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河北邯鄲武安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5月月考歷史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河北邯鄲武安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5月月考歷史試卷

資源簡介

武安一中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5月考試
高一 歷史
一、選擇題(2*40=80分)
1.英國學者赫伯特認為:“所謂文明就是人類集群定居在農田附近,擁有可長期居住的正式房屋、城郭,并且有集群內部的共同守則。”這反映出文明產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剩余產品的出現 B.定居生活的形成
C.原始農耕的產生 D.早期國家的建立
2.圓簡印章是蘇美爾人創造的文化瑰寶。考古資料顯示,在埃及迄今為止已發現了20枚左右的圓筒印章,在古希臘邁錫尼文化層中也發現了數量不一的類似圓筒印章的天青石滾印。這表明(  )
A.地理環境影響文明之間的交流 B.古代文明呈現多元一體的特征
C.西亞文明有一定的傳播輻射力 D.亞歐文明古國高超的雕刻藝術
3.下圖文物是保存于伊斯坦爾博物館的《銀板和約》副本泥板。該和約是公元前1258年赫梯、埃及兩國在卡迭石戰役后締結,條文使用阿卡德語,書面形式為楔形文字。它不僅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和平條約,也是傳世最早且有文字記載的國際條約。該文物最適合用于研究(  )
A.早期帝國擴張與文明交流 B.人口遷徙與區域文化交融
C.商業貿易發展與文明互鑒 D.古代文字產生與演變歷程
4.在波斯帝國的一場文化盛宴上,一位名叫萊拉的舞者與兩個舞伴,結合多種文化的舞蹈風格,呈現了驚艷的表演。這反映出波斯帝國( )
A.制度建設重視歌舞表演 B.文化融合提升藝術水平
C.領土擴張催生舞蹈繁榮 D.經濟繁榮影響社會生活
5.房龍在《人類的故事》中這樣描述西歐莊園:“中世紀的騎士同時也是擁有田產的鄉紳,少有出現必須付錢購買某種物品的情形,他們的莊園里能夠生產供他和他的家人的一切物品。”據此可知,中世紀莊園經濟( )
A.商品交換頻繁 B.具有自然經濟屬性
C.貧富差距明顯 D.以農奴為生產主體
6.740年拜占庭頒行的《法律選編》,對死刑進行比較嚴格的控制,只有叛國、反皇帝、蓄意謀殺等重罪才會被處死刑。此外,地方法官還被嚴令禁止砍下罪犯的手腳,禁止做出將婦女關押在公共監獄中的判決。這反映出拜占庭法律(  )
A.立法精神人性化 B.執法力度寬松化 C.處罰原則公平化 D.法律條文實用化
7.中世紀以來,除了堅定的信仰和強大的軍事力量,阿拉伯人給歐洲帶來了新的科學技術和新思想,伊斯蘭的文化遺產在現在通行于英語中的許多詞匯里也有充分的反映,比如tariff(關稅)、bazaar(集市)、sugar(糖)等。材料意在說明,阿拉伯人(  )
A.充當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B.引發了物種和商品的區域流動
C.推動了人類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D.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8.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消除蘇我氏的獨裁體制,并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政治體制,實施了包括氏姓制度、律令國家以及班田收授法等一系列新的法律和政策。這一改革( )
A.維護了奴隸主的利益 B.激化了日本社會各種矛盾
C.推動了鐮倉幕府建立 D.加強了日本中央集權統治
9.有學者指出,瑪雅人的城市,如果它們可以這樣稱呼的話,是舉行儀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這主要是因為( )
A.城市深受宗教影響 B.生產類型較為原始
C.國家組織尚未成熟 D.軍事技術比較落后
10.4世紀左右,阿克蘇姆王國通過紅海與阿拉伯半島和印度進行海上貿易,進口香料、珍寶、絲綢、瑪瑙等物品,并出口黃金、象牙、皮革、鴕鳥蛋等本地產品。它還通過內陸貿易路線與非洲其他地區進行貿易。由此可見,其對外貿易( )
A.有利于國內經濟繁榮 B.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
C.使王國成為西非強國 D.為非洲引進了先進技術
11.最早開辟新航路的迪亞士曾經說過,他航行是“為上帝和陛下服務,給處于黑暗中的人們帶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樣去發財致富”。據此可知,新航路的開辟( )
A.具有強烈的經濟動機 B.以服務國王為根本宗旨
C.為證明地圓學說正確 D.以傳播宗教為主要目的
12.16世紀,葡萄牙人以澳門為中心,形成了結合印度洋、日本和中國的貿易網;西班牙人主導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把大量中國的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運銷歐美,大量白銀由此流入中國。上述現象反映出( )
A.中國閉關鎖國局面被打破 B.白銀流入中國引發價格革命
C.世界日益從分散走向整體 D.西葡兩國迅速實現社會轉型
13.15—17世紀,西方列強主要在亞洲交通要道建立殖民據點,而18世紀后他們將殖民據點擴大為大面積的殖民地。這種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B.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程度存在差異
C.殖民掠奪的貪婪性 D.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
14.下表為15—19世紀世界及部分地區人口變化簡表(單位:百萬),由此可知( )
時間 中國 歐洲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拉丁美洲 全球
1400年 70 52 60 36 425
1600年 110 89 104 10 545
1800年 330 146 92 19 900
歐美主導的世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
傳染病的肆虐導致非洲人口持續下降
罪惡的三角貿易導致拉美人口銳減
D.新航路開辟改變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
15.1534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促使國會通過《至尊法案》,宣布國王為英國教會的首領,擁有任命教會各種神職人員和決定教義的權力,拒絕接受這一法案者以叛國罪處死。這一措施( )
A.推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 B.有利于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
C.表明國會成為國家權力的中心 D.揭開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16.某位思想家是連接歐洲某場運動與革命的橋梁,他是一位典型的社會運動煽動者,而正是其政治宣言點燃了民眾之火,為人民提供了激情動力,導致了革命的爆發。據此推知,該思想家所投身的思想解放運動( )
A.得到多國的積極支持 B.使理性思維開始形成
C.已具備一定的公共性 D.缺乏經濟學研究成果
17.法國大革命初期,英國輿論普遍持歡迎態度,但后來發生轉變。1792年《倫敦紀事報》報道了英國激進派的“革命計劃”,包括摧毀上議院、圣詹姆斯宮等;《紐卡斯爾時報》則稱法國革命者為“那些不入道的屠夫”。據以上材料可知,英國主流媒體(  )
A.警惕法國革命波及英國 B.反對大革命倡導的原則
C.主張維護傳統封建制度 D.要求改革君主立憲政體
18.19世紀初,美國總統杰克遜聲稱他是人民的代表,他一改早期總統不愿以自己的政策判斷代替國會判斷的做法,毫不猶豫地以自己的政策判斷代替國會的政策判斷,主張總統可以反對他認為有損國家的任何議案。這表明當時( )
A.總統凌駕于國會之上 B.國會的地位日益下降
C.制衡體制出現了問題 D.行政權逐漸膨脹起來
19.在1642年《壟斷法》(世界第一部專利法)頒布前,英國在紡織和冶鐵工業上僅有一項發明,而此后短短一百多年間,英國僅紡織業就有七項大的發明。由此可知,英國的專利制度( )
A.標志著壟斷組織的產生 B.開創了英國的工業革命
C.刺激了技術發明和創新 D.有助于科學與技術結合
20.1837年,維克多·雨果在寫給友人的一封信中這樣描述他的旅途過程:“路邊的花兒已經不是花兒了,成了斑點,甚或條紋;所有的點都沒有了,全部變成了條紋;小鎮、尖塔以及樹林,在天際線上瘋狂地跳著亂糟糟的舞蹈:不時地,一個影子、一個形狀、一個妖怪,會在窗戶后面以閃電般的速度出現又消失”。雨果這樣描寫折射出( )
A.歐洲旅行觀念改變 B.城鄉差距逐漸縮小
C.工業加重化工污染 D.交通運輸方式革新
21.馬克思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了“異化勞動”的概念,認為 “工人生產的越多,他能夠消費的越少;他創造的價值越多,他自己越沒有價值、 越低賤……勞動越機巧,工人越愚笨,越成為自然界的奴隸”,這表明馬克思( )
A.抨擊資本主義阻礙了社會進步 B.對機器大生產持反對態度
C.探索資本主義經濟的內在矛盾 D.揭示了工人階級的局限性
22.巴黎公社頒布了一系列的經濟法令:規定將資產階級業主所遺棄的工坊國有化;改革工薪制度,降低高薪,提高低薪,承認工資額的差別;廢止了針對工人的罰款制度。這些措施( )
A.打碎了舊有的國家機器 B.探索了新型的生產關系
C.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政權 D.堅持了平均主義的原則
23.1880年,法國占領剛果河下游,建立了布拉柴維爾據點,兩年后,又在剛果河中游建立了“保護地”。1881年,法國從阿爾及利亞侵入突尼斯,迫使突尼斯接受法國的“保護”。這說明當時( )
A.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B.非洲殖民化的程度加深
C.法國保護非洲文明成果 D.柏林會議激起殖民狂熱
24.1901年至1909年,西奧多·羅斯福任美國總統時,提出了“大棒政策”,認為美國為了維護“門羅主義”,有必要干預其他列強對美洲的干涉,并且美國有責任在西半球行使一種國際警察的權力。美國這一政策( )
A.維護了美洲民族國家的獨立 B.旨在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
C.蘊含了獨霸美洲的政治野心 D.目的是擴大美國金融投資市場
25.列寧指出:“凡爾賽和約不過是高唱凱歌的帝國主義者表面勝利,實質上它意味著整個帝國主義世界的崩潰。”對此觀點理解合理的是( )
A.歐洲列強矛盾趨向緩和 B.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崩潰
C.戰后國際秩序潛藏危機 D.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瓦解
26.1907年《國際爭端和平解決公約》,即海牙第一公約,對戰爭作為權利的“絕對性”作出限制。1928年簽署的《非戰公約》則“在法律上禁止了以戰爭作為推行國家政策的手段,從而宣布了侵略戰爭的非法”。這一演變過程(  )
A.反映出國際法的范圍和作用有限 B.表明國際集體安全機制完全建立
C.反映了國際法對戰爭價值取向變化 D.完善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機制
27.如圖為1935年9月創作的漫畫《她能控制得住他嗎?》,頭巾上寫著“國際聯盟”的女子正與關在籠中的“戰爭”怪獸較量。據此可知,作者( )
A.擔憂國聯影響力有限 B.號召民眾積極反戰
C.批判英法的綏靖政策 D.呼吁對話解決爭端
28.蘇俄曾發布指令規定:“農業合作社……有權在國內出售和交換自己生產的以及本社社員生產的農產品,擁有必需的農具和材料,開辦加工和銷售農產品的作坊、工廠以及其他經濟企業。”據此可知,當時蘇俄正在推行(  )
A.農業集體化 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C.新經濟政策 D.“新經濟體制”改革
29.如表是蘇聯計劃經濟時代的社會變化情況。這體現出當時(  )
項目 變化
國民識字率 從1926年的56%上升到1959年的98.5%
外科醫生人數 從1913年的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
預期壽命 從32歲上升到69歲
其他 為蘇聯公民提供了免費醫療、養老金、疾病和殘疾津貼和兒童補助等
A.產業結構趨向合理 B.蘇聯模式成效明顯
C.民生得到充分改善 D.國民生產積極性高
30.下面是某位同學繪制的關于帝國主義國家關系的圖畫,圖中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德國在二次工業革命表現突出 B.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建立
C.英法開始喪失世界的領導地位 D.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31.有學者認為,拉美獨立戰爭沒有改變舊的社會經濟基礎,大莊園制長期存在。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是政治上盛行考迪羅體制,軍事獨裁導致有些國家戰爭不斷。美英等國競相角逐,加強滲透。造成拉美獨立后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是( )
A.大地產制的束縛 B.考迪羅體制導致戰爭不斷
C.帝國主義的干涉 D.未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務
32.二戰中,羅斯福呼吁美國民眾不要有“種族歧視”,反對“偏激白人至上主義”,與此同時,黑人群體提出“雙重勝利”斗爭目標,即贏得“反法西斯勝利和民主的勝利”,由此可見,世界大戰(  )
A.加強了黑人的國家認同 B.促進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C.培育了民權運動的環境 D.推動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
33.百分比協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斯大林和丘吉爾在東南歐劃分兩國勢力范圍的協定,后約定:蘇聯在羅馬尼亞可占90%的優勢,而英美在希臘可占90%的優勢;在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各占50%。材料中的這些現象( )
A.體現出平等協商的原則 B.標志著戰時同盟的破裂
C.帶有明顯強權政治色彩 D.充滿著意識形態的對立
34. 二戰后成立的世界衛生組織負責全球衛生防疫,曾推出1947年“全球流感規劃”、1952年“全球流感監測網絡”、1955年“全球消滅瘧疾計劃”、1967年“全球根除天花計劃”等計劃項目,但當時全球合作整體進展緩慢。導致這“進展緩慢”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防疫體系缺乏全球性的領導機構 B. 相關醫療科技水平停滯不前
C. 廣大民眾缺乏醫療衛生防疫觀念 D. 冷戰政治和意識形態的沖突
35.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西歐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隨著社會需求的日益擴大,社會福利支出的范圍、水平都出現了大幅激增,一些國家的社會福利支出甚至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1/3。由此可推知,西歐國家的福利制度(  )
A.提高了民眾工作積極性 B.深受國家干預政策影響
C.實現了社會的公平正義 D.改變了貧富懸殊的現狀
36.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部分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陸續提出改革理論并付諸實踐,如波蘭的“導入市場機制的計劃經濟”、捷克斯洛伐克的“計劃與市場相結合”、匈牙利的“有宏觀控制的市場協調”等。這些改革( )
A.加快歐洲政治經濟一體化 B.消除了冷戰局面的負面影響
C.旨在擺脫蘇聯模式的束縛 D.導致社會政治制度急劇變化
37.1950年5月,法國外長舒曼致信聯邦德國總理阿登納,提出了一項法國政府的建議概要,其主要內容是“組建獨立于各成員國之外的高級機構,直接管理各國的煤鋼生產與銷售”。阿登納熱情地接受了該建議。這一現象客觀上(  )
A.消除了法德兩國之間的矛盾 B.提升了西歐國家國際影響力
C.促進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 D.主導了二戰后世界政治格局
38.如圖反映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趨勢是( )
A.加強合作謀求共同發展 B.逐步實現區域集團化
C.合作以抵制經濟全球化 D.實現了經濟均衡發展
39.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不再局限在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梯度性轉移,而且將產業鏈兩端即研發、制造、銷售、服務等價值鏈各個增值環節進行轉移”。這反映了( )
A.貿易數量與實際所獲利益一致 B.世界各國發展利益均衡分配
C.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逐步建立 D.經濟全球化向縱深方向發展
40.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沖突已經持續了數月,雙方都承受了沉重的代價,這場沖突不僅給兩國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還加劇了全球范圍內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據此可知, 當今世界( )
A.應加快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B.多極化的趨勢日益加強
C.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 D.國際格局因戰爭而改變
二、非選擇題(20分)
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近代以來,世界各國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農作物產量大幅增加。
材料一 1852年英國正式成立專利局,保護科研成果。約翰·福勒于1854年發明了蒸汽繩索牽引犁,后成立公司,向世界各地銷售這種犁。此外,英國還出現了谷物脫粒機、收割機。1859 年收割機總共有約4000 臺,到了1874年增加至8萬臺。70年代,英國已經有超過四分之一的糧食收獲實現了機械化。
——摘編自王越《農業科學與19 世紀英國農業的發展》
材料二 從1910年開始,以內燃機為動力的各種農業機械逐步增加,例如拖拉機、玉米摘拾機等。1914年,美國國會通過的《斯密—利維法令》規定,州立農業院校可以把新農業技術和農用設備直接交給農場主。1916年,美國共建農業高等院校68所,既培養了很多農業科技人才,又成為農業技術推廣的指導中心。
——摘編自金二威《19至20 世紀美國農業現代化及生態保護》等
材料三 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德國農業領域使用的勞動力大幅減少,由1993年的127 萬人,降低到21世紀初的75.8萬人。這使得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強,出口總值超過520億歐元,出口量居第四位。2005—2009年,德國農民人均收入在36000—50000 歐元之間。
——摘編自丁聲俊《實體、實業、實效——德國農業的顯著特征》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美兩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共同原因。(6分)
(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德國農業機械化的影響。(6分)
42.世界格局是指的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國際關系結構,包括政治格局、經濟格局、科技格局等。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指當代世界體系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調整和變革,“大變局”是“歷史合力”的產物。其主要內容是世界經濟版圖正在改寫、國際力量對比發生了最具革命性的變化、新科技革命加快重塑世界、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加速推進、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成為不可遏制的歷史潮流。
——于沛《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世界歷史進程》發表于《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2年第4期
根據材料,任選一個或多個角度,自擬論題,運用所學17—20世紀世界史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史實準確,論述合理。)
高一5月月考歷史答案
一、1.【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原始社會(世界)。據材料信息和結合所學可知,文明產生的前提是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其中主要因素是農業的產生,C項正確;A是階級產生的原因,排除A項;據材料“擁有可長期居住的正式房屋、城郭,并且有集群內部的共同守則”可知,B是文明產生的表現,排除B項;早期國家的建立是文明產生的標志,排除D項。故選C項。
2.【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蘇美爾人創造的圓筒印章在埃及和古希臘邁錫尼文化層中都有發現,說明西亞文明影響到這兩個地區,西亞文明有一定的傳播輻射力,故選C項;題干未強調地理環境的影響,排除A項;結合所學可知,世界古代文明呈現基本獨立發展、多元特征,“多元一體”不僅強調多元性,還強調整體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選項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題干強調蘇美爾印章對其他地區的影響,不是強調雕刻藝術水平高,排除D項。
3.【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銀板和約》是研究埃及與赫梯之間外交活動的重要文獻,《銀板和約》的簽訂標志著赫梯與埃及之間的爭霸戰爭的結束,所以既體現文明的交流,又反映早期帝國的擴張,故選A項;題干主要涉及戰爭和外交,未涉及人口遷徙,排除B項;題干主要屬于政治、軍事方面,未涉及“商業貿易”,排除C項;根據“條文使用阿卡德語,書面形式為楔形文字”可以看出,當時文字的使用情況,但是不能體現文字演變歷程,排除D項。
4.【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波斯帝國)。據材料可知,在波斯帝國的文化盛宴上,表演了結合多種文化的舞蹈,說明文化的交融促進藝術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藝術而非制度,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領土擴張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沒有描述經濟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
5.【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西歐)。據本題材料“他們的莊園里能夠生產供他和他的家人的一切物品”可知,莊園經濟能夠自給自足,具有自然經濟屬性,B 項正確;材料中提到“少有出現必須付錢購買某種物品的情形”,這表明莊園能夠自給自足,商品交換并不頻繁,排除A項;材料中并未提及貧富差距的相關內容,無法得出貧富差距明顯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明確指出莊園是以農奴為生產主體,排除D項。故選B項。
6.【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對死刑進行比較嚴格的控制”“地方法官還被嚴令禁止砍下罪犯的手腳”“禁止做出將婦女關押在公共監獄中的判決”可知,拜占庭法律對死刑進行嚴格控制,禁止對罪犯進行殘害,這反映出拜占庭法律中立法精神人性化,故選A項;題干是法律的內容,屬于立法層面,看不出執法力度如何,排除B項;處罰原則公平化指處罰的合法、合理和公正,題干中只是法律條文法的規定,無法看出具體處罰時是否公平,排除C項;法律條文實用化是指將抽象的法律條文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指導原則,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有效應用,不符合題干主旨,排除D項。
7.【答案】D
【解析】據材料“除了堅定的信仰……新的科學技術和新思想”可知,中世紀以來,阿拉伯人在信仰、軍事、技術和思想方面對歐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乃至對英語發展也產生了影響,這體現了阿拉伯人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故選D項;材料并未涉及東方文化,且主要強調阿拉伯文化對歐洲文化的影響,并不體現“橋梁”作用,排除A項;新航路開辟引發了物種和商品的區域流動,且伊斯蘭的文化遺產等與物種流動關系不大,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阿拉伯文化對歐洲文化的影響,并未涉及歐洲文化在阿拉伯世界的傳播,不體現“交流與融合”,排除C項。
8.【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日本)。根據材料“消除蘇我氏的獨裁體制”“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政治體制”“實施氏姓制度、律令國家以及班田收授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646年,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開始改革,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D項正確;大化改新廢除了大貴族壟斷政權的體制,削弱了奴隸主的利益,排除A項;大化改新大大削弱了氏族貴族的傳統特權,限制了為爭奪土地和人民而進行的無休止的斗爭,緩和了社會矛盾,為經濟文化發展創造了穩定的社會條件,排除B項;日本在12世紀末進入幕府統治時期,與材料描述的大化改新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9.【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瑪雅時期。據材料可知,瑪雅人的城市規劃極為獨特,他們建造了許多廟宇、金字塔和宮殿,并用巨大的石塊和石灰石修建了復雜的道路系統。 這些城市通常都有一個中央廣場,周圍是用于舉行宗教和政治儀式的石碑和神殿,A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宗教對瑪雅城市的影響,沒有描述生產類型,排除B項;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判定瑪雅人的國家組織是否成熟,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軍事技術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
10.【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古代非洲。4世紀左右阿克蘇姆王國處于鼎盛階段,對外貿易的發展有利于國內經濟繁榮,A項正確;通常所說的西方一般指的是歐洲,材料未提及阿克蘇姆王國的對外貿易范圍到達歐洲,排除B項;阿克蘇姆王國曾是東非而非西非強國,排除C項;材料顯示流入阿克蘇姆王國的都是貿易物品而不是先進技術,排除D項。故選A項。
11.【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4——15世紀。從迪亞士所說的“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樣去發財致富”可以明確看出新航路開辟具有強烈的追求財富、獲取經濟利益的動機,A項正確;雖然提到“為上帝和陛下服務”,但這不能說明以服務國王為根本宗旨,發財致富也是很重要的目的,排除B項;題干中并未提及證明地圓學說,排除C項;“給處于黑暗中的人們帶去光明”體現了傳播宗教的目的,但不能說以傳播宗教為主要目的,發財致富的經濟動機也很強烈,排除D項。故選A項。
12.【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世紀(世界)。16世紀,葡萄牙人形成的貿易網以及西班牙人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將亞洲、歐洲和美洲連接起來,促進了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交流和人員往來,反映了世界日益從分散走向整體,C項正確;16世紀時中國仍處于閉關鎖國狀態,局面并未被打破,排除A項;白銀流入中國并未引發價格革命,價格革命主要發生在歐洲,排除B項;西葡兩國通過早期殖民掠奪獲得了大量財富,但并沒有迅速實現社會轉型,排除D項。故選C項。
13.【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結合所學可知,工業革命后,要求更為廣闊的市場和更多的原料產地,原來的殖民據點無法滿足需要,因此西方殖民者將殖民據點擴大為殖民地,體現了資本主義發展程度的差異,B項正確;殖民地人民的抗爭會使得殖民統治更難,不符合邏輯,排除A項;殖民據點擴大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內在要求,而非殖民掠奪的貪婪性,排除C項;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排除D項。故選B項。
14.【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19世紀的世界。據題干“(單位:百萬)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600年為104,1800年減少為92。拉丁美洲人口先少再多”,并結合所學,新航路開辟后,三角貿易使非洲黑人大量喪失,而美洲人口數量先在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下大量減少,又被販賣到美洲的黑奴補充了一些上來,可知,新航路開辟改變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D項正確;僅據世界及部分地區人口變化不能得出世界殖民體系是否初步形成,排除A項;非洲人口減少主要是由于黑奴貿易,不是因為傳染病,排除B項;三角貿易增加了拉美人口,排除C項。故選D項。
15.【答案】B
【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選題,據題干可知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近代英國。據材料可知,亨利八世通過《至尊法案》確立國王為英國教會的首領,擁有任命教會神職人員和決定教義的權力,這加強了國王的權力,削弱了羅馬天主教會對英國的控制,有利于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B項正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至尊法案》不是直接推動因素,排除A項;這一時期英國國家權力的中心仍是國王,而非國會,排除C項;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是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排除D項。故選B項。
16.【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近代(歐洲)。根據材料“他是一位典型的社會運動煽動者,而正是其政治宣言點燃了民眾之火,為人民提供了激情動力,導致了革命的爆發。”及所學可知,題干強調的是啟蒙思想家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結合所學可知,啟蒙運動主要是一場知識分子運動,他們依靠各種社會文化機制,展開廣泛的交流活動,表現在社會名流和知識精英經常組織學術聚會活動;許多國家建立了科學院和學術社團組織;一些大學成為研究和傳播新思想的重鎮,體現了啟蒙運動具有一定的公共性,C項正確;啟蒙運動得到多國政府積極支持的說法錯誤,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理性思維開始形成”的說法不準確,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啟蒙思想家在經濟學方面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例如英國的經濟學家亞當 斯密被稱為“現代經濟學之父”,他也是啟蒙思想家,排除D項。故選C項。
17.【答案】A
【解析】據材料“稱法國革命者為‘那些不入道的屠夫’”,《紐卡斯爾時報》稱法國革命者為 “那些不入道的屠夫”,表明英國主流媒體看到法國革命的激進發展,擔心英國激進派受其影響,引發類似法國的激烈革命,對英國社會秩序造成沖擊,所以警惕法國革命波及英國,故選A項;據材料“英國輿論普遍持歡迎態度”可知,法國大革命初期英國輿論普遍持歡迎態度,說明英國并非一開始就反對大革命倡導的原則,只是后來隨著法國革命形勢發展,擔心革命波及自身才轉變態度,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英國在17世紀已經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并非要維護傳統封建制度,排除C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對法國革命影響的擔憂,未涉及對英國君主立憲政體改革的要求,排除D項。
18.【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初(美國)。據材料可知,19世紀初,美國總統可以自己的政策判斷代替國會的政策判斷,主張總統可以反對他認為有損國家的任何議案,體現了總統權力的增加,即行政權逐漸膨脹起來,D項正確;美國實行三權分立的制度,總統與國會相互制衡,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總統行政權的增加,無法得出國會的情況,排除B項;制衡體制出現了問題,與歷史史實不符,題干總統行使否決權正是制衡的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
19.【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18世紀(英國)。據所學可知,專利法重在保護技術發明者的權益,據材料可知,英國專利法頒布后的一百多年,僅紡織業就有七項大的發明,可見,刺激了技術發明和創新,C項正確;壟斷組織的產生是在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排除A項;英國的專利制度為英國工業革命的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開創了英國的工業革命”說法夸大,排除B項;材料體現英國鼓勵技術發明,未提及技術發明或突破以科學研究成果為基礎,不能體現“科學與技術結合”,排除D項。故選C項。
20.【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37年的法國。據材料概括可知:“會在窗戶后面以閃電般的速度出現又消失”可知,在雨果的旅途描述中可以感受到速度提升帶來的周圍事物的視覺變化,折射出交通運輸方式的革新,D項正確;材料中體現出歐洲旅行中見聞的改變,并未說明觀念的變化,排除A項;19世紀中期正處于工業革命時期,工業革命推動了城市快速發展,城鄉差距逐漸擴大,排除B項;化工產業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而此時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排除C項。故選D項。
21.【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根據材料“工人生產的越多,他能夠消費的越少;他創造的價值越多,他自己越沒有價值、越低賤……勞動越機巧,工人越愚笨,越成為自然界的奴隸”可知,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生產越多,自己所能消費的卻越少,工人越沒有價值、越低賤,勞動和價值不能等價,這體現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內在矛盾,C項正確;材料中并沒有抨擊資本主義,而是在強調“異化勞動”的概念,排除A項;馬克思并不反對機器大生產,排除B項;材料并沒有提到工人階級的局限性,而是說明工人階級在異化勞動下的地位,排除D項。故選C項。
22.【答案】B
【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法國)。根據材料“規定將資產階級業主所遺棄的工坊國有化;改革工薪制度,降低高薪,提高低薪,承認工資額的差別;廢止了針對工人的罰款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巴黎公社的法令中包含了將資產階級業主遺棄的工坊國有化、改革工薪制度、廢止工人罰款制度等措施,這些都是在嘗試建立一種新的生產關系,特別是在分配方面進行了調整,B項正確;“打碎了舊有的國家機器”指政治體制上的變革,而題目中的法令主要是關于經濟政策的,排除A項;巴黎公社的一些措施具有社會主義傾向,但是它并沒有建立起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政權,排除C項;巴黎公社雖然提高了低薪,但并沒有取消工資額的差別,所以不能說它堅持了平均主義的原則,排除D項。故選B項。
23.【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80年(非洲)。據本題材料可知,1880 年法國占領剛果河下游并建立據點和“保護地”,1881 年又迫使突尼斯接受“保護”,這些行為都表明法國在非洲的殖民擴張加劇,使得非洲殖民化的程度加深,B項正確;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是在 20 世紀初,而材料所述時間是 1880 年和 1881 年,此時世界殖民體系尚未最終形成,排除A項;法國在非洲的這些行動并非是為了保護非洲的文明成果,而是出于對殖民地的掠奪和擴張,這種說法與事實不符,排除C項;柏林會議是在 1884 - 1885 年召開的,材料中的時間早于柏林會議,所以不能說是柏林會議激起了法國的殖民狂熱,排除D項。故選B項。
24.【答案】C
【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初的美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的“大棒政策”的實質是依仗其日益增強的軍事經濟實力,向拉美實行武力威脅和戰爭訛詐的外交政策,其目的是加強對拉美地區的侵略,C項正確;目的是加強對拉丁美洲的侵略,不是維護美洲民族國家的獨立,排除A項;美國意圖建立區域霸權,并非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排除B項;擴大美國金融投資市場是“金元外交”的目的,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25.【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一戰后(世界)。列寧認為凡爾賽和約看似是帝國主義者的勝利,實際上意味著整個帝國主義世界的崩潰。這是因為凡爾賽和約是帝國主義國家分贓的產物,它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反而加劇了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以及戰勝國之間的矛盾,使得戰后國際秩序潛藏著巨大的危機,C項正確;凡爾賽和約并沒有使歐洲列強的矛盾趨向緩和,反而為新的沖突埋下了隱患,排除A項;凡爾賽和約簽訂時,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并未崩潰,排除B項;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在一戰后雖然受到沖擊,但尚未瓦解,排除D項。故選C項。
26.【答案】C
【解析】從1907年《國際爭端和平解決公約》對戰爭作為權利的 “絕對性” 作出限制,到1928年《非戰公約》在法律上禁止以戰爭作為推行國家政策的手段,這體現了國際法對戰爭價值取向的變化,即從一定程度的認可到明確禁止侵略戰爭,故選C項;材料體現的是國際法的發展和進步,而不是其范圍和作用有限,排除A項;當時國際局勢復雜,帝國主義矛盾依舊,《非戰公約》缺乏明確界定和制裁機制,各國對其態度不一,因此國際集體安全機制并未完全建立,排除B項;《非戰公約》沒有建立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具體機制和執行機構,也缺少對違約國的制裁措施,難以有效解決爭端,排除D項。
27.【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型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1935年的世界。根據材料“頭巾上寫著‘國際聯盟’的女子正與關在籠中的‘戰爭’怪獸較量”及所學可知,材料意在強調國際聯盟已經無力阻止法西斯勢力的擴張,體現了作者擔憂國聯影響力有限,A項正確;此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還未爆發,體現不出動員廣大民眾投身反戰運動的信息,排除B項;英法的綏靖政策強調對法西斯的妥協退讓,而材料強調國聯對戰爭的控制力,排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國家合作與談判,無法體現呼吁對話解決爭端,排除D項。故選A項。
28.【答案】C
【解析】材料提及蘇俄政府賦予農業合作社一定的經濟自主權,可以出售和交換產品、開辦作坊、工廠以及其他經濟企業,結合所學可知,這些特點與蘇俄新經濟政策相吻合,故選C項;農業集體化是“蘇聯模式”的內容,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反對自由貿易,排除B項;“新經濟體制”改革推行于勃列日涅夫時期,排除D項。
29.【答案】B
【解析】蘇聯計劃經濟時代在國民識字率、醫療、壽命及社會福利等方面的顯著提升,體現出蘇聯模式在當時對社會發展有明顯成效,故選B項;蘇聯計劃經濟時代實際是產業結構失衡,并非趨向合理,排除A項;蘇聯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農業和輕工業發展相對滯后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民生的進一步提升,C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蘇聯計劃經濟時代國民生產積極性在特定階段較高,但從長遠和整體看,由于計劃經濟體制弊端,平均主義分配等問題又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國民生產積極性,不能簡單認為國民生產積極性高,排除D項。
30.【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材料可知,英法和德國爭奪殖民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導致各帝國主義之間矛盾激化,最終引發一戰,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德國的工業水平,排除A項;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建立的標志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將世界瓜分殆盡,與圖畫信息無關,排除B項;英法開始喪失世界的領導地位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
31.【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現代拉美。根據材料“拉美獨立戰爭沒有改變舊的社會經濟基礎,大莊園制長期存在”可知,拉美獨立后,經濟基礎沒有改變,政治上盛行考迪羅體制,軍事獨裁導致有些國家戰爭不斷,美英等國競相角逐,加強滲透,說明拉美獨立后沒有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務,D項正確;大地產制是拉美獨立后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項;考迪羅體制導致戰爭不斷是拉美獨立后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項;帝國主義的干涉是拉美獨立后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項。故選D項。
32.【答案】C
【解析】羅斯福呼吁反對 “偏激白人至上主義”,黑人群體提出 “雙重勝利” 斗爭目標,說明在二戰的大環境下,種族問題、民權問題凸顯出來,為戰后美國的民權運動培育了環境,故選C項;國家認同強調對國家的全方位認可與忠誠。黑人群體提出 “雙重勝利”,核心是爭取自身民主權利,重點不在加強對美國國家的認同,排除A項;民族解放運動針對的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統治。美國黑人是本國公民爭取民權,并非爭取民族獨立,排除B項;世界殖民體系瓦解指亞非拉殖民地擺脫殖民統治。題干圍繞美國國內種族問題,未涉及殖民地國家,與殖民體系瓦解無關,排除D項。
33.【答案】C
【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推斷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期的蘇聯和英國。據材料“斯大林和丘吉爾在東南歐劃分兩國勢力范圍”等信息可得出,蘇英兩國無視東南歐國家的國家主權,私自劃定了各自的勢力范圍,帶有明顯強權政治色彩,C項正確;百分比協定沒經東南歐國家的同意,對東南歐國家來說,這個協定不平等,排除A項;當時二戰尚未結束,蘇英還是戰時同盟關系,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蘇英之間的協商,共同合作瓜分東南歐,不能體現其意識形態的對立,排除D項。故選C項。
34.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7-1967年(世界)。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多個全球防疫方案的整體進展緩慢,主要原因在于,當時正處于冷戰時期,東西方政治和意識形態沖突制約了全球合作,D項正確;在當時聯合國建立,其下屬機構不斷完善,世界防疫體系的全球性的領導機構——世界衛生組織也建立起來,“防疫體系缺乏全球性的領導機構”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在二戰之中,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相關醫療科技水平也不短發展,“科技水平停滯不前”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及醫療衛生防疫觀念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無法得出“廣大民眾缺乏醫療衛生防疫觀念”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
35.【答案】B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美國家凱恩斯主義盛行,加大國家干預。材料“社會福利支出......激增......1/5—1/3”,說明西歐國家的福利制度深受國家干預政策影響,故選B項;西歐國家的福利制度加重了國家財政困難,容易助長懶惰行為,排除A項;西歐國家的福利制度沒能造成社會不平等的的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不可能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排除C項;西歐國家的福利制度緩和了貧富差距,資本主義制度決定了不能根本改變貧富懸殊的現狀,排除D項。
36.【答案】C
【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關鍵詞,可知這是影響題、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后(歐洲)。據材料可知,為擺脫蘇聯模式的束縛,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部分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陸續提出改革理論并付諸實踐,但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C項正確;當時,歐洲國家分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而非歐洲一體化,排除A項;消除了冷戰局面的負面影響,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社會政治制度急劇變化是東歐劇變,與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37.【答案】B
【解析】法國提出組建管理煤鋼生產與銷售的高級機構,阿登納接受該建議,這一舉措有利于加強法德等國在經濟領域的合作,隨著合作的深入,會使西歐國家在國際經濟等事務中的話語權增加,從而提升西歐國家的國際影響力,故選B項;法德之間的矛盾不可能因為這一建議就完全消除,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歐洲民族國家在這之前早已形成,這一建議主要是促進歐洲經濟合作,與民族國家形成無關,排除C項;二戰后世界政治格局是由美蘇主導的,法德這一合作不可能主導世界政治格局,排除D項。
38.【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的世界。材料“東盟、77國集團、西非經濟共同體”體現的是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為維護自身利益,成立相關組織維護自身權益,這說明發展國家經濟發展的趨勢是加強合作,謀求共同發展,A項正確;77國集團不是區域組織,排除B項;發展中國家加強合作,是為了更好的應對經濟全球化,排除C項;受國情不同影響,發展中國家短時間無法實現經濟均衡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
39.【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世界)。據題干材料可知,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由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梯度性轉移,向研發、制造、銷售、服務等各個增值環節進行轉移,說明經濟全球化向縱深方向發展,D項正確;貿易數量與實際所獲利益一致,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世界各國發展利益均衡分配,與歷史史實不符,對發達國家更有利,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
40.【答案】A
【解析】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范圍為21世紀(世界)。根據材料可知,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沖突已經持續了數月,且至今沒有得到合理解決,烏克蘭問題的爆發和美國為首的北約的“火上澆油”行為有很大關系,這說明當前全球治理體系下,美國的霸權色彩不斷影響地區穩定,聯合國也沒有能及時解決這場沖突,說明現行治理體系應當進行變革,A項正確;多極化是指多個力量中心的崛起,材料并沒有反映,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沖突,不穩定因素,并非和平,排除C項;俄烏沖突并沒有改變國際格局,排除D項。故選A項。
二、非選擇題(40分)
41.【答案】(1)共同原因:工業革命的發展;國內政局相對穩定;政府鼓勵科技創新;近代科學的發展;科技人員的努力。(6分,任答三點即可)
(2)影響:增加了糧食產量;提高了農業生產率;增強了農產品的競爭力;提高了農民收入;擴大了國際影響力。(6分,任答三點即可)
42.【答案】(8分)
示例一
觀點:國際權力中心的轉移推動世界體系變革
論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試圖延續歐洲主導地位,美國的參戰及戰后影響的增強、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雅爾塔體系建立,美國和蘇聯空前強大,國際格局從歐洲中心走向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冷戰和兩極格局背景下,西歐和日本逐漸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和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不結盟運動形成、第三世界興起、殖民體系瓦解,國際格局多極化趨勢出現。蘇聯解體后,美國一超獨大、但無力完全主導世界格局,世界正在走向多極化,其發展趨勢不可逆轉。
17世紀至20世紀,國際政治格局經歷了從歐洲霸權到兩極格局再到世界多極化趨勢的深刻變革。
示例二
觀點:資本主義經濟模式的演變深刻重塑全球體系
論述:早期殖民過程中,西歐國家推行重商主義,維護自身利益。英國工業革命催生自由資本主義,亞當·斯密《國富論》倡導自由貿易,進行商品輸出和原料掠奪。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20世紀經濟制度劇烈震蕩:1929年世界性經濟危機暴露自由市場缺陷,凱恩斯主義推動國家干預;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美元霸權,馬歇爾計劃重構西歐經濟依附關系;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沖擊美元體系,新自由主義興起;20世紀90年代,跨國公司迅猛發展,世界貿易組織誕生,把貿易、投資和服務的國際化提高到新的水平。
四百年間,資本主義通過經濟模式的不斷調整,推動了全球體系的深刻變化。
示例三
觀點:科技革命是世界格局演變的重要驅動力
論述:三次科技革命深刻重構世界體系。工業革命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緊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工業革命提供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大肆擴張,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量。
科技革命通過生產力躍遷、文明形態革新,持續推動世界格局的演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柱| 习水县| 威海市| 屏东市| 铜梁县| 山西省| 明水县| 通许县| 布拖县| 南岸区| 师宗县| 湖口县| 土默特左旗| 巍山| 济南市| 嵩明县| 大名县| 盱眙县| 开阳县| 梨树县| 营山县| 延庆县| 鸡西市| 杭锦旗| 岳阳市| 应城市| 诸城市| 通榆县| 墨玉县| 陆川县| 修水县| 白沙| 长葛市| 平谷区| 宝兴县| 阿图什市| 贵定县| 甘肃省| 贡山| 化德县| 鹿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