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河南省濮陽市第一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三次質量檢測歷史試題(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河南省濮陽市第一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三次質量檢測歷史試題(含解析)

資源簡介

濮陽市一高2024級高一下學期第三次質量檢測
歷史試題
(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
注意事項:
1.本試卷選擇題須用2B鉛筆把答題卡和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
2.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的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
第I卷
一、選擇題(每題3分,有且只有一個正確選項)
1.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人類在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之外有了剩余產品。貧富差距的出現,使人類社會出現了向更高階段發展的跡象。這一切產生的前提是
A.早期國家的形成 B.農業和畜牧業產生
C.定居生活的出現 D.城市生活普遍發展
2.英國學者馬丁貝爾納在其著作《黑色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亞非之根》中,批判了關于希臘文明起源的傳統觀點,提出希臘文明的源頭在西亞和北非。下列希臘文明成果,能印證這一觀點的是
①字母文字 ②雕刻藝術 ③民主政治 ④冶鐵技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中世紀后期,西歐城市復蘇的標志之一是“修建城墻”。一“墻”之隔區分了墻內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墻內居民因特許權解除了在采邑制和莊園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關系,并可自由選擇其經濟活動的內容和方式。這一歷史現象
A.說明了城市自治產生的前提 B.概括了西歐封建莊園的特征
C.呈現了王權逐步加強的趨勢 D.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間的關系
4.公元8--9世紀,阿拉伯人大規模地將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獻翻譯成阿拉伯語。到了14世紀,其中的一些文獻已陸續傳到歐洲,對文藝復興等產生重大影響。這最適合用來研究
A.阿拉伯帝國建成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B.阿拉伯文化對古代文化的繼承
C.阿拉伯人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使者
D.阿拉伯文化推動了歐洲的轉型
5.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寫道:1492年8月3日早晨,我從(西班牙)帕羅斯出發,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島,然后從那里出發前往印度。這次航海的任務是作為國王陛下的使節,完成國王陛下吩咐給我的任務,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們的問候。”該航海家
A.開辟了從歐洲到美洲的新航路
B.相信地圓學說途經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C.找到了一條通往東方的新航線
D.發現了“新發現的大陸”--紐芬蘭島
6.下表是宗教改革后基督教教義的一些新特點。這些特點
上帝具有理性,因此他所創造的自然世界是合乎理性的,即有秩序、有規律的
世界只不過是上帝的造物,它本身是“好的”,但并不具有神性,上帝已將它交給人類“管理”
上帝創造世界是完全自由的,因為上帝全能全知又具有完全自由意志,所以他創造萬物時,并不受任何高于上帝的法則或者必然性所限制
A.為地理大發現提供精神動力B.不利于人文主義精神的推廣
C.源于理性主義的傳播和發展D.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
7.下圖是不同年份人口處于10萬以上的歐洲城市分布狀況圖。就大城市數量而言,1900年的英國超過了1800年的整個歐洲。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動力是
A.殖民擴張的加劇 B.民主政治的建立
C.工業革命的開展 D.海外市場的擴大
8.綜合下圖信息,最適合探究的主題應是
時間:15世紀末至20世紀初
國家:英法西葡荷俄日美
地點:圣多明各 澳門 巴達維亞 開羅 開普敦 佛得角 索馬里
A.歐洲列強的興衰和更替 B.資本主義的早期萌發
C.殖民體系的形成與演變 D.世界市場的發展主線
9.列寧于1913年5月7日在《真理報》上發表文章,對20世紀初的這場新的革命風暴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熱情的贊頌,并稱之為“亞洲的覺醒”。“亞洲的覺醒”主要是指
A.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 B.亞洲國家進行聯合斗爭
C.追求民族獨立和政治民主化 D.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高潮
10.一戰后,戰勝國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其中有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等內容,下表是1922年華盛頓會議上《五國條約》規定的五國戰列艦總噸位限額(單位:萬噸)。這一規定的達成意味著
英 美 日 法 意
主力艦 52.5 52.5 31.5 17.5 17.5
航空母艦 13.5 13.5 8.1 6 6
A.英國繼續維持海軍優勢 B.妥協背后孕育新的沖突
C.國聯的決策具有強制性 D.英日同盟從此不復存在
11.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蘇聯先后設立了“勞動紅旗勛章”、“勞動英勇獎章”、“勞動優秀獎章”等多種民事類榮譽獎章。這些榮譽獎章的設立
A.適應了國家經濟戰略的需要 B.解決了社會民生難題
C.見證了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 D.擴大了蘇聯國際聲譽
12.二戰后期,面對孱弱的中國,羅斯福認為:中國不僅會在東亞,也會在全世界起到維護和平與繁榮的作用,并強調“中國作為世界組織的最高理事會的一個成員,就會使這個組織具有世界性,就有利于把亞洲號召起來,使其效忠于這個組織”。羅斯福的這一言論主要基于當時
A.大國一致原則的構想 B.民族自決原則的興起
C.全體一致原則的踐行 D.機會均等原則的確立
13.有學者認為:隨著波蘭、匈牙利、民主德國、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政權的崩潰,事態的新的發展所造成的影響又開始溢出,蔓延至蘇聯,動搖了戈爾巴喬夫的權威并削弱了黨和國家的控制力。該學者旨在表明
A.戈爾巴喬夫改革宣告失敗 B.東歐國家希望徹底擺脫蘇聯模式
C.東歐劇變加速了蘇聯解體 D.東歐國家改革迷失社會主義方向
14. 2025年4月份以來,印度和巴基斯坦矛盾逐漸激化,引發了一系列軍事沖突,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造成這一南亞地區矛盾的歷史緣由是
A.兩國社會制度、宗教信仰各不相同 B.英國對印度和巴基斯坦實行分治政策
C.兩個國家都是有核國家,互不信任 D.美、蘇兩國為爭奪霸權各自支持一方
15.特朗普執政,以“美國優先”為由,在國際上奉行單邊主義,退出多個重要的國際組織和國際協定,大打貿易戰、科技戰等,力圖硬性扭轉美國的頹勢,反而造成了美國在國際上的孤立局面。這表明
A.美國喪失了超級大國的地位 B.逆全球化成為時代的主流
C.文化多樣性加劇了國際沖突 D.全球化在當前面臨著挑戰
16.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七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并提出以下建議:鞏固團結協作;攜手應對挑戰;深化務實合作;拉緊人文紐帶;堅持開放包容。這表明中國
A.積極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
B.積極參與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的活動
C.積極探索區域國家間合作的新思路
D.努力加強與發展中國家全方位合作
第II卷
二、非選擇題(17題14分,18題12分,19題14分,20題12分,共52分)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
材料一
古代帝國簡況表
帝國 時間 疆域 帝國概況
赫梯、埃及新王國、亞述 公元前8世紀及之前
波斯 公元前6世紀一前4世紀 兩河流域、埃及、小亞細亞、巴爾干半島北部,地跨亞非歐三大洲 中央: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國王是核心和主宰地方:實行行省制被亞歷山大帝國取代
亞歷山大帝國 公元前4世紀末 地垮歐亞非三大洲 ①
羅馬帝國 1-5世紀 地垮歐亞非三大洲;地中海成為內海 實行殘酷的奴隸制; 1-2世紀空前繁榮:1世紀,基督教產生:4世紀末,基督教成為國教,帝國分裂
材料二
交融在文明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沖突也是交融的一種形式,而且是很重要的形式,許多交融正是在沖突的形式中進行的。
-摘自錢乘旦《文明的沖突與交融》
(1)根據所學知識補充完整材料一中①的內容,并歸納上述帝國的特點。(8分)
(2)概括材料二的觀點,并結合材料一中的內容加以說明。(6分)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第一國際成立后,立即在各國開展工作。按照馬克思等人的設想,成立第一國際的宗旨即是要采取各種措施特別是運用革命的方式奪取政權,實現無產階級的解放。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隨著法國的戰敗和屈辱投降,巴黎人民群情激憤。1871年3月28日,巴黎人民在市政廳舉行了隆重的公社成立典禮,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誕生了。
-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
材料二
巴黎公社雖然失敗了,但它的偉大意義永遠不可磨滅。公社在很大程度上是19世紀初期以來工人運動發展史上的高峰和總結。它繼承了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許多優良傳統和經驗,吸取和歸納了歷次工人的經驗和成果,從以往的共和要求、普選運動以及1848年提出的建立“社會共和國”的主張,發展為奪取政權、改造舊國家機器和建設無產階級自己的機構。
-摘編自劉宗緒主編《世界近代史》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的歷史背景。(6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巴黎公社在國際工人運動發展史上的意義。(6分)
19.(14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木薯、馬鈴薯、甘薯和玉米,還有花生、豆類和西紅柿,極大地豐富了整個世界可以利用的食物資源,并且一直持續到今天。“哥倫布交流”的結算清單很復雜,但這場交流開始以后,世界就不可否認地改變了。
材料二 哥倫布沒有到達印度,但他發現了至關重要的貴金屬。據權威統計,從1493年到1800年世界白銀產量的85%和黃金產量的70%來自拉丁美洲。美洲白銀生產在16世紀約為17000噸,到17世紀約為42000噸,其中有31000噸運往歐洲。歐洲又將約40%運往亞洲······全球白銀產量的一半最終抵達亞洲,尤其是中國和印度。
-一均摘編自《世界文明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哥倫布交流”使世界發生了哪些改變。(6分)
(2)根據材料二,簡要說明16~18世紀美洲白銀的主要流向(不能照抄材料)。造成美洲白銀這樣流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如果我們把自由和專制的兩個組當作一條坐標,把革命和改革的兩個組當作另一條坐標,那么,讓這兩條坐標形成垂直交叉的橫軸和縱軸,就能劃分出四個區域,每一個區域是一個象限(見下圖)。
--摘編自徐賁《與時俱進的啟蒙》
圍繞材料,結合世界近代史的具體史實,從法、美、英國家中任選一個,自擬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
濮陽市一高202級高一年級下學期第三次質量檢測歷史試卷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48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選項 B B A D A D D C C B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選項 A A C B D C
1.略
2.【解析】選擇B:根據材料“希臘文明的源頭在西亞和北非”可知,體現的是西亞和北非的文明成就,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亞的腓尼基,傳入希臘后成為希臘字母,故①正確;希臘的雕刻藝術有很多是學習埃及的,故②正確;冶鐵技術起源于西亞地區,故④正確;而民主政治是古希臘自身所處自然環境和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故③錯誤。【答案】B
3.【解析】選擇A:材料反映了中世紀后期的市修筑“城墻”,墻內居民因特許權解除了原來的采邑制和莊園制之下的人身依附關系,并且有一定自由的經濟活動方式,說明城市的居民逐漸擺脫了封建莊園的束縛,有一定的自主權,這為城市自治提供了前提。排除B:材料體現的是城市居民逐漸擺脫莊園制的人身依附關系,不是強調封建莊園的特征。排除C:材料所述現象并未涉及王權的信息。排除D:材料體現的是城市居民享有一定的自由,在封君封臣關系下,封臣對封君有一定的義務,但材料未涉及。
4.【解析】材料重點強調的是阿拉伯文化對歐洲產生的影響,材料中有到了14世紀,對文藝復興等產生重大影響,說明推動歐洲的社會步入近代,所以選D項。本題重點說的是阿拉伯文化,與地跨亞非歐三洲沒有關系,排除A;題目前半句阿拉伯翻譯運動,不僅僅是對古代文化的繼承,后半句強調傳到歐洲,所以B片面,排除;阿拉伯人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使者,但在題干未明顯體現,排除C項。
5.【解析】從材料時間1492年可知這是哥倫布遠洋航行,哥倫布到達美洲巴哈馬群島,開辟了從歐洲到美洲的新航路,所以選A;哥倫布相信地圓學說,出發一直向西航行,沒有經過非洲南端,排除B;達伽馬經過好望角到達印度,開辟了通往東方的新航線,而不是哥倫布,排除C;高緯度地區的紐芬蘭群島是英國卡伯特父子發現的,排除D。
6.【解析】材料①強調自然的秩序與規律性,也就是說自然規律可被認知。②將世界視為可被人類“管理”的客體,說明人可以通過研究自然理解世界。③上帝的自由意志與不受限制的創造,隱含了自然法則的獨立性和可驗證性,為科學方法論(如實驗與觀察)提供了空間。因此,這些教義特點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選項D正確;地理大發現的動力更多源于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商業利益及技術革新(如航海術),而非宗教改革的核心教義,排除A;新教強調個人信仰自由和《圣經》的直接解讀,反而強化了個人主義,與人文主義相輔相成,排除B;理性主義晚于宗教改革初期(16世紀),兩者雖有互動但無直接因果關系,排除C;7.略;
8.【解析】選擇C:材料限定的時間范圍是15世紀末至20世紀初,材料強調的國家為資本主義國家,地點涉及亞洲、非洲和拉美地區,據此可判斷是資本主義國家在亞非拉地區的殖民統治,體現了殖民體系的形成與演變。排除A:材料還涉及日本、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因此不是歐洲列強的興衰更替。排除B:資本主義的早期萌發開始于14-15世紀,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確立起在世界范圍的統治。排除D:材料重點反映了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形成與演變,不是世界市場的發展。
9.【解析】20世紀初,亞洲各國的民族民主意識加強,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新高潮,被譽為“亞洲的覺醒”,民族意識即追求民族獨立如印度,民主意識即政治民主化如中國辛亥革命,所以選C.雖然工人階級參與斗爭(如印度孟買罷工),但并非運動的主導力量,領導權仍在資產階級手中,排除A;此時各國運動是自發性的,并未形成跨國家的聯合行動,排除B;這一時期的革命主要是亞洲各國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不能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高潮,排除D。
10.【解析】材料中有“限制美、英、日等國海軍軍備”結合表格,美國獲得與英國同等的海軍地位,終結了英國長期以來的海上霸權。法國和意大利則因國力限制接受了更低的噸位。這種妥協表面上緩解了軍備競賽,但對三國海軍軍備進行“限制”表明不是三國意思表示,為后續沖突埋下伏筆,B選項最全面反映了條約的妥協性與潛在沖突,所以選擇B項;本題華盛頓會議與國聯的決策無關,排除C項;英日同盟在1921年已被《四國條約》取代,非《五國條約》的直接結果,排除D;
11.【解析】選項A;獎章主要針對生產領域的成就,而非直接解決民生問題(如住房、消費品短缺等)排除B項;衛國戰爭發生于1941-1945年,而獎章設立于戰前,其初衷與戰爭無關,排除C;獎章主要面向蘇聯國內勞動者,國際影響有限,排除D項;
12.【解析】根據材料“中國作為世界組織的最高理事會的一個成員,就會使這個組織具有世界性......”和二戰的相關知識可知,1943年羅斯福提出:英國、蘇聯、中國、美國及其盟國代表了全世界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口,只要這四個軍事大國團結一致,決心維護和平,就不會再次發生世界大戰的可能,體現了大國一致原則,A項正確;民族自決權原則興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排除B項;全體一致原則最先是由1920年成立的國際聯盟采用的議事原則,即國聯所做決議需由全體成員一致同意方可生效,若有任何成員否決則決議無效,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機會均等原則”是19世紀末期美國提出的一項對中國的政策方針,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
13.【解析】該學者認為東歐劇變(波蘭、匈牙利、民主德國、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政權崩潰)的影響蔓延至蘇聯,動搖了戈爾巴喬夫的權威并削弱了蘇聯黨和國家的控制力。這說明東歐劇變對蘇聯解體起到了加速作用,而非直接討論東歐國家的意圖或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成敗。因此,最符合題意的選項是C;A項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失敗是蘇聯解體的內因,但材料側重東歐劇變的外因影響;B項強調東歐國家的意圖,但材料未直接體現其“希望”;D項“迷失社會主義方向”與材料主旨無關。
14.略;15.略;
16.【解析】材料強調了鞏固團結協作、攜手應對挑戰、深化務實合作、拉緊人文紐帶、堅持開放包容等這些內容體現了中國在區域合作中積極探索新的合作思路和模式,推動成員國之間的合作,所以選C項;上合組織是一個區域性組織,而非聯合國框架下的多邊外交,排除A項;上合組織不僅是經濟合作,還包括安全、人文等多方面合作,B項表述不全面。材料更強調“區域合作”而非“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排除D項;
17.【答案】
(1)①的內容:繼承波斯帝國的制度,宣揚君權神授;地方實行行省制;推廣希臘文化。(4分,任答兩點即可)
特點:從性質上看,都屬于奴隸制帝國;從地域上看,主要以地中海為中心;從相互關系上看,在接觸碰撞中學習借鑒。(4分,任答兩點即可)
(2)示例一
觀點:沖突是交融的一種重要形式,在文明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分)
說明:亞歷山大歷經數年征戰,最終滅亡波斯入侵印度,征服了從希臘到印度的廣大地區,希臘文化隨之東傳,促進了區域文明向更為廣闊的帝國境內或帝國與帝國之間的傳播。(4分)示例二
觀點:文明沖突是交融的一種形式,在文明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分)
說明:波斯征服兩河流域、埃及、小亞細亞等廣大地區,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它繼承了西亞地區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從中央到地方比較完善的官僚和稅收系統,促進了區域文明向更為廣闊的帝國境內或帝國與帝國之間的傳播。(4分)
18.【答案】:
(1)背景: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2分);第一國際和巴黎支部成立(2分);法國無產階級力量壯大(2分);巴黎人民素有革命傳統(2分);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投降(2分)。(6分,任答3點,言之成理即可)
(2)意義:巴黎公社作為世界上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被載入史冊(2分);巴黎公社的實踐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學說(2分);巴黎公社為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2分)。(6分,言之成理即可)
19.【答案】
(1)改變:①擴大了世界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各地經濟的發展和美洲的開發;②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出現;③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開始形成一個互相影響、聯系緊密的整體;④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⑤同時也給美洲的印第安人和非洲的黑人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任答3點,6分)
(2)主要流向:從美洲經歐洲流向亞洲;從美洲直接流向亞洲。(兩點4分)
原因:①當時歐洲仍處于手工勞動階段,商品在亞洲沒有競爭力,歐洲又迫切需要亞洲(尤其是中國和印度)的商品(意思接近即可);②明清時,農業和手工業居于優勢地位。(4分)
【解析】(1)根據材料“木薯、馬鈴薯、甘薯和玉米,還有花生、豆類和西紅柿,極大地豐富了整個世界可以利用的食物資源,并且一直持續到今天”,注意從世界市場雛形、世界各地相互聯系、對歐洲、美洲的影響這幾個角度來回答。
(2)流向:根據所學知識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賓馬尼拉將產于中國的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產品到墨西哥交換白銀,再將這些白銀運回馬尼拉。隨著殖民活動開展,美洲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歐洲,再通過東印度公司貿易輸入中國,用于購買茶葉、絲綢等。例如,18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對華出口貨值中白銀占比長期超過90%。所以可知兩種主要流向。原因:結合材料中時間信息考慮,那時中國仍盛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西方對中國的絲綢、茶葉等需求量較大,對亞洲的貿易中西方國家處于入超地位。
另一方面,明清時,農業和手工業居于優勢地位。所以白銀流入亞洲。
20.【參考答案】示例
論題:17-18世紀的英國通過漸進的改革確立了自由民主政治。
闡述:17世紀的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與新貴族結成聯盟,發起資產階級革命,要求經濟自由、人身自由。此后英國歷經共和制度的實驗,君主專制的復辟,發展資本主義的自由并未實現。直到1689年議會頒布《權利法案》、限制國王權力.開始逐步確立君主立憲制,保障資產階級的自由與人權。18世紀,英國逐步通過政治改革,確立責任內閣制,行政權由國王轉移到內閣,英國君主立憲制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英國資產階級議會政黨制度也逐漸形成和發展,進一步保障了資產階級的自由權利。
當然還可以根據不同象限命題:法國通過大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統治;美國通過獨立戰爭確立了自由共和政治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彦县| 故城县| 建昌县| 滦南县| 独山县| 黄冈市| 清水县| 奉贤区| 额尔古纳市| 城固县| 卓资县| 云霄县| 灵宝市| 汝阳县| 磴口县| 华坪县| 娄烦县| 成都市| 凤城市| 嘉禾县| 深泽县| 上饶市| 五指山市| 鄂尔多斯市| 西安市| 同仁县| 广河县| 务川| 武邑县| 洮南市| 梅河口市| 天台县| 盐城市| 枣强县| 西安市| 无锡市| 马山县| 铜川市| 盱眙县| 利川市| 毕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