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歷史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練習題(含答案)選擇題1.18世紀末19世紀初,拉丁美洲掀起了一場反抗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這場運動爆發的外部因素是( )A.西班牙、葡萄牙統治促進拉美的發展B.世界性貿易給拉美殖民地帶來了財富C.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D.工業革命壯大了拉美各國的經濟實力2.歷史學家羅榮渠在《美洲史論》中寫道:“作為‘世界歷史上出類拔萃的人物’,‘(他)成為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厄瓜多爾等六個國家的奠基者’,被譽為‘解放者’。”材料中的“他”是( )A.華盛頓 B.章西女王 C.拿破侖 D.玻利瓦爾3.作為南美洲各足球俱樂部最高賽事的南美解放者杯決賽徽章采用盾型設計,作為該項賽事口號的“LA GLORIA ETERNA”(永恒的榮耀)也出現在徽章頂部。以下屬于他們“永恒的榮耀”的是( )A.擊退了歐洲反法聯盟 B.推翻了西班牙殖民統治C.推翻了英國殖民統治 D.推翻了葡萄牙殖民統治4.“19世紀中期,遭受殖民主義侵略的亞洲各國人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民族解放運動。當時,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進一步加強了對印度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印度社會民不聊生,人民的反抗情緒日益高漲。”材料講述的是印度民族大起義的( )A.結果 B.背景 C.影響 D.特點5.英軍統帥羅斯將軍在回憶錄中說:“她出眾的美貌、智慧和頑強精神,使她成為所有叛軍領袖中對我們最危險的人物。”這位“人物”是( )A.查理一世 B.華盛頓C.玻利瓦爾 D.章西女王6.俄國的彼得一世和亞歷山大二世都進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其共同點是( )A.都促進了俄國社會經濟的發展B.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C.都頒布法令廢除農奴制D.都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特權7.如圖為完成于1873年的俄國名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當時俄國很多解放后的農奴為了生存不得不轉做纖夫維持生活。這說明俄國1861年改革( )A.未能改變俄國社會性質B.阻礙了俄國的發展進程C.加劇了俄國的社會危機D.未能根本改變農民生活8.某興趣小組探究俄國兩次改革,收集到如下信息。對下表共同點概括準確的是( )人物 內容彼得一世 鼓勵興辦手工工場,準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亞歷山大二世 1861年,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A.彼得一世改革強化了農奴制B.建立了中央集權行政體制C.兩次改革都與農奴制有關D.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9.張華同學在學習完某課后制作了下面示意圖。該示意圖的主題是( )A.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B.俄國沙皇廢除農奴制度C.推翻俄國的沙皇專制統治D.俄國改革推動社會進步10.1861年改革不僅緩解了沙皇的統治危機,也裝上了兩個“把俄國拖到資本主義道路上的輪子”。這兩個“輪子”分別是( )A.自由勞動力、引進的西方技術B.完全開放的市場、大量資金C.自由勞動力、大量土地贖金D.引進的西方技術、大量土地贖金11.制作年代尺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圖年代尺反映了( )A.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B.美國南北戰爭的過程C.俄國1861年改革的性質D.日本明治維新的結果12.林肯在一次講演中說:“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由此判斷,林肯作為總統在內戰中的首要目標是( )A.建立君主立憲制 B.維護國家統一C.廢除黑人奴隸制 D.推翻幕府統治13.“凡年滿21歲,沒有參加過叛亂,而且獲得土地是以墾殖為目的的美國公民,只要交納10美元登記費,就可以在美國西部得到一塊不超過160英畝的土地。登記人連續耕種5年后,就可以成為這塊土地的主人。”“從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上述兩項措施頒布的作用是( )A.扭轉了北方軍隊在戰場上的被動局面B.加速了美國內戰的爆發C.加劇了南北矛盾D.推動了美國現代化的進程14.下面是某同學的課堂學習筆記,根據所示內容判斷,他筆記中描述的歷史人物是( C )A.華盛頓 B.拿破侖C.林肯 D.羅斯福15.美國思想家愛默生在評價南北戰爭時,認為“符合社會利益的革命總是永遠地為人民所記憶”。對“符合社會利益”理解正確的是( )A.鞏固了奴隸主統治 B.實現了民族獨立C.維護了國家統一 D.緩解了美英矛盾16.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但也保留了大量舊制度的殘余。這里的“舊制度的殘余”突出表現在保留了( )A.幕府統治 B.鎖國政策C.軍國主義 D.農奴制度17.下面詩句選自清代著名詩人黃遵憲任駐日使館參贊時所寫的《櫻花歌》。從中可知當時的日本( )承平以來二百年,不聞鼙鼓聞管弦。 呼作花王齊下拜,至夸神國尊如天。 芙蓉毒霧海漫漫,我自閉關眠不動。 一朝輪舶炮聲來,驚破看花眾人夢。A.大化改新仿效隋唐制度B.建立幕府天皇大權旁落C.鎖國落后招致外來侵略D.明治維新實現富國強兵18.在如圖所示的“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應該涉及的外來內容主要是( )A.唐朝的典章制度和詩歌B.武士道及相關人物故事C.中世紀的希臘羅馬文化D.世界上的先進科技文化19、自明治元年(1868年)至三十一年,日本政府共聘請外籍專家四千多人,民間團體雇用八千多人。僅1879年外聘專家開支占國家財政支出的2%,這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少見的。這些外籍專家被主要用在培養日本人才上,一旦日本自己的人才(包括歸國留學生)脫穎而出,便及時削減外聘專家人數。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明治時期的日本非常重視本土人才的培養B.明治政府完全依賴外籍專家推行改革措施C.民間團體是明治時期人才培養的唯一力量D.外籍專家僅被明治政府用于人才培養方面20、大久保利通認為,鼓勵、扶植民眾經營實業,才是經濟現代化成敗的關鍵,政府應“予之以貸款,予之以扶植”。這一觀點最有可能出自( )A.《五條誓文》 B.《地租改正條例》C.《殖產興業建議書》 D.《宅地法》21.揭示歷史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是歷史學習的有效方法。下列因果關系表述正確的是( )A.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統治——拉丁美洲獨立運動B.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俄國加強了農奴制和中央集權C.美國內戰——美國贏得了獨立,消除了種族歧視D.明治維新——使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22.制作年代尺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圖年代尺反映了( )A.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 B.美國南北戰爭的過程C.俄國1861年改革的性質 D.日本明治維新的結果23.社會轉型指人類歷史上發生的結構性或根本性的社會變動,它是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所引發的超越原有社會模式的全方位、革命性的質變。下列事件屬于“社會轉型”的是( )A.啟蒙運動 B.彼得一世改革C.明治維新 D.美國內戰24.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都是不徹底的改革,其共同原因是( )A.用贖買的方式進行改革B.沒有伴隨而起的革命運動C.資產階級的力量強大D.屬于自上而下的改革25.法律文獻反映著國家發展的時代訴求。從下面兩部法律文獻的內容中可以看出其相同點是( ) 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農奴在獲得解放的同時,可以獲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須出錢贖買。——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頒布的廢除農奴制法令 從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軍隊。 ——1862年《解放黑人奴隸宣言》A.都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B.都調動了人民的熱情,增強了民族凝聚力C.都推動了民族解放,維護國家統一D.都改變了社會性質,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二、閱讀理解26、揭開殖民者虛偽的面紗,還原殖民地人民憤怒的咆哮,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探究歷史。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戳穿“善意”,揭開“自由”】材料一:不列顛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織機,毀掉了它的手紡車。英國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織品擠出了歐洲市場,然后是向印度輸入棉紗,最后就使這個棉織品的祖國充滿了英國的棉織品。——摘編自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你認為英國殖民者在印度追求的是自由貿易嗎?為什么?材料二: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瘋狂地掠奪貴重金屬,到處尋找金銀產地。16到18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共掠奪黃金250萬千克,白銀1億千克。葡萄牙殖民者僅在18世紀就從巴西掠奪了價值約10億美元的黃金、白銀和金剛石。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的掠奪給拉丁美洲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結合材料二,分析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爆發的原因。【沖天怒火,民族抗爭】材料三:圖一 圖二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結合圖片中人物的主要事跡,分析他們身上分別體現了什么精神。【同一旋律,命運迥異】材料四:英國殖民者供認:如果波悌亞和棉德土王不是我們的朋友,如果錫克人不參加我們的隊伍,如果旁遮普不保持平靜,我們圍攻德里是完全不可能的。材料五:圣馬丁曾說:“我并不尋求榮譽。”“我的劍絕不為爭權奪利而出鞘!”“只要秘魯和整個拉丁美洲真正獨立,我將遠遠地離開這里。”根據材料四、五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同是民族解放運動,為什么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取得了勝利,而印度民族大起義卻失敗了?2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萌芽已經慢慢發展起來,開始了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的工業革命。1804年,俄國生鐵產量為1030萬普特,英國僅800萬普特。但是到1825年,俄國由于缺少勞動力,產量減少至1000萬普特,英國卻增加到3700萬普特。——摘編自馬世力等主編《世界史綱》材料二:克里木戰爭中……俄羅斯軍隊在自己的領土上遭到了損失慘重的可恥的失敗。戰敗使俄國內外交困,民怨沸騰,進一步加深了封建農奴制的危機……俄國國內對農奴制度的反抗從18世紀起就穩步升級,在19世紀前40年里已經發生了幾百次起義。特別是一些感受到了西歐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青年軍官,他們回國后對俄國還保留農奴制和沙皇專制非常不滿,開始組織秘密團體,宣傳民主思想,準備依靠軍隊的力量推翻沙皇政府。——摘編自《新全球史》材料三:農奴制改革分化出了一大批破產的農民,他們不僅失去了土地,而且喪失了其他生產資料,淪為農村中的無產階級。這些農村無產階級和農奴制改革所造成的無地農民就形成了一支雇傭大軍,19世紀末,根據全俄人口調查材料可知,俄國雇傭工人大約已有1000萬……1865—1895年,俄國的鐵路已由3374俄里增至31728俄里。到19世紀80年代初,俄國已基本完成工業革命,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成為繼英、法、美之后的一大工業強國。——摘編自《俄國農奴制改革》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俄國1861年改革的背景。根據材料三,指出俄國農奴制改革的作用。綜上所述,請談談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2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奴隸制被廢之前,奴隸們在白人不在場的情況下唱謳歌自由的歌曲;現在他們公開唱這些歌了,如《我的行動不再受約束》《奴隸制已廢除》《主人跑了》等。——摘編自袁華清譯《美國黑人音樂史》聯系時代背景,材料一所述內容反映了美國黑人奴隸怎樣的時代訴求?材料二:1861年4月,南方軍隊挑起戰爭。戰爭初期,北方在軍事上屢屢失利。1862年9月,林肯發表《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馬克思稱其為“聯邦政府成立以來美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文件”。 1863年7月,葛底斯堡大捷。 1865年4月3日,北方軍隊占領“南部同盟”的“首都”里士滿。 1865年4月9日,“南部同盟”被迫向北方軍隊請降,美國內戰結束根據材料二,簡述《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頒布的背景。說明馬克思為什么稱其為“聯邦政府成立以來美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文件”材料三:19世紀60年代,美國在資本投資方面,有一美元投入制造業,就有七美元投入農業方面;全國勞動力有一半以上從事農業生產。到1900年,在美國國民生產總值中,制造業產值由1860年的33%增至58%;60%的勞動力從事非農業生產。——摘編自楊生茂、陸鏡生《美國史新編》根據材料三,指出19世紀中后期美國在經濟結構方面的變化。分析這一變化與美國內戰的聯系。2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德川幕府統治時期,各地藩國依然存在,并且擁有很大勢力,威脅著中央集權。且幕府統治下,絕大多數農民世世代代被綁在分給自己的那塊土地上,要向領主繳納沉重的實物地租,封建領主的殘酷剝削使農民非常貧困。時間長了之后各地農民也開始不斷地起義……1868年,日本開始改革。政府首先強制實行“版籍奉還”“廢藩置縣”政策,同時還建立起了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將天皇的權力集于一身;土地制度也進行了改革,開始允許買賣土地,并開始實行新的地稅政策;軍事方面,改革了軍隊的編制,頒布了征兵令;另外在教育、司法和交通方面也作出了全面的改革。這次改革后日本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并迅速成長為亞洲強國,乃至世界強國。——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材料二:當日本向著帝國主義不斷邁進大興擴張主義時,普通的日本民眾便不可避免地被戰爭裹挾,從而無差別地淪為維護專制統治與發動侵略戰爭的工具,給他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摘編自韓亮《近代日本“國民皆兵”體制的原點——山縣有朋的征兵制改革》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請你按照下面示例仿寫日本改革的其他方面內容。示例社會問題 解決措施 影響列藩擁兵割據,農民暴動頻發 改革軍隊編制,頒布征兵令,培養效忠于天皇的“武士道”精神 推動了日本軍隊的近代化,進一步鞏固了天皇的權力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一與材料二之間的關系。請舉一個日本“給他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的例子。綜上所述,指出日本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什么啟示。30、革命或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1861年俄歷2月19日,亞歷山大二世正式批準了改革法令。廢除農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農民實現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買賣、交換農民,也不能干涉農民的家庭生活。農民有權用自己的名字訂立契約、從事工商業活動,擁有動產和不動產,以及進行訴訟;還可以改變身份,成為市民或商人。其次,規定全部土地仍屬地主所有,農民可以按照規定贖買一小塊土地。——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下卷)》根據材料一并結合史實,說明亞歷山大二世改革是如何促進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材料二:如果我能拯救聯邦而不解放任何一個奴隸,我愿意這樣做;如果為了拯救聯邦,而解放所有的奴隸,我愿意這樣做;如果為了拯救聯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隸而保留一部分,我也愿意這樣做。根據材料二,概括林肯政府在內戰中的首要目標,并簡述他為實現這一目標所作的努力。材料三:1853年7月,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培里率軍艦到達江戶灣浦賀港,要求與日本締結商約,聲稱若遭拒絕將訴諸武力。日本無力阻擋,于1854年3月簽訂《日美神奈川條約》。隨后英、法、俄、荷等國也逼迫日本訂立了相同內容的條約。之后,外國商品大量涌入,充斥日本市場,使日本古老的傳統手工業紛紛倒閉、破產。——摘編自劉宗緒主編《世界近代史》根據材料三,概括當時日本面臨的危機,并簡述日本為應對危機所采取的具體措施。答案1-5CDBBD 6-10ADCDC 11-15BBACC 16-20CCDAC 21-25ABCDA(1)不是。原因:英國殖民者對印度進行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目的是使印度成為英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推動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西班牙和葡萄牙對拉丁美洲進行殘酷的殖民掠奪。(3)玻利瓦爾領導了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在他的帶領下,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等地獲得解放,他具有遠大的理想和憂國憂民的精神,他堅持不懈地抗爭,堅持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章西女王領導印度軍民抗擊英軍,最后壯烈犧牲,體現了她不畏強暴、反抗侵略的決心和勇氣以及捍衛民族尊嚴、熱愛祖國、勇于為國獻身的愛國主義精神。(4)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勝利的原因:拉丁美洲各地人民聯合起來、協同作戰,南北夾擊,共同打擊殖民者;廣大人民覺醒,為爭取民族獨立英勇斗爭;有統一的指揮;玻利瓦爾、圣馬丁等人的正確領導;西班牙、葡萄牙在殖民爭奪中力量日益衰落。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的原因:印度單靠一國力量;起義過程中沒有形成統一的領導,被英軍各個擊破;工業革命后,英國軍事實力強大。(1)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克里木戰爭戰敗加劇了俄國國內的矛盾;俄國國內對農奴制度的反對。(2)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勞動力;推動了俄國交通的發展;提升了俄國的綜合國力。(3)適合國情的改革能推動社會的進步;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需要適時進行改革,以適應社會的發展。28、(1)反映了黑人奴隸要求獲得解放、自由和平等的呼聲。(2)背景:內戰開始后,北方在戰場上處于劣勢。原因:《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調動了黑人奴隸的積極性,他們踴躍參軍作戰,扭轉了北方軍隊在戰場上的被動局面;廢除了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制,維護了國家統一。(3)變化:制造業獲得快速發展;農業從業人口下降。聯系:美國內戰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變化創造了條件。29、(1)【示例】社會問題: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要向領主繳納沉重的實物地租。解決措施:改革土地制度,允許買賣土地,并開始實行新的地稅政策。影響:土地所有權得到確認以后,土地所有者經營農業的積極性提高,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地稅改革使土地所有者越來越多地根據市場需要安排生產,促進了農村商品經濟發展,提高了政府財政收入,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2)關系: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但是,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舊制度的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日本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例子:1894—1895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甲午中日戰爭,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3)【示例】改革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動力;一個國家和民族不能墨守成規,應該與時俱進,順應時代潮流;只有改革創新,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等。30、(1)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廢除了農奴制,農奴獲得人身自由,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獲得自由的農民有權從事工商業活動,擁有動產和不動產,增加了社會消費力,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巨額的份地贖金為資本主義的發展積累了大量資金。(2)目標:維護國家統一。努力:1861年,面對南方軍隊挑起的戰爭,林肯領導聯邦政府,用武力捍衛國家統一,取得南北戰爭的勝利,避免了美國分裂;1862年,林肯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調動了農民和黑人奴隸的積極性,扭轉了戰場上的被動局面。(3)危機:美國培里艦隊強行打開日本國門,西方國家接踵而至,幕府統治發生動搖,日本面臨嚴重民族危機。措施:日本政府進行明治維新,實行一系列改革。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經濟上,推行地稅改革,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