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九年級二模歷史試卷一、選擇題(共30分,每小題1.5分)1.在河南平糧臺古城遺址,發現了一條上寬下窄的城內溝渠,溝渠底鋪的陶水管道節節套扣,且城內高于城外,溝渠排向城外壕溝。這表明,當時( )A.排水技術先進 B.水利灌溉發達 C.城市管理完善 D.城市規劃先進2.隨著禪讓制被打破,中國歷史進入王位世襲的“家天下”時代。這一時代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東周3.戰國時,秦國工匠們充分利用自然特點,合理安排引水、泄洪、排沙、歲修等工作,使都江堰成為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一座宏大水利工程,至今仍在發揮作用。這主要體現了( )A.鐵器的推廣應用 B.秦國國力的強大C.商鞅變法的影響 D.勞動人民的智慧4.西晉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歡用細毛氈子做頭巾、系帶兒、褲邊兒,當時有人戲說中原必會被西北的少數民族所擊敗,因為人們頭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產的,“能無敗乎?”但這一現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政權更迭影響社會風尚 B.人口遷徙利于區域開發C.經濟往來促進民族交融 D.中原傳統滲透服飾文化5.貞觀二十年,唐太宗下達《修晉書詔》認為:“大矣哉,蓋史籍之為用也! ”詔書肯定了新撰“五代史”的成就。其中提到“不預于中興”“莫通于創業”。這體現他在位時注重( )A.虛懷納諫 B.勸課農桑 C.知人善任 D.戒奢從簡6.曾經左右中國政治四五百年的士族勢力,至唐代“安史之亂”及唐末農民大起義的掃蕩以后,終于走上了末路并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宋太祖為了鞏固皇權,防止武人擅權和世家大族操縱朝政,他( )A.推行重文輕武,大力重用文臣 B.建立世襲制,確保皇族權力C.強化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勢力 D.推行均田制,平衡社會財富7.明太祖敕諭:“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此舉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強化君主專制C.完善監察體系 D.削弱藩王權力8.明末清初,廣東南海縣九江鄉“魚塘十之八,田十之二”,到乾嘉時期,“民多改業桑、魚,樹藝之夫,百不得一”,曾經的稻米主產區和輸出區幾乎不再生產稻谷。其稻米“盡仰賴于他鄉”。除魚桑之業,還有甘蔗、柑橘種植,都被鄉民視為獲利途徑。這一現象( )A.反映農耕面積擴大 B.推動商品經濟發展C.加快自然經濟瓦解 D.表明手工工場產生9.西方列強對中國發動的某次戰爭是“中西關系質變的臨界點”,同時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次戰爭是(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0.以下示意圖從某個角度反映了中國近代民族危機的不斷加劇,其中①處填寫的是( )A.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B.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C.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D.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11.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成果。它是( )A.《資政新篇》 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C.《定國是詔》 D.《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2.中共中央曾在一份通電中,向全國人民呼吁“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中共中央的這份通電最有可能發表于( )A.七七事變后 B.五四運動期間 C.淞滬會戰后 D.平津戰役期間13.1953年12月,新中國進行了全國規模的基層選舉,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體人民參加的空前規模的普選,以此為基礎召開的會議是( )A.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B.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C.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4.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表達了各國共同反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不論在社會制度、文化傳統等方面存在多大差異,都互相尊重、和平共處的良好理念。這表明中國主張( )A.求同存異 B.平等互利 C.對外開放 D.獨立自主15.在古埃及金字塔的修建過程中,有龐大的官僚機構負責籌措資金、征集材料、招募工匠、安排工程進度。此外,還有大批書吏負責具體的管理工作。這反映了古埃及( )A.建筑技術高超 B.神權色彩濃厚 C.政府組織力強 D.社會政治穩定16.在中古西歐,一個封主可以有眾多的附庸,一個附庸也可以有好幾個封主。這就使得封君封臣的關系顯得特別錯綜復雜且松散。附庸對封主的服從也往往要看封主力量的大小,附庸反抗封主的戰爭也是經常發生的。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國王成為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 B.封君與封臣形成宗族血緣關系C.政治上分裂割據成為常態現象 D.國王附庸的附庸是國王的附庸17.文藝復興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在精神文化領域的反映,極大地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的發展。新航路的開辟以及歐洲殖民者在美洲、亞洲和非洲的殖民掠奪,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打破了世界各地區相對隔絕的狀態,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創造了重要的條件。文藝復興和新航路開辟的關系是( )A.文藝復興為新航路開辟提供精神動力 B.兩者都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C.文藝復興為歐洲殖民掠奪開辟了道路 D.思想解放活躍不利于世界走向整體18.《共產黨宣言》指出:“資產階級挖掉了工業腳下的民族基礎。古老的民族工業被消滅了,并且每天都還在被消滅。”下列事件與之相關的是( )A.英國憲章運動 B.印度民族大起義 C.日本倒幕運動 D.中國義和團運動19.1917年,中國用“以工代戰”的形式,站在協約國一方參加戰爭。 十幾萬中國勞工在歐洲戰場從事各種艱苦工作,他們的技術、高效以及勇敢,常常得到協約國官兵的稱贊。中國用“以工代戰”的形式參加的這場戰爭開始于哪一事件( )A.薩拉熱窩事件 B.凡爾登戰役C.德國閃擊波蘭 D.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20.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說:“在經濟領導的問題上,他們在全世界同我們競爭得非常激烈……同二戰結束的時候相比,美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材料中的挑戰是指( )中國的快速發展 B.西歐和日本的崛起C.北約和華約的對峙 D.第三次科技革命二、綜合題(共30分)21.(7分)材料一: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商鞅合并小都、小鄉、小邑、小聚為縣,設置縣令、縣丞,共三十一個縣,由國君直接委派官員治理;努力從事農業生產,耕耘紡織送交糧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變法五年后,國家富強起來。材料二:商鞅變法前,秦國各地度量衡不統一。為了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商鞅制造了標準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還規范了進位制度,統一了斗、桶、權、衡、丈、尺,規定六尺為一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五十畝為一畦。——維基百科材料三:商鞅一方面極力否認道德教化對人的勸導意義,主張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過的最好辦法。另一方面又背離了罪刑相應的原則,主張輕罪重刑,甚至罪及無辜。他的這種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韓非繼承并發展,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刑法理論和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至嚴刑峻罰.懲辦威嚇構成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刑法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征,給廣大人民帶來了許多苦難。——《商鞅刑法思想及變法實踐》(1)(2分)材料一反映了商鞅變法的哪些內容?(2)(3分)據材料二概括商鞅變法的另一項措施。(3)(2分)據材料三,說明商鞅的思想屬于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22.(7分)材料一:輪船之速,洋炮之遠,在英、法則夸其所獨有,在中華則震于所罕見。——摘自曾國藩《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材料二:“作為一場政治運動,百日維新短命而敗,但作為一場更廣闊意義上的社會文化運動,則自有其成功之處。”材料三:“壯哉!武昌首義,一槍打翻封建帝制;偉哉!天下響應,萬眾擎起民主共和。”材料四:要帝制不再發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穩……先將國民腦子里所有反對共和的舊思想,一一洗刷干凈不可。——陳獨秀《舊思想與國體問題》(1)(2分)請寫出材料一反映的近代化探索事件。(2)(3分)材料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事件的探索方式有什么不同?材料三贊頌的是哪個事件的歷史意義?(3)(2分)材料四中陳獨秀等先進知識分子為了將“國民腦子里所有反對共和的舊思想”洗刷干凈,發起了哪一運動?該運動的口號是什么?23.(9分)材料一: 截止類型1956年底類型 改造情況 占比農業 已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農民 96%手工業 已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手工業者 92%資本主義工商業 已完成公私合營的工業企業職工 99%——整理自國家統計局材料二: 鄧小平以寬廣的眼光觀察世界,提出了“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的斷論。他總結了我國長期故步自封、閉關自守造成停滯落后的教訓,指出“中國要謀求發展,擺脫貧窮和落后,就必須改革開放。開放不僅是發展國家間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國際的經驗。”——摘編自《鄧小平理論與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運》材料三: 全會《決定》堅持系統思維,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框架下謀劃和部署改革舉措,不僅突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也全面涵蓋了民主、法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建設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創新以及黨的建設制度改革,要全面貫徹落實,力求形成整體效能,既不能單打一,也不能顧此失彼。——習近平2024年10月29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1)(2分)提取材料一歷史信息說說反映了哪個歷史事件?(2)(3分)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哪一次會議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概括鄧小平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原因。(3)(4分)材料三提到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內涵是什么?24.(7分)20世紀以來,世界局勢跌宕起伏,但人類始終為維護和平而不懈努力。材料一: 靠《凡爾賽條約》來約束維系的整個國家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列寧材料二: 我們在數天之內就擊潰了敵人的前鋒,然后揭開了世界上最大殲滅戰的序幕。法國垮了,比利時和荷蘭已被攻占了……——希特勒(1941年)(1)(4分)材料一中的國際秩序名稱是什么?如何理解列寧的觀點。(2)(3分)材料二中的“世界上最大殲滅戰”開始的標志是什么?你認為材料二和材料一之間有何聯系?答案1-5 AADCA 6-10 ABBAA 11-15 BAAAC 16-20 CABDB21.(1)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2)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文字(3)法家。22.(1)洋務運動;(2)材料二是變法;材料三是革命;辛亥革命。(3)新文化運動;民主與科學。23.(1)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2)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盡快擺脫我國貧窮落后狀態;吸收國外的經驗、資金和技術,發展生產力。(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24.(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列寧認為該體系因《凡爾賽條約》對德國過度懲罰,激化矛盾,未能解決根本問題,反而埋下二戰隱患,故稱其“建立在火山口上”。(2)閃電戰入侵西歐。凡爾賽體系對德國的苛刻條款導致德國民眾不滿,為納粹上臺和發動戰爭提供了土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