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考復習押題預測 新航路的開辟一.選擇題(共21小題)1.(2024秋 莒縣期末)一位航海家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我在1492年8月 3 日日出前半小時離開帕洛斯港……最終,我到達了印度群島,向彼國君主們呈遞陛下國書以履行我所接受的命令。”歷史上,該航海家( )A.發現了亞洲印度 B.到達了美洲大陸C.完成了環球航行 D.打開了東方航路2.(2024秋 乳源縣期末)據傳,南美洲哥倫比亞的瓜達維達湖湖底有成千上萬噸黃金和寶石。從16世紀西班牙征服此地后,對黃金、寶石尋找和打撈就一直沒有中斷。據此可知( )A.西班牙人最早到達美洲B.北美完全淪為歐洲國家殖民地C.歐洲殖民擴張的殘酷性D.新航路開辟目的具有非正義性3.(2024秋 薛城區期末)因為所處立場的不同,對事件的解釋也會產生差異。如果站在美洲印第安人的立場對哥倫布開辟到達美洲新航路進行評價,最有可能的是( )A.傳播歐洲文明的英雄 B.文明融合的促進者C.帶來災難的殖民強盜 D.美洲大陸的開拓者4.(2024秋 乳源縣期末)15世紀后,各種馴養的動物,豬、馬、牛、羊等被引進美洲,為美洲人民提供肉食、奶類、皮毛和畜力。小麥、燕麥、大麥等農作物,橄欖和葡萄等水果也被引入美洲。這反映新航路開辟( )A.沖破了宗教束縛 B.促進了物種交流C.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 D.改變了世界格局5.(2024秋 乳源縣期末)經考證,哥倫布之所以能順利啟航,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實力雄厚的商行的慷慨貸款密不可分。當時,不僅商人還有政府官員都希望能夠找到貴重金屬和新的貿易地區。這說明開辟新航路的目的是( )A.加速西歐社會轉型 B.發現美洲新大陸C.打破世界隔絕狀態 D.尋求巨額的財富6.(2024秋 乳源縣期末)“當印第安人無法用來做種植園的活,因為他們染上了來自歐洲的疾病,正在滅絕。種植園主起初想雇傭歐洲的契約工人,但是,他們的工資太高而且自由散漫。”這反映出美洲種植園存在的問題是( )A.勞動力不足 B.原始積累不夠C.殘酷的殖民統治 D.封建專制統治7.(2024秋 巴州區期末)巴州區某校九年級(7)班小王同學在期末復習中,梳理了“探尋新航路”的知識體系,其中正確的是( )A.A B.B C.C D.D8.(2024秋 鎮江期末)新世界的玉米、馬鈴薯、西紅柿、橡膠、煙葉、可可等物產被西班牙人帶回歐洲,繼而傳遍全世界。同時,舊世界的麥子、水稻、甘蔗等作物也被輸入到新世界。這表明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 )A.歐洲貿易中心轉移 B.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C.世界物種的大交換 D.近代自然科學的形成9.(2024秋 佛山期末)歷史事實指的是歷史的真實情況的反映,歷史觀點是分析歷史事實的看法和狀態。下列選項中哪一項屬于歷史觀點( )A.新航路開辟以后,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B.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喬治 華盛頓被任命為大陸軍總司令C.1804年拿破侖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D.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了《權利法案》10.(2024秋 福州期末)1497年11月,達 伽馬繞過好望角,在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借助一幅繪有整個印度海岸線的詳細地圖,順利航行到了印度。這說明達 伽馬的航程( )A.得益于不同區域的文化成果B.打破了阿拉伯人的貿易壟斷C.推動了西歐航海技術的提高D.確立了葡萄牙在亞洲的霸權11.(2024秋 延慶區期末)如表中的史實可以反映出“毛里求斯”名稱的變化( )時間 所屬 名稱變化1505年 葡萄牙 以航海家馬斯克林名字命名為“馬斯克林”群島1598年 荷蘭 以荷蘭國王“莫里茨”名字更名Mauritius“毛里求斯”1715年 法國 更名為“法蘭西”島1814年 英國 被重新命名為“毛里求斯”,于1968年宣告獨立。A.英國率先成為海上霸主B.世界地理認知不斷更新C.世界殖民體系逐漸形成D.早期殖民擴張競爭激烈12.(2024秋 高新區期末)歷史動因與歷史結果的辯證關系是歷史唯物主義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歷史動因帶來特定的歷史結果。在“西歐步入近代”一單元中,下列動因與結果之間的關聯正確的是( )A.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興起——農業技術的革新B.文藝復興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C.新航路的開辟——商業聯系的建立D.早期殖民掠奪——工業革命的興起13.(2024秋 惠安縣期末)有學者如此評價:“新航路開辟后,東西半球不同文化圈的大匯合加速了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如果沒有美洲的大量金銀與物質財富,沒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墾殖區,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將會緩慢得多。”據此可知,該學者( )A.贊同歐洲的殖民擴張B.認為歐洲的發展完全依賴殖民掠奪C.認為歐洲應歸還財物D.較客觀地分析了新航路的歷史作用14.(2024秋 長沙期末)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的殖民者在非洲進行了大規模的奴隸貿易,并深入內陸進行礦產資源探尋;而在亞洲,他們則通過建立殖民政府或直接控制當地政權來鞏固其統治。這表明,早期殖民擴張( )A.方式具有多樣性 B.過程具有暴力性C.以和平交往為主 D.以經濟掠奪為主15.(2024秋 南海區期末)如圖是《葡萄牙在巴西經營示意圖》,16﹣19世紀,“葡萄牙人從南亞引進甘蔗,從非洲販來奴隸,在巴西建起甘蔗農場,向歐洲提供蔗糖。”這反映的是( )A.遠洋航海的動機 B.殖民爭霸的加劇C.全球貿易的建立 D.歐洲地位的衰落16.(2024秋 鯉城區校級期末)有學者統計列出了1600年運入歐洲的部分商品統計表,對此表解讀正確的是( )商品 經好望角 經地中海胡椒 100萬~200萬磅 300萬~400萬磅丁香、靛藍、肉豆、藥品 35萬~65萬磅 70萬~100萬磅A.傳統商路仍發揮重要的作用B.世界貿易中心轉移到了地中海C.商業革命引發交易商品改變D.歐洲與亞洲經貿聯系更加緊密17.(2024秋 翁源縣期末)“三角貿易”興起于16世紀,在17—18世紀成為最重要的洲際貿易,因涉及歐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連接成三角形……一次貿易的航程,大約需時半年,歐洲殖民者就可做三筆生意,獲得數倍的利潤。這說明,“三角貿易”( )A.給非洲帶來深重災難B.加速了美洲地區的開發C.推動了歐洲經濟發展D.損害了印第安人的利益18.(2024秋 鯉城區校級期末)新航路開辟后,原產于美洲的馬鈴薯由于產量高、種植易、烹制簡單等原因,在17世紀末成為愛爾蘭人的主食,并使愛爾蘭人口快速增長。這說明了新航路開辟( )A.豐富了愛爾蘭飲食結構B.推動了工業革命的到來C.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D.推動了人口的快速增長19.(2024秋 金水區期末)為調節西班牙和葡萄牙爭奪殖民地的矛盾,羅馬教皇劃分了“教皇子午線”,英國、荷蘭等國對這條分界線根本不予理睬,爭先恐后地涌向世界各地。材料說明( )A.早期殖民掠奪的矛盾尖銳B.教權和世俗權力矛盾重重C.劃分勢力范圍解決了矛盾D.教皇仍然控制著世界局勢20.(2024秋 惠安縣期末)如表是學者統計的17﹣18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進口的部分亞洲貨物價值占比。據表可知,該時期( )進口貨物 占總貨物的價值比(%)1664﹣1670 1731﹣1740年胡椒 20.1 4.3茶葉 0.02 9.26咖啡 0.63 5.35棉紡織品 62.59 65.35A.生產方式決定進口貨物價值占比B.英國確立了海上貿易的霸主地位C.殖民擴張推動了消費結構的變化D.工業革命促進東西方貿易的增長21.(2024秋 織金縣期末)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是一次空前的壯舉。某校九年級(1)班的同學要探究麥哲倫船隊的航行經歷,最可信的資料是( )A.以麥哲倫為主角拍攝的電影B.麥哲倫船隊船員的航海日記C.某出版社出版的《麥哲倫傳》D.菲律賓流傳的關于麥哲倫的故事中考復習押題預測 新航路的開辟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21小題)1.(2024秋 莒縣期末)一位航海家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我在1492年8月 3 日日出前半小時離開帕洛斯港……最終,我到達了印度群島,向彼國君主們呈遞陛下國書以履行我所接受的命令。”歷史上,該航海家( )A.發現了亞洲印度 B.到達了美洲大陸C.完成了環球航行 D.打開了東方航路【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新航路開辟中航海家的航行路線及成果。根據題干所給時間1492年以及航海家自認為到達“印度群島”等信息,可判斷出該航海家是哥倫布,而哥倫布實際到達的是美洲大陸,并非真正的印度。【解答】從題干中“1492年8月3日離開帕洛斯”“到達了印度群島”等關鍵信息可知,描述的是哥倫布的航海經歷。1492年,哥倫布率領船隊從西班牙出發,橫渡大西洋,到達了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但他以為到達的是印度,所以該航海家到達了美洲大陸,B項正確;發現亞洲印度的是達 伽馬,1497﹣1498年,達 伽馬率領船隊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A項錯誤;完成環球航行的是麥哲倫船隊,1519﹣1522年麥哲倫船隊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歐洲,完成了環球航行,C項錯誤;打開東方航路的是迪亞士,1487年迪亞士率領船隊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達非洲好望角,為后來達 伽馬開辟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奠定了基礎,D項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新航路開辟,考查閱讀材料的能力和對基本歷史事件特征的再認再現能力。2.(2024秋 乳源縣期末)據傳,南美洲哥倫比亞的瓜達維達湖湖底有成千上萬噸黃金和寶石。從16世紀西班牙征服此地后,對黃金、寶石尋找和打撈就一直沒有中斷。據此可知( )A.西班牙人最早到達美洲B.北美完全淪為歐洲國家殖民地C.歐洲殖民擴張的殘酷性D.新航路開辟目的具有非正義性【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新航路開辟,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新航路開辟的目的之一就是尋找黃金等財富,西班牙在征服南美洲哥倫比亞地區后,對瓜達維達湖湖底黃金和寶石持續打撈,這充分說明了新航路開辟目的具有非正義性,是為了掠奪財富,滿足自身利益,D項符合題意;最早到達美洲的是哥倫布,他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進行航海活動,但不能就此說西班牙人最早到達美洲,因為早在哥倫布到達之前,美洲就有原住民居住,排除A項;題干中提到的是南美洲哥倫比亞的瓜達維達湖,與北美無關,不能得出北美完全淪為歐洲國家殖民地的結論,排除B項;從16世紀西班牙征服此地后,對黃金、寶石的尋找和打撈就一直沒有中斷,這體現的是西班牙對財富的瘋狂掠奪,重點強調的是對財富的追逐,沒有直接體現出歐洲殖民擴張過程中諸如屠殺、奴役等殘酷性的行為,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新航路開辟,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3.(2024秋 薛城區期末)因為所處立場的不同,對事件的解釋也會產生差異。如果站在美洲印第安人的立場對哥倫布開辟到達美洲新航路進行評價,最有可能的是( )A.傳播歐洲文明的英雄 B.文明融合的促進者C.帶來災難的殖民強盜 D.美洲大陸的開拓者【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新航路的開辟以及影響,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在美洲土著人的角度,哥倫布對美洲大陸帶來災難,是強盜而不是英雄,排除A項;哥倫布對美洲大陸帶來災難,在印第安人眼中不是文明融合的促進者,排除B項;根據材料“由于立場不同,對事件的解釋往往也會產生差異,如果站在美洲土著人的立場對哥倫布和發現美洲大陸進行評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使得美洲遭到長期殘酷的殖民統治和掠奪,說明在美洲土著人的角度,哥倫布對美洲大陸帶來災難,是殖民強盜,C項正確;哥倫布對美洲大陸帶來災難,在印第安人眼中不是美洲大陸的開拓者,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新航路的開辟以及影響。4.(2024秋 乳源縣期末)15世紀后,各種馴養的動物,豬、馬、牛、羊等被引進美洲,為美洲人民提供肉食、奶類、皮毛和畜力。小麥、燕麥、大麥等農作物,橄欖和葡萄等水果也被引入美洲。這反映新航路開辟( )A.沖破了宗教束縛 B.促進了物種交流C.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 D.改變了世界格局【分析】本題考查新航路的開辟,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15世紀后,各種馴養的動物,豬、馬、牛、羊等被引進美洲,為美洲人民提供肉食、奶類、皮毛和畜力。小麥、燕麥、大麥等農作物,橄欖和葡萄等水果也被引入美洲”可知,這說明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物種交流。故B符合題意;題干材料不能反映新航路的開辟沖破了宗教束縛,排除A;題干材料不能說明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排除C;題干材料不能體現新航路的開辟改變了世界格局,排除D。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新航路的開辟,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物種交流。5.(2024秋 乳源縣期末)經考證,哥倫布之所以能順利啟航,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實力雄厚的商行的慷慨貸款密不可分。當時,不僅商人還有政府官員都希望能夠找到貴重金屬和新的貿易地區。這說明開辟新航路的目的是( )A.加速西歐社會轉型 B.發現美洲新大陸C.打破世界隔絕狀態 D.尋求巨額的財富【分析】本題考查新航路的開辟,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不僅商人還有政府官員都希望能夠找到貴重金屬和新的貿易地區”可知,這說明開辟新航路的目的是尋求巨額的財富。故D符合題意;資產階級的萌芽加速西歐社會轉型,排除A;發現美洲新大陸是新航路開辟的結果,排除B;打破世界隔絕狀態是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排除C。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新航路的開辟,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開辟新航路的目的是尋求巨額的財富。6.(2024秋 乳源縣期末)“當印第安人無法用來做種植園的活,因為他們染上了來自歐洲的疾病,正在滅絕。種植園主起初想雇傭歐洲的契約工人,但是,他們的工資太高而且自由散漫。”這反映出美洲種植園存在的問題是( )A.勞動力不足 B.原始積累不夠C.殘酷的殖民統治 D.封建專制統治【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三角貿易。掌握基礎知識。【解答】依據題干材料“當地的印第安人無法用來做種植園的活,因為他們染上了來自歐洲的疾病,正在滅絕。種植園主起初想雇用歐洲的契約工人,但是,他們的工資太高且自由散漫”分析可知,種植園勞動力不足的現象引發了奴隸貿易。因歐洲殖民者大肆屠殺印第安人,導致美洲種植園缺乏大量勞動力,歐洲殖民者發現販賣黑人奴隸有利可圖,紛紛加入罪惡的黑奴貿易行列。從16世紀到19世紀持續了三百多年的“三角貿易”使非洲喪失了近億精壯勞力,A符合題意;原始積累不夠、殘酷的殖民統治和封建專制統治,在題干信息無關,排除BCD。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三角貿易,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7.(2024秋 巴州區期末)巴州區某校九年級(7)班小王同學在期末復習中,梳理了“探尋新航路”的知識體系,其中正確的是( )A.A B.B C.C D.D【分析】本題考查新航路的開辟。【解答】根據所可知,隨著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新生資產階級渴求開拓新的貿易市場,這是新航路開辟的重要原因之一,A項正確;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是在新航路開辟之后,新航路開辟的條件包括造船技術的進步、航海技術的提高、地圓學說的流行以及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等,而不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排除B項;達 伽馬橫渡大西洋,繞過好望角,最終到達亞洲的印度;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發現”了美洲大陸,所以該選項人物與事跡對應錯誤,排除C項;首次打通歐亞間交通的不是新航路開辟,早在古代絲綢之路時期,歐亞之間就已經有了交通往來。新航路開辟加強了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之間的聯系,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理解新航路的開辟。8.(2024秋 鎮江期末)新世界的玉米、馬鈴薯、西紅柿、橡膠、煙葉、可可等物產被西班牙人帶回歐洲,繼而傳遍全世界。同時,舊世界的麥子、水稻、甘蔗等作物也被輸入到新世界。這表明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 )A.歐洲貿易中心轉移 B.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C.世界物種的大交換 D.近代自然科學的形成【分析】本題考查了新航路開辟的意義,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材料“新世界的玉米、馬鈴薯、西紅柿、橡膠、煙葉、可可等物產被西班牙人帶回歐洲,繼而傳遍全世界。同時,舊世界的麥子、水稻、甘蔗等作物也被輸入到新世界”體現了新世界與舊世界之間的物種進行了大規模的交流和交換,C正確;題目描述的是物種的交流,與貿易中心的轉移無直接關聯,排除A;材料沒有體現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排除B;材料沒有涉及近代自然科學的形成,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9.(2024秋 佛山期末)歷史事實指的是歷史的真實情況的反映,歷史觀點是分析歷史事實的看法和狀態。下列選項中哪一項屬于歷史觀點( )A.新航路開辟以后,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B.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喬治 華盛頓被任命為大陸軍總司令C.1804年拿破侖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D.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了《權利法案》【分析】本題以“歷史事實指的是歷史的真實情況的反映,歷史觀點是分析歷史事實的看法和狀態”為切入點,考查了新航路的開辟相關知識。【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A符合題意。故選:A。【點評】考查了新航路的開辟相關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10.(2024秋 福州期末)1497年11月,達 伽馬繞過好望角,在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借助一幅繪有整個印度海岸線的詳細地圖,順利航行到了印度。這說明達 伽馬的航程( )A.得益于不同區域的文化成果B.打破了阿拉伯人的貿易壟斷C.推動了西歐航海技術的提高D.確立了葡萄牙在亞洲的霸權【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新航路開辟的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據材料“1497年11月,達 伽馬繞過好望角,在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借助一幅繪有整個印度海岸線的詳細地圖,順利航行到了印度”可知,達 伽馬之所以能夠到達印度得到了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由此可知,達 伽馬的航程得益于不同區域的文化成果,A正確;材料未涉及達 伽馬打破了阿拉伯人的貿易壟斷,排除B;材料未涉及達 伽馬的航程對西歐航海技術的影響,排除C;材料未涉及葡萄牙在亞洲的霸權,排除D。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新航路開辟的知識。11.(2024秋 延慶區期末)如表中的史實可以反映出“毛里求斯”名稱的變化( )時間 所屬 名稱變化1505年 葡萄牙 以航海家馬斯克林名字命名為“馬斯克林”群島1598年 荷蘭 以荷蘭國王“莫里茨”名字更名Mauritius“毛里求斯”1715年 法國 更名為“法蘭西”島1814年 英國 被重新命名為“毛里求斯”,于1968年宣告獨立。A.英國率先成為海上霸主B.世界地理認知不斷更新C.世界殖民體系逐漸形成D.早期殖民擴張競爭激烈【分析】本題考查了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方式和特點、新航路的開辟,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根據材料“葡萄牙以航海家馬斯克林名字命名為‘馬斯克林’群島”“荷蘭人以荷蘭國王‘莫里茨’名字更名Mauritius‘毛里求斯’”“法國更名為‘法蘭西’島”“英國重新命名為‘毛里求斯’”可知,材料說明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殖民國家對毛里求斯島的爭奪十分激烈,故毛里求斯島地名的變化反映了早期殖民擴張競爭激烈,D項正確;從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信息沒有體現英國成為海上霸主,排除A項;從所學知識可知,“毛球里斯”名稱的變化與世界地理認知不斷更新無關,排除B項;從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信息沒有涉及世界殖民體系逐漸形成,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方式和特點、新航路的開辟,考查學生根據材料進行分析解答的能力。12.(2024秋 高新區期末)歷史動因與歷史結果的辯證關系是歷史唯物主義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歷史動因帶來特定的歷史結果。在“西歐步入近代”一單元中,下列動因與結果之間的關聯正確的是( )A.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興起——農業技術的革新B.文藝復興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C.新航路的開辟——商業聯系的建立D.早期殖民掠奪——工業革命的興起【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新航路開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區相對隔絕的狀態,使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歐洲人通過新航路開辟,到達亞洲、非洲、美洲等地,建立起了廣泛的商業聯系,故C項正確;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興起,推動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故A項錯誤;資本主義的不斷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推動了文藝復興的發展,故B項錯誤。工業革命的興起的原因是資本主義的不斷發展,早期殖民掠奪,為資本主義發展奠定了基礎,與工業革命沒有直接關系,故D項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新航路開辟的影響。13.(2024秋 惠安縣期末)有學者如此評價:“新航路開辟后,東西半球不同文化圈的大匯合加速了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如果沒有美洲的大量金銀與物質財富,沒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墾殖區,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將會緩慢得多。”據此可知,該學者( )A.贊同歐洲的殖民擴張B.認為歐洲的發展完全依賴殖民掠奪C.認為歐洲應歸還財物D.較客觀地分析了新航路的歷史作用【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材料是在分析影響,并沒有“贊同”,排除A項;“完全依賴”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是在分析影響,并沒有說明認為歐洲應歸還財物,排除C項;據題干“新航路開辟后,東西半球不同文化圈的大匯合加速了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 如果沒有美洲的大量金銀與物質財富,沒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墾殖區,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將會緩慢得多”和所學知識可知,加速了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說明作者在分析新航路開辟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和影響,D項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新航路開辟的影響。14.(2024秋 長沙期末)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的殖民者在非洲進行了大規模的奴隸貿易,并深入內陸進行礦產資源探尋;而在亞洲,他們則通過建立殖民政府或直接控制當地政權來鞏固其統治。這表明,早期殖民擴張( )A.方式具有多樣性 B.過程具有暴力性C.以和平交往為主 D.以經濟掠奪為主【分析】本題考查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方式和特點,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可知,歐洲殖民者在非洲進行了大規模的奴隸貿易;在亞洲,歐洲殖民者通過建立殖民政府或直接控制當地政權來鞏固其統治,這說明早期殖民擴張方式具有多樣性。故A符合題意;題干材料不是強調早期殖民擴張過程具有暴力性,排除B;以和平交往為主不符合史實,排除C;三角貿易以經濟掠奪為主,排除D。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方式和特點,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早期殖民擴張方式具有多樣性。15.(2024秋 南海區期末)如圖是《葡萄牙在巴西經營示意圖》,16﹣19世紀,“葡萄牙人從南亞引進甘蔗,從非洲販來奴隸,在巴西建起甘蔗農場,向歐洲提供蔗糖。”這反映的是( )A.遠洋航海的動機 B.殖民爭霸的加劇C.全球貿易的建立 D.歐洲地位的衰落【分析】本題考查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方式和特點,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葡萄牙人從南亞引進甘蔗,從非洲販來奴隸,在巴西建起甘蔗農場,向歐洲提供蔗糖”可知,葡萄牙人的商業活動涉及南亞、非洲、巴西、歐洲等許多地區,反映了全球貿易的建立。故C符合題意;遠洋航海的動機是掠奪財富,排除A;題干材料反映的是全球貿易的建立,不是殖民爭霸的加劇,排除B;一戰導致歐洲地位衰落,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方式和特點,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反映的是全球貿易的建立。16.(2024秋 鯉城區校級期末)有學者統計列出了1600年運入歐洲的部分商品統計表,對此表解讀正確的是( )商品 經好望角 經地中海胡椒 100萬~200萬磅 300萬~400萬磅丁香、靛藍、肉豆、藥品 35萬~65萬磅 70萬~100萬磅A.傳統商路仍發揮重要的作用B.世界貿易中心轉移到了地中海C.商業革命引發交易商品改變D.歐洲與亞洲經貿聯系更加緊密【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新航路開辟,要求學生結合新航路開辟的特征和影響來分析。【解答】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從材料所給數據來看,經過以地中海為中心的傳統商路的歐洲部分商品數量要比經過新開辟的經過好望角航線的數量要多,這說明當時的傳統航路仍然在發揮著重要作用,A項正確;新航路開辟后的世界貿易中心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B項;材料內容沒有涉及商品交易種類的改變,排除C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這時期傳統商路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沒有強調歐洲與亞洲之間的聯系,排除D項。故選:A。【點評】解答本題要搞清楚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學生要有一定的結合所學知識理解材料的能力。17.(2024秋 翁源縣期末)“三角貿易”興起于16世紀,在17—18世紀成為最重要的洲際貿易,因涉及歐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連接成三角形……一次貿易的航程,大約需時半年,歐洲殖民者就可做三筆生意,獲得數倍的利潤。這說明,“三角貿易”( )A.給非洲帶來深重災難B.加速了美洲地區的開發C.推動了歐洲經濟發展D.損害了印第安人的利益【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三角貿易,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題干提到“歐洲殖民者就可做三筆生意,獲得數倍的利潤”,這表明“三角貿易”為歐洲殖民者帶來了豐厚的利潤,推動了歐洲經濟的發展,C項正確;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歐洲殖民者通過“三角貿易”獲得數倍利潤,未直接體現對非洲的影響,排除A項;“三角貿易”中大量黑奴被運往美洲,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美洲地區的開發。然而題干重點在于歐洲殖民者通過貿易獲取高額利潤,并非強調對美洲開發的影響,排除B項;“三角貿易”損害印第安人利益主要體現在歐洲殖民者對美洲的殖民掠奪過程中,印第安人遭到屠殺、奴役,其土地和資源被搶奪。但題干中沒有涉及到對印第安人利益損害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三角貿易,考查學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閱讀史料、歷史解釋能力。18.(2024秋 鯉城區校級期末)新航路開辟后,原產于美洲的馬鈴薯由于產量高、種植易、烹制簡單等原因,在17世紀末成為愛爾蘭人的主食,并使愛爾蘭人口快速增長。這說明了新航路開辟( )A.豐富了愛爾蘭飲食結構B.推動了工業革命的到來C.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D.推動了人口的快速增長【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新航路開辟的意義,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從材料“新航路開辟后,原產于美洲的馬鈴薯由于產量高、種植易、烹制簡單等原因,在17世紀末成為愛爾蘭人的主食,并使愛爾蘭人口快速增長”和所學知識可知,原產于美洲的馬鈴薯在愛爾蘭的種植和成為主食這一過程,說明愛爾蘭飲食結構發生變化,A正確;新航路開辟與工業革命的到來并沒有直接的因果聯系。工業革命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手工工場的發展、市場需求的擴大等,B錯誤;材料體現不出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C錯誤;題干明確指出是馬鈴薯使愛爾蘭人口快速增長,而不是新航路開辟直接推動了人口的快速增長,新航路開辟只是為馬鈴薯從美洲傳播到愛爾蘭創造了條件,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新航路開辟的意義,考查閱讀材料的能力和對基本歷史事件特征的再認再現能力。19.(2024秋 金水區期末)為調節西班牙和葡萄牙爭奪殖民地的矛盾,羅馬教皇劃分了“教皇子午線”,英國、荷蘭等國對這條分界線根本不予理睬,爭先恐后地涌向世界各地。材料說明( )A.早期殖民掠奪的矛盾尖銳B.教權和世俗權力矛盾重重C.劃分勢力范圍解決了矛盾D.教皇仍然控制著世界局勢【分析】本題考查了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方式和特點,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可知,為了調節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間的殖民地爭奪矛盾,羅馬教皇出面劃分了“教皇子午線”。然而,英國、荷蘭等國并未接受這一劃分,反而加速了對世界各地的殖民爭奪。這明顯反映出早期殖民國家之間對于殖民地的爭奪是極為激烈和尖銳的,A正確;題干主要強調的是殖民地爭奪的矛盾,而非教權與世俗權力的矛盾,排除B;題干明確指出,盡管有了教皇的劃分,但英國、荷蘭等國并未接受,反而加劇了殖民爭奪,排除C;英國、荷蘭等國對“教皇子午線”根本不予理睬,體現了教皇勢力的下降,排除D。故選:A。【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0.(2024秋 惠安縣期末)如表是學者統計的17﹣18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進口的部分亞洲貨物價值占比。據表可知,該時期( )進口貨物 占總貨物的價值比(%)1664﹣1670 1731﹣1740年胡椒 20.1 4.3茶葉 0.02 9.26咖啡 0.63 5.35棉紡織品 62.59 65.35A.生產方式決定進口貨物價值占比B.英國確立了海上貿易的霸主地位C.殖民擴張推動了消費結構的變化D.工業革命促進東西方貿易的增長【分析】本題考查了英國的殖民擴張,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17—18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進口的胡椒、咖啡等貨物的價值占比發生了變化,茶葉和棉紡織品的占比顯著上升,這說明殖民擴張帶來了新的商品和貿易機會,殖民地不僅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還促進了新商品進入英國市場,推動了英國消費結構的變化,C項正確;題干反映的主要變化是在不同種類的商品之間,這些變化更多地與市場需求的變化有關,并非生產方式的變化,排除A項;英國確立海上貿易霸主地位是在18世紀后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與材料時間不相符,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21.(2024秋 織金縣期末)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是一次空前的壯舉。某校九年級(1)班的同學要探究麥哲倫船隊的航行經歷,最可信的資料是( )A.以麥哲倫為主角拍攝的電影B.麥哲倫船隊船員的航海日記C.某出版社出版的《麥哲倫傳》D.菲律賓流傳的關于麥哲倫的故事【分析】本題考查了新航路開辟,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是一次空前的壯舉。某校九年級(1)班的同學要探究麥哲倫船隊的航行經歷”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麥哲倫船隊船員的航海日記屬于第一手資料,可信度較高,B項正確;以麥哲倫為主角拍攝的電影,屬于二手資料,可信度較低,排除A項;某出版社出版的《麥哲倫傳》屬于二手資料,可信度不及一手資料,排除C項;菲律賓流傳的關于麥哲倫的故事屬于二手資料,可信度較低,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