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5月下旬聯考歷史試題歷史 2025.5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5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要求的。1.中世紀是一個高度分裂,分權的社會,其理論基礎是教皇基拉西烏斯一世在公元五世紀提出的“雙劍說”,即“上帝的事情歸上帝,凱撒的事情歸凱撒”。這種“權力二元論理論”對中世紀乃至整個西方社會都產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這表明,中世紀歐洲A.教會強化對人們的控制 B.王權與教權長期并立C.封君、封臣制度的形成 D.王權進一步得到強化2.在環太平洋貿易網絡的東西交流中,非典型商品和事件其實從未缺席,甚至所起的歷史作用與影響也并不亞于白銀、絲綢和茶葉等典型商品。巧克力、可可豆這些被傳統海洋貿易研究所忽視的非典型商品,其實在中西交流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深刻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該學者意在強調“物種交換”A.導致了黑人奴隸貿易興起 B.證實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C.改變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 D.中斷了美洲文明發展進程3.一位現代學者試圖用下述方式歸納它們對經濟生活的態度的差別:“天主教徒比較安靜,很少有物欲沖動;他們喜歡盡可能有保障的生活,哪怕收入微薄而不喜歡冒險和刺激。有句幽默的諺語說:美食與美睡不可兼得',就此而言,新教徒喜歡美食,天主教徒則喜歡不受攪擾的美睡”。這位學者的觀點A.動搖了天主教會的統治地位 B.體現了資產階級的基本訴求C.揭示了階級矛盾的尖銳復雜 D.表現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藍圖4.工業革命界定了現代性。從宏觀上看,工業革命使人類勞動生產率乃至整體生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人均財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長,使世界各地城市化進程前所未有地加快了速度,同時還使世界各地農村人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大量涌入城市,盡管在工業化初期,許多國家曾出現過財富分配嚴重不均和環境嚴重污染等問題。作者意在強調工業革命A.科學與技術實現了緊密結合 B.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C.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的融合 D.傳統生產生活方式迅速消失5.巴黎公社既作為歷史事件而存在,又以象征符號續存。列寧廣泛征引并積極化用公社符號,將巴黎公社視為革命策略和政權建設的雙重范例,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革命和國家的學說,回答了俄國布爾什維克應采取何種革命策略以及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國家等重大理論問題。這是因為巴黎公社A.打碎了舊的國家機器 B.堅持了科學理論指導C.建立了無產階級政黨 D.鞏固了工農革命聯盟6.馬克思認為,創新提高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但創新也是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基礎;資本主義社會的創新增加了資本家財富,但卻造成了工人階級的貧困······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使工人真正共享自己創造的財富。材料意在說明A.創新在資本主義社會具有雙面性 B.資本主義必然會被社會主義取代C.創新是造成貧富分化的重要原因 D.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無法避免7.19世紀末,歐洲商人、探險家、傳教士等以利誘、威逼、欺騙等手段與非洲酋長或國王簽協議,獲取土地。這些人有的得到了政府或非政府力量的授意,有的則是單純的“協議販子”,只要有協議,就可用力量去踐行,不管他們接不接受。材料意在說明A.土地協議使非洲喪失了領土主權 B.非洲傳統政治經濟體制相對落后C.有效占領原則具有強制性和隱蔽性 D.歐洲與非洲之間利益的權衡和交換8.1824年哥倫比亞外交部長致信美國國務卿亞當斯:“我們請求貴國作為自由捍衛者,與哥倫比亞締結同盟條約···以阻止(法國)任何可能的侵略。”美國最終婉拒請求,同年英國外交大臣坎寧提議英美聯合警告法國不得干涉美洲,美國同樣拒絕。這反映出A.門羅主義本質是孤立主義的延續 B.歐洲均勢外交影響美洲外交決策C.美國外交政策受到現實制約 D.法國企圖重建美洲殖民體系9.蘇聯通過農業集體化等政策,以剪刀差的形式推動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發展,開辟了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從農業國到工業國過渡的新路徑。相較于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發展歷程,該路徑完成的環節是A.市場開拓 B.內部高積累C.技術革新 D.新制度保障10.1930年,甘地在向英印當局提出降地稅、廢除食鹽專賣等要求遭到拒絕后,發起食鹽進軍運動,率領數千名追隨者徒步240英里至丹迪海灘自制食鹽。這一行動最能反映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特征是A.通過經濟改革實現印度自治 B.以宗教符號凝聚反殖民力量C.以民眾直接行動挑戰殖民者 D.依賴國際輿論迫使英國讓步11.1935年,美國聯邦政府設立工程振興局,直接雇傭失業者參與公共工程建設,并規定其薪資不得低于私營部門標準;至1941年,該機構累計支出113.6億美元,占同期聯邦財政總支出的12%。新政期間,企業主多次抗議稱此舉“扭曲了勞動力市場”,南方州議員則指責政策“加劇了種植園勞工流失”。這些現象集中反映了羅斯福新政A.強化國家干預導致市場機制失衡 B.擴大財政支出加劇政府債務危機C.激化勞資矛盾引發社會動蕩不安 D.忽視區域差異激化地方對立矛盾12.20世紀50年代,美國通過《國防教育法》投入數十億美元推動數學、科學和外語教育,并設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基礎研究;同期蘇聯在五年計劃中強調“科技是國家戰略支柱”,成立科學院下屬研究所200余個,將高等教育入學率提升至戰前的3倍。兩國舉措的共同歷史背景是A.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產業升級 B.冷戰競爭倒逼國內科教體系改革C.經濟全球化推動人才標準趨同 D.科學教育建設緩解社會內部矛盾13.1973-1982年,美國年均通脹率8.7%,失業率最高達10.8%,GDP增長率僅2.2%。政府沿用凱恩斯主義擴大公共支出,M2貨幣供應量年均增長9.1%,但企業利潤率從14%降至5%;同期,西德壓縮傳統重工業規模,將研發投入占比提升至2.5%,日本通過“減量經營”將制造業能耗降低20%。這一現象反映出滯脹危機的主要原因是A.國家干預經濟走向系統性失敗 B.傳統宏觀調控政策與供需結構脫節C.經濟增長停滯和通貨膨脹嚴重 D.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沖擊金融秩序14.20世紀60年代,匈牙利推行“新經濟機制”,允許企業自主定價并引入市場調節,但80%的工業品仍須通過經互會以“協商價格”出口至成員國;捷克斯洛伐克在1968年改革中嘗試擴大企業自主權,卻因能源供應依賴蘇聯而被迫維持重工業優先模式。據此可知東歐改革難以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原因是A.經濟一體化固化了分工依賴 B.各國保守勢力阻撓市場化進程C.蘇聯霸權干預扼殺改革嘗試 D.計劃經濟理論缺乏創新性突破15.1994年南非廢除種族隔離后,推行“黑人經濟振興計劃”,強制企業向黑人轉讓股份并雇傭黑人員工。然而,經濟結構轉型遲滯,經濟學家指出:“外資撤離與技術斷層,使南非陷入“去工業化'陷阱。”下表為南非1994-2010年部分經濟數據統計。這反映了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發展受挫的根源在于指標/年份 1994年 2000年 2010年礦業占出口總額比重 68% 65% 60%制造業占GDP比重 18% 16% 15%外資凈流入(億美元) 32 -20 -58技術專利自主率 12% 9% 6%基尼系數 0.59 0.62 0.63失業率 20% 23% 25%A.殖民遺產下單一經濟結構難以轉型 B.激進政策加劇資本與技術逆向流失C.全球化分工強化資源型國家依附性 D.種族矛盾延續削弱社會生產凝聚力二、主觀題:本題共4題,共55分。16.(12分)把握歷史發展脈絡,厘清歷史階段特征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下圖是一位同學整理的歐美近代以來部分大事件簡表(如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史實,根據表中信息設計一個主題,并簡要闡述。(要求:概括全面,主題明確,特征清晰,持論有據,表述清晰)(12分)17.(1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非洲的殖民歷史殖民主義者一踏上非洲領土就開始販賣非洲黑人,掠奪非洲黃金。歐洲人販賣非洲黑人最早開始于1441年,這一年葡萄牙的一個船隊從布朗角以北的一個地方捕抓了一批摩爾人帶回里斯本。但加速資本原始積累的黑奴貿易則是從16世紀初開始的。18世紀末,產業革命在歐洲的發展······資產階級意識到雇傭工人生產遠比強迫沒有積極性又不熟練的黑奴勞動要有利得多。1815年,殖民主義列強在維也納分贓會議上原則同意廢止黑奴貿易。殖民者對非貿易由販奴和掠奪黃金為主轉向所謂的合法貿易為主,棕櫚油在合法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同時主要殖民國家在非洲鼓勵開辦種植園,加強向內陸的探險活動。最終1890年在布魯塞爾國際會議上通過《禁止奴隸貿易總協定書》。19世紀中葉以后,工業革命在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完成,科技革命進入第二次高潮-電氣化時代,殖民主義列強首先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1884年柏林會議把瓜分非洲推向高潮。在此后的30多年中,整個非洲幾乎全部被瓜分完畢,到1914年,殖民主義列強占領了非洲的領土。--摘編自李忠人《近代殖民主義侵略非洲的動因和政策演變》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非洲殖民歷史的演變”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15分)(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18.(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戰后對德處置爭議法國 英國 美國德國疆域問題 福煦元帥要求將德國西部邊界推回萊茵河,萊茵河右岸由協約國軍隊占領,萊茵河左岸成立一個獨立的萊茵共和國。 萊茵河地區實施非軍事化德國軍事削弱 大量裁減德國軍隊,限制德國軍事生產,德國軍事企業由協約國實行直接監督,德國軍艦全部分配給戰勝國 主張保留德國的一定軍事實力,合力反對法國徹底解除德國武裝的方案德國戰爭賠款 德國戰爭賠款最少不低于4800億至6000億金馬克(約30億英鎊);賠款分配比例法國58%、英國25%,其余各國17% 主張削減德國賠款;賠款分配比例法國50%、英國30%、其余國家20% 對英法方案均不滿意,主張德國賠款總額不超過2000億金馬克注:1917年估計整個法國總財產為20.04億英鎊--摘編自崔斌《英美兩國在重建“一戰”后國際秩序中的斗爭與合作》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法、英、美三國對戰后德國處置的爭議及原因。(14分)19.(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集裝箱改變世界材料一:表1 1965-1974年集裝箱船數與運載能力變化表表2 1956-1980年全球主要港口集裝箱運輸量及成本變化年份 美國港口裝卸效率(噸/小時) 日本對美出口增長 拉美國家工業品出口占比 單箱運輸成本(美元)1956 1.7 12.3% 18.7% 4201970 28.6 317.5% 6.2% 1851980 48.9 829.1% 3.8% 98--摘編自馬克·萊文森《集裝箱改變世界》材料二:1951-1975年間蘇聯鐵路建設占運輸業總投資的68%,全國78%工業產能分布在鐵路沿線200公里范圍內。蘇聯在1970年代被迫加速西伯利亞大鐵路電氣化改造,以應對集裝箱運輸帶來的遠東貿易壓力。經互會內部報告指出:“標準化集裝箱使西方工業品滲透速度加快,必須建立獨立于資本主義體系的運輸網絡?!?br/>--摘編自《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檔案(1973-1981)》材料三:日本工廠利用集裝箱運輸將來自顧客和零售商或批發商的訂貨與工廠的生產系統直接掛鉤,集裝箱就是工廠的倉庫,集裝箱運輸就是工廠的傳送帶。日本通產省1975年統計顯示,集裝箱化使制造業外遷率上升至37%,導致國內工會抗議“產業空心化”。同期美國《勞工評論》記載:“西海岸碼頭工會成員從1955年的8.2萬人銳減至1980年的1.7萬人?!狈▏鐣W家布迪厄指出:“集裝箱催生的全球化勞工體系,使女性就業占比在制造業領域突破40%?!?br/>--綜合日本經濟產業研究所、法國《社會變遷》雜志材料四:拉美國家的進口替代政策依賴高關稅保護本土工業,但集裝箱革命使跨國公司的規模突破關稅屏障,墨西哥城大學2005年研究報告顯示:“NAFTA框架下的集裝箱物流鏈,使美墨邊境加工區集中了全國73%的工業產值,但技術外溢率不足5%?!甭摵蠂Q發會議2010年報告稱:“全球前50大集裝箱航運公司控制著78%的運力,其中32家總部設在發達國家?!?br/>--摘編自《拉美經濟觀察》《全球化與權力重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集裝箱改變世界”的理解。(14分)2024級高一階段性學情診斷歷史答案及評分標準 2025.05一、選擇題:本題共15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要求的。1.B 2.C 3.B 4.B 5.A 6.B 7.C 8.C 9.B 10.C11.A 12.B 13.B 14.A 15.A二、主觀題:本題共4題,共55分。16.(12分)【答案】示例: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革之間相互作用由于資本主義萌芽和新航路開辟,資本主義經濟得到發展,在英國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物質基礎,光榮革命后,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和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為英國最早開始工業革命創造了條件。工業革命的興起與發展,在美國推動共和政體的完善,在英國則推動了議會改革,在德意志地區則使得國家統一提到了議事日程,在此基礎上,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又進一步推動了德意志完成統一和法國確立起共和政體。政治和經濟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17.(15分)非洲殖民歷史的演變15世紀隨著歐洲商品經濟的繁榮,新航路開辟,美洲印第安人被大量屠殺、勞動力不足和種植園經濟的發展。(3分)歐洲殖民者在非洲進行黑奴貿易并掠奪黃金。(1分)隨著工業革命的發生,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迅速發展,工廠制度確立,亟需原材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資產階級發現雇傭工人比黑奴勞動獲利更多。(3分)歐洲殖民者轉向開展所謂的合法貿易,通過掠奪原材料、開展種植園經濟并加強向內陸的探險擴張。(1分)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壟斷階段),需要更大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3分)因此,列強爭先恐后的擴大自己的殖民帝國,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1分)歐洲在非洲的殖民方式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呈現出階段性變化。其殖民活動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但嚴重破壞了非洲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造成了非洲長期落后。(3分)18.(14分)【答案】爭議:對于德國疆域問題:法國主張最大限度削弱德國;英美反對法國過分削弱德國計劃;對于德國軍事問題:法國主張全部解除德國武裝,極大削弱德國軍事勢力;英美主張德國保留一定軍事勢力;對于德國賠款問題:法國主張巨額賠款;英國要求減少賠款,提高自己賠款比例;美國反對英法方案。(6分)原因:法國在戰爭中損失慘重,需要巨額資金恢復、重建國家;在疆域、軍事、經濟等方面大大削弱德國,保障自身安全同時追求歐洲大陸霸權。英國維持德國經濟穩定恢復,重新打開德國市場;為防止法國一家獨大、維持歐洲大陸均勢,維護自身霸主地位。美國希望歐洲穩定,以保障債務償還;同時抑制法國獨大,又防止英國稱霸,謀求世界霸權。法英美三國爭議實質上都是站在本國立場上,宰割戰敗國,維護本國利益,謀求自身霸權。(8分)19.(14分)【答案】集裝箱的產生與發展提高了海運運輸效率,降低了運輸成本,改變了傳統的工業生產與運輸模式。(2分)沖擊以鐵路運輸為主的蘇聯與經互會內的國家經濟發展,是導致冷戰后期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衰落的重要因素。(2分)推動日本經濟崛起和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經濟格局的變動(或美日歐在經濟上三足鼎立)(2分)沖擊拉美國家本國的工業生產,強化了拉美國家經濟的依附性。(2分)推動社會結構的變動,傳統勞工階層銳減,從事第三產業的人占比上升,女性就業占比提高。(2分)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或世界經濟聯系更加密切),跨國公司主導物流網絡(2分)作為物流技術成果的集裝箱是全世界分散的工業體系走向整合的成果,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發展趨勢,把握機遇,積極面對挑戰與風險是國家富強的必經之路。(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