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四川省雅安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5月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四川省雅安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5月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歷史試卷
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下)前六單元。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據表1所示可知,古代世界主要文明
表1
古代文明 概況
古代埃及 法老;金字塔;象形文字;太陽歷;數學;莎草紙
古巴比倫 君主專制制度;《漢謨拉比法典》;楔形文字;60進位制;洪水與方舟傳說
古代印度 種姓制度;《羅摩衍那》;創制1-9數字,發明了“0”
古代希臘 雅典民主政治;古希臘神話、悲劇、喜劇;史學;哲學
A.文明交流頻繁且深度融合
B.都曾經建立了統一帝國
C.呈現多元獨立發展的特征
D.政治制度均為君主專制
2.早期的印度佛教不承認有創造世界之神,而把人置于整個宇宙之上,這為佛教反對種姓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這反映出早期佛教
A.倡導平等的社會理念
B.成為當時印度的主要宗教
C.發揮了社會教化作用
D.促使種姓制度走向了崩潰
3.從公元前4世紀末起,隨著中東希臘殖民地的建立,從印度西北部經阿富汗和伊朗,然后通達小亞細亞和地中海東部諸港的東西方貿易迅速發展。促成這一現象的是
A.希臘殖民擴張
B.絲綢之路的開辟
C.亞歷山大東征
D.波斯帝國的興起
4.12世紀開始,英國城市有權成立自己的城市法庭,除案件涉及國王的司法權力,以及受國王派出的巡回法庭管轄外,市民一般不受其他法庭管轄。這可用于說明,當時的英國
A.司法體系已趨完善成熟
B.市民擺脫了封建人身依附
C.國王喪失了司法管轄權
D.城市擁有一定的自治特權
5.比魯尼(973-1048)在《塞伊達集》中提道:凡世界各地的科學被譯成了阿拉伯文,這些科學獲得修飾而深入人心,其文字的優美在人們的血管里川流不息。他在此強調
A.阿拉伯壟斷了科學解釋權
B.阿拉伯人對科學傳播的貢獻
C.阿拉伯文字得到世界認同
D.阿拉伯帝國對其他文明的征服
6.14世紀,來自北非的商人從馬里往北販運黃金,每年從埃及、突尼斯南下到達廷巴克圖等地的商隊駱駝不下1.2萬頭。行銷北非的產品還有稻谷、高粱、蜀黍、皮草和具有熱帶地區元素圖案的馬里紡織品。這反映出
A.馬里的對外貿易網絡較為發達
B.奧斯曼帝國壟斷了非洲區域貿易
C.商品貿易促進了馬里社會轉型
D.阿拉伯帝國放松了對西非的控制
7.在1492年的第一次航行中,哥倫布在巴哈馬群島的圣薩爾瓦多登陸。在后來的三次航行中,哥倫布曾到達大安的列斯群島、小安的列斯群島、加勒比海岸的委內瑞拉以及中美洲,并宣布這些地方為西班牙帝國的領地。由此可見,哥倫布的航海活動
A.推動了西歐對美洲殖民的進程
B.建立了歐洲國家的殖民體系
C.開辟了歐洲直達亞洲的新航路
D.促進了世界物種的跨洲交流
8.圖1所示是建成于1612年的荷蘭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該交易所的出現
圖1
A.標志著西歐金融市場成熟
B.加速了歐洲的價格革命
C.導致了歐洲貿易中心轉移
D.體現了歐洲的商業革命
9.1375年前后,有西方藝術家贊嘆道:凱旋門、圓柱等建筑物忠實地見證了偉大人物,同樣的紀念物卻沒有因同樣的原因在我們自己的時代產生,這無疑是因為缺少行為值得如此崇敬之人,即便有過值得如此崇敬之人,也缺乏如此慷慨紀念之人。這一論述
A.宣揚了啟蒙運動的理性精神
B.滲透著濃厚的人文主義思想
C.借鑒了自然學科的研究成果
D.打破了教會神權統治的束縛
10.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后,威廉夫婦加冕時,議會代表先向兩位君王獻上了王冠,隨后又將議會精心準備的一份重要文件《權利宣言》(《權利法案》)呈遞了上去,新王夫婦當眾宣讀了這份《權利宣言》。這表明此時英國
A.封建王權依然神圣不可侵犯
B.議會替代國王掌控了行政權
C.國家權力重心已轉移到議會
D.議會與王權實現了完全平等
11.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對外交往政策發生轉變,逐漸放棄封建時代的封閉政策,開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實現了對外開放。這一轉變有助于
A.加強明治政府中央集權
B.推動日本近代化的進程
C.制定對外貿易壟斷措施
D.削弱日本幕府政治地位
12.18-19世紀的英國,隨著工廠的興起,大量農民涌入城市尋找工作,形成了工業無產階級。這促使英國
A.農業生產方式形成變革
B.城市生態環境改善
C.社會階級結構發生變動
D.工業技術迅速革新
13.表2所示為1870-1879年、1910-1914年美國、德國、英國的年均鋼產量統計情況。導致表中數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表2
時間 1870-1879年 1910-1914年
美國 38萬噸 2657萬噸
德國 31萬噸 1479萬噸
英國 66萬噸 703萬噸
世界總量 172萬噸 6503萬噸
A.各國政府對重工業的壟斷
B.國際貿易競爭的日益激烈
C.英國“世界工廠”地位喪失
D.第二次工業革命技術推動
14.16世紀,西班牙王室在拉美推行委托監護制,在這一制度下,監護主以“代管土地”的名義占有原住民耕地,同時監護主需向印第安人提供住所、食物和宗教教育,這使監護主常以“抵償債務”為由迫使印第安人進入礦山勞作。據此可知,委托監護制
A.推動了西屬殖民地工業化
B.體現了殖民掠奪的隱蔽性
C.意在向拉美移植本土制度
D.引發了拉美民族獨立浪潮
15.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策劃從塞內加爾到索馬里的“二S計劃”,德國則妄圖在非洲建立從西南非到東非的殖民帝國。各國在海外殖民地瘋狂掠奪資源、傾銷商品,并且紛紛在殖民地推行自己的文化教育體系。同時,為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列強之間展開了激烈角逐。這可用于說明當時
A.列強海外擴張沖突加劇
B.歐洲文化在全球廣泛傳播
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
D.殖民地人民反抗意識覺醒
16.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歐美資本輸出的活躍,亞非拉一些國家或地區的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得到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領導本國的民族革命運動。列寧稱這些民族運動為“覺醒”。下列事件能夠體現這種“覺醒”的是
A.西屬拉美民族獨立
B.埃塞俄比亞抗意斗爭
C.蘇丹的馬赫迪起義
D.伊朗的立憲革命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羅馬帝國商業長期繁榮,手工業發達,其中金屬冶金業、陶器制造業、紡織業等尤其發達,其商品遠銷海外。帝國建立初期,為了防止邊境蠻族,同時為了更有利于統治,奧古斯都時期在多瑙河、萊茵河等邊境地區加強了駐防與保護。這些駐軍帶動了當地的消費,促進了貿易的流通。帝國的統治者還派專門的軍隊保護貿易,防止劫掠。帝國法律中有專門的貿易法規,以保護國內外商人的利益。帝國對外貿易主要以出口資源和農產品為主,主要進口絲綢、玻璃器具、珍珠、香料、象牙等貴重物品。其對外貿易以地中海為中心,主要以軍事征服為基礎,通過擴張版圖來獲取資源和財富,并在被征服地區建立貿易網絡。羅馬人擅長運用海洋航行技術,特別是在地中海地區,對外貿易以航海為主要運輸方式。
-摘編自原玲《早期羅馬帝國對外商貿研究》等
材料二
阿拉伯帝國掌控著陸上絲綢之路和紅海航線等重要貿易通道。商貿在阿拉伯帝國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首都巴格達是政治中心,也是商業碼頭,而巴士拉、安條克、開羅、亞歷山大等城市則是東西方中介貿易的重要商埠。受宗教因素的影響,穆斯林商人活躍于亞歐非三大洲,從事以中介貿易為主的商業活動,經營的商品種類繁多,包括絲綢、瓷器、香料、礦物、寶石等。中世紀時期,阿拉伯人幾乎壟斷了亞歐香料貿易。帝國貿易路線多樣化,包括紅海、波斯灣、地中海等多個水域,以及陸上的絲綢之路。其外貿運輸方式主要包括陸路運輸和海路運輸。隨著貿易的繁榮,商業和金融活動在阿拉伯帝國中占據了重要地位,許多商人和手工業工匠聚集在城市中,形成了繁榮的商業中心。
-摘編自袁德忠《試論阿拉伯帝國的商業》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促進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商業發展的共同因素。(7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羅馬帝國與阿拉伯帝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差異,并分別說明二者差異形成的歷史背景。(10分)
(3)結合所學知識,從文化的角度,分別概述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對外貿易的影響。(8分)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啟蒙運動標志著上升的資本主義和衰亡的封建制度的兩種思想體系的矛盾斗爭。這個時期的歐洲資產階級的力量日益壯大,他們擁有雄厚的經濟力量,并開始在社會的政治生活中嶄露頭角。但是,當資本主義經濟謀求進一步發展時,已經沒落的封建制度成為巨大障礙。資產階級在積累了大量財富后,必然要求在政治上享有更多權利,建立適合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政治體制。
--摘編自向廣宇《啟蒙時期歐洲政治思想轉型與中國元素》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世界近代史知識,圍繞“啟蒙運動·社會轉型”自擬論題,并進行簡要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成文。)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圣西門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深刻批判,闡明了資本主義的不合理性和必然滅亡的趨勢。他把社會看作一個系統,雖然他沒有對社會結構作更細一些的劃分,但是他看到了階級差別的存在,并認為社會系統要有計劃地生產,實行按勞分配,這些都是針對當時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一些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而提出的解決對策,在當時有著較大的進步意義,這也使得他的理論有了一些唯物主義的因素。這些真理被馬克思、恩格斯證明其正確性并深入挖掘,最終把歷史唯物主義發展到成熟階段。
-摘編自劉冰菁《從法權啟蒙到經濟啟蒙:馬克思對歐洲啟蒙思想的批判與超越》材料二
最近25年來大工業有了巨大發展,工人階級的政黨組織也跟著發展起來。由于首先有了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的實際經驗,后來又有了無產階級第一次掌握政權達兩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實際經驗,所以這個綱領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特別是公社已經證明:“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成的國家機器,并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很明顯,對于社會主義文獻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來是不完全的,因為這一批判只到1847年為止。
-摘編自《共產黨宣言》再版序言(1872年的德文版序)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圣西門社會學說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貢獻。(5分)
(2)根據材料二,說明馬克思、恩格斯對《共產黨宣言》的認識所體現出的優秀品質,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認識形成的歷史背景。(10分)
歷史試卷參考答案
1.C【解析】從表格看,古代埃及、古巴比倫(兩河流域)、古代印度、古代希臘都有各自獨特的政治、文化等成果,呈現出多元獨立發展的特征,故選C項;材料中僅列舉了各文明自身的代表性成果,未提及文明之間的交流情況,無法據此得出文明交流頻繁且深度融合的結論,故排除A項;古代希臘城邦林立,并未建立統一帝國,故排除B項;古代希臘的雅典實行的是民主政治,并非君主專制,故排除D項。
2.A【解析】早期佛教不承認世界創造之神,將人置于宇宙之上,這種觀念沖擊了種姓制度所強調的等級差異,為反對種姓制度奠定理論基礎,體現了倡導社會平等的理念,故選A項;材料未提及佛教在當時印度宗教中的地位,無法據此得出佛教成為主要宗教的結論,故排除B 項;材料未體現佛教在教化社會方面的作用,故排除C項;雖然早期佛教為反對種姓制度提供了理論基礎,但僅據此不能說明佛教促使種姓制度走向崩潰,故排除D項。
3.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亞歷山大東征,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極大地促進了從印度西北部經阿富汗和伊朗,再到小亞細亞和地中海東部諸港的貿易發展,故選C項;希臘早期殖民擴張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時間在公元前8-前6世紀,與公元前4世紀末及連通印度的貿易路線無關,故排除A項;絲綢之路的開辟始于公元前4世紀,故排除B項;波斯帝國在公元前4世紀末已被亞歷山大帝國兼并,故排除D項。
4.D【解析】城市有權成立自己的法庭,市民在一定條件下不受其他法庭管轄,這表明城市擁有一定的自治特權,故選D項;僅從城市有權成立自己的法庭以及與國王司法權力的部分劃分,不能得出整個英國司法體系已趨完善成熟的結論,故排除A項;僅從城市有自己的法庭,不能得出市民擺脫了封建人身依附的結論,故排除B項;材料明確提到案件涉及國王司法權力,以及受國王派出的巡回法庭管轄,說明國王沒有喪失司法管轄權,故排除C項。
5.B【解析】材料中“世界各地的科學被譯成了阿拉伯文”并“獲得修飾”,體現了阿拉伯人通過將科學知識翻譯成阿拉伯文,促進了科學的傳播和發展,故選B項;材料未涉及壟斷或排他性的科學解釋權,故排除A項;題干主要強調的是阿拉伯人對科學傳播的貢獻,而非阿拉伯文字得到世界認同,故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阿拉伯帝國征服其他文明,故排除D項。
6.A【解析】材料中提到來自北非的商人與馬里之間有頻繁的貿易往來,且貿易商品種類豐富,商隊規模較大,這表明馬里與周邊地區有著廣泛的貿易聯系,商品對外貿易網絡較為發達,故選A項;材料未提及奧斯曼帝國,也沒有信息表明其壟斷了非洲區域貿易,故排除B 項;材料只是描述了馬里的貿易情況,沒有涉及馬里社會轉型的內容,故排除C項;14世紀阿拉伯帝國已經滅亡,且材料中沒有關于其對西非控制情況的描述,故排除D項。
7.A【解析】哥倫布在多次航行中到達美洲多地,并宣布這些地方為西班牙帝國的領地,這為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擴張奠定了基礎,開啟了西歐國家對美洲殖民的進程,故選A項;當時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歐洲國家殖民體系,故排除B項;哥倫布開辟的是從歐洲到美洲的航路,而不是直達亞洲的航路,故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提及世界物種的跨洲交流的相關內容,故排除D項。
8.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引發商業革命,商業革命表現為商業貿易規模擴大、商品種類增多、商業經營方式變化等,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是新的商業經營方式,這體現了歐洲的商業革命,故選D項;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的出現不能反映整個西歐金融市場成熟,故排除A項;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的出現只是商業發展的一個表現,無法“加速”價格革命,故排除B項;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的出現是商業革命在金融領域的表現之一,并非歐洲貿易中心轉移的原因,故排除C項。
9.B【解析】據材料“1375年前后”“這無疑是因為缺少行為值得如此崇敬之人······也缺乏如此慷慨紀念之人”可知,這位藝術家的觀念滲透著濃厚的人文主義思想,故選B項;啟蒙運動發生在17-18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故排除A項;材料內容與自然科學無關,故排除C項;16世紀的宗教改革打破教會神權統治的束縛,故排除D項。
10.C【解析】議會向國王獻上王冠并呈遞《權利法案》,意味著國王權力來源是議會,且要受議會法律限制,表明國家權力重心轉移到議會,故選C項;“光榮革命”后,議會通過《權利法案》限制王權,封建王權受到制約,并非神圣不可侵犯,故排除A項;《權利法案》主要內容是限制王權、確立議會權力,當時行政權仍掌握在國王手中,議會未掌控行政權,故排除B項;《權利法案》確立議會權力高于王權原則,并非議會與王權完全平等,故排除D項。
11.B【解析】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的這一舉措使日本能夠接觸到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理念以及政治制度等,為日本學習借鑒外部先進經驗創造條件,從而推動日本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向近代化轉型,助力日本近代化的進程,故選B項;對外開放主要影響的是日本與外部世界的交流合作,與加強明治政府中央集權并無直接關聯,故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日本對外開放參與國際事務,重點并非制定對外貿易壟斷措施,故排除C項;明治維新前,幕府統治已經被推翻,故排除D項。
12.C【解析】工業無產階級的形成,使英國社會除了原有的貴族、資產階級和農民階級外,又出現了一個新的階級,社會階級結構發生了變動,故選C項;材料強調的是農民涌入城市,是人口流動的變化,沒有涉及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故排除A項;大量農民涌入城市會使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對城市的生態環境造成壓力,而不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故排除B項;工業技術革新主要是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市場需求的推動以及資本家追求利潤等因素,與工業無產階級的形成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故排除D項。
13.D【解析】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和德國積極采用新技術,如發明平爐煉鋼法、推廣平爐和轉爐煉鋼技術等,使得鋼產量大幅增長,英國雖然也有煉鋼技術的發明,但在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上不如美、德,導致其鋼產量被美、德超越,世界鋼產量的大幅增長主要得益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技術的推動,故選D項;鋼產量增長的核心動力是技術進步和工業化需求,并非政府壟斷,故排除A項;國際貿易會促進鋼鐵的流通和需求,但這不是鋼產量提升的主要原因,故排除B項;僅從鋼產量不能完全說明英國“世界工廠”地位喪失,此時英國在其他工業領域仍有一定實力,故排除C項。
14.B【解析】監護主以“代管土地”的名義占有原住民耕地,又以“抵償債務”為由迫使印第安人進入礦山勞作,表面上是“合理”的,但實際上是對印第安人的殘酷剝削和掠奪,體現了殖民掠奪的隱蔽性,故選B項;委托監護制下,印第安人被迫進入礦山勞作,為西班牙提供貴金屬等資源,并沒有推動西屬殖民地的工業化,故排除A項;西班牙王室在拉美推行委托監護制是為了更好地對殖民地進行統治和掠奪,而不是為了將本土制度移植到拉美,且該制度與西班牙本土制度有很大差異,故排除C項;拉美民族獨立浪潮主要發生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16世紀的委托監護制與拉美民族獨立浪潮的引發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故排除D項。
15.A【解析】法國有“二S計劃”,德國妄圖建立從西南非到東非的殖民帝國,且列強為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展開激烈角逐,直接體現了列強海外擴張沖突加劇,故選A項;材料雖提及列強在殖民地推行自己的文化教育體系,但強調的是列強對殖民地的資源掠奪、商品傾銷以及勢力范圍的爭奪,并非單純的歐洲文化傳播,故排除B項;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主要體現在世界各國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形成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列強在殖民地的擴張和爭奪,沒有直接體現世界市場形成,故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關于殖民地人民反抗意識覺醒的內容,故排除D項。
16.D【解析】1905-1911年,伊朗民族資產階級領導了立憲革命,制定了伊朗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這體現了亞非拉國家在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基礎上民族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覺醒”,故選D項;西屬拉美民族獨立運動發生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與材料時間不符,故排除A項;埃塞俄比亞和蘇丹的反侵略斗爭都是封建階級領導的,均與題意不符,故排除B、C兩項。
17.(1)共同因素:政治穩定;交通便利;技術支持;市場需求;幅員遼闊。(7分,答出三點給6分,四點給7分)
(2)差異:
貿易基礎不同:羅馬帝國以軍事征服為基礎,通過擴張版圖獲取資源和財富來發展貿易;阿拉伯帝國以掌控重要貿易通道,憑借中介貿易發展商業貿易。
商品結構不同:羅馬帝國主要出口資源和農產品,進口奢侈品;阿拉伯帝國以經營奢侈品和特產的中轉貿易為主,壟斷亞歐的香料貿易。(4分,答出一方面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歷史背景:
羅馬帝國: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進行擴張,建立起龐大的帝國,控制了廣闊的領土和資源。
(3分,言之有理即可)
阿拉伯帝國:地跨亞非歐三洲,地理位置優越,宗教文化中帶有促使商人活躍于各地的因素。
(3分,言之有理即可)
(3)影響:
羅馬帝國:將羅馬法律、建筑、語言等文化傳播至歐洲、北非、西亞;吸收希臘等文化,豐富自身文化內涵;促使帝國境內不同地區文化相互交融。(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阿拉伯帝國:憑借掌控絲綢之路和紅海航線等要道,成為東西方文化橋梁,傳播伊斯蘭教和阿拉伯文化;將中國四大發明等傳入歐洲,保存并傳播古希臘、羅馬文化;多元貿易路線和眾多商埠,使不同民族文化在商業活動中碰撞融合,形成獨特的阿拉伯文化。(4分,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示例一
論題:啟蒙運動推動歐洲社會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全面轉型。(2分)
闡述:啟蒙運動興起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而封建制度阻礙其進一步發展的背景下。它以理性主義為旗幟,對封建的宗教神學、專制統治、貴族等級秩序、風俗習慣等展開猛烈批判。
在思想層面,啟蒙思想家們宣揚自由、平等、民主等觀念,如伏爾泰對封建教會和貴族特權的抨擊,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使人們開始質疑封建傳統秩序,為歐洲社會的思想變革奠定基礎。
政治上,啟蒙思想為歐洲國家政體變革提供理論藍圖。在法國大革命中,民眾深受啟蒙思想鼓舞,推翻了封建統治,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國家和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追求人民當家作主,法國歷經多次政體演變后逐步走向共和。
經濟方面,啟蒙運動倡導的自由競爭、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等理念,契合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求,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工業革命在歐美地區的興起與擴展,使歐洲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根本性轉變。(8分)
總之,啟蒙運動從思想、政治、經濟等多方面推動歐洲社會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型,對歐洲乃至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2分)
示例二
論題:啟蒙運動為歐美國家政體建設奠定思想基礎并提供實踐推力。(2分)
闡述:啟蒙運動以理性主義為核心,批判封建專制制度與宗教神學。如孟德斯鳩提出三權分立學說,主張立法、行政、司法相互制衡,這一思想為美國政體建設提供理論支撐。美國獨立后,制定1787年憲法,確立了三權分立的聯邦制共和政體,總統掌握行政權、國會掌握立法權、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權,有效防止了權力的過度集中與濫用。
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說影響深遠。在法國大革命中,民眾深受其思想鼓舞,推翻了封建統治,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國家和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追求人民當家作主。盡管法國政體在之后經歷了多次反復與動蕩,但啟蒙思想始終是其變革的重要推動力量。
此外,在英國,啟蒙思想也促進了議會制度的發展與完善,進一步限制了王權,使得君主立憲制得到發展完善。(8分)
總之,啟蒙運動傳播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觀念,為歐美國家擺脫封建束縛,構建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政體發揮了極為關鍵的引領與推動作用,深刻改變了歐美國家的政治格局與歷史進程。(2分)
(“示例”僅作閱卷參考,不作為評分唯一標準)
19.(1)貢獻: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深刻批判,指出其不合理性和必然滅亡的趨勢,為科學社會主義認識資本主義的本質和歷史局限性提供了重要參考;提出社會系統要有計劃地生產,實行按勞分配,對科學社會主義構建未來社會藍圖具有啟示作用;學說中具有的唯物主義因素,為馬克思、恩格斯將歷史唯物主義推向成熟提供了思想來源。(5分,答出兩點給4分,三點給5分)
(2)優秀品質:實事求是;與時俱進。(4分)
歷史背景:工業革命深入發展,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進一步暴露;工人階級政黨組織不斷發展壯大,工人階級的覺悟進一步提高,階級斗爭形勢出現新變化;國際工人運動蓬勃發展(巴黎公社的實踐等);社會主義思想不斷發展。(6分,答出三點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川县| 孟州市| 鹰潭市| 襄城县| 萨嘎县| 保康县| 台北市| 盐山县| 灵武市| 东乌| 健康| 临沧市| 长宁县| 新安县| 五大连池市| 星座| 建阳市| 望都县| 都江堰市| 海口市| 甘孜县| 大名县| 通辽市| 广饶县| 临邑县| 兰考县| 荣昌县| 贡觉县| 亚东县| 遵义县| 禹城市| 杨浦区| 元阳县| 寿光市| 阿勒泰市| 吐鲁番市| 浙江省| 合肥市| 青岛市| 临武县| 门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