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七年級歷史下學期期末模擬卷·廣東深圳卷(考試時間:50分鐘,分值:7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7小題,每小題2分,共34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成語“一衣帶水”出自《南史·陳紀下》,隋文帝對宰相高颎說:“我為百姓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之后隋文帝于589年( )A.定都長安,發展經濟 B.創立進士科,選拔人才C.滅掉陳朝,統一全國 D.開鑿大運河,貫通南北【答案】C【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當時陳朝與隋朝隔江相望,隋文帝認為不應因這 “一衣帶水” 的阻隔而不拯救江南百姓,589年,隋軍南下滅掉陳朝,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實現了全國統一 ,C項正確;隋朝建立后定都長安并致力于發展經濟,但這與“一衣帶水” 所關聯的事件不符,排除A項;創立進士科是隋煬帝時期的舉措,用于完善科舉制度選拔人才,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大運河主要是隋煬帝時期開鑿的,目的是加強南北交通、鞏固統治等,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2.毛主席評價武則天:“你覺得武則天不簡單,我也覺得她不簡單,簡直是了不起……武則天確實是個治國天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請問以下哪項屬于武則天的功績( )A.開創“貞觀之治” B.打敗東突厥C.設立安西都護府 D.創立殿試制度【答案】D【解析】據題干“你覺得武則天不簡單,我也覺得她不簡單,簡直是了不起 武則天確實是個治國天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和所學知識可知,武則天統治時期,創立殿試制度,重用狄仁杰等人才,發展農業,減輕人民負擔,社會生產持續發展,有“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美譽,D項正確;唐太宗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打敗東突厥,設立安西都護府,排除ABC項。故選D項。3.唐玄宗于開元二十六年在皇宮內設立了翰林學士院,選任擅長文學的親信充任翰林學士,不計官階品秩,主要負責起草軍國大事的詔制,并承擔起了參與決策機務的工作,至此政事堂工作重心傾向分理行政。唐中央決策機制的調整( )A.提高了行政辦事效率 B.確保了決策的準確性C.保障了國家政局穩定 D.有利于強化中央集權【答案】A【解析】據題干“唐玄宗于開元二十六年在皇宮內設立了翰林學士院,選任擅長文學的親信充任翰林學士,不計官階品秩,主要負責起草軍國大事的詔制,并承擔起了參與決策機務的工作,至此政事堂工作重心傾向分理行政。”和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時期,翰林學士多為有才能的皇帝親信,他們負責起草軍國大事詔制,參與決策機務工作,分理行政,這有利于皇帝旨意的下達與執行,提高行政辦事效率,A項正確;決策準確性更多依賴皇帝個人能力與學士素質,制度設計本身未強調此點,排除B項;短期可能因權力集中減少分歧,但安史之亂后翰林學士與宦官結合反加劇動蕩,故“保障了國家政局穩定”表述不準確,排除C項;中央集權是相對于地方而言,材料未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4.古典小說《隋唐演義》描述了隋唐之際英雄輩出、俠義勇武的傳奇故事;歷史檔案表明,隋唐時期民眾普遍喜愛戶外運動,如蹴鞠、摔跤、拔河等十分流行??梢姡逄茣r期( )A.儒家思想遭遇沖擊 B.階級矛盾尖銳C.社會風氣自由開放 D.民族關系融洽【答案】C【解析】據題干“描述了隋唐之際英雄輩出、俠義勇武的傳奇故事;歷史檔案表明,隋唐時期民眾普遍喜愛戶外運動”和所學知識可知,英雄輩出、俠義勇武的傳奇故事,以及民眾普遍喜愛戶外運動(尤其是蹴鞠、摔跤等競技性活動),可以體現社會風氣的自由開放。隋唐時期確實以開放、包容的社會風氣著稱(如女性地位較高、胡漢交融、體育活動豐富等),C項正確;隋唐時期儒家思想仍然是主流意識形態,雖然佛教和道教也有較大影響,但題干并未提到儒家思想受到沖擊的內容,排除A項;戶外運動和俠義故事更多反映社會風貌,而非階級對立,排除B項;雖然隋唐時期民族關系總體較好(如唐朝的“天可汗”地位),但題干信息無法支持這一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5.“唐失其道,化內地為藩鎮,內外皆堅,而人至不能自安。”作者認為藩鎮割據( )A.促進國家強盛 B.有利經濟發展 C.加強內外聯系 D.造成社會動蕩【答案】D【解析】據題干“唐失其道,化內地為藩鎮,內外皆堅,而人至不能自安?!苯Y合所學可知,題干中“人至不能自安”直接表明藩鎮割據導致百姓無法安定生活,反映了社會秩序的混亂與動蕩。藩鎮割據削弱了中央集權,地方勢力互相爭斗,加劇了社會矛盾,D項正確;藩鎮割據本質是分裂勢力,總體來說不會促進國家強盛或經濟發展,排除AB項;原文“內外皆堅”強調對立而非加強聯系,與史實中藩鎮與中央的矛盾沖突一致,排除C項。故選D項。6.莫高窟中唐第158窟《帝王舉哀圖》(見下圖),用寫實的方式展現了哀悼習俗,刻畫了漢族、突厥、吐蕃和回鶻等服飾、膚色和人物形象。《帝王舉哀圖》體現了唐代( )A.中外交流的頻繁 B.開明的民族政策C.經濟的高度繁榮 D.繪畫技術的高超【答案】B【解析】材料中出現“展現了哀悼習俗,刻畫了漢族、突厥、吐蕃和回鶻等服飾、膚色和人物形象”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與周邊少數民族友好相處,因此《帝王舉哀圖》體現了唐代開明的民族政策,B項正確;圖中只涉及國內各民族的服飾、膚色和人物形象,沒涉及與國外的交流,排除A項;題干中只涉及服飾、膚色和人物形象,沒有涉及經濟發展情況,排除C項;題干強調的是《帝王舉哀圖》的繪畫內容,而不是繪畫技術本身,排除D項。故選B項。7.一組同學開展“小錢幣,大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搜集了以下唐朝時期的錢幣資料,它們可用于探究當時( )A.中外交流的發展 B.政治制度的完善C.民族關系的和睦 D.文學藝術的繁榮【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信息“洛陽出土的開元通寶、洛陽出土東羅馬帝國金幣、西安出土日本和同開珎”可知,東羅馬帝國是歐洲的一個重要國家,洛陽出土東羅馬帝國金幣,這表明唐朝與東羅馬帝國之間存在一定的交流;和同開珎是日本在奈良時代鑄造的貨幣,其文字“和同開珎”與唐朝貨幣“開元通寶”上的字體相似,這反映出唐朝與日本之間的文化交流。因此可研究當時中外交流的發展,A項正確;政治制度的完善通常涉及到政治體制、官僚體系、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內容,而錢幣資料無法體現這些方面的信息,排除B項;民族關系的和睦主要涉及到唐朝與周邊少數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融合,所給的錢幣資料中并沒有體現出唐朝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排除C項;文學藝術的繁榮需要通過大量的文學作品、藝術作品等來體現,錢幣資料在這方面缺乏相關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8.忽必烈接受漢族儒臣提出的“行漢法”“行仁政”“不嗜殺”的建議,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統治方法,設立各種機構。上述措施的實行( )A.推動了元朝統一全國的進程 B.加強了對中原漢族的管理C.結束了蒙古草原混戰的局面 D.使元朝實現了長治久安【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信息“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統治方法,設立各種機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措施是為了適應中原漢地的實際情況,加強對漢族地區的治理,B項正確;忽必烈推行漢法的主要目的是鞏固統治,而非直接推動統一全國,排除A項;忽必烈的政策主要針對中原漢地,而非蒙古草原。蒙古草原的混戰(如與阿里不哥的爭位)是通過軍事手段解決的,與題干措施無關,排除C項;元朝并未實現長治久安(后期腐敗、民族矛盾尖銳),且題干措施的效果是短期的治理改善,而非長期穩定,排除D項。故選B項。9.元朝的行省制度在歷史上影響深遠。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行省長官也擁有地方行政、軍事、監察及官員任命等職權。由此可見,行省制度的特點是( )A.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B.加劇了地方與中央相抗衡C.導致了地方機構效率低 D.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結合【答案】D【解析】據題干“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行省長官也擁有地方行政、軍事、監察及官員任命等職權”和所學知識可知,元朝行省制度中,重大民政事務需呈報中央(中書省),體現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屬于中央集權;而行省長官擁有地方行政、軍事等職權,說明地方有一定自主權,屬于地方分權。兩者結合,形成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并行的特點,D項正確;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僅強調中央集權,忽略了地方分權,排除A項;加劇了地方與中央相抗衡與行省制度推行的目的(防止地方割據)不符,排除B項;題干中沒有涉及效率問題,排除C項。故選D項。10.據統計,《清明上河圖》畫入廣告招牌計23塊,燈箱廣告有至少4個。畫中“孫羊店”(酒店)門首用一只燈箱打出“正店”名號,表明這是東京七十二間正店之一;用另一只燈箱打出“香醪”廣告,表明本店所售的美酒品牌。這主要反映出北宋( )A.商品交易突破坊市限制 B.市民娛樂生活豐富C.城市市民階層發展壯大 D.城市商品經濟繁榮【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清明上河圖》中眾多的廣告招牌和燈箱廣告,反映出當時城市商業活動頻繁,商家通過各種廣告手段來吸引顧客,促進商品銷售,這是商品經濟繁榮的一個重要表現?!皩O羊店” 用燈箱打出 “正店” 名號和 “香醪” 廣告,表明當時酒店業競爭激烈,商家注重品牌宣傳和商業推廣,從側面反映出城市中商品經濟的繁榮,D項正確;坊市限制主要強調的是居民區(坊)和商業區(市)在空間上的界限被打破,以及交易時間的限制被突破等方面。而題干中主要描述的是廣告招牌等商業宣傳手段,沒有直接體現出坊市界限的打破,排除A項;材料中未提及與市民娛樂生活相關的內容,如娛樂場所、娛樂活動等,“孫羊店” 是酒店,其廣告主要是關于商品售賣,并非娛樂方面,排除B項;市民階層發展壯大一般會體現在人口數量、社會地位、消費需求等方面對城市經濟和社會生活產生的影響。題干中沒有關于市民階層人數、地位以及他們對城市生活影響的描述,只是單純說了商業廣告現象,無法直接得出市民階層發展壯大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11.宋元時期,海外貿易興盛,政府在主要港口(如廣州、泉州)設立市舶司,管理船舶、關稅、貨物及外商招徠等。該舉措( )A.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B.提升南宋國際聲威C.開啟經濟重心南移 D.體現文化兼容并包【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政府在主要港口(如廣州、泉州)設立市舶司,管理船舶、關稅、貨物及外商招徠等”和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時期,中國是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海外貿易興盛會增加外貿收入,從而增加政府財政收入,A項正確;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海外貿易會增加外貿收入,并沒有提升南宋國際聲威,排除B項;唐朝開啟經濟重心南移,排除C項;題干反映的是海外貿易管理情況,沒有體現文化兼容并包的特點,排除D項。故選A項。12.下表為《宋史》本紀中各學科的科技內容句頻統計(部分),這體現宋代科技( )學科 頻次天文學 958水利工程 339農業科學 298交通運輸 28自然科學理論與方法論 0A.各學科發展均衡 B.受西方科技影響C.更重視實際運用 D.受商品經濟影響【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表格信息“天文學958次”“水利工程339次”“農業科學298次”“交通運輸28次”“自然科學理論與方法論0次”可知,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宋代科技中天文學、水利工程、農業科學和交通運輸等方面的內容,被提及的次數較多,而自然科學理論與方法論方面是空白,表明宋代科技更重視實際運用,C項正確;天文學被提及的次數遠高于水利工程、農業科學和交通運輸,而自然科學理論與方法論沒有被提及,這不符合學科均衡的特征,排除A項;題干給出的數據主要關于科技內容的提及次數,沒有體現受西方科技影響,排除B項;題目給出的數據僅反映了《宋史》中對不同科技內容的提及次數,并未涉及商品經濟發展的相關數據,排除D項。故選C項。13.“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边@段文字可用于研究明清時期( )A.多民族國家版圖的奠基 B.社會經濟的發展C.中國社會面臨重要危機 D.君主專制的強化【答案】D【解析】提取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我朝罷丞相”“事皆朝廷總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時期,罷除丞相,設置五府、六部等部門,一切權力皆歸中央。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后,六部等機構直接對皇帝負責,反映了君主專制空前強化的特點。D項正確;多民族國家版圖的奠基與材料不符,材料不涉及版圖,材料是政治權力的分配,排除A項;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材料不符,材料是政治制度,排除B項;“社會危機”與題干“所以穩當”的表述矛盾,排除C項。故選D項。14.《鄭和碑》中記載:“赍(jī,帶著)幣往賚(lài,贈送)之,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往諸番國,開讀賞賜”。材料反映了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A.掠奪海外財富 B.解決海疆危機 C.開拓海外市場 D.彰顯明朝威望【答案】D【解析】據題干信息“赍(jī,帶著)幣往賚(lài,贈送)之,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往諸番國,開讀賞賜”和所學知識可知,“宣德化而柔遠人”意思是宣揚明朝的德政教化,使遠方的人歸附;“往諸番國,開讀賞賜”體現了到各個番國去宣讀詔書并進行賞賜,這些都表明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向海外諸國展示明朝的強大和富庶,彰顯明朝威望,D項正確;碑文強調“賞賜”而非掠奪,且鄭和船隊以貿易和外交為主,與掠奪行為矛盾,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下西洋為解決海疆問題,反而側重和平交流,排除B項;鄭和下西洋盡管貿易存在,但碑文未將此列為主要目的,核心仍是政治與文化宣示,排除C項。故選D項。15.中國古代大一統國家治理具有“國家統一、要在中央、郡縣體制、因俗而治”的特點。下列措施中,能體現“因俗而治”管理智慧的是( )A.明朝先后十八次修筑長城 B.明朝派戚繼光等基本解除了東南沿海倭患C.清朝組織編纂《四庫全書》 D.清朝在西藏冊封達賴、班禪并設置駐藏大臣【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因俗而治”及所學可知,清朝在西藏冊封達賴、班禪,利用西藏的宗教加強對其統治,設置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共同治理西藏,體現了“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D項正確;明朝修長城是為了抵御蒙古,不能體現“因俗而治”,排除A項;明朝派戚繼光等基本解除了東南沿海倭患,維護了國家主權,與“因俗而治”不相符,排除B項;清朝組織編纂《四庫全書》保存了大量的古籍,是對古代文化的一次總結,對弘揚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從思想上強化了專制統治,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16.明朝中后期,《華夷風物商程一覽》等讀物以闡述商業規范、經商經驗、水陸交通指南等為主要內容,以商人為主要閱讀群體,在民間大規??〔V為流傳。這種“商書現象”的出現適應了( )A.海防意識的增強 B.商幫發展的需求C.政治制度的完備 D.冶煉技術的發展【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幫興起,如徽商、晉商等。商幫在經營過程中需要商業規范來約束行為,需要經商經驗來指導業務拓展,也需要水陸交通指南來便利貿易往來。這些商書以商人為主要閱讀群體,滿足了商幫發展在商業知識、貿易信息等方面的需求,B項正確;海防意識增強主要體現在對沿海軍事防御、抵御外敵(如倭寇等)方面的重視,與闡述商業規范、經商經驗等內容的商書無關,排除A項;明朝政治制度完備主要體現在中央集權的加強,如廢除丞相、設立三司等舉措。政治制度的發展與商書的刊印和流傳,排除C項;冶煉技術發展主要涉及金屬冶煉的工藝、產量等方面,與商業規范、經商經驗以及水陸交通指南等商書內容不相關,排除D項。故選B項。17.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圖,為后世提供了寶貴的實證性資料。如下面插圖最有可能出自( )農作物加工圖 陶瓷制作圖 煤炭采掘圖A.《農政全書》 B.《天工開物》 C.《本草綱目》 D.《齊民要術》【答案】B【解析】依據題干圖片信息可知,圖片都是反映的手工業的內容,插圖最有可能出自《天工開物》,依據所學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的知識可知,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記載了各種農作物和手工業原料的產地、種類、種植加工以及手工業生產技術,提供了大量確切數據,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B項正確;《農政全書》是中國古代五大農書之一,集前人農業科學之大成,總結了清代之前的農業科學技術,排除A項;《本草綱目》是李時珍撰寫的藥學著作,排除C項;《齊民要術》是中國杰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排除D項。故選B項。第Ⅱ卷二、非選擇題(本題共2小題,共36分)18.鑒于往事,資于治道。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20分)【人才選拔】材料一 根據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決國家種種問題”的基本信條,隋唐時期把平等競爭機制引入選官制度,向社會各階層人才打開了入仕的大門。——摘編自張國安《中國古代文官選拔制度及其現代借鑒》(1)材料一中的“選官制度”是什么?該制度的創立有何意義?(6分)【創新之舉】材料二(2)唐朝時期,農業工具的創新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材料三中唐朝出現的兩種新農具分別叫什么?(4分)【治國之道】材料三 唐太宗在位20多年,開創了唐朝的繁榮局面。他廣納賢才,知人善任,同時減輕百姓的田租和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勵精圖治,重用賢能,實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大力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整頓漕運,改革稅制……使唐朝進入了鼎盛時期。(3)結合材料二、三和所學知識,歸納“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4分)【安邦之策】材料四 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寫道,“不能再讓軍人操縱政權”和“優待士大夫”成為“宋王室歷世相傳更不放棄”的兩條家訓。蔣復建說:“宋代強干弱枝,轉變而為重內輕外,再轉變而為重文輕武,積習相傳,牢不可破。”(4)材料四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方針?該方針有何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各寫出一條即可)(6分)【答案】(1)制度:科舉制。(2分)意義: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重大變革,它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使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它不僅擴大了統治基礎,對社會階層流動也起到積極作用,還顯著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4分,任答兩點即可)(2)工具分別是:曲轅犁;(2分)筒車。(2分)(3)共同原因:統治者善于用人;重視經濟發展;善于改革;關注民生;工具創新等。(4分,任答兩點即可)(4)方針:崇文抑武方針。(2分)積極作用:崇文抑武方針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2分)消極影響:導致國家軍隊戰斗力減弱;官員辦事效率低下;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2分)【解析】(1)制度、意義:根據材料一“隋唐時期把平等競爭機制引入選官制度,向社會各階層人才打開了入仕的大門”并結合所學科舉制的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吏的選拔權由上層權貴壟斷,選官看重門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過門第即可進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廢除了前朝的選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學識,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度的正式確立。科舉制的創立是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重大變革,它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使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它不僅擴大了統治基礎,對社會階層流動也起到積極作用,還顯著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故制度:科舉制。意義: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重大變革,它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使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它不僅擴大了統治基礎,對社會階層流動也起到積極作用,還顯著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2)工具:根據材料二所示農業生產工具并結合所學唐朝農業發展的知識可知,第一幅圖是耕作工具——曲轅犁,第二幅圖是灌溉工具——筒車。故工具分別是曲轅犁和筒車。(3)共同原因:根據材料三“知人善任”和“重用賢能”可得出,統治者善于用人;根據材料三“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和“他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可得出,重視經濟發展;根據材料三“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和“改革稅制”可得出,善于改革;根據材料三“同時減輕百姓的田租和勞役負擔”可得出,關注民生;根據材料三“興修水利”并結合所學唐朝的生產工具革新可得出,工具創新等。故共同原因:統治者善于用人;重視經濟發展;善于改革;關注民生;工具創新等。(4)方針、積極作用、消極作用:根據材料四“不能再讓軍人操縱政權”和“宋代強干弱枝,轉變而為重內輕外,再轉變而為重文輕武,積習相傳,牢不可破”并結合所學北宋的統治,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宋朝統治者實行崇文抑武方針,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 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當時的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將。崇文抑武方針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但也導致國家軍隊戰斗力減弱;官員辦事效率低下;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故方針:崇文抑武方針。積極作用:崇文抑武方針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消極影響:導致國家軍隊戰斗力減弱;官員辦事效率低下;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19.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是中華文明演進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 康熙年間的重要事件(部分)時間 事件1662年 鄭成功接受荷蘭侵略者投降1684年 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1689年 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1696年 清軍在昭莫多打敗噶爾丹1713年 冊封“班禪額爾德尼”1720年 清軍入藏平定準噶爾蒙古勢力——摘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及教師用書(1)結合材料一并聯系所學知識,指出元代運河走向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并從政治、經濟兩個方面分析隋元兩代大運河的共同影響。(5分)(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明清民族政策的不同。你更欣賞哪個朝代的民族政策,簡單說明理由。(5分)(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歸納康熙年間威脅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的內外因素。(2分)(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認識。(4分)【答案】(1)原因:元朝都城是大都。(1分)影響:政治上鞏固了統治;經濟上溝通了南北交通,有利于經濟的發展。(4分,每個方面各2分)(2)民族政策:明朝修筑長城抵御少數民族;(1分)清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1分)欣賞的朝代:清。(1分)理由:清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對各民族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有利于實現民族團結,促進民族交融。(2分)(3)因素:噶爾丹叛亂;沙俄侵略我國東北地區。(2分,1點1分)(4)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維護和鞏固國家統一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流;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人民都對祖國疆域的開拓和歷史發展做出了貢獻;在歷史的進程中,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共同推動了國家發展和社會的進步。(4分)【解析】(1)原因:根據材料一元朝大運河示意圖可知元代運河走向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元朝都城是大都。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從政治上對政治穩定和經濟溝通南北的作用方面進行論述,如:政治上鞏固了統治;經濟上溝通了南北交通,有利于經濟的發展。(2)民族政策:根據材料二明長城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地圖上修筑了長城,所以明朝修筑長城抵御少數民族;根據材料二清代《避暑山莊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避暑山莊是圍獵場地,所以清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欣賞的朝代:通過民族政策可以選擇欣賞的是清朝的民族政策。理由: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作為少數民族政權,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對各民族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有利于實現民族團結,促進民族交融。(3)因素:根據材料三“康熙年間的重要事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內部威脅是噶爾丹叛亂等少數民族叛亂;根據材料三“康熙年間的重要事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外部威脅是沙俄侵略我國東北地區,威脅中國主權。(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從統一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各民族對中國發展的貢獻和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推動作用的角度進行論述,如: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維護和鞏固國家統一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流;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人民都對祖國疆域的開拓和歷史發展做出了貢獻;在歷史的進程中,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共同推動了國家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試卷第1頁,共3頁2024-2025學年七年級歷史下學期期末模擬卷·廣東深圳卷(考試時間:50分鐘,分值:7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7小題,每小題2分,共34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成語“一衣帶水”出自《南史·陳紀下》,隋文帝對宰相高颎說:“我為百姓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之后隋文帝于589年( )A.定都長安,發展經濟 B.創立進士科,選拔人才C.滅掉陳朝,統一全國 D.開鑿大運河,貫通南北2.毛主席評價武則天:“你覺得武則天不簡單,我也覺得她不簡單,簡直是了不起……武則天確實是個治國天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闭垎栆韵履捻棇儆谖鋭t天的功績( )A.開創“貞觀之治” B.打敗東突厥C.設立安西都護府 D.創立殿試制度3.唐玄宗于開元二十六年在皇宮內設立了翰林學士院,選任擅長文學的親信充任翰林學士,不計官階品秩,主要負責起草軍國大事的詔制,并承擔起了參與決策機務的工作,至此政事堂工作重心傾向分理行政。唐中央決策機制的調整( )A.提高了行政辦事效率 B.確保了決策的準確性C.保障了國家政局穩定 D.有利于強化中央集權4.古典小說《隋唐演義》描述了隋唐之際英雄輩出、俠義勇武的傳奇故事;歷史檔案表明,隋唐時期民眾普遍喜愛戶外運動,如蹴鞠、摔跤、拔河等十分流行。可見,隋唐時期( )A.儒家思想遭遇沖擊 B.階級矛盾尖銳C.社會風氣自由開放 D.民族關系融洽5.“唐失其道,化內地為藩鎮,內外皆堅,而人至不能自安。”作者認為藩鎮割據( )A.促進國家強盛 B.有利經濟發展 C.加強內外聯系 D.造成社會動蕩6.莫高窟中唐第158窟《帝王舉哀圖》(見下圖),用寫實的方式展現了哀悼習俗,刻畫了漢族、突厥、吐蕃和回鶻等服飾、膚色和人物形象?!兜弁跖e哀圖》體現了唐代( )A.中外交流的頻繁 B.開明的民族政策C.經濟的高度繁榮 D.繪畫技術的高超7.一組同學開展“小錢幣,大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搜集了以下唐朝時期的錢幣資料,它們可用于探究當時( )A.中外交流的發展 B.政治制度的完善C.民族關系的和睦 D.文學藝術的繁榮8.忽必烈接受漢族儒臣提出的“行漢法”“行仁政”“不嗜殺”的建議,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統治方法,設立各種機構。上述措施的實行( )A.推動了元朝統一全國的進程 B.加強了對中原漢族的管理C.結束了蒙古草原混戰的局面 D.使元朝實現了長治久安9.元朝的行省制度在歷史上影響深遠。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行省長官也擁有地方行政、軍事、監察及官員任命等職權。由此可見,行省制度的特點是( )A.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B.加劇了地方與中央相抗衡C.導致了地方機構效率低 D.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結合10.據統計,《清明上河圖》畫入廣告招牌計23塊,燈箱廣告有至少4個。畫中“孫羊店”(酒店)門首用一只燈箱打出“正店”名號,表明這是東京七十二間正店之一;用另一只燈箱打出“香醪”廣告,表明本店所售的美酒品牌。這主要反映出北宋( )A.商品交易突破坊市限制 B.市民娛樂生活豐富C.城市市民階層發展壯大 D.城市商品經濟繁榮11.宋元時期,海外貿易興盛,政府在主要港口(如廣州、泉州)設立市舶司,管理船舶、關稅、貨物及外商招徠等。該舉措( )A.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B.提升南宋國際聲威C.開啟經濟重心南移 D.體現文化兼容并包12.下表為《宋史》本紀中各學科的科技內容句頻統計(部分),這體現宋代科技( )學科 頻次天文學 958水利工程 339農業科學 298交通運輸 28自然科學理論與方法論 0A.各學科發展均衡 B.受西方科技影響C.更重視實際運用 D.受商品經濟影響13.“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边@段文字可用于研究明清時期( )A.多民族國家版圖的奠基 B.社會經濟的發展C.中國社會面臨重要危機 D.君主專制的強化14.《鄭和碑》中記載:“赍(jī,帶著)幣往賚(lài,贈送)之,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薄巴T番國,開讀賞賜”。材料反映了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A.掠奪海外財富 B.解決海疆危機 C.開拓海外市場 D.彰顯明朝威望15.中國古代大一統國家治理具有“國家統一、要在中央、郡縣體制、因俗而治”的特點。下列措施中,能體現“因俗而治”管理智慧的是( )A.明朝先后十八次修筑長城 B.明朝派戚繼光等基本解除了東南沿海倭患C.清朝組織編纂《四庫全書》 D.清朝在西藏冊封達賴、班禪并設置駐藏大臣16.明朝中后期,《華夷風物商程一覽》等讀物以闡述商業規范、經商經驗、水陸交通指南等為主要內容,以商人為主要閱讀群體,在民間大規??〔V為流傳。這種“商書現象”的出現適應了( )A.海防意識的增強 B.商幫發展的需求C.政治制度的完備 D.冶煉技術的發展17.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圖,為后世提供了寶貴的實證性資料。如下面插圖最有可能出自( )農作物加工圖 陶瓷制作圖 煤炭采掘圖A.《農政全書》 B.《天工開物》 C.《本草綱目》 D.《齊民要術》第Ⅱ卷二、非選擇題(本題共2小題,共36分)18.鑒于往事,資于治道。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20分)【人才選拔】材料一 根據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決國家種種問題”的基本信條,隋唐時期把平等競爭機制引入選官制度,向社會各階層人才打開了入仕的大門。——摘編自張國安《中國古代文官選拔制度及其現代借鑒》(1)材料一中的“選官制度”是什么?該制度的創立有何意義?(6分)【創新之舉】材料二(2)唐朝時期,農業工具的創新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材料三中唐朝出現的兩種新農具分別叫什么?(4分)【治國之道】材料三 唐太宗在位20多年,開創了唐朝的繁榮局面。他廣納賢才,知人善任,同時減輕百姓的田租和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勵精圖治,重用賢能,實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大力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整頓漕運,改革稅制……使唐朝進入了鼎盛時期。(3)結合材料二、三和所學知識,歸納“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4分)【安邦之策】材料四 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寫道,“不能再讓軍人操縱政權”和“優待士大夫”成為“宋王室歷世相傳更不放棄”的兩條家訓。蔣復建說:“宋代強干弱枝,轉變而為重內輕外,再轉變而為重文輕武,積習相傳,牢不可破?!?br/>(4)材料四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方針?該方針有何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各寫出一條即可)(6分)19.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是中華文明演進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 康熙年間的重要事件(部分)時間 事件1662年 鄭成功接受荷蘭侵略者投降1684年 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1689年 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1696年 清軍在昭莫多打敗噶爾丹1713年 冊封“班禪額爾德尼”1720年 清軍入藏平定準噶爾蒙古勢力——摘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及教師用書(1)結合材料一并聯系所學知識,指出元代運河走向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并從政治、經濟兩個方面分析隋元兩代大運河的共同影響。(5分)(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明清民族政策的不同。你更欣賞哪個朝代的民族政策,簡單說明理由。(5分)(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歸納康熙年間威脅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的內外因素。(2分)(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認識。(4分)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七年級歷史下學期期末模擬卷·廣東深圳卷(解析版).docx 七年級歷史下學期期末模擬卷·廣東深圳卷(試題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