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考押題卷】2025年高考歷史熱點難點考前沖刺 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考押題卷】2025年高考歷史熱點難點考前沖刺 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高考歷史考前沖刺押題預測 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
一.選擇題(共20小題)
1.(2024 九江模擬)先秦時期的生產工具——錢、刀,在失去實用工具功能之時,通過銘鑄“匕”“化”“釿”“刀”等價值單位,標明所代表的交換價值——面值,完成了第一次標準化,成為了最早的金屬鑄幣。據此可知,當時貨幣(  )
A.部分源于生產工具 B.逐漸實現統一
C.質地已經發生改變 D.形成途徑多樣
2.(2025 惠東縣模擬)秦統一貨幣以來,貨幣運行便在上、下兩個層面存在。秦朝以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上幣貴重易攜帶,下幣低廉易日用,隨著后世社會經濟發展、變遷,逐漸演化為政府財政稅收與民間日常用度的上下之分和商業資本循環與小農經濟運行需求的上下之分。據此可知,這一貨幣制度設計(  )
A.促進了封建等級秩序逐漸瓦解
B.是政府重農抑商政策的體現
C.阻礙了全國性統一市場的發展
D.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
3.(2024 山東二模)五銖錢是中國古代使用時間最長的錢幣,其重量標準自漢武帝確定后七百多年間基本沒有變化,唐朝新鑄造的開元通寶錢也是以五銖為重量基礎。這主要是因為五銖錢(  )
A.實現了技術上重大突破
B.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
C.防止了盜鑄者磨邊盜銅
D.推動了政治上的大一統
4.(2024 江西模擬)北魏大臣高謙之認為,“錢貨之立,本以通有無,便交易,故錢之輕重,世代不同”“政興不以錢大,政衰不以錢小”“今寇難未除,州郡淪敗,民物凋零,軍國用少,別鑄小錢(即將錢幣分量減輕而幣值不變),可以富益”。這反映了北魏(  )
A.別鑄小錢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B.通過幣制改革實現社會穩定
C.統治者鑄錢斂財的貨幣觀念
D.正確借鑒了歷代錢法的得失
5.(2024 雅安模擬)唐朝實行“錢帛兼用”的貨幣體系,不過有部分官員反對賦稅征錢。他們認為,“所取于人,不逾其分。租出谷、庸出絹、調雜出繒纊布麻”“今兩稅出于農人,農人所有,唯布帛而已。”這一主張反映出當時(  )
A.商品經濟發展日趨緩慢
B.農民經營形式相對單一
C.農民賦稅負擔不斷加重
D.精耕細作農業得到推廣
6.(2024 甘肅模擬)不同于魏晉時期民間私鑄“土錢”的多樣式,唐朝尤其是開元通寶發行后,私錢完全仿照官錢鑄造,“公鑄者號官爐錢……富商往往藏之,以易江淮私鑄者”。這一現象表明(  )
A.貨幣鑄造逐漸走向規范化
B.官私手工業技藝存在差異
C.貨幣與國家認同密切相關
D.政府的經濟管控能力增強
7.(2024 靖遠縣模擬)北齊初年,沿用東魏永安五銖錢,雜用其他錢幣。北齊文宣帝執政后,開始鑄造新的錢幣——“常平五銖”,“常平”源于戰國時期李悝在魏實行的平糴法,即政府于豐年購進糧食以儲存,歉年賣出所儲糧食。由此可推知,文宣帝此舉意在(  )
A.穩定社會經濟秩序 B.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C.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D.將鑄幣權收歸中央
8.(2024 重慶模擬)戰國時期秦國錢幣已用作法律上的獎金、罰款和贖罪金。《秦律》把罰款叫做“貲布”,把贖“黥”“遷”(流放)罪的錢叫做“贖黥”“贖遷”。《秦律》規定對盜竊犯判刑的輕重,所盜竊財物折合成錢的數額是標準之一、這反映了當時(  )
A.秦幣通行天下 B.秦法繁復嚴苛
C.經濟犯罪猖獗 D.商品經濟發展
9.(2023 越秀區校級一模)元朝鑒于宋、金錢幣短缺的不足,將紙幣作為主要貨幣。使用紙幣后,“諸路通行,稅賦并聽收受”“以購商物,以取其售物之售價”“各人皆樂用此幣”。由此可見,元朝發行紙幣(  )
A.縮小了南北經濟差異 B.加速了小農經濟瓦解
C.推動了經濟貿易發展 D.促進了手工工場出現
10.(2023 宣城模擬)民國初期,“各地貨幣‘兩’的標準有170余種”,各省地方銀行如直隸省銀行、山西晉勝銀行大量發行紙幣,英、法、美、日、墨等國鑄造的銀元也流入中國市場,外國銀行還有在中國發行紙幣的特權。這一狀況(  )
A.阻隔了區域間商貿聯系
B.提高了商品貿易的成本
C.促使軍閥割據混亂局面形成
D.便利了列強對華的資本輸出
11.(2023 鄱陽縣校級一模)如表為19291934年中國白銀流入和流出情況統計表(單位:百萬元),中國的應對措施是(  )
年份/指標 流入 流出 流入減流出
1929 189.2 24.3 164.9
1930 159.8 55.4 104.4
1931 118.2 47.4 70.8
1932 96.5 106.9 ﹣10.4
1933 80.4 94.8 ﹣14.4
1934 10.8 267.5 ﹣256.7
A.放棄銀本位制,進行法幣改革
B.開始發行金圓券和銀圓券
C.廢兩改元,真正確立銀本位制
D.請求國際金融組織的援助
12.(2023 石家莊模擬)從鑄造“半兩”錢開始,貨幣主要以重量為名。唐高祖下詔鑄“開元通寶”錢,此后歷代錢幣均稱“通寶”或“元寶”,錢幣上不再標識重量。唐代的幣制改革(  )
A.推動了白銀成為主要貨幣
B.反映了政府信用體系的發展
C.體現了國家鑄幣技術提升
D.適應了政府稅制改革的需求
13.(2023 香坊區校級三模)從秦至隋朝,銅幣錢文是貨幣重量的大小。而到了唐代,表示錢幣重量的錢文消失了,代以“通寶”這類寫有國號、年號或者吉利語的錢幣。這一變化說明(  )
A.貨幣經濟占據商業主導地位
B.貨幣的政府信用性日漸突出
C.貨幣由多樣化逐漸趨向單一
D.金屬貨幣被紙制貨幣所取代
14.(2023 大同三模)《大明律 刑律》“詐偽”中的“私鑄銅錢”條規定:凡私鑄銅錢者,絞……若將時用銅錢剪錯薄小,取銅以求利者,杖一百。“偽造寶鈔”條規定:若將寶鈔挑剜補、犢描改以真作偽者,杖一百,流三千里。據此可知當時(  )
A.貨幣供求矛盾嚴重制約經濟發展
B.政府重視對經濟關系的法律調整
C.流通的貨幣以貴金屬和紙幣為主
D.拜金主義導致社會欺詐行為泛濫
15.(2023 吉林三模)明代小說《金瓶梅》中,西門慶派仆人到京城辦事,路費是二十兩銀子;西門慶家的伙計,每月工錢是二兩銀子;教彈唱的樂師,每月工錢五兩銀子;剃頭匠給西門慶篦頭、按摩、挖耳、給小公子理發,手工費五兩銀子。上述材料說明(  )
A.明代中后期白銀已經成為廣泛流通的貨幣
B.作為支付手段白銀體現了較好的儲藏價值
C.糧食作物產量提高銅錢大量兌換成了白銀
D.商業繁榮發展需要重金屬充當流通的貨幣
16.(2023 蘇州三模)秦國服4年的勞役者如果向官府領取衣服,按布錢比價,“錢十一當布”,冬衣每人繳110錢,即10個布,夏衣每人繳55錢,即5個布,可以繳布,也可繳錢。秦幣分為黃金、布、半兩錢三等。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
A.“布”在秦國具有貨幣功能
B.秦國民眾承擔的徭役種類多
C.古代賦役征發以土地為依據
D.秦國貨幣體系極為混亂復雜
17.(2023 麒麟區校級模擬)晚清時期,我國貨幣制度發生重大變化,政府發行銀元、銅元,傳統典當行發行銀錢票,外商銀行、中國人創辦的銀行以及各省官銀局發行各種紙幣,各類幣種之間沒有合理協調機制。這種現象(  )
A.動搖了中央集權的政體
B.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C.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D.抵制了西方勢力的入侵
18.(2023 涼山州三模)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市場上鈔(紙幣)價降到“每鈔千貫值銀四五錢”(一兩相當于10錢),而官府以“每鈔千貫征銀五兩”的標準向民眾強行攤派。江南地區“每鈔千貫值銀一錢”,而官府從市場收鈔價格是“每千貫可值銀三兩”。由此可知當時(  )
A.國內貿易存在著區域差異
B.政治腐敗遍及全國各地
C.賦役制度的改革勢在必行
D.國家治理存在失效風險
19.(2025 南昌一模)咸豐三年(1853年)清廷開始鑄造當十、當五十、當百、當五百、當千大錢。大錢發行以后,未及一年,盜鑄如云而起……利之所在,雖治以棄市之罪,趨者若鶩。這反映出晚清當時(  )
A.工商業迅猛發展增加貨幣需求
B.封建統治危機不斷加劇
C.對外戰爭擴大影響了財政運作
D.對貨幣鑄造管制的失控
20.(2024 宜春模擬)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行第一套人民幣,共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50000元12種面額。1955年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行第二套人民幣,其中紙幣共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10元11種面額,硬幣則有壹分、貳分、伍分3種面額。這一變化反映了我國(  )
A.經濟發展取得明顯成績
B.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突出
C.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
D.貨幣體系得以最終形成
二.材料題(共1小題)
21.(2024 紹興二模)貨幣在經濟發展歷程中的作用越來越大。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又,民用錢,郡縣不同:或用輕錢,百加若干;或用重錢,平稱不受。法錢不立,吏急而壹之庫,則大為煩苛,而力不能勝;縱而弗呵庫,則市肆異用,錢文大亂。茍非其術,何鄉而可哉!……于是悉禁郡國毋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錢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錢不得行,諸郡國前所鑄錢皆廢銷之,輸入其銅三官。而民之鑄錢益少,計其費不能相當,唯真工大奸乃盜為之。”
——引自(東漢)班固《食貨志(下)》
材料二 蓋自國初以來有銀禁,恐其或閡錢鈔也,而錢之用不出于閩、廣,宣德、正統以后,錢始用于西北,自天順、成化以來,鈔之用益微矣。……竊以為今日制用之法,莫若以銀與錢鈔相權而行,每銀一分易錢十文,新制之鈔每貫易錢十文,四角完全未中折者每貫易錢五文,中折者三文,昏爛而有一貫字者一文,通詔天下以為定制而嚴立擅自加減之罪,雖物生有豐歉、貨直有貴賤,而銀與錢鈔交易之數一定而永不易,行之百世,通之萬方。
——摘自丘濬《大學衍義補 治國平天下之要 制國用 銅楮之幣》
材料三 長時間以來美元霸權地位的維持離不開其高度發達的金融市場,因此金融發展水平的提升將會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一步,“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為此提供了契機。中國金融機構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大量的融資支持,據《中國“一帶一路”貿易投資發展報告2021》公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末已有11家中資銀行在29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了近80家一級分支機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更是樹立了國際多邊合作的新典范。
——引自陳果、姚皓天《人民幣國際化:背景、機遇與投資機會》
(1)根據材料一,概括漢武帝時期推行的貨幣政策及其背景,并結合所學,寫出“三官錢”所指錢幣的名稱。
(2)根據材料二,概括丘濬針對當時貨幣制度所提出的建議及其依據。結合唐朝至明朝賦稅制度的相關史實,概述這一時期白銀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的變化。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簡析“人民幣國際化”的推動因素,并用一句話指出亞投行設立的現實意義。
高考歷史考前沖刺押題預測 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20小題)
1.(2024 九江模擬)先秦時期的生產工具——錢、刀,在失去實用工具功能之時,通過銘鑄“匕”“化”“釿”“刀”等價值單位,標明所代表的交換價值——面值,完成了第一次標準化,成為了最早的金屬鑄幣。據此可知,當時貨幣(  )
A.部分源于生產工具 B.逐漸實現統一
C.質地已經發生改變 D.形成途徑多樣
【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材料“先秦時期的生產工具——錢、刀,在失去實用工具功能之時,通過銘鑄‘匕’‘化’‘釿’‘刀’等價值單位,標明所代表的交換價值——面值”可知,原來一些青銅生產工具失去其生產的功能轉化為貨幣符號,說明當時的部分貨幣源于生產工具,A項正確;
貨幣實現統一是在秦國完成統一后,排除B項;
當時貨幣質地仍是金屬,排除C項;
材料無法得出貨幣形成途徑多樣的結論,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2025 惠東縣模擬)秦統一貨幣以來,貨幣運行便在上、下兩個層面存在。秦朝以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上幣貴重易攜帶,下幣低廉易日用,隨著后世社會經濟發展、變遷,逐漸演化為政府財政稅收與民間日常用度的上下之分和商業資本循環與小農經濟運行需求的上下之分。據此可知,這一貨幣制度設計(  )
A.促進了封建等級秩序逐漸瓦解
B.是政府重農抑商政策的體現
C.阻礙了全國性統一市場的發展
D.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
【分析】本題側重于考查中國貨幣的演變進程,解題關鍵信息是“秦統一貨幣以來,貨幣運行便在上、下兩個層面存在。秦朝以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上幣貴重易攜帶,下幣低廉易日用,隨著后世社會經濟發展、變遷,逐漸演化為政府財政稅收與民間日常用度的上下之分和商業資本循環與小農經濟運行需求的上下之分”。
【解答】A.貨幣運行在上、下兩個層面存在與封建等級秩序的瓦解無關,排除;
B.這樣的設計將會阻礙農業經濟的發展,排除;
C.據材料可知,秦代貨幣制度在設計方面存在割裂性,表現為政府財政稅收與民間日常用度的上下之分、商業資本循環與小農經濟運行需求的上下之分,這樣的制度設計不利于維護國家對貨幣的統一管理,阻礙了全國統一市場的發展,正確;
D.這一制度設計抑制了商品經濟同小農經濟之間的循環往來,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
故選:C。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中國貨幣的演變進程,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
3.(2024 山東二模)五銖錢是中國古代使用時間最長的錢幣,其重量標準自漢武帝確定后七百多年間基本沒有變化,唐朝新鑄造的開元通寶錢也是以五銖為重量基礎。這主要是因為五銖錢(  )
A.實現了技術上重大突破
B.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
C.防止了盜鑄者磨邊盜銅
D.推動了政治上的大一統
【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貨幣的演進,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貨幣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其形態、標準的變化是由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決定的,五銖錢的重量標準長期沒有變化是因為適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B項正確;五銖錢仍然是銅幣,沒有實現技術上的重大突破,排除A項;五銖錢有利于防止盜鑄者磨邊盜銅,但防止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五銖錢本身是實現大一統之后的產物,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4.(2024 江西模擬)北魏大臣高謙之認為,“錢貨之立,本以通有無,便交易,故錢之輕重,世代不同”“政興不以錢大,政衰不以錢小”“今寇難未除,州郡淪敗,民物凋零,軍國用少,別鑄小錢(即將錢幣分量減輕而幣值不變),可以富益”。這反映了北魏(  )
A.別鑄小錢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B.通過幣制改革實現社會穩定
C.統治者鑄錢斂財的貨幣觀念
D.正確借鑒了歷代錢法的得失
【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貨幣的演進歷程,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中國古代貨幣的演進歷程。
【解答】根據材料“政興不以錢大,政衰不以錢小”“今寇難未除,州郡淪敗,民物凋零,軍國用少,別鑄小錢(即將錢幣分量減輕而幣值不變),可以富益”可知,北魏時期,統治者試圖通過減輕錢幣分量的方法獲取更多的財富,體現了鑄錢斂財的貨幣觀念,C項正確;
材料未涉及別鑄小錢與商品流通之間的關系,排除A項;
材料并未強調幣制改革與社會穩定的關系,表述不準確,排除B項;
材料體現不出北魏正確借鑒歷代錢法得失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貨幣的演進歷程,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2024 雅安模擬)唐朝實行“錢帛兼用”的貨幣體系,不過有部分官員反對賦稅征錢。他們認為,“所取于人,不逾其分。租出谷、庸出絹、調雜出繒纊布麻”“今兩稅出于農人,農人所有,唯布帛而已。”這一主張反映出當時(  )
A.商品經濟發展日趨緩慢
B.農民經營形式相對單一
C.農民賦稅負擔不斷加重
D.精耕細作農業得到推廣
【分析】本題考查了貨幣的演進,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材料可知,唐朝雖然實行“錢帛兼用”的貨幣體系,但部分官員反對賦稅征錢,他們認為老百姓只有布帛而已,這反映了農民經營形式相對單一,主要依靠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為生,B項正確;隋唐時期,商品經濟發展呈現繁榮局面,排除A項;兩稅法簡化稅收名目,有利于減輕農民負擔,排除C項;材料反映唐朝部分官員對征稅形式的態度,說明農民經營形式相對單一,與精耕細作農業的推廣無關,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
6.(2024 甘肅模擬)不同于魏晉時期民間私鑄“土錢”的多樣式,唐朝尤其是開元通寶發行后,私錢完全仿照官錢鑄造,“公鑄者號官爐錢……富商往往藏之,以易江淮私鑄者”。這一現象表明(  )
A.貨幣鑄造逐漸走向規范化
B.官私手工業技藝存在差異
C.貨幣與國家認同密切相關
D.政府的經濟管控能力增強
【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貨幣的演進,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據材料可知,與魏晉時期相比,唐朝的私錢完全仿照官錢鑄造,且富商將政府鑄造的貨幣去換取私錢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貨幣鑄造逐漸走向規范化,A項正確;
材料中沒有描述手工業技藝的信息,排除B項;
材料描述的政府行為,而非國家認同,排除C項;
材料描述的是貨幣鑄造的規范化,沒有體現政府經濟管控能力的增強,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貨幣的演進,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7.(2024 靖遠縣模擬)北齊初年,沿用東魏永安五銖錢,雜用其他錢幣。北齊文宣帝執政后,開始鑄造新的錢幣——“常平五銖”,“常平”源于戰國時期李悝在魏實行的平糴法,即政府于豐年購進糧食以儲存,歉年賣出所儲糧食。由此可推知,文宣帝此舉意在(  )
A.穩定社會經濟秩序 B.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C.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D.將鑄幣權收歸中央
【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材料表明北齊文宣帝時期,鑄造了統一的貨幣,這有助于穩定經濟秩序,并且“常平”也是為了穩定糧食價格和經濟秩序,A項正確;
材料體現還有貨幣,不是片面的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排除B項;
材料不涉及稅收情況,不能得出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排除C項;
材料只是體現開始鑄造新的錢幣,不涉及將鑄幣權收歸中央,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8.(2024 重慶模擬)戰國時期秦國錢幣已用作法律上的獎金、罰款和贖罪金。《秦律》把罰款叫做“貲布”,把贖“黥”“遷”(流放)罪的錢叫做“贖黥”“贖遷”。《秦律》規定對盜竊犯判刑的輕重,所盜竊財物折合成錢的數額是標準之一、這反映了當時(  )
A.秦幣通行天下 B.秦法繁復嚴苛
C.經濟犯罪猖獗 D.商品經濟發展
【分析】本題考查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秦國將錢幣用于法律上的獎金、罰款和贖罪金,而且有相應的名稱,同時《秦律》規定對盜竊犯判刑的輕重,所盜竊財物折合成錢的數額是標準之一,這些現象說明戰國時期的秦國貨幣流通較為頻繁,反映了當時商品經濟發展,D項正確;
秦國尚未統一全國,并不能通行全國,排除A項;
通過材料信息并不能判定秦法繁復嚴苛,排除B項;
在法律中使用貨幣不等于經濟犯罪猖獗,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9.(2023 越秀區校級一模)元朝鑒于宋、金錢幣短缺的不足,將紙幣作為主要貨幣。使用紙幣后,“諸路通行,稅賦并聽收受”“以購商物,以取其售物之售價”“各人皆樂用此幣”。由此可見,元朝發行紙幣(  )
A.縮小了南北經濟差異 B.加速了小農經濟瓦解
C.推動了經濟貿易發展 D.促進了手工工場出現
【分析】本題考查我國的貨幣制度,需要結合我國貨幣制度的特征來解答。
【解答】根據材料“諸路通行,稅賦并聽收受”“以購商物,以取其售物之售價”“各人皆樂用此幣”可知,元朝發行紙幣后,人們接受紙幣,用于交換和繳納賦稅,紙幣促進了各地經貿往來,C項正確;
材料未涉及南北經濟差異,排除A項;
鴉片戰爭后小農經濟開始瓦解,排除B項;
材料未涉及手工業的發展,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我國的貨幣制度,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0.(2023 宣城模擬)民國初期,“各地貨幣‘兩’的標準有170余種”,各省地方銀行如直隸省銀行、山西晉勝銀行大量發行紙幣,英、法、美、日、墨等國鑄造的銀元也流入中國市場,外國銀行還有在中國發行紙幣的特權。這一狀況(  )
A.阻隔了區域間商貿聯系
B.提高了商品貿易的成本
C.促使軍閥割據混亂局面形成
D.便利了列強對華的資本輸出
【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材料“各省地方銀行如直隸省銀行......外國銀行還有在中國發行紙幣的特權”可知,民國初期貨幣紊亂,增加了商品交換的時間,提高了商品貿易的成本,B項正確;
“阻隔了”一詞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
軍閥割據局面促使紙幣紊亂,因果倒置,排除C項;
材料強調民國初期中國貨幣的混亂,與列強對華資本輸出關系不大,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1.(2023 鄱陽縣校級一模)如表為19291934年中國白銀流入和流出情況統計表(單位:百萬元),中國的應對措施是(  )
年份/指標 流入 流出 流入減流出
1929 189.2 24.3 164.9
1930 159.8 55.4 104.4
1931 118.2 47.4 70.8
1932 96.5 106.9 ﹣10.4
1933 80.4 94.8 ﹣14.4
1934 10.8 267.5 ﹣256.7
A.放棄銀本位制,進行法幣改革
B.開始發行金圓券和銀圓券
C.廢兩改元,真正確立銀本位制
D.請求國際金融組織的援助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考生可結合中國貨幣演進歷程的特征及影響進行分析。
【解答】從1929﹣1934年中國白銀流入和流出情況統計表可得出,中國當時大量的白銀流出,嚴重威脅國家金融穩定,因此政府放棄銀本位制,進行法幣改革,穩定國家金融秩序,A項正確,排除C項;
金圓券是解放戰爭后期中華民國政府為支撐其崩潰局面而發行的一種本位貨幣。1948年8月19日開始發行,至1949年7月停止流通;銀圓券在1949年發行,是在金圓券廢止之后,國民黨發行的貨幣,排除B項;
國民政府并沒有請求國際金融組織的援助,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側重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歷史素養。
12.(2023 石家莊模擬)從鑄造“半兩”錢開始,貨幣主要以重量為名。唐高祖下詔鑄“開元通寶”錢,此后歷代錢幣均稱“通寶”或“元寶”,錢幣上不再標識重量。唐代的幣制改革(  )
A.推動了白銀成為主要貨幣
B.反映了政府信用體系的發展
C.體現了國家鑄幣技術提升
D.適應了政府稅制改革的需求
【分析】本題考查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解答本題需要掌握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
【解答】據材料信息可知,秦朝開始,貨幣銘文重量,體現了貨幣本身的價值,但唐高祖鑄造的“開元通寶”,不再標識重量,反映了貨幣本身的價值與其購買力之間的逐漸分離,為年號錢和紙幣的出現奠定了基礎,體現了政府信用體系的發展,B項正確;
白銀成為主要貨幣是在明清時期,排除A項;
從銘文標識重量到不再標識重量并沒有體現鑄造技術的提升,排除C項;
唐朝前期的賦稅制度與貨幣的改革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13.(2023 香坊區校級三模)從秦至隋朝,銅幣錢文是貨幣重量的大小。而到了唐代,表示錢幣重量的錢文消失了,代以“通寶”這類寫有國號、年號或者吉利語的錢幣。這一變化說明(  )
A.貨幣經濟占據商業主導地位
B.貨幣的政府信用性日漸突出
C.貨幣由多樣化逐漸趨向單一
D.金屬貨幣被紙制貨幣所取代
【分析】本題考查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從材料“從秦至隋朝,銅幣錢文是貨幣重量的大小。而到了唐代,表示錢幣重量的錢文消失了,代以‘通寶’這類寫有國號、年號或者吉利語的錢幣”和所學知識可知,以重量為單位的銅錢逐漸被取消了。而代之以通寶系列和年號系列的錢,說明政府的信用不斷的增強,B正確;
貨幣經濟占據商業主導地位材料體現不出來,A排除;
貨幣由多樣化逐漸趨向單一不是材料的主旨,C排除;
D選項是對材料錯誤的理解,排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考查學生分析材料信息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4.(2023 大同三模)《大明律 刑律》“詐偽”中的“私鑄銅錢”條規定:凡私鑄銅錢者,絞……若將時用銅錢剪錯薄小,取銅以求利者,杖一百。“偽造寶鈔”條規定:若將寶鈔挑剜補、犢描改以真作偽者,杖一百,流三千里。據此可知當時(  )
A.貨幣供求矛盾嚴重制約經濟發展
B.政府重視對經濟關系的法律調整
C.流通的貨幣以貴金屬和紙幣為主
D.拜金主義導致社會欺詐行為泛濫
【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據本題材料“《大明律 刑律》‘詐偽’中的‘私鑄銅錢’條規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所選《大明律》的內容,都是關于對貨幣的管理制度的規定,這些規定都與社會經濟有關。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明統治者制定有關經濟法律,以加強對經濟關系的法律調整,B項正確;
材料主要涉及對偽造貨幣牟利罪行的處罰法律,沒有說明造成偽造貨幣的原因是貨幣短缺,供求矛盾尖銳,排除A項;
從材料可知當時流通的是銅錢和寶鈔,不是金銀等貴金屬,實際上政府是禁止金銀流通的,明朝中后期白銀才成為主要流通貨幣,排除C項;
材料只是針對偽造貨幣行為做出法律規定,不能說明當時這種行為泛濫,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5.(2023 吉林三模)明代小說《金瓶梅》中,西門慶派仆人到京城辦事,路費是二十兩銀子;西門慶家的伙計,每月工錢是二兩銀子;教彈唱的樂師,每月工錢五兩銀子;剃頭匠給西門慶篦頭、按摩、挖耳、給小公子理發,手工費五兩銀子。上述材料說明(  )
A.明代中后期白銀已經成為廣泛流通的貨幣
B.作為支付手段白銀體現了較好的儲藏價值
C.糧食作物產量提高銅錢大量兌換成了白銀
D.商業繁榮發展需要重金屬充當流通的貨幣
【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據材料“明代小說《金瓶梅》中,西門慶派仆人到京城辦事,路費是二十兩銀子;西門慶家的伙計,每月工錢是二兩銀子;教彈唱的樂師,每月工錢五兩銀子;剃頭匠給西門慶篦頭、按摩、挖耳、給小公子理發,手工費五兩銀子”可知,《金瓶梅》中描述了當時人們在很多情況下使用白銀,說明白銀在當時已經是主要貨幣,A項正確;
材料中的白銀都是作為支付手段出現,沒有體現收藏價值,排除B項;
材料不能體現糧食作物產量提高銅錢大量兌換成了白銀,材料體現的是明朝大量使用白銀,排除C項;
D項表述符合邏輯,但是材料無法體現,材料體現的是明朝廣泛使用白銀,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6.(2023 蘇州三模)秦國服4年的勞役者如果向官府領取衣服,按布錢比價,“錢十一當布”,冬衣每人繳110錢,即10個布,夏衣每人繳55錢,即5個布,可以繳布,也可繳錢。秦幣分為黃金、布、半兩錢三等。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
A.“布”在秦國具有貨幣功能
B.秦國民眾承擔的徭役種類多
C.古代賦役征發以土地為依據
D.秦國貨幣體系極為混亂復雜
【分析】本題考查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材料可知,秦幣分為黃金、布、半兩錢三等,布與錢之間有固定的比價,可以購買東西,說明“布”在秦國具有貨幣功能,A項正確;
材料反映了“布”在秦國具有貨幣功能,未涉及徭役種類、賦役制度,排除B項、C項;
秦幣分為黃金、布、半兩錢三等,布與錢之間有固定的比價,因此,秦國貨幣體系有其內在規范和合理性,并不混亂復雜,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考查學生分析材料信息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7.(2023 麒麟區校級模擬)晚清時期,我國貨幣制度發生重大變化,政府發行銀元、銅元,傳統典當行發行銀錢票,外商銀行、中國人創辦的銀行以及各省官銀局發行各種紙幣,各類幣種之間沒有合理協調機制。這種現象(  )
A.動搖了中央集權的政體
B.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C.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D.抵制了西方勢力的入侵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考生可根據材料“晚清時期,我國貨幣制度發生重大變化,政府發行銀元、銅元,傳統典當行發行銀錢票,外商銀行、中國人創辦的銀行以及各省官銀局發行各種紙幣,各類幣種之間沒有合理協調機制”分析。
【解答】根據材料“晚清時期,我國貨幣制度發生重大變化,政府發行銀元、銅元,傳統典當行發行銀錢票,外商銀行、中國人創辦的銀行以及各省官銀局發行各種紙幣,各類幣種之間沒有合理協調機制”可知,晚清時期,中國幣制極為混亂,銅元、銀元、銀錢票、紙幣等貨幣并存,彼此之間沒有合理協調機制,表明各方勢力的利益沖突,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中央集權政體的動搖,A項正確;
各種貨幣出現,幣制混亂,增加了交易成本,不利于社會經濟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排除BC兩項;
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8.(2023 涼山州三模)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市場上鈔(紙幣)價降到“每鈔千貫值銀四五錢”(一兩相當于10錢),而官府以“每鈔千貫征銀五兩”的標準向民眾強行攤派。江南地區“每鈔千貫值銀一錢”,而官府從市場收鈔價格是“每千貫可值銀三兩”。由此可知當時(  )
A.國內貿易存在著區域差異
B.政治腐敗遍及全國各地
C.賦役制度的改革勢在必行
D.國家治理存在失效風險
【分析】本題考查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材料,明代政府發行的紙幣——鈔出現了嚴重貶值,損害了民眾利益,激化了社會矛盾,反映政府的治理政策存在缺陷,D項正確;
材料主要講鈔的幣值問題,與國內貿易的區域差異關系不大,排除A項;
材料所述體現政府政策失當,而非一般的腐敗,且“腐敗遍及全國各地”說法也過于絕對,排除B項;
材料所述為貨幣而非賦稅制度,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考查學生分析材料信息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9.(2025 南昌一模)咸豐三年(1853年)清廷開始鑄造當十、當五十、當百、當五百、當千大錢。大錢發行以后,未及一年,盜鑄如云而起……利之所在,雖治以棄市之罪,趨者若鶩。這反映出晚清當時(  )
A.工商業迅猛發展增加貨幣需求
B.封建統治危機不斷加劇
C.對外戰爭擴大影響了財政運作
D.對貨幣鑄造管制的失控
【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A.工商業迅猛發展增加貨幣需求:題目中并未直接提及工商業的發展情況,且大面額錢幣的鑄造更多是出于財政需要而非單純滿足貨幣需求,因此A項不夠直接相關。B.封建統治危機不斷加劇:雖然私鑄現象反映了社會秩序的一定混亂,但不足以直接說明封建統治危機的整體加劇,B項過于寬泛。C.對外戰爭擴大影響了財政運作:咸豐三年正值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清政府財政壓力巨大,需要大量資金來應對戰爭。大面額錢幣的鑄造正是為了緩解財政困境。私鑄現象的嚴重性反映了官方貨幣鑄造的失控,這背后是財政運作的困難,與對外戰爭的擴大密切相關。因此,C項直接相關且合理解釋了題干中的現象。D.對貨幣鑄造管制的失控:雖然私鑄現象確實表明了貨幣鑄造的一定失控,但這只是表面現象,其深層次原因是財政運作受到對外戰爭的影響。
故選C。
【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0.(2024 宜春模擬)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行第一套人民幣,共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50000元12種面額。1955年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行第二套人民幣,其中紙幣共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10元11種面額,硬幣則有壹分、貳分、伍分3種面額。這一變化反映了我國(  )
A.經濟發展取得明顯成績
B.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突出
C.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
D.貨幣體系得以最終形成
【分析】本題考查了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題干可知1953年發行的人民幣面值大幅下降,說明新中國成立之初通貨膨脹的狀況得到改善,國民經濟體系已經好轉,經濟發展取得明顯成績,A項正確;
通過材料信息并不能看出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排除B項;
材料中描述的是貨幣面值的變化,并不能證明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排除C項;
材料主旨是貨幣面值的變化,并不能說明貨幣體系最終形成,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材料題(共1小題)
21.(2024 紹興二模)貨幣在經濟發展歷程中的作用越來越大。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又,民用錢,郡縣不同:或用輕錢,百加若干;或用重錢,平稱不受。法錢不立,吏急而壹之庫,則大為煩苛,而力不能勝;縱而弗呵庫,則市肆異用,錢文大亂。茍非其術,何鄉而可哉!……于是悉禁郡國毋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錢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錢不得行,諸郡國前所鑄錢皆廢銷之,輸入其銅三官。而民之鑄錢益少,計其費不能相當,唯真工大奸乃盜為之。”
——引自(東漢)班固《食貨志(下)》
材料二 蓋自國初以來有銀禁,恐其或閡錢鈔也,而錢之用不出于閩、廣,宣德、正統以后,錢始用于西北,自天順、成化以來,鈔之用益微矣。……竊以為今日制用之法,莫若以銀與錢鈔相權而行,每銀一分易錢十文,新制之鈔每貫易錢十文,四角完全未中折者每貫易錢五文,中折者三文,昏爛而有一貫字者一文,通詔天下以為定制而嚴立擅自加減之罪,雖物生有豐歉、貨直有貴賤,而銀與錢鈔交易之數一定而永不易,行之百世,通之萬方。
——摘自丘濬《大學衍義補 治國平天下之要 制國用 銅楮之幣》
材料三 長時間以來美元霸權地位的維持離不開其高度發達的金融市場,因此金融發展水平的提升將會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一步,“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為此提供了契機。中國金融機構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大量的融資支持,據《中國“一帶一路”貿易投資發展報告2021》公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末已有11家中資銀行在29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了近80家一級分支機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更是樹立了國際多邊合作的新典范。
——引自陳果、姚皓天《人民幣國際化:背景、機遇與投資機會》
(1)根據材料一,概括漢武帝時期推行的貨幣政策及其背景,并結合所學,寫出“三官錢”所指錢幣的名稱。
(2)根據材料二,概括丘濬針對當時貨幣制度所提出的建議及其依據。結合唐朝至明朝賦稅制度的相關史實,概述這一時期白銀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的變化。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簡析“人民幣國際化”的推動因素,并用一句話指出亞投行設立的現實意義。
【分析】本題考查了貨幣制度,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1)本題是特點類和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漢武帝時期中國。政策:根據材料“悉禁郡國毋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可分析出鑄幣權收歸中央。
背景:根據材料“或用輕錢,百加若干;或用重錢,平稱不受”可分析出幣制混亂,郡國鑄幣失控。
名稱:結合所學可分析出五銖錢。
(2)本題是特點類和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朝中國。建議:根據材料“以銀與錢鈔相權而行,每銀一分易錢十文,新制之鈔每貫易錢十文,四角完全未中折者每貫易錢五文,中折者三文,昏爛而有一貫字者一文”可分析出白銀與寶鈔、銅錢之間保持固定比價,確立以銀為本位的紙幣發行制度。
依據:結合所學可分析出白銀的流入,商品經濟發展。
變化:根據材料“鈔之用益微矣”可分析出白銀貨幣化,交易中經常使用。
(3)本題是背景類和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中國。
因素:根據材料“金融發展水平的提升”可分析出金融發展水平;根據材料“‘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為此提供了契機”可分析出“一帶一路”建設。
意義:根據材料“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更是樹立了國際多邊合作的新典范”可分析出亞投行有利于提高中國在國際經濟金融規則制定方面的影響力。
故答案為:
(1)政策:鑄幣權收歸中央。
背景:幣制混亂,郡國鑄幣失控。
名稱:五銖錢。
(2)建議:白銀與寶鈔、銅錢之間保持固定比價;確立以銀為本位的紙幣發行制度。
依據:白銀的流入,商品經濟發展。
變化:白銀貨幣化,交易中經常使用。
(3)因素:金融發展水平;“一帶一路”建設。
意義:亞投行有利于提高中國在國際經濟金融規則制定方面的影響力。
【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阳县| 瑞丽市| 汨罗市| 武宣县| 寿宁县| 成武县| 汝州市| 竹溪县| 甘洛县| 三明市| 乃东县| 乐昌市| 边坝县| 手机| 江西省| 沛县| 井陉县| 黄山市| 青铜峡市| 呈贡县| 潼南县| 苍山县| 陈巴尔虎旗| 楚雄市| 苍山县| 壶关县| 枣强县| 东乡族自治县| 东明县| 旺苍县| 怀柔区| 左贡县| 固安县| 海伦市| 福泉市| 东丽区| 福贡县| 浦城县| 都昌县| 凉山| 盐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