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安徽省宿州市四縣一區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三次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題總分:100分;時間:75分鐘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要求的。1.位于成都平原的廣漢三星堆祭祀遺址出土的青銅尊、罍等酒器是典型的商文明器物,但出土的青銅人像、青銅面具等文物,在其他商代遺址中并未出現過。這反映了( )A.早期國家認同已初步形成 B.商文明開始影響長江流域C.各地區文明相互交流碰撞 D.多元一體的文明發展特征2.先秦時期,“五服”指受周王管制的諸侯地區,包括侯、賓、要、荒四外服,而內服則為王畿所在。下圖的變化體現了( )A.大一統國家體制的建立 B.宗法制與分封制的消亡C.內地邊疆一體化的形成 D.華夷之辨觀念趨于淡化3.唐太宗時問世的《氏族志》,將皇姓列為第一等,外戚為第二等,其余基本上按魏晉以來形成的門第而定。唐高宗時期下詔改《氏族志》為《姓氏錄》,規定以當朝官員的品秩為準,凡五品以上者,不論士庶一律收入;凡未入品級的士族,則一概排斥在外。這一轉變旨在A.強化皇權專制統治 B.維護傳統士族特權C.完善人才選拔制度 D.促進社會階層流動4.宋代坑冶(礦產采冶的場所)普遍實施召募制,即公開告知民戶,鼓勵民戶自愿經營坑冶,供納官課,坑冶戶通過出賣礦產品贏利。“坑冶,利之所在,有礦苗去處,不待勸率而人自尋逐矣"。據此可知,宋代( )A.官監民營釋放活力 B.民眾職業更換自由C.私營礦冶占據主導 D.雇傭關系廣泛存在5.明清時期,大量的絲綢等商品從蘇州運往各地,蘇州匯聚了來自不同地區的商人,城內甚至有專門為各地商人服務的會館,還出現了多種行業:踹布(通過踩踏巨石使布匹平整)、繡作(專門從事刺繡制作)、賬房(管理絲綢商業的資金賬務等)和絲牙(絲綢交易的中介人)。這表明,當時蘇州A.成為全國絲織業技術中心 B.開設手工工場現象普遍C.傳統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D.商業發展帶動行業變遷6. 19世紀60年代初,清廷上下“諱言洋務”,視提及西學為“喪心病狂”;至戊戌變法前后,朝野官僚普遍認為“非變法不能圖存”,將辦學堂、修鐵路、開礦山等視為“救亡急務”。這一轉變A.受中國近代化道路探索的影響 B.表明維新思想主導清廷決策C.標志著傳統夷夏觀念徹底顛覆 D.說明學習西方成為社會共識7.晚清時期,在傳統科舉體制下,翰林院一直被視為文人雅士眼中的“清貴”之地,備受新科進士的向往。然而,到了光緒末年(1908年左右),新科進士對翰林院的任職意愿大幅降低,很多人更傾向于進入新式的學部或外務部等機構任職。這一變化A.源于科舉制的徹底廢除 B.反映了近代社會的轉型C.說明封建統治走向瓦解 D.體現了中外文化的融合8.如圖是1936年12月《上海漫畫》刊登的一幅作品。據此可以推知,當時( )A.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遭到破壞 B.民眾民族意識空前高漲C.片面抗戰路線引發民眾抗議 D.汪偽政權鎮壓抗日活動9.新中國成立初期通過中印談判、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三次外交實踐,形成了以和平合作、發展中國家場域、求同存異策略為核心的外交話語體系。這種話語體系的形成反映出A.兩極格局形成的深刻影響 B.國際力量對比的顯著變化C.全方位外交策略得到貫徹 D.中國外交工作的務實傾向10.2021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移民輸出國。其中,在美國、歐洲和南太平洋地區的華僑華人專業人士接近400萬人,他們從事的行業如圖所示。據此可知,這一狀況( )海外華人華僑專業人士從事行業分布圖A.推動了科技人才雙向交流 B.有利于經濟全球化的進程C.嚴重阻礙了各行業的發展 D.促進全球勞動力市場形成11.漢謨拉比在位的第33年挖掘了長度150公里的水渠,為尼普爾、埃瑞都等六個城市提供了豐富的水源,恢復了已四散飄零的蘇美爾和阿卡德,擊敗了馬瑞和馬勒吉溫的軍隊,使馬瑞、舒巴爾圖各城市友好地居于其權威統治之下。這( )A.體現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建立 B.標志著漢謨拉比統一兩河流域C.反映了國家組織能力強大 D.推動了農耕經濟不斷發展12. 公元前5世紀,希羅多德在《歷史》中對古埃及布巴斯提斯城女神廟(并將該女神等同于古希臘神話中的狩獵女神)的記載如下:神廟所在地除了人口,其余是座島嶼,神廟坐落在城市的中央,圍著它轉,就能從各方面俯瞰它。后世考古發現,該神廟所在的圣域為矩形凹地,四周為高聳的土丘,河渠形成的低電阻值沉積層附著于神廟的北圍墻。這可用來說明( )A.史料必定會有主觀性 B.文化交流交融的現象C.文獻文物可互相印證 D.作者曾實地到訪埃及13.文藝復興時期英國作家將私欲與暴力欲升華為民族共同體的道德紐帶,并通過文學作品將其塑造為構建大英帝國的驅動力。這一創作現象的本質是A.殖民欲望向文化形態的轉化 B.人文主義思潮的個體覺醒C.宗教倫理對文學題材的規訓 D.階級矛盾在藝術中的調和14.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從領導力量上看,可分為下表中的五種類型。綜合表中信息可知,這些運動領導力量 典型代表無產階級 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民族資產階級 土耳其捍衛民族獨立主權和建立民族國家的凱末爾革命小資產階級 尼加拉瓜桑地諾領導的抗美游擊戰爭愛國封建貴族 塞拉西一世領導的埃塞俄比亞人民抗意戰爭愛國部落酋長 克里姆領導里夫人民反對西班牙和法國侵略的獨立戰爭A.具有反法西斯戰爭的性質 B.進入資產階級革命時期C.既有多樣性又體現統一性 D.動搖了殖民體系的根基15.圖為新西蘭漫畫家大衛·洛在1956年7月創作的一幅漫畫《蘇伊士運河的巨人》。該漫畫揭示出( )一枚印有英國、法國和美國國旗的輪船以“國際交流”的名義正通過蘇伊士運河,而埃及總統納賽爾高舉一面印有“阿拉伯民族主義”字樣的瓶子,兩腿橫跨蘇伊士運河將其攔住,在納賽爾后方坐著的是蘇聯外交部長謝皮洛夫,他正坐在蘇伊士運河岸邊垂釣。A.英法美各國利益一致性 B.戰后國際關系體系脆弱C.蘇聯對埃及持中立態度 D.第三世界力量方興未艾16.下表是1981年荷蘭《銀行和金融雜志》的一份調查報告,該報告統計了美國跨國公司在歐洲16.貨幣市場上選擇銀行時的考慮因素(單位:%)。這可用于說明( )選擇的種類選擇時的考慮因素 選擇歐洲債券的領頭承購人 選擇歐洲債券的發行人 選擇歐洲信貸的領頭銀行信譽 66 50 58在美國時的關系 81 82 68注:“在美國時的關系”指設有歐洲分行的美國銀行或在美設有分行的歐洲銀行,曾為該公司在美國本土提供銀行服務。A.國際貿易滲透出冷戰色彩 B.跨國公司推動區域集團化發展C.大國對抗方式發生新變化 D.金融資本國際化具有競爭優勢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題,滿分52分,其中第16題14分,第17題12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2分。17.(14分)吏是在中國古代官府中承辦具體公務的人員,在政治上扮演特殊的角色。閱讀材料,按要求回答問題。材料一 秦漢時期官與吏的區別不大;在實行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后,魏晉隋唐時期官與吏的區別便明顯了,吏基本失去了躋身高官的可能,逐漸淪為底層職務。而到了元代,官和吏很少嚴格區分,由吏入官成為入仕的主要渠道。各級政府的首長大多是蒙古人,他們許多是目不識丁世家紈绔子弟,又不信任漢族,尤其是江南士大夫,所以往往依賴熟習文法科條的吏來辦理簿書錢谷。——摘編自韋慶遠、柏華《中國官制史》等材料二 顧炎武認同宋朝葉適的觀點“今天下官無封建而吏有封建”,他認為吏專權于州縣,而且“父以是傳之子,兄以是傳之弟”,有些中央政府的高級書吏甚至“掣州縣之權”,這種種的“吏弊”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出要任用“千里以內之人”為官,“習其民事,而又終其身任之”。在這種用人制度下,官與吏之間尊卑有別,還可以減少由吏來掌管的冗務,“官之力足以御吏而有余,吏無所以把持其官而自循其法。"——摘編自顧炎武《郡縣論》(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元代吏地位變化的歷史背景。(4分)(2)根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知識,解釋“官無封建而吏有封建”的含義,概括并評價顧炎武解決“天下之大害”的方案。(10分)18.(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796—1815年間,到美國的歐洲移民平均每年僅約3000人。因此,美國在一些人口相對稀少的地區開始制定吸引外來移民的鼓勵政策。1864年,美國國會制定了《鼓勵外來移民法》,吸引了大量外國人特別是西歐人移居美國。1820—1880年間,約有1100萬名西歐、北歐移民來到美國。此時的美國基本上處于自由移民期,對移民普遍采取較為開放的政策。——摘編自郭哲、王曉陽《美國的人才吸引戰略及其啟示》材料二 1940—1944年,美國人口增長了4.7%,但全美高校同期授予的各種學位卻減少了30%~50%。1952年,美國國會通過新移民法,規定在優先移民群體中,有50%的名額被用于“受過高等教育,有技術培訓的經歷、專業化經驗或特殊才能”的群體。值得注意的是,該法禁止任何支持共產黨組織的人或親共人士入境。——摘編自梁茂信《冷戰與美國人才吸引機制的形成(1945—1960)》(1)根據材料一,簡析19世紀外國移民給美國發展帶來的影響。(6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美國1952年移民法相較于1864年移民法的主要變化,并分析變化的原因。(6分)19.(14分)國際上習慣將發展中國家稱為“南方國家”,“全球南方”則主要是指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集合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從二戰后的獨立解放運動到當今的經濟崛起,“全球南方”國家在全球事務中的參與度和重要性日益提升。萬隆會議的召開、“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以及七十七國集團的誕生,標志著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逐步聯合起來。1961年正式開始的“不結盟運動”,確立了獨立、自主、不結盟、非集團的基本原則和宗旨,并反對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和一切形式的外來統治和霸權主義。1982年,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在印度新德里舉行首次南南合作會議。這也標志著經濟發展逐步取代政治獨立成為“全球南方”國家政策的優先議題,“全球南方”這一概念的經濟屬性逐漸凸顯。2003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推動“打造全球南方”項目,進一步將“全球南方”完善為符合全球化浪潮的時代概念。2008年至今,金磚國家和二十國集團建章立制并快速擴容,在全球治理方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此外,亞投行和新開發銀行的穩步運行和發展,推動世界經濟格局朝著更公平公正的方向發展。——摘編自楊潔勉、沈若豪《“全球南方”的歷史軌跡和時代使命》(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推動“全球南方”興起發展的歷史因素。(6分)(2)根據材料,概括“全球南方”時代使命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全球南方”發展的影響。(8分)20.(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logo設計往往集文化、美感、藝術于一身,欣賞下面新中國建立后各時期設計的部分logo圖像,完成問題。材料logo圖像 發布時間 設計說明鐵路路徽logo 1950年 鐵路路徽logo由變體的“工人”組合構成,上部是“人”每眾號都庫工”字;也是蒸汽機車的正面圖像,下部以鋼軌橫截面代表鐵路。中國探月工程logo 2006年 中國探月工程的logo設計是以中國書法筆觸繪制,圓弧筆畫形如龍狀,而圓內的兩點形如一雙腳印,象征著月球探測的終極夢想。整體來看圖形又形如篆書的“月”字,像極了出土于紅山文化遺址的玉龍。這個標志的名字也十分浪漫而響亮,叫“月亮之上”。北斗衛星導航系統logo 2012年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logo采用圓形構型,象征“圓滿”,與太極陰陽魚共同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而深藍色太空和淺藍色地球代表了航天事業。圖標中的北斗七星和司南相互輝映,圖中網絡化地球和上下的中英文文字則體現了北斗系統開放兼容、服務全球的愿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識logo 2022年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識logo以中國書法字體來呈現“中”字,整體又形如一只展翅翱翔的鯤鵬;尾部的設計通過書法筆畫觸感的形式,體現火箭騰空時刺破蒼穹的烈焰狀,寓意著航天事業逾越天際、志存高遠的自信。——整理自《人民日報》閱讀材料,選擇至少2個logo圖像,以此提煉主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證。(要求:主題明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達清晰)安徽省宿州市四縣一區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三次高考適應性考試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要求的。1.D2.BA3.A 4.A 5.D 6.A 7.B 8.D 9.B 10.A 11.C12.B 13.A 14.C 15.D16.D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題,滿分55分。17.答案:(1)歷史背景:統治者推行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科舉在選官中的地位下降;高級官員大多語言文字能力不足,對具體政務不熟悉。(每點2分,4分)(2)含義:官是流動的,權力受到限制;而吏則具有世襲特征,權力過大。(4分,官與吏兩個角度各2分)概括:選用當地人終身任地方官員。(2分)評價:有利于調動地方官員的主動性,優化地方治理(提高行政效率);容易形成新的地方勢力,不利于中央集權(容易導致吏治腐敗)。(4分,必須答積極、消極兩個方面,答一個方面最多給2分)18.答案:(1)影響:促進了美國邊遠地區的開發;為美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技術和國內市場;豐富了美國的社會文化。(每點2分,6分)(2)主要變化:優先移民群體傾向于專業、技術人才;有較強的意識形態色彩。(每點2分,4分)原因:第三次技術革命的影響;美國高技術勞動力的缺乏;冷戰的影響。(每點1分,任意兩點即可)19.答案:(1)歷史因素: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2分)新興民族國家的發展;(1分)聯合國的推動;(1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的推動;(1分)國際政治格局的演變。(1分)(2)使命:20世紀五六十年代,維護鞏固國家政治獨立,反對新老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2分)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追求民族經濟發展,積極融入全球化; 2008年以后,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致力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2分,任意兩點即可)影響:有利于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推動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提升了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話語權,促進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壯大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力量,有助于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4分,任意四點即可)20.答案:評分標準:論題2分;論證9分(能從三個角度且準確闡述得6-9分;僅能從兩個角度闡述且史實比較準確得4-6分;僅能從一個角度闡述且有史實例證得2-3分;);總結1分。示例:logo圖像選擇:鐵路路徽logo、北斗衛星導航系統logo、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識logo主題:新中國建立后設計的logo圖像彰顯了鮮明的時代印記。(2分)論證:鐵路路徽logo發布于1950年,當時新中國剛成立,我國是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1分)鐵路路徽logo由變體的“工人”組合構成,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體現了工人階級是國家的領導力量,工農聯盟是基礎力量;(1分)同時,新中國百廢待興,國家和人民共同期盼發展人民鐵路事業,也體現了新中國的鐵路事業建設需要充分發揮工人階級的積極性,建設鐵路強國,追求科技進步。(2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logo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識logo發布于21世紀初,改革開放使我國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有極大的提高。(1分)為了進一步建設科技強國,我國大力發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和載人航天工程建設,勇攀科技高峰,彰顯了新世紀中國的科技自強;(1分)北斗系統還秉持開放兼容、服務全球的愿景,彰顯了新世紀中國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時,兩大工程的logo融合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北斗七星、司南和中國書法等,彰顯了新世紀下我國的文化自信。在科技自強和文化的基礎上,共同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2分)結論:新中國建立后設計的logo圖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凝聚力量和彰顯文化自信的作用,是見證時代進步的一個縮影。(2分)其他觀點:新中國建立后設計的logo圖像具有濃厚的文化自信;新中國建立后設計的logo圖像體現了我國建設科技強國的期盼;新中國建立后設計的logo圖像反映了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的唯一標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