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章 物質的微觀結構 章末復習卷-2024-2025學年科學七年級下冊浙教版(2024)(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章 物質的微觀結構 章末復習卷-2024-2025學年科學七年級下冊浙教版(2024)(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2章物質的微觀結構章末復習卷-2024-2025學年科學七年級下冊浙教版(2024)
一、選擇題
1.下列物理現象不屬于擴散現象的是( ?。?br/>A.腌制皮蛋 B.塵土飛揚
C.香氣撲鼻 D.蔗糖溶解
2.下列對宏觀事實的微觀解釋不正確的是( ?。?br/>A.濕衣服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溫度升高,分子運動加快
B.液態水受熱變為水蒸氣時體積增大——溫度升高,分子體積變大
C.塑料繩很難被拉斷——分子間有引力
D.橡皮被壓縮后自動恢復原狀——分子間有斥力
3.分子很小,看不見摸不著,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現象來認識分子。對于分子的認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固體很難被壓縮,說明固體分子間無空隙
B.液體可以流動,說明液體分子間無作用
C.塑料吸盤能“吸”在墻壁上,說明分子間存在吸引力
D.聞到遠處的花香,說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4.我國已啟動“嫦娥工程”探月計劃,該計劃的一個重要目標是開發月球新能源“氦-3”。已知“氦-3”原子的原子核內有1個中子、2個質子。若以“”代表電子、“”代表質子、“”代表中子,則下列各微粒結構模型圖中,能表示“氦-3”原子結構的是( ?。?br/>A. B.
C. D.
5.原子模型的演變反映了人類探索物質結構的漫長歷程。一些科學家提出的原子模型如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道爾頓系統地提出了原子論
B.湯姆孫通過一系列實驗發現了電子
C.盧瑟福進行了α粒子散射實驗
D.盧瑟福的“核式結構模型”是迄今為止最完善的原子模型
6.據英國《自然》雜志宣布:科學家初次在太空中檢測到了氦合氫離子(HeH+)——被猜測為宇宙中構成的第一個分子離子。關于1個HeH+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有1個原子核 B.共有2個質子
C.共有3個電子 D.相對質量為5
7.某同學制作的試劑標簽如下,其中化學式書寫正確的是(  )
A. B.
C. D.
8.眼鏡洗液的主要成分是過氧化氫。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是由2個氫元素和2個氧元素構成的
B.該物質是由多個原子構成的
C.是由氫分子和氧分子構成的
D.該物質的1個分子含質子數18
二、填空題
9.如圖所示為鎵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它的核電荷數是 ,n的值為 ,從已有信息 (填“能”或“不能”)推知它的中子數。
10.在①分子、②原子、③質子、④中子、⑤電子、⑥原子核等微粒中:
(1)顯示電中性的微粒是 。
(2)質量最小的微粒是 。
(3)在同一原子中,數目相等的是 。(填序號)
11.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律的科學。如圖是物質與其構成粒子之間的關系圖,回答下列問題:
(1)分析上述物質與其構成粒子之間的關系圖,空白方框中應填 。
(2)金屬鐵是由鐵 (填“原子”“分子”或“離子”)構成的。
(3)原子得到或失去電子后形成離子,如圖為某離子的結構示意圖。當時,該粒子是 (填“原子”“陽離子”或“陰離子”)。
12.小明同學收集了一些微粒的資料,請你和他一起根據表格數據回答下列問題。
粒子名稱 質子數 中子數 電子數
A 14 14 14
B 26 30 24
C 14 14 18
D 14 18 14
(1)B微粒的電性為 (填“不帶電”、“帶正電”或“帶負電”)。
(2)比較C、D兩種微粒,其中質量較大的是 。
(3)若要將C轉變為原子,需 (填“得”或 “失”)4個電子。
三、探究題
13.在探究分子之間是否存在間隙時,小科發現水和酒精混合前的總體積一定,兩者的比例不同,混合后減小的體積也不同。于是,他開展了進一步探究:
實驗序號 1 2 3 4 5 6 7 8 9
水柱的長度/cm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后液柱的長度/cm 98.9 98.3 97.7 97.2 96.7 97.3 97.9 98.7 99.0
?/cm 1.1 1.7 2.3 2.8 3.3 2.7 2.1 1.3 1.0
①把一端封口的細玻璃管固定在米尺上,封口端和零刻度線對齊,如圖所示。
②在玻璃管中注入一定體積的水,讀出水柱的長度。
③然后注入適量酒精,使酒精上表面達到100cm刻度線處。
④封閉管口,將玻璃管反復翻轉,讀出混合后液柱的長度。
(1)表格中的“?”處應填寫的信息是 。
(2)根據表中數據,可進一步得出的結論是: 。
(3)現在實驗室有兩種該實驗的實驗裝置,如圖甲和乙所示。為了使實驗效果更明顯,應選擇 (選填“甲”或“乙”)玻璃容器。
14.某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分子的性質”,請回答下列問題:(氨氣溶于水生成氨水,氨水能使無色酚酞變紅色)
(1)【進行實驗】圖Ⅰ是課本中某個探究實驗,幾分鐘后該實驗中可以看到的現象是 ;其中燒杯乙的作用是 ;通過該實驗可以得出 。
【實驗改進】老師對圖Ⅰ所示的裝置進行了改進(如圖Ⅱ所示),并進行了以下操作:
①取一長條形濾紙,等距離滴加無色酚酞試液;②將滴加了無色酚酞試液的長條形濾紙放入一潔凈的試管中,并在試管口塞一團棉花;③向脫脂棉上滴加幾滴濃氨水。
(2)【分析討論】按照改進后的實驗,幾分鐘后觀察到的現象是 。
【拓展延伸】同學們經過討論后認為,圖Ⅰ、圖Ⅱ所示裝置雖能證明分子的性質,但不能證明影響分子性質的因素,于是又設計了如圖Ⅲ所示的裝置。
在U形管的兩個管口分別放入卷成筒狀的棉紗布,并用橡皮塞塞緊。用注射器吸取2mL酚酞試液從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紗布上,使其潤濕,從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mL濃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組裝好另一套相同的裝置,將其中一套裝置的下端放入熱水中,并同時向兩支U形管中注入濃氨水。
(3)按照圖Ⅲ所示的裝置進行操作,幾分鐘后看到的現象是 ,該現象說明了 。
(4)圖Ⅲ所示的實驗方法相對于圖Ⅰ所示的實驗方法,具有哪些優點: 。
15.某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分子的性質”。已知氨氣溶于水生成氨水,氨水能使無色酚酞變紅色。請回答下列問題:
(1)【進行實驗】幾分鐘后,圖Ⅰ實驗中可以看到的現象是 。
【實驗改進】老師對圖Ⅰ所示的裝置進行了改進(如圖Ⅱ所示),并進行了以下操作:①取一長條形濾紙,等距離滴加無色酚酞試液;②將滴加了無色酚酞試液的長條形濾紙放入一潔凈的試管中,并在試管口塞一團棉花;③向脫脂棉上滴加幾滴濃氨水。
(2)【分析討論】按照改進后的實驗,幾分鐘后觀察到的現象是 。
【拓展延伸】同學們經過討論后認為,圖Ⅰ、圖Ⅱ所示裝置雖能證明分子的性質,但不能證明影響分子性質的因素,于是又設計了如圖Ⅲ所示的裝置:在U形管的兩個管口分別放入卷成筒狀的棉紗布,并用橡皮塞塞緊。用注射器吸取酚酞試液從右側管口的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紗布上,使其潤濕,從左側管口插入吸取了濃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組裝好另一套相同的裝置,將其中一套裝置的下端放入熱水中,并同時向兩支U形管中注入濃氨水。
(3)按照圖Ⅲ所示的實驗裝置進行操作,幾分鐘后可以看到的現象是 ,該現象說明了 。
16.為探究原子結構,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發現現象如圖甲。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統計不同偏轉角度的α粒子數量,并繪制成圖像如圖乙。
現象1:大多數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變原來運動方向;
現象2:少部分α粒子改變原來的運動方向;
現象3:極少數α粒子被彈了回來。
(1)圖乙中能說明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數據是 點(用字母表示);
(2)請分析現象3的原因 ;
(3)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可以推測出原子結構為如圖丙所示中的 。
17.為破解原子內部結構的奧秘,一代又一代科學家進行了不懈地探索。
史料一:1897年,英國科學家湯姆生通過實驗發現了帶負電的電子,并推測原子中還有帶正電的粒子,從而建立了西瓜模型。
史料二: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發現如下現象:
①絕大多數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變原來的運動方向;②有小部分α粒子改變了原來的運動方向;③有極少部分α粒子被彈了回來。從而建立了原子核式結構模型。
史料三:1913年,丹麥科學家玻爾改進了盧瑟福的原子核式結構模型,認為電子只能在原子內的一些特定的穩定軌道上運動。
(1)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統計不同偏轉角度的α粒子數量,繪制圖像如圖所示,其中符合實驗現象的圖像是 。
A.B.
C.D.
(2)從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過程中,我們發現 。
A.湯姆生、盧瑟福等科學家都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推理和想象建構原子模型
B.盧瑟福的原子核式結構模型推翻了湯姆生對原子內部結構的所有觀點
C.玻爾改進了盧瑟福的原子結構模型,使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認識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D.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質
《第2章物質的微觀結構章末復習卷-2024-2025學年科學七年級下冊浙教版(2024)》參考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B D D D D B D
1.B
【詳解】不同物質接觸時分子彼此進入的現象叫擴散現象,腌制咸蛋、蔗糖溶解和香氣撲鼻都是擴散現象,故ACD不符合題意;塵土肉眼能夠觀察到,因此不屬于擴散現象,故B符合題意。
故選B。
2.B
【詳解】A.濕衣服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是由于陽光充足的地方溫度高,分子運動加快,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液態水受熱變為水蒸氣時體積增大,是由于分子間有間隔,溫度升高,分子間隔變大,分子的體積不變,故B錯誤,符合題意;
C.塑料繩很難被拉斷說明分子間有引力,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
D.橡皮被壓縮后自動恢復原狀,說明分子間有斥力,故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選B。
3.D
【詳解】A.固體很難被壓縮,說明分子間存在斥力,故A錯誤;
B.液體分子之間也存在作用力,故B錯誤;
C.塑料吸盤能“吸”在墻壁上,是大氣壓作用結果,故C錯誤;
D.聞到遠處的花香,說明花的芳香分子擴散到空氣中,擴散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故D正確。
故選D。
4.D
【詳解】“氦-3”原子的原子核內有1個中子、2個質子。由于在原子中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所以氦原子的核外電子數是2。
故選D。
5.D
【詳解】A.道爾頓在19世紀初系統地提出了原子論,認為物質由不可分割的小顆?!訕嫵?,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湯姆孫在1897年通過研究陰極射線,發現了電子,從而揭示了原子是有復雜結構的,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盧瑟福在1909年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實驗,通過這個實驗他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
D.雖然盧瑟福的核式結構模型成功解釋了α粒子散射實驗,并指出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在很小的核上,電子在核外運動,但這個模型并不能解釋原子的穩定性以及原子光譜的分立性。后來的量子力學模型,特別是玻爾的原子模型以及更完善的量子力學描述,才能更好地解釋這些現象,故D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D。
6.D
【詳解】A、1個HeH+中含有氦、氫2個原子核,故選項說法錯誤;
B、1個HeH+中含有2+1=3個質子,故選項說法錯誤;
C、1個HeH+中含有2+0=2個電子,故選項說法錯誤;
D、HeH+的相對質量為4+1=5,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D。
7.B
【詳解】A、氧化鋁中鋁元素顯+3價,氧元素顯-2價,書寫化學式時,一般正價的寫在左邊,負價的寫在右邊,根據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其化學式為:Al2O3,錯誤;
B、氫氧化鉀中鉀元素顯+1價,氫氧根顯-1價,書寫化學式時,一般正價的寫在左邊,負價的寫在右邊,根據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其化學式為:KOH,正確;
C、氯化鐵中鐵元素顯+3價,氯元素顯-1價,書寫化學式時,一般正價的寫在左邊,負價的寫在右邊,根據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其化學式為:FeCl3,錯誤;
D、碳酸鈉中鈉元素顯+1價,碳酸根顯-2價,書寫化學式時,一般正價的寫在左邊,負價的寫在右邊,根據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其化學式為:Na2CO3,錯誤。
故選B。
8.D
【詳解】A、元素是宏觀概念,只講種類,不講個數,所以不能說 “2個氫元素和2個氧元素”,應該說過氧化氫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錯誤;
B、過氧化氫是由過氧化氫分子構成的,一個過氧化氫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和2個氧原子構成的,不能說該物質由多個原子直接構成,錯誤;
C、過氧化氫是純凈物,由過氧化氫分子構成,不含氫分子和氧分子,若含有氫分子和氧分子則為混合物,錯誤;
D、一個氫原子含1個質子,一個氧原子含8個質子。一個過氧化氫(H2O2)分子中含2個氫原子和2個氧原子,則質子數為1×2+8×2=2+16=18,正確。
故選D。
9. 31 18 不能
【詳解】根據鎵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可知,其質子數為31,根據原子中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可知,鎵原子的核電荷數為31,則n=31-2-8-3=18。從原子結構示意圖中不能推出原子的中子數。
10.(1)①②④
(2)⑤
(3)③⑤
【詳解】(1)顯示電中性的微粒是中子、原子和分子;故答案為:①②④;
(2)電子是質量最小的微粒;故答案為:⑤;
(3)在原子中,核內質子數等于核外電子數,故答案為:③⑤。
11.(1)分子
(2)原子
(3)陰離子
【詳解】(1)分子可分為原子,原子可結合為分子,氫氣、氧氣等均是由分子構成,故空白方框中應填:分子;
(2)金屬鐵是鐵單質,是由鐵原子直接構成的;
(3)當a=8時,質子數小于核外電子數,表示陰離子。
12.(1)帶正電
(2)D
(3)失
【詳解】(1)一個質子帶1個單位的正電荷,一個電子帶1個單位的負電荷,中子不帶電,核內質子數為26,核外電子數為24,故B帶2個單位正電荷;
(2)微粒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故CD中質量較大的是中子數較多的D;
(3)原子中,質子數=電子數。而D粒子的質子數=14,核外電子數為18,若要將C轉變為原子,需失去4個電子。
13.(1)液柱減少的長度
(2)水和酒精混合前的總體積一定,兩者的比例不同,混合后減小的體積也不同,水的體積逐漸變大,減小的體積先變大后變小
(3)乙
【詳解】(1)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可知,“?”處的數值為總體積與混合后液柱的長度的差值,即液柱減少的長度。
(2)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可知,水和酒精混合前的總體積一定,兩者的比例不同,混合后減小的體積也不同,水的體積逐漸變大,減小的體積先變大后變小。
(3)由圖知,甲玻璃管內徑相同,乙玻璃管上下內徑相差較大且上部更細,相同體積足量的液體倒入兩個玻璃管,充分混合后,雖然水和酒精混合后的總體積會變小,但乙的總體積變化更明顯。
14.(1) 甲燒杯中溶液變為紅色,乙燒杯中溶液不變紅 與甲燒杯對照 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2)酚酞試液由左向右依次變紅
(3) D出比B處先變紅 分子的運動速率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的運動速率越快;
(4)在密閉裝置中進行實驗可防止氨氣污染空氣、能驗證溫度對分子運動的影響(合理即可)
【詳解】(1)氨水具有揮發性,氨分子運動到甲燒杯中,使甲燒杯中溶液顯堿性,酚酞試液變為紅色;乙燒杯溶液不變紅,此處燒杯乙的作用是與甲燒杯對照;由此實驗可知,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2)右端酚酞試液最靠近濃氨水,最先變紅,故會觀察到酚酞試液由左向右依次變紅;
(3)右邊裝置中的溫度高于左邊裝置,分子的運動速率隨溫度的升高而加快,故D出比B處先變紅;該實驗能說明分子的運動速率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的運動速率越快;
(4)圖Ⅲ所示的實驗方法相對于圖Ⅰ所示的實驗方法的優點是在密閉裝置中進行實驗可防止氨氣污染空氣、能驗證溫度對分子運動的影響。
15.(1)甲燒杯中溶液變為紅色,乙燒杯中溶液不變紅
(2)濾紙條上的酚酞試液由左向右依次變紅
(3) D 處紗布比B處紗布先變紅 分子的運動速率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的運動速率越快(合理即可)
【詳解】(1)氨水具有揮發性,氨分子運動到甲燒杯中,使甲燒杯中溶液顯堿性,酚酞試液變為紅色,乙燒杯溶液不變紅;
(2)右端酚酞試液最靠近濃氨水,最先變紅,故會觀察到酚酞試液由左向右依次變紅;
(3)右邊裝置中的溫度高于左邊裝置,分子的運動速率隨溫度的升高而加快,故D出比B處先變紅;該實驗能說明分子的運動速率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的運動速率越快。
16.(1)C
(2)原子核很小,且質量很大
(3)C
【詳解】(1)大多數α粒子穿過后方向不變即α粒子偏轉角度為0,這是由于它們穿過了原子內部的空間,這也說明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故圖乙中C點能說明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
(2)有極少數α粒子被彈了回來,說明碰到了比它質量大得多的物質,即原子核很小且質量很大。
(3)原子的質量幾乎全部集中在直徑很小的核心區域,叫原子核,電子在原子核外繞核作軌道運動,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通過a粒子散射實驗,可以推測出原子結構為如圖丙所示中的C。
17. A AD
【詳解】(1)[1]盧瑟福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中,絕大多數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變原來的運動方向,有小部分α粒子改變了原來的運動方向,有極少部分α粒子被彈了回來,即偏轉角度越小的粒子越多,偏轉角度越大的,粒子數量越小,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2)[2]由得出觀點的過程可知,湯姆生、盧瑟福等科學家都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推理和想象建構原子模型,故A符合題意;
B.盧瑟福的原子核式結構模型并沒有推翻湯姆生對原子內部結構的所有觀點,湯姆生發現電子,推測原子中還有帶正電的粒子,這都是正確的,故B符合題意;
CD.玻爾改進了盧瑟福的原子結構模型,使人們對原子結構進一步完善,不能說是完美的,因為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質,故D符合題意,C不符合題意。
故選AD。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法库县| 格尔木市| 海盐县| 吉木萨尔县| 大余县| 莱阳市| 盱眙县| 泸西县| 通江县| 张北县| 西贡区| 惠州市| 兴海县| 河曲县| 杭锦旗| 麻栗坡县| 许昌市| 平罗县| 龙山县| 逊克县| 福州市| 三河市| 靖州| 肥东县| 西青区| 宕昌县| 道孚县| 彰武县| 公主岭市| 达拉特旗| 潢川县| 芜湖市| 通城县| 博湖县| 湾仔区| 中牟县| 泊头市| 万山特区| 蕉岭县| 辛集市| 汤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