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八年級歷史下冊期末仿真模擬卷·廣東省卷(原卷版 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八年級歷史下冊期末仿真模擬卷·廣東省卷(原卷版 解析版)

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八年級歷史下學期期末模擬卷·廣東省卷
(考試時間:80分鐘,分值:100分)
一、選擇題:本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1.標語口號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這些口號表明中國( )
A.已經實現祖國統一 B.真正成為獨立自主國家
C.農民獲得徹底解放 D.社會主義改造成果顯著
【答案】B
【詳解】根據題干“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分析可知,這些口號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意識,直接指向了一個新國家的誕生和民族的崛起,表明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B項正確;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導致臺灣與祖國的第三次分離,至今我國還未實現國家的統一,排除A項;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使農民階級獲得了徹底的解放,與題干無關,排除C項;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與1956年底,材料未涉及三大改造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
2.1950年1月3日,《人民日報》刊文:“東北的大米第一次運到上海……上海市民嘗到了自己的東北米。華北的煤從來沒有坐過火車,這次……源源地運到上海。華北、西北、華中的棉花,在青黃不接的季候……大量運到上海”。這一現象折射出( )
A.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優越性 B.土地改革促進民生
C.工業化建設取得一定成就 D.新生政權得到鞏固
【答案】D
【詳解】據題干“東北的大米第一次運到上海……大量運到上海”和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面臨著鞏固新生政權的任務,包括恢復國民經濟、穩定全國物資調配等,題干中不同地區的物資能夠大規模、有組織地運往上海,反映出國家對經濟的統籌能力和社會秩序的穩定,這是新生政權得到鞏固的體現,D項正確;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確立,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A項;新中國土地改革始于1950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后,題干時間為1950年1月,且題干未直接涉及土地改革內容,排除B項;中國工業化建設始于1953年“一五”計劃,1950年尚未進入工業化建設階段,排除C項。故選D項。
3.1978年5月11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光明日報》發表,此后被十幾家媒體全文轉載,引發一場醞釀已久、影響深遠的大討論。由此可見,當時(   )
A.新聞媒體決定輿論導向 B.國家重視平反冤假錯案
C.人們渴望沖破思想束縛 D.實踐標準得到普遍認同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光明日報》發表,此后被十幾家媒體全文轉載,引發一場醞釀已久、影響深遠的大討論”可知,1978年《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且引起黨和全國人民的注意,這體現了人民對解放思想的關注,即人們渴望沖破思想束縛,C項正確;“決定”太過絕對,新聞媒體影響輿論導向,排除A項;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才開始平反冤假錯案,排除B項;“共同認可”說法錯誤,當時還有部分人堅持“兩個凡是”,排除D項。故選C項。
4.1979年,中國農村家庭在食用油、肉禽蛋類等主要副食品的消費比上年增加了10%,呈現出主食消費減少、副食消費增加的趨勢。這主要得益于( )
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 B.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 D.國有企業深化改革
【答案】A
【詳解】據材料“1979年,中國農村家庭……呈現出主食消費減少、副食消費增加的趨勢”和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開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1979年,農民獲得生產經營自主權,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生產得到發展,農民收入增加,從而有更多資金用于改善生活,增加在食用油、肉禽蛋類等副食上的消費,A項正確;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主要是在20世紀80年代,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但不是1979年農村家庭副食消費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之后,與1979年時間不符,排除C項;國有企業深化改革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內容,主要針對國有企業,與農村家庭副食消費增加沒有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A項。
5.學會依靠可信史料認識歷史是學習歷史應具備的重要能力。在研究“經濟體制改革”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小說《平凡的世界》 B.“包干到戶”契約原件
C.紀錄片《小崗紀事》 D.電影《十八個手印》
【答案】B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史料中真實可靠的是第一手史料,如原創的文獻資料和實物資料。結合所學,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的普通農民簽訂生死狀,實行包產到戶,材料中18戶村民簽訂的“包干到戶”契約原件屬于原始史料,即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最高,B項正確;小說《平凡的世界》屬于第二手史料,可靠性不如一手史料高,排除A項;紀錄片《小崗紀事》是音像史料,屬于第二手資料,可靠性不如一手史料高,排除C項;電影都屬于第二手史料,可靠性不如一手史料高,排除D項。故選B項。
6.根據所學,分析如下圖內容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
C.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初步建立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推行
【答案】D
【詳解】根據題干圖表“我國各種經濟成分在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表(單位:%)”和所學知識可知,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隨后,城市改革全面展開。所以導致表格內容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推行,D項正確;21世紀初,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排除A項;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實行分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導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推開,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與題干時間信息不符,排除B項;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與題干時間信息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7.某研究者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國有企業改革的推進等,都是不同群體相互協作的產物。不僅政府部門積極引導,企業界人士也深度參與,同時廣大民眾通過各種方式表達訴求,為改革提供反饋。眾多學者深入調研,為政策制定提供理論支持。該研究者意在說明( )
A.改革促進了不同群體的融合 B.改革有著廣泛的社會參與度
C.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復雜性 D.改革推動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答案】B
【詳解】據材料“都是不同群體相互協作的產物”“眾多學者深入調研,為政策制定提供理論支持”可知,材料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國有企業改革是政府部門、企業界人士、廣大民眾、學者等不同群體相互協作的結果,體現了改革有著廣泛的社會參與度 ,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不同群體在改革中的協作,并非不同群體的融合,融合更側重于群體之間在文化、身份等方面的相互交融,排除A項;材料沒有著重體現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復雜性,沒有提及改革過程中面臨的困難、矛盾等復雜因素,排除C項;材料中未涉及改革推動社會階層流動相關內容,沒有提到不同階層在改革中的地位變化等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
8.2025年2月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4年深圳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3.68萬億元,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連續3年實現全國城市“雙第一”,外貿進出口總額達4.5萬億元、增長16.4%,總量躍居全國城市首位。深圳進步迅猛發展說明( )
A.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B.對內改革是國家的一項基本國策
C.城市改革重點是增強企業活力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正確的
【答案】A
【詳解】據所學知識可知,深圳是我國首批設立的經濟特區,從報告中2024年深圳在地區生產總值、工業、外貿等方面取得的優異成績可以看出,設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極大地促進了深圳的發展,充分證明了建立經濟特區政策的正確性,A 項正確;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而非對內改革,排除B項;城市改革重點是增強企業活力,這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但材料主要體現的是深圳整體經濟發展成就,未突出企業活力相關內容,排除C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對我國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但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深圳作為經濟特區的發展成果,沒有重點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深圳發展中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A項。
9.某教師在講授改革開放時,展示深圳特區早期建設者合影、股票交易憑證、農民工家書等材料。這種教學設計旨在培養( )
A.時空定位能力 B.史料實證意識 C.家國情懷認同 D.多元解釋視角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展示深圳特區早期建設者合影、股票交易憑證、農民工家書等材料”等信息可知,材料中的設計展示了改革開放的照片、憑證、家書等部分史料,意在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B項正確;培養時空定位能力主要在于培養學生精準定位時間和空間能力,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家國情懷認同意在強調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社會責任、愛國教育和公民意識,排除C項;多元解釋視角意在強調從不同角度解釋歷史現象,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10.新中國的對外貿易史是一部從“小兔到大象”的歷史。下圖中對外貿易進入高速增長階段主要是由于( )
A.改革開放成功拉開序幕 B.中共十三大的成功召開
C.上海浦東開發區的建立 D.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答案】D
【詳解】根據所學分析圖表可知,新中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開始于2001年之后,而2001年正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時間,由此可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D項正確;改革開放拉開序幕的標志是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排除A項;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排除B項;上海浦東開發區建立的時間是1990年,與圖表內容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11.1992年鄧小平闡發的一系列全新的思想,猶如一股強勁的東風,驅散了人們思想上的迷霧。它從理論上深刻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問題,下列選項能夠佐證材料觀點是( )
A.“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B.“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C.“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的手段” D.“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1992年鄧小平闡發的一系列全新的思想”可以得出這指的是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結合所學知識,1992年初,鄧小平到南方視察在視察過程中,他發表一系列重要談話,強調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要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鄧小平的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所以能夠佐證材料觀點是“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的手段”,C項正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1978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得出的觀點,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鄧小平1988年得出的論斷,與1992年無關,排除B項;“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是1992年南方談話的內容,但與“驅散了人們思想上的迷霧”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
12.“四個全面”的內涵表述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演變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在( )
A.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B.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
C.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 D.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
【答案】D
【詳解】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20年10月,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對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作出戰略決策。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內涵演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D項正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是2024年召開的,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
13.歸綏(歸順、安定之意)和迪化(開導、教化之意)是我國北方的重要城市,1951年,政務院下發專門文件后地方政府分別將它們改名為呼和浩特(意為青色的城)和烏魯木齊(意為優美的牧場)。這些城市名稱的變化表明我國( )
A.實施“一國兩制”方針 B.貫徹民族平等的原則
C.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D.實行了地方政府自治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題意可知呼和浩特改名之前為歸綏,含有“歸順”之意,烏魯木齊改名之前為迪化,含有“開導”“教化”之意,“歸順”“教化”,含有漢族高于少數民族一等的意味,而改名后的含義,則為“美麗”“優美”的意思,從這些城市名稱的變化中可看出我國貫徹民族平等的原則,B項正確;“一國兩制”解決的是臺灣、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問題,與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名稱的變化無直接聯系,排除A項;單純改變城市的地名,無法體現出我國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也無法表明我國實行基層群眾自治,分別排除CD項。故選B項。
14.藏蒙史詩《格薩(斯)爾》是世界上存世史詩中演唱篇幅最長的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整理出版不同民族文字版本的《格薩(斯)爾》及相關研究文集。2006年,國務院將它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體現出我國政府( )
A.重視少數民族文化傳統保護 B.在民族地區進行民主改革
C.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國家戰略 D.加強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
【答案】A
【詳解】據材料“藏蒙史詩《格薩(斯)爾》是世界上存世史詩中演唱篇幅最長的一部”可知,藏蒙史詩《格薩(斯)爾》是少數民族的文化瑰寶,國家整理出版其不同民族文字版本及相關研究文集,并將其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舉措體現了我國政府對少數民族文化傳統的高度重視和保護,A項正確;民族地區的民主改革主要是指廢除封建剝削和壓迫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排除B項;西部大開發戰略主要涉及經濟、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發展,題干中未體現與西部大開發相關的內容,排除C項;題干重點強調的是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而非加強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排除D項。故選A項。
15.臺灣詩人余光中說:“只要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許多臺灣有識之士也提出:中華文化應該是兩岸溝通的共同語言。這說明( )
A.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歷史悠久 B.文化認同有助于海峽兩岸統一
C.中華民族呈現多元一體的格局 D.中華文化具有源遠流長的特點
【答案】B
【詳解】據題干“只要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可知,余光中提到中文的向心力,許多臺灣有識之士提出中華文化是兩岸溝通的共同語言,強調了中華文化在兩岸關系中的重要作用,這表明兩岸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能夠增強彼此之間的凝聚力,有助于海峽兩岸的統一,B項正確;題干中并沒有提及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歷史具體有多久,沒有相關內容體現交流歷史悠久這一信息,排除A項;題干主要圍繞中華文化在兩岸溝通中的作用展開,并沒有闡述中華民族呈現多元一體格局的相關內容,排除C項;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強調的是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從未中斷,題干重點不是在說中華文化歷史的久遠,而是文化認同對兩岸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B項。
16.某班同學搜集了下面一組圖片。據此判斷他們探究的歷史主題是( )
A.中國現代外交 B.工業化的起步 C.祖國統一大業 D.現代化的國防
【答案】D
【詳解】根據題目圖片信息“準備下潛的核潛艇”“受閱的坦克方隊”“殲-20戰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都是我國科技強軍的產物,構筑了保衛祖國的鋼鐵長城,體現了現代化的國防,D項正確;材料內容展示的是軍事武器的發展,與中國的外交無關,比如中美關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排除A項;圖中內容沒有涉及新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內容,如一五計劃發展重工業,排除B項;材料內容展示的是軍事武器的發展,沒有涉及祖國統一大業的內容,比如香港和澳門回歸,排除C項。故選D項。
17.2024年,中國最令人期待的武器有轟20隱形轟炸機、單兵無人機、福建號航母和096核潛艇。轟20將補齊空軍短板,單兵無人機提高士兵作戰能力,福建號航母增強海軍實力,而096核潛艇擁有戰略反擊能力,是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共同反映了( )
A.我國實施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 B.陸軍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C.信息化戰爭成為未來戰爭主流 D.我國逐步走上了科技強軍之路
【答案】D
【詳解】據題干“轟20將補齊空軍短板,單兵無人機提高士兵作戰能力,福建號航母增強海軍實力,而096核潛艇擁有戰略反擊能力,是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知,題干中提到的轟20隱形轟炸機(空軍)、單兵無人機(陸軍)、福建號航母(海軍)和096核潛艇(戰略核力量)均為高科技武器裝備,涵蓋多軍種技術升級,這些武器的研發與應用體現了中國軍事發展對科技創新的依賴,符合“科技強軍”戰略的核心內涵,D項正確;積極防御戰略未直接體現技術升級,排除A項;陸軍現代化僅涉及部分內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內容,排除B項;信息化戰爭雖與無人機相關,但無法全面涵蓋其他裝備的科技屬性,排除C項。故選D項。
18.1984年5月,鄧小平在接見外賓時指出: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可見,我國當時的外交政策是( )
A.堅持互利共贏 B.秉持與鄰為善 C.奉行獨立自主 D.推進大國外交
【答案】C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國際局勢是美蘇爭霸時期,為了表明中國的立場,鄧小平重申中國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即“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C項正確;堅持互利共贏側重合作中的平等互惠,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秉持與鄰為善強調睦鄰友好,但題干針對的是對美蘇大國的態度,而非周邊國家,排除B項; 推進大國外交指主動構建與大國關系,但題干強調避免被大國牽制,排除D項。故選C項。
19.1954年12月,緬甸總理吳努在訪華時對毛澤東說:“很坦率地說,我們對于大國是恐懼的,但是周恩來總理訪問了緬甸以后,大大地消除了緬甸人的這種恐懼。”這是因為中國( )
A.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B.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積極推進特色大國外交 D.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答案】B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分別與印、緬發表聯合聲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關系的基本原則。這一原則體現了國家平等、和平共處等理念,消除了周邊國家對中國的疑慮,B項正確;“求同存異”方針是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的,排除A項;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提出的重要理念,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20.《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檔案選編》案卷編號為206-Y0002的檔案,是周恩來發表的一個聲明:“這個會議將要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這個檔案( )
A.與日內瓦會議有關 B.是二手史料 C.與萬隆會議有關 D.是影像史料
【答案】A
【詳解】根據題干“這個會議將要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可知,1954年4月至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了在日內瓦召開的關于解決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的國際會議,因此該會議是日內瓦會議,A項正確;周恩來的原版聲明,是原始檔案,屬于一手史料,排除B項;1955年,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參加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兩者不是一個會議,排除C項;外交檔案屬于國家檔案,并非影像史料,排除D項。故選A項。
21.“中方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被納入《亞非會議最后公報》,成為以‘團結、友誼、合作’為核心的 (精神)重要組成部分。”材料中“ ”處應為( )
A.建黨精神 B.萬隆精神 C.大慶精神 D.雷鋒精神
【答案】B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由中國在1953年提出,1955年萬隆會議(亞非會議)通過的《亞非會議最后公報》將其核心內容納入,并形成了以“團結、友誼、合作”為核心的萬隆精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其重要組成部分,B項正確;建黨精神形成于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核心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等,與亞非會議無關,排除A項;大慶精神是20世紀60年代大慶油田建設中形成的工業建設精神,核心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屬國內建設范疇,排除C項;雷鋒精神是20世紀60年代以雷鋒命名的社會主義道德風尚,核心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22.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時任坦桑尼亞常駐聯合國代表薩利姆興奮地表示:“這是向全世界宣告,第三世界國家、中小國家,可以在聯合國講壇上揚眉吐氣地表達自己意見了。”這一情景體現出中國( )
A.改革開放增強綜合國力 B.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推進
C.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D.國際地位與影響力的提升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有眾多國家支持,在國際事務中話語權增強,能夠參與國際組織決策,還為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發聲提供助力,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國際地位與影響力的提升,D項正確;改革開放始于 1978 年,而 1971 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時,改革開放尚未開始,排除A項;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是在進入新時代后,基于新的國際形勢和國家發展需求逐步推進的理念與實踐,時間不符,排除B項;1978 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并非 1971 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這一事件所體現的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
23.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引用毛主席的詩句“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強調現在是兩國人民攀登高峰、締造新世界的關鍵時刻。尼克松此舉意在( )
A.促進中美關系正常化 B.馬上完成中美建交
C.順應世界多極化趨勢 D.推動中日恢復邦交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和所學知識可知,1972年,尼克松訪華。毛澤東會見了尼克松,周恩來與尼克松舉行了會談。中美雙方正式簽署并發表了《聯合公報》,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A項正確;1979年中美建交,排除B項;1991年蘇聯解體后世界出現多極化趨勢,排除C項;1972年中日恢復邦交,但不是尼克松訪華的主要目的,排除D項。故選A項。
24.“我們準確把握世界發展大勢,深入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積極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深化‘全球南方’團結合作,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人類發展進步注入更多正能量。”習近平在2025年春節團拜會上的這段話旨在( )
A.積極推進國民經濟建設 B.緩和我國與西方國家關系
C.努力打破我國外交僵局 D.為和平發展貢獻中國方案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題意可知習近平的講話強調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深化與發展中國家合作、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等,核心是展現中國積極參與全球事務、提供解決世界問題的方案,D項正確;積極推進國民經濟建設側重強調關注國內經濟,排除A項;緩和與西方國家關系,與材料更廣泛的全球治理和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不相符,排除B項;“打破外交僵局”與當前中國外交主動布局的語境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25.鄧稼先曾為核事業隱姓埋名28年,在物資匱乏、技術落后的情況下,頂著壓力造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這體現的精神是( )
A.保家衛國、不怕犧牲 B.艱苦創業、無私奉獻
C.勤儉節約、樂于助人 D.銳意改革、與時俱進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鄧稼先曾為核事業隱姓埋名28年,在物資匱乏、技術落后的情況下,頂著壓力造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火熱年代,全國各條戰線涌現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鄧稼先在物資匱乏、技術落后的情況下,頂著壓力造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他身上體現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時代精神,B項正確;抗美援朝有志愿軍戰士體現了保家衛國、不怕犧牲的精神,排除A項;材料所述鄧稼先在物資匱乏、技術落后的情況下,頂著壓力造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他身上體現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時代精神,而不是勤儉節約、樂于助人的精神,排除C項;銳意改革、與時俱進的精神主要體現在我國改革開放后,與題干內容不符合,排除D項。故選B項。
26.2024年10月30日凌晨4時27分,伴隨著震耳欲聾的轟鳴聲,搭載著中國三名優秀航天員的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在長征火箭的托舉下,再赴浩瀚宇宙。那一刻,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中國航天。宣告我國進入載人航天時代的標志是( )
A.“神舟十九號”飛船發射成功 B.“神舟五號”飛船的發射成功
C.“東方紅一號”衛星獨立發射 D.“神舟七號”航天員太空行走
【答案】B
【詳解】中國載人航天“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于2003年10月15日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這次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聯和美國之后,第三個有能力獨自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宣告我國進入載人航天時代的標志是“神舟五號”飛船的發射成功,B項正確;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順利進駐中國空間站,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1970年4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順利送入太空,它標志著中國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衛星的空間技術,排除C項;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排除D項。故選B項。
27.《世界歌唱你的夢》中唱道:“你把禾下乘涼夢獻給未來,你是天空最亮星辰。稻浪回響一首歌,世界歌唱你的夢。”這首歌贊頌的人物是( )
A.鄧稼先 B.袁隆平 C.錢學森 D.屠呦呦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稻浪回響一首歌,世界歌唱你的夢”和結合所學知識,袁隆平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他的雜交水稻,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也有重要貢獻,因此這首歌贊頌的人物是袁隆平,B項正確;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排除A項;錢學森是國際知名的火箭專家,參與新中國航天事業的建設,排除C項;20世紀70年代初,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由于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排除D項。故選B項。
28.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涌現出一批優秀文藝作品,如長篇小說《紅巖》,話劇《茶館》,……電影《英雄兒女》等,這主要得益于( )
A.科教興國戰略實施 B.九年義務教育普及
C.“863”計劃制定 D.實行“雙百方針”
【答案】D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4月28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應該成為我國發展科學,繁榮文學藝術的方針。“雙百”方針的提出,使得文學藝術創作出現嶄新局面。在“雙百”方針的指引下,20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現了長篇小說《紅巖》《青春之歌》、話劇《茶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電影《英雄兒女》《林則徐》,D項正確;1995年5月6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首次提出在全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概念是在1985年提出的,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1986年3月,黨中央、國務院啟動實施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助推我國高技術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29.1988年國家實施“菜籃子”工程,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產和蔬菜的生產基地,適應居民對“菜籃子”產品“鮮活、優質、營養、方便、無蟲害”的消費要求。這一舉措反映了( )
A.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B.人民溫飽問題的解決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答案】C
【詳解】據題干“1988年國家實施‘菜籃子’工程,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產和蔬菜的生產基地,適應居民對‘菜籃子’產品‘鮮活、優質、營養、方便、無蟲害’的消費要求。”和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提到的居民對“鮮活、優質、營養、方便、無蟲害”食品的要求,表明群眾已不再滿足于基本的溫飽,而是追求更高品質的副食品。這直接反映了生活水平的提升,C項正確;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屬于工程實施后帶來的直接效果,但題干更強調消費需求驅動,排除A項;菜籃子工程初期緩解了供應短缺,但題干中“鮮活、優質”等要求已超出溫飽范疇,指向更高層次需求,排除B項;工程確實推動了產銷市場化改革(如批發市場體系建立),但市場經濟體制確立是更宏觀的經濟轉型進程,題干未直接體現這一全局性變革,排除D項。故選C項。
30.下表是全國公共體育場地設施新建情況表。從中可以看出( )
年份 新建體育場地(萬個) 場地面積(萬平方) 經費投入(億元)
1978 0.1824 373.83 4.47
2020 317.34 309900 47
A.體育健兒水平不斷提高 B.體育場地布局合理
C.全民健身目標已經實現 D.重視發展體育運動
【答案】D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可知,2020年相比1978年,新建體育場地、場地面積、經費投入都增長迅速,說明國家重視發展體育運動,D項正確;體育場的數量、場地面積和經費投入,說明國家重視,不能直接說明體育健兒的水平,邏輯不符,排除A項;通過體育場地數量、場地面積,無法得出布局是否合理,沒有體現場內的布局,排除B項;“已經普及”太過絕對,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40分)
31.歷史學習是用“過去人”的經歷,感染熏陶和啟迪影響“后來人”不斷奮斗,創造未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6分)
材料一 在異常的殘酷的戰爭中,志愿軍涌現出30多萬英雄模范和功臣,他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匯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包括美、蘇在內的世界各國都感到必須重新估計中國在亞洲和國際事務中的分量。通過這場戰爭,人民軍隊建設向國防現代化方向邁出了一大步。
——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
材料二 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中涌現出30多萬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有毅然抱起炸藥包與敵人同歸于盡的楊根思,有用胸腔堵住槍眼為戰友沖鋒開道的黃繼光,有烈火燒身巋然不動直至壯烈犧牲的邱少云,有躍入冰河以生命換得朝鮮少年安然無恙的羅盛教……他們用生命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被祖國人民稱為“最可愛的人”。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必須永續傳承、世代發揚。
——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簡史》(2021年版)
材料三
費孝通,著名社會學家。1949年9月21日與各界賢達參加了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他描述道:“踏進會場,就看見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裝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大袍的,還有戴瓜帽的——這許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全在一個會場里一起討論問題,對我來說是生平第一次。” 申紀蘭,女,山西省平順縣人。1954年她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同年“同工同酬”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她說“當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代表人民說話,代表人民辦事。”“我是農民代表,只有生活在農民中間,才能更了解農民疾苦。”
材料四 人物一:他是黨的好干部、縣委書記的好榜樣、人民群眾的貼心人。他不為名、不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為革命,一心為人民,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為了改變蘭考縣面貌,他深入到生產第一線,在蘭考的除“三害”斗爭中立下了不朽功勛。
人物二:“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提起他、大家第一時間就會把他和“鐵人”這個稱呼聯系在一起。
(1)根據材料一,概括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4分)
(2)從材料二中你感受到怎樣的“抗美援朝精神”?(2分)
(3)根據材料三,指出我國在新中國建立前后確立的兩項民主政治制度。從兩位當事人的經歷中,可得出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什么特點?(6分)
(4)材料四中描述的兩位人物是誰?根據材料四,說明他們身上體現了怎樣的共同的時代精神。(4分)
【答案】(1)歷史意義:增強了中華民族凝聚力;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推動了國防現代化建設。(4分,每點2分,任答2點即可)
(2)精神: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2分)
(3)制度:政治協商制度;(2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2分)
特點:民主的普遍性、廣泛性;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用制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2分)
(4)人物:焦裕祿;(1分)王進喜。(1分)
時代精神:艱苦創業的精神;無私奉獻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等。(2分,每點1分,任答2點即可)
【詳解】(1)歷史意義:根據材料一“他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匯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可得出,增強了中華民族凝聚力;根據材料一“包括美、蘇在內的世界各國都感到必須重新估計中國在亞洲和國際事務中的分量”可得出,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根據材料一“通過這場戰爭,人民軍隊建設向國防現代化方向邁出了一大步”可得出,推動了國防現代化建設。
(2)精神:根據材料二“有毅然抱起炸藥包與敵人同歸于盡的楊根思,有用胸腔堵住槍眼為戰友沖鋒開道的黃繼光,有烈火燒身巋然不動直至壯烈犧牲的邱少云,有躍入冰河以生命換得朝鮮少年安然無恙的羅盛教”并結合所學抗美援朝的知識可知,1950年,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1953年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被譽為“最可愛的人”。
(3)制度:根據材料三“1949年9月21日與各界賢達參加了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可知,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確立了政治協商制度;根據材料三“1954年她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可知,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這就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特點:根據材料三費孝通參加政治協商會議的場景和申紀蘭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場景,可從民主的廣泛性、權力的來源、制度保障等角度進行分析,例如民主的普遍性、廣泛性;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用制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
(4)人物:根據材料四“他是黨的好干部、縣委書記的好榜樣”可知,描述的是焦裕祿,被譽為“黨的好干部”;根據材料四“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被譽為“鐵人”可知,反映的是王進喜。
時代精神:結合所學焦裕祿和王進喜的事跡,可從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為人民服務等角度進行分析,例如艱苦創業的精神;無私奉獻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等。
32.橋是交通的樞紐,也是歷史的見證。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三年來,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蘇聯專家的無私援助,工程技術人員克服了重重困難,完成了這個偉大工程的初步設計。……全部工程還將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國自己的人力來建設。因此,這個工程也將是我國一座最好的橋梁建設學校,將為我國培養出一批橋梁建設人才。
——摘編自《人民日報》(1954年2月6日)社論《努力修好武漢長江大橋》
材料二 廣州市中心與番禺距離很近,但被河道隔開,來往不便。“幾位港商提出建設洛溪大橋,以征收過橋費方式補充投資,當時全國修橋鋪路都是國家包辦,因此提案一出反對聲四起,當時老年人很生氣,說‘我革命一輩子,為什么要留下買路錢’……還有人尖銳地說廣東在搞‘資本主義’,我們頂著壓力,批準了港商的提案。”……(1988年)洛溪大橋通車后,成為廣東經濟發展的動脈通道,后成為“通向市場經濟的金橋”。
——摘編自《歐初:但求天下暖》
材料三 正式開通的港珠澳大橋,被認為是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紐帶……未來的港澳大灣區完全有條件提供世界一流的生活工作環境,港珠澳大橋的通車,進一步突破了基礎設施這一瓶頸,接下來,實現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全方位的互聯互通指日可待。
——摘編自澎湃新聞《從港珠澳大橋看未來助力大灣區發展,拉近時空與心靈距離》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武漢長江大橋修建的有利因素。(4分)
(2)材料二中洛溪大橋的修建方案和當時其他地方有何不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種修建方案得以批準的時代背景。(4分)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角度分析“港珠澳大橋”能正式開通的原因。(4分)
【答案】(1)因素:一五計劃的推動;政府的重視與支持;科學家和人民的努力;蘇聯的技術指導和援助。(4分,每點2分,任答2點即可)
(2)不同:洛溪大橋采取借助外資,當時其他地方由國家出資(包辦);(2分)
時代背景:改革開放初期,急需發展但資金短缺;對外開放,國家鼓勵引進外資。(2分,任答1點即可)
(3)條件:“一國兩制”在港澳地區的成功實踐;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4分,政治、經濟每個角度各2分)
【詳解】(1)因素:根據材料一“1954年2月6日”,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武漢長江大橋的修建是一五計劃的推動;根據材料一“三年來,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可知,政府的重視與支持;根據材料一“工程技術人員克服了重重困難,完成了這個偉大工程的初步設計。”“全部工程還將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國自己的人力來建設。”可知,科學家和人民的努力;根據材料一“又得到蘇聯專家的無私援助”可知,蘇聯的技術指導和援助。所以武漢長江大橋修建的有利因素有一五計劃的推動;政府的重視與支持;科學家和人民的努力;蘇聯的技術指導和援助。
(2)不同:根據材料二“幾位港商提出建設洛溪大橋,以征收過橋費方式補充投資,當時全國修橋鋪路都是國家包辦”可知,洛溪大橋采取借助外資,當時其他地方由國家出資(包辦);時代背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洛溪大橋修建的時代背景是改革開放初期,急需發展但資金短缺;對外開放,國家鼓勵引進外資。
(3)原因: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港珠澳大橋是“一國兩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體現了三地人民同心協力、共同合作的精神。大橋的建成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自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所以政治角度:“港珠澳大橋”能正式開通的前提條件有“一國兩制”在港澳地區的成功實踐;經濟角度: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33.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一:“20世紀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東方,中國進行了一場卓有成效的社會變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國人煥發出蓬勃的創造力,書寫了一個時代最為傳奇的一頁。”
——引自《復興之路》解說詞
材料二:我們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科學完整的戰略部署,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明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確定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發展和安全,明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并緊緊圍繞這個社會主要矛盾推進各項工作,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書寫一個時代最為傳奇的一頁”的總設計師是誰?確立其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重要領導集體的會議是?(2分)
(2)根據材料二,圍繞如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主題,從以下三個角度中任選一個角度或自選角度,自擬觀點,結合中國現代史所學知識進行闡釋。(要求:史實準確,闡述充分,邏輯清晰)(10分)
角度:(I)指導思想(Ⅱ)領導力量(Ⅲ)根本動力
【答案】(1)總設計師:鄧小平;(1分)
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1分)
(2)評分標準:
等級 觀點及結論 論述
四等 (7~10分) 觀點明確,與史實存在嚴密邏輯關系; 結論高度升華。 運用所選史實,圍繞所提觀點,展開準確、充分的論述,條理清晰,邏輯嚴謹。
三等 (5~6分) 觀點明確,與史實存在邏輯關系;結論升華不夠。 能夠運用所選史實,圍繞所提觀點進行論述,條理基本清楚。
二等 (4~3分) 有觀點,與史實有一定聯系;結論沒有升華。 運用所選史實不準確,論述與觀點之間聯系不緊密,條理不清楚。
一等 (2~0分) 觀點與史實之間沒有聯系;沒有觀點及結論。 論證過程邏輯混亂或沒有論述
【示例1】選取角度(Ⅰ)指導思想
觀點: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指導思想。
闡釋:中國式現代化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重大理論創新成果的凝練,相繼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理論成果,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結論: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科學理論指導,正確指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方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示例2】選取角度(Ⅱ)領導力量
觀點: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力量。
闡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領導改革開放,推行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發展取得巨大進步,加快開創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國共產黨守正創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為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奠定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
結論: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在黨的領導下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便有了核心力量。
【示例3】選取角度(Ⅲ)根本動力
觀點:堅持以民為本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
闡釋: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要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不懈奮斗。同時,中國共產黨把人民需要作為判斷社會主要矛盾及其轉化的重要依據,把人民利益作為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立足點。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國內主要矛盾,并指出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結論:中國式現代化始終以人民需求為導向,致力于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者。
【詳解】(1)總設計師: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鄧小平提出了改革開放,提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鄧小平是黨的“一個時代最為傳奇的一頁”的設計師。會議: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
(2)本題為論述題,史實準確、邏輯清晰、價值觀正確、符合題意即可。例如:選定角度一指導思想,中國堅持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又根據中國的實際跟馬克思主義相結合,所以得出觀點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指導思想。中國形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理論成果,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所以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科學理論指導,正確指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方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選定角度二領導力量,中國一直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所以得出觀點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領導改革開放,推行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發展取得巨大進步,加快開創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國共產黨守正創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為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奠定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所以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在黨的領導下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便有了核心力量。
選定角度三根本動力,中國前進的根本動力是始終堅持群眾路線,堅持以民為本,所以得出觀點堅持以民為本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要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不懈奮斗。同時,中國共產黨把人民需要作為判斷社會主要矛盾及其轉化的重要依據,把人民利益作為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立足點。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國內主要矛盾,并指出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所以中國式現代化始終以人民需求為導向,致力于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者。
若選擇自選角度如堅持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堅持文明協調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導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需要付出艱巨的努力;堅持改革開放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等亦可。因題目要求圍繞如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主題,所以觀點和論述中必須包含“中國式現代化”一詞,圍繞的主題必須是“中國式現代化”。
試卷第1頁,共3頁2024-2025學年八年級歷史下學期期末模擬卷·廣東省卷
(考試時間:80分鐘,分值:100分)
一、選擇題:本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1.標語口號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這些口號表明中國( )
A.已經實現祖國統一 B.真正成為獨立自主國家
C.農民獲得徹底解放 D.社會主義改造成果顯著
2.1950年1月3日,《人民日報》刊文:“東北的大米第一次運到上海……上海市民嘗到了自己的東北米。華北的煤從來沒有坐過火車,這次……源源地運到上海。華北、西北、華中的棉花,在青黃不接的季候……大量運到上海”。這一現象折射出( )
A.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優越性 B.土地改革促進民生
C.工業化建設取得一定成就 D.新生政權得到鞏固
3.1978年5月11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光明日報》發表,此后被十幾家媒體全文轉載,引發一場醞釀已久、影響深遠的大討論。由此可見,當時(   )
A.新聞媒體決定輿論導向 B.國家重視平反冤假錯案
C.人們渴望沖破思想束縛 D.實踐標準得到普遍認同
4.1979年,中國農村家庭在食用油、肉禽蛋類等主要副食品的消費比上年增加了10%,呈現出主食消費減少、副食消費增加的趨勢。這主要得益于( )
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 B.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 D.國有企業深化改革
5.學會依靠可信史料認識歷史是學習歷史應具備的重要能力。在研究“經濟體制改革”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小說《平凡的世界》 B.“包干到戶”契約原件
C.紀錄片《小崗紀事》 D.電影《十八個手印》
6.根據所學,分析如下圖內容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
C.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初步建立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推行
7.某研究者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國有企業改革的推進等,都是不同群體相互協作的產物。不僅政府部門積極引導,企業界人士也深度參與,同時廣大民眾通過各種方式表達訴求,為改革提供反饋。眾多學者深入調研,為政策制定提供理論支持。該研究者意在說明( )
A.改革促進了不同群體的融合 B.改革有著廣泛的社會參與度
C.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復雜性 D.改革推動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8.2025年2月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4年深圳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3.68萬億元,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連續3年實現全國城市“雙第一”,外貿進出口總額達4.5萬億元、增長16.4%,總量躍居全國城市首位。深圳進步迅猛發展說明( )
A.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B.對內改革是國家的一項基本國策
C.城市改革重點是增強企業活力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正確的
9.某教師在講授改革開放時,展示深圳特區早期建設者合影、股票交易憑證、農民工家書等材料。這種教學設計旨在培養( )
A.時空定位能力 B.史料實證意識 C.家國情懷認同 D.多元解釋視角
10.新中國的對外貿易史是一部從“小兔到大象”的歷史。下圖中對外貿易進入高速增長階段主要是由于( )
A.改革開放成功拉開序幕 B.中共十三大的成功召開
C.上海浦東開發區的建立 D.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1.1992年鄧小平闡發的一系列全新的思想,猶如一股強勁的東風,驅散了人們思想上的迷霧。它從理論上深刻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問題,下列選項能夠佐證材料觀點是( )
A.“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B.“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C.“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的手段” D.“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
12.“四個全面”的內涵表述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演變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在( )
A.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B.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
C.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 D.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
13.歸綏(歸順、安定之意)和迪化(開導、教化之意)是我國北方的重要城市,1951年,政務院下發專門文件后地方政府分別將它們改名為呼和浩特(意為青色的城)和烏魯木齊(意為優美的牧場)。這些城市名稱的變化表明我國( )
A.實施“一國兩制”方針 B.貫徹民族平等的原則
C.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D.實行了地方政府自治
14.藏蒙史詩《格薩(斯)爾》是世界上存世史詩中演唱篇幅最長的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整理出版不同民族文字版本的《格薩(斯)爾》及相關研究文集。2006年,國務院將它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體現出我國政府( )
A.重視少數民族文化傳統保護 B.在民族地區進行民主改革
C.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國家戰略 D.加強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
15.臺灣詩人余光中說:“只要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許多臺灣有識之士也提出:中華文化應該是兩岸溝通的共同語言。這說明( )
A.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歷史悠久 B.文化認同有助于海峽兩岸統一
C.中華民族呈現多元一體的格局 D.中華文化具有源遠流長的特點
16.某班同學搜集了下面一組圖片。據此判斷他們探究的歷史主題是( )
A.中國現代外交 B.工業化的起步 C.祖國統一大業 D.現代化的國防
17.2024年,中國最令人期待的武器有轟20隱形轟炸機、單兵無人機、福建號航母和096核潛艇。轟20將補齊空軍短板,單兵無人機提高士兵作戰能力,福建號航母增強海軍實力,而096核潛艇擁有戰略反擊能力,是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共同反映了( )
A.我國實施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 B.陸軍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C.信息化戰爭成為未來戰爭主流 D.我國逐步走上了科技強軍之路
18.1984年5月,鄧小平在接見外賓時指出: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可見,我國當時的外交政策是( )
A.堅持互利共贏 B.秉持與鄰為善 C.奉行獨立自主 D.推進大國外交
19.1954年12月,緬甸總理吳努在訪華時對毛澤東說:“很坦率地說,我們對于大國是恐懼的,但是周恩來總理訪問了緬甸以后,大大地消除了緬甸人的這種恐懼。”這是因為中國( )
A.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B.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積極推進特色大國外交 D.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檔案選編》案卷編號為206-Y0002的檔案,是周恩來發表的一個聲明:“這個會議將要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這個檔案( )
A.與日內瓦會議有關 B.是二手史料 C.與萬隆會議有關 D.是影像史料
21.“中方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被納入《亞非會議最后公報》,成為以‘團結、友誼、合作’為核心的 (精神)重要組成部分。”材料中“ ”處應為( )
A.建黨精神 B.萬隆精神 C.大慶精神 D.雷鋒精神
22.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時任坦桑尼亞常駐聯合國代表薩利姆興奮地表示:“這是向全世界宣告,第三世界國家、中小國家,可以在聯合國講壇上揚眉吐氣地表達自己意見了。”這一情景體現出中國( )
A.改革開放增強綜合國力 B.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推進
C.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D.國際地位與影響力的提升
23.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引用毛主席的詩句“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強調現在是兩國人民攀登高峰、締造新世界的關鍵時刻。尼克松此舉意在( )
A.促進中美關系正常化 B.馬上完成中美建交
C.順應世界多極化趨勢 D.推動中日恢復邦交
24.“我們準確把握世界發展大勢,深入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積極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深化‘全球南方’團結合作,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人類發展進步注入更多正能量。”習近平在2025年春節團拜會上的這段話旨在( )
A.積極推進國民經濟建設 B.緩和我國與西方國家關系
C.努力打破我國外交僵局 D.為和平發展貢獻中國方案
25.鄧稼先曾為核事業隱姓埋名28年,在物資匱乏、技術落后的情況下,頂著壓力造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這體現的精神是( )
A.保家衛國、不怕犧牲 B.艱苦創業、無私奉獻
C.勤儉節約、樂于助人 D.銳意改革、與時俱進
26.2024年10月30日凌晨4時27分,伴隨著震耳欲聾的轟鳴聲,搭載著中國三名優秀航天員的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在長征火箭的托舉下,再赴浩瀚宇宙。那一刻,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中國航天。宣告我國進入載人航天時代的標志是( )
A.“神舟十九號”飛船發射成功 B.“神舟五號”飛船的發射成功
C.“東方紅一號”衛星獨立發射 D.“神舟七號”航天員太空行走
27.《世界歌唱你的夢》中唱道:“你把禾下乘涼夢獻給未來,你是天空最亮星辰。稻浪回響一首歌,世界歌唱你的夢。”這首歌贊頌的人物是( )
A.鄧稼先 B.袁隆平 C.錢學森 D.屠呦呦
28.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涌現出一批優秀文藝作品,如長篇小說《紅巖》,話劇《茶館》,……電影《英雄兒女》等,這主要得益于( )
A.科教興國戰略實施 B.九年義務教育普及
C.“863”計劃制定 D.實行“雙百方針”
29.1988年國家實施“菜籃子”工程,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產和蔬菜的生產基地,適應居民對“菜籃子”產品“鮮活、優質、營養、方便、無蟲害”的消費要求。這一舉措反映了( )
A.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B.人民溫飽問題的解決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30.下表是全國公共體育場地設施新建情況表。從中可以看出( )
年份 新建體育場地(萬個) 場地面積(萬平方) 經費投入(億元)
1978 0.1824 373.83 4.47
2020 317.34 309900 47
A.體育健兒水平不斷提高 B.體育場地布局合理
C.全民健身目標已經實現 D.重視發展體育運動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40分)
31.歷史學習是用“過去人”的經歷,感染熏陶和啟迪影響“后來人”不斷奮斗,創造未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6分)
材料一 在異常的殘酷的戰爭中,志愿軍涌現出30多萬英雄模范和功臣,他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匯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包括美、蘇在內的世界各國都感到必須重新估計中國在亞洲和國際事務中的分量。通過這場戰爭,人民軍隊建設向國防現代化方向邁出了一大步。
——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
材料二 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中涌現出30多萬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有毅然抱起炸藥包與敵人同歸于盡的楊根思,有用胸腔堵住槍眼為戰友沖鋒開道的黃繼光,有烈火燒身巋然不動直至壯烈犧牲的邱少云,有躍入冰河以生命換得朝鮮少年安然無恙的羅盛教……他們用生命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被祖國人民稱為“最可愛的人”。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必須永續傳承、世代發揚。
——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簡史》(2021年版)
材料三
費孝通,著名社會學家。1949年9月21日與各界賢達參加了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他描述道:“踏進會場,就看見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裝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大袍的,還有戴瓜帽的——這許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全在一個會場里一起討論問題,對我來說是生平第一次。” 申紀蘭,女,山西省平順縣人。1954年她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同年“同工同酬”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她說“當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代表人民說話,代表人民辦事。”“我是農民代表,只有生活在農民中間,才能更了解農民疾苦。”
材料四 人物一:他是黨的好干部、縣委書記的好榜樣、人民群眾的貼心人。他不為名、不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為革命,一心為人民,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為了改變蘭考縣面貌,他深入到生產第一線,在蘭考的除“三害”斗爭中立下了不朽功勛。
人物二:“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提起他、大家第一時間就會把他和“鐵人”這個稱呼聯系在一起。
(1)根據材料一,概括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4分)
(2)從材料二中你感受到怎樣的“抗美援朝精神”?(2分)
(3)根據材料三,指出我國在新中國建立前后確立的兩項民主政治制度。從兩位當事人的經歷中,可得出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什么特點?(6分)
(4)材料四中描述的兩位人物是誰?根據材料四,說明他們身上體現了怎樣的共同的時代精神。(4分)
32.橋是交通的樞紐,也是歷史的見證。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三年來,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蘇聯專家的無私援助,工程技術人員克服了重重困難,完成了這個偉大工程的初步設計。……全部工程還將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國自己的人力來建設。因此,這個工程也將是我國一座最好的橋梁建設學校,將為我國培養出一批橋梁建設人才。
——摘編自《人民日報》(1954年2月6日)社論《努力修好武漢長江大橋》
材料二 廣州市中心與番禺距離很近,但被河道隔開,來往不便。“幾位港商提出建設洛溪大橋,以征收過橋費方式補充投資,當時全國修橋鋪路都是國家包辦,因此提案一出反對聲四起,當時老年人很生氣,說‘我革命一輩子,為什么要留下買路錢’……還有人尖銳地說廣東在搞‘資本主義’,我們頂著壓力,批準了港商的提案。”……(1988年)洛溪大橋通車后,成為廣東經濟發展的動脈通道,后成為“通向市場經濟的金橋”。
——摘編自《歐初:但求天下暖》
材料三 正式開通的港珠澳大橋,被認為是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紐帶……未來的港澳大灣區完全有條件提供世界一流的生活工作環境,港珠澳大橋的通車,進一步突破了基礎設施這一瓶頸,接下來,實現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全方位的互聯互通指日可待。
——摘編自澎湃新聞《從港珠澳大橋看未來助力大灣區發展,拉近時空與心靈距離》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武漢長江大橋修建的有利因素。(4分)
(2)材料二中洛溪大橋的修建方案和當時其他地方有何不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種修建方案得以批準的時代背景。(4分)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角度分析“港珠澳大橋”能正式開通的原因。(4分)
33.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材料一:“20世紀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東方,中國進行了一場卓有成效的社會變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國人煥發出蓬勃的創造力,書寫了一個時代最為傳奇的一頁。”
——引自《復興之路》解說詞
材料二:我們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科學完整的戰略部署,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明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確定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發展和安全,明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并緊緊圍繞這個社會主要矛盾推進各項工作,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書寫一個時代最為傳奇的一頁”的總設計師是誰?確立其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重要領導集體的會議是?(2分)
(2)根據材料二,圍繞如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主題,從以下三個角度中任選一個角度或自選角度,自擬觀點,結合中國現代史所學知識進行闡釋。(要求:史實準確,闡述充分,邏輯清晰)(10分)
角度:(I)指導思想(Ⅱ)領導力量(Ⅲ)根本動力
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津市市| 方城县| 文山县| 运城市| 前郭尔| 小金县| 遵化市| 安新县| 饶河县| 南昌市| 平南县| 高陵县| 洪洞县| 库车县| 崇信县| 清新县| 横峰县| 黄龙县| 宿州市| 满洲里市| 鹿泉市| 治多县| 永安市| 德昌县| 资溪县| 舟曲县| 淮安市| 沅陵县| 木里| 沙河市| 桐庐县| 巢湖市| 上蔡县| 九江县| 新巴尔虎右旗| 嘉善县| 灵台县| 永丰县| 安新县| 永康市| 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