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題練(五)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分值:60分)1.(2025·江蘇常州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任務。材料一 如何應對英軍入侵?當時清朝內部實際存在兩種態度:一種以軍機大臣穆彰阿與琦善為代表,認為英軍船堅炮利,清軍不是對手,主張妥協(當時曰“撫”)了結;另一種以林則徐為代表,主張與侵略者作堅決斗爭。當英軍兵臨天津白河口時,身為直隸總督的琦善,心知天津防備薄弱,害怕承擔失敗責任,竭力主張妥協。英軍軍艦只有5艘,白河口又有攔江沙封堵,大型軍艦無法駛入內河,而且秋冬將至,北方即將封凍,援軍和運輸船皆難于北上。因此,只得將計就計,同意南下。道光帝見英軍退去,如釋重負,贊揚琦善“片言只語,遠勝十萬之師”,對于林則徐和鄧廷楨,則先是申斥,隨后革職查辦。——摘編自章開沅、朱英《中國近現代史》材料二 戰爭的失敗,琦善或須負一部分的責任,但是說他戰前不準備,戰中節節后退,不但與事實相反,且與人情相反。英人甚至說琦善的軍備已盡人事天時的可能。時人及以后的歷史當然不信中國反不能與“島夷”敵,他們說中國所以敗,全由宣宗(道光帝)罷免林則徐而用琦善。……實則林文忠(林則徐)的被罷是他的終身大幸事,而中國國運的大不幸。林不去,則必戰,戰則必敗,敗則他的聲名或將與葉名琛相等。但林敗則中國會速和,速和則損失可減少,是中國的維新或可提早二十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毫無革新運動,主要原因在時人不明失敗的理由。——蔣廷黻《中國近代史》(1)據材料一,指出琦善主張妥協的理由,概括英軍撤離天津的原因。(8分)(2)材料二中“中國的維新”指什么?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林文忠的被罷是他的終身大幸事,而中國國運的大不幸”。(8分)(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如何科學評價歷史人物。(6分)2.(2024·天津南開區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關于洋務運動的評價有以下幾種觀點。觀點一 吾敢以一言武斷之曰,李鴻章實不知國務之人也。不知國家之為何物,不知國家與政府有若何之關系,不知政府與人民有若何之權限,不知大臣當盡之責任。其于西國所以富強之原,茫乎未有聞焉,以為吾中國之政教文物風俗,無一不優于他國,所不及者,惟槍耳、炮耳、船耳、鐵路耳、機器耳,吾但學此,而洋務之能事畢矣。——摘自梁啟超《李鴻章傳》(1901年)觀點二 所謂洋務運動(或稱同光新政),乃是清朝統治者在漢族地主官僚和外國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賣中國人民利益的辦法,換取外洋槍炮船只來武裝自己,血腥鎮壓中國人民起義,借以保存封建政權的殘骸為目的的運動。——摘編自牟安世《洋務運動》(1956年)觀點三 (洋務運動)它與封建頑固勢力的斗爭,實際上是促進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還是阻礙這種發展的斗爭。它與外國侵略者的矛盾,反映了中華民族與外國侵略者的矛盾,也反映了新興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同正走向沒落、垂死的西方資本主義的矛盾。——摘編自徐泰來《也評洋務運動》(1980年)(1)從材料中任選兩個觀點,分別概括其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并結合所學內容分析這兩個不同觀點出現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內容,你如何認識歷史評價問題?(6分)3.(2024·北京順義區二模)李鴻章與近代中國。材料 李鴻章(1823—1901),安徽省廬州府(今屬合肥市)人,晚清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將領,清末重臣。李鴻章經歷了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是晚清社會的重要人物,對晚清轉型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影響深遠。通過對與其相關的史料進行研究,更能清楚地了解和認識李鴻章。下表是近現代研究李鴻章的部分相關史料。史料1 《欽定剿平粵匪方略》編自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同治五年(1866年)奏報、上諭史料2 《中國輪船招商局》(《申報》第2版1872年11月29日)史料3 《李文忠公朋僚函稿》同治元年(1861年)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史料4 《李文忠公全集》吳汝綸,金陵書局1908年史料5 《義和團檔案史料》1959年出版史料6 《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檔案史料》1992年出版(1)閱讀材料,將上表中的文獻史料分類,并說明其史料價值。(6分)(2)依據材料和所學,對李鴻章在近代中國的社會形象加以闡釋。(6分)4.(2024·安徽皖北六校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人物 評價瓦德西 (八國聯 軍統帥) 吾人對于中國群眾,不能視為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實際上,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機……至于中國所有好戰精神,尚未完全喪失,更于此次“拳民運動”中見之……彼等之敗,只是由于武器裝備不良之故李大釗 時至近日,吾人所當努力者,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長,以濟吾東洋文明之窮。斷不許以義和團的思想,欲以吾陳死寂滅之氣象腐化世界周恩來 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正是中國人民頑強地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表現。他們的英勇斗爭是五十年后中國人民偉大勝利的奠基石之一王致中 義和團運動是一場愚昧、仇外的運動,義和團的勇敢精神和紀律,是靠封建迷信來維持的柯文 他們(義和團)面對著19世紀末華北平原出現的多重危機,其反應方式不僅在中國歷史上不是獨特現象,而且與世界其他地區或其他時代的其他人相比,也非絕無僅有的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義和團運動”自擬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完整。)(12分)大題練(五)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1.(1)理由:英軍船堅炮利,清軍防備薄弱。原因:軍艦少且無法駛入內河,氣候變化,援軍和運輸難以為繼。(2)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近代化實踐)。簡析:落后的封建帝國根本無力抵抗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農耕文明不敵工業文明),林則徐也不能挽回失敗;人們仍然寄希望于傳統能臣,沒有對戰敗原因進行深層次反思。(3)運用唯物史觀;全面分析,避免絕對化;客觀公正,減少感情因素。(言之成理即可)2.(1)任選兩個觀點并進行原因分析觀點一:認為洋務運動只是學習了西方軍事和生產技術,而沒有進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改革。20世紀初,民族危機加深;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主張變法維新,基于該立場,指出了洋務運動的不足。觀點二:對洋務運動提出了負面的評價,認為它是反動的、賣國的、維護封建統治的運動。受到新中國成立后的政治環境、意識形態和歷史研究方法的影響,1956年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當時對歷史事件的分析主要采用階級分析方法,強調階級斗爭的觀點。觀點三:對洋務運動給予了積極的評價,認為它具有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抵御外侮的作用。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在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精神鼓舞下,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出現了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成果。(2)認識:歷史評價受到時代背景、史學研究范式、個人立場和情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歷史評價要運用唯物史觀基本觀點和方法,堅持客觀、全面、辯證、歷史等原則,將歷史事件置于其特定時代中進行綜合分析。不同的歷史評價提供了不同的視角,有助于全面認識歷史。3.(1)分類與價值史料1、5、6屬于文獻史料中的檔案與文書,是最原始、可靠、權威性的記錄,史料價值最高。可用于研究李鴻章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漢族地主官僚的崛起;研究李鴻章對義和團運動的態度和作用。史料2屬于文獻史料中的報刊類,反映當時社會生活各領域的狀況,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可用于研究李鴻章參與洋務運動的情況。史料3、4屬于文獻史料中的文集與書信,內容豐富,史料價值較高,可與其他史料相互印證。可用于研究李鴻章在清朝晚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活動。(只要按史料類型分類可酌情給分,未按史料類型分類不給分)(2)闡釋:李鴻章社會形象是晚清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將領,清末重臣。清朝晚期,政府統治腐朽,民族矛盾、階級矛盾激化。面臨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李鴻章積極參與洋務運動,創辦軍事工業、民用企業,積極籌劃海防建設,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但作為封建士大夫,他參與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參與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維護腐朽落后的封建統治,具有階級局限性。總之,李鴻章作為晚清重要歷史人物,在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上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受時代和階級局限,以維護腐朽的清政府統治為己任,具有落后性。(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4.論題:評價義和團運動應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闡述:兩次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經濟入侵加劇,以基督教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中華大地逐漸傳播,與本土文明產生劇烈沖突。在民族矛盾與文明沖突的雙重背景下,19世紀末,華北大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該運動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侵略,展現了中華民族樸素的愛國主義情懷的深厚力量,粉碎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企圖。它對中華文明的堅守,也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中華傳統文化。但該運動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它以“扶清滅洋”為旗幟,對腐朽的封建清王朝仍抱幻想;它以封建迷信思想為紐帶,對先進工業文明盲目排斥和破壞。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也證明了農民階級無法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總之,對于義和團運動應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既要認識其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也要肯定它對中華民族精神、中國革命發展的積極作用。小題練16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分值:每小題3分,共45分)A組 教材改編——固基礎1.(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98“史料閱讀”改編)1853年,《天朝田畝制度》中規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處不足則遷彼處,彼處不足則遷此處”。1861年太平天國頒布法令“至于業戶,固貴按畝輸糧,佃戶尤當照額完租……倘有托詞延宕,一經控追,抗租與抗糧同辦,各宜稟遵無違”。這一變化反映了( )A.農民運動缺乏群眾基礎B.絕對平均主義難以實現C.太平天國政策朝令夕改D.傳統農耕經濟受到沖擊2.(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98“學思之窗”改編)“況今日和議既成,中外貿易,有無交通,購買外洋器物,尤屬名正言順。購成之后,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由材料可知,洋務新政的目的在于( )A.學習西方先進技術B.“自強”“求富”C.發展資本主義經濟D.鎮壓太平天國運動3.(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02“學習拓展”改編)洋務運動中后期,少數“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發展為獨立經營的商辦企業。甲午中日戰爭前后,代表新的生產力的近代產業工人已達到20萬人左右。這反映了( )A.近代工業發展加速自然經濟解體B.洋務企業實現了向民營企業轉型C.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獲得初步發展D.自救變革促進晚清社會結構變動4.(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99“教材知識”改編)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左宗棠指出出兵新疆是當務之急:“若此時即擬停兵節餉、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不獨隴右堪虞,即北部科布多、烏里雅蘇臺等處,恐亦未能晏然。”據此可知,在左宗棠看來( )A.新疆防務和東部海防同等的重要B.只有收回伊犁才能收復新疆C.收復新疆關乎國家領土主權完整D.新疆建省是渡過危機的關鍵5.(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99“歷史縱橫”改編)明清時期中國與周邊一些國家間形成一種稱為宗藩關系的國家關系體系。一些周邊國家向明清朝廷“納貢稱臣”,接受明清皇帝的冊封。朝鮮、琉球、越南、緬甸等國都與中國形成了這樣的關系。從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這種宗藩關系逐漸解體。這說明( )A.中國的外交觀念開始近代化B.遠東國際關系日益趨向平等C.中國東亞主導地位逐漸喪失D.舊藩屬國近代國家意識覺醒B組 經典模擬——提能力6.(2025·重慶高三期中)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講到學習西方時呼吁“擴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時制宜,度勢行法”,倡言“乘此有為之日,奮為中地倡”“與番人并雄”。這一主張( )A.體現農民政權性質B.反映出民族自強意識C.順應中體西用潮流D.開啟中國近代化先河7.(2024·江蘇南京二模)晚清湘籍官僚集團崛起有著顯著的職場“雁陣效應”,湘軍集團官至督撫者達27人,“各省共總督八缺,湖南已居其五……巡撫曾國荃、劉蓉、郭嵩燾皆楚人也,可謂盛矣”。這( )A.說明了中央權力下移 B.導致了洋務運動速敗C.摧毀了封建統治根基 D.造就了軍閥割據局面8.(2024·廣東名校聯盟聯考)下表為京師同文館五年課程表的部分內容。據此可知清政府( )時間 課程內容首年 數理啟蒙、九章算法、代數學二年 學四元解、幾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三年 格物入門、兼講化學、重學測算四年 微分積分、航海測算、天文測算、講求機器五年 天文測算、地理金石A.放棄中體西用主張 B.準備進行制度變革C.重視西方科技成就 D.面臨嚴重外來威脅9.(2025·山西晉中聯考)19世紀80年代初,清政府內部就法國侵略越南的問題展開討論,并形成了“援越抗法”和“棄越自守”兩派觀點(如下表)的爭論。這反映出( )觀點 代表人物 簡介援越抗法 張之洞 今日事勢,不防不可,欲防不能。非庇屬國,無以為固吾圉之計,非揚兵威,無以為議條約之資。棄越自守 李鴻章 若陳師遠出,而(法)反戈內向,顧彼失此,兵禍連接,防不勝防……蓋使越為法并,則邊患伏于將來;我與法爭,則兵端開于俄頃。其利害輕重,較然可睹A.國力衰弱影響邊疆危機的處理B.清廷內部國家主權意識差異明顯C.宗藩體系制約國防戰略的制定D.中國在東南亞的主導地位已喪失10.(2025·湖北新創涵聯盟競賽)甲午中日戰爭是傳統中國和近代中國的分水嶺。梁啟超對此曾有過入木三分的評論:“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據此可知甲午中日戰爭( )A.刺激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B.讓中國進一步淪為半殖民地社會C.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D.客觀上促進了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11.(2024·湖南名校聯盟聯考)《馬關條約》簽訂后,張之洞上折提議“速向英俄德諸國……懇其實力相助”。此后,在俄、德、法三國干涉下,日軍退離遼東半島,遼東半島最終重回中國懷抱。為了酬謝,奕?奏請清廷賞給三國使節“寶星”以示嘉獎。這一事件( )A.說明清廷未改變天朝上國思想B.反映清政府深諳近代外交C.體現了清政府外交策略的調整D.有利于提高中國國際地位C組 真題體驗——沖高考12.(2023·湖北高考,7)下表是有關太平天國運動領導人洪秀全的描述,對此解讀最準確的是( )來源 內容太平天國方面 軀長大,面微圓而白,鼻高耳圓而小,其聲音響亮而沉重,笑時屋為之震,有極大之膂力與極敏捷之知覺清廷方面 身材魁碩,赤面高顴,有須,粗通文墨,素無賴,日事賭博;體質肥鈍,了無異人處民國前后革命黨人 面長豐滿,紅須,手垂過膝;身干長大,富雄姿,豪邁博學,治《春秋》《漢書》A.不同史料對人物的記載不同B.不同的描述體現人物的多面性C.不同立場影響對人物的描述D.不同時期對人物描述有所側重13.(2023·海南高考,6)輪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辦”的經營管理模式。創辦初期,李鴻章通過允許其承運官物、免稅、貸款和緩息等多種途徑,使它在與外國輪運公司的競爭中未曾處于劣勢。從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該局( )A.得益官方扶助,實力匹敵洋商B.過于依賴官方,不利自身成長C.專意謀取貼補,影響競爭公平D.享有壟斷特權,助推同業發展14.(2024·黑、吉、遼高考,6)1878年,左宗棠上《復陳新疆情形折》,建議在新疆廣設義塾,教授漢文,使民眾“略識字義”,“征收所用券票,其戶民數目,漢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戶民易曉”。這一建議旨在( )A.改革稅收制度 B.改進教育方法C.增強國家認同 D.引導社會風尚15.(2024·廣東高考,7)1884年中法《簡明新約》規定:“此約繕中法文各兩份,各執一份為據,應按公法通例,以法文為正。”1885年續談正式約章時,以法文文本為準的條款被慈禧太后“勾掉”,最后簽署的中法《越南條款》沒有“以法文為正”字樣,這表明清政府( )A.意欲抵制西方強權 B.拒絕融入國際社會C.有效遏制邊疆危機 D.固守天朝上國觀念小題練16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1.B [據材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至于業戶,固貴按畝輸糧”可知,《天朝田畝制度》中規定的天下人同耕天下田,且不交稅的思想并未得到貫徹執行,后期實行稅收政策,體現了其早期提出的絕對平均主義難以實行,故選B項;太平天國運動全盛時期幾乎占據了半個中國,且其提出的口號得到了民眾響應,排除A項;《天朝田畝制度》未能實施,排除C項;近代中國依然以小農經濟為主導,且材料內容未體現小農經濟的狀況,排除D項。]2.B [根據題干內容中“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發逆(指鎮壓太平天國和北方的捻軍起義),可以勤遠略(指加強國防建設以抵抗外國侵略)”可知洋務新政的目的在于“自強”和“求富”,故選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是洋務新政的“內容”,而不是其“目的”,排除A項;洋務派開展新政的根本目的在于維護清朝統治,而不是“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排除C項;題干中的“剿發逆”指的是鎮壓太平天國和北方的捻軍起義,但這只是其目的之一,排除D項。]3.D [據材料可知,洋務運動中民用企業的發展以及近代產業工人數量的增加,體現了洋務運動這種自救變革給社會帶來的變化,包括經濟結構和階級結構的變動,反映了自救變革促進晚清社會結構變動,故選D項。]4.C [據材料可知,左宗棠認為,出兵新疆是當務之急,因為收復新疆關乎國家領土主權完整,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對比信息,無法說明新疆防務和東部海防同等的重要,排除A項;只有收回伊犁才能收復新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描述關于新疆建省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5.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近代遭受西方列強侵略,實力大跌,無法維系宗藩體系,反之,東亞地區日本等國逐漸崛起,宗藩體系走向崩潰,說明中國在東亞的主導地位逐漸喪失,故選C項。]6.B [據材料“在《資政新篇》中講到學習西方”“乘此有為之日,奮為中地倡”“與番人并雄”等并結合所學可知,洪仁玕的《資政新篇》提出了新的社會經濟政策,試圖回答農民革命應當向何處去的問題,提出向西方學習,與西方競爭,反映出民族自強意識,故選B項。]7.A [據材料“晚清湘籍官僚集團崛起”“雁陣效應”“湘軍集團官至督撫者達27人”“總督八缺,湖南已居其五”等并結合所學可知,晚清時期,中央權威逐漸減弱,漢族地主、地方勢力逐漸崛起,湘籍官僚集團掌握軍隊、占據地方要職,集團化的勢力不斷強化,說明中央權力不斷下移,故選A項;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是單純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而不觸及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排除B項;地方勢力的崛起會動搖封建統治根基,但并沒有“摧毀”,排除C項;材料沒有其他地方勢力的情況,并且材料表明中央式微,但并沒有導致“軍閥割據”,清政府仍具有一定的控制力,排除D項。]8.C [從課程表可以看出,清政府在京師同文館中引入了數學、物理、化學、航海、地理等多個領域的西方科學技術知識,這表明清政府對西方科技成就的認可和重視,故選C項;京師同文館初以培養外語翻譯、洋務人才為目的,洋務運動主張中體西用,A項與史實不符,排除;課程表中主要是科學技術的內容,并無制度方面的信息,所以不能據此得出準備進行制度變革的結論,排除B項;單憑京師同文館中的課程表所講授內容,無法看出當時清政府是否面臨嚴重的外來威脅,D項無法從題干信息得出,排除。]9.A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與法國相比,清廷國力較弱,就法國侵略越南的這一事件,清政府形成了“援越抗法”和“棄越自守”兩派,是否與法國開戰,清廷的決策十分慎重,故選A項;“國家主權意識差異明顯”不合史實,“援越抗法”和“棄越自守”兩派都主張維護國家主權,排除B項;“制定”不合題意,應為“決策”,排除C項;“主導地位已喪失”不合題意,與材料“援越抗法”和“棄越自守”兩派之爭相悖,排除D項。]10.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了甲午中日戰爭是傳統中國和近代中國的分水嶺,甲午戰敗后,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覺醒,推動了救亡圖存運動,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故選C項。]11.C [據材料“為了酬謝,奕?奏請清廷賞給三國使節‘寶星’以示嘉獎”可知,清政府希望通過對使節的嘉獎與三國發展良好的外交關系,是一種外交策略的積極調整,故選C項;嘉獎三國使節一事,說明清廷已經改變天朝上國思想,排除A項;僅從嘉獎三國使節一事,無法反映清政府深諳近代外交,排除B項;晚清中國國際地位一直很低,且從嘉獎三國使節一事也不能說明國際地位的提高,排除D項。]12.C [根據材料可知,太平天國(農民階級)贊美洪秀全,清廷(地主階級)丑化洪秀全,革命黨人(民族資產階級)美化洪秀全,反映了不同階級由于立場不同,對洪秀全形象的描述存在差異,故選C項。A項只是材料反映的表面現象,排除。材料沒有反映人物的多面性,排除B項。三方對洪秀全的描述都側重于外在形象,排除D項。]13.A [根據題干信息可知,在“官督商辦”經營管理模式下,李鴻章給予輪船招商局多種特權和便利,使其“在與外國輪運公司的競爭中未曾處于劣勢”,實力匹敵洋商,故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官方扶助對其經營的積極影響,沒有體現弊端,故排除B項;“承運官物、免稅、貸款和緩息等多種途徑”并不能說明輪船招商局“專意謀取貼補”,且“專意”的表述過于絕對,故排除C項;官方扶助使輪船招商局“在與外國輪運公司的競爭中未曾處于劣勢”不等于其享有壟斷特權,且據所學可知該表述與史實不符,故排除D項。]14.C [左宗棠建議在新疆設義塾,教授漢文,目的是讓民眾略識字義,征收用的券票也是漢字居中,旁邊注釋回文,讓百姓更易理解。這些做法表明左宗棠想通過在新疆推行漢語教育,增強當地民眾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國家認同,故C項正確。材料僅提到券票上漢文居中,未提及新疆稅收制度的改革,故A項錯誤。改進教育方法是增強國家認同的具體措施,不是根本目的,故B項錯誤。從材料來看,左宗棠的建議主要是在新疆推行漢語,在券票中用雙語(漢文和回文),與社會風尚無關,故D項錯誤。]15.A [按國際慣例,中國與法國簽訂的條約應以締約方或第三方的文本作為解決爭議的準本,但1884年中法《簡明新約》規定“以法文為正”,這是強權下的產物,而1885年續談正式約章時,以法文文本為準的條款被慈禧太后“勾掉”,表明清政府意欲抵制西方強權,故選A項。結合所學可知,鴉片戰爭后中國已經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排除B項;晚清政府未能“有效”遏制邊疆危機,C項與史實不符,排除;材料與固守天朝上國觀念無關,排除D項。]小題練17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分值:每小題3分,共48分)A組 教材改編——固基礎1.(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03“歷史縱橫”改編)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認為東漢以來獨尊為儒學正宗的古文經,是劉歆為王莽篡漢而偽造的“新學”,湮沒了孔子學說的“微言大義”。《孔子改制考》則遵奉孔子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這兩部著作( )A.沖擊了儒家思想的地位B.拉開了戊戌變法的序幕C.動搖了恪守祖訓的觀念D.動搖了清政府統治根基2.(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07“問題探究”改編)嚴復在《論世變之亟》中說:“觀今日之世變,蓋自秦以來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變也,莫知其所由然,強而名之曰運會。運會既成,雖圣人無所為力,蓋圣人亦運會中之一物。……即如今中倭之構難,究所由來,夫豈一朝一夕之故也哉!”他意在強調( )A.變革思想的重要性 B.要順應世界潮流而變C.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D.傳統儒家思想的弊端3.(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04“學思之窗”改編)1898年6月,光緒帝為戊戌變法頒布“明定國是”詔書,說:“……嗣后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這表明光緒帝( )A.觸犯了頑固派的根本利益B.通過改革解決理學空談的弊端C.采取中體西用以救亡圖存D.主張變法維新以發展資本主義4.(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04“教材知識”改編)義和團運動使列強認識到:“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實為下策”。這說明義和團運動( )A.延緩了中國半封建化的進程B.體現了明顯的盲目排外思想C.使列強放棄瓜分中國的計劃D.顯示出強大的反帝愛國力量5.(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06“歷史縱橫”改編)下表是“克林德碑”的相關信息,其變化說明( )時間 事件1900年 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在北京東單牌樓與清軍發生沖突,被清軍當場擊斃,即“克林德事件”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后,醇親王載灃赴德國謝罪,清政府在克林德被殺處建立牌坊,即“克林德碑”1918年 德國在一戰中戰敗,中國成為戰勝國之一。克林德碑改名為“公理戰勝碑”1952年 在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上,為表揚中國人民為世界和平所作的貢獻,“公理戰勝碑”改為“保衛和平碑”A.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決心B.中國社會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C.中國面臨“數千年未有之變局”D.維護民族尊嚴與正義的基礎是國家實力6.(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07“史料閱讀”改編)1901年2月,流亡在西安的清朝政府發出上諭,宣布今后的對外方針是“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還聲稱:“念列邦之見諒,疾愚暴之無知。事后追思,慚憤交集。”這體現出清政府( )A.以主權換治權 B.主動賠款割地C.甘心做傀儡 D.失去民心民意B組 經典模擬——提能力7.(2024·廣東汕頭二模)1895年至1900年是“民族”這個新詞在中國傳播的關鍵年代。這一時期史籍和報刊上逐漸出現了“民族”一詞,唐才常、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開始在現代意義上使用這一概念。這說明( )A.維新變法取得一定成效B.國家危亡促進國人覺醒C.三民主義成為思想主流D.近代報刊引領思想變革8.(2025·陜西渭南咸林中學模擬)義和團運動提出“滅洋教,殺洋人,我們不怕拿破侖”。無論是前期的“扶清滅洋”,還是后期的“掃清滅洋”,對于義和團運動而言,“滅洋”主題始終是不變的。由此可見,當時( )A.樸素民族主義情緒濃厚B.抵制西方文化成為國人的共識C.列強侵華手段發生變化D.清廷成為洋人統治中國的工具9.(2024·山東濟南聯考)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清政府一面要求東南督撫遵守對列強宣戰的上諭,“勿再遲疑觀望,迅速籌兵籌響,力保疆土”;一面又表示對其宣戰是出于“萬不得已的苦衷”,并敦促他們“各盡其職之所當為,相機審勢”。這反映出清政府( )A.反侵略斗爭的策略靈活B.面臨嚴重中央集權危機C.對戰爭正義性存在疑慮D.將外交權力下放到地方10.(2024·遼寧錦州一模)從兩次鴉片戰爭到甲午中日戰爭,列強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讓土地和開放通商口岸是其重要內容,但《辛丑條約》卻沒有此類條款。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演變B.列強侵華方式的變化C.民族資本主義快速發展D.小農經濟的頑強抵制11.(2024·貴州貴陽二模)下表為清政府1853—1911年的外債用途分類表。對表格數據分析合理的是( )(單位:兩)債務用途 債次 債額 占總額的%鎮壓農民起義和革命 35 16 949 265.62 1賠款或由賠款轉化為外債 6 793 883 340 61海防、塞防與抵御外侮 23 79 501 078.99 6各種實業 85 374 560 965.7 29行政經費 59 40 993 647.2 3合計 208 1 305 888 297 100A.民族資本主義獲得了迅速發展B.清政府財政主權已完全喪失C.鎮壓革命是清政府的中心任務D.晚清政府半殖民地特征顯著C組 真題體驗——沖高考12.(2023·全國甲卷,29)有學者認為,紳商是一個新興的社會階層,主要活躍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他們已開始接觸和使用新的資本主義營運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開始帶有近代趨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舊和傳統。這可用于說明當時中國( )A.紳士是社會轉型的主要阻力B.“尊士賤商”的積習遭棄C.傳統社會階級結構已被顛覆D.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13.(2022·全國乙卷,28)維新變法期間,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變法改革,但在上《請厘正學術造就人才折》中稱“康有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書……其徒和之,持之愈堅,失之愈遠,囂然自命,號為‘康學’,而民權平等之說熾矣”,并奏請銷毀《孔子改制考》。這種主張( )A.推動了新舊勢力的合流B.試圖突破“中體西用”束縛C.有助于減少變法的阻力D.意在徹底否定變法理論基礎14.(2023·天津高考,6)1895—1898年間,強學會、知恥學會、粵學會、保國會、保浙會、保川會、保滇會等紛紛成立。這些民間團體的出現表明( )A.中央權力的下移 B.救亡路徑的求新C.革命力量的發展 D.社會轉型的完成15.(2024·安徽高考,6)1899年,《萬國公報》稱:廣學會翻譯的《泰西新史攬要》《中東戰紀本末》《時事新論》《列國變通興盛記》等,“初印時,人鮮顧問,往往隨處分贈,繼而漸有樂購者,近三年來,幾于四海風行”。這一現象表明( )A.“師夷之長技”成為時代潮流B.民眾普遍認同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思想C.“戊戌政變”促進了新學傳播D.有識之士借鑒異邦興衰探索救亡道路16.(2023·湖南高考,7)1902年,順天鄉試借河南貢院舉行,山西鄉試則與陜西鄉試在西安合闈。這一罕見科考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A.《辛丑條約》簽訂 B.清政府財政危機嚴重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學堂的廣泛建立小題練17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1.C [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分別從思想理論層面以及孔子改制的角度宣揚維新變法的合理性,從根本上動搖了反對變法的觀念,C項正確;這兩部著作尊奉孔子,并沒有沖擊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A項;拉開戊戌變法序幕的是公車上書,排除B項;這兩部著作并未動搖封建統治的基礎,動搖清政府統治根基的是“東南互保”協議的簽訂,排除D項。故選C項。]2.B [依據材料“夫世之變也,莫知其所由然,強而名之曰運會。運會既成,雖圣人無所為力,蓋圣人亦運會中之一物”,可知這世事的變化,人們不知道其中的緣由,強行將其定義為時勢,時勢已然形成,即使圣人也無能為力。“即如今中倭之構難,究所由來,夫豈一朝一夕之故也哉!”可以看出甲午戰爭的失敗,日本的侵略,國家如此境況,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反映作者要求順應世界潮流而變,B項正確。]3.C [據材料“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可知,光緒帝在維新變法期間,提出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本,同時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進行改革,說明光緒帝是既要維新又要以中國傳統思想為本,C項正確。]4.C [根據“瓜分一事,實為下策”可知,義和團運動使列強認識到中國人民擁有強大的力量,瓜分中國是不可能的,由此迫使列強放棄了瓜分中國的計劃,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列強的認識,即瓜分中國的計劃不可能成功,并沒有體現義和團延緩中國半封建化進程、具有盲目排外思想和顯示強大的反帝愛國力量,A、B、D項與題意不符,排除。故選C項。]5.D [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向中國挑釁被擊斃,卻建立“克林德碑”向德國謝罪,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的屈辱外交;新中國成立后,改為“保衛和平碑”,以表揚中國人民為世界和平所作的貢獻,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其變化說明國家實力是維護民族尊嚴與正義的基礎,故選D項;在克林德被殺處建立牌坊,無法體現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決心,排除A項;1952年新中國已經成立,排除B項;中國面臨“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指鴉片戰爭后,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6.A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念列邦之見諒,疾愚暴之無知。事后追思,慚憤交集”體現出了清政府為了能夠繼續保證自己的統治地位,不惜出賣國家權益,故A項正確;1901年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其中并未割地,故B項錯誤;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維護在華利益的工具,但清政府依然保留了很大的自主權,并未完全成為傀儡,故C項錯誤;材料并未體現出民心得失情況,故D項錯誤。]7.B [1895年至1900年是“民族”這個新詞在中國傳播的關鍵年代,這一時期正值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史籍和報刊上逐漸出現了“民族”一詞,并且唐才常、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開始在現代意義上使用這一概念。這說明,在國家危亡的背景下,中國知識分子開始關注和強調民族意識,這反映了國人對國家命運的深刻覺醒和對民族身份的重視,故選B項。]8.A [根據材料可知,義和團運動的口號從“扶清滅洋”到“掃清滅洋”,“滅洋”主題始終是不變的,這反映出義和團運動中帝國主義一直是斗爭對象,一直在進行反帝反侵略,這說明義和團運動樸素民族主義情緒濃厚,故選A項;義和團運動中只是義和團在盲目排外,抵制西方,并不能代表國人對西方文化的態度,排除B項;“列強侵華手段發生變化”指的是列強侵華由直接侵華到間接侵華、以華制華,排除C項;《辛丑條約》簽訂后清廷成為洋人統治中國的工具,排除D項。]9.B [據材料“清政府一面要求東南督撫……‘各盡其職之所當為,相機審勢’”可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清政府一面對地方督撫強勢要求,一面又擺出委婉語氣,表明晚清中央權勢減弱,對地方控制減弱,產生了嚴重的中央集權危機,故選B項;材料體現了清政府與東南督撫的關系,雖涉及八國聯軍侵華,但并未強調反侵略斗爭的方式,而是強調清政府與地方督撫的相處方式,排除A項;材料“勿再遲疑觀望”表明清政府并未對抵抗八國聯軍侵華的正義性存在遲疑,只是對地方督撫的態度有所變化,排除C項;洋務運動時期,地方大員負責部分外交事務,材料僅體現清政府對東南督撫的態度,不體現其要求他們負責外交事務,無從體現“將外交權力下放到地方”,排除D項。]10.B [據所學可知,《馬關條約》簽訂后承認了列強在華投資設廠的特權,使資本輸出取代了商品輸出,成為列強侵華的主要方式,自然而然開放通商口岸就失去了意義,故選B項;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使清政府逐漸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所以晚清時期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始終處于被動地位,無法解釋條約內容的變化,排除A項;晚清時期民族資本主義在雙重壓迫下,處于緩慢發展過程中,“快速發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雖然鴉片戰爭后小農經濟逐漸解體,但在近代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并不能用來解釋《辛丑條約》中沒有“割讓土地和開放通商口岸”的原因,排除D項。]11.D [據材料信息,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晚清政府在外債使用上的特點:賠款或由賠款轉化為外債占據了較大的比例,這反映了晚清政府在外交和內政上的困境;海防、塞防與抵御外侮以及各種實業的投資表明晚清政府在努力加強國防和發展經濟,但仍然需要依賴外債;行政經費的使用也表明晚清政府在財政上存在一定的困難。總的來說,晚清政府在外債使用上的特點反映了其半殖民地特征,即在外交上處于弱勢地位,內政上面臨各種困境,需要依賴外債來維持統治和發展,故選D項。]12.D [根據材料分析,學者認為紳商是一個新興的社會階層,新在使用資本主義的營運方式,生活方式、思想意識趨向近代化,但又具有很強的保守性,由此可推知,這個新興的社會階層是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的特點,故選D項。材料沒有涉及紳商阻礙社會轉型,排除A項。B項在材料中沒有涉及,排除。材料反映傳統社會階級結構遭到沖擊,并未體現“被顛覆”,排除C項。]13.C [根據材料“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變法改革”可知,陳寶箴贊同并推行變法改革。他之所以“奏請銷毀《孔子改制考》”,主要是因為“康學”使民權平等的學說非常興盛,會導致守舊派更大的阻撓。因此,這一行為的目的是減少變法的阻力,C項正確。根據“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變法改革”可知,他并未推動“新舊勢力的合流”,且維新派與頑固勢力之間矛盾尖銳,也不可能“合流”,A項錯誤;作為清政府地方巡撫的陳寶箴推行變法改革,對于“中體西用”思想有一定突破,但“奏請銷毀《孔子改制考》”說明他在一定程度上也維護“中體”,B項錯誤;材料僅體現了對變法理論中“康學”的態度,并非是“徹底否定”,且不符合史實,D項錯誤。]14.B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隨著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越來越多愛國團體成立,它們宣傳民權觀念,傳播維新思想,不同于之前學習“器物”的救亡運動,他們的主要主張是學習西方的制度,因此,這些民間團體的出現表明救亡路徑的求新,故選B項;這些團體是民間團體,并沒有掌握地方權力,與中央權力的下移無關,排除A項;其中部分團體主張維新變法,并不主張革命,排除C項;此時中國依舊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并未完成社會轉型,排除D項。]15.D [材料“1899年”“《泰西新史攬要》”“《列國變通興盛記》”“樂購者……幾于四海風行”表明在民族危機日益加劇的情況下,有識之士借鑒外國興衰探索救亡道路,故選D項。根據材料“1899年”并結合所學可知,此時已不是“師夷之長技”即學習西方器物的階段,而是學習西方制度的階段,排除A項;“普遍認同”說法過于絕對,且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戊戌政變標志著戊戌變法的失敗,打擊了新學傳播,排除C項。]16.A [由材料可知,1902年,順天鄉試借河南貢院舉行,山西鄉試則與陜西鄉試在西安合闈,結合所學可知,《辛丑條約》中明確規定“將諸國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鎮,停止文武各等考試五年”以示“懲戒”。由此可知,順天和山西的做法是為了繼續進行科舉考試的變通之舉,故選A項。晚清財政危機一直存在,并未導致材料中罕見現象的出現,排除B項。清末新政于1905年廢除了科舉制,與材料現象無因果關系,排除C項。新式學堂的建立與合闈現象無關,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五單元 大題練(五)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含解析)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練習.docx 第五單元 小題練16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含解析)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練習.docx 第五單元 小題練17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含解析)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練習.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