爭時期,排除A;日軍進攻山東威海衛發生在甲午中日戰爭時期,排除B;八國聯軍攻陷北京發生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排除D。12.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民國初年,“剪辮令”發布,這是為了去除舊時代的象征,推動社會的革新。但政府為了鼓勵人們剪辮子,采取了在面攤前立告示,承諾剪辮者獎肉面一碗的措施,并且下面還堆放了一大堆被剪掉的發辮。民眾保守還未徹底接受新思想這個選項與問題描述更為吻合。政府需要采取獎勵措施來鼓勵人們剪辮子,說明很多人可能并不愿意主動剪,這反映了他們在思想上還沒有完全接受新的社會變革和觀念,B正確;民眾貧窮平時買不起肉面。這個選項雖然提到了肉面,但它更多的是強調民眾的經濟狀況,而不是他們對剪辮子的態度。此外,僅僅因為醬肉面并不能直接推斷出民眾平時買不起,排除A;民眾留戀清政府不愿剪辮這個選項雖然提到了民眾不愿剪辮,但它更多地是強調對清政府的留戀。而問題描述中并沒有明確提到與清政府的關系,排除C;政府手段過于軟弱只能討好民眾這個選項對政府的評價過于片面。獎勵措施并不一定意味著手段軟弱,它可能只是政府為了更有效地推動某項政策而采取的策略,排除D。故答案為:B。13.答案: C解析: 據題干“井岡山被譽為‘革命的燈塔’”和所學知識可知,1927年秋收起義后,毛澤東率領軍隊多次攻打長沙失敗,在分析城市敵強我弱的形勢下,轉向了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開辟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之后革命根據地如星星之火之勢如火如荼的創立起來,成功探索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革命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C項正確;古田會議確立了建黨建軍原則,確立了軍隊政治工作的方針、原則、制度,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革命戰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的標志,排除B項;1927年,北伐戰爭的節節勝利,國民黨內的反動勢力背叛革命,為了挽救革命,消除黨內右傾投降主義的影響。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在共產國際的指示下召開緊急會議,結束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路線,決定在革命基礎較好的湖南、湖北、江西、廣東4個省舉行秋收暴動,實行土地革命,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徹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與題意中的“井岡山”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4.答案: B解析: 為逼蔣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臨潼華清池實行“兵諫”,扣押蔣介石,并通電全國,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經過中國共產黨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B項正確;平型關大捷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排除A項;重慶談判揭露了國民黨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排除C項;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排除D項。故選:B。15.答案: A16.答案: D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大會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領導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民主主義的中國,大會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光明前途”指的是建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D項正確;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排除A項;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也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二次正式合作,排除B項;1926年,國共合作進行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排除C項。故選D項。17.答案: B解析: 中共一大召開是1921年;1938年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發動秋收起義是1927年;親赴重慶談判是1945年。故B符合題意;ACD排列順序錯誤,排除。故選:B。18.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延安是我們的,我們在這里開了窯洞,種了小米’但1947年3月,中共中央卻主動撤離延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是對人民解放軍粉碎國民黨對陜甘寧解放區重點進攻的描述。面對國民黨對陜北的重點進攻,毛澤東、周恩來等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陜北。彭德懷率領的西北野戰軍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的重點進攻,體現我軍軍事指揮策略靈活,A項正確;1947年6月,劉鄧率軍挺進大別山拉開戰略進攻序幕,排除B項;配合正面戰場作戰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史實,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材料是對人民解放軍粉碎國民黨對陜甘寧解放區重點進攻的描述,該行動沒有使得我軍取得戰略決戰勝利,排除D項。故選A項。19.答案: C解析: 依據課本知識,1990年臺灣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次年祖國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關系協會,開始了經濟性、事務性商談和政治對話。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在海協會的倡議和積極推動下,經過海峽兩岸的共同努力,備受注目的第一次汪辜會談在新加坡正式舉行。1987年,臺灣當局調整“”政策,開放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并在經濟、文化交流方面采取了一些開放措施,海峽兩岸近三十年的隔絕狀態被打破。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教授楊力宇時,第一次提出一國兩制構想,所以⑤④①②③是正確的先后順序。故選C。20.答案: A解析: 根據題干材料“史料種類眾多,其中第一手史料,也叫原始史料,是歷史發生最初的、最原始的記錄。其他史料如文字記載、口述回憶等或由立場的不同,或受環境的影響,不如第一手史料更能反映歷史的本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雅典衛城遺址是希臘最杰出的古建筑群,是原始史料,可以作為研究古希臘歷史的第一手史料,A正確;《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是古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創作的歷史著作,可能摻雜著作者的情感,屬于第二手史料,排除B;電影《諸神之戰》可能摻雜著創作人員的情感,屬于第二手史料,排除C;希波戰爭故事的講述可能會受講述者的立場等影響,屬于第二手史料,排除D。21.答案: A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787年,美國制定了憲法,依據分權制衡原則,建立了聯邦制國家,A項正確君權神授是封建思想,排除B項; 1787年美國憲法依據分權制衡原則,中央集權是指政治權力主要集中在一個中央機構或政府的統治方式,它體現了主權的單一性和統一性的特征,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1787年美國憲法依據分權制衡原則,不是自由平等原則,排除D項。故選A項。22.答案: B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廣大工人同資本家展開多種形式的斗爭,工人運動逐漸興起,為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提供了條件。因此,題干思維導圖中的“?”處應為馬克思主義的誕生,B項正確。23.答案: B解析: 題干材料說明社會保障制度是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社會保障制度是工人階級斗爭的結果,資產階級也認為實行這種制度,可以緩和階級矛盾,創造一個有利于經濟發展的穩定的社會環境。B項符合題意;題干材料不能說明社會保障制度是應對經濟危機的唯一措施、以限制法西斯的擴張為目的,AC兩項不符合題意;社會保障制度不能消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方福利制度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社會保障制度是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24.答案: D解析: 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立。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后,其成員的關稅水平普遍降低,貿易壁壘進一步減少,促進了全球貿易和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貿易組織已經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國際組織之一,它與聯合國一起成為支撐、協調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兩大支柱。推動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D項正確;1993年,大部分西歐國家在歐共體的基礎上組成了歐洲聯盟,大大加快歐洲一體化的進程,排除A項;國際聯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建立的一個國際性的機構,排除B項;隨著經濟的發展,西歐國家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逐漸走上了聯合自強以提高國際地位的道路。20世紀50年代初,法國和聯邦德國等六國組建歐洲煤鋼共同體。1958年,六國又建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7年,這3個組織合并為歐洲共同體,簡稱“歐共體”,排除D項。故選:D。25.答案: C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世界人民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主要行動有成立聯合國,聯合國的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國際間以尊重各國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基礎的友好關系;進行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經濟、社會、文化和人道主義性質的問題,并促進對于全體人類的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建立WTO,世界貿易組織是一個獨立于聯合國的永久性國際組織;設立“世界環境日”,表達了人類對美好環境的向往和追求,也是聯合國促進全球環境意識、提高對環境問題的注意并采取行動的主要媒介之一,①③④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冷戰是指1947年一1991年之間,美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華沙條約組織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斗爭,②不符合題意,排除ABD;故答案為:C。本題考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知識。難度適中,掌握世界人民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主要行動即可作答。26.答案: (1)反抗侵略,不畏犧牲:③;鍥而不舍,堅持不懈:①;明德修身,堅貞不屈:②。(2)說明:洋務派主張中體西用,向西方學習,發起了洋務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思想,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3)觀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論述: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廣大人民積極投入經濟建設中,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的艱苦奮斗,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一五計劃的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涌現出“鐵人”王進喜等英雄模范人物,這一時期取得的成就為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改革開放時期,小崗村農民自主探索農村改革(或包干到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推開,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傊?,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推動著歷史的發展和進步。(其他觀點,言之有理即可)解析: (1)填序號: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愚公移山”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斗的道理;②“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是指一個人在富貴時不能亂搞胡來,在貧賤時不能改變自己的志向和操守,在面對威武的威脅時不能屈服;③“明水軍與倭寇激戰”反映的是明朝中后期戚繼光等帶領軍隊抗擊倭寇。反抗侵略,不畏犧牲:③;鍥而不舍,堅持不懈:①;明德修身,堅貞不屈:②。(2)說明:本小題相對開放,根據材料“必須有了解世界、學習世界的眼光和心思,把外國的好東西作為改造中國的借鑒”結合所學,從近代史上,我國向西方學習的歷程中選取兩例史實,加以說明即可。如:洋務派主張中體西用,向西方學習,發起了洋務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思想,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3)論述:開放性回答,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言之有理即可。根據材料“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繼續帶領中國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奮斗……”結合一五計劃、“鐵人”王進喜、小崗村農民等得出觀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結合所學知識從一五計劃完成的意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取得成就的影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意義等方面來論述,最后簡要總結即可。觀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論述: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廣大人民積極投入經濟建設中,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的艱苦奮斗,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一五計劃的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涌現出“鐵人”王進喜等英雄模范人物,這一時期取得的成就為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改革開放時期,小崗村農民自主探索農村改革,包干到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推開,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傊?,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推動著歷史的發展和進步。27.答案: (1)背景:社會分工、產品剩余及私有制的產生趨勢:地方性行為,擴大到國與國、洲與洲之間。(2)有利條件:羅馬帝國的統一,交通發達影響:有助于物資交流大動脈:絲綢之路(3)名稱:鄭和下西洋,三角貿易不同: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揚國威,示中國之富強;三角貿易的目的是:進行殖民掠奪(4)解讀: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實力大為增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基本上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世界連成了一個整體,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評價:20世紀初世界市場的形式和殖民者們的殖民擴張活動有密切的聯系,通過對全世界的殖民掠奪,促進了帝國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并且在真正的意義上建立起全球貿易體系。(5)舉例: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埃及華夫脫運動(6)認識: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任何國家都回避不了。我國要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同時又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保持清醒認識,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加強防范工作,增強抵御和化解能力,切實維護我國經濟安全,更好地發展和壯大自己。解析: (1)背景:根據材料一“原始社會后期,隨著社會分工、產品剩余及私有制的產生,出現了商業貿易。人類社會的商貿活動最初只是地方性行為,后擴大到國與國、洲與洲之間?!笨傻贸錾虡I貿易的產生背景是:社會分工、產品剩余及私有制的產生趨勢:根據材料一“原始社會后期,隨著社會分工、產品剩余及私有制的產生,出現了商業貿易。人類社會的商貿活動最初只是地方性行為,后擴大到國與國、洲與洲之間?!笨芍?,商業貿易的產生發展趨勢是:擴大到國與國、洲與洲之間(2)有利條件:根據材料二“羅馬帝國的統一使得內部的區域性貿易和對外貿易空前興旺發達。海上航路、內陸河道、陸上通道和古老商道,這些都有助于物資交流”可概括出羅馬帝國貿易活動的有利條件是:羅馬帝國的統一,交通發達。影響:根據材料二“羅馬帝國的統一使得內部的區域性貿易和對外貿易空前興旺發達。海上航路、內陸河道、陸上通道和古老商道,這些都有助于物資交流。2世紀時,羅馬市場上有波斯的掛毯、中國的絲綢。遙遠東方古國的技藝、寶貨、物產與文明信息源源不斷地進入羅馬,一些有關羅馬的信息,也通過商人傳到了中國?!庇兄跂|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大動脈:根據所學可知,張騫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漢朝和西域的使者開始相互往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商人們載著漢朝的絲綢等貨物,從長安穿過河西走廊,經西域運往中亞、西亞,再轉運到更遠的歐洲;又把西域的物產和奇珍異寶運到中原。這條溝通歐亞的陸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因此,此時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絲綢之路(3)名稱:根據材料三圖示信息“明、劉家巷”結合所學可知,從1405年到1433年,明朝鄭和率船隊從劉家巷7次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因此,左圖的貿易活動是:鄭和下西洋,根據材料三圖示信息“歐洲、非洲、美洲”結合所學可知,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英國殖民者也從事販賣非洲黑奴的活動。英國商船從英國各地的港口出發,將火器、機械制品和酒等物品運往非洲傾銷;在非洲擄獲黑奴,運往西印度群島和美洲殖民地,賣給當地的種植園主;再購進殖民地盛產的蔗糖、煙草等產品返回英國,這個以販賣黑奴為中心的貿易被稱為“三角貿易”。因此,右圖貿易活動是:三角貿易。不同:根據所學可知,15世紀初,明朝經濟逐步繁榮,國力雄厚,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強國。明成祖稱帝后,派鄭和率領船隊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因此,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揚國威,示中國之富強;根據所學可知,中世紀晚期,西歐商品經濟空前繁榮,需要拓展市場,推銷產品,尋找原料。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人便開始了早期的殖民掠奪。因此,三角貿易的目的是:進行殖民掠奪(4)解讀:根據材料四圖表信息“世界貿易總額”1870年世界貿易額45,5億法郎到1900年增加到118.2法郎,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世界市場形成,極大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評價:根據材料四“世界貿易總額”增長圖,材料五“到1900年左右,世界終于形成一個牽一發則動全身的有機整體,但這是與帝國主義列強對于世界上其余地區、國家的宰割、奴役密切聯系在一起的。1900年以后,人類歷史的發展趨勢就是解決這個矛盾,消滅這種不公正的現象?!苯Y合所學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成為工業化強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壟斷組織,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過渡。隨之而來的資本主義對外擴張的增強,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依據材料四、五對世界貿易活動進行評價是:20世紀初世界市場的形式和殖民者們的殖民擴張活動有密切的聯系,通過對全世界的殖民掠奪,促進了帝國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并且在真正的意義上建立起全球貿易體系。(5)舉例:根據所學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從印度征召了100多萬人,運走了數百萬噸糧食和軍用物資,還強迫印度負擔了幾億英鎊的車費,印度人民深受其苦。1920年,甘地號召印度人民開展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埃及淪為英國的“保護國”,1918年,扎格魯爾等人向英國政府提出讓埃及完全獨立的要求。1922年,英國政府被迫有條件地承認埃及獨立。華夫脫運動為埃及民族民主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對劃線部分的例證有: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埃及華夫脫運動(6)認識:根據材料六“當今,貿易自由化是世界經濟發展和各國合作共贏的必然要求,以其為核心,世界經濟呈現出不可阻擋的潮流。”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六中的“潮流”是經濟全球化的潮流。認識是: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任何國家都回避不了。我國要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同時又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保持清醒認識,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加強防范工作,增強抵御和化解能力,切實維護我國經濟安全,更好地發展和壯大自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