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集體備課(初、共、個)案設計教學內容 5.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課時/課型 2/精讀主備教師 主備人單位 使用教師審核單位、組長 使用時間課時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內容,體會秋天的水泥道的美麗。2.感悟作者對秋天門前水泥道的喜愛和贊美。教學重點 找出文中優美的句子,感受秋天的水泥道上的美麗。積累有新鮮感的詞語。教學難點 學會運用多種方法理解“明朗、熨帖、凌亂”等詞語。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流程 調整與思考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課件出示:水洼 腳印 凌亂雨靴 增添 棕色1.學生開火車認讀。2.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說一下那條水泥道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設計意圖:復習詞語,鞏固對生字詞的掌握。同時設計啟發性問題“水泥道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既回顧了舊知又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二、精讀課文,品味感悟。1.學習第1自然段。(1)課件出示自讀提示:①請大家小聲地讀一讀第1自然段,找出描寫季節和天氣的詞語讀一讀。②找一找哪個詞語說明秋雨下的時間很長。(2)小組交流匯報。課件出示:一夜秋風,一夜秋雨。預設:“秋風”“秋雨”交代了季節和天氣。從“一夜”這個詞語體會到秋雨下的時間長。2.小組交流,學習第2~9自然段。(1)課件出示自學提示:①自由讀課文,找出描寫水泥道的相關句子和自己喜歡的句子讀一讀,寫一寫。②抓住“潮濕、亮晶晶”“一角小小的藍天”談談自己發現的美麗。③還有哪些詞語能體現水泥道的美麗?④文中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的修辭體現了什么?(2)可以小組合作,匯報交流。①課件出示:啊!多么明朗的天空。(出示晴朗天氣的圖片)“明朗”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這個詞語的?從“潮濕、亮晶晶”“一角小小的藍天”這幾個詞語和短語中談談自己發現的美麗。你還能找出體現水泥道美麗的詞語嗎?課件出示:閃閃發光的地毯 閃著雨珠的葉子 金黃金黃的葉子 金色的小巴掌 凌亂指名讀一讀。②讀詞語想象畫面,學生交流。③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談談你的體會。課件出示:水泥道像鋪上了一塊彩色的地毯。這是一塊印著落葉圖案的、閃閃發光的地毯,從腳下一直鋪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一直到路的盡頭……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我穿著一雙棕紅色的小雨靴。你瞧,這多像兩只棕紅色的小鳥,在秋天金黃的葉叢間,愉快地蹦跳著、歌唱著……④指導朗讀:朗讀時,語調要優美,用欣賞的語氣,語速可略慢。說一說這些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你體會到了什么?⑤抄寫自己喜歡的比喻句。⑥你也嘗試著寫一寫比喻句吧。課件出示:美妙的小雪花呀,像一只只空靈飄逸的玉蝴蝶,扇動著薄翼,降臨人間。那小草的顏色豐富多彩,一片一片連起來,賽過巧手編織的地毯,活生生,自然而又和諧。⑦課件出示第9自然段。(要不是怕上課遲到,我會走得很慢很慢的。)指名讀一讀,想一想,為什么“我”會走得很慢?3.指導學習第10~11自然段。自由朗讀課文,想一想:文章的結尾為什么重復“一夜秋風,一夜秋雨”?(1)教師指名讀第10~11自然段。(2)首尾呼應,再次強調這是秋日美景。【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找出描寫水泥道的句子,啟發學生抓住關鍵詞展開想象,體會作者的情感。通過朗讀課文、圖文結合等方法,感受水泥道的美麗,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同時,也關注文章首尾呼應寫法的好處,初步引導學生感受結構之美。】三、運用方法,仿寫練習。1.“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么美麗的發現啊!你在上學的路上或者其他地方有沒有看到過類似的景色呢?試著寫一寫吧,不需要寫太長,幾句話就行。2.學生仿寫。3.小組交流。4.教師評價。【設計意圖:設計仿寫小練筆,引導學生運用本課的語言方式,善于用比喻句把句子寫生動,學以致用。同時,也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四、課堂總結本文描寫了秋日鋪滿金色梧桐落葉的水泥道,表達了作者對水泥道美景的鐘愛,抒發了作者對秋天、對大自然的熱愛。五、作業布置作業內容見附件板書設計 5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一夜秋風、秋雨→天放晴→天明朗地面潮濕→梧桐樹葉落滿道行走金黃葉叢中→小心走,仔細數一夜秋風、秋雨→門前水泥道真美教學反思:課后作業: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必做題(10分鐘)1.形近字組詞。鋪( ) 泥( ) 院( )葡( ) 尼( ) 完( )列( ) 則( ) 排( )例( ) 測( ) 非( )2.按原文填空。道路兩旁的法國梧桐樹,掉下了一片片( )的葉子。這一片片閃著雨珠的葉子,一掉下來,便( )地粘在( )的水泥道上了。選做題(5分鐘)3.仿寫句子。(1)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瞧,這多像兩只棕紅色的小鳥,在秋天金黃的葉叢間,愉快地蹦跳著、歌唱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