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哈師大附中2025年高三第四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本試卷共20題,共100分,共6頁。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1980年,考古工作者對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地層進行了發掘,清理出長方形房址10余座、灰坑30余個,出土磨制石器100余件、陶器200余件,其中3座房址出土了玉錐形器共5件。據此可以推斷,這一時期的三星堆文化A.產生體系化的手工業 B.出現社會貧富分化C.與中原文化聯系密切 D.初步形成早期國家2.秦始皇多次下令遷移農民。公元前219年遷3萬戶至沿海瑯琊臺,免除徭役12年;公元前212年遷3萬戶至西北邊陲,免除徭役10年;公元前211年遷3萬戶至北部邊地,拜爵一級。此舉意在A.緩解人地矛盾,縮小區域差異 B.瓦解六國殘余,消除地方割據C.實施獎勵耕戰,推動生產發展 D.強化邊防體系,鞏固統一局面3.表1為北朝胡姓墓志對祖源的不同記載。這反映,當時表1墓志名稱 時間 相關祖源記載《元緒墓志》 正始四年(507) 開基軒符,造業魏歷《寧陵公主墓志》 永平三年(510) 遙源遠系,肇自軒皇《叔孫協墓志》 正光元年(520) 其先軒轅皇帝之裔胄《宇文延墓志》 孝昌二年(526) 軒轅之苗裔,宇文大單于之后A.儒家吸收了佛道思想 B.黃帝崇拜成為社會主流C.民族文化認同的趨勢 D.門閥士族勢力不斷增強4.2012年,吉林大學考古隊在吉林省大安市發現了一處遼金時期的白酒釀造作坊遺址。該遺址不僅保存了完整的發酵池、蒸餾器具等釀酒設施,還出土了大量酒曲殘留物和酒器。這一發現將中國蒸餾白酒的起源從元代提前至遼金時期,并印證了《金史》中關于女真人“釀糜為酒”的記錄。據此可知A.考古發現有補史和證史的作用B.遼金的手工業技術超越中原C.女真族是蒸餾酒技術的發明者D.文物的價值受發掘時間影響5.實現不同集團權力的有機平衡,是中國古代歷代王朝長久維系的重要保障。圖1展現了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權力關系,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圖1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6.據記載,在京師同文館(1862年由清政府設立)入學啟蒙,畢業后擔任外交使節的有四人,他們均為八旗子弟,分屬京師同文館開辦的法、德、英、俄文四館,他們的持節駐在地也是上述四國。另外還有十一名轉學生畢業后也擔任了外交使節。這表明當時A.新式教育助推外交近代化進程B.學堂選官成為了主要選官方式C.外交使節的來源具有不確定性D.京師同文館主要培養外交人才7.1917年2月,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革命論》一文,指出:“此種文學(舊文學),蓋與吾阿諛、夸張、虛偽、迂闊之國民性,互為因果。今欲革新政治,勢不得不革新盤踞于運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學。”這表明,陳獨秀主張A.通過文化革新推動社會進步B.割裂新舊文學之間的聯系C.個人解放與民族振興相結合D.文學革命應超越政治范疇8.陜甘寧邊區在減租運動中地權轉移有多種方式,包括買賣、典當和典當土地的贖回等,地權移動方向主要是地主典賣土地、農民買進或典進土地。1940-1945年,大約有20-30%的土地從地主手中流轉到農民手中,有的地方高達50%到60%,甚至80%以上。這說明減租運動A.推動了農村社會結構變化B.基本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C.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D.為解放戰爭勝利奠定了基礎9.日內瓦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組織放映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拍攝于1953年),周恩來指示工作人員在給外賓的請柬上標注“請你欣賞一部彩色歌劇電影-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上述做法意在A.改善與新興國家關系 B.推動中國戲劇改良C.展示中國國際新形象 D.宣揚社會主義文化10.1981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廣開門路、搞活經濟,解決城鎮就業問題的若干決定》。指出:為了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狀況,以及人民群眾多方面的需要,還必須同時發揮集體、個體等多種經濟形式的積極作用,需大力發展與人民生活關系密切的商業、服務性行業和消費品生產行業。這一決定A.促進了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B.推動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C.適應了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D.加速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展開11.公元前2世紀中期,印度-希臘國王米南德一世在印度不同區域針對不同族群發行了一些錢幣,如正面印有印度象頭浮雕、四周鑄有希臘銘文的方形錢幣等。據此可知A.貨幣統一強化君主權威B.國家政策推動文明交流C.商貿往來增強區域聯系D.文明擴展促進帝國興起12.圖2是“1521年的美洲國家”示意圖。其中的“朝貢行省”定期向王室納貢,“戰略行省”則要向王室提供各種援助,但朝貢和援助需要經雙方同意后才建立。這反映了圖2A.阿茲特克人國家體制的松散特征B.印加帝國實行政區分治的統治方式C.中美洲古代文明實行中央集權制D.瑪雅人與阿茲特克人處于敵對狀態13.17世紀晚期,證券市場的日益活躍在英國引發熱議。時人部分評論如圖3所示。這些言論體現了圖3A.壟斷組織干預國家經濟B.思想認識滯后于時代C.重商主義影響政府決策D.工業化發展陷入困境14.1884年,法國茹爾·費里內閣頒布法令,決定在1889年舉辦世博會,將之作為紀念法國大革命一百周年的重頭戲。法國邀請歐美各國來法國參展,卻被一些歐洲君主制國家拒絕,而美國政府接受了邀請。這可用于說明法國大革命A.激發了歐洲民族意識B.沖擊了歐洲封建秩序C.傳播了自由平等原則D.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15.1942年,蘇聯東部糧食播種的面積比1940年增加了2.3億公畝。其中增長最快的是遠東和中亞:遠東地區糧食播種面積增加了30%,中亞地區增加了20%。當地的甜菜和油菜籽的種植面積也不斷擴大。這A.為衛國戰爭提供了經濟力量 B.調整了國家與農民的關系C.推動了國民經濟布局的改善 D.得益于農產品收購制推行16.針對日益嚴峻的極端氣候現象,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2022年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7次締約方大會上鄭重指出,“我們只有一個選擇:要么合作,要么滅亡”。這表明A.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發展潮流 B.聯合國在全球治理中作用有限C.大國對全球氣候治理達成共識 D.合作共贏是應對危機正確選擇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在孟子的家庭觀中,父子關系要求遵循的道德準則是父慈子孝,為人之父母要履行養子、教子的義務,對待子女寬厚仁愛,作為子女要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孝敬父母,做到事親、尊親。在夫婦關系中,遵循的道德準則是夫義婦順,丈夫行事要符合義,妻子才聽從,否則,妻子可以規勸,夫義是婦順的前提,夫婦關系是對等的,要做到相敬如賓,坦誠相待,保持長久性。在兄弟關系上應遵循兄良弟悌的倫理原則,兄弟之間要和睦相處,以忠恕相待,同甘共苦,實現天下融洽的局面。-摘編自暢歡《孟子家庭倫理觀探析》材料二秦漢時期,產生于春秋戰國的那些家庭歷史特質得到了進一步確認、整合和普遍化,成為兩千年中持續保持的強國傳統。夫婦與未婚子女組成的核心家庭、夫婦同一個已婚子女組成的直系家庭,成為中國歷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摘編自張國剛《中國家庭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孟子家庭倫理觀的主要觀點。(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古代家庭傳統確立的時代背景。(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20世紀中期以來,世界貿易體系經歷了深刻變革。1947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的簽訂奠定了多邊貿易框架的基礎,發達國家間關稅水平大幅下降。1970年代后,跨國公司的全球布局加速了國際產業分工,發展中國家通過出口加工模式融入全球產業鏈。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后,貿易爭端解決機制趨于規范化,但發達國家仍通過技術壁壘和知識產權限制維持優勢地位。2008年金融危機后,區域貿易協定(如CPTPP、RCEP)興起,全球貿易呈現“碎片化”趨勢,多邊主義與保護主義并存。-摘編自李維民《全球化與多邊貿易體系的演進》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外貿易以計劃經濟為主導,主要與社會主義陣營國家進行易貨貿易。1978年改革開放后,中國推行出口導向戰略,設立經濟特區吸引外資,逐步成為“世界工廠”。2001年加入WTO標志著中國全面融入全球貿易體系,出口額躍居世界第一。2010年后,面對國際貿易摩擦加劇和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提出“雙循環”戰略,推動跨境電商、服務貿易等高附加值領域發展,同時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拓展新興市場。-摘編自王雪峰《中國對外貿易的轉型與挑戰》(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中后期世界貿易體系演變的主要表現,從國際政治角度分析其推動因素。(8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材料二中的一個歷史時期,說明改革開放后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調整是如何適應世界貿易變化與發展的?(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海洋為所有人共有,因為它是那樣的無邊無際,以至于它不可能變為任何人的占有物···.··海洋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為任何人的私有財產,因為自然不僅允許而且強使人們共同使用”;“適用于航行的該原則也適用于捕魚,換言之,捕魚對所有的人也是自由的、開放的”。“既然海洋是自由的,那么海洋帶來的利益,即貿易也該是自由的”。-摘編自【荷】格勞秀斯《論海洋自由》(1605年)材料二針對格勞秀斯的觀點,英國法學家塞爾登在1619年發表的《海洋封閉論》中加以批駁。他首先闡明了核心觀點,即“依據自然法和萬民法,海洋并非為所有人共同所有,而是如同陸地一般,能夠被私人所占有,成為私有財產”,“不列顛海域的統治權或與大不列顛島相鄰的海域現在是而且一直是不列顛帝國的一部分或附屬”。塞爾登還證明英王擁有環繞不列顛島四周海洋的所有權,進而可以禁止外國人在英國附近海域打漁,還可以向過路的商船收稅。-摘編自楊華《海洋法權論:理論淵源與構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格勞秀斯海洋觀產生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格勞秀斯和塞爾登海洋觀的分歧及其原因。(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文明交往在形式上由于社會歷史狀況錯綜復雜而表現多種多樣,但和平與暴力是兩種基本的交往形式。前者是經常的、大量的和主要的交往形式。無論是古代的各文明中心之間,還是跨大陸的各帝國之間,或者是民間的商旅、教旅、學旅之行,和平形式的交往,一般占有主導地位。后者,諸如征服、掠奪、搶劫、破壞、兇殺,特別是戰爭,從人類社會一開始,也因為種種原因而大量存在。暴力交往是一種急風暴雨式的殘酷交往形式,它具有和平交往所不具備的沖擊力量,其結果是交往范圍的迅速擴大和交往程度的空前擴展,并常常導致社會形態的更替。-摘編自彭樹智《文明交往論》根據材料并結合世界史知識,任取文明交往的一種方式和國家(區域),自擬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明確,邏輯清晰,史論結合)《四模原稿》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C A C A A A C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B B A D17.(1)家庭成員間具有相互的責任與義務;注重家庭關系的和諧與穩定,提倡家庭成員間的相互尊重與理解;將家庭倫理觀與天下大同的理想相結合,認為家庭和睦是社會和諧的基礎。(6分)(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需要穩定的家庭倫理維系;儒家思想的興起,為家庭傳統的形成提供理論基礎;小農經濟的發展,家庭成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封建專制制度的建立,加強社會控制的需要。(任答三點給6分)18.(1)①主要表現:制度框架完善,多邊規則體系化;分工模式轉變,跨國公司主導全球產業鏈;區域化與碎片化,區域協定挑戰多邊主義。(任答兩點給4分)②推動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汲取世界大戰的教訓;世界殖民體系瓦解,新興民族獨立國家崛起;兩極格局瓦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任答兩點給4分)(2)政策調整(6分)①改革開放初期(1978-2001年):設立經濟特區,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發展制造業;以順應跨國公司產業轉移趨勢。②入世后(2001-2010年):降低關稅、開放服務業;以順應WTO規則。③新形勢下(2010年后):提出“雙循環”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以適應國際貿易格局新變化,應對貿易保護主義。(時期明確2分,政策調整內容準確2分,適應國際貿易發展變化2分。)19.(1)背景:全球航路的開辟,西方各國競爭加劇;近代民族國家興起;荷蘭商業資本主義發展,海上貿易相對發達。(6分)(2)分歧:格勞秀斯主張海洋共有,海洋航行自由,鼓吹自由貿易等;塞爾登則強調海洋具有私有性,對于主權范圍內的海洋國家具有管理權等。(4分,英荷各2分)。原因:殖民擴張中英荷存在利益沖突;荷蘭海洋貿易發達,英國處于崛起階段,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國家主權意識的增強(任答兩點給4分)20.評分參考等級 要求1檔:0-5分 論題不符合要求且論述完全不合理,或在論題、論述中出現不當言論0分。論題基本符合要求,無正確論述2分。論題不符合要求,有一定合理論述2分。論題符合要求,空泛論述無史實依據或是史實運用錯誤4分。論題符合要求,空泛論述沒有給出明確具體史實但邏輯合理5分。2檔:6-8分 論題符合要求,能夠運用1個正確史實進行基本論述,邏輯性不強6分。論題符合要求,論述有基本史實,但論述不深刻6分。論題符合要求,能夠運用1個史實進行流暢論述,有一定邏輯性8分。論題符合要求不常見于一般認識,但史實運用和論述較為合理能夠自我支撐,鼓勵創新8分。3檔:9-12分 論題符合要求,能夠較為合理運用2個史實進行論述邏輯較為合理9-10分。論題符合要求,能夠運用2個及以上的史實進行流暢論述,行文邏輯合理11-12分。 滿分要求:全文不能有知識性史實錯誤,關鍵史實、名詞或關鍵論述不能有錯別字。 如有錯別字酌情扣1-2分。全文如存在字跡非常潦草,存在大量涂改、病句等情況在基礎檔位上酌情扣1-2分。示例:論題:古代羅馬通過暴力交往推動文明擴展闡述:羅馬共和國時期,通過一系列對外戰爭,如布匿戰爭,擊敗迦太基,控制了地中海西部;之后又不斷向東擴張,征服希臘、馬其頓等地區。羅馬帝國時期,版圖進一步擴大,將地中海變為內湖。在這一過程中,羅馬的政治制度、法律體系、建筑風格、文化習俗等傳播到被征服地區。羅馬的法律體系對后世影響深遠,被征服地區的人們逐漸接受羅馬法,其蘊含的公平、正義等理念推動了當地社會的發展。同時,羅馬的建筑風格,如羅馬萬神殿、斗獸場等建筑技術和樣式在各地出現,促進了建筑藝術的交流。雖然暴力交往給被征服地區帶來了災難,但客觀上也擴大了羅馬文明的影響范圍,促進了不同地區文明的交流與融合,推動了文明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