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二○二五年初中學生學業水平考試模擬試題(三)歷史本試卷共6頁。滿分100分。考試用時60分鐘。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考場號、座號、考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指定的位置。82.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答案寫在試卷上無效。3.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的位置,不能寫在試卷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膠帶紙,修9.正帶。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選擇題(共50分)一、選擇題(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每小題2分,共50分)1從春秋到戰國,民族關系出現了重要變化。春秋時期還屬于“四夷”的秦、楚等國,在戰國時期已經認同于華夏,中原諸國也承認了秦、楚是華夏族的組成部分,與齊、燕、趙、魏、韓并稱七雄,形成A超七個地區性的多民族國家。這表明()A.華夏認同觀念得到發展B.百家爭鳴繁榮局面出現10.C.諸侯國之間的矛盾消除D.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2.漢武帝在長安為太常博士的弟子興建太學,使他們在太學中隨博士受業,經考試后,按等第錄用。各地方也都設立學校。漢武帝此舉旨在(A推行休養生息政策B.剝奪諸侯王的權力C.鞏固儒學主導地位D.打擊地方豪強勢力3.曹魏建立后,百姓購買物品、計算物價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時,北方很多地方“猶以他物交易,錢略不人市”。該現象從本質上反映了這一時期北方(A鑄幣金屬匱乏B.幣制較為混亂11.1C.農業技術落后D.商品經濟衰退4,北魏遷都洛陽后營建的龍門石窟,從其飛天身上飄揚的絲帶、清瘦飄逸的風貌和超凡脫俗的神韻中,可窺探到中原漢文化的諸多影響。這一現象反映出()A南北政權對峙B.江南經濟開發12.C.書法藝術成熟D,北方民族交融5.貞觀年間,唐太宗曾對大臣說:“國家本置中書、門下以相檢察,中書詔敕或有差失,則門下當行駁正,”唐太宗這段話可用以研究(A.科舉取士制度B.三省六部制度13.C.藩鎮割據現象D,崇文抑武政策6.繪畫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直觀表現。賞析下面兩幅繪畫作品,從中可以得出二者在技藝上(作者:顧憶之(東晉)作者:吳道子(唐)》作品風格:線條優美活潑,注作品風格:吸收顧愷之的畫風,14.1重人物神態的刻畫,以形寫注重線豪,筆法簡妹:改革傳統神,用筆細動連緯,富有線描法,融入秉染法的立體效《女史藏田》(局部)個性。《送子天王圖》(局部)果,頗有動感。歷史試題第1頁(共6頁)掃描全能王創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