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華中師范大學瓊中附屬中學仿真卷6.新文化運動以后,很多學者提出要對中華文化進行“西式”或者“蘇式”的改造:實現文化教歷史工:但三十年代中后期開始,糖來熱多的人把中西文化比較從文化層次擴大到經濟層次,“中國文化出路”的爭論逐漸向發展工業文明的現代化論傾斜這一轉變是源于當時(A,馬克思主義思想影響大B。實業教國理念受到廣泛的認可1來漢琴分第1春(他部煙)和第訓寒(非選每題)兩部分。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絲名、準老事項:C。適應民族戰爭形勢的需求D,國民政府政治民主化有所發展機、學行攜寫在都題率的密封低內,座位號攜寫在答題套對應的方柜內。7.1945年日本宜布投降時,“中國派造軍”在華部署情況統計如下。該統計可以佐證(2留手幕1落葉,藝出華小凝蘇索后,用婚筆北答題卡上對應題園的卷索標子涂雙。如窩欲動,地區授得地點軍我人數用辣成馨干沖后,弄礎涂其它答素標號,寫在本流春上無效。果北山而太原、山東濟南、河南洛陽、北平3280403司器第川幕時,持懷金寫在答題寒上。寫在本試春上無效。華東江蘇南京、安撒外蜂、上海3462004試姑水后,只文答題卡和容題基,本試春考生自已保存,不要外傳,注意保密。華中湖北式漢、湖南長沙、江西南高276100廣東廣州和袖頭88350第I卷華南A.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東方主戰場。中共和人民軍隊是抗戰中流砥柱德排題:本想共5小氟,每瓶3分,共5分、分為單項選擇題【和單項選擇題Ⅱ兩部分.C。持久抗戰是奪取勝利的必由之路章。數我力量對比已發生根本性變化單項選擇題11一3題,每題3分,共39分。每瓢只有一個正確選項。8。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英國表示要給予中國“法律上的承認”,毛澤東希望利用英國這一態度1.陶寺中透址發殘了儲豪用的客穴群和類似后世的“王陵接廟”區。其中,有一座大基長5米、促成《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中蘇締的在即,毛澤東提出中英建交流判暫時廷后,寬3熱米,隨郭裝有漆術柄的跟禮儀有關的玉石皺共6件:在某穴的附近,有總面積1000平方中英最終于1954年建立子代辦級外交關系。這體現了新中國()米的觀象臺,可以測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準確時間。據此推知()A。積極開展多邊外交B。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A,文明產生具有多元新證B。公共權力機構的成熟C。放棄“一邊倒”方針D。外交受到意識形態的嚴重束縛C,國家初覺形態逐步具備》舊石器文化較為發達9.1980年,中國共有建制慎2600個,1985年增加到6600個,而到1997年底中國建刺鎮的數量1泰相鄉官中有三老、有秩、麥夫,游徽等,職能涵蓋百姓的人身、賦投、治安和精神各個領域,達到16702個。該現象可作為史料直接用于證明中國()其中三老#教化。有秩常聽論、收稅、差役等,嗇夫職攀與有秩相同,游徽草巡察、逐捕盜賊。A,經濟結構變化顯著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啟動奏餐的鄉官制度(C。區域經濟均衡發展D,基層自治水平不斷提升A.加強了地方蒸層自治B,形成了權力制衡機制10.12一13世紀,歐洲許多封建領主認識到,“把土地出租,收取租金,比儲藏糧食,冒腐爛和火C,實觀了農村地區穩定D,完善了地方治理體系夾的危險,要好得多”,從而粉紛放棄自營地,改為出租經營。這一現象()小.所究表期,兩漢時翔人口總數大體在5000萬上下波動,其蜂值約為5600萬:經三國到西晉統A。反映了農民社會地位下降B,促進了蟻市自治的出現-時系人口8數的0萬:到隋朝初年人口增長到3500萬左右。從載晉到隋初三百余年聞人C,體現了封建領主權力加強D,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口的國升,主要得拉于(A。大城模的人口遷徒11.15世紀末,一些來自人們剛剛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現在歌洲,刺激了學者們的研究欲望B。南方地區的持續開發C,南北對嶺局面結束和收囊家們的好奇心。17世紀,一些思想家和科學家紛紛倡議建立博物培。18世紀40年代起,D。均田制度的全面推行4自中唐以后,見界、女真、蒙右、滿裝等少數民族一且占據廣大中原農粉區基或入主全國,便英、法等國相繼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館,當時的博物館追求珍奇物品和標本的齊全,陳列繁雜,會立鵝都城好至意,歡將北家作為陪都,這種做法主要是基于北京()博物館的建立()A。具有獨特代越的戰略價值A。源于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B,推動了啟蒙運動不斷深入C.是離北清運南運的奧成端B。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C,反映了科學革命迅猛發展折射出西歌國家的殖民擴張人明車氧,一與沼無熱超美的海防玉大益清現,如《第海圖編)(萬里海防圖論》《倆D,是中原農耕文明的代表地12,9世紀初的英國,每逢秋收,手織工們或儲備起大量的糧食、奶酪和煤等,足夠用到來年春新海防電》(伍必海防圖略)等。這一現象主要源于()套。19世紀30年代,手織工們家中的操設逐年變壞大人小孩衣著越來越差,許多人的生活A。明朝離防體制變化已成問題。該變化表明()C。威府輝慕政策化東南海防形勢嚴峻A,產業轉型影響了財富分配B,紡織行業逐步走向衰落西方殖民勢力擴張C,資本大量集中于中間階層D,螯斷組織加刷貧富分化第1頁第2頁高三年組第五次模擬考歷史學科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答案】C【解析】據材料“類似后世的‘王陵寢廟’區”“跟禮儀有關的玉石鉞共 6 件”“觀象臺,可以測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準確時間”并結合所學可知,陶寺遺址處于新石器時代晚期,且發現了代表等級的王陵和與禮儀有關的玉器,體現了當時階級階層分化明顯,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故選 C 項;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分布廣泛,奠定了多元一體的發展基礎,但材料中僅涉及陶寺遺址,無法體現多元,排除 A 項;陶寺遺址發現了宮殿建筑,但當時處于國家形成階段,無法具體說明其為公權力,排除 B 項;陶寺遺址處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舊石器文化無從體現,排除 D 項。2.【答案】D【解析】據材料“秦朝鄉官中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徽等……逐捕盜賊”并結合所學可知,秦朝縣之下設置的鄉官建構完整,且分工明確,有利于有效發揮地方治理職能,作為官僚機構的延伸,完善了地方治理體系,故選 D 項;中國的地方基層治理與政府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且鄉官設設置體現的是政府對基層的管理,達不到“自治”的程度,排除 A 項;三老、有秩等的職能領域不同,且職能沒有交叉,材料不涉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看不出制衡機制,排除 B 項;秦朝二世而亡,農村地區并未穩定,且該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 C 項。3.【答案】B【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以來南方地區的持續開發增加了人們的生存空間和生活資源,使人口得以增長,這是主要原因,故選 B 項;材料中從魏晉到隋初三百余年間人口的回升,說的是全國范圍內的人口總量,事實上已經包含了遷徙的人口在內,可見人口遷徙不是人口總量回升的原因,排除 A 項;南北對峙局面結束并不能導致人口的回升,其間可能會有一些人口遷移(人口總量基本會不變),但不足以導致人口總量回升,排除 C 項;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施行的一種分配土地和交納賦稅相結合的制度,對魏晉到隋初的人口回升沒有直接影響,排除 D 項。4.【答案】A【解析】據所學可知,契丹、女真、蒙古、滿族等游牧民族的發源地都位于中國邊疆地區,一旦它們占據廣大中原農耕區甚或入主全國,“便會立刻將都城遷至北京,或將北京作為陪都”,說明北京的戰略地位(“進可攻,退可守”)比較重要,故選 A 項;北京這座城市確實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但是諸多游牧民族在建立政權之初,首先要考慮政權穩定因素(軍事),而不是“文化因素”,排除 B 項;據所學可知,南北漕運海運能夠保證北京地區的糧食安全,即將糧食從南方運輸到北方,但是這也是游牧民族政權建立之后的相關史實,這與題干設問方式(“基于”)不一致,排除 C 項;中原農耕文明的代表地是黃河中下游,這與北京“地理位置”不一致,排除 D 項。5.【答案】B【解析】明朝嘉靖年間,一批與沿海形勢相關的海防圖大量涌現,根源于當時面臨著日本的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導致東南沿海海防形勢嚴峻,故選 B 項;明朝海防體制并未發生變化,A 項與史實不符,排除 A 項;海禁政策是防止國人出海貿易,而海防則是防止外來侵略,二者的對象不同,所以題干所述海防圖的涌現與海禁政策無關,排除 C 項;西方殖民勢力的擴張屬于海防的對象之一,但當時的海防對象還有日本的倭寇,所以 D 項屬于以偏概全,排除 D 項。第 1頁6.【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抗日戰爭。三十年代中后期,全面抗戰爆發,中國以農業文明對抗日本的工業文明,因此中國人從關注文化改造到關注現代工業文明,C 項正確;新文化運動后,馬克思主義思想影響擴大,這與三十年代中后期的變化無關,A 項錯誤;實業救國理念自甲午戰后興起,這與三十年代中后期的變化無關,B 項錯誤;國民政府的政治民主化有所發展與三十年代中后期的變化無關,D 項錯誤。7.【答案】B【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在日本投降時,日本在中國的派遣軍主要分布于華北、華東、華中地區,結合抗日戰爭的史實可知,這些地區主要是共產黨與日軍對抗的地點,說明中共和人民軍隊是抗戰的中流砥柱,故選 B 項;材料并未將中國戰場與其他戰場進行對比,無法從材料得出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東方主戰場的結論,排除 A 項;根據我國國情,持久作戰確實是奪取勝利的必由之路,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 項;材料中并無中國軍隊數量信息,無法得出敵我力量對比的情況,排除 D 項。8.【答案】B【解析】據材料“中蘇締約……中英……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系”及所學可知,中國在中蘇結盟的同時又注重改善中英關系,與英國建立代辦級外交關系,體現了新中國外交既堅持原則又兼顧靈活的方針,是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針的表現,故選 B 項;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中國積極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排除 A 項;新中國初期采取了“一邊倒”方針,倒向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排除 C 項;材料體現了新中國初期外交政策具有靈活性,與英國建立代辦級外交關系恰恰說明新中國外交并沒有受到意識形態的嚴重束縛,排除 D 項。9.【答案】A【解析】據材料“1980 年......1985 年增加到 6600 個”“到 1997 年底中國建制鎮的數量達到 16702 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自 1980 年至 1997 年,中國建制鎮的數量快速發展,說明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農村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鎮政府,所以史料可以反映經濟結構變化顯著,故選 A 項;材料反映的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與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無關,排除 B 項;材料只反映了整體建制鎮的數量,不能反映不同區域間的發展情況,且“均衡”說法錯誤,排除 C 項;鄉鎮政府屬于基層政權建設,并非基層自治,排除 D 項。10.【答案】D【解析】12—13 世紀歐洲封建領主將土地出租收取租金,取代自營地的經營方式,這使領主獲得穩定的貨幣收入,農民通過市場交易獲取貨幣繳納租金,客觀上刺激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故選 D 項;題目僅提及封建領主經營方式的轉變,未涉及農民地位變化的相關內容,排除 A 項;城市自治主要源于工商業者與封建領主的斗爭,與農村土地經營方式變化無直接關聯,排除 B 項;領主放棄自營地意味著對土地和農民的直接控制減弱,其權力并未加強,排除C 項。11.【答案】D【解析】據題干可知,英、法等國的自然史博物館追求“珍奇物品和標本的齊全”,再結合所學(殖民擴張與掠奪)可知,諸多博物館的建立與新航路開辟之后的殖民擴張與掠奪密切相關,故選 D 項;據所學可知,近代自然博物館所陳列的諸多物品與標本與殖民侵略與可知息息相關,而不是“近代自然科學”產生所促進的結果,排除 A 項;結合所學可知,近代自然博物館的設立于西方殖民侵略與擴張有關,與“啟蒙運動”沒有必然的聯系,啟蒙運動主要涉及思想解放,屬于意識形態領域,排除 B 項;題干僅是述及近代博物館陳列““珍奇物品和標本”,而這些物品與“科學革命”無關,排除 C 項。第 2頁12.【答案】A【解析】據材料“手織工們家中的擺設逐年變壞”“大人小孩衣著越來越差”“許多人的生活已成問題”并結合所學可知,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機器廣泛使用,工廠制度建立和機器廣泛使用,導致傳統手工業者破產,貧富分化導致階級矛盾加劇,影響了財富的分配,故選 A 項;工業革命期間,紡織行業并未衰落,而是生產方式轉變,由手工生產轉變為機器生產,排除 B 項;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出現了新變化,“中間階層”的人數增加,但 19世紀 30 年代中間階層并未掌握大量資本,排除 C 項;壟斷組織產生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 D 項。13.【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拉丁美洲不同族群形成了共同的心理認同、思想融合、文化認同,推動了拉丁美洲獨立意識的覺醒,增強了對宗主國的離心力,故選 A 項;“崩潰”不合邏輯,“導致拉美殖民體系的崩潰”的是拉丁美洲獨立運動,排除 B 項;“消除”絕對化,應為“緩解”,排除 C 項;“推動拉美民族意識的形成”不合題意,與材料強調拉丁美洲獨立意識的覺醒相悖,排除 D 項。14.【答案】B(3 分)A(2 分)C(1 分)D(0 分)【解析】題干呈現了漢字在不同時代的地位變化,從古代輝煌、近代受質疑到當代借助人工智能彰顯優越,體現中華文明歷經時代沖擊仍堅韌發展且能創新轉化,故 B 項正確,為最佳選項;綜合國力強弱對文化自信有影響,近代中國弱西方強時部分知識分子質疑漢字,當代中國強大漢字優越性再現,故 A 項有較大合理性,但不完全正確,為次佳選項;漢字一直是文化傳承重要工具,但材料重點在其隨時代變遷的起伏,故 C 項雖有一定合理性,但理由不夠充分,為再次選項;文字優越性應由自身文化內涵及傳承發展評判,非外來文明標準,故 D 項錯誤,排除D 項。15.【答案】A(1 分);B(3 分);C(1 分);D(0 分);【解析】據 1820 一 1913 年各國人均 GDP 變化圖及所占世界百分比變化圖可知,美國的人均 GDP增長迅速,到 1913 年已經超過英國和德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大國。同時,英國的人均GDP 增長相對較慢,所占世界百分比也呈下降趨勢,德國的人均 GDP 增長較快,但在所占世界百分比上仍然低于英國,這表明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故選 B 項,為最佳選項;據曲線圖內容可知,中國人均 GDP 一直處于較低水平,中國 GDP 占世界百分比下降速度很快,且中國在此期間確實落后于世界潮流,故 A 項為次佳選項;據圖表信息可知,美國發展速度確實迅速,但不足以概括整個圖表的信息,故 C 項為次佳選項;歐洲在世界上的優勢地位仍然存在,特別是英國和德國,排除 D 項。二、非選擇題。16.【答案】15 分。(1)流布時間長;貨幣種類多;流布范圍廣,數量大;貨幣外流具有延遲性,前朝貨幣與當朝貨幣通用并外流;從貨幣外流到貨幣被滲透;貨幣外流經歷了上升到下降的過程。(每點 1 分,任答 3 點得 3 分)(2)原因:古代中國強大的綜合國力和經濟實力是貨幣外流的政治和經濟基礎;中外政治(朝貢、和親)和貿易需求,推動貨幣外流;暢通的絲綢之路為貨幣外流提供了通道;中國古代貨幣幣制統一,鑄造規范,幣值穩定,便于長期流通。(每點 2 分,任答三點得 6 分)影響:對中國而言,傳播中國貨幣文化,提升了中國貨幣的國際影響力,有利于中外經濟文化第 3頁交流,密切中外友好關系;但大量的貨幣外流,引起國內錢荒,造成通貨緊縮,影響經濟發展;對世界而言,有利于推動貨幣流入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每點 2 分,任三點得 6 分,積極 4 分,消極 2 分)17.【答案】(14 分)(1)態度:批判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1 分)原因:傳統文化頑疾根深蒂固,頑固勢力強大;知識分子熱心學習西方,吸取西方文化精華。(4 分)(2)動機:中日民族矛盾逐漸成為主要矛盾,增強救亡圖存的憂患意識;增強文化自信,培養愛國精神;增強歷史使命感和民族責任感。(9 分)18.【答案】(14 分)(1)形成美蘇兩極格局,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世界和平;資本主義國家調整社會經濟政策,加強國家干預;建立世界經濟體系,促進貿易金融穩定;戰爭刺激科技發展,成果應用于社會各方面,生產力得到提高;社會福利制度不斷發展完善;引發人們對戰爭與和平的思考,促進了和平思潮;聯合國的成立,維護了世界和平與安全。(每點 2 分,共 8 分,任答四點即可)(2)中國方案: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合作共贏理念也可);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上海合作組織的建立。(答出三點即可,6分)19.【答案】(12 分)示例:論題:打破國際貿易壁壘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闡述:19 世紀 60 年代,隨著世界市場基本成型和第一次工業革命在歐洲國家廣泛開展,為了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英法率先降低關稅,西歐國家紛紛效仿,自由貿易有效促進了歐洲經濟的發展。20 世紀 30 年代,美國通過《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大幅提高進口關稅,引發全球貿易戰,加劇了大蕭條,也危害了本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21 世紀東盟十國與中、日、韓、澳、新西蘭簽訂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通過多邊合作、降低關稅,為亞太地區的經濟繁榮帶來更多機遇,大大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結論:事實證明,在國際貿易中任意提高關稅對本國及世界經濟發展有害無利。因此,各國在制定國際貿易關稅政策時,在考慮自身利益的同時,也要關注對方的實際及世界大局,努力實現互惠互利。【解析】首先,認真閱讀材料信息,讀懂材料中的觀點,基于對國際貿易關稅狀況的認識,并選取近現代某個時段或整體,得出論題。例如根據材料“美國對 2 萬多種進口商品加征高額關稅......加劇了大蕭條”,可得觀點:打破國際貿易壁壘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其次,依據主題從材料及所學相關知識搜尋相關史實,論證主題,可以按時間順序列舉各時期西方大國對關稅的 調整及影響,使論據更充分,更有條理,例如 20 世紀 30 年代,美國通過《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大幅提高進口關稅,引發全球貿易戰,加劇了大蕭條,也危害了本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最后,論證表述成文并總結。論題 (0~2 分) 論題立論正確,得 2 分;論題立論不正確或指向不明確,不得分。闡述 (0~8 分) 能答出與論題相吻合的三個史實,并能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敘述完整。 (6~8 分)能答出與論題相關的兩個具體史實,基本做到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 理清晰。(3~5 分)所答史實不符合論題,邏輯不嚴密,條理不清晰。(0~2 分)結論 (0~2 分) 在論題觀點基礎上有所升華,得 2 分;重復論題觀點,不得分。第 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年第五次模擬考歷史學科參考答案.docx 高三下歷史.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