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惠州市實驗中學2023級高二下第二次階段性檢測(5月)歷史考試時間:(5月22日11:00-12:15)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學家在浙江下湯文化遺址中發現了規模較大的壕溝、人工土臺和高等級墓葬。在壕溝環繞的中心臺地上,還發現了多座分布著數量可觀的石磨盤、石磨棒與陶器的器物坑。據此判斷,下湯遺址()A.已邁入奴隸制社會階段B.具備了一定的社會動員能力C.定居村落呈高度組織化D.農業與手工業實現初步分離2.電影《哪吒》中有一句經典的臺詞“我命由我不由天”。中國古代對“天命”的認識也在不斷發展變化,由殷紂王“我生不有命在天乎!”到《左傳·莊公三十二年》:“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這種變化反映出()A.神權觀念的消退B.重民思想已初見端倪C.殷商滅亡的必然D.君權神授得到新發展3.西周初年,對在衛地聚眾酗酒的周人,周公命衛康叔“盡執拘以歸于周,予其殺”,而對殷民則“勿庸殺之,姑惟教之”;對殷民較多的魯、衛,“皆啟以商政,疆以周索(法律)”,對戎狄環繞的唐叔封地則“啟以夏政,疆以戎索”。這體現了()A.統治者務實的施政方針B.周初社會動蕩不安C.西周對夏商制度的繼承D.分封制的積極作用4.春秋時期,居住在“晉南鄙”的姜戎氏稱自己“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但亦能賦《詩》以明其志;位于東南地區的吳國貴族亦自稱“周之胄裔”比于諸華”“同于先王”。這反映出當時()A.周天子喪失天下共主地位B.華夏認同觀念逐漸形成C.周邊民族完全融入華夏族D.傳統政治秩序遭到破壞5.秦朝以文書及郵傳制度確保律令傳達至行政機構的末端,在傳達的過程中,各級官府和官吏根據部門或職責分工,對律令予以取舍和匯編,隨后各種更具針對性的律令文本應運而生。這折射出秦朝()A.文書郵驛傳遞制度律令化B.社會治理靈活性和實用性相結合C.嚴格奉行依法治國的理念D.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是嚴刑苛律6.唐高宗后期,吐蕃蠶食西域,綠洲諸族附而旋叛,(絲綢之路)陸路諸道很快陷入壅塞狀態,海路交通則一直平穩發展。武則天時期,中印海路網絡暢通便利,當時從南海到波斯灣乃至紅海、非洲東南海岸之間的萬里航線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史稱“廣州入海夷道”。這可用于說明當時()A.國內外形勢影響水陸交通B.政治態勢制約中外關系發展C.造船工藝水平大幅度提高D.全國經濟重心已經開始南移7.宋以前,女性鮮有機會接受教育。宋代,蘇軾家族中的女子多能讀書識字、填詞作詩;程顥、程頤兄弟家族中,二程的母親侯氏好讀書史、能作詩,程顥的女兒自通文義;朱熹還曾計劃為女童編寫啟蒙教材。這些事例折射出宋代()A.女性社會地位顯著提高B.家族門第觀念逐漸淡化C.社會生活出現新的變化D.理學正統地位受到沖擊8.明清時期,民間書院發展呈現新風貌:一部分書院成為科舉人才的培養陣地,教學內容為官方規定的“朱學”;另一部分書院則作為學術思想傳播的陣地,將本學派的思想如“王學”作為書院的主要教學內容。據此可知,明清時期的民間書院()A.注重意識形態的宣傳B.以培養士大夫為己任C.兼具教化和治學功能D.推動了科舉制度改革9.1917-1918年,毛澤東在對《倫理學原理》一書的批語中指出:“人類之目的在實現自我而已。......凡有壓抑個人,違背個性者罪莫大焉。故吾國之三綱在所必去,而與教會、資本家、君主國四者,同為天下之惡魔也?!边@一批語反映出當時的毛澤東()A.已確立馬克思主義的信仰B.深受傳統儒家思想熏陶C.追求個性解放與社會變革D.主張推翻封建君主專制10.1984年,第一次全國地方出版工作會議在哈爾濱召開,會議要求出版社建立嚴格的責任制,要尊重編輯部門知識分子的腦力勞動,使貢獻大的知識分子能夠得到更多的收入。這次會議的召開()A.迎接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潮流B.適應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時代要求C.建立了出版行業的現代企業制度D.推動了“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11.《漢謨拉比法典》石柱浮雕描繪了太陽神沙馬什向漢謨拉比授予權杖的場景,法典正文明確規定“若貴族使平民眼目受損,需賠償一公斤白銀”,但若雙方同為奴隸則賠償減半。這反映出古代兩河流域()A.法律注重保護私有財產B.宗教儀式主導司法審判C.法律與神權結合維護等級秩序D.人人平等原則得到貫徹12.19世紀20年代,英國棉布涌入伊朗。隨后幾十年間,物美價廉的英國棉制品比伊朗的絲綢更受歡迎。1890年,伊斯法罕的絲綢織機數量僅為1830年的1/10。伊朗停止出口絲綢和棉布,轉而出口生絲和原棉。這反映伊朗()A.淪為英國獨占的殖民地B.封建統治得到鞏固C.經濟的對外依附性加強D.民族工業初步發展13.下表是對美洲大陸15-19世紀居民人種變化的估計數值。通過對表中信息的解讀,下列說法正確的是()白人 黑人 混血人種 原住民1490年 0 0 0 50000 0001570年 138000 235 000 25 000 9 700 0001650年 725 000 815 000 644 000 9 105 0001825年 4 349 000 4 188 000 6252 000 8211 300A.三角貿易是原住民人口衰減的根源B.殖民擴張引發社會人文環境劇變C.國際貿易促進區域人口結構的優化D.新航路開辟消除了各洲間的隔閡14.20世紀20年代,列寧提出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不能把“小生產者”的廣大農民看做社會主義的大敵,而應當把他們看做是工人階級的不可或缺的同盟者,應當通過“做買賣的合作社”吸引他們走上社會主義的道路。這一思想()A.奠定了十月革命的理論基礎B.否定了傳統政策的歷史作用C.開創了經濟建設的新道路D.承認了市場經濟的主體地位15.在20世紀頭十年,歐洲人大量移民美國。意大利人和愛爾蘭人前往紐約、波士頓和費城;葡萄牙人去普羅維登斯和新貝德福德;德國人和波希米亞人去芝加哥、密爾沃基和費城;波蘭人去芝加哥和底特律。這些移民()A.故變了全球勞動力布局B.均衡的分布在美國的各地C.助力了美國經濟的發展D.使美國文化形成多元格局16.表1美國與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貿易出口額比較單位:百萬美元年份 美國對蘇聯、東歐國家 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1948年 397 5821949年 145 7651950年1-6月 41 268表1作為直接論據,可用來探究的論題是()A.馬歇爾計劃的出臺及其歷史背景B.兩極格局與西方國家滯脹的根源C.世界貿易與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D.歐洲市場與資本主義陣營的分化二、材料閱讀題(本題共4道大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明清時期家訓著作普遍要求重視對子女的教育,而且應當及早進行。男孩子到一定年齡以后,一般都要入家族所舉辦的私塾讀書。訓蒙讀書的年齡,大體在6歲上下。當時的教育大致分成兩級,即“小學”和“大學”。小學階段主要是發蒙、識字,教授內容多為《蒙求》《三字經》《百家姓》《神童詩》《千家詩》等,大學階段學習的主要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書籍篇目,還包括《文心雕龍》《字貫》《古文觀止》等,其實際目的就是為了科舉應試。女子讀書的機會很少,但在紳宦之家,由于家庭文化教育的氛圍較為濃郁,女子讀書學習的機會無疑比較多。-摘編自張國剛《傳統家庭的鼎盛-明清時期》材料二:1950年6月1日,教育部主辦的《人民教育》刊發社論,對家庭教育的現實與任務進行了表述:“舊社會對待兒童的觀點、方法和習慣,現在在一定的范圍內還占支配的勢力,打罵兒童的習慣在全國大多數家庭中還普遍存在......不能再將這類習慣看作只是個人的私事,社會應對這些舊習慣隨時加以批評、指責,同時對于父母們進行必要與可能的教育。改造家庭教育應列為我們教育上注意的項目了。”這一時期,很多先進的國際家庭教育理念得到傳播,如:家庭要引導孩子愛他人、愛祖國、愛社會主義、遵守公共秩序;保護兒童純潔的心靈;教會孩子思考,父母應當引導孩子去觀察大自然和周圍世界,使孩子頭腦中長出“思考的翅膀”。家庭中要進行勞動教育,首先要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情感,其次是使孩子掌握多種勞動技能,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摘編自劉巧利《新中國家庭教育簡史:理念進步與經驗梳理》(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家庭對子女教育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中國成立初期所倡導的家庭教育不同于明清家庭教育之處,并分析其原因。(8分)18.涼茶集茶文化與藥文化于一身,成為嶺南社會的特有飲料,孕育出源遠流長的涼茶文化。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目前一般將涼茶的起源追溯到東晉醫學家、煉丹家葛洪。唐代飲子使用常用草藥,千病一方,與后世的涼茶已相差無幾。清末民初,嶺南時疫流行,且霍亂、鼠疫等急性傳染病影響面極廣,對公共衛生構成嚴重威脅。王澤邦因瘟疫研制涼茶,源氏家族通過贈飲甘和茶緩解時疫,涼茶因抗疫功效廣受歡迎。珠三角地區涼茶鋪逐漸興盛,至20世紀初,逐漸產業化、規?;推放苹l展。-摘編自郭文鈉《晚清民國時期嶺南涼茶的轉折》材料二:廣東涼茶走向世界的情況(部分)時間 概況19世紀晚期 廣東涼茶隨赴美華人進入美國市場1925年 廣東涼茶參加英國倫敦展覽會,成為最早走向世界的中華民族品牌之一2018年11月 廣東涼茶首個海外涼茶博物館在紐約開館2019年4月 “用吉祥文化對話世界-廣東涼茶(東京)博物館項目啟動儀式“在日本東京舉行2019年11月 在《財富》全球科技論壇上,廣東涼茶攜手瑞士SGS、國際性學術組織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發布全球首個《涼茶飲料國際標準》-整理自《國際商報》2023年8月25日報道(1)根據材料一,簡述清末民初廣東涼茶形成產業化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分析廣東涼茶百年“出海”征程的歷史影響,并談談對廣東涼茶文化發展的認識(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8世紀英國社會現代化發展趨勢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大眾文化得以重塑,發生了兩種轉型:第一,人們從世俗的觀念出發而非從原先的宗教觀念出發,對人生目標和意義進行重新界定,并形成了相信科學、不信巫術的新風氣;第二,社會公眾對國家政治越發感興趣。-摘編自[英]彼得·伯克《歐洲近代早期的大眾文化》材料二:19世紀英國科普讀物的閱讀者中,工廠主、律師、醫生、教師等中產階級占據絕大多數,推出家庭文庫、博物學家文庫的出版商也是這樣定位其讀者群的?!兑槐闶堪倏啤返仁蹆r1便士的實用知識文庫的主要讀者群也是中產階級,而當時只有一半多的工人會簽名寫字。在19世紀英國的科普作品中,牛頓的科學發現和科學思想仍占據著很大的篇幅。一些新知識如道爾頓的科學原子論、法拉第的電磁感應說、焦耳的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等豐富了大眾閱讀的題材。1826年由輝格黨資深政治家和改革家創立的實用知識傳播協會,吸納了政治活動家、科學家、出版家等成為其會員,并與當時倫敦大學學院、各郡的技工學院保有密切聯系。隨著政治改革的廣泛展開,人們開始意識到認識到科學真理在反對宗教和世俗權威方面的巨大力量。-摘編自宮艷麗《英國大眾科學閱讀的興起》(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8-19世紀英國大眾文化得以重塑的歷史背景。(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19世紀英國大眾科學閱讀發展的表現,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 18-19世紀英國的大眾文化轉型。(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中國傳統社會價值觀的演進主要經歷了三個時期,也可稱為三次價值革命。第一次是傳統價值觀的形成期,即從遠古到周禮的確立;第二次是傳統價值觀多元發展與同構期,即從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至董仲舒整合成為天人感應神學的價值變革;第三次是傳統價值觀的震蕩與復歸期,即從魏晉價值震蕩經隋唐三教互補、三教合流至宋代整合成為理學。厘清中國傳統社會價值觀的發展歷程,目的在于歸納與總結中國傳統社會價值觀演進特征,以深層次把握中國傳統社會價值觀演進規律。-摘編自謝霄男李凈《中國傳統社會核心價值觀演進歷程、特征及啟示》根據材料,圍繞“中國傳統社會核心價值觀”這一主題,提煉一個恰當的論題,并運用所學知識對其進行簡要論述。(要求:論題明確,史實準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參考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B B A B B A C C C B11 12 13 14 15 16C C B C C D1.【答案】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20年代(中國)。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下湯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壕溝、人工土臺和高等級墓葬,均需集體協作完成,體現了資源集中與社會組織能力,B項正確;材料中僅描述了墓葬和城址情況,沒有直接證據表明邁入了奴隸制社會階段,排除A項;材料所述的“壕溝環繞的中心臺地”和器物坑更側重整體布局特征,而非明確的功能劃分,且“高度組織化”需更復雜的管理體系(如行政規劃、分工制度),根據材料無法得出C項結論,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石磨盤(農業工具)與陶器(手工業產品)共存,而非“分離”,排除D項。故選B項。2.【答案】B【解析】材料中殷紂王強調天命決定自身命運,而春秋時期《左傳》提出“神依人而行”,反映出神意需依托人的行為來體現,強調人的作用,這種從依賴天命到關注人事的轉變,體現了民本思想的萌芽,故選B項;神權觀念在春秋時期雖有所弱化,但并未完全消退,如祭祀活動仍普遍存在,排除A項;材料反映思想觀念變化,未涉及殷商滅亡的具體原因或歷史必然性,排除C項;君權神授理論是漢代董仲舒系統提出的,與材料中突出“依人而行”的取向不符,排除D項。3.【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初年(中國)。根據材料“對殷民較多的魯、衛,“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對戎狄環繞的唐叔封地則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并結合所學可知,西周統治者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如殷商遺民的文化傳統、戎狄環繞的環境),靈活調整治理策略,既尊重地方傳統又維護周朝權威,體現了務實、因地制宜的施政方針,A項正確;“周初社會動蕩”雖符合史實,但材料側重統治者的應對措施而非社會狀況本身,排除B項;材料雖提及夏商制度,但核心是“靈活運用”而非單純“繼承”,排除C項;分封制的作用在于分權治理,但材料側重具體治理手段的務實性,排除D項。故選A項。4.【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春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姜戎氏能賦《詩》(華夏文化的體現),吳國貴族自稱“周之胄裔”“比于諸華”,這分別從文化與血緣角度體現了華夏認同觀念,反映出華夏認同觀念逐漸形成,B項正確;題目里的例子不是直接關于周天子的地位或者政治秩序的破壞,而是關于不同族群的文化交流和認同,排除A項;姜戎氏明確提到“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說明周邊民族與華夏族仍存在差異,并非完全融入,排除C項;姜戎氏賦《詩》、吳國貴族自稱“周之胄裔”等行為,反映不出傳統政治秩序被破壞,排除D項。故選B項。5.【答案】B【解析】秦朝通過文書及郵傳制度將律令傳至行政末端,但各級官府根據部門或職責對律令進行取舍匯編,形成針對性文本,這反映秦朝在統一律令的基礎上允許地方結合實際調整,既維護中央權威,又兼顧地方治理需求,體現靈活性與實用性的結合,故選B項;文書郵驛制度是傳遞律令的手段,材料未強調該制度本身被納入律令體系,排除A項;秦朝雖重視法律,但本質是人治社會,排除C項;材料重點在律令傳達與因地制宜的調整,不強調嚴刑苛律,排除D項。6.【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句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吐蕃蠶食西域,綠洲諸族附而旋叛,(絲綢之路)陸路諸道很快陷入壅塞狀態”海路交通則一直平穩發展”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政局動蕩導致了絲綢之路擁塞,而政局穩定后,絲綢之路暢通,因此可以看出,國內外形勢影響水陸交通,A項正確;材料強調交通問題,強調政局影響交通,與中外關系無關,排除B項;材料沒有造船工藝水平大幅度提高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全國經濟重心已經開始南移是在安史之亂后,排除D 項。故選A項。7.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宋代士大夫家族中的女性普遍接受文化教育,朱熹還曾計劃為女童編寫啟蒙教材,這表明宋代在文化教育等社會生活方面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女性在文化領域有了一定的表現和發展空間,C項正確;在宋代,女性在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仍然受到傳統禮教等的束縛,社會地位相對較低,排除A項;題干主要強調的是家族中女性的文化素養等,沒有涉及家族門第觀念的相關內容,排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理學正統地位受到沖擊,且當時理學地位正逐步上升,排除D項。故選C項。8.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推斷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明清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明清時期,一部分書院的教學內容為官方規定的正統哲學,體現出書院有教化的職能,宣揚官方正統思想;另一部分書院將本學派的思想作為書院的主要教學內容,宣揚學術觀點、進行學術探討等,具有學術職能,據此可知,明清的書院兼具教化和治學功能,C項正確;從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學受到官方尊崇,陸王心學并非官方法定意識形態,一部分書院教授“朱學”,注重意識形態的宣傳,一部分書院教授本學派的思想,以學術思想為重,說明當時并非所有民間書院都注重意識形態的宣傳,排除A項;僅有部分書院是科舉人才的培養陣地,“王學”并非科舉考試內容,排除B項;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改革由皇帝主導,有利于加強專制統治,與民間書院的教學內容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9.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從“凡有壓抑個人,違背個性者罪莫大焉”中可以看出毛澤東追求個性解放,“吾國之三綱在所必去,而與教會、資本家、君主國四者,同為天下之惡魔也”體現了毛澤東對舊制度等的批判。綜上可知,毛澤東的批語反映出其追求個性解放與社會變革,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與馬克思主義相關的內容,排除A項;毛澤東批判“三綱”等傳統思想,體現的是對傳統儒家思想中一些落后部分的否定,而非深受傳統儒家思想熏陶,排除B項;辛亥革命已經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D項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故選C項。10.B【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背景題、影響題。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要求出版社建立嚴格的責任制,要尊重編輯部門知識分子的腦力勞動,使貢獻大的知識分子能夠得到更多的收入“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在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的大背景下,黨和政府召開專門會議,布局相關工作,指導出版社建立嚴格的責任制,尊重編輯部門知識分子的腦力勞動,落實按勞分配原則,說明全國地方出版工作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時代要求,B項正確;據所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正式提出,排除A項;現代企業制度是1993年才明確提出的概念,1984年尚未涉及,排除C項;“科教興國”戰略是1995年提出的,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1.【答案】C【解析】石柱浮雕描繪太陽神授予漢謨拉比權杖,體現法律與神權結合;法典對不同身份人群損害賠償規定不同,維護了等級秩序,因此該法典反映出古代兩河流域法律與神權結合維護等級秩序,故選C項;材料中賠償規定雖涉及財產,但核心是身份差異而非私有財產保護,排除A項;浮雕反映神權與法律的關聯,但未提及宗教儀式主導具體司法審判過程,排除B 項;法典明確貴族、平民、奴隸的賠償差異,證明社會等級森嚴,而非人人平等,排除D 項。12.【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工業革命期間,英國棉布大量涌入伊朗,這種物美價廉的工業品使伊朗傳統的絲織和棉紡織手工業受到嚴重沖擊,伊朗不得不停止出口絲綢和布,轉而出口初級原料生絲和原棉,反映了伊朗經濟發展深受國際經濟的影響,對外依附性加強,故選C項;19世紀末,伊朗是英國、俄國和德國的半殖民地,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伊朗的經濟受到了外部沖擊,這通常不會直接導致封建統治的鞏固,排除B項;伊朗的絲綢制造業數量大幅度減少,轉而出口原材料,這并不是民族工業初步發展的體現,排除D項。13.【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19世紀的美洲。根據材料可知,15-19世紀歐洲殖民者在美洲進行殖民擴張,白人、黑人、混血人種所占比例大幅增加,而原住民比例急劇下降,這充分表明殖民擴張改變了美洲原本的人口結構,引發社會人文環境劇變,B項正確;三角貿易主要導致黑人比例上升,但原住民衰減的主因是殖民者的屠殺、疾病和壓迫,根源在于殖民擴張而非三角貿易本身,排除A 項;表格中混血人口增長是殖民統治下的被動結果,而非國際貿易帶來的主動優化,且原住民銳減反映人口結構的惡化而非優化,排除C項;新航路開辟加強了各洲聯系,但殖民掠奪和種族壓迫反而強化了隔閡,如歐洲對美洲的統治和奴隸制并未消除矛盾,排除D項。故選B項。14.【答案】C【詳解】根據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20年代的蘇俄。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列寧提出通過“做買賣的合作社”吸引農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式的新探索。改變了此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下對農民的一些激進做法,承認了農民的利益和市場的作用,開創了一條利用市場、商品貨幣關系來建設社會主義的新道路,C項正確;為十月革命奠定理論基礎的是列寧主義,主要涉及社會主義革命的方向和策略等問題,與材料中關于社會主義建設中對待農民的思想無關,排除A項;材料中的思想是對傳統政策的調整和發展,并非否定。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只是隨著形勢的變化需要進行調整,排除B 項;列寧的這一思想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發展經濟,吸引農民走向社會主義,并沒有明確承認市場經濟的主體地位,當時蘇聯仍然是以公有制為主體,排除D 項。故選C項。15.【答案】C【解析】據材料“歐洲人大量移民美國”可知大量高素質的歐洲移民前往美國,為美國經濟發展補充了大量技術工人和歐洲新技術,故選C項;全球勞動力布局廣泛涉及歐亞非美各個大洲,歐洲和美國之間的移民變化無法改變全球勞動力布局,排除A項;材料中不同國籍的歐洲人前往美國不同的城市,在地域、文化和數量上都具有差異性,排除B項;美國文化的多元格局是長期移民文化相互交融的結果,是一個漸進的沉淀過程,排除D項。16.【答案】D【解析】表格中“美國對蘇聯、東歐國家的貿易出口額大幅度下降”顯然是受到了美國冷戰政策的影響,而“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先上升然后有所下降”說明西歐對蘇聯、東歐的貿易出口額保持一定穩定量,體現了在二戰后經濟復蘇的大環境下,歐洲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加強,建立歐洲統一市場的客觀要求,從本質上也反映了美國與西歐對蘇聯、東歐國家的對外貿易政策不一致,資本主義陣營出現了分化,故選D項;1947年美國馬歇爾計劃出臺,與表格時間不符,排除A項;兩極格局的根源是美蘇意識形態的對立,西方國家滯脹的根源是二戰后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排除B項;1947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訂標志著二戰后世界貿易體系的形成,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與表格時間不符,排除C項。17.【答案】(1)特點:普遍重視,較早開蒙;一般采用私塾模式;教材多為儒家經典;以獲取科舉功名為追求;重男輕女;教育資源不平衡。(6分,每點2分)(2)不同:政府更加重視;納入社會改造與發展的范疇;重視公德培養和自然科學的學習;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強調勞動教育和技能培訓;男女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4分,每點2分)原因:新中國成立,人民當家作主;嶄新社會風尚的塑造;蘇聯教育理念的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對新型人才的需求。(4分,每點2分)【詳解】(1)本題是特點和影響題,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第一小問特點,根據材料一“普遍要求重視對子女的教育,而且應當及早進行”可知,普遍重視,較早開蒙;根據材料一“一般都要入家族所舉辦的私塾讀書”可知,一般采用私塾模式;根據材料一“教授內容多為《蒙求》《三字經》《百家姓》《神童詩》《千家詩》等,大學階段學習的主要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書籍篇目,還包括《文心雕龍》《字貫》《古文觀止》等”并結合所學可知,教材多為儒家經典;根據材料一“為了科舉應試”并結合所學可知,以獲取科舉功名為追求;根據材料一“女子讀書的機會很少”并結合所學可知,重男輕女;根據材料一“但在紳宦之家,由于家庭文化教育的氛圍較為濃郁,女子讀書學習的機會無疑比較多”并結合所學可知,教育資源不平衡。第二小問意義,根據材料一“普遍要求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并結合所學可知,有利于民眾文化素質的提高;根據材料一“男孩子到一定年齡以后,一般都要入家族所舉辦的私塾讀書”并結合所學可知,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根據材料一“教授內容多為《蒙求》《三字經》《百家姓》《神童詩》《千家詩》等,大學階段學習的主要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書籍篇目,還包括《文心雕龍》《字貫》《古文觀止》等”并結合所學可知,有利于儒學思想的傳播。(2)本題是對比和原因題,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第一小問不同,根據材料一“明清時期家訓著作”、材料二“教育部主辦的《人民教育》刊發社論,對家庭教育的現實與任務進行了表述”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政府更加重視;根據材料一“一般都要入家族所舉辦的私塾讀書”、材料二“不能再將這類習慣看作只是個人的私事,社會應對這些舊習慣隨時加以批評、指責,同時對于父母們進行必要與可能的教育。改造家庭教育應列為我們教育上注意的項目了“并結合所學可得出,納入社會改造與發展的范疇;根據材料一“其實際目的就是為了科舉應試”、材料二“家庭要引導孩子愛他人、愛祖國、愛社會主義、遵守公共秩序;保護兒童純潔的心靈;教會孩子思考,父母應當引導孩子去觀察大自然和周圍世界”并結合所學可得出,重視公德培養和自然科學的學習;根據材料一“其實際目的就是為了科舉應試”、材料二“教會孩子思考,父母應當引導孩子去觀察大自然和周圍世界”并結合所學可得出,鼓勵孩子獨立思考;根據材料一“其實際目的就是為了科舉應試”、材料二“家庭中要進行勞動教育,首先要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情感,其次是使孩子掌握多種勞動技能,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并結合所學可得出,強調勞動教育和技能培訓;根據材料一“女子讀書的機會很少"并結合所學可得出,男女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第二小問原因,根據材料二“1950年6月1”的時間信息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新中國成立,人民當家作主;根據材料二“社會應對這些舊習慣隨時加以批評、指責”并結合所學可得出,嶄新社會風尚的塑造;根據材料二“很多先進的國際家庭教育理念得到傳播”并結合所學可得出,蘇聯教育理念的影響;根據所學可得出,社會經濟發展對新型人才的需求。18.(1)原因:近代經濟發展與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涼茶適應了民眾抗疫的需求;涼茶經營者的宣傳與推廣;通商口岸的開放與技術輸入。(6分,每點2分)(2)影響:推動了現代化的涼茶企業的發展;保護和傳承了涼茶文化;促進了中華文化(涼茶文化)的國際傳播;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提升了廣東涼茶的品牌形象。(4分,每點2分)認識:涼茶文化是中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輸出需結合本土化策略;要保護好傳統文化資源;注重傳統資源與現代技術的結合。(2分)【詳解】(1)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清末民初的中國。原因:據材料“清末民初,嶺南時疫流行,且霍亂、鼠疫等急性傳染病影響面極廣,對公共衛生構成嚴重威脅?!笨芍残l生意識伴隨城市化和西方思想傳入產生的,所以近代經濟發展與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促進涼茶產業化;據材料“王澤邦因瘟疫研制涼茶,”可知,涼茶適應了民眾抗疫的需求;據材料“源氏家族通過贈飲甘和茶緩解時疫,涼茶因抗疫功效廣受歡迎。”可知,涼茶經營者的宣傳與推廣;結合所學,廣州是近代開口通商較早的地區,受西方思想、技術等影響深刻,所以通商口岸的開放與技術輸入也促進涼茶產業的發展。(2)本題是影響題、認識題。時空是近代中國。影響:據材料“在《財富》全球科技論壇上,廣東涼茶攜手瑞士SGS、國際性學術組織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發布全球首個《涼茶飲料國際標準》”可知,推動了現代化的涼茶企業的發展;據材料“用吉祥文化對話世界-廣東涼茶(東京)博物館項目啟動儀式在日本東京舉行”可知,保護和傳承了涼茶文化;據材料“廣東涼茶隨赴美華人進入美國市場”可知,促進了中華文化(涼茶文化)的國際傳播;據材料“廣東涼茶參加英國倫敦展覽會,成為最早走向世界的中華民族品牌之一”可知,有利于增強文化自信;據材料“廣東涼茶首個海外涼茶博物館在紐約開館”可知,提升了廣東涼茶的品牌形象。認識:結合所學,茶的原產地是中國,代表了中華文化,涼茶文化是中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據材料“用吉祥文化對話世界-廣東涼茶(東京)博物館項目啟動儀式在日本東京舉行”可知,茶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在國外樹立品牌也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文化輸出需結合本土化策略;結合所學可知,茶是古代先民智慧的結晶,蘊含了豐富的中華文化,代表了中國形象,所以我們要要保護好傳統文化資源;據材料“在《財富》全球科技論壇上,廣東涼茶攜手瑞士SGS、國際性學術組織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發布全球首個《涼茶飲料國際標準》”可知,注重傳統資源與現代技術的結合。19.【答案】(1)歷史背景: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和鞏固,政治民主化的發展;資本主義的發展,工業革命的開展;啟蒙運動的深入發展,近代科學體系的逐漸形成;社會結構的變化,中產階級的崛起;出版業的發展,教育普及度的提高。(6分,每點2分)(2)表現:科普讀物讀者廣泛;大眾科學著作種類多樣,售價較低;科普作品選材經典并關注前沿;政治、科研、教育和出版行業緊密互動。(4分,每點2分)評價:促進了科學知識的傳播,有利于工業革命(科技革命)的深入發展;有利于文化傳承發展、科學研究進步和大眾素質提高的相互促進;有利于人們的民主意識的覺醒,推動了政治民主化改革;無產階級參與度較低;大眾文化生產和傳播的營利性大于公益性。(4分,每點2分)【詳解】(1)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18-19世紀的英國。據材料一“社會公眾對國家政治越發感興趣”可知,政治民主化的發展促使公眾參與意識增強;結合所學知識,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和鞏固(如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以及19世紀的政治改革(如1832年議會改革)推動了政治民主化進程,使更多人關注國家事務;據所學知識,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工業革命的開展為大眾文化的重塑提供了物質基礎;據材料一“人們從世俗的觀念出發而非從原先的宗教觀念出發,對人生目標和意義進行重新界定,并形成了相信科學、不信巫術的新風氣”可知,啟蒙運動的深入發展推動了大眾文化觀念的轉變;據所學知識,近代科學體系的逐漸形成(如牛頓力學的提出)為大眾文化的科學化轉型提供了理論支持;據所學知識,工業革命不僅促進了技術進步,還改變了社會結構,中產階級逐漸崛起并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力量;結合所學知識,印刷技術的進步降低了書籍成本,而教育的普及(如19世紀的教育改革)提高了民眾的文化水平,使更多人能夠接觸和閱讀科普讀物。(2)本題是特點題與影響題。時空是19世紀的英國。表現:據材料二“工廠主、律師、醫生、教師等中產階級占據絕大多數”可知,科普讀物讀者廣泛;據材料二“推出家庭文庫、博物學家文庫的出版商也是這樣定位其讀者群的“以及“售價1便士的實用知識文庫的主要讀者群也是中產階級”可知,大眾科學著作種類多樣且售價較低;據材料二“牛頓的科學發現和科學思想仍占據著很大的篇幅......-一些新知識如道爾頓的科學原子論、法拉第的電磁感應說等豐富了大眾閱讀的題材“可知,科普作品選材經典并關注前沿;據材料二“輝格黨資深政治家和改革家創立的實用知識傳播協會,吸納了政治活動家、科學家、出版家等成為其會員,并與當時倫敦大學學院、各郡的技工學院保有密切聯系”可知,政治、科研、教育和出版行業緊密互動。評價:據材料二“人們開始意識到認識到科學真理在反對宗教和世俗權威方面的巨大力量”可知,科學知識的傳播促進了人們的理性覺醒,有利于民主意識的覺醒和政治民主化改革的推進;據所學知識,科學知識的普及為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據所學知識,大眾科學閱讀的發展促進了文化傳承和科學研究的進步,同時也提高了大眾的文化素質,形成了科學與教育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結合所學知識,科學知識的普及不僅提升了普通民眾的文化水平,有利于人們的民主意識的覺醒,推動了政治民主化改革;據材料二“當時只有一半多的工人會簽名寫字”可知,無產階級參與度較低;結合所學知識,19世紀英國的社會階層分化明顯,工人階級的文化水平較低,難以廣泛參與科學閱讀,這限制了科學知識的普及范圍;同時,科普讀物的商業化傾向表明大眾文化生產和傳播的營利性大于公益性,進一步加劇了知識傳播的不平等。20.【答案】示例:論題:遠古到周禮的確立是傳統價值觀形成的第一次價值革命。(2分)闡述: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原始社會,人們逐漸產生了一些非理性的、非邏輯性的價值觀念,如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夏朝尊命,商朝尊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被動地進行價值思維,并未清晰認識到人才是價值主體。西周建立后,才逐漸實現價值主體由自然,鬼神到人的轉換。周人所尊之禮,它包括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其形式表現為禮儀.儀式,其內容則表現為貫徹血緣宗族和政治等級原則的“親親”和“尊尊”。“親親”強調宗族血緣關系,而“尊尊”則是周禮的核心,強調等級關系.這樣周禮從內容到形式實現了統一,形成了一套“別貴賤,序尊卑”的價值觀念體系,這也是影響我國傳統社會始終的正統價值觀念要素。(8分)這次價值革命經歷了由遠古的價值觀念到夏尊命、商尊神的價值意識自覺發展,再到周禮的價值主體轉換而確立以禮為規范的價值體系的過程。(2分)【詳解】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考查考生對歷史觀點的概括和論述能力,要做到論題明確,史實準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示例:論題:遠古到周禮的確立是傳統價值觀形成的第一次價值革命;闡述: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原始社會,人們逐漸產生了一些非理性的、非邏輯性的價值觀念,如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夏朝尊命,商朝尊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被動地進行價值思維,并未清晰認識到人才是價值主體。西周建立后,才逐漸實現價值主體由自然,鬼神到人的轉換。周人所尊之禮,它包括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其形式表現為禮儀.儀式,其內容則表現為貫徹血緣宗族和政治等級原則的“親親”和“尊尊”。“親親”強調宗族血緣關系,而“尊尊”則是周禮的核心,強調等級關系.這樣周禮從內容到形式實現了統一,形成了一套“別貴賤,序尊卑”的價值觀念體系,這也是影響我國傳統社會始終的正統價值觀念要素。這次價值革命經歷了由遠古的價值觀念到夏尊命、商尊神的價值意識自覺發展,再到周禮的價值主體轉換而確立以禮為規范的價值體系的過程。(考生也可提煉其他觀點,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