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賓縣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第三次月考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袁行霈教授認為: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印度文明都處在相對集中的較小范圍,一旦遭到外族入侵或自然災害,就難以恢復;而中華文明所在范圍和回旋余地很大,便于吸納與整合不同民族的勢力和文化,也不致因地區性的自然災害而全體毀滅。這一觀點旨在( )A.從文化角度論證中華文明的包容性 B.從地理角度論證中華文明的連續性C.從文化角度論證中華文明的先進性 D.從地理角度論證中華文明的本土性2.春秋時期,中原各諸侯國因社會發展較四周戎狄蠻夷先進而自稱為華夏,一些諸侯國以“尊王攘夷”等號召組織同盟,合力對抗他們認定的所謂“夷狄”國家。據此可知 ( )A.周王室天下共主的地位得到加強 B.周邊“夷狄”民族的威脅增強C.華夏認同觀念得到發展 D.諸侯王對封建秩序的維護3.據《睡虎地秦簡》等記載,秦朝明確規定,為官不僅要有“五善”:忠信敬上、清廉毋謗、舉事審當、喜為善行、恭敬多讓;還應戒除奢侈無度、富貴生驕、任性亂為、冒犯上級卻不知危害、不禮賢下士而看重財貨等五種道德紅線行為。秦朝這一規定( )A.提升了官員的素質 B.加強了對基層官吏考核C.旨在培養良吏鞏固統治 D.維護了中央的權威4.秦漢時期的民族邊疆治理主要有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強調“仁德”,倡導感化;二是推廣農耕,改造或改變當地生產方式;三是移風易俗,大力進行華夏禮樂和習俗教育。這些措施( )A.促進了少數民族政權的封建化 B.體現了羈縻政策因俗而治特點C.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D.維護了宗藩關系的長期穩定性5.漢代后期,官員察舉無人監督,常常隨意推薦,且被舉薦者還會一輩子將察舉官視為恩主。曹魏帝國推行九品中正制,細化中正官的分級,并增設吏部的最終選拔權。選官制度的變化( )A.提升了官員素質 B.加強了中央集權C.擴大了統治基礎 D.穩定了社會秩序6.魏晉時期,江南地區壁畫通常以風景、生活為表現內容,而中原地區的壁畫往往以歷史和宗教為主題。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南北朝時中原地區的壁畫也開始描繪更多的世俗主題,如日常生活、風景和肖像。這一變化反映出魏晉南北朝時期( )A.藝術領域呈現出交融的趨勢 B.北民南遷促進區域文化整合C.社會經濟文化水平超過前代 D.繪畫主題政治生活色彩濃厚7.南朝時期,荊楚人民“寒食節”吃“麥粥”、“六月伏日,作湯餅”,湘州人民“亟乘輕船,載米粟及籠雞鴨”支援陳軍。此外,陳朝也曾明確要求“租田米粟、夏調綿絹絲布麥”。由這些現象可以推知南方( )A.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 B.稻麥輪作制度相當普及C.農副業多種經營日盛 D.農業生產呈區域化分工8.魏晉時期,逍遙自然成為士人的追求,對女子的評價也打破“三從四德”的標準,賞識知曉道義忠正廉潔的女性。注重內在修養、明理善辯的女性得到了士人的賞識。這反映出魏晉時期( )A.女性社會地位提高 B.儒家思想受到沖擊C.經濟重心加速南移 D.社會普遍崇尚自由9.下圖為唐代關于史官修史的相關規定。這些規定( )一、別置史館于禁中,史官臨時被召至史館修史 二、史官修史所用材料必須是由記注官每季報送史館的起居注 三、監修官專掌序贊總論A.表明史官制度的沿襲和演進 B.反映直書與實錄精神的傳統C.體現史學的官方化和壟斷化 D.說明史料征集范圍的多樣性10.唐代,一些大城市中出現了許多手工業作坊,有的稱為“鋪”“作鋪”,有的稱為“行”,作坊主是所謂的“長老”或“師”,他們同眷屬、徒弟在鋪的后面制造,在鋪的前面銷售。相同行業的手工業者還組織了各種行會。這反映出唐代( )A.重農抑商政策松弛 B.手工業者的地位較高C.坊市制度趨于崩潰 D.民營手工業得到發展11.據《貞觀政要》記載:唐太宗鑒于“隋代君主不責成臣下,事事親決”的情況,轉而采取先讓臣僚商量政事,提出意見,經宰相(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長官)籌劃統一、做出適當的決定,然后奏交批準頒行。唐太宗這一思想的推行( )A.減少了政府決策的失誤 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意在強化封建君主權力 D.體現了三省一體化趨勢12.盛唐詩人李白曾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表達自信與昂揚,現實主義詩人杜甫體會民間疾苦“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而晚唐詩人李商隱則傷感“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碧圃婏L格的差異反映了( )A.社會意識影響歷史走向 B.開放包容促進文化繁榮C.文學作品折射社會變遷 D.國家興衰決定詩人際遇13.宋代地方要員在離京赴任時,通常要當面向皇帝本人辭行,時稱“陛辭”。宋孝宗時,“靜江府李浩朝辭進對,上諭監事曰:相度以聞,官吏貪虐、庸懦、不任職,奏來?!庇纱丝芍氨蒉o”制度的設置旨在( )A.安撫離京官員的情緒 B.防止地方官擅用權力C.改善地方的政治風氣 D.對地方進行有效管控14.描繪北宋都城的水陸交通及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圖》中,缺乏兩種市井常見動物——馬和羊,畫面上,開封的大車都用黃牛或水牛拖拉。對這一信息解讀合理的是,宋代( )A.交通工具的落后導致馬匹供不應求 B.政府嚴格執行了重農抑商的政策C.文人階層對市井生活缺乏基本常識 D.邊患使政府加強對戰備物資的控制15.遼圣宗于1007年營建中京大定府。宋朝使節路振在《乘軺錄》中記載遼中京“幅員三十里”,王曾則記述該城方圓“四里許”。1956年,內蒙古文物工作隊對遼中京遺址進行了勘探和試掘,結果證明該城周長約一萬五千米。這說明( )A.實物史料價值低于文獻史料 B.文獻史料難以還原歷史的真相C.考古發現可以驗證文獻史料 D.記錄者的立場影響歷史的記述16.圖為同學總結的思維導圖。畫線的空白部分應為( )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A.因俗而治 習傳夷風 天下一家B.華夷同風 天下一家 習傳夷風C.天下一家 華夷同風 習傳夷風D.習傳夷風 華夷同風 天下一家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是之后,用事者爭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關中輔渠,靈軹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東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為溉田,各萬余頃。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勝言。然其著者在宣房。太史公曰: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遂至于會稽太湟,上姑蘇,望五湖;東窺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濟、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離碓;北自龍門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為利害也!余從負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詩而作河渠書。——摘自司馬遷《史記》材料二 據《新唐書地理志》所記載全國水利工程共236處,前期為155處,后期81處,前期約占三分之二弱。若以秦嶺及淮水以南為南方,以其北為北方,則北方前期水利工程占104處,南方51處,北方占三分之二強。但若加上前期隴右道地區的水利,則前期北方占十分之七八或更多。從后期南北地區情況看,后期81處水利中北方僅為14處,南方67處,南方占十分之八強。——摘編自姚漢源《中國水利史綱要》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西漢時期水利興修的特點及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代水利工程的分布概況及形成原因。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前期敦煌文化的內容極其豐富,西漢以來幾百年的發展為敦煌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絲綢之路的暢通,使得眾多商胡到來和定居,又為這里帶來了城外文化的精髓,儒學、佛學、道學和其他外來宗教學說在這里交相輝映。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活條件的改善,這一時期的莫高窟在形象塑造上、深受大唐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影響,繪塑的人物皆是豐盈潤澤,健碩強壯;壁畫內容不再追求苦行清修,轉而宣揚天國的歡樂和現世的幸福。畫面用色多濃郁華麗,與早期的古樸沉穩恰成對比,創作出的藝術品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據楊寶玉《敦煌史話》材料二 1900年5月,引起世界轟動的藏經洞被發現,部分當地官員認識到洞內文物價值,希望運到省城蘭州保存,但甘肅省政府以無暇籌措運費為由,拒絕這一提議。1907年后,西方國家派出的“深除隊”先后進入敦煌,大量文物就此流散世界各地,一度造成“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外國”的局面。1944年,國民政府在文化屆和社會輿論的強烈呼吁下成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新中國成立后,敦煌藝術研究所更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直接由中央文化部領導,增加人員編制,擴大工作范圍。1961年,莫高窟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擴建為敦煌研究院,成為目前世界史最大的敦煌相關研究實體,經過學人的努力逐漸形成了“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的局面。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改革開放以來,敦煌和莫高窟在絲綢之路上再度放出光輝,世界學者絡繹不絕,旅游者接踵于道。如今,人們正在領略著這份豐富絢爛的文化財富,整理研究,吸收運用。——據樊錦詩、趙聲良《燦爛敦煌》;寧可、郝春文《敦煌的歷史和文化》整理(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前期敦煌文化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分析20世紀以來影響敦煌學發展的主要因素,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文化傳承與保護的認識。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末五代時期,軍閥割據混戰、社會動蕩不安,行伍出身的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以后,毅然革除武將所憑恃的政治資本,奉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通過一系列政治變革,將國家治理方式由武轉文,以至于“今之武臣欲盡令讀書”。為了以本朝文人官僚取代前朝舊臣,將科舉取士規??涨皵U大,士大夫勢力迅速崛起,逐漸成為與皇權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官僚集團,形成了“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據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等材料二 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體系多頭分權,效率并不很高。但是,宋代沒有貴族,皇室和后族基本上都不參與政治,政府是由科舉出身的文官組成的。文官們有一定的文化素養,也有一定的辦事能力。但是,就宋代整體而言,并不是效率很好的政府。整個宋代有那么多著名的文人和思想家,可是真找不出一個像樣的政治家。政府內部黨爭不斷,許多賢達之士就在黨爭之中沖銷了彼此的貢獻,甚至于因此而犧牲了。宋代并沒有管制思想,也沒有官方欽定的理論,可是那么多思想家的自由競爭,并沒有真正形成一個像西方啟蒙時代一樣的風氣。——摘編自許倬云《許倬云說歷史:大國霸業的興廢》(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政治格局形成的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宋代“效率并不很高”進行合理解釋。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兩宋時期是不同政權并立的分裂時期,同時更是中華文明深度融合的新階段.多政權并立的分裂局面,并沒有破壞中華文明的整體性,反而彰顯了中華文明的整體性特征。首先表現在各政權內部構建的多民族共存、多制度并行、多層次管理的治理模式.這一模式有效處理了多民族國家的治理問題,是對秦漢以來統一多民族國家治理經驗的繼承與發展,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其次體現在兩宋時期不同民族的政權,共享相同的“天下秩序”理念,以共同的理念認識及處理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并付諸具體實踐。這一“天下秩序”寓含的正統觀念和朝貢秩序始終指向大一統格局。——摘編自黃純艷《從有宋一代政權格局透視文明統一性》材料是該學者從兩宋時期歷史發展中提煉的中華文明的特性。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另選中國某一歷史時期,提煉一個中華文明的特性,并予以闡釋。(要求:所選的歷史時期和提煉的特性均不得與材料重復,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參考答案1.B2.C3.C4.C5.B6.A7.A8.B9.C10.D11.A12.C13.D14.D15.C16.A17.(1)特點:政府主導,統治者重視;數量眾多,遍布全國各地;以引水灌溉工程為主。意義:促進了西漢農業發展,為西漢強盛奠定了基礎;起到防災減災作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2)概況:從時間上看,唐朝前期居多,后期較少;從空間上看,唐朝前期北方居多,唐朝后期南方居多。原因:唐朝前期,國家統一、政局穩定;國力強盛;統治者重視農業發展和水利工程建設。(任答一點)唐后期發生安史之亂,北方經濟遭受嚴重破壞;經濟重心開始南移。(任答一點)18.(1)特點:內容豐富;歷史底蘊深厚;中外文化交相輝映;整體風格積極健康,具有極強生命力。(2)因素:時局因素;政府因素;經濟因素;史料因素;學者因素。(任意回答三點即可)認識:文化遺產是人類的共同財富;文化傳承和文化保護對于傳承民族文化、保護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國家、社會、個人都應該重視文化保護與傳承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19.(1)原因:唐末五代軍閥割據的教訓;重文抑武政策的確立;科舉取士規模的擴大;士大夫勢力的崛起和文人官僚集團的形成。(2)解釋:中央和地方管理體系的分化事權造成管僚機構的重疊臃腫;政府內部的黨爭不斷和改革派與保守派的長期斗爭;相對自由開放的政治和思想環境。所有這些,嚴重削弱了宋廷的政治凝聚力,難以形成統-穩定的政策方針, 導致宋代“效率并不很高”。20.特性:從隋唐時期看中華文明的創新性。闡釋:隋唐時期,科舉制度形成并發展,采用考試的形式選拔官員,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擴大了統治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隋唐時期形成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確又彼此制約,提高了行政效率,完善了官僚體制。唐中期實行兩稅法,“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人丁為本”,改變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唐朝是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流傳下來的兩千多位詩人創作的近五萬首詩歌,締造了中國文學發展的又一高峰。隋唐時期的書法藝術融匯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創出新風格,顏體氣勢雄渾,柳體骨力遒勁,張旭、懷素的草書,飄逸多姿。隋唐時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眾多制度創新被后世沿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學藝術領域的創造更是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高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