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中考押題卷】2025年中考歷史核心考點考前沖刺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選擇題專練(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中考押題卷】2025年中考歷史核心考點考前沖刺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選擇題專練(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中考復習押題預測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一.選擇題(共19小題)
1.(2024秋 長沙期末)1920年蘇俄共產黨員恰什金給中央的信中說:“兩年多來,人民在蘇維埃制度下忍饑挨餓,而被奪走糧食的人勢必會起來反對蘇維埃政權”為改變這種局面,蘇俄實行了(  )
A.農民贖買土地 B.征收糧食稅
C.余糧征集制 D.兩個五年計劃
2.(2024秋 長沙期末)1932年,蘇聯共組建2446個機器拖拉機站,擁有14.8萬臺拖拉機。機器拖拉機站為農莊提供機械服務,同時要求農莊用農產品向機器拖拉機站支付勞動報酬。由此可知,當時蘇聯(  )
A.積極探索國家工業建設道路
B.工業建設要服務于農業集體化
C.擴大了集體農莊的經營權利
D.旨在追求城鄉經濟的均衡發展
3.(2024秋 高新區期末)蘇俄在建國初期,由于領導層缺乏經驗及特殊戰爭環境的影響,試圖“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結果導致了嚴重的政治和經濟危機。為了緩解這一危機,蘇俄政府(  )
A.實施余糧征集的制度
B.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
C.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
D.加快農業集體化的進程
4.(2024秋 鯉城區校級期末)根據圖,可推知當時蘇聯(  )
世界各國制造業占總產量份額比重圖(單位:%)
A.農業集體化進程不斷加快
B.計劃經濟優勢顯現
C.重工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
D.率先擺脫經濟危機
5.(2024秋 鯉城區校級期末)1928年初,蘇聯發生了糧食收購危機,許多農民拒絕交納糧食稅,國內一些大城市出現居民食品脫銷斷檔的現象。1929年,糧食憑票供應制度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行。這表明(  )
A.新經濟政策損害了農民利益
B.余糧征集制遭到了農民抵制
C.用行政手段進行農業集體化
D.政府重視緩和與農民的關系
6.(2024秋 龍華區校級期末)蘇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建立了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該企業引進美國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主要制造拖拉機等民用機械。這(  )
A.緣于二戰中美蘇兩國的合作
B.阻礙了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C.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
D.有利于蘇聯農業的現代化
7.(2024秋 南昌期末)如表是1928﹣1937年蘇聯糧食、肉類人均產量的統計表。該表的數據變化說明了(  )
時間 蘇聯糧食人均產量(公斤) 蘇聯肉類人均產量(公斤)
1928﹣1929年 470 35
1930﹣1932年 460 20﹣25
1933﹣1937年 440﹣450 15﹣20
A.征收糧食稅導致糧食產量下降
B.受到西方經濟危機的打擊
C.工業化以損害農民利益為代價
D.兩個五年計劃的成效甚微
8.(2024秋 嵩明縣期末)“經歷了數年戰爭的蘇維埃俄國,滿目瘡痍,經濟異常困難,社會矛盾加劇。列寧在調查后認為,只有改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才能恢復和發展生產。1921年春,蘇維埃政府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材料反映了新經濟政策的(  )
A.背景 B.過程 C.性質 D.影響
9.(2024秋 太倉市期末)20世紀2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布哈林在評價某一政策時說:“最深刻的意義在于,我們第一次開辟了各種經濟力量、各種經濟成分互相繁榮的可能性。”該政策是(  )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社會保障制度 D.蘇聯模式
10.(2024秋 錫山區期末)1921年春天蘇俄遭到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列寧逐漸認識到,在堅決鎮壓叛亂的同時,必須做出改變,特別是對農民的政策。列寧做出的改變是實行(  )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農業集體化
C.新經濟政策 D.蘇聯模式
11.(2024秋 梁溪區期末)列寧說:“我們計劃……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列寧為糾正錯誤而采取了(  )
A.建立蘇維埃 B.自由放任政策
C.新經濟政策 D.戰時共產主義
12.(2024秋 蜀山區期末)有學者指出:“如果在1917年,列寧的難題是要懂得如何才能挽救俄國的革命的話,那么在三年后他的難題的解決就要用新術語來表達了。”這里的“新術語”指的是(  )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農業集體化 D.優先發展重工業
13.(2024秋 洛江區期末)1929年,蘇聯同外國資本家簽訂的技術援助協定有70多項,到1931年增加到124項。在接受技術援助時,蘇聯注意了項目的選擇,使技術援助集中到冶金、機器制造、汽車制造、燃料動力、交通運輸、農機制造等部門。這(  )
A.凸顯出計劃經濟體制特征
B.表明蘇聯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
C.得益于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D.埋下了蘇聯經濟結構失衡的隱患
14.(2024秋 中原區期末)下面內容對應的政策措施是(  )
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第一二個五年計劃 D.農業集體化
15.(2024秋 江陰市期末)“共青城”原名彼爾姆斯科耶村,是一個僅有26戶、163個居民的小村。1932年2月,第一批自愿前來的莫斯科青年來到這里。1932年12月底改為城市并命名為“共青城”。1939年全市發展到10萬人,隨后發展成為蘇聯遠東地區造船工業中心。該城的迅速發展是因為(  )
A.全面落實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蘇聯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
C.大力推動私營中小企業發展
D.堅決粉碎外國勢力的武裝干涉
16.(2024秋 包河區期末)閱讀如表蘇聯某一階段內工、農業產品(部分)產量變化表,表中的數據變化可以表明,這一階段蘇聯(  )
年份 鋼(萬噸) 煤炭(萬噸) 棉織物(億平方米) 谷物(萬噸)
1928年 425.1 3551 18.21 7330
1940年 1831.7 165923 27.15 9564
增幅(%) 330.08 367.25 49.09 30.48
A.完成了向新經濟政策過渡
B.工業化建設成就突出
C.擺脫了“蘇聯模式”的束縛
D.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
17.(2024秋 蘇州期末)以下是某同學制作的歷史學習思維導圖。該思維導圖反映了(  )
A.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B.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C.國家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
D.蘇聯加快了農業集體化的進程
18.(2024秋 宜興市期末)“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為蘇俄人民指明走向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它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對各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具有指導意義。”這里的“它”指蘇俄推行的(  )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農業集體化運動 D.斯大林模式
19.(2024秋 沈北新區期末)對如圖圖片人物所反映的俄國和蘇聯歷史進行解讀,正確的是(  )
A.①向西方學習,廢除農奴制,開啟了近代化進程
B.②強化農奴制,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C.③進行經濟改革,使國家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D.④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推行經濟改革
二.材料題(共1小題)
20.(2024秋 沭陽縣期末)從蘇俄到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著明顯的弊端和局限。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驚異目光的注視下,一位23歲的美國青年走進了克里姆林宮,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年10月28日,蘇俄第一份給外國人的特許權的合同正式簽署,哈默獲得了一所石棉礦的特許經營權,開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
——電視系列片《正道滄桑——社會主義500年》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哈默在蘇俄投資經商得益于哪一政策?該政策對蘇俄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材料二:美國作家維爾斯第一次來蘇聯的時候,稱列寧是“克里姆林宮的幻想家”,表示出對社會主義的懷疑。1934年,當他第二次來到蘇聯的時候,他對斯大林說:“現在資本主義應該向你們學習,理解社會主義精神。”
(2)根據材料二,指出維爾斯對社會主義認識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其認識變化的原因。
材料三:對蘇聯模式(斯大林模式),人們一直有不同的評價:
①從成就的高度,強調這一模式對蘇聯國力提高有巨大作用;
②批評這一模式嚴重的弊端和付出的過重代價;
③從斯大林執政初期的蘇聯國內外環境出發,認為蘇聯走這一模式有必要性;
④結合20世紀30年代以及二戰后各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認為這一模式對世界其他國家發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3)寫出材料三中的“蘇聯模式”形成的標志性事件。結合材料三中關于蘇聯模式的四種看法,試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評價這一模式。
中考復習押題預測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19小題)
1.(2024秋 長沙期末)1920年蘇俄共產黨員恰什金給中央的信中說:“兩年多來,人民在蘇維埃制度下忍饑挨餓,而被奪走糧食的人勢必會起來反對蘇維埃政權”為改變這種局面,蘇俄實行了(  )
A.農民贖買土地 B.征收糧食稅
C.余糧征集制 D.兩個五年計劃
【分析】本題考查蘇俄新經濟政策,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農民贖買土地是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內容,與題干中的時間“1920年”不符,排除。
B.根據題干中“1920年”“被奪走糧食的人勢必會起來反對蘇維埃政權”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損害了農民的利益,為此蘇俄實行了新經濟政策,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符合題意。
C.余糧征集制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內容,與題干中的時間“1920年”不符,排除。
D.兩個五年計劃是斯大林執政時期實行的,與題干中的時間“1920年”不符,排除。
故選:B。
【點評】記憶蘇俄新經濟政策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
2.(2024秋 長沙期末)1932年,蘇聯共組建2446個機器拖拉機站,擁有14.8萬臺拖拉機。機器拖拉機站為農莊提供機械服務,同時要求農莊用農產品向機器拖拉機站支付勞動報酬。由此可知,當時蘇聯(  )
A.積極探索國家工業建設道路
B.工業建設要服務于農業集體化
C.擴大了集體農莊的經營權利
D.旨在追求城鄉經濟的均衡發展
【分析】本題考查蘇聯的兩個五年計劃,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根據材料“機器拖拉機站為農莊提供機械服務,同時要求農莊用農產品向機器拖拉機站支付勞動報酬”可知,題干反映了蘇聯俄農業集體化建設;蘇聯通過機器拖拉機站為農莊提供機械服務,并從農莊獲得報酬,從而為工業發展提供資金,說明蘇聯積極探索國家工業建設道路,故A項符合題意。蘇聯的農業集體化是為工業化建設服務的,排除B;題干材料反映的是蘇聯的農業集體化就是,沒有體現擴大了集體農莊的經營權利,排除C;題干材料反映的是蘇聯農業集體化建設期間,機器拖拉機站和農莊之間的關系,沒有涉及到追求城鄉經濟的均衡發展,排除D。
故選:A。
【點評】記憶蘇聯的兩個五年計劃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
3.(2024秋 高新區期末)蘇俄在建國初期,由于領導層缺乏經驗及特殊戰爭環境的影響,試圖“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結果導致了嚴重的政治和經濟危機。為了緩解這一危機,蘇俄政府(  )
A.實施余糧征集的制度
B.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
C.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
D.加快農業集體化的進程
【分析】本題考查蘇俄新經濟政策,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經歷了數年戰爭的蘇維埃俄國,滿目瘡痍,經濟異常困難,社會矛盾加劇。列寧在調查后認為,只有改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才能恢復和發展生產。1921年春,蘇維埃政府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故B符合題意;余糧征集制度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內容之一,是蘇俄1918﹣1920年實行的,排除A;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是斯大林的政策,時間是1928年﹣1937年,排除C;農業集體化是蘇聯20世紀30年代實行的,排除D。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蘇俄新經濟政策,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為應對危機,蘇俄政府實行新經濟政策。
4.(2024秋 鯉城區校級期末)根據圖,可推知當時蘇聯(  )
世界各國制造業占總產量份額比重圖(單位:%)
A.農業集體化進程不斷加快
B.計劃經濟優勢顯現
C.重工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
D.率先擺脫經濟危機
【分析】本題考查蘇聯的兩個五年計劃,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據圖片看出,從1929﹣1937年,蘇聯制造業占世界總產量的比重不斷增長,這說明當時蘇聯計劃經濟優勢顯現。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故B符合題意;圖片反映的是制造業,與農業無關,排除A;圖片不能說明當時蘇聯重工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排除C;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沒有出現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排除D。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蘇聯的兩個五年計劃,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圖片說明當時勝利計劃經濟優勢顯現。
5.(2024秋 鯉城區校級期末)1928年初,蘇聯發生了糧食收購危機,許多農民拒絕交納糧食稅,國內一些大城市出現居民食品脫銷斷檔的現象。1929年,糧食憑票供應制度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行。這表明(  )
A.新經濟政策損害了農民利益
B.余糧征集制遭到了農民抵制
C.用行政手段進行農業集體化
D.政府重視緩和與農民的關系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農業集體化,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根據題干關鍵信息,“農民們決定不把糧食交給國家”“糧食憑票供應制度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行”,這說明農業生產不能適應工業發展的需要,為了工業發展,政府強制實行對經濟的干預是用行政手段來推行的農業集體化的措施,故選擇C項;新經濟政策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排除A項;余糧收集制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推行時的糧食政策,不符合材料中的時間段,排除B項;新經濟政策時期,政府重視緩和與農民的關系,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農業集體化,考查閱讀材料的能力和對基本歷史事件特征的再認再現能力。
6.(2024秋 龍華區校級期末)蘇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建立了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該企業引進美國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主要制造拖拉機等民用機械。這(  )
A.緣于二戰中美蘇兩國的合作
B.阻礙了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C.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
D.有利于蘇聯農業的現代化
【分析】本題考查蘇聯兩個五年計劃,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據題干可知,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通過引進美國的先進技術和設備美,能夠制造出先進的拖拉機等民用機械,這有助于蘇聯農業的現代化。故D正確;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是1928﹣1932年,二戰開始于1939年,排除A;蘇聯兩個五年計劃是1928﹣1937,美蘇合作是1942年,排除A;阻礙了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與蘇聯的一五計劃不符,新經濟政策是蘇俄時期列寧實施的政策,排除B;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新憲法規定,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新憲法也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排除C。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蘇聯兩個五年計劃,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現象有利于蘇聯農業的現代化。
7.(2024秋 南昌期末)如表是1928﹣1937年蘇聯糧食、肉類人均產量的統計表。該表的數據變化說明了(  )
時間 蘇聯糧食人均產量(公斤) 蘇聯肉類人均產量(公斤)
1928﹣1929年 470 35
1930﹣1932年 460 20﹣25
1933﹣1937年 440﹣450 15﹣20
A.征收糧食稅導致糧食產量下降
B.受到西方經濟危機的打擊
C.工業化以損害農民利益為代價
D.兩個五年計劃的成效甚微
【分析】本題考查蘇聯兩個五年計劃,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據表格并結合所學可知,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1928﹣1937年,蘇聯糧食人均產量、肉類人均產量下降,這說明農業為工業化建設作出犧牲。故C符合題意;征收糧食稅是1921年,排除A;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沒有受到西方經濟危機的打擊,排除B;兩個五年計劃成效巨大,排除D。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蘇聯兩個五年計劃,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工業化以損害農民利益為代價。
8.(2024秋 嵩明縣期末)“經歷了數年戰爭的蘇維埃俄國,滿目瘡痍,經濟異常困難,社會矛盾加劇。列寧在調查后認為,只有改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才能恢復和發展生產。1921年春,蘇維埃政府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材料反映了新經濟政策的(  )
A.背景 B.過程 C.性質 D.影響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蘇俄新經濟政策,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題目描述了蘇維埃俄國在經歷數年戰爭后,面臨經濟困難、社會矛盾加劇等狀況,列寧認為需改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進而在1921年實施新經濟政策,可見材料反映了新經濟政策的背景,A項正確;過程強調的是事件發展的具體經過,如政策如何逐步推行、實施步驟等,材料中并沒有提及新經濟政策具體的實施過程,B項不符合題意;政策的性質一般是對政策本質屬性的界定,如社會主義性質、資本主義性質等,材料中未涉及對新經濟政策性質的描述,C項不符合題意;影響是指政策實施后對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所產生的結果,材料僅闡述了新經濟政策實施前的情況,未提及實施后的影響,D項不符合題意。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蘇俄新經濟政策,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
9.(2024秋 太倉市期末)20世紀2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布哈林在評價某一政策時說:“最深刻的意義在于,我們第一次開辟了各種經濟力量、各種經濟成分互相繁榮的可能性。”該政策是(  )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社會保障制度 D.蘇聯模式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蘇俄的新經濟政策,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1921年,蘇俄放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到1925年底,蘇聯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基本完成。新經濟政策把社會主義同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直接聯系起來,對小農占優勢的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符合題干“最深刻的意義在于,我們第一次開辟了各種經濟力量、各種經濟成分互相繁榮的可能性”,故B正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蘇俄在1918~1920年國內戰爭時期采取的經濟政策,與題干“20世紀20年代末”不符,故A錯誤;社會保障制度是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的,與題干“蘇聯領導人布哈林”不符,故C錯誤;蘇聯模式是斯大林模式,與題干“20世紀20年代末”不符,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蘇俄的新經濟政策。
10.(2024秋 錫山區期末)1921年春天蘇俄遭到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列寧逐漸認識到,在堅決鎮壓叛亂的同時,必須做出改變,特別是對農民的政策。列寧做出的改變是實行(  )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農業集體化
C.新經濟政策 D.蘇聯模式
【分析】本題考查了蘇俄新經濟政策,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題干“1921年春天蘇俄遭到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列寧逐漸認識到,在堅決鎮壓叛亂的同時,必須做出改變,特別是對農民的政策”并結合所學可知,題干反映的是新經濟政策實施前蘇俄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為改善這一局面,1921年,蘇俄實行了新經濟政策,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C項正確;1917年十月革命后,蘇維埃面臨著國內外敵對勢力的進攻,為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打退國內外敵人的進攻,蘇維埃實施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蘇維埃政府希望通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引起人們不滿,到1920年年底,蘇俄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排除A項;農業集體化是在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實行的,排除B項;1936年,蘇聯新憲法頒布,蘇聯模式正式形成,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
11.(2024秋 梁溪區期末)列寧說:“我們計劃……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列寧為糾正錯誤而采取了(  )
A.建立蘇維埃 B.自由放任政策
C.新經濟政策 D.戰時共產主義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蘇俄新經濟政策,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蘇維埃政權在十月革命后就已經建立,這與糾正“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這種錯誤做法并無直接關聯,A錯誤。自由放任政策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模式,與蘇俄的社會主義性質不符,蘇俄不會采用這種政策,B錯誤。為了糾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錯誤,蘇俄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恢復商品貨幣關系進行調節生產的作用,這符合當時蘇俄的國情,緩解了社會矛盾,促進了經濟恢復與發展,C正確。戰時共產主義正是列寧所說的做錯了的政策,不能用來糾正自身錯誤,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蘇俄新經濟政策,考查閱讀材料的能力和對基本歷史事件特征的再認再現能力。
12.(2024秋 蜀山區期末)有學者指出:“如果在1917年,列寧的難題是要懂得如何才能挽救俄國的革命的話,那么在三年后他的難題的解決就要用新術語來表達了。”這里的“新術語”指的是(  )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農業集體化 D.優先發展重工業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新經濟政策的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據材料“如果在1917年,列寧的難題是要懂得如何才能挽救俄國的革命的話,那么在三年后他的難題的解決就要用新術語來表達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年后即1920年,列寧面臨的難題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導致的嚴重經濟和政治危機,因此“新術語”是新經濟政策,B正確;材料中的難題就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導致的,排除A;“農業集體化““優先發展重工業”是斯大林時期蘇聯模式的內容,排除CD。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新經濟政策的知識。
13.(2024秋 洛江區期末)1929年,蘇聯同外國資本家簽訂的技術援助協定有70多項,到1931年增加到124項。在接受技術援助時,蘇聯注意了項目的選擇,使技術援助集中到冶金、機器制造、汽車制造、燃料動力、交通運輸、農機制造等部門。這(  )
A.凸顯出計劃經濟體制特征
B.表明蘇聯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
C.得益于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D.埋下了蘇聯經濟結構失衡的隱患
【分析】本題考查了蘇聯工業化建設,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材料“1929年,蘇聯同外國資本家簽訂的技術援助協定有70多項,到1931年增加到124項。在接受技術援助時,蘇聯注意了項目的選擇,使技術援助集中到冶金、機器制造、汽車制造、燃料動力、交通運輸、農機制造等部門”可知,蘇聯有選擇地接受外國技術援助,且技術援助集中于重工業部門,這體現了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特色,埋下了蘇聯經濟結構失衡的隱患,D項正確;材料只是強調蘇聯有選擇地接受外國技術援助,體現不出凸顯計劃經濟體制特征,排除A項;蘇聯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說法有誤,且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B項;1929年,新經濟政策已經在事實上停止了,與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
14.(2024秋 中原區期末)下面內容對應的政策措施是(  )
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第一二個五年計劃 D.農業集體化
【分析】本題考查蘇俄新經濟政策,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1921年春,蘇維埃政府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包括: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允許使用雇傭勞動力和出租土地,農民可以自由買賣納稅后的剩余產品,實行自由貿易;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新經濟政策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故B符合題意;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取消自由貿易,排除A;第一二個五年計劃時期,蘇聯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不允許私人經營企業,排除B;農業集體化土地歸集體農莊所有,排除D。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蘇俄新經濟政策,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反映的是新經濟政策。
15.(2024秋 江陰市期末)“共青城”原名彼爾姆斯科耶村,是一個僅有26戶、163個居民的小村。1932年2月,第一批自愿前來的莫斯科青年來到這里。1932年12月底改為城市并命名為“共青城”。1939年全市發展到10萬人,隨后發展成為蘇聯遠東地區造船工業中心。該城的迅速發展是因為(  )
A.全面落實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蘇聯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
C.大力推動私營中小企業發展
D.堅決粉碎外國勢力的武裝干涉
【分析】本題考查蘇聯的兩個五年計劃,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據題干“……1932年2月,第一批自愿前來的莫斯科青年來到這里。1932年12月底改為城市并命名為“共青城”。1939年全市發展到10萬人,隨后發展成為蘇聯遠東地區造船工業中心”可知,“共青城”的迅速發展是因為蘇聯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故B符合題意;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1918年實行的,排除A;1921年實行的新經濟政策大力推動私營中小企業發展,排除C;題干材料與粉碎外國勢力的武裝干涉無關,排除D。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蘇聯的兩個五年計劃,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共青城”的迅速發展是因為蘇聯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
16.(2024秋 包河區期末)閱讀如表蘇聯某一階段內工、農業產品(部分)產量變化表,表中的數據變化可以表明,這一階段蘇聯(  )
年份 鋼(萬噸) 煤炭(萬噸) 棉織物(億平方米) 谷物(萬噸)
1928年 425.1 3551 18.21 7330
1940年 1831.7 165923 27.15 9564
增幅(%) 330.08 367.25 49.09 30.48
A.完成了向新經濟政策過渡
B.工業化建設成就突出
C.擺脫了“蘇聯模式”的束縛
D.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
【分析】本題考查蘇聯兩個五年計劃,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據表格并結合所學可知,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表格內容說明1928—1940年蘇聯工業化建設成就突出。故B符合題意;1921年蘇俄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排除A;表格內容不能說明蘇聯擺脫了“蘇聯模式”的束縛,排除C;表格內容說明蘇聯農業發展緩慢,排除D。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蘇聯兩個五年計劃,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表格內容說明1928—1940年蘇聯工業化建設成就突出。
17.(2024秋 蘇州期末)以下是某同學制作的歷史學習思維導圖。該思維導圖反映了(  )
A.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B.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C.國家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
D.蘇聯加快了農業集體化的進程
【分析】本題考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識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相關知識。
【解答】A.材料并未反映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排除A項。
B.根據題干圖片信息和所學可知,在3年艱苦奮斗中,為了戰勝敵人,蘇俄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但是這個政策存在許多弊端,只有改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才能恢復和發展生產。1921年,列寧實施新經濟政策,通過征收糧食稅等措施緩解了危機,新經濟政策從蘇俄的國情出發,鞏固了工農聯盟,促進國民經濟穩步發展。由此可見,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了的發展,B項正確。
C.蘇聯的工業化建設中,國家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題干未涉及,排除C項。
D.蘇聯的農業集體化是在20世紀30年代,與題干無關,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熟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相關知識。
18.(2024秋 宜興市期末)“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為蘇俄人民指明走向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它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對各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具有指導意義。”這里的“它”指蘇俄推行的(  )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農業集體化運動 D.斯大林模式
【分析】本題考查了蘇俄新經濟政策,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據材料“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為蘇俄人民指明走向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它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對各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具有指導意義。”可知,1921年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蘇聯經濟恢復,蘇維埃政權鞏固,是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對各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具有指導意義,B正確;據材料1921年可知,俄共布十大以“固定的糧食稅”為核心的新經濟政策代替“余糧收集制”為核心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排除A;1927年聯共布十五大確定了農業集體化的方針,排除C;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時間是1936年,排除D。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
19.(2024秋 沈北新區期末)對如圖圖片人物所反映的俄國和蘇聯歷史進行解讀,正確的是(  )
A.①向西方學習,廢除農奴制,開啟了近代化進程
B.②強化農奴制,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C.③進行經濟改革,使國家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D.④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推行經濟改革
【分析】本題考查了蘇俄新經濟政策、彼得一世改革、俄國農奴制改革、斯大林模式,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③列寧領導了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實行新經濟政策,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C項正確;①彼得一世時期進行改革,以強兵和學習西方科舉技術為目標,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排除A項;②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廢除了農奴制法令,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促進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排除B項;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勝利,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而非斯大林,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
二.材料題(共1小題)
20.(2024秋 沭陽縣期末)從蘇俄到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著明顯的弊端和局限。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驚異目光的注視下,一位23歲的美國青年走進了克里姆林宮,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年10月28日,蘇俄第一份給外國人的特許權的合同正式簽署,哈默獲得了一所石棉礦的特許經營權,開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
——電視系列片《正道滄桑——社會主義500年》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哈默在蘇俄投資經商得益于哪一政策?該政策對蘇俄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材料二:美國作家維爾斯第一次來蘇聯的時候,稱列寧是“克里姆林宮的幻想家”,表示出對社會主義的懷疑。1934年,當他第二次來到蘇聯的時候,他對斯大林說:“現在資本主義應該向你們學習,理解社會主義精神。”
(2)根據材料二,指出維爾斯對社會主義認識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其認識變化的原因。
材料三:對蘇聯模式(斯大林模式),人們一直有不同的評價:
①從成就的高度,強調這一模式對蘇聯國力提高有巨大作用;
②批評這一模式嚴重的弊端和付出的過重代價;
③從斯大林執政初期的蘇聯國內外環境出發,認為蘇聯走這一模式有必要性;
④結合20世紀30年代以及二戰后各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認為這一模式對世界其他國家發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3)寫出材料三中的“蘇聯模式”形成的標志性事件。結合材料三中關于蘇聯模式的四種看法,試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評價這一模式。
【分析】本題考查蘇俄新經濟政策、蘇聯兩個五年計劃、蘇聯模式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1)根據材料一“1921年10月28日,蘇俄第一份給外國人的特許權的合同正式簽署”和所學知識可知,1921年春,蘇維埃政府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實行自由貿易,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等。新經濟政策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2)根據材料二“表示出對社會主義的懷疑”“現在資本主義應該向你們學習,理解社會主義精神”可知,維爾斯對社會主義的認識的變化是從懷疑到贊賞(或從懷疑到學習)。根據材料二“1934年”和所學知識可知,1929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經濟大危機,經濟蕭條,而此時的蘇聯通過工業化建設迅速發展。導致維爾斯認識變化的原因是蘇聯避免了經濟危機,短時間內由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或計劃經濟手段使經濟建設成就顯著。
(3)1936年,蘇聯公布了新憲法,標志著蘇聯模式的形成。根據材料三“從成就的高度,強調這一模式對蘇聯國力提高有巨大作用”“從斯大林執政初期的蘇聯國內外環境出發,認為蘇聯走這一模式有必要性”“結合20世紀30年代以及二戰后各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認為這一模式對世界其他國家發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和所學知識可知,蘇聯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蘇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也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得蘇聯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為日后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根據材料三“批評這一模式嚴重的弊端和付出的過重代價”和所學知識可知,由于沒有尊重經濟規律,隨著時間推移,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使蘇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故答案為:
(1)政策:新經濟政策。影響:從蘇維埃俄國的國情出發,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促使國民經濟穩步發展。
(2)變化:從懷疑到贊賞(或從懷疑到學習)。原因:蘇聯避免了經濟危機,短時間內由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或計劃經濟手段使經濟建設成就顯著。
(3)標志:1936年新憲法的制定。評價:積極作用:蘇聯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為日后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消極作用:但蘇聯模式的弊端也使蘇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蘇俄新經濟政策、蘇聯兩個五年計劃、蘇聯模式等相關史實。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海县| 宁陕县| 陇西县| 衡东县| 汤阴县| 绥阳县| 松原市| 龙门县| 泾阳县| 朔州市| 云和县| 安达市| 小金县| 南华县| 思南县| 遂平县| 章丘市| 阳城县| 米林县| 穆棱市| 炉霍县| 斗六市| 泸定县| 应用必备| 曲阜市| 安阳市| 嵩明县| 巩留县| 凉城县| 庄河市| 北川| 汶川县| 绵阳市| 沾化县| 天台县| 永平县| 射阳县| 澜沧| 浦江县| 什邡市| 西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