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高三級考前熱身考試歷史科試題本試卷分第1卷(選擇題)和第11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0分。考生注意: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準考證號、姓名填寫在答題卡上。2.第1卷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第11卷用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書寫作答,在試題卷上作答,答案無效。第1卷(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據考古發現,位于凌家灘遺址(距今約5500~5300年)第一、二排中軸線兩側的墓葬隨葬的玉、石制品居多,分層疊壓擺放,其中玉器以璜、玦、環、鐲為主,石器以石錛、石鑿、石鉞為主。而主要集中于第五、六、七排的墓葬,均不見玉器出土,陶、石共出者占半數,其余為僅隨葬陶器的墓葬。這可用于說明該時期()A.貴族政治日趨發達 B.社會等級分化已出現C.華夏認同觀念產生 D.早期國家的雛形顯現2.商代青銅器上的饕餮紋樣繁縟華美,其身份趨向神,是商人祖先崇拜的符號;西周初年的饕餮紋樣已基本發展出清晰的外輪廓,出現了具有典型動物特征的獸首饕餮,呈現世俗化特征。這一變化反映了( )A.周代禮樂制度下等級較為森嚴B.先民人文意識的發軔C.周人強化商周更替的文化認同D.先秦宗教神權的終結3.漢武帝“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后,“處士”逐漸為儒家學者所專用。《后漢書·張霸傳》載,張霸“永元中為會稽太守,表用郡人處士顧奉、公孫松等。奉后為潁川太守,松為司隸校尉,并有名稱。其余有業行者,皆見擢用。郡中爭厲志節,習經者以千數,道路但聞誦聲”。這表明,漢朝A.加快了儒學政治化的進程 B.實現了選官的公平公正C.保障了政治運行的高效化 D.增強了基層治理的實效4.據《魏書》記載,398年北魏立國時,太祖拓跋珪令:“群臣奏以國家繼黃帝之后,宜為土德”,此后對黃帝的祭祀行為越來越常見。最終在496年春,北魏朝廷以詔令的形式,法定黃帝為內遷北族的祖源。這一現象()A.有利于華夏認同觀念的加強 B.為北魏遷都長安奠定基礎C.反映內遷造成民族隔閡消解 D.緣于統治區域擴大到江南5.南宋紹興年間,政府曾實行“經界法”,以都保區劃為單位,逐丘丈量田土。其主要步驟有差官、置局、打量步畝、攢造圖賬等,其中打量步畝、攢造圖賬是“經界法”的核心。南宋政府推行“經界法'旨在()A.明確田畝數量 B.確定土地權屬 C.限制人口流動 D.保障賦稅收入6.下圖是日本學者岡本隆司在《何謂明代:“危機”下的世界史與東亞》一書中繪制的一幅示意圖。據圖可知,該學者認為明代()A.以江南制造為主軸的經濟格局逐步形成B.以絲銀貿易為主導的社會生產日益發展C.以江河運輸為主干的貿易網絡遭遇挑戰D.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經濟模式趨向瓦解7.有學者指出,鴉片戰爭后各通商口岸的租界在地形上都非常相似。它們均靠近中國某個有城墻的城市,但又與之隔開。外國人居留的區域通常包括有一道防御性水系。大部分外國人居住區都位于海岸之內的河流岸邊,靠近港口,船只可以逗留較長的時期......一旦外國人人數足夠多了,外國人在居留地就可以維護他們的自治權利了。這充分反映出()A.租界具有明顯的殖民地性 B.西方對中國人民抗爭的忌憚C.列強對沿海港口嚴重依賴 D.清政府積極維護列強的利益8.1898年底,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中稱:李以三十年之所變者若此,張以十五年之所變者若此,然則再假以十五年,使如李、張者出其溫和之手段,以從容布置······亦不過多得此等學堂洋操數個而已。一旦有事,則亦不過如甲午之役,望風而潰,于國之亡,能稍有救乎?據此可知,梁啟超意在()A.為推進戊戌維新運動爭取支持 B.刺激國人民族意識的覺醒C.客觀分析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D.為戊戌維新運動進行辯護9.1924年9月,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蔡和森撰文指出,義和團排外的精神,存在幼稚的缺點,但也是“中國國民革命史上悲壯淋漓可歌可泣的遺產”,并“希望國民黨雙肩承受這種偉大的遺產!”這一觀點有利于()A.繼承義和團運動反封建精神 B.國民革命運動的開展C.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D.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10.1952年7月,中共中央在轉發華東局《有關互助合作運動若干政策問題的規定》中指出:“對烈、軍屬的土地代耕問題,應以鄉或村為單位民主評定,應當代耕的土地和所需的人工,依照人民政府規定,合理分配代耕義務,實行固定代耕制。”此舉()A.推進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 B.有力支持了抗美援朝戰爭C.落實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D.配合國家經濟戰略的調整11.下表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對“現代化”內涵的闡釋,對此理解正確的是()時間 對“現代化”內涵的闡釋1964 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1979 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日本)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2022 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A.上述的闡釋體現了“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B.該理論推動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C.“四個現代化”的提出反映三線建設的成果D.改革開放推動了“現代化”的內涵不斷豐富12.在《埃及亡靈書》中,古埃及人想象今世與來世之間有一條大河,這條河被比作難以戰勝的死神,只要死者渡過了河水就等于征服了死亡,獲得了重生。對此解釋合理的是A.民眾對法老的統治悲觀失望 B.自然環境對古代文明影響深遠C.航運經濟是埃及的支柱產業 D.文學藝術起源于對死亡的敬畏13.下圖最有可能呈現的是()A.農業起源地及其農作物外傳B.新航路開辟后全球資本流動C.工業革命后商品原料的交換D.經濟全球化下勞動力的轉移14.1870年,第一國際巴黎支部發展到20多個,并建立了國際巴黎支部聯合會,后成為巴黎公社的領導核心,在巴黎公社64名委員中,第一國際巴黎支部聯合會的成員占37名。由此可知,第一國際為巴黎公社()A.準備了指導思想 B.奠定了組織基礎C.指明了正確方向 D.提供了工人政黨15.16世紀末,巴西的糖廠不少于120家,總資本接近200萬英鎊,但是,擁有最好土地的糖廠主卻不種植糧食作物,他們從海外進口所需糧食-和奴隸、食鹽一樣。這反映出( )A.工業化促進國際產業分工 B.巴西依賴于國際資本市場C.全球化改善巴西民眾生活 D.當地的經濟呈現畸形發展16.康波周期,指的是資本主義經濟中長達50至60年的長期波動周期。如下圖是根據這一理論劃分的五輪康波周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第一輪周期內,現代農業在歐美各國建立B.第二輪周期內,工業化向深度和廣度推進C.第三輪周期內,非銀行金融機構快速增長D.第四輪周期內,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第11卷(非選擇題 共52分)17.廣州是引領中國對外貿易的“千年商都”。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海舶大者數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為綱首(船長)副綱首、雜事,市舶司給朱記。舶船深闊各數十丈,商人分占貯貨。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廣州蕃坊,海外諸國人聚居,置蕃長一人,管勾(管理)蕃坊公事,專切招邀蕃商入貢,用蕃官為之,巾袍履笏如華人。 --整理自宋代朱彧《萍洲可談》材料二 創立于康熙時期的廣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商行。這個位于珠江邊上的中外交易場所,洋船聚集,擁有通往歐洲、拉美、南亞、東洋和大洋洲的環球貿易航線,是清政府閉關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絲綢之路。十三行年上繳稅銀超過百萬,其中有一部分作為皇室的經費開支,通過粵海關輸送宮中。十三行商人從壟斷外貿特權中崛起,經濟實力的顯赫。自1788年到1820年,廣東行商向政府捐獻,平均每年超過10萬兩白銀,換來許多官銜和職務。清朝皇帝素以西學和洋貨為奇,十三行因其特殊的商貿地位,成為宮廷所需各類人才的中轉站和奇異洋貨的供應地。-摘編自《盛極一時的天子南庫:清朝天子眼中的廣州十三行》材料三東印度公司擁有全球性的治外法權和刑事豁免權;它不僅納稅,還向地球上三分之一的人口收稅;它不僅頻繁與世界各國政府合作,而且在這些政府不聽話的時候,更頻繁顛覆它們;它不僅多次遭到世界各國武裝力量的攻擊,而且更多次自費組建武裝力量攻擊世界各國······當這家公司的董事會作出決議的時候,從白金漢宮到紫禁城,地球上每一位帝王都要側耳傾聽。如果沒有這家公司,英語絕無可能成為當今世界上的第一語言。放眼全球,這家公司不怕任何帝王將相,只怕廣州十三行。-羅三洋:《海上絲綢之路的絕唱-廣州十三行》材料四 1957年4月,首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在廣州開幕,分設工業品、紡織品、食品、手工藝品、土特產品5個展館,13個省市專業外貿總公司組織交易團參展,19個國家和地區的1200多位采購商到會成交金額8686萬美元,占當年全國創收現匯總額的20%······1972年廣交會到會美商有42人,1983年中外合資企業首次參會。1999年獲自營進出口權的私營企業首次亮相,機電產品出口成交首次超過輕T工藝品,居成交第一位。2007年開始設立進口展區,正式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2009年,209個國家和地區的16.5萬名采購商到會,出口成交額為262.3億美元。--摘編自孟紅《“中國第一展”廣交會的滄桑巨變》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代廣州管理外國人的措施。(2分)(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比較清朝廣州十三行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不同點。(4分)(3)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概述改革開放以來廣交會的變化趨勢。綜合以上材料,談談你對廣州對外貿易興衰史的認識。(8分)18.比較史學是通過比較兩種或者兩種以上歷史現象,來加深、擴大和驗證我們對歷史認識的一種方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在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伏爾泰將中國和歐洲進行比較,他對中國的評價非常之高。在他心目中,中國文明的代表孔夫子是最聰明容智的人,因而他最得意的就是別人稱他為“歐洲的孔夫子”。材料二 現代中國史學和比較史學有極其密切的關系······由于現代中國史學是從西方以及蘇聯引進的,因此當今我們耳熟能詳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基本史學概念,都是外來的,在從司馬遷到清代乾嘉學派學者的著作里并不存在······當然,在比較的過程中,很多人發現從西方經驗得出的許多理論、方法和概念不適合中國,因此正在改進······材料三 幾千年前墨子就已提出“異類不比”······“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比較,橫跨兩大洲,跨越幾千年。但是“東方”是哪里?如果指的是亞洲,那么亞洲內部有印度文明、儒家文明、伊斯蘭文明,等等,它們彼此差異非常大,很難發現有多少共同點。在時間范圍方面,上述研究跨越數千年。而在這樣的長時期中,任何一個社會變化都很大······在進行歷史比較方面,以往許多人認為人類社會發展都遵循以歐洲經驗為基礎的道路,所有國家都走這條路,只不過在不同的時期處于不同階段而已。因此在進行比較時,可以以這種歐洲模式為標準。但是這種看法近年來已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比較中國、英國某農莊的生產方式······是淺層比較,而比較意識形態等屬于深層次的比較,要花更多精力。-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李伯重《量化史學中的比較研究》請回答:(1)伏爾泰做中歐比較學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2)請歸納材料二的主要觀點。根據材料三,概括比較史學遵循的基本方法。(8分)(3)請結合所學知識說一說比較史學在今天的重要意義。(2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社會變遷運動大致可劃分為以下四種基本形式:I.漸進性微變:在原有社會經濟形態內的積累性社會變遷;II.突發性微變:在原有社會經濟形態內的革新性社會變遷;III.創新性巨變:突破原有社會經濟形態的革新性社會變遷;IV.傳導性巨變:突破原有社會級濟形態的外因誘導性巨變。這幾種社會變遷形式可圖(圖)解如下:-摘編自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中國的現代化之路》閱讀上述材料,選擇一種或多種社會變遷形式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后,國際金融一片混亂。1930年,美國紐約合眾國銀行宣告破產,造成國內銀行倒閉風潮,并迅速蔓延到歐洲。由于德國凍結了英國的對德投資,其中多是法國和其他國家在英國的存款,引發債權人涌向英國銀行提款,致使英國大量黃金外流。1931年9月21日,英國被迫宣布停止現金支付,禁止黃金出口,放棄金本位制。英鎊價格迅速跌落,英鎊對美元的比值由四美元三十七分跌到三美元四十分。英鎊貶值使英國商品的國際市場價格下降,刺激了出口,抑制了進口,抵制了美國的關稅戰。到1931年底,放棄金本位制的國家多達十五個,包括英帝國所屬自治領及其成員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諸國及日本等國。-摘編自崔樹菊《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國際經濟戰》材料二1945年,成立了協調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重要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成立時的運行機制是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并幫助維持黃金與美元基本固定的匯率,由此形成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1948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開始臨時運行,其主要職能是為了促進國際貿易而逐漸降低各國的關稅。憑借新產品和新技術的大量涌現、國際貿易的自由化以及世界經濟一體化不斷發展,戰后制造業的發展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趨勢。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20世紀30年代初國際金融秩序混亂的表現及其原因。(6分)(2)20世紀50-70年代初被稱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閱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評析這一現象。(8分)2024-2025學年度高三級考前熱身考試歷史參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B C A A D A A D B B11 12 13 14 15 16D B A B D B【參考答案】:1.【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位于凌家灘遺址第一、二排中軸線兩側的墓葬隨葬的玉、石制品居多,分層疊壓擺放,其中玉器以璜、玦、環、鐲為主”“均不見玉器出土,陶、石共出者占半數,其余為僅隨陶器的墓葬,這主要是由于社會等級分化的出現,B項正確;“日趨發達”材料并未體現,排除A項;C項材料并未涉及,華夏認同觀念產生于春秋時期,排除;材料并未涉及“早期國家”的特征,排除D項。故選B項。2.【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商周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饕餮紋在商代具備祖先和神的雙重特征,商人對饕餮的崇拜、祭祀,蘊含支撐商政權的目的,而周代的饕餮已經動物化、世俗化,即周人試圖強化周滅商的文化認同,C項正確;饕餮紋飾的變化與等級秩序無關,排除A項;“發軔”意為開始,材料中不能推斷人文意識開始出現,并且人文意識強調人的作用,排除B項;商周之際,宗教神權尚未終結,排除D項。故選C項。3.【答案】A【詳解】材料表明,漢武帝宣布“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后,“處士”逐漸為儒家學者所專用,著名“處士”受到政府重用,鼓勵了民間處士學習經學、入仕為官,使漢代政治呈現出儒家學術的底色,加快了儒學政治化的進程,故A項正確。B、C、D三項在材料中均無法體現,排除。4.【答案】A【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原因題,時空是北魏時期。根據材料“北魏朝廷以詔令的形式,法定黃帝為內遷北族的祖源”可知,北魏采用中原漢族的禮儀制度并認定自己為黃帝之后,這有助于華夏認同觀念的較強,A項正確;北魏初期的都城在平城(大同),北魏孝文帝時期遷都洛陽,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北魏采用中原漢族的禮儀制度并認定自己為黃帝之后,無法得出民族隔閡消解的結論,表述不準確,排除C項;北魏的統治區域并未擴大到江南地區,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5.【答案】D【詳解】南宋推行的“經界法”以丈量土地為核心,需結合南宋經濟背景理解其目的。選項A:“明確田畝數量”是手段,但非根本目的。通過“打量步畝”可統計田畝數量,但政府最終目標是通過明確土地數據來征稅,故排除。選項B:“確定土地權屬”是土地管理的一部分,但南宋土地兼并嚴重,權屬混亂僅是現象,政府根本意圖是確保賦稅來源,故排除。選項C:“限制人口流動”與題干無關,經界法聚焦土地管理,未涉及人口政策,排除。選項D:“保障賦稅收入”是核心目的。南宋財政壓力大,土地隱匿導致稅收流失。經界法通過丈量登記土地,確保征稅依據,直接解決財政收入問題。因此選D。6.【答案】A【詳解】示意圖突出江南以其手工業制品鏈接國內國際市場并在其中處丁核心(樞紐)地位,發揮著主軸作用,A項正確;示意圖并非強調絲銀貿易的地位,排除B項;海洋運輸在示意圖中并不處于突出地位,排除C項:材料能夠反映當時商品經濟的活躍,但并不足以沖擊傳統小農經濟的主體地位,排除D項。故選:A。7.【答案】A【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近代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外國在華租界與中國人的城市若即若離,相對獨立,而且便于船只逗留,有利于外國侵略者對租界的控制,體現了租界的殖民地性,A項正確:這一時期西方人并未忌憚中國人民的抗爭,排除B項:C項擴大了列強對港口的依賴性,排除C項;這一時期清政府并未和列強站在一起,維護列強利益,排除D項。故選A項。8.【答案】D【詳解】據材料信息可知.題干中的“李、張”之改革,指的該是以李鴻章和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派所進行的洋務運動,梁啟超認為他們的改革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得以檢驗,以失敗而告終。梁啟超的話本意是要說明這個改革不能起到救亡的目的,即只學技術不能救亡,主張應該革新制度。1898年9月21日戌變法失敗,所以梁啟超意在為戊戌維新運動進行辯護。D項正確9.【答案】B【詳解】依據材料“義和團排外的精神,存在幼稚的缺點,但也是'中國國民革命史上悲壯淋漓可歌可泣的遺產”并'希望國民黨雙肩承受這種偉大的遺產,”可知,蔡和森希望國民黨繼承義和團運動反帝愛國精神;依據材料“1924年9月”并結合所學可知,蔡和森的觀點有利于推動國民大革命的開展,故B項正確:義和團運動主要是反對外來侵略,是反帝愛國運動,并非反封建運動,故A項錯誤;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于1924年1月,1924年9月時國共第一次合作已經實現,故C項錯誤: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綱領,與材料時間不符,故D項錯誤。故選:B.10.【答案】B【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對烈、軍屬的土地代耕問題,應以鄉或村為單位民主評定,應當代耕的土地和所需的人工,依照人民政府規定,合理分配代耕義務,實行固定代耕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政策的實施,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戰爭,因為這樣可以確保烈、軍屬的土地得到妥善的耕種,減輕他們的負擔,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支持抗美援朝戰爭,B項正確;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發生于1953年至56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在1958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建國初期,新中國正在進行抗美援朝戰爭,此時新中國的主要任務是支援朝鮮戰爭,不是配合國家經濟戰略的調整,排除D項。故選B項。11.【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信息,1964年,根據當時的國情,我黨確定了四個現代化的目標;2022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對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科學概括: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可見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識不斷向前發展,“現代化”的內涵得到不斷豐富,D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中國在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改變了會議的航向,“求同存異”是一個中國的外交原則,意指在處理國際關系或任何其他類型的關系時,應該著重于尋找并強調各方之間的共同點,同時尊重并接受存在的差異和分歧,排除A項;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對“現代化”內涵的闡述,不是建設成就,排除C項。故選:D。12.【答案】B【詳解】A錯誤:題干未涉及法老統治或民眾態度,屬于無關內容。B正確:尼羅河定期泛濫塑造了古埃及農業和生死觀,亡靈書中的“渡河”象征自然對文明的深刻影響。C錯誤:古埃及經濟以農業為主,航運非支柱產業,且題干未提經濟結構。D錯誤:文學起源復雜,題干僅體現對河流的敬畏,無法證明“起源于對死亡的敬畏”。綜上,自然環境(尼羅河)對古埃及文明的影響是解題關鍵,故選B。【答案】A18.【答案】(1)目的:通過比較中歐,探求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建構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2)主要觀點:現代中國史學和比較史學關系密切,許多基本史學概念都是從西方傳來的,但是在研究過程中很多人發現有不少理論、方法和概念不符合我國國情。基本方法:要選定具有可比性的研究對象;比較要有明確的時空范圍;要有合適的比較標準;要注意比較的層次。(3)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從全球史的角度看中國歷史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們要不斷改進研究方法。19.【答案】示例:論題:近代西方國家出現突發性微變的主要動因是科技革命。闡釋:近代西方國家相繼確立資本主義制度,在經濟、社會生活等多個領域出現突發性微變。1765-1840年左右,英國率先開展和完成工業革命,由工場手工業進入機器大生產階段,成為“世界工廠”,進入自由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歐美其他國家相繼在19世紀中期完成工業革命,迎來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19世紀中后期,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幾乎同時開展第二次工業革命,先后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這兩次工業革命雖促使西方國家經濟飛速發展,但未改變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由此可知,近代西方國家出現突發性微變雖由多種因素促成的,但從突發性微變的時效和根源來看,科技革命是最主要的。20.【答案】(1)表現:銀行倒閉;放棄金本位制(英鎊為中心的資本主義貨幣制度崩潰)。原因:世界市場的形成;經濟大危機的沖擊;資本主義國家貨幣戰、關稅戰(或國際金融缺乏協調機制)。(2)評析:戰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通過經濟計劃、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的調整等措施將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結合起來,借助著二戰后的國際經濟組織的調節,得益于現代科技的進步與新興產業的崛起西方主要資本主要國家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具體表現為:戰后50-70年代初整個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都呈現出快速增長的現象,生產力得到飛速發展;其中美國取得世界霸主地位,經濟和軍事實力獨占鰲頭,德國和日本得益于戰后民主改革,經濟發展迅速,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也得到快速發展。因而這一階段被稱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經濟的快速增長改善了底層人民的生活,有助于緩和社會矛盾,資本主義乃至世界保持了相對的和平;但是,這些變化并沒有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世界范圍內的貧富差距分化加劇,繁榮的背后潛藏著危機,至70年代中后期出現“滯脹”階段,資本主義世界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總之,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調節機制,經濟在高科技推動下迅速發展,社會矛盾有所緩和,但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繼續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