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考復習押題預測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一.選擇題(共20小題)1.(2024秋 碧江區 期末)如圖是左權縣政府于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七月十日頒布的關于統一支撥糧食的政府通令,那么這份通令應該是頒布于公元哪一年( )A.1944 年 B.1932 年 C.1945 年 D.1943 年2.(2024秋 秦都區期末)如表呈現的是軍閥割據混戰造成的一些后果,這些后果體現了北洋軍閥割據( )農戶 1914﹣1918年 減少1500多萬戶耕地 1914﹣1918年 減少26 000 多萬畝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 000 多萬畝陸軍 1914﹣1919年 增加92萬多人軍費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萬元A.阻礙了社會文化的發展B.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的發展C.給日本侵華以可乘之機D.導致袁世凱成功復辟帝制3.(2024秋 秦都區期末)武漢有“首義之城”的美譽,是中國民主革命的重鎮。使武漢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歷史事件是( )A.安慶起義 B.武昌起義C.萍澧瀏起義 D.黃花崗起義4.(2024秋 碧江區 期末)“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孫中山題“烈士事略”序)該段文字所提及的是( )A.廣州起義 B.萍瀏醴起義C.安慶起義 D.黃花崗起義5.(2024秋 渭南期末)1924年1月,孫中山說:“這十三年來,政治上、社會上種種黑暗腐敗,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堪一日。”造成辛亥革命后十三年來中國政治、社會黑暗腐敗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提出“二十一條”B.北洋軍閥的分裂割據混戰C.全國工人運動的高漲D.袁世凱實行獨裁專制統治6.(2024秋 云州區期末)如表中的兩場戰爭反映的主題是( )名稱 領導人 結果二次革命 孫中山、黃興等 很快被袁世凱鎮壓下去護國戰爭 蔡鍔、李烈釣、唐繼堯等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在絕望中死去A.袁世凱復辟帝制 B.民主與專制的斗爭C.工人運動的發展 D.科學與愚昧的較量7.(2024秋 秦都區期末)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其明確表示:“民國者,民之國也為民而設,由民而治者也”。這表明中華民國( )A.追求民族平等 B.實現了真正的民主C.爭取民族獨立 D.主權屬于全體國民8.(2024秋 李滄區期末)下表為民國時期中央政府軍費開支占財政比例表,造成這一變化的原因可能是( )民國時期中央政府軍費開支占財政比例表時間 軍費占財政比例民國五年 33.81%民國八年 41.68%民國十二年 64.00%A.自然災害頻發 B.革命起義不斷C.列強侵略加劇 D.軍閥割據混戰9.(2024秋 李滄區期末)1913年7月12日,李烈鈞按照孫中山的命令自上海潛回江西湖口,成立討袁軍司令部,宣布江西獨立……黃興……宣布江蘇獨立……安徽、上海、廣東、福建、湖南、重慶等地也先后舉兵討袁,宣布獨立。導致材料事件發生的原因是( )A.袁世凱解散國會 B.袁世凱建立獨裁統治C.袁世凱復辟帝制 D.袁世凱鎮壓護國戰爭10.(2024秋 巴林左旗期末)如表為部分學者對近代中國民主革命中某一歷史事件的評論。這一歷史事件是( )角度 內容世界角度 它契合當時世界發展潮流且善于接納歐美國家變革的有益成分,因而具有時代性和世界性中國角度 它倡導用暴力手段推翻舊制度,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革命后的建設充滿理性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11.(2024秋 烏蘭察布期末)時空觀念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核心素養,指出下列歷史事件先后順序正確的一項( )A.袁世凱稱帝→護國戰爭一二次革命→宋教仁遇刺→護法運動B.宋教仁遇刺→護國戰爭→袁世凱稱帝→二次革命→護法運動C.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凱稱帝→護國戰爭→護法運動D.護國戰爭→袁世凱稱帝→二次革命→護法運動→宋教仁遇刺12.(2024秋 武威期末)蔡鍔在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過程中,因功勛卓著,被稱為“再造民國第一人”。蔡參與了反對世凱獨裁專制,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是(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護國運動 D.護法運動13.(2024秋 晉江市期末)導致如表數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時間 項目 數量1914﹣1918年 農戶 減少1500多萬戶1914﹣1918年 耕地 減少26000多萬畝1916﹣1918年 軍費 增加5000多萬元A.武昌起義取得勝利 B.護國戰爭遭遇失敗C.北洋軍閥割據混戰 D.反帝任務已經完成14.(2024秋 平潭縣期末)《新青年》雜志創刊于1915年。這一創刊時間用民國紀年表述為( )A.民國三年 B.民國四年 C.民國五年 D.民國六年15.(2024秋 鹽田區校級期末)鄒容,這位自署為“革命軍中馬前卒”的杰出青年,成了時代的號角,他雖然只活了21歲,但他的革命業績卻彪炳于史冊。其主要業績是( )A.參加早期興中會成立,成為革命元老B.發表《革命軍》一書,宣傳革命思想C.參與建立同盟會活動,成為卓越領袖D.參加武昌起義,為辛亥革命獻出生命16.(2024秋 鹽田區校級期末)戊戌變法的重要人物譚嗣同就義前發出“有心殺敵,無力回天”哀嘆;民國初年,辛亥革命功臣蔡濟民詩中道出“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的無奈。從他們的感嘆中可以看出( )A.帝國主義掠奪中國 B.封建勢力極端反動C.資產階級軟弱無力 D.革命道路曲折漫長17.(2024秋 成都期末)《北洋軍閥史話》中描述“對清王朝來說,他取天下于革命黨;對革命黨來說,他則是繼承清王朝的天下。北洋時代就是這么開始的。”這句話中的“他”是( )A.袁世凱 B.吳佩孚 C.孫傳芳 D.張作霖18.(2024秋 成都期末)“因辛亥革命,中國人的腦袋與雙膝不再為磕頭而準備著,而是為思考問題、為走路而準備著。”其含義是辛亥革命( )A.根除了封建社會的傳統陋習B.促進了民主平等意識的覺醒C.改變了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D.結束了中國落后的封建制度19.(2024秋 泗陽縣期末)《新申報》是民國時期上海頗有影響力的報刊。民國八年五月某日,該報印發了一份“號外”,內有“北京學生界發表宣言書,聯合各校一致行動”等內容。“民國八年”是( )A.1917年 B.1919年 C.1921年 D.1924年20.(2024秋 秦淮區期末)“10月10日晚,工程八營在熊秉坤指揮下,打響第一槍,旋即集合革命士兵奔向楚望臺軍械庫。11日黎明,革命軍占領司令部,包圍了總督府。”材料描述的是( )A.萍瀏醴起義 B.安慶起義C.黃花崗起義 D.武昌起義中考復習押題預測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20小題)1.(2024秋 碧江區 期末)如圖是左權縣政府于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七月十日頒布的關于統一支撥糧食的政府通令,那么這份通令應該是頒布于公元哪一年( )A.1944 年 B.1932 年 C.1945 年 D.1943 年【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華民國的建立,掌握民國紀年和公元紀年的換算方法。【解答】,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改用陽歷。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的換算方法是民國年份加上1911等于公元年份,32+1911=1943年,D項正確;綜上所述,“中華民國三十二年”是對應公元1943年,1944 年、1932 年、1945年均不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華民國的建立,考查調用所學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2024秋 秦都區期末)如表呈現的是軍閥割據混戰造成的一些后果,這些后果體現了北洋軍閥割據( )農戶 1914﹣1918年 減少1500多萬戶耕地 1914﹣1918年 減少26 000 多萬畝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 000 多萬畝陸軍 1914﹣1919年 增加92萬多人軍費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萬元A.阻礙了社會文化的發展B.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的發展C.給日本侵華以可乘之機D.導致袁世凱成功復辟帝制【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從題干中1914﹣1918年農戶、耕地、荒地等經濟相關數據的變化,能直觀地看出北洋軍閥割據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破壞,而其他選項在題干所給信息中均無依據。【解答】題干給出了1914﹣1918年期間農戶減少1500多萬戶、耕地減少26000多萬畝、荒地增加49000多萬畝,1914﹣1919年陸軍增加92萬多人,1916﹣1918年軍費增加5000多萬元等數據。農戶減少、耕地減少、荒地增加,這些都表明農業生產遭到破壞,而農業是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說明北洋軍閥割據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的發展,B項符合題意;題干中沒有任何關于社會文化發展方面的信息,所以無法得出阻礙社會文化發展的結論,排除A項;題干所給數據沒有涉及到日本侵華相關內容,不能得出給日本侵華以可乘之機的結論,排除C項;袁世凱復辟帝制是在1915年,且題干數據不能體現與袁世凱復辟帝制之間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3.(2024秋 秦都區期末)武漢有“首義之城”的美譽,是中國民主革命的重鎮。使武漢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歷史事件是( )A.安慶起義 B.武昌起義C.萍澧瀏起義 D.黃花崗起義【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武昌起義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使武漢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歷史事件。【解答】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發動起義。第二天清晨,起義軍完全占領武昌城。12日,起義軍完全控制武漢三鎮。史稱“武昌起義”。武昌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在武昌起義影響下清朝統治土崩瓦解。武昌起義是使武漢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歷史事件,B項正確;安慶起義是徐錫麟在安慶策劃、組織刺殺安徽巡撫恩銘,并率領學生軍起義,排除A項;萍澧瀏起義是在江西、湖南交界發動的武裝起義,排除C項;黃花崗起義是在廣州舉行的起義,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武昌起義的相關史實。4.(2024秋 碧江區 期末)“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孫中山題“烈士事略”序)該段文字所提及的是( )A.廣州起義 B.萍瀏醴起義C.安慶起義 D.黃花崗起義【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黃花崗起義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據“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孫中山題“烈士事略”序)”及所學知識可知,該段文字所提及的是黃花崗起義。1911年4月27日(農歷3月29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為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在廣州起義失敗,戰役犧牲的烈士安葬于黃花崗。此次起義因此又稱黃花崗起義。黃花崗起義鼓舞了人民革命斗志,加速了民主革命進程。故有孫中山“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的盛贊。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黃花崗起義的相關史實。5.(2024秋 渭南期末)1924年1月,孫中山說:“這十三年來,政治上、社會上種種黑暗腐敗,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堪一日。”造成辛亥革命后十三年來中國政治、社會黑暗腐敗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提出“二十一條”B.北洋軍閥的分裂割據混戰C.全國工人運動的高漲D.袁世凱實行獨裁專制統治【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A.日本在1915年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不能說明“這十三年來”(1912﹣1924年),排除。B.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中國從此進入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袁世凱在1915年稱帝,后爆發護國運動,1916年3月取消帝制。此后,中國進入北洋各系軍閥混戰的局面。據“1924年1月”“這是十三年來,政治上,社會上種種黑暗腐敗比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可知,造成革命后十三年的中國政治,社會黑暗腐敗的主要原因是北洋軍閥的割據混戰,符合題意。C.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領導發動工人運動,全國工人運動高漲起來,不能說明“這十三年來”(1912﹣1924年),排除。D.袁世凱實行獨裁專制統治是在1912﹣1916年間,不能說明“這十三年來”(1912﹣1924年),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的相關史實。6.(2024秋 云州區期末)如表中的兩場戰爭反映的主題是( )名稱 領導人 結果二次革命 孫中山、黃興等 很快被袁世凱鎮壓下去護國戰爭 蔡鍔、李烈釣、唐繼堯等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在絕望中死去A.袁世凱復辟帝制 B.民主與專制的斗爭C.工人運動的發展 D.科學與愚昧的較量【分析】本題考查二次革命和護國戰爭的相關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據所學知,二次革命和護國戰爭反映的主題是民主與專制的斗爭,A項與二次革命不符,CD兩項與兩次革命運動都沒有關系,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和分析能力,掌握二次革命和護國戰爭的相關知識。7.(2024秋 秦都區期末)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其明確表示:“民國者,民之國也為民而設,由民而治者也”。這表明中華民國( )A.追求民族平等 B.實現了真正的民主C.爭取民族獨立 D.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華民國的建立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其明確表示:“民國者,民之國也為民而設,由民而治者也”。這表明中華民國主權屬于全體國民。1911年12月,宣布獨立的各省代表齊集南京開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中華民國的建立的相關史實。8.(2024秋 李滄區期末)下表為民國時期中央政府軍費開支占財政比例表,造成這一變化的原因可能是( )民國時期中央政府軍費開支占財政比例表時間 軍費占財政比例民國五年 33.81%民國八年 41.68%民國十二年 64.00%A.自然災害頻發 B.革命起義不斷C.列強侵略加劇 D.軍閥割據混戰【分析】本題考查袁世凱復辟及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題干反映的是軍閥割據混戰造成的軍費開支大,與自然災害頻發無關,排除。B.題干反映的是軍閥割據混戰造成的軍費開支大,與革命起義不斷不符,排除。C.1914年—1918年,列強忙于一戰,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而不是列強侵略加劇,排除。D.根據圖示信息可知,“民國五年”“民國八年”和“民國十二年”分別是1916年、1919年和1923年,此時屬于北洋軍閥統治統治時期,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以馮國璋和曹錕為首的直系軍閥,控制著江蘇、江西、湖北等省;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掌握著北京政府,并控制著安徽、浙江、山東、福建等省;奉系軍閥張作霖盤踞東北。其他各省也被大大小小的軍閥所控制,如云南、貴州被滇系軍閥唐繼堯所占,廣東、廣西被桂系軍閥陸榮廷所占。這些軍閥為了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不惜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大小軍閥連年混戰,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因此選項“軍閥割據混戰”是造成圖表軍費開支占財政比例大的原因,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記憶袁世凱復辟及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9.(2024秋 李滄區期末)1913年7月12日,李烈鈞按照孫中山的命令自上海潛回江西湖口,成立討袁軍司令部,宣布江西獨立……黃興……宣布江蘇獨立……安徽、上海、廣東、福建、湖南、重慶等地也先后舉兵討袁,宣布獨立。導致材料事件發生的原因是( )A.袁世凱解散國會 B.袁世凱建立獨裁統治C.袁世凱復辟帝制 D.袁世凱鎮壓護國戰爭【分析】本題考查二次革命,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答】A.1914年初,袁世凱解散國會,與題干時間信息不符,排除。B.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為了建立獨裁統治,公然背棄誓言,一再破壞責任內閣制。宋案”發生后,袁世凱遭到國內輿論的譴責。他決定以武力鎮壓國民黨,下令罷免由國民黨人擔任的江西、廣東、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孫中山和黃興等號召南方各省起來反袁,發動“二次革命”,符合題意。C. 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時間是1915年12月12日 。在這一天,袁世凱正式宣布恢復帝制,自稱“中華帝國皇帝”,與題干時間信息不符,排除。D.1915年底,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在云南宣告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護國戰爭爆發,與題干時間信息不符,排除。故選:B。【點評】記憶二次革命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10.(2024秋 巴林左旗期末)如表為部分學者對近代中國民主革命中某一歷史事件的評論。這一歷史事件是( )角度 內容世界角度 它契合當時世界發展潮流且善于接納歐美國家變革的有益成分,因而具有時代性和世界性中國角度 它倡導用暴力手段推翻舊制度,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革命后的建設充滿理性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分析】本題考查辛亥革命,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根據題干信息“它契合當時世界發展潮流且善于接納歐美國家變革的有益成分,因而具有時代性和世界性”和“它倡導用暴力手段推翻舊制度,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革命后的建設充滿理性”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后,根據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中華民國,后又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限制袁世凱獨裁,因此題干反映的是辛亥革命,C項正確;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探索運動,主張學習西方的技術,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領導的,主張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新文化運動主張學習西方的民主與科學,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以辛亥革命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11.(2024秋 烏蘭察布期末)時空觀念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核心素養,指出下列歷史事件先后順序正確的一項( )A.袁世凱稱帝→護國戰爭一二次革命→宋教仁遇刺→護法運動B.宋教仁遇刺→護國戰爭→袁世凱稱帝→二次革命→護法運動C.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凱稱帝→護國戰爭→護法運動D.護國戰爭→袁世凱稱帝→二次革命→護法運動→宋教仁遇刺【分析】本題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為依托,考查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解答】1913年3月20日,國會開會前夕,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被殺。4月,袁世凱又非法簽定善后大借款,準備發動內戰,消滅南方革命力量。孫中山看清袁世凱的反動面目,從日本回國,力主武裝討袁。二次革命即稱討袁之役,結果失敗。袁世凱稱帝是在1915年12月;護國戰爭起因是袁世凱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將領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在云南宣布獨立,并且出兵討袁,袁世凱絕望而死。1917年,孫中山領導護法運動。C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北洋軍閥政府黑暗統治時期的相關知識。12.(2024秋 武威期末)蔡鍔在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過程中,因功勛卓著,被稱為“再造民國第一人”。蔡參與了反對世凱獨裁專制,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是(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護國運動 D.護法運動【分析】本題考查護國戰爭,注意掌握護國戰爭的背景。【解答】1915年12月袁世凱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在孫中山的號召下,南方將領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在云南宣布獨立,并且出兵討袁。袁世凱的軍隊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紛紛宣布獨立,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護國運動。護國戰爭爆發。C符合題意;ABD與題意不符。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護國戰爭的相關知識點。13.(2024秋 晉江市期末)導致如表數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時間 項目 數量1914﹣1918年 農戶 減少1500多萬戶1914﹣1918年 耕地 減少26000多萬畝1916﹣1918年 軍費 增加5000多萬元A.武昌起義取得勝利 B.護國戰爭遭遇失敗C.北洋軍閥割據混戰 D.反帝任務已經完成【分析】本題考查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4—1918年間耕地減少,軍費增加的原因是軍閥之間割據混戰;1916年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為爭奪地盤,大小軍閥割據混戰,C項符合題意;武昌起義發生在1911年,排除A項;護國戰爭發生在1915年底,排除B項;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任務,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與運用能力,掌握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及其具體表現。14.(2024秋 平潭縣期末)《新青年》雜志創刊于1915年。這一創刊時間用民國紀年表述為( )A.民國三年 B.民國四年 C.民國五年 D.民國六年【分析】本題考查了中華民國的建立、新文化運動。注意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解答本題需要注意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的換算,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1912年是民國元年,1912+(民國幾年)﹣1,因1912年為民國1年,需減去這個1。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新青年》雜志創刊于1915年,1912+( )﹣1=1915,B項符合題意,排除ACD三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中華民國的建立和民國紀年法的相關史實。15.(2024秋 鹽田區校級期末)鄒容,這位自署為“革命軍中馬前卒”的杰出青年,成了時代的號角,他雖然只活了21歲,但他的革命業績卻彪炳于史冊。其主要業績是( )A.參加早期興中會成立,成為革命元老B.發表《革命軍》一書,宣傳革命思想C.參與建立同盟會活動,成為卓越領袖D.參加武昌起義,為辛亥革命獻出生命【分析】本題考查革命志士的奮斗,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出現了鄒容的《革命軍》等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故B符合題意;鄒容沒有參加早期興中會成立,排除A;1905年4月鄒容病逝,沒有參與建立同盟會活動、沒有參加武昌起義,排除CD。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革命志士的奮斗,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鄒容的主要業績是發表《革命軍》一書,宣傳革命思想。16.(2024秋 鹽田區校級期末)戊戌變法的重要人物譚嗣同就義前發出“有心殺敵,無力回天”哀嘆;民國初年,辛亥革命功臣蔡濟民詩中道出“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的無奈。從他們的感嘆中可以看出( )A.帝國主義掠奪中國 B.封建勢力極端反動C.資產階級軟弱無力 D.革命道路曲折漫長【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資產階級軟弱無力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據“戊戌變法的重要人物在譚嗣同就義前發出‘有心殺敵,無力回天’哀嘆;民國初年,辛亥革命功臣蔡濟民詩中道出‘無量頭顱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的無奈。”可知,戊戌變法的重要人物譚嗣同的哀嘆體現了資產階級維新派的軟弱無力,辛亥革命功臣蔡濟民的感嘆體現了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無力,C項正確;“帝國主義掠奪中國”在題干中未有體現,排除A項;“封建勢力極端反動”不是題干的主旨,排除B項;戊戌變法屬于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不是資產階級革命,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資產階級軟弱無力的相關史實。17.(2024秋 成都期末)《北洋軍閥史話》中描述“對清王朝來說,他取天下于革命黨;對革命黨來說,他則是繼承清王朝的天下。北洋時代就是這么開始的。”這句話中的“他”是( )A.袁世凱 B.吳佩孚 C.孫傳芳 D.張作霖【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袁世凱復辟及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掌握基礎知識。【解答】根據題干信息“對清王朝來說,他取天下于革命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映的是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果實,當上臨時大總統;“對革命黨來說,他則是繼承清王朝的天下。北洋時代就是這么開始的”可知,反映的是袁世凱實行獨裁統治,開啟了北洋政府時代,因此這句話中的“他”是袁世凱,A符合題意;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都是著名的北洋軍閥首領,是北伐戰爭的對象,排除BCD項。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袁世凱復辟及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的相關史實。18.(2024秋 成都期末)“因辛亥革命,中國人的腦袋與雙膝不再為磕頭而準備著,而是為思考問題、為走路而準備著。”其含義是辛亥革命( )A.根除了封建社會的傳統陋習B.促進了民主平等意識的覺醒C.改變了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D.結束了中國落后的封建制度【分析】本題考查了辛亥革命,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題干“因辛亥革命,中國人的腦袋與雙膝不再為磕頭而準備著,而是為思考問題,為走路而準備著。”說明辛亥革命不僅改變了傳統社會的等級陋習,而且促進了民族平等意識的覺醒,B項正確;根除了封建社會的傳統陋習中的“根除”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排除C項;辛亥革命終結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9.(2024秋 泗陽縣期末)《新申報》是民國時期上海頗有影響力的報刊。民國八年五月某日,該報印發了一份“號外”,內有“北京學生界發表宣言書,聯合各校一致行動”等內容。“民國八年”是( )A.1917年 B.1919年 C.1921年 D.1924年【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民國紀年法與公元紀年法的換算的相關史實,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的換算為:1912+(民國紀年)﹣1=公元紀年。【解答】據所學可知,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并定1912年為民國元年。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的換算為:1912+(民國紀年)﹣1=公元紀年。根據“民國八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民國八年應為公元紀年1919年(1912+8﹣1=1919),所以B項正確;而ACD三項時間均表述錯誤,排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民國紀年法與公元紀年法的換算的相關史實。20.(2024秋 秦淮區期末)“10月10日晚,工程八營在熊秉坤指揮下,打響第一槍,旋即集合革命士兵奔向楚望臺軍械庫。11日黎明,革命軍占領司令部,包圍了總督府。”材料描述的是( )A.萍瀏醴起義 B.安慶起義C.黃花崗起義 D.武昌起義【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武昌起義,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解答】萍瀏醴起義是1906年中國同盟會領導下的江西萍鄉、湖南瀏陽、醴陵地區會黨和礦工發動的反清武裝起義,與題干中“10 月10日”“工程八營”“楚望臺軍械庫”“占領司令部,包圍總督府”等信息不符,A錯誤。安慶起義是1907年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發動的起義,時間、地點、相關部隊等信息與題干描述不一致,B錯誤。黃花崗起義是1911年4月27日,黃興率130余名敢死隊員直撲兩廣總督署發動的起義,地點在廣州,與題干中“10月10日”“楚望臺軍械庫”等信息不符,C錯誤。武昌起義發生于 1911年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熊秉坤打響武昌起義的第一槍,起義軍迅速占領楚望臺軍械庫,隨后起義軍占領武昌城,成立湖北軍政府,與題干材料描述相符,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武昌起義,考查閱讀材料的能力和對基本歷史事件特征的再認再現能力。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