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姓 名準考證號絕密★啟用前長郡中學2025屆模擬試卷(一)歷 史長郡中學高三歷史備課組組稿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意的)1.文獻中所見的夏朝邦國多以“氏”為稱,如有扈氏、彤城氏、褒氏等,比較完整地保存了氏族組織結構。到了西周,邦國基本以“國”為稱,如齊國、魯國等。這一變化表明A.血緣關系的逐漸淡化B.姓氏制度的變革C.國家從松散走向嚴密D.早期國家的形成2.司馬遷在《史記》中將全國劃分為山西、山東、龍門——碣石北及江南四大經濟文化區;到了東漢,黃河流域已經可以大致歸并為關東、關西兩個基本文化區。這一變化反映出A.區域文化共同性增強B.江南經濟進一步發展C.行政區劃發生重要變革D.黃河流域成為文化中心3.魏晉時期,不少學者從事先秦諸子的研究,也有人企圖推翻漢代的經學,重新在原始儒家經典中做新的發掘,還有人綜合各家,別創新說。這反映出當時A.儒學復興運動的廣泛開展B.三教融合推動文化創新C.士族學術壟斷局面被打破D.學者關注現實政治問題4.唐高宗晚年多病,武則天以皇后身份代為理政,物色了一批才學俱佳的文人學士,“宣召草制”,“密令參決”。這些文人不從官衙所在的南門而是從北門進入禁宮,故時人稱之為“北門學士”。武則天此舉意在A.提高文人政治地位B.架空皇帝掌控政權C.削弱相權強化專制D.擴大官員選拔途徑5.表1故事 出處靖安張保義在多處貯藏錢幣達30年,一日發現錢幣想要飛走,于是擊打錢幣說,你們想要逃走,得等我死了!不久,鄰居都看到他家的錢像蝴蝶一樣不分晝夜地飛走了 《夷堅支志》陳宏泰催討別人欠的1萬錢,欠債的人告訴他自己養了蝦蟇,賣了之后就還錢。陳宏泰聽后起了惻隱之心,不但沒有要債,反而另花1萬錢買下蝦蕃放生。不久后,他撿到一只金蝦蕃 《閑窗括異志》上述故事說明宋代A.國家對社會的控制日趨松弛B.商品經濟的發展影響社會價值觀念C.理學興盛強化傳統義利之辨D.神怪故事成為社會教化的主要方式6.《尼布楚條約》訂立之初,議政王大臣等奏稱“鄂羅斯國人,始感戴覆載洪恩,傾心歸化,悉遵往議大臣指示,定其邊界。此皆我皇上睿慮周詳,德威遐播之所致也”。這反映出當時A.沙俄被納入清朝朝貢體制之中B.清朝軍事實力強于沙俄C.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軍國大事D.民族國家觀念尚未形成7.維新運動時期,譚嗣同猛烈批判“三綱五倫”,認為“二千年來君臣一倫,尤為黑暗否塞,無復人理,沿及今茲,方愈劇矣”;只有“朋友”一倫,其內涵不失平等、自由,對人生有益。據此可知,該主張A.并未超出傳統儒家范疇B.帶有民主革命思想色彩C.符合中體西用思想理念D.導致維新變法最終失敗8.辛亥革命后,許多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和商界人士先后在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任職,如陳其美、周學熙、張謇等都擔任過工商總長、財政總長等職。這A.體現了民國政權性質B.有利于民族工業發展C.推進了選官制度變革D.加速了官僚資本膨脹9.土地革命初期,中國共產黨曾提出“沒收一切土地”,到1929年,則調整為“沒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土地”,1931年春又允許農民租借、買賣土地。這些調整A.有利于擴大統一戰線B.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不利于抑制土地兼并D.推動了蘇維埃政權建立10.在某一歷史時期,毛澤東指出,“在打倒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以后,中國內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故不應再將民族資產階級稱為中間階級”。由此可知,這一歷史時期A.抗日戰爭已進入最后反攻階段B.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取得勝利C.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基本完成D.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初步建立11.1983年,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加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強調在農村中進行“一堅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兩不變(公有制、責任制長期不變)”、“三兼顧(兼顧國家、集體、個人利益)”的教育。該通知A.打擊了農村改革中的違法行為B.開啟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C.適應了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D.促進了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12.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中葉,許多希臘雕塑家嘗試讓雕塑人物重心放在一只腳上,解放出另一只腳讓其可以在現實中自然地產生運動變化,增添雕塑真實的運動感。這一嘗試A.促進了東西方文化融合B.體現了人文精神C.受古希臘殖民活動影響D.豐富了雕塑題材13.16、17世紀,德意志部分地區地主強迫農奴在土地上勞動,以生產更多的糧食,農奴要承擔沉重的賦役,大部分自由被剝奪。這種現象被稱為“再版農奴制”。下面可以用來解釋這種歷史倒退現象的是A.專制王權加強阻礙社會進步B.價格革命促使糧食價格猛漲C.三十年戰爭加劇了人地矛盾D.自由主義思想影響經濟政策14.1825年以后,俄國政府先后向社會編纂出版《俄羅斯帝國法律全書》和《俄羅斯帝國法律匯編》,并在學校大力宣傳東正教、專制制度和農奴制的合理性。這些事例可用于A.說明俄國宗教改革失敗的原因B.解釋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的背景C.認識俄國農奴制改革的重要影響D.理解十二月黨人起義的歷史作用15.1904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在致國會的咨文中說,如果拉美國家由于政治和財政原因而引起國內混亂并可能招致歐洲國家干涉時,美國可以在西半球行使“國際警察的權力”。由此推知,該理論的推行A.維護了拉美社會秩序的穩定B.體現了美國稱霸全球的野心C.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到來D.加劇了拉美社會結構的分化16.20世紀70年代,西歐對蘇東國家的出口占西歐全部出口的7%,而美國只占2%,西歐有200多萬個工作崗位與對蘇東國家的出口有關。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西歐經濟實力增強B.資本主義陣營分裂C.美蘇關系趨向緩和D.經濟對外依存度高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17題18分,18題16分,19題18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 中國傳統文化中“義”的觀念源遠流長,宋代是“義”觀念實踐的一個歷史高潮。“義”在宋代具有崇高神圣的精神地位,受到上至皇帝、下及盜賊的追捧。宋代強調君臣以義立,皇帝以義結天下人心,進而主張“以義治國”。宋神宗曾說:“君臣之義,報施而已。古人待我國士,我故國士報之。”士大夫之公義指正義、剛正的氣概,是高尚情操,其小義主要體現在對社會、朋友的責任擔當與無私幫助。武人之公義通常都是忠于朝廷,慷慨赴義。民間之義除公益之義外,還有更多樣的表現形式,如互濟互助、扶正祛邪,包括義居、復仇殺人,結義現象更為普遍。南宋橋梁營建絕大多數都取自私人資金或私人力量的協助。南宋義莊發展較快,逐漸成為宗族經濟發展新的主要模式之一;南宋時創設義倉之風大盛;南宋還出現了用簽約形式資助得解舉子赴省應試的“義約”;兩宋尤其是南宋地方士人積極參與民間公益慈善事業。———摘編自程民生《“義”在宋代的應用與價值》等(1)根據材料,概括宋代“義”觀念實踐的主要表現。(4分)(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強調“以義治國”的原因。(8分)(3)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南宋“義”觀念實踐發展的歷史意義。(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 1914年一戰爆發時,中國人普遍稱之為“歐戰”。北京政府宣布中立,《申報》評論稱:“歐陸烽火雖烈,然戰局不出歐洲,于我國無涉。”日本以英日同盟為由對德宣戰后,迅速出兵山東奪取德國租借地。《大公報》疾呼:“膠州灣事態已非歐戰,實涉東亞全局!”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條”,國內輿論開始將戰爭與“世界大勢”關聯,《東方雜志》稱:“列強逐鹿中國,歐戰已具世界大戰之實。”1917年,中國對德斷交并宣戰。梁啟超在《外交方針質言》中強調:“我之參戰非附庸列強,乃以獨立國身份擔世界責任。”國內成立華工招募局,14萬華工赴歐支援后勤。1918年《新青年》發文:“世界大戰非白人之戰,黃種人亦當爭文明話語權。”巴黎和會上,中國以戰勝國身份要求收回山東主權。 日本以“二十一條”及1918年密約為由強占權益,列強妥協默許。《每周評論》痛斥:“所謂公理,實為強權!”李大釗預言:“東方民族若永被壓迫,二次大戰必起于太平洋。”1921年華盛頓會議上,中國收回部分主權,但知識界已轉向蘇俄。瞿秋白稱:“凡爾賽體系乃新式殖民,唯列寧主義能破此局。”——改編自余露《從“歐戰”到“世界大戰”:一戰在華反應的思想軌跡與影響》(1)根據材料,概括一戰期間中國社會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認知的變化。(4分)(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結合中國或世界近現代史史實,圍繞“時代·戰爭·覺醒”為主題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自擬標題,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12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 工業革命開展前,英國已初步建立起具備現代意義的零售系統。其集中表現為:1.面向更多、更基層的消費群體,零售市場向更多社會階層開放,使更多消費者接觸到國內外商品,顧客可以自由購物。2.零售商品不僅種類與總量增多,而且還發生了結構性變化,零售商參與到全球商貿中構建起橫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全球商品采購網,商品迎來了實質性增長,其中日常生活品占比逐漸降低,改善提高型商品、奢侈享樂型商品的權重不斷提高。3.固定場所零售成為主要零售模式,銷售文化日趨成熟,商店布置更精美,營銷策略更豐富,提供多種形式的消費服務。4.建構起貫通“海外——城市—鄉村”的零售網,創造了更廣闊、高效的交易環境,降低了商品流通成本,節約了購物成本。——摘編自李靜《近代英國零售業的社會認同)材料二 大工業建立了由美洲的發現所準備好的世界市場。世界市場使商業、航海業和陸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這種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工業的擴展。……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這些工業所加工的,已經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來自極其遙遠的地區的原料;它們的產品不僅供本國消費,而且同時供世界各地消費。——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工業革命前英國初步建立具備現代意義的零售系統的原因,并說明其意義。(12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工業革命、世界市場、世界貿易三者的關系。(6分)長郡中學2025屆模擬試卷(一)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題 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 案 C A D C B D B B A C C B B D D A1. C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夏朝邦國以“氏”為稱,表明此時國家體制較為松散,而西周實行分封制,封邦建國,邦國以“國”為稱,表明國家從松散走向嚴密,故C項正確。西周血緣關系逐漸強化,故A項錯誤;材料與姓氏制度的變革無關,故B項錯誤;早期國家早已形成,故D項錯誤。2. A 【解析】根據材料,從西漢到東漢,黃河流域文化區逐漸整合,這反映出區域文化共性的增強,故A項正確。B項材料沒有體現,故錯誤;材料講的是文化區的整合,與行政區劃無關,故C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文化中心的問題,故D項錯誤。3. D 【解析】魏晉時期社會動蕩,漢代以來的新儒學無法為治國提供理論支撐,故學者從各方面尋求治國的學術依據,這是學者關注現實政治問題的表現,故D項正確。儒學復興運動始于晚唐,且材料中學者不僅研究儒學,還有其他學派,故A項錯誤;材料并未體現三教融合,故B項錯誤;士族學術壟斷的說法并不準確,故C項錯誤。4. 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武則天挑選一批文士組成秘書班底,“宣召草制”,“密令參決”。這有利于削弱相權,加強專制,故C項正確。A項并非武則天此舉的目的,故錯誤;武則天理政是唐高宗因多病放權的結果,她不需要架空皇帝,故B項錯誤;材料與官員選拔途徑擴大無關,故D項錯誤。5. B 【解析】材料兩則故事反映的是宋代民間對錢幣的崇拜,這是基于宋代商品經濟發展,資本規模擴大,人們在龐大的資本面前感到無能為力,故B項正確。A項材料未能體現;材料兩則故事并未體現義利之辨的強化,故C項錯誤;D項說法錯誤。6. D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尼布楚條約》訂立之初,議政王大臣會議仍將劃定邊界的行為視作中國對俄國的恩賜,這是受到傳統天下觀的影響,反映出當時民族國家觀念尚未形成,故D項正確。清政府試圖將沙俄納入朝貢體制,但一直未能如愿,故A項錯誤;材料表達的是清朝單方面的想法,無法得出軍事實力強于沙俄的結論,故B項錯誤;C項材料未能體現,故錯誤。7. 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譚嗣同不僅批判封建儒家倫理,甚至將矛頭直指清政府的統治,這體現出譚嗣同思想的激進,甚至帶有民主革命的色彩,故B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譚嗣同的主張中吸收了西方啟蒙思想,故A項錯誤;洋務派主張中體西用,故C項錯誤;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導致”說法錯誤,故D項錯誤。8. B 【解析】本題考查民族工業短暫春天的歷史背景,根據材料可知,B項正確。北洋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買辦階級的利益,無法體現民國政權性質,故A項錯誤;材料與民國選官制度無關,故C項錯誤;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官僚資本迅速膨脹,故D項錯誤。9. A 【解析】從“沒收一切土地”,到“沒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土地”,是為了保護地少的貧農,穩定中農、富農,以減小土地革命的阻力,因此,這些調整有利于擴大統一戰線,A項正確。土地改革后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故B項錯誤;材料與土地兼并無關,講的是中共土地政策的調整,故C項錯誤;1927年以后,蘇維埃政權就逐漸確立起來,故D項錯誤。10. 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該歷史時期是1952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基本完成,故C項正確,其余選項錯誤。11. 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983年中共中央要求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這是適應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故C項正確。該通知無法打擊違法行為,故A項錯誤;“開啟”說法錯誤,故B項錯誤;1992年才提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故D項錯誤。12. 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此時希臘雕塑更注重刻畫人物的真實美感,其中蘊含了物理學知識,這體現了古希臘人文精神的發展,故B項正確。這種嘗試與東西方文化融合無關,故A項錯誤;古希臘殖民時期較早,與材料說的時代不符合,故C項錯誤;材料主要是講技巧的變化,與題材無關,故D項錯誤。13. B 【解析】16、17世紀,德意志部分地區出現“再版農奴制”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價格革命帶來糧食價格猛漲,生產糧食變得有利可圖,因此地主階級加強對農民的剝削,故B項正確。16、17世紀德意志四分五裂,王權并不強,故A項錯誤;三十年戰爭加速了“再版農奴制”,但與人地矛盾無關,故C項錯誤;自由主義思想在工業革命后逐漸流行,故D項錯誤。14. D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825年以后,俄國政府加強對社會的控制,在學校教育中也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控制,這反映出十二月黨人起義帶來俄國的思想解放,故D項正確;材料與宗教改革無關,故A項錯誤;1917年俄國才發生十月革命,故B項錯誤;十二月黨人起義后,俄國民眾思想進一步解放,沙皇政府對社會的控制更強,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這可以用于認識農奴制改革的背景而非影響,故C項錯誤。15. D 【解析】材料中的觀點被稱為“羅斯福推論”,是對門羅主義的延伸。該理論的推行是美國加強對拉美控制的表現,美國通過各種手段滲透到拉美,加劇了拉美社會結構的分化,造成拉美政治和社會的動蕩,故D項正確,A項錯誤。二戰后,美國外交政策轉變為全球擴張與稱霸,故B項錯誤;一戰的主要矛盾在歐洲,故C項錯誤。16. 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20世紀70年代,西歐逐漸擺脫美國控制,與蘇聯經貿往來密切,這是獨立自主的表現,主要原因是西歐經濟實力的增強,故A項正確。資本主義陣營分裂是該現象的實質,而非原因,故B項錯誤;1985年以后,美蘇關系趨于緩和,故C項錯誤;材料現象并非因為西歐經濟對外依存度高,故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17題18分,18題16分,19題18分,共52分)17.(1)君臣關系以義為準則;士大夫崇尚正義與擔當;軍人以忠義報國;民間形成互助結義風尚,廣泛參與公益事業。(每點1分,共4分)(2)重建五代后混亂的社會秩序,鞏固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儒學復興運動的推動;應對邊防危機的需要;宋代“與士大夫治天下”的政治傳統。(每點2分,共8分)(3)促進了社會基層治理;推動了民間公益事業發展;強化了儒家倫理道德;增強了社會凝聚力。(每點2分,任答三點,共6分)18.(1)從局外中立到主動參戰;從積極構建戰后國際秩序到批判國際秩序與西方列強。(每點2分,共4分)(2)評分參考等級 要求一等(9~12分) 將戰爭與覺醒的討論放置于具體的時空背景下,恰當地運用所學知識及唯物史觀全面、客觀地論述戰爭與覺醒的關系,并表現出對時代、戰爭的歷史反思。結構完整,邏輯嚴密,表述清晰二等(5~8分) 時空定位不夠精確,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戰爭與覺醒的關系,但論述不夠全面或深入,缺乏深刻的歷史反思。結構較完整,邏輯較嚴密,表述較清晰三等(0~4分) 脫離戰爭的具體時空背景,僅泛泛而談“戰爭帶來覺醒”而未結合史實。對戰爭與覺醒的關系概括不準確,分析不全面,缺乏歷史反思。結構不完整,邏輯混亂,表述模糊示例:一戰與近代中國民族覺醒的三重變奏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炮火不僅重塑了歐洲格局,更在遙遠的東方奏響了中國民族覺醒的三重變奏曲。這場被國人最初視為“歐戰”的沖突,最終成為推動中國社會轉型的重要催化劑,在時代洪流中譜寫了戰爭與覺醒的壯闊篇章。戰爭初期的1914—1915年,中國社會經歷了從旁觀到警覺的思想蛻變。當日本借“英日同盟”之名強占山東時,《大公報》的疾呼撕破了“歐戰”的地理假象。日本提出“二十一條”后,《東方雜志》的評論更揭示了列強角逐全球的本質。這一時期,中國知識精英開始突破地域局限,認識到這場戰爭實為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總爆發。1917—1918年的參戰實踐,奏響了民族意識的高亢樂章。14萬華工遠赴歐洲,用血汗為中國贏得戰勝國身份;《新青年》的吶喊,則彰顯了爭取國際話語權的決心。這些努力雖然未能改變中國在凡爾賽和會上的弱勢地位,卻使“民族自決”的理念深入人心。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最終激發出最強烈的覺醒強音。當列強將山東交給日本時,李大釗的預言揭示了民族壓迫與世界大戰的因果關系。瞿秋白對“凡爾賽體系”的批判,則標志著中國知識分子開始突破西方中心主義的思想桎梏,轉向探索新的救國道路。這一思想轉向直接催生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蓬勃開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一戰如同一面多棱鏡,折射出中國從被動卷入到主動求變的全過程。在這場時代大考中,戰爭帶來的不僅是創傷,更是民族意識的空前覺醒。當中國知識界最終突破西方文明的迷思時,一個古老民族真正開始了其現代化的精神征程。這段歷史告訴我們:民族的覺醒,往往需要在時代的風暴中淬煉;而真正的覺醒,必然伴隨著對世界秩序和文明道路的深刻反思。19.(1)原因:世界市場逐步發展,東西方貿易擴大;商業革命的影響;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社會消費能力提高;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社會觀念的變化(對零售商人態度的改變/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的發展)等。(每點2分,任寫三點,共6分)意義:滿足了英國社會日益增長的產品交換需求;促進了英國的城市化發展;為工業革命做了準備;推動了世界市場的發展。(每點2分,任寫三點,共6分)(2)工業革命帶來了交通工具的革新和國際分工的細化,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強大的實力將亞洲、非洲、美洲納入世界市場,成為其附庸,推動了世界市場的擴展與形成。(3分)世界市場的發展擴展了人類商業貿易活動的范圍,商品銷售市場遍布世界各地;商品種類日益豐富,促進了西歐國家商貿中心、經營方式、商品結構的變化。商業貿易的發展反過來又進一步推動了世界市場的發展、擴張。(3分)(只籠統敘述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形成起到促進作用、世界市場與商業貿易的相互影響最多只能給3分,需要進行簡要闡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