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考復習押題預測 春秋戰國時期一.選擇題(共21小題)1.(2024秋 本溪期末)哈雷彗星繞太陽一周的時間是76年。我國關于這顆彗星的最早記載出現于下列哪部著作中( )A.《黃帝內經》 B.《道德經》C.《春秋》 D.《詩經》2.(2024秋 鄂倫春自治旗期末)青銅器“何尊”內鑄有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栽,請問何尊內的文字類型最早出現于哪個時期( )A.黃帝時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3.(2024秋 宜州區期末)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者。如圖“二牛一人一犁”耕作技術,大大提高了當時農業生產效率。這一農業生產技術出現在我國歷史上哪一時期( )A.西漢 B.東漢 C.兩晉 D.南北朝4.(2024秋 浦北縣期末)《秦律通論》記載,從商鞅變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間,秦軍同六國交戰65次,其中全勝58次,敗北僅4次。這主要得益于商鞅變法中的( )A.建立縣制 B.嚴明法度 C.鼓勵耕織 D.獎勵軍功5.(2024秋 方城縣期末)“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蘊含了對立事物能夠互相轉化的道理。這跟我國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張不謀而合。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墨子 C.韓非子 D.莊子6.(2024秋 成安縣期末)戰國時期,整個社會處于巨變之中。下列選項,不能體現這一時期“巨變”的是( )A.經濟上,廣泛使用牛耕,促進經濟發展B.政治上,各國紛紛變法,引發制度變革C.思想上,諸子百家爭鳴,帶來思想學術繁榮D.社會生活安定,人民安居樂業7.(2024秋 鄂倫春自治旗期末)戰國時期,秦、楚等國都有帶甲百萬,韓國、魏國等國也有帶甲三十萬。齊、趙數十萬,每開戰動輒幾十萬人參戰。長平之戰坑殺趙兵四十萬人。李信攻楚二十萬人不夠,最后王翦出兵“非六十萬人不可”。這段材料反映了戰國時期戰爭的特點是( )A.歷時時間長B.規模大,參戰人數多C.各國開始講究兵法D.鐵制兵器增多,殺傷力強8.(2024秋 息縣期末)春秋后期的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山林開發、耕地擴大創造了條件。這表明社會經濟發展主要是由于( )A.金屬貨幣被廣泛使用 B.諸侯國數量不斷下降C.生產技術的創新發展 D.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9.(2024秋 浦北縣期末)據《春秋》等書的記載,200多年間,魯國朝見晉國33次,朝見齊國40次,而朝見周天子僅7次。對此合理的解釋是( )A.周王室地位已經衰落 B.魯國到王都路途遙遠C.晉國國君是春秋霸主 D.晉國和齊國北上爭霸10.(2024秋 昆山市期末)孔子認為,統治者有統治權力的同時,還應在合理的道德原則基礎上進行統治。如果統治者具有一個紳士的五條美德——誠實、正直、忠誠、恩惠和仁愛,他們就能成為賢者。孔子的治國思想是( )A.有教無類 B.兼愛非攻 C.克己復禮 D.以德治國11.(2024秋 茶陵縣期末)按照西周的規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時,鄭莊公卻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諸侯競相效仿。這種情況反映出春秋時期( )A.廢除井田 B.諸侯爭霸 C.王室衰微 D.國人暴動12.(2024秋 秦都區期末)戰國時期某思想學派主張“兼愛”“非攻”,并批判貴族的奢侈生活,提倡節儉。該思想學派是(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13.(2024秋 扶綏縣期末)以下關于諸子百家的敘述,正確的是( )A 儒家 孟子 兼愛非攻B 道家 老子 無為而治C 墨家 孫子 民貴君輕D 法家 莊子 以法治國A.A B.B C.C D.D14.(2024秋 秦都區期末)夏商周時期是中國古代的黃金時代,也是中國文明史上一個重要的階段。下列關于夏商周時期文化與科技的說法,正確的有( )①戰國時期,人們已經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②屈原創作出《詩經》③《黃帝內經》介紹了針灸、按摩等治療方法④扁鵲發明了切脈診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2024秋 古丈縣期末)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出現了以諸子百家為代表的文化巨匠。以下對諸子百家思想的表述中,不正確的是( )A.韓非主張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B.孟子主張實行“仁政”,提倡“民貴君輕”C.墨子主張“無為而治”,反對攻伐兼并戰爭D.莊子主張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16.(2024秋 秦都區期末)據《華陽國志 蜀志》記載:“……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這是得益于( )A.靈渠的修建 B.周武王的治理C.都江堰的修建 D.禪讓制的確立17.(2024秋 夏縣期末)栗勁的《秦律通論》中認為:從商鞅變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間,秦軍同六國共交戰65次,戰果如下:這種戰局商鞅變法起著極大的作用。從材料看,商鞅變法的直接作用是( )秦軍戰績 全勝 未獲全勝或互有勝負 敗北58次 3次 4次A.推動了秦朝經濟發展B.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C.提高了秦國軍隊戰斗力D.“尊王攘夷“口號統一了人心18.(2024秋 夏縣期末)端午節本是南方先民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后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愛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屈原為后世留下的作品是( )A.《離騷》 B.《論語》 C.《詩經》 D.《史記》19.(2024秋 烏當區期末)“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這表明春秋時期政治格局 發生的變化是( )A.社會轉型 B.王室衰微 C.社會變革 D.民族交融20.(2024秋 夏縣期末)商鞅主張“故法者,國之權衡也”,韓非認為“法行而君不必憂,臣不必勞,民但而守法,上下無為而天下治”。據此可知,兩人都主張( )A.君臣有序 B.“無為而治”C.以法治國 D.以德治國21.(2024秋 冠縣期末)小明模仿建立了一個春秋爭霸微信群,下列歷史人物不應出現在該群中的是( )A.晉文公 B.楚莊王 C.越王勾踐 D.秦孝公中考復習押題預測 春秋戰國時期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21小題)1.(2024秋 本溪期末)哈雷彗星繞太陽一周的時間是76年。我國關于這顆彗星的最早記載出現于下列哪部著作中( )A.《黃帝內經》 B.《道德經》C.《春秋》 D.《詩經》【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古代的《春秋》,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黃帝內經》是一部綜合性的醫書,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之一,被譽為“醫家之宗” ,成書于戰國至秦漢時期,排除A項;《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道家的經典,排除B項;根據所學可知,《春秋》是中國古代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所作,記載了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間的歷史事件。《春秋》中記載了公元前613年一顆彗星掃過北斗,有研究認為,這顆彗星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C項正確;《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古代的《春秋》。2.(2024秋 鄂倫春自治旗期末)青銅器“何尊”內鑄有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栽,請問何尊內的文字類型最早出現于哪個時期( )A.黃帝時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分析】本題考查金文,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商朝中晚期開始,鐘、鼎等青銅器上鑄刻有文字,因為古人稱銅為金,所以這種文字被稱為“金文”。何尊內的文字是金文,最早出現于商朝時期。故C符合題意;排除AB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金文,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何尊內的文字是金文,最早出現于商朝時期。3.(2024秋 宜州區期末)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者。如圖“二牛一人一犁”耕作技術,大大提高了當時農業生產效率。這一農業生產技術出現在我國歷史上哪一時期( )A.西漢 B.東漢 C.兩晉 D.南北朝【分析】本題考查鐵器和牛耕的出現,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二牛一人一犁”耕作技術最早出現于西漢時期,大大提高了當時農業生產效率。故A符合題意;排除BCD。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鐵器和牛耕的出現,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二牛一人一犁”耕作技術最早出現于西漢時期。4.(2024秋 浦北縣期末)《秦律通論》記載,從商鞅變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間,秦軍同六國交戰65次,其中全勝58次,敗北僅4次。這主要得益于商鞅變法中的( )A.建立縣制 B.嚴明法度 C.鼓勵耕織 D.獎勵軍功【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商鞅變法的措施以及影響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根據材料“秦軍同六國交戰65次,其中全勝58次,敗北僅4次。”可知,結合所學可知,商鞅變法獎勵軍功,確實提高了秦軍的戰斗力,使秦軍成為一支虎狼之師,故D項正確;A項建立縣制屬于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與軍隊戰斗力無關,排除A項;B嚴明法度有利于社會秩序安定,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該措施有利于經濟發展,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商鞅變法的措施以及影響等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5.(2024秋 方城縣期末)“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蘊含了對立事物能夠互相轉化的道理。這跟我國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張不謀而合。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墨子 C.韓非子 D.莊子【分析】本題考查老子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解答】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蘊含了對立事物能夠互相轉化的道理。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注意抓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對立事物能夠互相轉化的道理”。6.(2024秋 成安縣期末)戰國時期,整個社會處于巨變之中。下列選項,不能體現這一時期“巨變”的是( )A.經濟上,廣泛使用牛耕,促進經濟發展B.政治上,各國紛紛變法,引發制度變革C.思想上,諸子百家爭鳴,帶來思想學術繁榮D.社會生活安定,人民安居樂業【分析】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百家爭鳴,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出現了戰國七雄。D說法錯誤,符合題意;戰國時期,經濟上,廣泛使用牛耕,促進了經濟發展。戰國時期,政治上,各國紛紛變法,引發制度變革;戰國時期,思想上出現了繁榮局面被稱為“百家爭鳴”,ABC說法正確,排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百家爭鳴,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出現了戰國七雄。7.(2024秋 鄂倫春自治旗期末)戰國時期,秦、楚等國都有帶甲百萬,韓國、魏國等國也有帶甲三十萬。齊、趙數十萬,每開戰動輒幾十萬人參戰。長平之戰坑殺趙兵四十萬人。李信攻楚二十萬人不夠,最后王翦出兵“非六十萬人不可”。這段材料反映了戰國時期戰爭的特點是( )A.歷時時間長B.規模大,參戰人數多C.各國開始講究兵法D.鐵制兵器增多,殺傷力強【分析】本題考查戰國時期戰爭的特點,準確解讀材料信息。【解答】A.材料沒有提到戰爭進行的時間,排除A。B.根據材料“秦、楚等國都有帶甲百萬,韓國、魏國等國也有帶甲三十萬。齊、趙數十萬,每開戰動輒幾十萬人參戰。長平之戰坑殺趙兵四十萬人。李信攻楚二十萬人不夠......”可知戰國時期的戰爭規模大,參戰人數多,B項正確。C.材料沒有提到講究兵法,排除C。D.材料沒有提到兵器的材質,排除D。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識記理解戰國時期戰爭的特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8.(2024秋 息縣期末)春秋后期的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山林開發、耕地擴大創造了條件。這表明社會經濟發展主要是由于( )A.金屬貨幣被廣泛使用 B.諸侯國數量不斷下降C.生產技術的創新發展 D.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提高的史實。【解答】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到戰國時,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我國至遲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戰國時期牛耕進一步推廣。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的產量顯著提高,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這表明社會經濟發展主要是由于生產技術的創新發展。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熟練掌握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提高。9.(2024秋 浦北縣期末)據《春秋》等書的記載,200多年間,魯國朝見晉國33次,朝見齊國40次,而朝見周天子僅7次。對此合理的解釋是( )A.周王室地位已經衰落 B.魯國到王都路途遙遠C.晉國國君是春秋霸主 D.晉國和齊國北上爭霸【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春秋時期諸侯爭霸,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魯國朝見晉國33次,朝見齊國40次,而朝見周天子僅7次。這表明魯國更傾向于朝見諸侯國,而很少朝見周天子,反映出周王室的地位已經衰落,對諸侯國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大大減弱,A正確。魯國到王都路途遙遠不能成為朝見周天子次數少的主要原因。因為如果魯國重視周天子的權威,路途遙遠也不會是太大的阻礙,B錯誤。晉國國君是春秋霸主,這只能說明晉國在當時有較強的實力,但不能直接解釋魯國朝見周天子次數少的現象,C錯誤。晉國和齊國北上爭霸,與魯國朝見周天子次數少之間沒有直接的邏輯關系,不能很好地解釋這一現象,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春秋時期諸侯爭霸,考查閱讀材料的能力和對基本歷史事件特征的再認再現能力。10.(2024秋 昆山市期末)孔子認為,統治者有統治權力的同時,還應在合理的道德原則基礎上進行統治。如果統治者具有一個紳士的五條美德——誠實、正直、忠誠、恩惠和仁愛,他們就能成為賢者。孔子的治國思想是( )A.有教無類 B.兼愛非攻 C.克己復禮 D.以德治國【分析】本題考查孔子,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統治者有統治權力的同時,還應在合理的道德原則基礎上進行統治。如果統治者具有一個紳士的五條美德——誠實、正直、忠誠、恩惠和仁愛,他們就能成為賢者”并結合所學可知,孔子主張以德治國,反對苛政。故D正確;有教無類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排除A;兼愛非攻是墨子的思想主張,排除B;克己復禮,就是指人要克服自己的欲望、想法,恢復到禮中去,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C。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孔子,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孔子的治國思想是以德治國。11.(2024秋 茶陵縣期末)按照西周的規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時,鄭莊公卻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諸侯競相效仿。這種情況反映出春秋時期( )A.廢除井田 B.諸侯爭霸 C.王室衰微 D.國人暴動【分析】本題考查春秋爭霸,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所學知識可知,按照西周時的規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時,鄭莊公卻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諸侯競相仿效。這反映了周王室衰微,統治力大大降低,諸侯勢力崛起。選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春秋爭霸,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2.(2024秋 秦都區期末)戰國時期某思想學派主張“兼愛”“非攻”,并批判貴族的奢侈生活,提倡節儉。該思想學派是(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墨家,掌握墨家的思想主張。【解答】墨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墨子主張“兼愛”,即無差別地愛一切人;“非攻”,即反對不義戰爭,同時批判貴族的奢侈生活,提倡節儉,這與題目中描述的思想主張相符,C項正確;道家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與題干中思想不符,A項排除;法家強調以法治國,主張通過嚴刑峻法來治理國家,建立君主專制統治,與“兼愛”“非攻”及提倡節儉毫無關聯,B項排除;儒家思想以“仁”“禮”為核心,強調道德修養、等級秩序和社會倫理規范等,與“兼愛”“非攻”及提倡節儉的主張不符,D項排除。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墨家,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13.(2024秋 扶綏縣期末)以下關于諸子百家的敘述,正確的是( )A 儒家 孟子 兼愛非攻B 道家 老子 無為而治C 墨家 孫子 民貴君輕D 法家 莊子 以法治國A.A B.B C.C D.D【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百家爭鳴,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派別的總稱,不同學派有著不同的思想主張,準確掌握各學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張是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解答】A.“兼愛非攻”是墨家墨子的思想主張,而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他的主張是“仁政”“民貴君輕”等,A項錯誤。B.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無為而治”是道家的重要思想主張,該選項人物與思想對應正確,B項正確。C.“民貴君輕”是孟子的主張,孫子是兵家代表人物,主要成就在軍事方面,C項錯誤。D.“以法治國”是法家的思想,莊子是道家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張有順應自然等,D項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百家爭鳴,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14.(2024秋 秦都區期末)夏商周時期是中國古代的黃金時代,也是中國文明史上一個重要的階段。下列關于夏商周時期文化與科技的說法,正確的有( )①戰國時期,人們已經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②屈原創作出《詩經》③《黃帝內經》介紹了針灸、按摩等治療方法④扁鵲發明了切脈診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先秦時期的天文、歷法和醫學成就,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戰國時期,人們已經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這一說法正確,戰國時期人們根據天文、氣象和物候的變化,確定了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①正確;《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并非屈原所作,②錯誤;《黃帝內經》是我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包含豐富的醫學理論和治療方法,針灸、按摩等在其中有相關介紹,③正確;扁鵲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他發明的望、聞、問、切“四診法”中的切脈,一直沿用至今,④正確。綜上,①③④正確,選擇C項,排除AB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先秦時期的天文、歷法和醫學成就,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15.(2024秋 古丈縣期末)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出現了以諸子百家為代表的文化巨匠。以下對諸子百家思想的表述中,不正確的是( )A.韓非主張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B.孟子主張實行“仁政”,提倡“民貴君輕”C.墨子主張“無為而治”,反對攻伐兼并戰爭D.莊子主張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掌握情況。識記并區分諸子百家的主張。【解答】根據所學可知,法家的韓非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以法治國;墨子主張“兼愛”“非攻”;莊子主張順應自然,順應民心;孟子主張實行“仁政”,要求統治者輕徭薄賦,提倡“民貴君輕”。莊子提出“無為而治”,不是墨子,故C表述不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注意百家爭鳴中各學派的主張,不要混淆。16.(2024秋 秦都區期末)據《華陽國志 蜀志》記載:“……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這是得益于( )A.靈渠的修建 B.周武王的治理C.都江堰的修建 D.禪讓制的確立【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都江堰的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解答】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這是得益于都江堰的修建。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戰國時期的水利工程的相關史實。17.(2024秋 夏縣期末)栗勁的《秦律通論》中認為:從商鞅變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間,秦軍同六國共交戰65次,戰果如下:這種戰局商鞅變法起著極大的作用。從材料看,商鞅變法的直接作用是( )秦軍戰績 全勝 未獲全勝或互有勝負 敗北58次 3次 4次A.推動了秦朝經濟發展B.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C.提高了秦國軍隊戰斗力D.“尊王攘夷“口號統一了人心【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商鞅變法的認識。【解答】注意抓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秦軍全勝58次”在所參與的交戰中取得勝利的比例很高,說明商鞅變法中獎勵軍功,大大提高了秦國軍隊的戰斗力。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不大,注意扎實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18.(2024秋 夏縣期末)端午節本是南方先民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后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愛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屈原為后世留下的作品是( )A.《離騷》 B.《論語》 C.《詩經》 D.《史記》【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楚辭,掌握屈原的代表作。【解答】《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以詩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為中心,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思想內涵,它與端午節紀念屈原相契合,A項正確;《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主要體現的是孔子及其儒家學派的思想,和屈原無關,B項錯誤;《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由多人編撰而成,并非屈原的作品,C項錯誤;《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和屈原沒有關系,D項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楚辭,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19.(2024秋 烏當區期末)“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這表明春秋時期政治格局 發生的變化是( )A.社會轉型 B.王室衰微 C.社會變革 D.民族交融【分析】本題考查春秋爭霸,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可知,這表明春秋時期政治格局發生的變化是王室衰微。春秋時期,周王室地位不斷下降,周天子已失去對國家的實際統治權,大國諸侯操控政治,競相角逐,使春秋時期的政治呈現出新面貌。故B符合題意;題干材料不能表明春秋時期政治格局發生的變化是社會轉型、社會變革、民族交融,排除ACD。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春秋爭霸,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表明春秋時期政治格局發生的變化是王室衰微。20.(2024秋 夏縣期末)商鞅主張“故法者,國之權衡也”,韓非認為“法行而君不必憂,臣不必勞,民但而守法,上下無為而天下治”。據此可知,兩人都主張( )A.君臣有序 B.“無為而治”C.以法治國 D.以德治國【分析】本題考查了商鞅和韓非子的思想主張,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百家爭鳴的相關知識作出回答。【解答】A.材料強調法的重要性,與君臣有序無關,故A項錯誤;B.“無為而治”是道家思想,強調順其自然,不符合題意,故B項錯誤;C.根據材料“故法者,國之權衡也”“法行而君不必憂,臣不必勞,民但而守法,上下無為而天下治”等信息可知,商鞅認為法律是一個國家判斷是非的標準,韓非認為法律執行的好,君臣不憂慮,這體現了二者都強調法的重要性,強調以法治國,故C項正確;D.以德治國是指通過道德的手段來治理天下,是儒家思想,不符合題意,故D項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以商鞅和韓非子的思想主張為切入點,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1.(2024秋 冠縣期末)小明模仿建立了一個春秋爭霸微信群,下列歷史人物不應出現在該群中的是( )A.晉文公 B.楚莊王 C.越王勾踐 D.秦孝公【分析】本題以小明模仿建立了一個春秋爭霸微信群為切入點,考查春秋爭霸。【解答】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出現很多霸主,其是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春秋五霸,此外還有南方的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秦孝公是戰國時期,秦國國王,不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本題以春秋爭霸為背景,考查學生識記歷史知識能力。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