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中考歷史全真模擬卷【福建專用】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52分)1.[2024屆·福建泉州·模擬考試]中國具有悠久的農業生產歷史,是稻、粟、黍等作物的發源地。在長江中下游一帶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遺跡。這一代表性遺址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2.[2024屆·福建泉州·模擬考試聯考]據《史記》記載,荊軻刺秦時,秦王左右的大臣依秦法均未攜帶武器,而從出土的東漢時期荊軻刺秦畫像石來看秦王左右配有武器(如圖),這表明( )A.《史記》的記載都是真實客觀的 B.考古是了解歷史真相的唯一途徑C.歷史事實的認定需綜合多種證據 D.不同時期對歷史事件的看法不一3.[2025屆·福建·二模]如圖展現了西漢時期健身運動的面貌。據此可知,漢代醫學提倡(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導引圖》A.預防疾病 B.對癥治療 C.煉丹服藥 D.外科手術4.[2025屆·福建·二模]為改變江南“天高皇帝遠”和關東士族勢力強大的局面,使洛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政治中心,隋煬帝決定開鑿大運河。材料強調大運河開鑿的主要目的是( )A.暢游揚州 B.發展經濟 C.便利交通 D.鞏固統治5.[2024屆·福建泉州·模擬考試]宋室對統兵將帥的猜忌,始終不解。所信用者大都才調平庸,不足制敵。統兵大員,也多用文官,以沒有戰陣經歷的文人主持軍事,自然敗事者居多。這反映出宋朝統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休養生息 B.重文輕武 C.閉關鎖國 D.文化專制6.[2024年福建中考真題]史書記載,“契丹小兒,初讀書,先以俗語顛倒其文句而習之”,如“鳥宿池中樹,僧敲月下門”,契丹兒童便念成“月明里和尚門子打,水底里樹上老鴉坐”。這反映出當時的( )A.重文輕武 B.宋遼和戰 C.政權更迭 D.民族交融7.[2024年福建中考真題]明朝在戶部設置太倉庫,“專備三邊軍餉”,與皇室的內庫有別。明神宗時,皇室的日用、婚喪等花費遠超以往,皇帝“數取太倉銀入內庫”。這導致明朝( )A.物價不斷飛漲 B.與清軍作戰失利C.官員職權范圍縮小 D.國家財政體制被破壞8.[2025屆·福建·二模]北京鐘鼓樓位于中軸線北端,明清時期承擔著城市計時與報時功能,象征皇帝擁有向天下萬民授時的最高權力。據此可知,鐘鼓樓( )A.顯示建筑宏大輝煌 B.彰顯皇權至高無上C.體現祭祀禮儀規范 D.推動農業技術革新9.[2024屆·福建泉州·模擬考試聯考]“比之歐洲各國資產階級革命完成之后實現的產業革命,洋務運動像是在缺乏產業革命條件的情況下出現的產業革命跡象”。據此觀點,洋務運動( )A.推動了世界產業革命進程 B.實現了中國民眾思想解放C.構成了中國近代化一小步 D.改變了中國傳統政治體制10.[2024秋·九年級·福州市第一中學·開學考試]下圖所示現象,反映了20世紀初( )A.民族危機的加深 B.侵華列強的對峙C.清朝統治的終結 D.人民反抗的加強11.[2024年福建中考真題]“白話的傳播遍于全國,與1919年的學生運動大有關系”,因為此后“各地的學生團體很快辦起了約四百種白話報刊”。這表明( )A.戊戌變法促進思想解放 B.君主專制制度已終結C.五四運動助推文學革命 D.封建禮教被全面推翻12.[2024年福建中考真題]由于秋收起義作戰失利,一些意志不堅定的人背棄了革命,為此毛澤東親自撰寫了黨的歷史上第一份入黨誓詞:“犧牲個人,努力革命,階級斗爭,服從組織,嚴守秘密,永不叛黨。”這體現的精神是( )A.對黨忠誠、不負人民 B.解放思想、實事求是C.舉國同心、尊重科學 D.精準務實、開拓創新13.[2025屆·福建·二模]翻越夾金山那天早晨,周恩來最早上山,冒著極大的危險留在山頂,直到中央縱隊全部安全通過后才下山。這從側面凸顯了紅軍將士( )A.風雨侵衣骨更硬 B.野菜充饑志愈堅C.官兵一致同甘苦 D.革命理想高于天14.[2024屆·福建泉州·模擬考試聯考]1948年9月12日,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我軍南下北寧線,50萬大軍迅速集結在遼西走廊,包圍了錦州。10月14日,我軍萬炮齊鳴,向錦州發起總攻,激戰31小時,最終攻克錦州。材料記述的是( )A.平津戰役 B.遼沈戰役 C.淮海戰役 D.渡江戰役15.[2024年福建中考真題]魏巍在《火線春節夜》中寫道:“有人指著自己的一缸子白雪、幾片肉、一塊朝鮮打糕,還有早晨剩下的米飯說‘你看,這還不是好幾個菜嗎!這年過得蠻不壞哩!’”這體現了志愿軍的( )A.嚴明紀律觀念 B.武器裝備精良C.革命樂觀主義 D.業余生活豐富16.[2025屆·福建·二模]鄧稼先曾為核事業隱姓埋名28年,在物資匱乏、技術落后的情況下,頂著壓力造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這體現的精神是( )A.保家衛國、不怕犧牲 B.艱苦創業、無私奉獻C.勤儉節約、樂于助人 D.銳意改革、與時俱進17.[2024年福建中考真題]下表所示內容說明我國( )中國交通里程變化情況(部分)1978年 2023年公路 89 525.7高速公路 0 18.4鐵路 5.17 15.9高速鐵路 0 4.5A.國防科技日新月異 B.交通建設飛速發展C.消費結構不斷優化 D.工業體系已現雛形18.[2025秋·九年級·福建泉州·月考校考]下圖所示內容,體現了羅馬法( )A.因地制宜的特點 B.發展完善的歷程C.公平正義的理念 D.歷史和現實意義19.[2024屆·福建泉州·模擬考試聯考]“白晝逝去了,伊斯蘭教的醫學和科學卻反射出古希臘文化太陽的光芒,它像一輪明月,照亮了歐洲中世紀漆黑的夜晚。”材料意在贊頌( )A.近代歐洲科技文化 B.中世紀歐洲文化C.古代阿拉伯文化 D.現代東方文化20.[2024年福建中考真題]非洲東部毛里求斯島上的渡渡鳥十分溫馴且肥碩,歐洲人的出現,給島上帶來了豬和老鼠,使得渡渡鳥在地面的巢中下的蛋不斷遭到毀壞,人們普遍認為渡渡鳥于1681年滅絕。該現象源于( )A.租地農場出現 B.市民階層興起C.文藝復興興起 D.新航路的開辟21.[2025屆·福建·二模]如圖所示場景最能反映新航路開辟后( )A.頻繁的文化交流 B.血腥的資本積累C.革新的生產技術 D.平等的洲際合作22.[2025屆·福建·二模]達爾文《物種起源》出版后,教會抨擊其“褻瀆上帝”,部分科學家也認為是對人類尊嚴的侮辱,但赫胥黎等學者堅定捍衛進化論。赫胥黎等人的行為表明( )A.科學發展取決于宗教態度 B.科學與宗教始終無法調和C.突破傳統需要勇氣與堅持 D.人類對進化論已達成共識23.[2024屆·福建泉州·模擬考試聯考]《共產黨宣言》指出,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由此可知,馬克思主義( )A.指導巴黎公社 B.關注工人處境C.主張暴力革命 D.追求人類解放24.[2025屆·福建·二模]如圖是小歷同學開展研究性學習選取的素材,據此推斷,他研究的主題是( )A.廢藩置縣 B.編練新軍 C.殖產興業 D.文明開化25.[2024屆·福建泉州·模擬考試]1921年美國人哈默來到蘇俄,在列寧的啟發下經營租賃企業。哈默還說服福特到蘇俄創辦企業,接著一批美國公司蜂擁而至。這些現象的出現是因為( )A.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B.農業集體化的推進C.冷戰對峙局面形成 D.社會保障制度建立26.[2024屆·福建福州·模擬考試]2022年1月26日,據新華社報道,歷時近10年的中美貿易爭端案,經世界貿易組織仲裁庭裁定中國勝訴。這不僅維護了中國的合法利益,而且捍衛了多邊貿易體制。這說明世界貿易組織( )A.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B.有利于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C.具有解決世界貿易爭端職能 D.加快了歐洲一體化進程二、非選擇題(共48分)27.[2024年福建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一 歷代農民通過對各種自然現象進行觀測總結,積累了大量的物候知識。物候知識與氣象、天象緊密聯系,可被用于把握農時以達到增產目的,如“黃鶯兒鳴叫”就是采桑活動時宜的標志。利用物候知識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物候學。——摘編自陰法魯等主編《中國古代文化史(插圖本)》(1)根據材料一,簡述物候知識的價值。 (3分)材料二注:該香囊利用了陀螺儀萬向支架原理,無論如何轉動,中間焚香的盂始終保持水平狀態,焚香都不會傾灑;外殼通體鏤空,便于香氣散出,且可隨身掛佩,在唐朝風靡一時。注:該壺利用了虹吸原理,注水孔在壺底,注水時,水并不會從壺嘴流出。水壺翻轉后,水也不會從壺底漏出,只有當壺身向壺嘴處傾斜時,水才會自然流出,這增加了壺的密封性和便攜性,后來該類壺普遍流行。——摘編自【美】薛愛華《撒馬爾罕的金桃:唐代舶來品研究》等(2)根據材料二,概括其體現出的古代手工業品的特點。 (3分)(3)根據材料一、二,提煉一個主題。 (2分)28.[2025屆·福建·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位于泉州,北宋建造,被毀后元朝重建,是泉州港引領航船的航標塔。 宋元國家政權設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貿易事務的行政機構。——據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等編制材料二:據統計,40多年間,船政學堂共有畢業生629名,培養出鄧世昌、劉步蟾、嚴復、詹天佑、陳季同等一大批軍事、科技、思想、外交人才,成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影響著中國近代史的進程。——摘編自汪征魯主編《福建史綱》材料三:下表福建大事記(部分)序號 事件① 1955年2月,鐵道兵6個師(后又投入2個師)入閩動工興建鷹廈鐵路。② 1980年8月,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決議,批準國務院提出的決定在福建省廈門建立經濟特區。③ 1984年,福建55位廠長、經理聯名發出《請給我們“松綁”》的呼吁信, 信中寫道 :“現行體制條條框框捆住了我們手腳,企業只有壓力,沒有動力,更談不上活力”。——據王堅德主編《福建歷史》等編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述圖1、圖2共同反映的歷史現象,并簡析該現象出現的時代背景。 (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簡述船政學堂的開辦地,并簡要說明對畫線部分內容的理解。(4分)(3)結合所學知識,從材料三中選擇一個事件(寫出序號即可,不得選用示例中的事件),仿照示例,寫出所選事件反映的歷史現象,并對其進行概述和評價。 (4分)示例:序號:①歷史現象: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概述: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等。包括鷹廈鐵路在內的1萬多個工業項目先后施工。評價: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4)綜合上述材料,提煉福建精神的內涵。 (2分)29.[2025屆·福建·二模]某校歷史學習小組設計“從數據到戰略:中國科技創新路徑分析”的項目式學習活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人才隊伍變化】材料一:1949年全國科研人員不足5萬,專職科研人員僅600余人;1978年縣以上獨立科學研究機構六千二百所,擁有科研人員26.8萬人;2023年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達635萬人年,居世界首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978年的1.55%升至2023年的60.2%,STEM專業畢業生占全球總數1/3。但頂尖科學家占比不足5%,科技類諾獎得主僅1人(本土培養)。——摘編自《新中國75年科技大事記》(2024年)【科技投入增長】材料二:2023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達3.3萬億元,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2.64%,超過歐盟平均水平(2.1%)。其中基礎研究經費占比6.2%,企業研發投入占比77.6%。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46.3萬家,是2012年的7.6倍。——摘編自樊春良《新中國科技現代化之路探析》(中國科學院院刊2024年)【專利產出對比】材料三:截至2024年6月,我國發明專利有效量442.5萬件,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12.9件。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數據顯示,我國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4年全球第一(2023年7.0萬件),但專利許可收入僅占全球3.5%,低于美國(45.2%)和日本(13.6%)。——摘編自張泉、溫競華《向著科技強國加速邁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科技人才變化的原因。(5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我國研發投入的結構特點。 (4分)(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國科技創新的新路徑。 (5分)30.[2025屆·福建·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藝術與歷史繪畫:《蒙娜麗莎》是文藝復興時期肖像名作,該作品以現實人物為主題,人物嘴角含著一絲微笑,富有生命活力。 雕刻:英國大印章表現了共和國議會開會時的場景,是1651年官方印鑒,用來印在官方文件上以證實其真實性。漫畫:《法西斯軸心國集團——三頭怪獸》是二戰時期的諷刺漫畫,三頭怪獸分別喻指德國希特勒、意大利墨索里尼、日本東條英機。 涂鴉畫:柏林墻“畫廊”是1990年創作于殘存墻體上的露天藝術,在柏林乃至德國藝術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圖示部分的主題是“和平反戰”。為舉辦“藝術與歷史”主題展覽,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出兩件藝術作品,結合其反映的史實,擬定一個主題并加以論述。(要求:價值觀正確,亦可選擇材料外的作品,主題明確,史論結合)參考答案1.答案: C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河姆渡遺址位于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C項正確;元謀人遺址位于云南省元謀縣,北京人遺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均是舊石器時代的遺址,排除AB項;半坡遺址位于陜西西安,屬于黃河流域,排除D項。故選C項。2.答案: C解析: A說法錯誤,排除;“考古發現是了解歷史真相的唯一途徑”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不同時期人們對歷史事件的看法不一”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故選C。3.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導引圖》”可知漢代醫學提倡預防疾病。4.答案: D解析: 據題干“為改變江南天高皇帝遠和關東士族勢力強大的局面,使洛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政治中心”可知,開通大運河有利于加強中原對江南的地域控制,能有效防止南北分裂,鞏固統治,D項正確;題干未體現暢游揚州,排除A項題干強調開通大運河的政治目的,未體現發展經濟,排除B項;開通大運河便利交通是前提,主要目的則是鞏固統治,排除C項。故選D項。5.答案: B解析: 根據“宋室對統兵將帥的猜忌,始終不懈。所信用者大都才調平庸,不足制敵。統兵大員,也多用文官,以沒有戰陣經歷的文人主持軍事,自然敗者居多”可知,材料反映宋朝統治者采取重文輕武政策,這是為了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B正確;西漢初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排除A;清朝對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排除C;材料沒有反映文化專制,排除D。6.答案: D解析: 契丹兒童學習漢族的古詩,并借助本民族的俗語來理解,這反映了當時契丹族和漢族之間文化方面的交融。故選D。7.答案: D解析: 明朝時戶部太倉庫負責國家公共財政,內庫主要負責皇帝私用,但明神宗從太倉庫中支取銀兩充入內庫,即公錢私用,這導致明朝財政體制被破壞。故選D。8.答案: B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明朝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本上修建,又稱紫禁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最輝煌的皇家建筑群,根據材料“鐘鼓樓……象征著中國古代統治者向天下萬民授時的最高權力”分析可知頒歷授時是國家權力的象征。9.答案: C解析: 根據題干信息“比之歐洲各國資產階級革命完成之后實現的產業革命,洋務運動像是在缺乏產業革命條件的情況下出現的產業革命跡象”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大規模的模仿、學習西方工業化的運動,興建了一大批軍事和民用工業,開啟了日后中國的工業發展和現代化之路,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構成了中國近代化的一小步,C項正確;兩次工業革命的開展,推動了世界產業革命進程排除A項;洋務運動主要目標是學習西方的器物,與民眾思想解放無關,排除B項;洋務運動開展的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專制統治,因此改變了中國傳統政治體制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C項。10.答案: A解析: 依據題干材料“北京東交民巷使館區示意圖”保衛線內行政管理權由列強控制,結合所學可知,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東交民巷地區被列強強行改為使館區,并禁止中國人在此居住,東交民巷也改名為使館街,東交民巷變成了“國中之國”,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不斷加深,A項正確;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爭相劃分勢力范圍、租界與租借地,體現了侵華列強的對峙,排除B項;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宣告清朝統治的終結,排除C項;隨著列強侵略的加劇,人民反抗不斷加強,排除D項,故選A項。11.答案: C解析: “1919年的學生運動”指的是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后白話報刊大量涌現,表明五四運動助推文學革命。故選C。12.答案: A解析: 據題干“由于秋收起義作戰失利,一些意志不堅定的人背棄了革命,為此毛澤東親自撰寫了黨的歷史上第一份入黨誓詞:‘犧牲個人,努力革命,階級斗爭,服從組織,嚴守秘密,永不叛黨’”可知,這體現的精神是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故A符合題意;題干材料體現的精神是對黨忠誠、不負人民,不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排除B;題干材料體現的精神是對黨忠誠、不負人民,不是舉國同心、尊重科學,排除C;題干材料體現的精神是對黨忠誠、不負人民,不是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排除D。故選:A。13.答案: C解析: 題干描述了周恩來在翻越夾金山時身先士卒、確保中央縱隊安全的行為。這一行為的核心在于他作為高級領導人,與普通士兵共同承擔風險,并優先保障隊伍整體安全。選項中:A和B強調克服物質困難(如風雨、饑餓),但題干未直接涉及自然環境的具體挑戰;C“官兵一致同甘苦”直接體現了領導與士兵共同面對危險、同甘共苦的精神,符合周恩來以身作則、守護全隊的行為;D“革命理想高于天”側重理想信念的崇高性,但題干更突出官兵間的平等與團結。因此,正確答案為C。14.答案: B解析: 根據題干信息“1948年9月12日,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我軍南下北寧線,50萬大軍迅速集結在遼西走廊,包圍了錦州。10月14日,我軍萬炮齊鳴,向錦州發起總攻,激戰31小時,最終攻克錦州”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描述的是遼沈戰役,使東北全境獲得解放,B項正確;平津戰役發生在華北地區,使得華北全境基本解放,排除A項;淮海戰役發生在華東地區,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排除C項;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不符合題干時間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15.答案: C解析: 本來很困難的一個春節夜晚,但在志愿軍眼里“這年過得蠻不壞哩”,這反映了他們面對生活困境還能如此自得其樂,充分體現了志愿軍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故選C。16.答案: B解析: 依據題意要求從“鐵人”王進喜,“好戰士”雷鋒,“黨的好干部”焦裕祿等人物的事跡中歸納時代精神,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社會主義道路探索時期是我國創業的開始時期,艱苦創業、無私奉獻是當時的時代特征,選項中B符合題意;保家衛國,不怕犧牲屬于抗美援朝時期,A不符合題意;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時代改革開放時期,C不符合題意;堅持科學,崇尚民主屬于新文化運動時期,D不符合題意:故選B。17.答案: B解析: 分析表格信息可知,1978—2023年,中國公路、高速公路、鐵路和高速鐵路里程都增加迅速,這說明我國交通建設飛速發展。故選B。18.答案: B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十二銅表法》的頒布標志著成文法的誕生,隨著羅馬帝國版圖的不斷擴大,尤其是到公元前3世紀中葉,羅馬與地中海周邊的國家發生了廣泛的沖突和貿易往來。為了解決羅馬公民與非羅馬人之間的法律沖突,羅馬政府設立了外事裁判官來處理這些訴訟案件。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萬民法體系,公元6世紀早期,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時期頒布《羅馬民法大全》,因此,材料體現了羅馬法的發展完善的歷程,B項正確;因地制宜指根據不同環境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妥善辦法,材料無法體現,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到公平正義,排除C項;材料沒有提到羅馬法對現代社會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19.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伊斯蘭教的醫學和科學卻反射出古希臘文化太陽的光芒,它像一輪明月,照亮了歐洲中世紀漆黑的夜晚”可知,伊斯蘭教文化中呈現出的古希臘文化特征影響了中世紀,材料贊頌的是古代阿拉伯文化,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照亮中世紀的歐洲,近代歐洲科技文化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根據材料“歐洲中世紀漆黑的夜晚”可知,贊頌的不是中世紀歐洲文化,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現代東方文化,排除D項。故選C項。20.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非洲”“歐洲人的出現”并結合所學可知,15世紀時西方航海家開辟了一條繞過非洲通往東方的新航路,這條航路使非洲走向被殖民的歷史,一些外來物種和各種傳染病及殖民者的燒殺搶掠也使非洲生態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故選D。21.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所示場景最能反映新航路開辟后血腥的資本積累。22.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教會抨擊其‘褻瀆上帝’,部分科學家也認為是對人類尊嚴的侮辱,但赫胥黎等學者堅定捍衛進化論”可知,在教會和部分反對進化論科學的壓力下,胥黎等學者仍然對進化論進行支持,反映了赫胥黎等人勇于挑戰傳統,堅持真理,因此,赫胥黎等人的行為表明突破傳統需要勇氣與堅持,C項正確;科學發展會受宗教態度的影響干擾,但并不取決于宗教態度,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主旨反映突破傳統需要勇氣與堅持,材料信息沒有體現“科學與宗教始終無法調和”相關情況,排除B項;“人類對進化論已達成共識”與材料“教會抨擊其‘褻瀆上帝’,部分科學家也認為是對人類尊嚴的侮辱”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23.答案: D解析: 由題干材料“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作者認為每個人都應該獲得全面、自由的發展,即謀求全人類的解放,D項正確;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一次偉大嘗試,題干沒有涉及巴黎公社,排除A項;題干沒有涉及工人處境,排除B項;題干不能說明馬克思主義主張暴力革命,排除C項。故選D項。24.答案: C解析: 根據圖片“明治維新時期的工礦企業”可知他研究的主題是殖產興業。25.答案: A解析: 根據題干材料“1921年,美國人哈默來到蘇俄,在列寧的啟發下經營租賃企業。哈默還說服福特到蘇俄創辦企業,接著一批美國公司蜂擁而至”和所學知識可知,因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完成了它應完成的任務后,又引發了新的社會危機,為解決新的社會危機,蘇俄全面實施新經濟政策,其中有一項內容是經營不善的企業可以由外國資本家經營,A正確,農業集體化是通過合作社把個體的小農經濟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并引導農民走向集體經濟,與材料中外國資本家經營無關,排除B;冷戰開始的時間是1947年,與材料“1921年”不符,排除C;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與材料中外國資本家經營無關,排除D。26.答案: C解析: 世界貿易組織的作用是促進全球貿易和世界經濟發展。“不僅維護了中國的合法利益,而且捍衛了多邊貿易體制”說明世界貿易組織具有解決貿易爭端的職能,C符合題意,ABD與題意不符。故選:C。27.答案: (1)①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②是研究古代氣象知識的重要依據:③推動氣象學、天象學的發展;④推動物候學的產生。(2)①造型美觀;②設計精巧;③工藝高超;④科學原理與實踐相結合;⑤注重實用性;⑥引領風尚;⑦日益走向大眾等。(3)主題:從勞動、科技、實踐角度作答均可。如:勞動是人類文明與創新的動力和源泉;科學技術對人類生產生活產生重要作用;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具有偉大的創造力等。解析: (1)三步分析法解題,解題思路如下:第一步:分析設問 根據材料一(答題依據),簡述(能力要求)物候知識的價值(答題方向)第二步:提取關鍵信息 第三步:得出答案歷代農民通過對各種自然現象進行觀測總結;可被用于把握農時以達到增產目的 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物候知識與氣象、天象緊密聯系 是研究古代氣象知識的重要依據;推動氣象學、天象學的發展利用物候知識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物候學 推動物候學的產生據此整理答案即可,注意答案的條理化、序號化(2)根據題干圖片可得出造型等方面的信息,然后根據關于兩件文物的注解,從設計、工藝、科學性、實用性等方面分條概括即可。(3)開放性設問,圍繞題干材料涉及的方面概括,言之有理即可。28.答案: (1)歷史現象:宋元時期,海外貿易繁榮。時代背景:經濟重心南移;經濟發展(或農業發展,手工業興盛,商業繁榮);政府的支持;中外交通發達;造船技術、航海技術先進(指南針的應用)。(2)開辦地:福建(或福州)。理解:洋務運動旨在“自強”“求富”,興辦了包括福建船政學堂在內的一批軍事工業、民用工業和新式學校。福建船政學堂為近代中國培養出軍事、科技、思想、外交等領域的杰出人才,為近代海軍建設和工業發展奠定基礎,深刻影響中國近代史的進程。(3)【答案示例一】序號:②歷史現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邁出了對外開放的步伐。概述:1980年,中央決定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評價:設立經濟特區,對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重要作用。【答案示例二】序號:③歷史現象:企業要求增強經營自主權。概述: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開,國家對所有制結構、企業經營自主權、分配方式等作出調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評價:通過改革,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使我國城鄉出現了經濟大發展的嶄新局面。(4)內涵:海納百川、敢拼會贏;愛國愛鄉、勇于擔當;開拓進取、敢為人先。解析: (1)歷史現象:根據材料一“是泉州港引領航船的航標塔”“宋元國家政權設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貿易事務的行政機構”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元時期,海外貿易非常繁榮,大型遠洋海船裝載絲織品、瓷器等,遠銷亞非許多國家和地區,輸入中國的商品以香料、珠寶等為主,主要外貿港口有廣州、泉州、明州等,因此材料所述圖片反映了宋元時期,海外貿易繁榮。時代背景: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宋元時期我國海外貿易發展,這時期外貿稅成為重要的財源,其背景是這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社會經濟發展,為外貿繁榮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同時這時期政府支持,中外交通發達,并且造船技術、航海技術先進等,都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發展。(2)開辦地:根據材料二“40多年間,船政學堂共有畢業生629名,培養出鄧世昌、劉步蟾、嚴復、詹天佑、陳季同等一大批軍事、科技、思想、外交人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福州船政局是閩浙總督左宗棠在1866年創辦的,福建船政開辦后,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取得重大成就,成為近代中國(也是遠東)最大的船舶制造中心和基地,引起國人和世人的矚目。船政培養出來的我國第一支近代海軍,在抗敵御海、保衛海疆的戰爭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因此材料所述為福州船政局,其開辦地在福州。理解:根據材料“影響著中國近代史的進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60年代起,李鴻章等地主階級洋務派掀起了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的洋務運動,在師夷長技以“自強”和“求富”的口號下創辦了一系列包括福州船政局的近代意義的軍工企業和民用企業及新式學堂。福建船政學堂為近代中國培養出軍事、科技、思想、外交等領域的杰出人才,為近代海軍建設和工業發展奠定基礎,深刻影響中國近代史的進程。(3)本小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解答本題時從材料三中選擇一個事件(寫出序號即可,不得選用示例中的事件),仿照示例,寫出所選事件反映的歷史現象,并對其進行概述和評價。如選擇②,歷史現象:根據材料三“批準國務院提出的決定在福建省廈門建立經濟特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內容體現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開放經濟特區的史實,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一步,因此歷史現象可以歸納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邁出了對外開放的步伐”,結合所學我國開放經濟特區的時間、地點、過程、影響等史實回答,如1980年,中央決定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設立經濟特區,對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經濟交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可以選擇③,歷史現象:根據材料三“1984年……現行體制條條框框捆住了我們手腳,企業只有壓力,沒有動力,更談不上活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了我國于1984年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史實,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主要圍繞著增強企業自主權,因此歷史現象可以歸納為“企業要求增強經營自主權”,結合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時間、內容、影響等史實分析回答,如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開,國家對所有制結構、企業經營自主權、分配方式等作出調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通過改革,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使我國城鄉出現了經濟大發展的嶄新局面。(4)內涵:根據材料三“1955年2月,鐵道兵6個師(后又投入2個師)入閩動工興建鷹廈鐵路”“批準國務院提出的決定在福建省廈門建立經濟特區”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改革開放偉大策略的號召下,1980年8月,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決議,批準國務院提出的決定在福建省廈門建立經濟特區,1984年福建廠長呼吁要增強企業的自主權,促進了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進程,體現了福建海納百川、敢拼會贏,愛國愛鄉、勇于擔當,開拓進取、敢為人先等精神。29.答案: (1)原因: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或新中國成立);政策與制度保障(或改革開放或科教興國戰略);教育與人才培養體系優化。(2)特點:研發投入經費多;以企業研發為主;基礎研究投入不足或企業主導、應用優先、規模領先;側重高新技術。(3)新路徑: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發展核心技術專利;走高質量發展道路;培育新質生產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技術成果轉化力度。解析: (1)原因:結合所學知識,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科技人員和科研機構不斷增長,得益于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也離不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或新中國成立);結合所學知識,科技發展也離不開政策與制度保障(或改革開放或科教興國戰略);根據材料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978年的1.55%升至2023年的60.2%,STEM專業畢業生占全球總數1/3”可以得出教育與人才培養體系優化。(2)特點:根據材料二“2023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達3.3萬億元,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2.64%”可以得出研發投入經費多;根據材料二“企業研發投入占比77.6%”可以得出以企業研發為主;根據材料二“其中基礎研究經費占比6.2%,企業研發投入占比77.6%”可以得出基礎研究投入不足或企業主導、應用優先、規模領先;根據材料二“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46.3萬家,是2012年的7.6倍”可以得出側重高新技術。(3)新路徑:根據材料可以得出我國基礎研究占比6.2%,可以得出我們要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根據材料我國加強頂尖科學家占比不足5%,所以要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根據材料三我國專利許可收入僅占全球3.5%,所以要發展核心技術專利、走高質量發展道路;同時要培育新質生產力;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技術成果轉化力度。30.答案: 【示例1】作品3:漫畫《法西斯軸心國集團——三頭怪獸》作品4:柏林墻“東側畫廊”(部分)主題:藝術作品反映歷史上人們對和平的追求或珍惜和平,反對戰爭論述:《法西斯軸心國集團——三頭怪獸》創作于二戰時期。這幅漫畫將希特勒、墨索里尼、東條英機比作邪惡的三頭怪獸,用諷刺手法深刻揭露了法西斯的殘暴本質,體現出人們對法西斯暴行的憤怒,更表達了渴望戰爭結束、恢復和平的強烈愿望。它從側面反映出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傷痛,讓人們意識到和平的珍貴。柏林墻“東側畫廊”創作于1990年,柏林墻曾是冷戰時期德國分裂的象征,“東側畫廊”以“和平反戰”為主題,在柏林墻拆除之際誕生,代表著德國重新走向統一,也承載著人們對冷戰結束的喜悅以及對未來和平生活的憧憬。它見證了一個分裂時代的結束,表達了人們追求和平、反對戰爭與分裂的心聲。結論:從揭露侵略的漫畫到呼吁和平的涂鴉,藝術以不同形式記錄了20世紀戰爭與和平的歷史轉折,印證“反對戰爭、珍視和平”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永恒主題。(或兩幅作品共同展現了人們對和平生活的不懈追求,也讓我們看到藝術與歷史進程緊密相連,是記錄人們情感與訴求的生動載體)【示例2】作品1:《蒙娜麗莎》作品3:《法西斯軸心國集團——三頭怪獸》主題:藝術展現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論述:《蒙娜麗莎》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文藝復興提倡人文主義,反對教會對精神世界的控制。《蒙娜麗莎》以現實人物為主題,人物富有生命活力,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展現出當時人們開始重視人本身,追求個性解放的社會風貌。《法西斯軸心國集團——三頭怪獸》創作于二戰時期。當時,德意日法西斯瘋狂侵略擴張,給世界帶來巨大災難。這幅漫畫把希特勒、墨索里尼、東條英機比作三頭怪獸,表達了人們對法西斯的痛恨,展現出二戰時期人們反抗法西斯、渴望和平的社會風貌。結論:這兩件藝術作品,一個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思想的解放,一個反映了二戰時期人們對法西斯的抗爭,都與各自所處時代的社會狀況緊密相連。解析: 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