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題練(四)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分值:60分)1.(2024·黑龍江齊齊哈爾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雍正年間,用兵西北兩路,以內閣在太和門外,儤直(官吏值班)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后名軍機處。地近宮庭,便于宣召。為軍機大臣者,皆親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趙翼《檐曝雜記》卷1《軍機處》材料二 軍機處名不師古,而絲綸出納,職居密勿。初祗秉廟謨商戎略而已,厥后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內閣而于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矣。——《清史稿》注:趙翼,乾隆年間曾任軍機章京,辦理軍機處日常工作。《檐曝雜記》是筆記隨札,內容大部分是作者親歷親見,也有一些失實傳聞。《清史稿》,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俢的正史。(1)根據材料一、二,據此能夠確認關于軍機處的史實有哪些?(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史料角度分別概括《檐曝雜記》與《清史稿》的價值。(9分)2.(2025·江西重點中學盟校聯考)某歷史學習小組在研究“明清時期經濟發展”這一主題時,搜集了以下材料。請閱讀材料,結合所學,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明清農村雖然還是一種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但這一時期的小農經濟與市場的聯系日益緊密。農民已經不再僅僅是在自給自足之余將自己的農產品拿到市場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賴于市場。農戶在種植糧食作物之外,都普遍開始種植旨在交換的經濟作物,如棉花、煙草乃至經濟林木,并開始對農產品進行加工。一部分農民由于經營有道、擴大生產而成為“上農”;一部分農民則從自耕農下降為佃農或雇工。一般租佃關系普遍采用契約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額的方式納租。——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材料二1759年,蘇州人徐揚完成畫作《盛世滋生圖》,表現了當時蘇州的繁榮景象。畫作中,有14家絲綢店,22家棉布店。米市附近商旅如織,水運繁忙,有服務設施行業如酒樓、飯館、珠寶、玉器、古玩等。8家煙店中有3家標出“(福建)浦城建煙”的招牌,還見許多錢莊字號。城郊的木瀆鎮和楓橋鎮在圖上也被盡情描述出盛采風貌。——摘編自黃錫之《從〈盛世滋生圖〉看乾隆時期蘇州對江南社會經濟的影響》(1)材料一可以從哪個角度來研究該主題?根據材料一,概括明清時期中國經濟在這一角度出現的新變化。(9分)(2)材料二能否用于該主題的研究?請說明理由。(6分)3.(2024·湖北華中師大一附中模擬)[細節中的歷史趨勢]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以下是17世紀后期中外歷史的部分大事記:1588年,英西海戰爆發,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1624年,荷蘭竊據臺灣。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后金為大清。1637年,宋應星《天工開物》刊行,總結了中國古代手工業和農業技術。1640年,李自成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糧”口號。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1641年,徐弘祖卒,其著作《徐霞客游記》影響深遠。李自成入洛陽,殺福王朱常洵。1644年,清軍入關,擊敗李自成,定都北京。1687年,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根據以上大事記,指出當時中外歷史的兩條發展趨勢,并用其他史實予以說明。(要求:所寫趨勢應符合歷史發展方向,運用史實準確充分,邏輯清晰。)(14分)4.(2024·安徽“皖南八校”高三大聯考三)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天工開物》的作者是明朝時期著名的科學家宋應星,全書收錄了農業、手工業等方面的諸多生產技術,一度領先于當時世界各國的先進水平。然而就因為書中涉及火槍、火炮等兵器的制造,不利于清朝統治,且著者宋應星持有尊法反儒思想,故而《天工開物》一書在明清易代后遭到廣泛地禁止,這導致本就在夾縫中艱難求生的近代工業剛生萌芽便被扼殺在了搖籃中,此舉為近代中國落后于世界埋下禍根。——摘編自陳福宇《晚明工程技術典籍的傳播與翻譯——基于〈園冶〉與〈天工開物〉的共性考察》材料二 歐洲的學者是誠實的,他們承認《天工開物》推動了歐洲的農業發展和工業革命,比如書中記載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凝固汽油彈,第一臺紡織機“花機”(比珍妮紡織機早了近200年)……此外還有對煤炭進行化學歸類,也早于西方200年……而在冶煉方面,失臘法、群爐匯流大件連續澆筑法、灌鋼、生鐵淋口、固體滲碳法……而在冶煉這一塊,一向是西方最為匱乏的技術,直到17世紀的時候,他們才有了鼓風機。《天工開物》的活塞式風箱,早在宋朝就已經普及了,由此可知我們民族的智慧。此外,這本書中還有許多物理和化學的成就,都被西方人一一吸收,從而為西方的工業革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如果沒有這本書的話,西方人的工業革命和科技大爆炸也不會那么快到來。——摘編自馬月飛《〈天工開物〉傳播歷程研究》(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天工開物》在國內外遭受的不同態度及其原因。(10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天工開物》一書給歐洲帶來的影響。(6分)大題練(四)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1.(1)史實:軍機處在雍正時已經存在;軍機處負責處理軍國機要大事;軍機處保密性較高。(2)價值:《檐曝雜記》是筆記隨札,所記大部分為作者親歷,有一定真實性,但也受到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清史稿》為北洋政府設館編修的正史,代表后世主流認識,具備較高可信度。2.(1)角度:農業發展。變化:與市場聯系日益密切;經濟作物種植普遍;農民出現了階層分化;租佃關系普遍。(2)能。《盛世滋生圖》是乾隆時期的繪畫作品,屬于圖像史料(實物史料)。該畫作描繪了蘇州的繁華景象,為研究清朝前期蘇州的手工業發展、商業發展、交通運輸業、集鎮、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史料依據。(如從消費水平、長途販運、金融、江南人口快速增長等角度作答也可)但這一畫作帶有對客觀事物描述的主觀色彩,其描述并非是完全真實的歷史,應辯證客觀地看待其史料價值;應與其他的文獻史料、實物史料等相互印證。3.示例 歷史趨勢1:中國與世界的聯系不斷加深說明:(背景)隨著新航路開辟,東西方的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西方國家不斷對外殖民擴張。(表現)17—18世紀,西方列強大量來華進行貿易,中國的絲綢、茶葉大量出口西方,世界與中國的聯系不斷加深。19世紀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后,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發動鴉片戰爭,逼迫中國簽訂《南京條約》,使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影響)此后中國開啟了向西方學習的歷程,走上了艱難的近代化轉型之路。歷史趨勢2:中國封建社會逐漸衰落說明:(背景)進入明清時期,中國封建專制制度不斷僵化、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激化,中國封建社會步入衰落期。(表現)清朝建立后,建立軍機處,大興文字獄,專制統治空前強化;18到19世紀人口急劇增長,資源危機日益顯露,社會貧富差距擴大,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四川、湖北、陜西等省爆發的白蓮教大起義持續十年,清朝統治危機四伏。(影響)進入近代后,在西方侵略之下中國延續數千年的封建制度終于走向崩潰。4.(1)態度:在中國被清政府禁止傳播。原因:書中內容涉及火器制造,不利于維護清朝統治;作者持有尊法反儒思想,有違封建社會的倫理綱常;清朝統治者輕視手工業與科技,目光短淺。態度:在歐洲受到重視,得以廣泛傳播。原因:歐洲資本主義發展迅速;重視學習先進科學技術。(2)影響:提高了歐洲的農業生產效率;促進了歐洲的科技進步;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展打下基礎。小題練12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分值:每小題3分,共51分)A組 教材改編——固基礎1.(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71“教材知識”改編)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自秦以來一直實行的宰相制度,并且嚴令子孫永遠不許設立宰相。朱元璋這一舉措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效率 B.加強中央集權C.加強皇權 D.實現權力制衡2.(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71“教材知識”改編)明成祖在位時,選拔一些文官到皇宮內的文淵閣值班,充當秘書。從此,一個常設的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形成,稱“內閣”,其官員稱為某殿或某閣大學士。大學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稱為“票擬”。這本質上反映了( )A.皇帝依賴宦官 B.內閣取代宰相職能C.宰相權力削弱 D.君主專制得到強化3.(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73“史料閱讀”改編)明朝有人記載:“自此夷(荷蘭)通市,遂得彼所用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盡傳其精奧,已足憑為長城矣。”這說明當時( )A.明政府仍厲行海禁政策B.中國全面學習西方技術C.傳統的華夷觀念被打破D.人們憂患意識仍較淡薄4.(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73“教材知識”改編)明朝中后期,北部邊疆形勢日益嚴峻,蒙古騎兵時常襲擾劫掠邊地。1571年,明朝與韃靼首領俺答汗訂立和議,冊封俺答汗等,恢復通貢關系,并同意蒙古人在大同、宣府等邊鎮與漢族互市貿易,聽邊民自相貿易。此后,“邊境休息,……數千里軍民樂業,不用兵革”。這可用于說明( )A.經濟交流是蒙漢關系和諧的重要基礎B.明朝邊患問題得到妥善解決C.蒙古草原地帶首次納入中原王朝版圖D.明朝樹立起中央政府的權威B組 經典模擬——提能力5.(2025·遼寧名校聯盟高三聯合考試)《皇明祖訓》記載:“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并不曾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據此分析,朱元璋廢宰相旨在( )A.擺脫皇權旁落的現實處境B.吸取歷代小人亂政的教訓C.承襲自古無相的歷史傳統D.加強自身的專制集權地位6.(2024·遼寧葫蘆島一模)從制度建構上而言,明代內閣的職能來自皇帝的需要,且由于內閣權力地位未經法定,所以它也不具備太強的獨立性。這說明明代內閣( )A.具備可參與決策的職能B.代表宰相行使行政權力C.表明中樞機構權力下移D.是皇權專制強化的產物7.(2024·天津一模)萬歷怠政,是指明神宗當政期間的怠政現象。一般認為開始于萬歷十四年(1586年)秋末冬初,長達28年。有學者認為,明朝內閣作用巨大,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皇帝的惰性。由此可以推知,明朝( )A.內閣作為決策機構,保證了中央行政順利進行B.內閣位高權重,皇帝的最高權力日趨衰落下去C.內閣是皇權強化的產物,發揮了重要輔政功能D.明朝的中央權力結構異化,雜亂無章混亂無序8.(2024·河北衡水中學三模)《中國軍事通史》記載,明朝鄭和船隊“招撫了逃亡海島的流民,襲剿了盤踞海中的寇盜,拓清了海疆,鞏固和發展了沿海地區的安定……是永樂至宣德時期沿海防御體系從陸上推至海上的重要標志之一”。據此可知鄭和下西洋( )A.具有為貿易活動武裝護航性質B.反映出明代外貿面臨嚴峻形勢C.體現明朝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D.促使海防思想日漸占主導地位9.(2024·山東濟南三模)明朝嘉靖年間,一批與沿海形勢相關的海防圖大量涌現,如《籌海圖編》《萬里海防圖論》《溫處海防圖略》等。這一現象主要源于( )A.明朝海防體制變化 B.東南海防形勢嚴峻C.政府海禁政策強化 D.西方殖民勢力擴張10.(2025·廣東莞深金太陽高三聯考)1571年,明政府與韃靼首領俺答汗達成封貢與互市協定,河西走廊的作用從此發生了顯著變化,在繼續發揮聯通東西交往的同時,溝通南北的功能被激發出來,兩大高原的溝通從此成為常態。這反映明朝( )A.解決了邊疆危機 B.增強基層治理能力C.強化了中央集權 D.順應歷史發展趨勢11.(2024·福建龍巖三模)下表是明朝對各類民族聚居區實行的管理措施。這反映了明朝( )民族聚居地區 管理措施漢族聚居區 把歸附的各民族編入都司衛所中統一管理漢族與邊地民族聚居區交界地帶 采取駐扎漢軍與改編土著相結合的辦法進行管理更邊遠一些的邊疆民族聚居區 以土司和羈縻衛所為框架A.內地邊疆治理一體化B.邊疆政策的靈活務實C.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D.軍政合一的管理機制12.(2024·湖南A佳教育模擬)據歷史記載,明朝移民云南的有二三十萬衛所軍人,連同家眷約有八九十萬人,約占當時云南人口總數的1/4,駐守貴州的軍人及其家眷約有六十余萬人,明初駐守廣西的軍人及其家眷也不少。這些舉措( )A.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B.擴大了明朝統治的疆域C.消除了南方的民族矛盾D.有利于邊疆地區的開發13.(2025·山東日照調研)以下為明太祖在其所編定的《皇明祖訓》中對歷史上對外關系所作的經驗總結。據此可知,明朝對外關系( )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A.倡導平等交流 B.維護朝貢體系C.講求禮法秩序 D.體現睦鄰友好C組 真題體驗——沖高考14.(2024·湖北高考,5)趙翼《廿二史札記》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漢高”條:“明祖以布衣起事,與漢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漢高事陳說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漢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舉措符合這一說法的是( )A.定鼎前朝舊都 B.推行文化專制C.廢除行政中樞 D.建立宗室藩屏15.(2022·山東高考,4)明朝時期,朝廷除對赴各地巡按回京的監察御史進行考核外,還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時據實上報御史巡按地方時有無鋪張浪費以勞州縣等情況。這些規定旨在( )A.保證監察規范有效B.限制監察御史權力C.協調中央與地方的關系D.拓寬對地方的監察渠道16.(2023·全國乙卷,27)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鄰里之間必須互相知曉丁數、職業,即“某民丁幾,受農業者幾,受士業者幾,受工業者幾,受商業者幾”。這一措施意在( )A.強調農商皆本 B.加強對民間的控制C.禁止人口流動 D.促進經濟均衡發展17.(2024·湖南高考,6)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語法糅合漢語詞匯的形式,開篇曰“長生天氣力里,大福蔭護助里,皇帝圣旨”。漢族文臣潤色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說明(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B.元朝民族矛盾逐漸緩和C.明朝重塑儒家正統地位D.元朝全面吸收了漢文化小題練12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1.C [結合所學可知,宰相作為百官之首威脅皇權,因此朱元璋為了加強皇權,廢除宰相制度,故選C項;提高效率是結果,不是目的,排除A項;中央集權強調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B項;朱元璋為了加強皇權而廢除宰相,并不是實現權力制衡,排除D項。]2.D [明成祖設置內閣,內閣取得“票擬”權,但其只有得到皇帝的信任,才能夠獲得“票擬”大權,說明內閣的權力是由皇帝賦予的,反映了君主專制的強化,D項正確;內閣大學士不是宦官,排除A項;內閣取代宰相職能的說法錯誤,內閣沒有法定地位,不能統領百官,排除B項;明太祖廢除宰相,此時不存在宰相,排除C項。故選D項。]3.D [根據材料“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盡傳其精奧,已足憑為長城矣”可知,中國模仿荷蘭制造了火炮,雖未得其精奧,但認為已足以筑起防御的長城了,表明當時人們憂患意識較淡薄,故選D項。]4.A [根據材料“恢復通貢關系,并同意蒙古人在大同、宣府等邊鎮與漢族互市貿易,聽邊民自相貿易”“數千里軍民樂業,不用兵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571年,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和議,并接受明朝的冊封,雙方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這反映了經濟交流促進了蒙漢關系的和諧,A項正確。]5.D [材料中“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丞相”“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的信息反映出朱元璋是從維護明王朝的長久統治,防止小人亂政,加強自身的專制集權地位的角度出發的,故選D項。]6.D [據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內閣的職能來自皇帝的需要,其非法定機構,不具備太強的獨立性,這說明內閣的設置是為了維護皇權,即是皇權強化的產物,故選D項;材料強調內閣的設置與宰相不同,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與內閣職能無關,排除A項;內閣并不代表宰相行使行政權力,其權力并非法定,取決于皇帝需要,排除B項;材料強調內閣權力地位未經法定,不具備太強的獨立性,依附于皇權,并無中樞機構權力下移的信息,排除C項。]7.C [據材料“內閣作用巨大……助長了皇帝的惰性”并結合所學可知,內閣是明朝宰相制度廢除以來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逐漸取得“票擬”權,皇帝在票擬的基礎上進行“批紅”,因此,明神宗怠政期間,皇帝的政務由內閣承擔,這說明內閣發揮了重要的輔政功能,故選C項;內閣始終只是秘書機構而非法定的中樞權力機構,內閣并不是決策機構,排除A項;B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據所學可知,廢宰相設內閣說明明朝的中央權力結構異化,但自隋唐三省六部制以來,中國古代的政治運行機制已經成熟,明神宗在位期間,明朝的中央政權并沒有混亂無序,排除D項。]8.A [據材料“招撫了逃亡海島的流民……從陸上推至海上的重要標志之一”可知,鄭和下西洋屬于朝貢貿易,鄭和船隊招撫流民,襲剿海盜,體現了一定的武裝性質,并且將防御體系推到海上,體現了鄭和下西洋具有為貿易活動武裝護航性質,故選A項;明朝實行海禁政策,政府并不鼓勵發展海外貿易,“明代外貿面臨嚴峻形勢”無從得出,排除B項;明朝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體現在廢宰相、設內閣等方面,鄭和下西洋屬于對外交往,兩者關系不大,排除C項;明朝實行海禁政策,“海防思想日漸占主導地位”在明朝并未出現,排除D項。]9.B [明朝嘉靖年間,一批與沿海形勢相關的海防圖大量涌現,根源于當時面臨著日本的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導致東南沿海海防形勢嚴峻,故選B項;A項與史實不符,排除;海禁政策是防止國人出海貿易,而海防則是防止外來侵略,二者的對象不同,所以題干所述海防圖的涌現與海禁政策無關,排除C項;西方殖民勢力的擴張屬于海防的對象之一,但當時的海防對象還有日本的倭寇,所以D項屬于以偏概全,排除。]10.D [據材料“在繼續發揮聯通東西交往的同時,溝通南北的功能被激發出來”可知明代通過封貢與互市密切了蒙古政權與中原政權的聯系,促進了東西南北的交流,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趨勢,故選D項;“解決了”表述錯誤,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邊疆治理問題,與基層治理無關,排除B項;韃靼是獨立的蒙古政權,排除C項。]11.B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朝對漢族聚居區、漢族與邊地民族聚居區交界地帶以及更邊遠的邊疆民族聚居區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這充分體現了明朝在邊疆政策上的靈活性和務實性,故選B項;雖然明朝對不同的民族聚居地區都進行了管理,但管理措施并不統一,而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排除A項;材料涉及在更邊遠一些的邊疆民族聚居區以土司和羈縻衛所為框架進行管理,未提及改土歸流,大規模改土歸流開始于清朝前期,排除C項;明朝都司衛所是軍事機構,不受地方政府的管理和控制,排除D項。]12.D [大量的軍人及其家眷進入云南、貴州和廣西等地,不僅增加了這些地區的人口數量,而且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文化和知識,從而有利于這些地區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即有利于邊疆地區的開發,故選D項。雖然移民確實可能帶來社會階層的某種變動,但題干中主要描述的是大量軍人及其家眷遷入云南、貴州和廣西等地,重點不是社會階層的流動,排除A項。題干中并沒有提到明朝因為這些移民而擴大了其疆域。實際上,這些移民主要是為了加強邊疆的軍事駐守,而非直接擴大疆域,排除B項。即使有大量的軍事移民進入這些地區,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民族矛盾,C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13.D [據材料“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可知,明太祖告誡后世子孫,不可無故興兵與四方諸夷征戰,體現出睦鄰友好的對外關系,故選D項;材料反映了明太祖反對無故征伐,力圖與四鄰友好交往,但友好不代表平等,且據材料“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可知,明太祖是以居高臨下的姿態,而非平等的眼光看待四方諸夷,排除A項;朝貢體系中藩屬國向宗主國納貢,但材料中并未提及其他國家向明朝納貢的情況,因此與朝貢體系無關,排除B項;禮法秩序是要通過禮儀規范行為,從而維護社會秩序,材料僅反映明太祖反對無故興兵,并未提到任何禮儀規范,排除C項。]14.D [“宗室藩屏”是一個歷史概念,主要指宗室成員在政治和軍事上對國家的屏障作用。漢高祖劉邦在建立漢朝后,為了鞏固統治,采取了分封同姓為諸侯王的措施;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有類似的舉措,他分封自己的兒子們為藩王,鎮守邊疆,這明顯是對漢高祖劉邦政策的模仿,故D項正確。朱元璋創建明朝時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并沒有定鼎前朝舊都元大都(即今北京),A項錯誤。漢初奉行黃老無為思想,B項錯誤。漢朝沒有廢除行政中樞,C項錯誤。]15.A [根據材料可知,明朝時期朝廷注重對監察御史的考核和監管,這有利于保證監察規范有效,故選A項;對監察官員的考核和監管并沒有限制監察御史的權力,排除B項;材料主要涉及對監察官員的考核和監管,不是協調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排除C項;對監察官員的考核和監管不會拓寬對地方的監察渠道,排除D項。]16.B [根據材料可知,明初,朱元璋為了穩定社會秩序,鞏固統治,要求百姓鄰里之間必須互相知曉丁數、職業,互相監督,以加強對民間的控制,故選B項。材料沒有體現“農商皆本”的相關內容,排除A項。禁止人口流動的說法太過絕對,排除C項。該政策的實施是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經濟目的,排除D項。]17.A [據材料可知,元朝圣旨開篇為“長生天氣力里,大福蔭護助里”(意為靠著長生天的氣力,托著大福蔭的護助),采用了蒙古語法糅合漢語詞匯的形式,而漢族文臣則潤色為“上天眷命”,明朝又改為“奉天承運”,這在一定程度上沿襲了元朝的圣旨風格,即保留蒙古文化的元素,故A項正確。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且統治者推行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排除B項;材料與儒家正統地位無關,排除C項;題干體現的是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語法糅合漢語詞匯的形式,“全面吸收了漢文化”說法錯誤,排除D項。]小題練13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分值:每小題3分,共48分)A組 教材改編——固基礎1.(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76“課時導讀”改編)據《康熙起居注》記載,1718年,年過六旬的康熙皇帝在與大臣的談話中說:“諸臣視朕如駕車之馬,縱至背瘡足瘸,不能拽載,仍加鞭策。”導致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當時君臣關系發生突變B.國家疆域擴大事務繁多C.皇帝大權獨攬政務繁忙D.官僚隊伍政治素養低下2.(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76“史料閱讀”改編)據《清高宗實錄》記載,乾隆帝曾說:“自皇祖、皇考以來,一切用人聽言大權從無旁假。即左右親信大臣,亦未有能榮辱人、能生死人者。”這句話本質上反映出( )A.地方治理得以強化 B.思想文化控制嚴密C.專制君主乾綱獨斷 D.監察制度達到頂峰3.(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78“教材插圖”改編)1793年,清政府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其中第一條規定對活佛轉世的認定實行金瓶掣簽制度。該條文說:“大皇帝為求黃教得到興隆,特賜一金瓶,今后遇到尋認靈童時……由各呼圖克圖和駐藏大臣在大昭寺釋迦佛像前正式認定。”這一制度( )A.是中央政府在西藏行使主權的體現B.解決了西藏各教派之間的矛盾C.確立了佛教在西藏至高無上的地位D.使西藏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理4.(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78“歷史縱橫”改編)自雍正時起,政府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區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由中央政府選派流官取代土著首領,直接管理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政務。這一舉措( )A.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B.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C.解決了邊疆治理隱患D.阻隔了民族間的交往交流5.(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79“教材知識”改編)從乾隆后期起,農民起義屢屢爆發,大部分是由民間秘密宗教白蓮教領導的。四川、湖北、陜西等省爆發的白蓮教大起義持續了十年。嘉慶后期,白蓮教支派天理教發動的一次起義還攻入了北京皇宮。這表明,當時清王朝( )A.吏治腐敗加劇 B.統治危機顯現C.中央權威式微 D.民族矛盾激化B組 經典模擬——提能力6.(2025·浙江A9協作體聯考)康熙皇帝說:“昔人每曰:帝王當舉大綱,不必兼親細務(瑣碎具體事務)。予心殊不謂然。一事不謹,則貽四海之憂……故予之蒞政(治理政務),不論巨細,即奏章之內,有一訛字,必加改正,而后發出。”這從本質上說明( )A.清朝統治者勤政愛民 B.清朝奏折制有待完善C.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D.國家治理需防微杜漸7.(2025·湖北新高考協作體高三期中)清雍正帝設軍機處后,朝廷文武官員上至大學士、各部尚書、各省總督、巡撫,下至駐防將軍、都統等的補放任命,均由軍機大臣開列應補人員名單,呈皇帝擇用。軍機大臣也可以“欽差”的身份,檢查或處理地方政務,稽查各省、各部院之匯奏事件。這表明( )A.行政的連續性穩定性提高B.君主專制得到進一步強化C.中央提高治理地方的效能D.軍機處獨攬國家的行政權8.(2024·黑龍江哈三中一模)明大臣四拜或五拜,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禮。明大臣可以侍坐,清大臣則奏對無不跪。明大臣答詔皆稱“卿”,清則稱“爾”。清大臣對皇帝奏折,自稱“奴才”。這反映出( )皇權至上觀念得到強化儒家綱常倫理深入人心政治統治凸顯民族色彩尊君卑臣觀念逐漸萌生9.(2025·江西多校聯考高三期中)1274年,元朝置云南行省,在西南地區推行土司制度。1726年,鄂爾泰開始在西南推行改土歸流,進一步加強了對西南地區的管理。這些舉措( )A.開創了中國的行省制度B.加強了國家對西南地區的管理C.是云南納入中國的標志D.實現了邊疆地區與內地一體化10.(2024·東北三省四市二模)清朝頒布了《蒙古律例》《回疆則例》《新疆條例》《西藏通制》《西藏善后章程》《欽定西藏章程》以及《理藩院則例》等法律條例。這一系列法律條例( )A.提供了邊疆治理策略B.確保了民族地區穩定C.拓展了清王朝的版圖D.標志著中華法系確立11.(2024·安徽皖江名校聯考)以下是乾隆時期關于西藏問題的諭令。這些諭令,反映出( )時間 內容乾隆十五年(1750) 平定西藏郡王叛亂后,廢除郡王制,乾隆諭令:“凡衛藏事務,皆命駐藏大臣會同達賴喇嘛裁決。”乾隆五十四年(1789) 在第一次擊敗廓爾喀入侵西藏后,乾隆諭令成都將軍、駐藏辦事副都統鄂輝等,“妥辦定邊事宜”,訂立章程。乾隆五十七年(1792) 在第二次擊敗廓爾喀入侵西藏后,乾隆諭令:“至駐藏大臣二員,向俱駐劄前藏,于后藏事務鞭長莫及。嗣后應分駐一員,以資彈壓。”A.改土歸流政策的推行效果B.清前期經略邊疆的舉措維護了國家統一C.朝廷派遣駐藏大臣的情況D.中央政府首次明確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C組 真題體驗——沖高考12.(2023·北京高考,5)清乾隆帝曾詔諭山東巡撫,稱其奏折所述事宜為日常公事,不合體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曉諭各省督撫,此類公事應當使用題本文書,經內閣等部門呈送;只有“案關重大,決不待時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斷( )A.奏折最早出現在乾隆年間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權C.奏折具有機密高效的特點D.奏折需要經內閣中轉呈送13.(2022·湖南高考,5)嘉慶七年(1802),戶部侍郎兼管錢局二品大員周興岱任江西主考時,卻以南書房行走(即在南書房當值的官員)的身份擅發告示,收受賄賂。這反映當時( )A.君主的高度集權 B.官員俸祿入不敷出C.南書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亂14.(2023·遼寧高考,5)1749年,乾隆皇帝諭曰:“蒙古、漢人,同屬臣民,如有書寫之處,應稱‘蒙古’‘內地’,不得以‘蒙’‘漢’字面,混行填寫,已屢經降旨。今馬靈阿奏折,猶以‘夷’‘漢’二字分別名色,可見伊等全未留心。”此諭意在( )A.加強中央集權 B.維護國家統一C.調整民族關系 D.規范文書體例15.(2023·重慶高考,6)康乾二帝常在木蘭圍場接見蒙古王公,狩獵后舉辦宴會和表演。趙翼曾描述乾隆時的摔跤表演:“由來角觝古所傳,百戲中獨近戎務。技逾蹴毱煉腳力,事異拔河供玩具。國家重此有深意,所以習勞裕平素。君不見教坊子弟也隨行,經月不陳默相妒。”此處“深意”指( )A.耀兵威于異域 B.敦教化以厚風俗C.寓綏遠于講武 D.倡戲劇以娛萬民16.(2022·遼寧高考,6)明清時期,一些謫戍東北的流人著書立說,教書授徒。如胡世寧謫戍遼東沈陽衛,“嘗僑寓廣寧,訓誨生徒,學者宗焉”;陳夢雷曾指導修訂地方志,“諸公卿子弟執經問字者踵接”。這反映出流人( )A.推動了東北民族交融B.促進了東北文化發展C.帶動了東北人口遷徙D.穩定了東北社會秩序小題練13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1.C [材料“諸臣視朕如駕車之馬,縱至背瘡足瘸,不能拽載,仍加鞭策”是對皇帝政務纏身的描述,說明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皇帝大權獨攬,C項正確;材料與君臣關系發生突變的說法無關,排除A項;材料與疆域擴大無關,排除B項;官僚隊伍政治素養低下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2.C [由材料“一切用人聽言大權從無旁假”可知,乾隆時期君主專制已經達到空前強化的程度,故C項正確;材料中體現的是君主專制,而不是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問題,故A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體現文字獄等加強思想文化控制的內容,排除B項;材料中體現的是大臣對君主的絕對服從,沒有涉及監察制度,故D項錯誤。]3.A [據“大皇帝為求黃教得到興隆,特賜一金瓶,今后遇到尋認靈童時……由各呼圖克圖和駐藏大臣在大昭寺釋迦佛像前正式認定”可得出金瓶掣簽制度強調的是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權,體現的是維護國家的統一,加強中央集權,A項正確;“解決了”說法錯誤,排除B項;C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這一制度并不是西藏歸屬中央政權管理的標志,排除D項。]4.B [據材料可知,清政府取消土司世襲制度,強化了對西南地方各民族的控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故選B項;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之下,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始終存在,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說法太絕對,排除A項;改土歸流是清朝政府對西南少數民族的治理政策,不能代表所有邊疆隱患的解決,排除C項;改土歸流加強了對當地少數民族的管理,穩定了社會秩序,有利于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阻隔了民族間的交往交流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5.B [從乾隆后期起,農民起義屢屢爆發,持續時間長,甚至還攻入了皇宮,說明當時農民對清朝統治有著較多不滿,統治危機已經顯現,故選B項。]6.C [由“予之蒞政(治理政務),不論巨細……必加改正,而后發出”可得,這本質上說明皇帝對于大事小情都要控制,意味著君主專制得到強化,故選C項;由“一事不謹,則貽四海之憂”“予之蒞政(治理政務),不論巨細……必加改正,而后發出”可以表明清初康熙帝勤政愛民,但這是表面上就能看出的,不屬于本質問題,所以A項與題意不符,排除;題目本質上是強調清初專制皇權的加強,而不是講奏折制度有待完善,二者不是同一范疇,排除B項;清初皇權加強是題干材料的本質問題,國家治理的防微杜漸不是實質問題,排除D項。]7.B [據材料“朝廷文武官員上至大學士……呈皇帝擇用”“也可以‘欽差’的身份……匯奏事件”可知,朝廷文武官員的補放任命都由軍機大臣開列名單呈皇帝擇用,這意味著權力更加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軍機大臣作為皇帝的親信,協助皇帝處理這些重要事務,使皇帝能夠更直接、更緊密地掌控官員的任免和地方政務,從而強化了君主專制,故選B項。]8.A [據材料“四拜或五拜”“三跪九叩之禮”“卿”“爾”“奴才”并結合所學可以看出,君尊臣卑等級不斷被強調,皇權至上觀念得到進一步強化,故選A項;“深入人心”表達的是某種思想、理論或措施被大多數人理解和接受,并且已經深深地植根于人們的心中,材料并沒有體現儒家綱常倫理“深入人心”,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民族色彩,排除C項;在先秦時期尊君卑臣觀念就逐漸萌生,D項不符合史實和題意,排除。]9.B [據材料“置云南行省,在西南地區推行土司制度”,“在西南推行改土歸流”可知,元朝通過設立云南行省和推行土司制度,初步實現了對西南地區的管理,清朝通過改土歸流,進一步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南地區的控制和管理,這些措施都加強了國家對西南地區的管理,故選B項。]10.A [據材料信息,清朝頒布了《蒙古律例》《回疆則例》《新疆條例》《西藏通制》《西藏善后章程》《欽定西藏章程》以及《理藩院則例》等法律條例,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權,提供了邊疆治理策略,故選A項;法律條文的頒布并不能確保民族地區的穩定,B項表述過于絕對化,排除;“擴展了清王朝的版圖”這一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唐律疏議》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排除D項。]11.B [由材料“平定西藏郡王叛亂”“訂立章程”“至駐藏大臣二員”可知,乾隆帝平定內亂,兩次擊敗外敵入侵,命令駐藏官員與達賴喇嘛共同管理西藏事務,訂立章程,這些舉措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故選B項;清政府在西南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南地區的控制,但材料信息涉及的是對西藏加強管理,排除A項;1727年,雍正帝設駐藏大臣,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C項;1793年,清政府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政府的管轄權,排除D項。]12.C [據材料“只有‘案關重大,決不待時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時期規范了對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別重要、緊急的事務,才可通過奏折進行上奏,說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機密高效的特點,便于皇帝對地方的控制,故選C項;奏折在康熙時期已經出現,排除A項;材料中描述的是對奏折制度的規范和要求,與制衡皇權無關,排除B項;常規文書經內閣中轉呈送,而奏折單獨呈送皇帝,排除D項。]13.A [依據材料可知,戶部官員周興岱任江西主考時,以南書房行走的身份擅發告示,收受賄賂。南書房是皇權高度集中的產物和象征,故答案為A項。材料沒有涉及“官員俸祿入不敷出”的信息,排除B項;自雍正設立軍機處后,南書房的地位已開始下降,“嘉慶七年”是在雍正之后,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中央吏治十分混亂”,排除D項。]14.B [材料主旨是促進民族平等,未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無法得出加強中央集權的結論,故A項錯誤;據材料“蒙古、漢人,同屬臣民……不得……混行填寫”可知,乾隆皇帝強調民族平等,這一政策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故B項正確;乾隆皇帝強調民族平等,調整民族關系,最終是為了維護國家統一,故C項錯誤;材料涉及的是用詞問題,而不是文書體例的規范問題,故D項錯誤。]15.C [康乾二帝通過狩獵、宴樂、摔跤、拔河等活動,聯絡蒙古王公,寓綏遠于講武,C項正確;耀兵威于異域是古代外交而非民族政策的目的,排除A項;敦教化以厚風俗并非清朝前期統治者處理民族關系的“深意”,排除B項;倡戲劇以娛萬民與康乾二帝“接見蒙古王公,狩獵后舉辦宴會和表演”等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6.B [材料信息重心是強調被謫戍到東北地區的一些人“著書立說,教書授徒”,這有利于東北地區文化教育的發展,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明確謫戍之人的民族成分,其對東北地區的人口流動和社會秩序的影響也較小,所以排除A、C、D三項。]小題練14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分值:每小題3分,共51分)A組 教材改編——固基礎1.(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82“課時導讀”改編)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卷四記載,明朝常熟人譚曉因“田多洼蕪”,低價購買了大量田地,雇用百余名鄉民為其勞動,將低洼處皆鑿為池,四周圍以高塍,“辟而耕之,歲之入視平壤三倍”。開挖出來的水池“以百計,皆畜魚”,池上筑舍養豬、雞,魚食其糞易肥。……賣魚、果、蔬菜、鳥鳧昆蟲等的收入“視田之入復三倍”。這說明( )A.土地兼并導致百姓生活貧困B.農業生產普遍采用雇傭勞動C.商品經濟發展促進農業經營方式變化D.土地綜合利用增加了農民收入2.(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83“教材知識”改編)明朝后期,江南等地區農業的多種經營日益興盛,經濟作物品種繁多,種植廣泛,很多農民還兼營產品初級加工或相關副業,以獲取更多的收入。這些經濟現象反映出當地( )A.耕作技術提高 B.商品經濟繁榮C.農業人口過剩 D.墾田面積增加3.(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83“歷史縱橫”改編)《明神宗實錄》描述了17世紀初蘇州發生的新變化:“吳民生齒最繁,恒產絕少,家杼軸而戶纂組,機戶出資,織工出力,相依為命久矣……”對這一變化解讀最準確的是( )A.官營手工業發展較為迅速B.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的崛起C.早期新的經營方式的出現D.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逐步解體4.(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87“問題探究”改編)王陽明主張:“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又提出:“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其意在( )A.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B.批判封建君主專制制度C.提倡平等和叛逆精神D.否定傳統倫理道德標準5.(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84“教材知識”改編)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稱專制帝王為“天下之大害”,還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顧炎武、王夫之也對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進行了批判。這些思想( )A.緣于當時社會的劇烈動蕩B.形成了強大的社會輿論力量C.代表資產階級的理想訴求D.推動了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6.(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86“學思之窗”改編)從明朝后期起,利瑪竇等歐洲天主教傳教士與明朝一些士大夫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等西方科技書籍。這說明( )A.統治者決心變革落后的社會現狀B.向西方學習的思想成為社會共識C.傳統的倫理道德標準被徹底否定D.西方科技知識在一定范圍內傳播B組 經典模擬——提能力7.(2024·安徽皖北五校聯考)下表為清朝不同時期人口與耕地面積統計表,據此可推知( )清代皇帝紀年 年份 人口(億) 耕地(億畝) 人均耕地(畝)世祖順治七年 1650 1.00—1.50 6.00 4.00—6.00高宗乾隆十五年 1750 2.00—2.50 9.00 3.60—4.50宣宗道光三十年 1850 4.10 12.10 2.95A.農業生產力得到根本提高B.社會整體生活質量上升C.人口遷移和流動不斷下降D.生存資源分配壓力增大8.(2025·浙江志成聯盟高三摸底)明清時期,江南一些地區出現了“以商賈興學”的現象,如徽州等地設立義塾,教授子弟。這反映出( )A.商人社會地位顯著提高B.儒學教育普及到基層C.商業資本開始滲入農村D.科舉制度影響減弱9.(2024·福建莆田模擬)明清之際思想家顏元提出:“讀得書來,口會說,筆會做,都不濟事,須是身上行出,才算學問”“學問有諸己與否,須臨事方信”。這些觀點( )A.體現“格物致知”理念 B.豐富了傳統儒學C.反映了早期的民主思想 D.倡導“經世致用”10.(2024·河北唐山三模)明末清初,戲劇家李漁在南京開辦書鋪,從事戲曲、傳奇寫作的同時,開展印刻、銷售業務。他還組成了“家班女戲”,自編自導劇本在各地巡演,其文名才情“傾動一時,所交多名流才望”。該史料最適合研究的主題是( )A.政治變革與階層流動B.戲曲藝術與國民素質C.商品經濟與社會觀念D.世俗文化與主流思想11.(2024·江西吉安六校聯考)康熙帝非常欽慕“泰西”的科技,他不僅努力學習了《幾何原本》,還深入研究了歐洲的天文、地理、機械等科技和歷史知識。這一現象反映出( )A.“海禁”政策形同虛設B.西方科學革命波及中國C.西學東漸的繼續發展D.清朝科技水平快速提升12.(2025·云南保山高三期中)《醒世姻緣傳》、“三言”“二拍”等小說中有關白銀的描述不可勝數,大到如捐官、行賄、購房、買賣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費和社交饋贈,處處可見,銅錢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頻繁。這些作品( )A.真實再現明清時期白銀的貨幣化B.反映了明清時期市民文化的繁榮C.可以佐證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狀況D.反映了明清時期社會奢靡風氣的盛行C組 真題體驗——沖高考13.(2024·山東高考,4)宋元時期,畜牧獸醫專著記述最多的是馬,并以醫馬、相馬的書為多;明清時期,最主要的記述對象是牛,各種相牛、養牛、醫牛的書占畜牧獸醫專著總數的50%以上。這是因為明清時期( )A.政府強化了軍事資源控制B.土地兼并進一步加劇C.政治相對穩定促進了經濟發展D.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交融加強14.(2024·浙江1月選考,6)明朝萬歷年間,浙江人李樂致仕回鄉(嘉湖地區)后,感慨道:“昨日到城郭,歸來淚滿襟。遍身女衣者,盡是讀書人。”“余鄉二三百里內,自丁酉至丁未,若輩皆好穿絲綢縐紗湖羅,且色染大類婦人。”李樂感慨的主要原因是( )A.儒生的生活觀念發生改變B.江南絲織業發展高度繁榮C.讀書人經商成為新的時尚D.男女平等觀念日益普遍化15.(2024·新課標卷,28)清乾隆進士李調元在《賣田說》中借佃戶王某之口說明“賣田以佃田”的好處:家中有十畝耕地,難以養活十口之家;賣出自己的十畝地,則可以長期租佃一百畝維持生計,且能免于官府錢糧加派。當時農業中租佃關系的盛行( )A.延續了個體農耕方式B.遏制了土地兼并擴大C.抑制了商業貨幣經濟D.削減了國家賦稅來源16.(2024·甘肅高考,5)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繁榮。海禁之時,民間多私攜物品往交趾諸處,經日本轉手販賣,換取日本長崎銀,將至中國,鑿沉其舟,攜銀以歸。私商冒險帶回白銀的深層原因是,當時明朝( )A.東南沿海倭患嚴重B.白銀主要來自日本C.海上商業貿易發達D.經濟高度依賴白銀17.(2024·廣東高考,6)明朝時,杭州西湖成為四方賓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種,小民仰給經紀,一春之計全賴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覽。時人葉權認為:“若禁其游玩,則小民生意絕矣。且其風俗華麗,已入骨髓,雖無西湖,不能遽變。”這反映了當時( )A.商業經營方式改變B.戶籍管理制度混亂C.商業資本集聚明顯D.城市商品經濟繁榮小題練14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1.C [據材料“……雇用百余名鄉民為其勞動……賣魚、果、蔬菜、鳥鳧昆蟲等的收入‘視田之入復三倍’”,可知譚曉因采用了雇傭勞動,且種植經營多樣化,收入可觀。說明明朝商品經濟發展促進農業經營方式變化,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問題,排除A項;“農業生產普遍采用雇傭勞動”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土地綜合利用增加了農民收入”只是現象,未反映出本質,排除D項。故選C項。]2.B [根據材料“江南等地區農業的多種經營日益興盛,經濟作物品種繁多,種植廣泛,很多農民還兼營產品初級加工或相關副業,以獲取更多的收入”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后期,江南地區商品經濟繁榮,經濟作物品種增多,農民除農業外還經營著其他副業,B項正確。]3.C [依據材料“機戶出資,織工出力”,可知這一時期出現了新的經營方式,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官營手工業和工商業市鎮,排除A、B項;鴉片戰爭后,自然經濟逐漸解體,排除D項。故選C項。]4.A [根據材料“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可知,只要具有良知,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圣人。這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故選A項。]5.A 6.D7.D [據材料信息可知,從1650年到1850年,清朝人均耕地面積減少,這說明人地矛盾尖銳,即生存資源分配壓力增大,故選D項;結合史實可知,明清時期農業生產力并未得到根本提高,“根本”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所見為人地關系,并不能得出社會整體生活質量上升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并無有關人口遷移和流動的信息,排除C項。]8.A [據材料“以商賈興學”,可知富商大賈設立學校,教授子弟,體現了商人社會地位的提高,故選A項;早在明清前,儒學教育已經普及到基層,排除B項;材料主旨并非是資本滲透,排除C項;明清時期科舉制度影響并未減弱,排除D項。]9.D [根據材料可知,顏元提出,讀書需要能在實踐中運用才能算真正掌握了學問,學問需要在真正有事的時候運用自如才能讓人信服,這反映了明清之際思想家顏元注重實用、務實的精神,體現出倡導“經世致用”,故選D項;“格物致知”是強調通過實踐探究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而獲得知識和真理的一種方法和態度,排除A項;“豐富了傳統儒學”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明清之際進步思想仍然屬于儒家思想的范疇,并不屬于早期的民主思想,排除C項。]10.C [明末清初,李漁在南京不僅從事戲曲、傳奇的寫作,還涉及印刻和銷售業務,并且他還組織了“家班女戲”進行巡演。李漁從事的印刻和銷售業務明顯與商品經濟有關,而他的“家班女戲”巡演也反映了當時社會對戲曲的接受程度和觀念變化,故選C項;史料中主要涉及李漁從事商業和戲曲活動,并沒有提到政治變革或階層流動的相關內容,排除A項;史料內容雖然與戲曲藝術相關,但“國民素質”的說法較為寬泛,且史料中并未直接提及國民素質,排除B項;世俗文化看似與戲曲有所關聯,但史料中并沒有明確提到主流思想的內容,排除D項。]11.C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西學東漸是指從明朝后期起西方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通過傳教士和其他途徑傳入中國的過程。康熙帝本人對科學和數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并積極推動西方知識在中國的發展和傳播。康熙帝不僅學習了《幾何原本》,還研究了許多其他西方的科學著作,涉及天文學、地理學、機械學等領域,這反映出西學東漸的繼續發展,故選C項。]12.C [根據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醒世姻緣傳》、“三言”“二拍”等小說中有關白銀的描述不可勝數,白銀在社會上普遍流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明清時期商品經濟得到了發展,白銀貨幣化出現,體現了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故選C項。]13.C [在古代,馬主要用于軍事,牛主要用于農業耕作。兩宋時期,民族政權分立,馬是重要的戰爭資源;元朝時更是主要通過戰馬來進行征服,拓展了廣闊的疆域,直至明清實現了王朝的大一統。與宋元相比,明清時期的政治環境相對更穩定,這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而牛是農耕的主要工具,故C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牛,它與軍事資源關聯不大,排除A項;在土地兼并的影響下,小農經濟遭到破壞,人們可能會減少對牛的關注,與材料觀點不符,排除B項;“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交融加強”會促使馬和牛同樣受到重視,而不是“明清時期最主要的記述對象是牛”,排除D項。]14.A [根據材料“遍身女衣者,盡是讀書人”“好穿絲綢……婦人”可知,明朝讀書人著絲綢,服飾華美艷麗,不像以前穿著樸素,反映了儒生的生活觀念發生改變,故選A項。江南絲織業高度繁榮需要江南地區絲織業的生產和銷售的相關信息佐證,排除B項。材料中只體現了讀書人穿著華美,不能說明讀書人經商成為新的時尚,C項誤讀材料,排除。近代以來,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對國人產生了影響,其中,男女平等的思想逐漸為人們所接受,D項時空錯亂,排除。]15.A [清代農村租佃關系盛行,使得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可以通過租種土地繼續從事農業生產。李調元在《賣田說》中引證的材料表明,這些農民可能不再擁有土地所有權,但他們可以通過租佃土地延續傳統的個體農耕方式而生存,故A項正確。租佃關系的盛行并沒有遏制土地兼并和商業貨幣經濟的發展,排除B、C兩項;清朝時期,在租佃關系下,地主直接向國家繳納賦稅,佃農向地主支付租金,這并沒有削減國家賦稅來源,D項錯誤。]16.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選必1教材正文:自明朝中期起,白銀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價也多以銀兩計算)可知,私商不顧風險也要帶回白銀這一現象的深層原因是明朝“經濟高度依賴白銀”,故D項正確。明朝中期,朝廷派遣大將戚繼光等人抗倭,在連續重創倭寇之后,東南沿海的形勢穩定下來,排除A項。當時的白銀來自歐洲、美洲與日本等地,材料并沒有數據能夠證明白銀主要來自日本,排除B項;海上商業貿易發達與“海禁”的史實不符,排除C項。]17.D [根據題干信息“城中人不事耕種,小民仰給經紀”“風俗華麗,已入骨髓”等可知,明朝時杭州商業活動比較發達,這反映了當時城市商品經濟繁榮,故選D項;結合所學可知,明朝后期,南方出現新的經營方式,即開設工場,使用自由雇傭勞動進行較大規模的生產,但是材料未涉及,排除A項;明朝時戶籍管理使用黃冊,戶籍管理制度嚴格,而非混亂,排除B項;結合所學可知,明朝后期商業資本集聚明顯,但材料強調的是商業繁榮,排除C項。]小題練15 兩次鴉片戰爭(分值:每小題3分,共42分)A組 教材改編——固基礎1.(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90—91“教材插圖”改編)史料是人們了解過去、認識歷史的重要依據和基礎。下面兩幅圖片可以用來研究( )A.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B.鴉片戰爭的過程C.鴉片戰爭與近代化 D.鴉片戰爭的結果2.(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92“史料閱讀”改編)當時(鴉片戰爭前)英國人馬爾丁說:“鴉片販賣者腐化了、降低了和毀壞了不幸福的人底精神生活,而且還毒殺了他們的身體。……而充當兇手的英人和服毒自殺的華人,就彼此競爭,向吃人神的祭臺上貢獻犧牲品。”馬爾丁指出了當時的鴉片貿易( )A.對中國人的傷害B.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C.已經實現合法化D.遭到英國政府的反對3.(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93“學思之窗”改編)1857年,馬克思撰文指出“英國人控告中國人一樁,中國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國人九十九樁”,因為英國人采取的行動是在“中國人的挑釁行為危及英國人的生命和財產”這種站不住腳的借口下發生的。據此可知,馬克思意在( )A.說明中國維護主權的正當性B.指出英國侵略中國的目的C.主張通過協商解決中英沖突D.質疑英國發動戰爭的理由4.(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93“歷史縱橫”改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侵略軍所到之處,人民群眾都進行了抵抗。廣州城廂內外民眾組織團練,用游擊戰術襲擊敵人。天津、煙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眾自發起來襲擊侵略軍。中國民眾抵抗侵略的行為( )A.有效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B.得到了清政府的認可和全力支持C.表明當時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D.展示了民眾的愛國情懷和斗爭精神5.(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94“問題探究”改編)中美《五口貿易章程:海關稅則》規定:和約一經議定,兩國各宜遵守,不得輕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貿易及海面各款恐不無稍有變通之處,應俟十二年后,兩國派員公平酌辦。這一史料可以說明( )A.中美兩國可以平等貿易B.清政府力圖維護國家權益C.中國關稅自主權遭破壞D.清政府拒絕修約有合理性B組 經典模擬——提能力6.(2024·天津河西區二模)1840年8月遞交到英國議會兩院的請愿書表明:1839年9月至1840年5月之間,倫敦東印度協會,倫敦、格拉斯哥、利茲、利物浦及布里斯脫等地的商會都一致敦促政府對中國“作出強硬而有力的行動”。這一材料的史料價值在于( )A.證明英國政府為發動戰爭尋找借口B.能為揭示戰爭的目的和性質提供佐證C.表明英國議會在發動戰爭上作用突出D.說明英國商會為推動戰爭制造輿論7.(2025·湖南長沙一模)1840年8月,英人到達天津白河準備赴北京談判,道光帝指示直隸總督琦善,要英人南返,在談判中,琦善視此為最重要的使命,最終英人也表示可以赴廣州商談,這被清朝君臣認為是天津交涉的最大收獲。這反映了( )A.清廷維護主權意識強烈B.英國積極配合外交談判C.督撫官員干預對外決策D.天朝觀念影響外交活動8.(2024·湘豫名校聯考三模)有學者研究發現,關于鴉片戰爭后的治外法權,“在道光時代的人的眼中,不過是讓夷人管夷人”;至于協定關稅,“他們覺得也是方便省事的辦法。每種貨物應該納多少稅都明白地載于條約,那就可以省除爭執”;且因“香港在被割讓以前毫無商業的或國防的重要”,故“時人反對割地,不是反對割香港”。這反映出當時的人們( )A.固守傳統外交政策 B.積極履行國際公法C.國家主權意識淡漠 D.踐諾條約相關規定9.(2024·天津河西區三模)鴉片戰爭后,研究西北邊疆的著作大量出現,如魏源的《西北邊域考》等,并在不同程度上關注了西北的邊防和疆域。這一現象( )A.說明列強的侵略滲透內陸地區B.受到了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影響C.反映了國人對時局的憂患意識D.推動中國歷史地理學的近代化發展10.(2024·山東德州三模)19世紀中期起,英國等西方經濟學著作不斷被翻譯、介紹到中國來,并大量刊印發行,如《富國策》《富國養民策》《富國須知》《富強新書》《富國真理》《富民策》等。這主要是因為( )A.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加B.學習西方成為國民共識C.先進人士探索救亡道路D.洋務運動目標基本實現C組 真題體驗——沖高考11.(2023·北京高考,6)關于鴉片戰爭,有人認為,“自由貿易者背后的經濟能力極其強大,無法遏制或阻擋”“如果在鴉片之外還有其他好的選擇,比如說糖蜜或者大米,這場沖突就可能被稱為糖蜜戰爭或者大米戰爭”。對于上述觀點,認識正確的是( )①濫用了自由貿易原則 ②混淆了毒品與一般商品的區別 ③沒有揭示英國發動戰爭的侵略本質 ④意在說明英國發動戰爭是偶然事件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12.(2023·遼寧高考,6)1842年,清廷擬照英軍兵船式樣造新船,“并以船炮圖說,飭江蘇、福建、浙江三省督撫詳勘”。浙江巡撫認為現有舊船“雖不能爭逐于外洋,尚可牽制于內港”,“與其務高大之名”不若造“適用之船”。其他督撫亦有相似意見。道光皇帝遂決定“暫緩辦理”。這反映出( )A.因循守舊思想阻礙革新B.中央與地方矛盾尖銳C.中體西用思想影響廣泛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13.(2023·河北高考,6)中英《北京條約》的簽訂打破了清政府不與外國在京談判和訂約的慣例,且條約規定:“(清朝皇帝)允于即日降諭京外各省督撫大吏,將此原約及續約各條發抄給閱,并令刊刻,懸布通衢,咸使知悉。”而對布告條約諭令,部分地方官員持消極抵觸心態。由此可知,當時( )A.地方對中央離心力增強B.統治集團試圖挽救國家頹勢C.英國在華勢力范圍擴大D.清廷對外關系在陣痛中轉變14.(2023·天津高考,5)下表所示英國對華貿易的總體狀況,直接導致了( )英國對華貿易額及流入中國的白銀統計表(單位:萬英鎊)年份 英國對華貿易額 英國流入中國的白銀(折合為英鎊)出品 進口1850 157.4 584.9 6.11853 175.0 825.6 57.91855 127.8 1 066.4 139.11856 221.6 1 065.2 321.9A.中國社會性質的改變B.搶奪中國權益的加劇C.以夷制夷主張的提出D.列強瓜分狂潮的出現小題練15 兩次鴉片戰爭1.A [材料圖片可用來分析導致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英國走私鴉片引起中國開始進行禁煙運動,這是導致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A項正確;鴉片戰爭過程涉及中國抗擊英軍侵略的場景,材料沒有體現,B項錯誤;鴉片戰爭與近代化屬于鴉片戰爭帶來的影響,材料沒有體現,C項錯誤;鴉片戰爭的結果,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圖片沒有體現,D項錯誤。]2.A [據材料“腐化了……人底精神生活,而且還毒殺了他們的身體”“向吃人神的祭臺上貢獻犧牲品”及所學可知,英國人馬爾丁明確指出英國人販賣的鴉片是毒品,不僅毀壞了中國人的精神,還毒殺了中國人的身體,由此可知馬爾丁指出了當時的鴉片貿易對中國人的傷害,故選A項。]3.A [據材料“1857年,馬克思撰文指出‘英國人控告中國人一樁,中國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國人九十九樁’,因為英國人采取的行動是在‘中國人的挑釁行為危及英國人的生命和財產’這種站不住腳的借口下發生的”并結合所學可知,1857年,馬克思認為鴉片戰爭中英國的戰爭借口站不住腳,說明中國的反抗是維護主權的正當行為,A項正確。]4.D [民眾的自發抵抗體現了在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情況下,國人的民族意識逐漸覺醒,展示了民眾的愛國情懷和斗爭精神,故選D項;材料中民眾的抵抗只能起到輔助作用,可以一定程度上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但“有效”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據所學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知識可知,中國民眾抵抗侵略的行為并非得到了清政府的認可和全力支持,比如義和團運動就遭到了鎮壓,排除B項;C項與史實不符,排除。]5.D [根據材料“和約一經議定,兩國各宜遵守,不得輕有更改”“所有貿易及海面各款恐不無稍有變通之處,應俟十二年后,兩國派員公平酌辦”可知,在“貿易及海面各款”依舊可行的情況下,中美兩國應該嚴格遵守,這說明清政府拒絕修約具有合理性,故選D項;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不是平等的,排除A項;《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損害了國家權益,清政府的目的是維護其封建統治,排除B項;題干主要強調的是中美兩國應該共同遵守《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的規定,且中國關稅自主權在《南京條約》中就已經遭到破壞,排除C項。]6.B [據材料“1839年9月……對中國‘作出強硬而有力的行動’”并結合所學可知,1839年6月林則徐虎門銷煙,而英國一些城市的商會都敦促政府對中國進行反擊,且以商會為主體現了其想打開中國大門,擴大商業市場和原材料產地等,這揭示了鴉片戰爭爆發的目的和性質,故選B項;材料強調各個城市商會的行為,并未體現政府的回應,無從得出英國政府的態度,排除A項;材料表明英國商會向議會遞交請愿書,但主要是敦促政府,并未強調議會的作用,排除C項;制造輿論應該面向民眾,而不是以向議會提交請愿書的方式來敦促政府,且材料并未說明民眾的態度,排除D項。]7.D [據材料信息可知,清朝君臣認為讓英人到廣州商談是天津交涉的最大收獲,這體現了清朝的“天朝上國”觀念,廣州是閉關自守政策下唯一與外國人進行外交商貿活動的地方,這種觀念嚴重影響了清朝外交活動,故選D項]8.C [據題干可知,鴉片戰爭之后,時人認為治外法權“不過是讓夷人管夷人”,協定關稅是“方便省事的辦法”,“時人反對割地,不是反對割香港”,諸多史實說明時人缺乏領土主權、司法主權、關稅主權等國家主權意識,故選C項;據所學可知,鴉片戰爭之前,清政府實行閉關自守政策,鴉片戰爭之后,清政府逐漸打開了國門,如五口通商等,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南京條約》及其附件屬于中國與英國之間的條約,并不屬于“國際公法”,排除B項;題干著重點在于敘述時人對《南京條約》相關規定的看法和認識,并不在于“踐諾”條約相關規定,排除D項。]9.C [根據材料可知,鴉片戰爭后研究西北邊疆的著作大量出現,體現了部分知識分子對西北邊防和疆域的關注和重視,反映了國人對時局的憂患意識,故選C項;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一開始在東南沿海地區進行侵略滲透,排除A項;左宗棠收復新疆發生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初中國歷史地理學才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排除D項。]10.C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中期,中國正處于被列強侵略的危機之中,先進人士為了尋找救國之路,積極翻譯和介紹西方經濟學著作,試圖借鑒西方的經濟理論和經驗來振興國家,故選C項;結合所學可知,這些經濟學著作的引入是為了救亡圖存,且此時主要為西學東漸,以西方文化單向流入為主,排除A項;當時學習西方的觀念主要在知識分子中傳播,底層民眾了解不多,排除B項;洋務運動最終失敗,并未實現其預期目標,排除D項。]11.A [自由貿易原則并不適用于有害的商品,如鴉片,即該觀點濫用了自由貿易原則,故①正確;該學者將鴉片貿易和一般商品等同,混淆了毒品與一般商品的區別,故②正確;此觀點相當于把英國對中國的侵略行徑理解為是由商品種類決定的偶然行為,這并沒有揭示英國發動戰爭的侵略本質,即打開中國大門,占領中國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故③正確;該學者認為自由貿易背后的經濟能力極其強大,就算不是鴉片,英國還會以別的理由打開中國的市場,因此該學者認為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是必然的而非偶然,故④錯誤;選擇A項符合題意。]12.A [據材料可知,當清廷提出擬照英軍兵船式樣造新船時,浙江巡撫等人持不同意見,最后此事擱置,由此可以看出,這些官員對世界大勢了解不清,沒有認識到建造新式兵船的重要性,說明因循守舊的思想阻礙了革新,故A項正確。材料只涉及中央與地方在是否擬照英軍兵船式樣造新船方面的分歧,并不能反映中央與地方矛盾尖銳,故B項排除;中體西用思想是指在不觸動封建專制與綱常名教的基礎上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這是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故C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與地方關于造船的意見分歧,并非強調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故D項排除。]13.D [據材料“打破了清政府不與外國在京談判和訂約的慣例”“京外各省督撫大吏……咸使知悉”可知,《南京條約》的簽訂打破了清政府的慣例,而且條約規定清廷上下都要熟悉條約內容,這說明清廷對外關系在陣痛中轉變,故選D項。]14.B [據材料可知,英國對華貿易額始終是進口遠大于出口,使得英國流入中國的白銀逐漸增加,不能滿足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加速了列強對華的進一步侵略,直接導致了搶奪中國權益的加劇,故選B項;鴉片戰爭導致中國社會性質改變,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A項;以夷制夷的主張是1840年鴉片戰爭后由魏源提出,不是材料中事件的結果,排除C項;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四單元 大題練(四)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含解析)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練習.docx 第四單元 小題練12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含解析)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練習.docx 第四單元 小題練13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含解析)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練習.docx 第四單元 小題練14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化(含解析)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練習.docx 第四單元 小題練15 兩次鴉片戰爭(含解析)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練習.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