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歷史考試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 意 事 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漢謨拉比將王室無力直接經營的土地分給不同階級的人耕種。大商人、手工業者和國家公職 人員的土地可以買賣,但買主必須接替以前的主人為國王服務并交租納稅;士兵的土地不準 買賣,但如果士兵退役,兒子可以繼承,并接替父親服役。漢謨拉比的這些土地政策A. 旨在鞏固王國集權統治 B. 造成土地分配嚴重不均C.加速了土地私有化進程 D. 大幅增加了國王的收入2.文獻記載,馬里帝國設立了市場管理機構來調節市場秩序,規定合理匯率……這里儲備了大 量的法官、教士和其他有學問的人,這種儲備是靠馬里國王穆薩慷慨地支付種種費用來維持 的。馬里帝國的這些措施A. 體現了兼容并蓄的統治策略 B.建立起政教合一的統治模式C. 有利于增強國家的治理能力 D. 強化了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力3.1538年,荷蘭著名地圖學家墨卡托出版了自己重新設計的著名的墨卡托雙重心臟形地圖。 地圖上北美首次被畫成一塊大陸,與亞洲的東端隔海峽(猜測中的阿尼安海峽,即后來的白令 海峽)相望。“北美洲”和“南美洲”這兩個地名也首次被使用。新型地圖的出版反映了A.航海技術的重大突破 B. 科學革命出現高潮C. 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 D. 全球聯系日益加強4.1520年,路德在《論基督徒的自由》和《教會被囚于巴比倫》等文章中指出,在上帝面前人人享有平等權利;無需宗教律法和神職人員作為中介;信仰的唯一依據是《圣經》。據此可知,馬丁 ·路德宗教改革A. 否定了基督教的宗教信仰 B.削弱了天主教會的宗教權威C. 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形成 D. 擺脫了宗教思想的長期束縛5.表1所示為1801—1850年俄國農奴起義的次數統計。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俄國 表 1時間 農奴起義次數1801—1810年 83次1811—1820年 124次1821—1830年 156次1831—1840年 143次1841—1850年 351次A. 工業革命激化社會矛盾 B.經濟與社會矛盾激化C. 西方啟蒙思想不斷傳入 D. 農奴制改革成效甚微6.在1883年《共產黨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利用了文化人類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原始社會不存在階級和階級斗爭,改變了之前《共產黨宣言》將社會主義實現以前的一切社會的歷史都視為階級斗爭的歷史的觀點。這反映出A.恩格斯否定了階級斗爭學說 B.科學社會主義的自我批判C. 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特點 D. 馬克思主義影響文化人類學7.根據統計,非洲74%的國界由幾何線劃分,僅26%是自然邊界。英國安尼學者指出,尼日利 亞與喀麥隆邊境地區民族“支離破碎”“相當混亂”,是歐洲人分割邊界的結果。由此可見,非 洲這種國界劃分方式A. 削弱了地方分裂勢力 B.反映出列強侵略手段殘暴C.開啟了非洲民族意識 D. 為之后民族沖突埋下禍根8.1826年,拉美國家代表會議在巴拿馬召開。與會國達成協定:締約國承諾在遭受西班牙或其他外部勢力攻擊時提供軍事援助,包括陸軍和海軍支持,建立聯合軍事司令部以協調行動。這一協定內容旨在A. 維護拉美國家主權安全 B.促進美洲國家經濟合作C.共同抵制歐洲殖民勢力 D. 解決美洲國家內部紛爭9.20世紀初,美國總統塔夫脫提出“用金元代替槍彈”的外交政策,鼓勵和支持銀行家擴大海外投資。他要求維護拉美及亞洲地區穩定,防御歐洲國家對美洲的經濟滲透。塔夫脫的“金元外交”實質上是A. 鞏固美國霸權地位的方式 B.以和平手段解決國際爭端C. 美國擴張主義的經濟手段 D. 解決國內經濟危機的對策10.1892年,法國制定新關稅條例,在法屬殖民地由法國人壟斷進出口貿易,所有法國貨均可免稅輸入,非法國貨則需繳納高額關稅。1890年至1915年,英、德在阿根廷、巴西和烏拉圭投人約40億美元,控制了這三國全部商業收入的46%。這反映出當時A. 資本輸出成為新殖民手段 B. 經濟競爭與霸權的轉移C.西方大國加緊對外經濟擴張 D. 法國對外貿易日益出超11.有人說,在1920年至1939年執政的英國首相中,沒有一位真正信任國聯。《國際聯盟盟約》雖然作出了對侵略國家實行制裁的一般規定,卻并沒有對“侵略”“侵略者”作出明確的闡釋, 也沒有就采取制裁行動的程序與步驟作出進一步的具體規定。材料可用來說明國聯A.僅代表了強國的利益 B.難以應對國際性危機C. 未構建集體安全機制 D. 決策機制存在著缺陷12.1900年12月,列寧在國外創辦了《火星報》,通過秘密方式將報紙運回國內,在工人群眾中散發。以《火星報》為紐帶,列寧將俄國各地的馬克思主義者團結到自己周圍。據此可知,列 寧創辦《火星報》A. 為布爾什維克成立準備了條件 B. 推動了俄國革命階級聯合C.旨在提高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 D. 為十月革命作了組織準備13.一戰期間,英國從印度征募新兵1161789人,派出海外作戰1215338人,死傷101439 人。印度人還向英國政府“捐贈”了11550萬鎊的“戰時貢獻”,這個數字大大超過一戰期間 印度平均每年賦稅收入總額。這表明一戰A.加劇了英國對印度殖民掠奪 B. 激發了印度人的愛國情感C. 改變了英印殖民關系的性質 D. 加劇了英國殖民統治危機14.1938年3月,卡德納斯將墨西哥國民革命黨改組為革命黨,并在各地工人、農民、軍人和民眾團體中設立基層組織,中央設立工人、農民、軍人和民眾四個部,并將墨西哥工會、農會等 其他全國性群眾組織納入革命黨。這些舉措A. 有利于鞏固資產階級政權 B.削弱了政府主導作用C.降低了工農兵的政治地位 D. 建立了自由選舉制度15.1935年意大利人侵埃塞俄比亞,國際聯盟宜布對意大利進行經濟制裁,卻沒有將工業命脈 石油和鋼鐵等資源列人禁運范圍。材料信息可說明當時A. 意大利主導國聯安全體系 B. 英法等國推行綏靖政策C.國聯集體安全體系已瓦解 D. 國際聯盟缺乏制裁機制16.圖1所示為二戰時期某一重大事件。該事件A. 終結了太平洋戰爭 B. 導致日本政府無條件投降C. 導致美國社會動蕩 D. 促使二戰發展到全球階段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在古希臘神話中,我們能看出一種迥異的文化基本精神。希臘諸神沒有被塑造成干癟 僵硬的道德偶像,而是一些相貌俊美、體魄健壯的有血有肉的生靈,尤其是以宙斯為首的奧 林匹斯諸神(他們的故事構成了希臘神話傳說的主要內容),其形體的健美和力量的卓越成 為希臘人的生活理想;在希臘神話中是神人同形同性,神人對于凡人來說是一種更高的現 實,是一種美的理想,神的存在是人的生活的另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人超越了他自身的 有限性和缺憾性。另外,在希臘神話中,神界的統治權幾度易手正是通過禁忌一放逐—反 叛—取代的途徑而實現的,從子繼父業到遵循一種民主原則和睦相處,他們在神界中的地位 類似于后來羅馬元老院的元老或英國上議院的議員,宙斯的形象也不像其父或其祖父那樣 是一個專橫跋扈的專制君主,而是像一位有威望的元老院領袖或世襲貴族議院議長,其后這 種奧林匹斯的民主精神又衍生出各種形式的政體形式。此外,在古希臘,神的更迭是通過一 種自我否定的暴力方式實現的,從烏拉諾斯到克洛諾斯再到宙斯,所經歷的過程都大體相 同,這種維系神系更新和發展的自我否定機制使希臘神話表現出一種新的新陳代謝和以變 革為本質的社會進化思想。這些希臘神話的內涵構成了整個西方文化基本精神的雛形,萌發于希臘神話的西方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影響了西方社會的歷史 面貌。——摘編自趙林《西方文化的傳統與演進》(1)根據材料,概括古希臘神話的主要特征,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歷史研究的角度,指出古代神話的歷史價值。(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760年前后, 一些拉美土生白人不再認為自己是原有種族的后裔,開始把自己看作是 居住地的子女。他們從感情上脫離了自己的血緣“同胞”,否認西班牙白人是自己的父輩和 兄弟,而把這種稱呼贈給了當地原住民。他們自稱為“美洲人”,以此有別于他們所痛恨的歐 洲人,并將自己的祖國與遙遠的宗主國對立起來。到18世紀末葉,墨、秘、委、智出現了一批 要求獨立的鼓吹者。他們反復使用一些詞匯——祖國、家園、民族、我們的美洲、我們的美洲 人,向人們灌輸民族獨立的思想。這些思想不僅體現在文化上,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影響了 拉美的人們,為即將到來的拉美獨立運動進行了革命的宣傳與鼓動。愛國者們還設計了“四 色旗”作為戰斗的旗幟,白、藍、黃、紅顏色相間,象征境內四大種族——土生白人、印第安人、 黑人和混血種人——的大團結。這充分體現了拉美殖民地新興民族的最終形成。——摘編自張家唐《論拉美民族獨立意識的形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8世紀拉美民族獨立意識形成的歷史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8世紀拉美民族獨立意識形成的歷史作用。(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學術界從各個角度對列寧新經濟政策作了廣泛、深入的研究。有的學者從決策角度,重 點考察新經濟政策的決策過程;有的學者從發展哲學的角度,重點研究新經濟政策中漸進發 展(迂回發展)的思想,還有學者從政治學角度出發,重點闡述了新經濟政策的政治功能,等 等。有些學者從新經濟政策本身所包含的改善民生的內容,指出新經濟政策主要是列寧為 了應對“戰時共產主義”造成的國內政治危機,而采取的一系列恢復國民經濟、改善民生的重 要措施。——摘編自孫天龍《民生視角下的列寧新經濟政策及其現實意義》選取材料中有關列寧新經濟政策的某一個角度,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論,表達清晰。)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在20世紀20年代的歐美各國,和平主義成為一種社會潮流。1919年,英國在倫敦修 建了著名的塞諾塔夫紀念碑。從此,每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停戰日,人們都會在紀念碑前堆 滿鮮花和由紅色小花做成的花環,緬懷那些在一戰中陣亡的人們,表達自己的反戰與和平訴 求。1928年8月27日,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在巴黎簽訂了《非戰公約》。《非戰公約》的主 要內容是:締約各方“斥責用戰爭來解決國際糾紛,并在它們的相互關系上廢棄戰爭作為實 行國家政策的工具”;締約各方之間“可能發生的一切爭端或沖突,不論其性質或起因如何, 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處理或解決”;其他國家均可加入。該公約于1929年7月25日生效, 到1933年共有63個國家加入。——摘編自徐藍《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歐美和平運動的發展》材 料 二和平主義是把和平作為最高奮斗目標的理想主義,它反映了人類對和平的不懈追求。 和平主義運動無疑具有積極影響,但是和平主義籠統地反對一切戰爭,詛咒一切暴力,而沒 有區分戰爭的實質,它為綏靖提供了基礎,贏得了輿論的支持,英國的綏靖政策正是在和平 主義日益高漲的前提下走上了高潮的。——摘編自岳澎《從英國的和平主義運動看其綏靖政策》(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二三十年代“英國的綏靖政策正是在和平主義日益高漲的前提下走上了高潮的”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英國和平主義運動。(8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