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阜陽三中高二年級第二學期二調考試·歷史參考答案、解析及評分細則1.D根據材料可知,這些刻畫符號大多在陶器底部相對隱蔽的位置,且有多種構體方式,結合其所處時代及特征,很可能是當時人們用于記事標記的,具有實用功能,故選D項。甲骨文的出現標志著漢字進入成熟階段,排除A項。材料僅提及了陶器刻畫符號的位置、構形方式等信息,并未涉及任何與階級分化相關的內容,如不同墓葬規格、隨葬品差異等,無法得出階級分化明顯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沒有關于區域商品交換情況的描述,且未說明這些符號與商品交換有關,排除C項。2.A根據材料“漢武帝以后,內地郡縣的郡發弩、郡司空、郡輕車等武職已不復存在:邊郡則在舊軍事體制以外增加部都尉、屬國都尉和農都尉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以后,邊郡在舊軍事體制外增加武官設置,這體現了西漢政府對邊疆地區軍事管理的加強,而邊疆地區軍事力量的強化有利于維護邊疆穩定,加強對邊疆民族地區的治理,故選A項。材料主要體現漢朝對邊疆民族地區治理的重視,并未提及打擊豪強地主勢力相關內容,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內郡和邊郡武官設置變化不同,說明并非推行內地邊疆一體發展,而是根據不同情況進行差異化管理,排除C項。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題干說的是武官設置的變化,而非地方行政體制的改革,排除D項。3.D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唐初確定計帳戶籍制,太宗年間全國戶籍編制完成,而均田制要以當地的戶籍為依據進行分田并計入各戶計帳戶籍中,可見唐代建立了關聯配套的戶籍制和賦稅制度,故選D項。改變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是唐中期頒布的兩稅法,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土地兼并是土地私有制造成的,無論是均田制還是戶籍制都無法解決土地兼并的問題,排除B項。題干未涉及對地方基層官員考核的內容,排除C項。4.C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在宋朝,婚姻盛行不顧門戶而直求資財的現象。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因為商品經濟迅速發展。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的觀念發生了變化,對財富的重視程度增加,在婚姻關系中,資財成為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故選C項。材料中的現象不能表明當時的女性社會地位提升。實際上,在宋朝,女子嫁于僧人為妻這種違背傳統禮教的行為更多是因為經濟利益的驅使,而不是社會地位的提升,排除A項。婚姻中對資財的追求主要是社會經濟和觀念變化的結果,與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程度并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婚姻中追求資財的現象并不能代表社會成員身份平等,在宋朝仍然存在嚴格的等級制度,這種婚姻現象更多是經濟利益驅動下的特殊情況,而不是身份平等的表現,排除D項。5.B康熙在多倫諾爾舉行會盟,邀請喀爾喀土謝圖汗、臺吉等參加,通過展示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威嚴的場面,讓各方深刻感受到清初政府的強大和統治力,這有助于清更好地協調各方力量,共同對抗噶爾丹叛亂,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控制和管理,使清朝的統治更加穩固,因此,康熙營造這一氛圍的目的是樹立清政府的權威,故選B項。展示軍事力量是手段而非最終目的,排除A項。雖然展示軍事力量可能會讓喀爾喀蒙占貴族感到震撼,但主要目的是讓他們認識到清朝的實力和誠意,排除C項。會盟通過展示清朝的強大實力,讓喀爾喀蒙古貴族心悅誠服地與清朝合作,形成統一戰線,共同對抗噶爾丹殘余勢力,其根本目的仍然是樹立權威,排除D項。6.B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柳宗元認為從基層的里長開始,逐漸形成縣大夫,再進一步形成諸侯,然后是方伯、連帥,最后形成天子,強調了地方治理的重要性;顧炎武認為官吏中做實事和負責的人多,利于提高行政效能,而官吏中空受俸祿不做實事和貪圖享樂不顧百姓死活的人多,會導致國家衰亡,綜合二者的主張可知,基層地方行政和治理制度影響國家興衰,故選B項。材料中未主張推行分封制或者郡縣制,排除A、C兩項。材料都是談及注重地方治理,看不出中央集權運行現實困境,排除D項。7.B文官因為工資問題進行罷工,甚至影響到政府機構的正常運轉,這表明隨著文官人數的膨脹,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負擔,最終因為工資訴求引發文官與政府的對抗,說明文官制度存在進一步完善的必要,故選B項。材料中文官因為工資問題進行罷工,使英國防衛機構幾乎癱瘓,這體現出的是不穩定因素,而不是保證政府工作的穩定性,排除A項。文官罷工使防衛機構癱瘓,這是對行政效率的破,而不是提升,排除C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文官為工資而罷工,沒有體現出文官集團形成利益壟斷,D項說法過于夸大,排除8.C表格中的法律條文分別規定了犯上作亂、殺死長輩親人者要被處以死刑,以及不許告發長輩親屬之罪(謀逆等罪除外),這些均蘊含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倫理,是西夏政權在效仿中原制度時受到儒家思想影響的體現,故選C項。對犯下重罪者處以極刑并不等同于“野蠻”,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西夏部分法律條文深受中原儒家思想的影響,而不是西夏對中原政治秩序的效仿,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法律條文受儒家思想影響,不涉及固化等級關系,排除D項。9.B根據材料“法蘭西取得戰爭的勝利,奪回了被英格蘭控制的領地”“這場戰爭使…國王也得到了臣民的忠心支持”及所學可知,英法百年戰爭不僅使法蘭西擺脫了侵略者的統治,還增強了民族感情,國王受到臣民的忠心擁戴。由此封建君主政體演變成了封建君主專制政體,王權進一步得到加強,故選B項。英法百年戰爭并未結束歐洲中世紀的分裂,排除A項。16世紀的宗教改革削弱了教權對王權的限制,排除C項。英法百年戰爭推動了法蘭西民族國家意識的產生,但并未導致歐洲民族國家的普遍形成,“普遍”一詞以偏概全,排除D項。10.B材料中歐美國家的社會福利開支都較高,這說明西方國家通過大量的財政支出來維持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故選B項。西方國家推行福利政策,其主要目的是緩和社會矛盾,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穩定,排除A項。雖然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收人分配不平等問題,但無法從根本上懈決這一問題,C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強化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主要發生在二戰后至20世紀70年代前,排除D項。【高二二調·歷史參考答案第1頁(共2頁)】ZH250569B2024一2025學年阜陽三中高二年級第二學期二調考試歷史試卷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3.本卷命題范圍:部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至四單元約40%、選擇性必修1約30%、選蒙擇性必修2約30%。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圖是20世紀末在安徽蚌埠雙墩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部分陶器刻畫符號。絕大多數符號都刻畫在陶碗底部相對隱蔽的位置,在構形上大致可分為象形、幾何形和組合形等多種結體方式,其中以象形符號為主。據此推斷,該刻畫符號小道口只⑧△》y)(十井排A回上A.標志著漢字進入成熟階段B.體現明顯的階級分化現象C.印證區域商品交換的頻繁D.具有記事標記的實用功能2.西漢建立初期,內郡和邊郡在武官設置上差別不大。漢武帝以后,內地郡縣的郡發弩、郡司空、郡輕車等武職已不復存在;邊郡則在舊軍事體制以外增加部都尉、屬國都尉和農都尉等。這一變化表明西漢政府A.重視邊疆民族地區治理B.打擊豪強地主勢力C.推行內地邊疆一體發展D.改革地方行政體制3.唐高祖時立法確定了計帳戶籍制,“每一歲一造計帳,三年一造戶籍”,貞觀年間全國范圍內的戶籍編制基本完成。均田制授給均田農戶的土地必須登錄人各戶計帳戶籍之中,才是國家承認的合法土地占有,各戶人口的情況(尤其是負擔賦役的丁男和中男人口數)也要詳細登錄。【高二二調·歷史第1頁(共6頁)】ZH250569B可見,唐朝A.改變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B.解決了土地兼并嚴重的問題C.強化了對地方基層官員的考核D.建立了關聯配套的制度體系4.宋朝婚姻盛行“不顧門戶,直求資財”,朱熹曾論述道:“男女婚嫁,必擇富民,以利其奩聘之多。”為了通過婚姻獲取錢財,有不少貧窮男子“舍親而出贅”,女子甚至嫁于僧人為妻。這一現象主要體現出A.女性社會地位提升B.國家對社會的控制松弛C.商品經濟迅速發展D.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5.康熙為徹底解決噶爾丹叛亂,決定于多倫諾爾(今多倫)舉行會盟。時人記載會盟時一場景如下:“依次列陣鳴角,鳥槍齊發,大呼前進,聲動山谷,喀爾喀土謝圖汗、臺吉(貴族)等悚懼失措、有欲趨避狀。”康熙營造這一氛圍的目的在于A.展示強大的軍事力量B.樹立清朝政府的權威C.恐嚇喀爾喀蒙古貴族D.威懾噶爾丹殘余勢力6.柳宗元認為“有里胥而后有縣大夫,有縣大夫而后有諸侯,有諸侯而后有方伯、連帥,有方伯、連帥而后有天子”。顧炎武則言“自古及今,小官多者其世盛,大官多者其世衰”。這反映出A.分封制恢復的合理性B.地方治理關系王朝盛衰C.郡縣制推行的必然性D.中央集權運行現實困境7.自1955年以來,英國文官的工資一直隨著私營部門工資的上漲不斷增加。近年來,各屆政府降低文官工資增長幅度的企圖均遭到了文官的反對。1969年,社會安全部門的中級文官要求把工資從8000鎊增至12700鎊,未能得到政府批準,結果導致罷工,使英國的防衛機構幾乎癱瘓。這折射出西方文官制度A.保證了政府工作穩定性B.存在進一步完善的必要C.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率D.易形成文官的利益壟斷8.下表為西夏《天盛改舊新定律令》中的部分內容。據此可見,西夏分類條文謀逆欲謀逆官家,觸毀王座者…不論主從一律皆以劍斬,家門子、兄弟節親連坐弒親子女自己殺親曾祖及祖父母、父母、庶母等,及媳殺此數等者,不論主從,以劍斬隱匿除犯謀逆、失孝德禮、叛逃等罪…子女對于曾祖及祖父、祖母、父、母之罪一律不許舉告A.仍保留氏族社會的野蠻性B.仿中原政權建立政治秩序C.法律體現出儒家化的特征D.以律令形式固化等級關系【高二二調·歷史第2頁(共6頁)】ZH250569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ZH250569B--歷史DA.pdf 安徽省阜陽市第三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年級下學期第二次月考歷史試題.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