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九年級模擬檢測試卷歷史注意事項:1.歷史部分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全卷共8頁,滿分75分,考試時間70分鐘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本試卷相應的位置。3.答案全部在答題卡上完成,答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選擇題(共30分)本部分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請選出并在答題卡上將該選項涂黑。1. 2023年9月,中國考古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多件出土自洛陽的文物驚艷亮相。其中,有“超級國寶”之譽的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首次面對公眾開放,引來眾多游客駐足欣賞。二里頭文化遺址“綠松石龍”( )綠松石龍局部A. 體現當時人們對龍的圖騰崇拜 B. 反映了戎狄蠻夷華夏認同觀念C. 很有可能是商文化的歷史遺存 D. 實證了統一封建制國家的存在2. 歷史學家姚大力認為,合“中國”(內地)與“塞外之一統”兩者為一體的國家建構模式,發育于金,定型于元,發達、成熟于清。其中,元朝對這一“國家建構模式”進行的創新是A. 分封制 B. 郡縣制 C. 科舉制 D. 行省制3. 對比分析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以下史實反映的歷史事件的共同影響是( )西漢經營西域 清朝管理新疆公元前60年,西漢朝廷設置西域都護,作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管理西域36國。 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清軍駐扎新疆各地,設置哨所。A. 平定了西北地區叛亂 B. 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管轄C. 推行了閉關鎖國政策 D. 促進了與少數民族交往4. 中唐以后,南方的茶、陶瓷、絲織品、鹽業等的發展趕上或超過北方。位于運河樞紐的揚州,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市區內“十里長街市井連”。南宋時,蘇、湖、常有“天下糧倉”的美稱,還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或“蘇常熟,天下足”的諺語。這反映出( )A. 海外貿易繁榮 B. 農業生產發展 C. 經濟重心南移 D. 商品經濟受阻5. 小明同學在進行主題復習時制作了下面的學習卡片。據此判斷其復習的主題應為( )主題:___________ ①遠古傳說時代,炎黃部落聯盟后逐漸形成華夏族 ②唐朝時,文成公主入藏嫁與松贊干布 ③元朝時,形成了一個新民族——回族 ④清朝時,順治帝冊封五世達賴為“達賴喇嘛”A. 民族交融 B. 經濟交流 C. 邊疆治理 D. 對外交往6. 明清時期,中央權力機構進一步調整。明太祖時廢丞相,撤中書省,權分六部。清雍正時設軍機處,軍機大臣只能跪受筆錄。這反映出明清( )A.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 B. 少數民族政權不斷漢化C. 君主專制集權空前強化 D. 禁錮人們思想鉗制文化7. 《中華文明史》敘述道:“(1898年)作為一場政治運動……短命而敗,但作為一場更廣闊意義上的社會文化運動,自有其成功之處。”這里“成功之處”是指這場政治運動A. 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 B. 推翻了腐朽落后的清王朝C. 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 D. 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8. 如圖所示,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Y軸的數值也在不斷增加,“Y軸”的100%,對應著( )A. 近代中國抗擊外來侵略的歷程 B. 中國人民救亡圖存的探索歷程C.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 D. 近代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程度9. “1913年至1920年,全國新設面粉廠47個。而1914年前,面粉每年需大量進口;從1915年起,我國面粉出口激增;1915年至1920年,面粉出口量由0.2895萬噸增至17.2485萬噸,增加了近59倍。”材料中數據變化說明A. 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B. 一戰期間,列強無暇東顧,民族工業獲得發展契機C. 近代民族工業呈現輕工業發達的特點D. 南京國民政府的經濟政策有利于民族工業的發展10. 經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農村中90%的農民都參加了農民協會、民兵組織、婦女聯合會和青年聯合會。過去農村是地主的天下,現在農民翻身做了主人,地主在勞動中改造自己,成為新人。這說明土地改革( )A. 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重要條件 B. 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C. 提高了農民的政治覺悟和政治地位 D. 確立了國家土地公有制11. 宣傳畫以醒目的形象、突出的主題反映時代特征。右邊宣傳畫反映的時代特征是( )A. 新中國的建立與鞏固 B. 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C. 向社會主義過渡 D. 工業化開始起步12. 1791年憲法把《人權宣言》作為憲法的組成部分并置于正文之前,憲法基本落實了宣言的原則,但并不完全一致。例如宣言宣告,在權利方面人人生而平等,但憲法卻按納稅的多與少來劃分“積極公民”和“消極公民”兩種。宣言與憲法前后矛盾說明( )A. 法國大革命的理想前后存在著矛盾 B. 法國大革命仍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C. 資本原始積累具有野蠻性和殘酷性 D. 政府維護保障的是地主階級的利益13. “意大利在中世紀后期經濟發達、城市興起,封建統治勢力相對薄弱……它在14世紀已經有較為發達的早期資本主義經濟,毛織業、銀行業也居全歐之冠,建立了由七大行會資本家直接控制的新政權。”這段話反映了文藝復興的( )A. 背景 B. 主張 C. 性質 D. 影響14. 在人類歷史的豐碑上,鐫刻著很多耀眼的名字,被后人銘記。下圖人物被銘記是因為他們( )A. 都建立了新的民族獨立國家 B. 都頒布了新的法律C. 都擔負了反殖民壓迫的重任 D. 都主張非暴力反抗15. 有觀點認為:“21世紀全球將出現‘大國群體體系’:美國支配下的北美、一體化的歐洲、日本和中國居突出地位的東亞、印度稱雄的南亞、橫跨北非和中東的新月形地帶,其中北美、歐洲、東亞三大群體將起決定性作用。”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 世界多極化趨勢日趨明顯 B. 大國群體體系消除了各國矛盾C. 國際政治新秩序已經建立 D. 世界政治格局出現新三足鼎立第Ⅱ卷非選擇題(共45分)本部分共4道大題,其中16題8分,17題10分,18題12分,19題15分,共45分。16. 文化符號·傳承文明。九年級同學開展項目化學習,請你完成相關問題。【項目主題】賡續前行·文化策展【項目目標】通過查閱資料,整理繪制圖片,感受中華民族賡續有序的輝煌文脈和薪火相傳的民族精神。項目任務】任務一 第一組同學以“品讀傳統典籍·傳承文明成果”為主題,搜集整理了我國部分優秀文化典籍的信息,準備布展。道家經典 文學著作 中醫瑰寶 科技巨著文化典籍 ①《道德經》書影 ②《紅樓夢》書影 ③《傷寒雜病論》書影 ④《齊民要術》書影典籍物語 入選理由:春秋時期老子所著道家經典,以“道”為核心,闡述無為而治、禍福相依等哲學思想,強調天人合一,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 入選理由: 入選理由:東漢張仲景所著中醫經典,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發展“治未病”思想,開創了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為中醫藥學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入選理由:任務二 第二組同學聚焦“參觀建筑遺跡·體會民族精神”的主題,整理了下列圖片,設計了如下展板。①中共一大上海會址 ②遵義會議會址 ③九一八歷史博物館④黃埔軍校舊址 ⑤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 ⑥鐵人王進喜紀念館(1)請你根據上表中的相關信息,分別為②④處典籍寫出入選理由。(2)請按圖片相關史事發生的時序填寫序號,從上表中任選一處遺址概況其反映的精神內涵。17. 交流互鑒·和合共生。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從永樂六年到宣德五年,鄭和又先后六次率領船隊遠航,經歷了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船隊用中國的瓷器、絲綢等物與各國進行交易,購買各國特產。鄭和出訪后,各國紛紛向中國派遣使臣和商隊。東南亞國家的一些國王,甚至親自來中國訪問。——摘編自卜憲群《簡明中國歷史讀本》材料二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世界范圍形成了巨大的生產力。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日益加強。1998年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已從最初的76個增加到132個,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已經加入了該組織……隨著跨國公司的擴張,“麥當勞文化”“好萊塢文化”“迪士尼文化”“商業連鎖”等風行世界。材料三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有助于促進貿易暢通和經濟發展的合作倡議。古絲綢之路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貿易線路之一,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傳承絲路精神,堅持和平主義,勾畫了經濟合作和多邊貿易發展的新愿景。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成果惠及各方。各方在基礎設施、交通運輸、貿易投資等領域加大投入,有助于讓各國間的人員、貨物、資本流通更加便捷。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同有關國家加強發展戰略對接,擴大開放合作共識,有利于構建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扎哈里·扎哈里埃夫(保加利亞“一帶一路”全國聯合會主席)(1)根據材料一,概括鄭和下西洋的特點。分析材料畫線部分現象出現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分析經濟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分析扎哈里·扎哈里埃夫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如此高評價的原因。18. 民主法制·時代進步。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羅馬曾經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則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許是其中最為和平、最為持久的征服。——德國著名法學家耶林材料二《獨立宣言》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講人的權利,獨立的國家的公民的權利;后一部分,那就是它真正的“獨立”宣言,宣布與英國在主權上決裂。 ——摘編自陳樂民《歐洲文明十五講》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部憲法即1954年制定的憲法,簡稱五四憲法。毛澤東評價這部憲法采取征求廣大人民意見的辦法起草,大體上適合我們國家的情況。五四憲法的誕生,是新中國政治制度變革的宣言書。 ——摘編自張晉藩《中國憲法史》材料三 “民國”之取代自秦始皇以來兩千多年的“帝國”,……是一種前無古人的變化。它打破了歷代王朝的更迭機制,否定了整個皇權體制,因而也觸動了傳統社會的各條神經,是政治制度和社會思想的一大躍 進。——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材料四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法制建設成就表。先行有效法律 行政法規 地方性法規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242 737 8500多件 800多件——《依法治國七講(圖解版)》編寫組(1)根據材料一,結合史實說明“羅馬第三次征服最為持久”。(2)閱讀下面兩則材料,分別簡述兩部法律文獻如何為兩國的民主政治提供了保障。(3)材料三中“民國”取代“帝國”是指什么事件?結合史實說明其如何體現“政治制度和社會思想的一大躍 進”。(4)根據材料四,概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制建設的特點。簡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制建設的意義。19. 大國崛起·風云變幻。大國崛起道路各具特色,深刻影響著國際關系和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構建聯系·感悟大國崛起】第一組 第二組圖一 中國人民志愿軍跨 過鴨綠江抗美援朝 圖二 尼克松訪問中國 歐洲未來三到四年間需要外國(主要是美國)提供的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遠遠超過了歐洲目前的支付能力,因此歐洲必須獲得巨大的額外的幫助,否則她將面臨經濟、社會和政治的惡化這多種非常可怕的狀況。 ——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1947年) 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美國和西歐國家之間控制與反控制的斗爭日益尖銳。為了改變這一狀況,西歐國家逐漸走向聯合。 ——《“馬歇爾計劃”對戰后初期歐洲的影響》【闡述史實·體會大國智慧】(1)根據圖示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英國率先實現大國崛起的歷程以及圖中①②兩處史實之間的聯系。(2)分別指出兩組圖文中大國關系發生的變化,并任選一組分析變化的原因?(3)請從下面表格中選擇三例相互關聯的史事,結合所學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時間 事件1921年 蘇俄新經濟政策1933年 美國羅斯福新政1945年 聯合國正式成立1949年 新中國成立1955年 萬隆會議召開1978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1993年 歐盟成立1995年 世界貿易組織成立2012年 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2024-2025學年九年級模擬檢測試卷歷史注意事項:1.歷史部分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全卷共8頁,滿分75分,考試時間70分鐘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本試卷相應的位置。3.答案全部在答題卡上完成,答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選擇題(共30分)本部分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請選出并在答題卡上將該選項涂黑。【1題答案】【答案】A【2題答案】【答案】D【3題答案】【答案】B【4題答案】【答案】C【5題答案】【答案】A【6題答案】【答案】C【7題答案】【答案】D【8題答案】【答案】C【9題答案】【答案】B【10題答案】【答案】C【11題答案】【答案】C【12題答案】【答案】A【13題答案】【答案】A【14題答案】【答案】C【15題答案】【答案】A第Ⅱ卷非選擇題(共45分)本部分共4道大題,其中16題8分,17題10分,18題12分,19題15分,共45分。【16題答案】【答案】(1)②理由: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紅樓夢》以賈寶玉、林黛玉之間的愛情悲劇為中心,通過描寫貴族大家庭的興衰變化,揭示了當時社會種種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及其日益衰亡的歷史趨勢,將我國古典現實主義文學推向高峰。④理由:北朝時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編寫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這部農業科學技術著作,突顯了中國古代科學家以民生為本的務實精神,反映出當時農業生產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這部農書對后世農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填寫序號:⑤②。①中共一大上海會址: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 ,標志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共一大上海會址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見證了早期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它蘊含著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②遵義會議會址:是193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遵義會議的場所,此次會議在長征途中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現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承載著革命歷史的見證功能。遵義會議精神的基本內涵為“堅定信念、堅持真理、獨立自主、團結統一”。③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九一八”事變是1931年發生在沈陽的重大事件,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體現了中華兒女抵抗外侮、保衛祖國的英勇抗爭精神 ;博物館通過展示東北人民和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不屈不撓、浴血奮戰的歷史,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國精神 。④黃埔軍校舊址: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成立于1924年,旨在培養革命軍隊的骨干力量。孫中山先生提出“以俄為師”的建軍思想,并在蘇聯顧問和中國共產黨的支持下創辦了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培養了無數軍事和政治精英,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貢獻 ;黃埔精神具體表現為團結奮斗、報效國家、追求統一、勇于犧牲奉獻的精神 。⑤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1927年8月1日,在南昌城打響的震驚寰宇的第一槍,標志著南昌起義的爆發,這一事件正式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武裝斗爭的開始和人民軍隊的誕生 ;南昌起義在白色恐怖中開辟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新局面,源于共產黨人為共產主義獻身的堅定信念和廣大起義官兵鐵心跟黨走的堅定意志,鑄就了八一精神,其內涵主要包括追求真理、堅定信念、勇于拼搏、不怕犧牲、敢為人先、開拓創新等方面。⑥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為了紀念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鐵人王進喜而建的。紀念館于1971年建成,原址位于黑龍江省大慶市解放二街8號,是中國第一座工人紀念館。紀念館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為主題,以鐵人王進喜生平事跡為主線,以大慶石油發展史為副線,集中展示了鐵人王進喜的生平業績及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 。【17題答案】【答案】(1)特點:次數多;范圍廣;以貿易交流為主。原因:明朝國力強盛,有強大經濟實力和物質基礎支持對外交流;鄭和船隊規模龐大,展示了明朝的強大實力和先進航海技術,使各國敬畏和向往;鄭和下西洋采取和平友好的方式,尊重當地文化習俗,通過貿易和贈送禮物等與各國建立良好關系。(2)原因: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形成巨大生產力;信息技術加強了各國的經濟聯系;世界貿易組織使各國貿易聯系更緊密;跨國公司的擴張推動了資本、技術和人才的跨國流動等。(3)原因:共建“一帶一路”有利于各國友好和平交往;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有助于促進貿易暢通和經濟發展;共建“一帶一路”有利于構建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18題答案】【答案】(1)史實說明:《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羅馬法對后世歐洲法律體系產生了深遠影響。(2)保障:《獨立宣言》:宣稱 “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從理論上否定英國殖民統治的合法性,確立“主權在民”原則,為美國民主政治奠定思想基礎,并直接推動美國獨立,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綱領性文件。五四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形式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等,規定公民基本權利與義務,體現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為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提供法律保障,標志著中國政治制度的民主化轉型。(3)事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史實說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具有反封建專制剝制度的進步意義。(4)特點:我國法制建設涉及的領域廣泛,法律、法規逐步完善,民主法治進程大大加快。意義:有利于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有利于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建設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有利于依法治國的開展。【19題答案】【答案】(1)歷程:文藝復興促進英國的思想解放,為資本主義發展奠定思想基礎;新航路開辟后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國積累了豐富的資本;英國通過殖民爭霸擴張逐漸成為“日不落帝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頒布《權利法案》,逐漸確立君主立憲制。聯系:新航路開辟后,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傳入中國,增加糧食產量,促進人口增長。新航路開辟后,西方國家紛紛走向殖民擴 張之路,明朝中后期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2)(第一組)變化:中美兩國關系由敵對走向正常化(緩和)。原因: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國際形勢的變化;美國霸權地位的衰落。(第二組)變化:歐美關系從美國主導、西歐依附逐漸轉變為西歐為追求獨立自主走向聯合。原因:西歐經濟恢復與發展;美蘇冷戰格局演變;西歐各國有著自身的民族主義傳統和國家利益訴求。(3)選擇史事:蘇俄新經濟政策、美國羅斯福新政、中國十一屆三中全會觀點:符合國情的改革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論述:蘇俄國內戰爭結束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已不適應當時的經濟形勢,1921 年,蘇俄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等,新經濟政策把社會主義同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直接聯系起來,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1929 - 1933年,美國爆發經濟大危機,傳統的自由放任經濟政策無法應對。1933 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后實行新政。羅斯福新政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美國經濟開始緩慢復蘇,工業生產有所恢復,就業人數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1978年,中國召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重點是國有企業改革,增強了企業活力。對外開放從設立經濟特區開始,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綜上,蘇俄、美國、中國分別在不同時期,根據本國國情對生產關系進行調整改革,證明了符合國情的改革調整生產關系,推動經濟發展。國家政策的頒布要從國情出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