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三加油珍藏卷8A卷(綱要上下+選必三本)1.關于傳統音樂,《周易》有所謂“先王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享祖考”之說。至春秋戰國又有“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這可以用來說明,傳統音樂A.順應了大一統的趨勢 B.由尊神靈走向重人倫C.由敬祖先走向重民本 D.維護了貴族等級秩序2.2016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邊緣的絲綢之路古道荒漠中發現了大片西漢時期的屯田(軍人以軍事建制墾荒種地)及官署遺址群,遺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等。這一發現蘊含的重要歷史信息是A.漢政府對西域實行有效治理 B.西漢政府保護絲綢之路暢通C.中原先進生產技術傳入西域 D.西漢時中原開始與西域交往3.魏晉時期,封爵是獲得政治權勢的重要途徑,“公侯之子孫”能輕易獲得上品。從下表出仕的統計中可以看出該時期父祖或本人有爵者(出仕) 父祖或本人無爵者(出仕)西晉 81 183東晉 130 108A.官員選拔的封閉性強化 B.普通的地方豪右出仕途徑拓寬C.中正品評評議權力削弱 D.社會各階層的流動性得到增強4.唐朝服飾多崇尚濃艷鮮麗之色,宋朝服飾卻崇尚簡潔、質樸,形成淡雅恬靜的著裝風格。如袁采在《世范》中講:“惟務潔凈,不可異眾。”宋朝服飾風格的變化說明了A.市民文化的影響擴大 B.理學思想影響社會生活C.重文輕武的風氣形成 D.積貧積弱導致民眾貧困5.從唐代傳奇《李黃》到宋人詞話《西湖三塔記》,再到明代馮夢龍的小說《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主要人物白娘子從一個故意害人的蛇妖形象發展成為大膽追求自由愛情的女性形象。文學作品中白娘子形象的變化根源于A.市民階層的精神追求 B.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C.封建綱常的不斷強化 D.心學下自我意識覺醒6.1907年清政府擬與英國借款修建蘇杭甬鐵路,激起江浙人民的憤怒,民眾要求拒借洋款。圖1描繪的是代表“民氣”之人向遠處的“拒款”射箭。這幅漫畫反映了圖1A.保路運動波及東南地區 B.江浙民眾反帝愛國呼聲C.國人抵制先進交通工具 D.革命黨人領導反帝斗爭7.1911年的《臨時約法》規定了國會包括彈劾權在內的很多職權,然而,約法規定的內閣制不同于其他國家,對內閣制特有的不信任投票權沒有具體規定,缺少不信任投票權和相應的解散權。這些規定意在A.落實分權制衡原則 B.探索中國特色政治道路C.限制袁世凱的權力 D.推進代議制的自我完善8.1938年,中共廣東省委號召廣大青年“到前線去,到軍隊中去,到敵人的后方去,參加自衛團,參加壯丁隊訓練,鞏固和增強前線戰斗的力量。”這一號召A.有利于廣東革命根據地鞏固 B.動員了廣大青年開展土地革命C.體現了中共的全面抗戰路線 D.為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做了準備9.下表為1958—1965年東部、中部及西部地帶基本建設投資額及比重的變化。這說明年份 投資額(億元) 比重(以投資總額為100)東部 中部 西部 東部 中部 西部“二五”時期 462.2 409.75 265.86 38.4 34.0 22.01963—1965 147.38 137.83 107.94 34.9 32.7 25.6A.中國的工業化取得巨大成就 B.中央經濟調整方針得到落實C.中蘇關系影響工業計劃實施 D.我國國民經濟結構臻于平衡10.1979年上海市勞模評選是改革開放初期上海進行的第一次勞模評選,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海市最廣泛、最集中的一次群眾性的評比。圖1本次勞模評選結構圖,這反映出本次評選圖1A.具有廣泛的行業代表性 B.評價標準強調職業分工C.忽視了科研人員的作用 D.適應了市場經濟的需要11.考古學家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廢墟中發現大量的印度形制的印章,在埃及三角洲白史前文化考古層中,發現了類以兩河流域裝飾神廟門臉的泥釘和拋光的圓錐體。這些考古成就,可用于說明A.長途貿易的發展 B.古代文明的交流C.手工業分工細密 D.古代帝國的擴張12.中世紀歐洲的社會秩序具有兩大根本特征:一是名義上存在“大一統”基督教會中的教會體系(亦稱教會帝國);另一個是事實上支離破碎的封建體系,即領主與附庸關系的契約觀念: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這反映了中世紀歐洲A.契約理念的萌發 B.世俗權力的加強C.“民族情感”的缺乏 D.新生產方式的孕育13.1664年出版的《貿易論》主張以人工財富和貨幣財富取代以土地為主的自然財富,強調以對外貿易取代國內自然財富的積累方式。這些觀念很快流行,英國掀起了海外探險、殖民和貿易的熱潮。據此可知,該理論A.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 B.推動了特許貿易制度的形成C.為資本原始積累進行了辯護 D.迎合了工業資產階級的需要14.18世紀末,秘魯耶穌教會教士胡安寫過這樣的詩句:新大陸就是我們的家園,它的歷史就是我們的歷史,我們應該到這段歷史中去尋找我們目前處境的原因。還有一批拉美作家通過自己的作品,來贊美自己的歷史、疆界和自然環境。這表明拉美地區A.民族獨立意識覺醒 B.民主思想廣泛傳播C.教會權威日趨衰落 D.民族革命任務艱巨15.1934~1935年,歐洲外交舞臺非常活躍(如下表所示)以下外交活動1934年8月 土耳其、希臘、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簽署《巴爾干公約》,相約在受到進攻時相互援助1934年9月 由法國倡議,國聯成員國聯合發電邀請蘇聯加入了國聯1935年4月 英國、法國、意大利建立聯合陣線,相約一致行動1935年5月 法國和蘇聯簽訂《法蘇互助條約》,蘇聯和捷克斯洛伐克簽訂《蘇捷互助條約》A.強化了巴黎和會勾畫的安全格局 B.暫時緩和了歐洲國家的緊張關系C.表明大規模戰爭的危險日益迫近 D.反映出蘇聯的國際環境顯著改善16.1990年,法德兩國聯合提議,就有關“政治聯盟”問題舉行一個會議。這一倡議,遭到英國撒切爾夫人的抨擊。同年,歐洲理事會決定于1994年開始經濟與貨幣聯盟第二階段。英國拒絕“單一貨幣”計劃,主張“共同貨幣”與各國貨幣一起使用。這些事例表明A.歐洲一體化向縱深發展 B.英國反對歐洲聯盟發行歐元C.英國正在醞釀脫歐公投 D.歐洲經濟開始了多領域合作高三加油珍藏卷8B卷(綱要上下+選必三本)1.歷史地圖可以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觀察下面示意圖,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夏、商、周時期圖例 △▲ 都城 ● 銅礦產地 ◆ 錫礦產地A.政治的中心主要是在南方 B.統治區域到達了珠江流域C.青銅原料分布在黃河流域 D.諸侯國都集中在都城附近2.西漢時出現了高頭大馬、葡萄、首蓿、胡桃、蠶豆、石榴等幾十種物產;這一時期絲和絲織品在西域各國受到廣泛歡迎,西域人學會了耕種、打井和煉鐵等技術并用于發展生產。這些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A.西漢經濟發展市場需求擴大 B.中國絲織品在西域備受推崇C.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 D.中外農業生產水平穩步提升3.下表為唐朝雇傭契約樣文的分類。這反映出當時按照雇傭契性質和勞動形態分類 雇主對勞動者實行承包任務式的雇傭契勞動者由主人代理與雇主簽訂的雇傭契某物品租價抵充雇價的雇傭契被雇者代雇主服官役的雇傭契僦(租賃)雇契A.經濟活動秩序趨于規范 B.經濟結構發生根本變動C.私營手工業的規模擴大 D.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4.宋孝宗在位27年,先后出任宰相的有17人,參知政事更是達到34人之多;同時,孝宗還恢復了宋代立國以來“異論相攪”的祖宗家法,提倡宰臣之間存有不同的政見;另外,還重用他當皇帝之前的部屬們制約宰臣,孝宗這些做法有利于A.保障國家決策正確 B.強化中央集權趨勢C.把控朝廷中樞權力 D.提高國家行政效率5.明代南京唐姓、周姓刻書坊最為有名,所刻戲曲本子多達二三百種。除了出版大批戲曲文本之外,還相繼出版印刷了許多小說。這些現象的出現A.沖擊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B.表明中國戲曲藝術走向成熟C.推動了雕版印刷技術的進步 D.適應了市民階層的文化需求6.1898年9月,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廢除變法措施;三年后,清政府推行“新政”,其內容與戊戌維新時期所頒布的改革舉措頗多相似,但更為廣泛深入。發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清朝統治危機日益加深 B.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C.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建立 D.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7.1916年,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反對婦女從父、從夫、從子的“三從”,主張婦女參政、夫死可以再嫁、交際自由、生活獨立。這反映出當時中國A.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B.愛國斗爭此起彼伏C.平等思潮影響廣泛 D.封建倫理受到沖擊8.圖1為1934年一位紅軍家屬給前方戰士書信的節選。該書信能夠佐證當時在春耕夏耕及秋收的時候,他們(政府)組織了耕田從,割禾隊,勞動互助社來幫助我們耕種收割……你們安心罷!家中沒有一件事要你們掛念的,蘇維埃給了我們一切……你們應該為蘇維埃運動而奮斗到底!沖破敵人五次‘圍剿’,爭取革命戰爭的全部勝利!圖1A.民眾對蘇維埃政權的認同 B.反“圍剿”革命斗爭取得勝利C.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的成就 D.土地革命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9.1949年天津解放后到50年代前期,黨和人民政府深入搬運工人群體開展工作,實施了如逐步消滅剝削,改善生活;建立并依托工會,加強勞動保護和救濟力度;開展系統的文化啟蒙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措施。這些措施A.推動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 B.有利于增強黨的政治凝聚力C.調動了社會主義建設熱情 D.順應了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10.1981年春,山東省在企業中率先試行經濟責任制改革,主要內容是通過承包劃分國家同企業之間、企業同職工之間的責權利關系,貫徹按勞分配的原則。當時這一改革旨在A.調動工農的生產積極性 B.根本調整國民經濟結構C.增強國有企業發展活力 D.發展杜會主義市場經濟11.《十二銅表法》規定債務人承認負債或法庭作出判決后,有30天的緩償期。若仍無法還債,債權人可將其拘禁。拘禁期間,債權人應向無力自備伙食的債務人提供每日一磅的谷物。若債務人最終無法償還債務,也無人為其代償或保證,債權人可將其殺死或賣至臺伯河以外的國家。這些規定A.對平民保護有限 B.中立色彩濃厚C.激化了社會矛盾 D.漠視個人生命12.有學者指出,巴格達城的碼頭停泊著各式各樣的船只,有戰艦和游艇,有中國大船。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和絲綢,從印度和馬來群島運來的香料和礦物,從斯堪的納維亞和俄羅斯運來的蜂蜜、黃蠟和毛皮,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和黑奴。據此可知A.阿拉伯帝國溝通了世界的貿易往來 B.奧斯曼帝國控制了東西方貿易通道C.新航路開辟使得三角貿易逐漸盛行 D.工業革命后英國成為世界貿易中心13.16世紀,英國都鐸王朝借助印刷品喚起人們對古代不列顛歷史、地理、風俗的興趣 。這一時期出現了《不列顛描述》、《不列顛尼亞志》、《大不列顛史》等大量編年史和地方志,莎士比亞的歷史劇等以歷史事件為素材的詩歌、散文、戲劇也深受民眾歡迎。這一現象A.反映了英國人民強化王權的愿望 B.體現資產階級的時代訴求C.適應了民族國家意識形成的需要 D.深受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14.表2為1820—1870年,英、法、德、美四國在某一方面占世界的比重變化情況。據此推斷,該數據可能是表2 (單位:%)年份 英國 法國 德國 美國1820 50 15—20 — 101840 49 — 12 111850 39 — 15 151870 32 10 13 23A.工業生產總值 B.殖民地面積 C.對外貿易 D.城市人口15.一戰后,西方殖民國家調整南亞、東南亞殖民政策。英國實行所謂憲政改革;美國實行“菲律賓化”,建立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荷蘭繼續奉行所謂給殖民地以權力和福利的“道義改革”。這些調整A.基于宗主國一戰后實力衰退 B.使古老亞洲民族意識開始覺醒C.旨在以退為進維護原有統治 D.旨在破舊立新直接控制殖民地16.下邊漫畫反映出A.發達國家是全球化主要受益者 B.反全球化已成為當今主流民意C.當今經濟全球化趨勢不可阻擋 D.維護國家主權必須抵制全球化珍藏卷8A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A B B B C C B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C C A C A珍藏卷8B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A C D A D A B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A C A C 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