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安徽省黃山市中考歷史模擬練習卷一、單選題1.下面圖片,反映了周朝哪一制度( )A.禪讓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 D.郡縣制2.某校開展“品詩詞,學歷史”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通過詩詞所蘊含的獨特文化魅力探尋其所承載的精神追求、人文價值。下列是同學們搜集的部分詩句,其中描寫絲綢之路的是( )A.云飛絲路飄花雨,風動駝鈴運錦綢 B.漢家戰士三十萬,將軍兼領霍嫖姚C.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角垂 D.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3.近代以來,清政府被迫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下表對應的條約是( )列強 清政府賠款白銀(兩) 占總賠款額百分比俄國 130,371,120 29%德國 90,070,515 20%法國 70,878,240 15.75%英國 50,620,545 11.25%日本 34,793,100 7.7%…… …… ……A.《南京條約》 B.《辛丑條約》C.《天津條約》 D.《北京條約》4.《新青年》為月刊,前五卷刊登馬克思主義文章比較少,其第六卷第五號原本是1919年5月出刊,但是該期最終出刊卻是在1919年9月,當讀者翻開了這期雜志時,發現整本雜志都是在介紹馬克思主義。出現這一轉變的主要原因是( )A.京師同文館設立 B.辛亥革命的影響C.五四運動的影響 D.中共一大的召開5.“如果說此前中國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應該說人們終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中國( )A.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B.召開了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C.進行了城市國有企業的改革 D.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6.1980年,浙江溫州的章華妹領到了改革開放后我國第一張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山東臨清縣農民趙汝蘭,在包產到戶第二年,靠著種棉花賣棉花,成了當地第一個萬元戶。這主要得益于 ( )A.土地改革的完成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C.公私合營的實施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7.“在埃及太陽歷的基礎上編制了儒略歷;吸收希臘建筑特點,創新出石拱門、穹頂:制定的《十二銅表法》成為歐洲法學的淵源。”這說明古羅馬( )A.成為歐亞文化發祥地 B.推動文化傳承與交流C.建立完善的法學體系 D.搭建了歐亞和平之橋8.完成下圖所示航海活動的是( ) A.迪亞士船隊 B.哥倫布船隊C.達 伽馬船隊 D.麥哲倫船隊9.據統計,1754-1784年,英國建筑工人群體文盲率為51%。但到1844-1851年,建筑工人文盲率為38%。出現這~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人地位的提高 B.啟蒙運動的推動C.義務教育的普及 D.工業革命的需要10.在“圖說世界改革史”活動中,張成在某博物館網站發現下面文物圖片。該文物圖片可佐證明治維新的哪一舉措( )明治政府頒發的地契A.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B.推行地稅改革C.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D.殖產興業,大力發展近代經濟11.某歷史公眾號推送了如下學習資源包。據此判斷,該期推送的學習內容是( )A.社會主義國家發展史 B.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C.亞非拉國家的發展史 D.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史12.1934-1935年,美國政府嚴格控制黑麥、高粱等種植面積.并對超出配額的棉花產量征收相當于市價50%的稅款。這一舉措體現了美國政府( )A.干預經濟的理念 B.優先調整農業政策C.保護生態的決心 D.試圖解決勞資矛盾13.下圖為1921——1937年蘇聯(含蘇俄)工業產值增長速度變化示意圖。下列選項中,對下圖解讀正確的是( )A.這一時期的工業增長呈現曲折反復的發展趨勢B.1921年,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蘇俄經濟下滑至歷史最低點C.1926年,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推行提高了蘇聯的工業產值D.1928——1937年,兩個五年計劃的實施使蘇聯工業實現快速增長14.20世紀60年代,美蘇兩國提出要“和平競賽”,商定在對方的首都辦展覽。蘇聯人辦了炫耀其宇航技術的展覽,美國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國人到蘇聯辦了個美國家庭的廚房展覽,非常現代化。蘇聯人一看,大為震驚。這一情形反映出( )A.美蘇實際上放棄爭奪世界霸權 B.美蘇兩國在科技上的差距巨大C.美國取得對蘇聯的絕對優勢 D.美蘇冷戰的另一種表現形式15.關于世界是什么樣的,查爾斯 庫普錢認為世界是“沒有主宰者的世界”;伊恩 布雷默認為世界是“零國集團(指沒有一個國家或國家聯盟能擔當起領導世界共同應對全球挑戰的角色)的世界”。這些觀點都揭示了( )A.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B.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C.多元文明不斷加強融合D.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二、改錯題16.維護民族團結是社會安定、國家昌盛和民族進步繁榮的必要條件。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并加以改正。(1)494年,孝文帝遷都長安,推行漢化政策,促進了北方的民族融合。( )(2)641年,金城公主入藏嫁給了松贊干布,密切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 )(3)順治帝于1653年正式賜予五世達賴金冊、金印和“達賴喇嘛”稱號。( )(4)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建立的首個省級民族自治區是內蒙古自治區。( )三、材料分析題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材料一 如圖所示,1897年商務印書館在上海由夏瑞芳、鮑咸恩、鮑咸昌等人創辦。材料二 商務(編者注:商務印書館)從1902年到1911年每年出版圖書的種類從15種增長到141種,冊數從27冊增長到583冊,其中又以社會科學類、文學類為最多,這兩種正是契合當時社會風潮的。——李鴻敏《文人與企業: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書局在民初的競爭與合作》材料三時間 商務印書館百年大事記(部分)1901年 張元濟投資商務印書館,提出“扶助教育”創業志向,引導國民進步1912年 編譯《世界共和國政要》,介紹共和制度和思想1919年 編印我國第一部白話文教科書1937年 設總管理處于長沙,編印《戰時常識叢書》《抗戰叢刊》等——摘編自《商務印書館大事記》【問題】(1)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商務印書館創辦的時代背景。(2)據材料二概括從1902年到191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圖書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社會科學類”契合的“社會風潮”一例。(3)現為材料三確定主題:時政影響商務印書館的發展,請運用材料三中的史實對此主題加以說明。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全部新工業仿佛一夜之間躥升起來,但是在所有的新進展中,或許最重要的是在工業和民用中使用電力。此時科學研究成果在工業上得到更直接的應用,出現了大規模生產技術。公司制替代合伙關系成為標準,股份公司成立后,股票持有者是公司的所有者,但實際上,他們幾乎不參與公司的管理決策,管理決策權歸董事會。——摘編自(美)杜蘭特《世界文明史》(1)結合所學知識,列舉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一例發明。根據材料一、指出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的新特點。材料二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工業的高速發展,而工業的高速發展又促進了資本和生產的集中,從而引起了壟斷組織的產生。……壟斷組織的產生推動資本主義列強去加強殖民擴張,因之出現了瓜分世界的狂潮。這一方面加劇了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把更多的亞、非及拉美國家納入資本主義體系。這樣一來,世界就聯結成一個在經濟上、思想文化上密切聯系的整體。——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下卷)(2)根據材料二、概括壟斷組織的形成對世界發展產生的影響。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19世紀,歐美主要國家發生了社會巨變。這一社會形態的轉變不是簡單的政治權力轉移,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完整過程:它需要有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和漫長的理論準備過程,還要開辟新社會發展的廣闊空間,制訂新社會的法律框架和基本理念,當然也要有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最后通過其領導的政治革命或改革,完成這一漫長的(約三、四百年)歷史轉變過程……(1)寫出15—19世紀歐美國家“社會形態”的轉變。(2)依據材料提煉出一個觀點。并以與材料相關的5個史實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明確,體現史論結合,表述成文,字數180字左右)(3)綜上所述你能從歐美社會巨變中獲得哪些感悟?參考答案1.【答案】B【詳解】依據題干的圖片信息,結合所學可知,西周時期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實行分封制,周天子將土地和人民作為賞賜給功臣、貴族的后代或者宗室,加強了西周的統治,B符合題意;禪讓制是原始部落時期的選舉首領的方式,A不符合題意;皇帝制開始于秦始皇,C不符合題意;郡縣制也是開創于秦朝,D不符合題意;故選B。2.【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可知,絲綢之路是溝通東西方的商道,詩句“風動駝鈴運錦綢”直接描繪了絲綢之路上商隊行進的場景,駱駝是古代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它們馱著沉重的貨物,在沙漠和戈壁中艱難前行,而“風動駝鈴”則是這一場景中最具標志性的聲音,清脆悅耳的駝鈴聲隨風飄蕩,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這里的“運錦綢”則明確指出了商隊所運輸的主要商品——絲綢,它代表著古代中國高超的手工藝和豐富的物產,也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因此其反映的就是絲綢之路商隊的情境,A項正確:“漢家戰士三十萬,將軍兼領霍嫖姚”反映的是胡漢戰爭的場面,體現了霍去病抗擊匈奴,排除B項;“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角垂”描繪的是王昭君出塞的情景,與絲綢之路無關,排除C項;“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反映的是赤壁之戰的場面,排除D項。故選A項。3.【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詳解】由材料中的國家“俄國、德國、法國、英國、日本”等可知,表格反映的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清政府簽訂的《辛丑條約》,清政府賠償各國白銀4.5億兩,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故選B。4.【答案】C【詳解】據題干“1919年5月”“整本雜志都是在介紹馬克思主義”等信息并結合教材知識可知,是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C項正確;京師同文館設立洋務運動時期,排除A項;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使民主共和國觀念深入人心,排除B項;中共一大召開于1921年,排除D項。故選C項。5.【答案】D【詳解】根據題干“1992年應該說人們終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和所學知識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D項正確;1978年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與題目時間不符,排除A項;1987年召開了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與題目時間不符,排除B項;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開,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與題目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6.【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十一屆三中全會,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詳解】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改革先從農村開始,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D符合題意。土地改革完成是1952年,排除A;199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排除B;公私合營的實施是20世紀50年代,排除C。故選:D。7.【答案】B【詳解】據“在埃及太陽歷的基礎上創新了儒略歷;吸收希臘建筑特點,創新出石拱門、穹頂……”可知,材料反映古羅馬借鑒古埃及歷法創制了新的歷法,吸收古希臘建筑特點,創新出石拱門等建筑,還制定了法律,對后世影響深遠。說明古羅馬推動文化交流與傳播,B項正確;歐洲的發祥地是古希臘,古代羅馬更不是歐亞文化發祥地,排除A項;《十二銅表法》只是羅馬成文法的開端,不能說明建立了完善的法學體系,且材料中儒略歷和建筑等方面與完善法學體系無關,排除C項;題干僅僅反映的是古代羅馬的文明成就,沒有涉及到亞洲,更沒有涉及搭建了歐亞和平之橋,排除D項。故選B項。8.【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可知,1919年到1921年,麥哲倫船隊完成了環球航行,證明了地球是圓的,D項正確;迪亞士船隊、達 伽馬船隊為發現到東方的新航路做出了貢獻,哥倫布船隊發現了到美洲的航路,排除ABC三項。故選D項。9.【答案】D【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可知1844-1851年,建筑工人文盲率下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工業革命于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開始,19世紀四十年代基本完成,在這個期間,基建工程大批量展開,需要大量有知識、有技術的建筑工人,促使建筑工人文盲率的下降,D項正確;題干主要體現的是工人文盲率的下降,沒有直接證據表明這是因為工人地位提高導致的,排除A項;啟蒙運動的推動法國大革命,與題干信息反映的1844-1851年,建筑工人文盲率下降,沒有聯系,排除B項;歐洲普及義務教育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相關,與題干信息反映的1844-1851年,建筑工人文盲率下降,沒有聯系,排除C項。故選D項。10.【答案】B【解析】據題干圖片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文物圖片可佐證明治維新推行地稅改革的措施。故選B。11.【答案】C12.【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信息“1934-1935年,美國政府嚴格控制黑麥、高粱等種植面積.并對超出配額的棉花產量征收相當于市價50%的稅款”可知,1934-1935年美國政府的舉措是通過控制農作物種植面積和對超額產量征稅來調控農業生產。這反映了當時羅斯福新政時期政府直接干預經濟的特點,目的是解決農產品過剩問題,穩定價格,恢復農業經濟,A項正確;“優先調整農業政策”是干預經濟的手段,但題干強調的是政府干預的理念(直接介入市場),而非單純政策調整,排除B項;“保護生態”與題干無關(生態保護政策如《土壤保護法》出現在1936年后),排除C項;“勞資矛盾”屬于工業領域(如《全國工業復興法》),與農業調控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3.【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信息“1921——1937年蘇聯(含蘇俄)工業產值增長速度變化示意圖”可知,1928年—1937年蘇聯(含蘇俄)工業產值增長迅速,結合所學可知,1928年—1937兩個五年計劃的實施,蘇聯工業得到快速增長,D項正確;根據材料信息“1921年—1937年蘇聯(含蘇俄)工業產值增長速度變化示意圖”可知,1921年—1937年這一時期蘇聯(含蘇俄)工業產值呈增長趨勢,曲折反復說法錯誤,排除A項;192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尚未爆發,1921年,蘇俄經濟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說法錯誤,排除B項;戰時共產主義是1918至1921年間,蘇俄針對戰時物資匱乏采取的臨時經濟政策,亦稱“軍事共產主義政策”,1926年,蘇聯的工業產值受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推行提高了,說法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14.【答案】D【詳解】依據題干材料中“20世紀六十年代”的信息,結合所學冷戰的知識可知,美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對蘇聯采取冷戰政策,這一政策采用了除戰爭以外的一切手段,美蘇兩國在軍事上搞軍備競賽,在科技上搞科技競爭,并展開了激烈的角逐,由此可知,題干描述的內容屬于美蘇冷戰的另一種表現形式,D項正確;20世紀六十年代是美蘇爭霸時期,而非放棄,排除A項;美蘇兩國在科技上的差距巨大與材料中“蘇聯人辦了炫耀其宇航技術的展覽,美國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國人……非常現代化。蘇聯人一看,大為震驚”不符,排除B項;美國取得對蘇聯的絕對優勢與材料中“蘇聯人辦了炫耀其宇航技術的展覽,美國人看了很害怕”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5.【答案】D【詳解】根據題干信息 并結合所學可知,查爾斯 庫普錢、伊恩 布雷默都認為當今世界是多國共同主宰的世界,這揭示了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故D符合題意;材料中的觀點不能說明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排除A;材料中的觀點不能反映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排除B;材料中的觀點不能體現多元文明不斷加強融合,排除C。故選D。16.【答案】(1)錯誤,長安改為洛陽(2)錯誤,金城公主改為文成公主(3)正確(4)正確【詳解】(1)根據所學可知,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政策,促進了北方的民族融合。故原題錯誤,長安改為洛陽。(2)根據所學可知,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嫁給了松贊干布,密切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故原題錯誤,金城公主改為文成公主。(3)根據所學可知,順治帝于1653年正式賜予五世達賴金冊、金印和“達賴喇嘛”稱號。故原題正確。(4)根據所學可知,1947年根據黨中央民族區域自治的基本方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這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故原題正確。17.【答案】(1)背景:民族危機嚴重;洋務運動的推動;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向西方學習思潮的影響。(2)特點:圖書種類增加;冊數增多;以社會科學類、文學類為最多。“社會風潮”:實業救國;科技發展。(3)1901年張元濟投資商務印書館,提出“扶助教育”的創業志向,引導國民進步;1919年編印我國第一部白話文教科書,與中國當時的新文化運動相契合。1937年設總管理處于長沙,編印《戰時常識叢書》《抗戰叢刊》等,與當時中國的抗日戰爭相契合。綜上所述,時政影響商務印書館的發展。【詳解】(1)背景:“1897年商務印書館在上海由夏瑞芳、鮑咸恩、鮑咸昌等人創辦”結合所學知識,從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分析,得出民族危機嚴重;洋務運動的推動;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向西方學習思潮的影響。(2)特點:根據“從1902年到1911年每年出版圖書的種類從15種增長到141種,冊數從27冊增長到583冊”得出圖書種類增加;冊數增多;根據“其中又以社會科學類、文學類為最多”得出以社會科學類、文學類為最多。“社會風潮”:根據從1902年到1911年的史實,得出與“社會科學類”契合的“社會風潮”有實業救國、科學發展。(3)根據主題:時政影響商務印書館的發展,結合表格“1901年、1919年、1937年的史實”進行闡述,注意史論結合、有條理性,最后對內容簡要總結即可。18.【答案】(1)發明:電燈、電話、內燃機等。(符合題意即可)新特點:電力的廣泛應用;科技與工業的結合更加密切;公司制替代合伙關系(實行股份制或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離)。(2)影響:推動了瓜分世界狂潮的出現,給亞非拉殖民地人民帶來災難;加劇了列強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詳解】(1)發明:結合所學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發明有電燈、電話、內燃機等。(符合題意即可)新特點:根據材料一“全部新工業仿佛一夜之間躥升起來,但是在所有的新進展中,或許最重要的是在工業和民用中使用電力。”可知,電力得到廣泛應用;根據材料一“此時科學研究成果在工業上得到更直接的應用,出現了大規模生產技術。”可知,科技與工業的結合更加密切;根據材料一“公司制替代合伙關系成為標準,股份公司成立后,股票持有者是公司的所有者,但實際上,他們幾乎不參與公司的管理決策,管理決策權歸董事會。”可知,公司制替代合伙關系(實行股份制或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離)。(2)影響:根據材料二“壟斷組織的產生推動資本主義列強去加強殖民擴張,因之出現了瓜分世界的狂潮。”結合所學可知,壟斷組織推動了瓜分世界狂潮的出現,給亞非拉殖民地人民帶來災難;根據材料二“這一方面加劇了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把更多的亞、非及拉美國家納入資本主義體系。”結合所學可知,壟斷組織加劇了列強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根據材料二“這樣一來,世界就聯結成一個在經濟上、思想文化上密切聯系的整體。”可知,壟斷組織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19.【答案】(1)轉變: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2)觀點:從封建社會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場一漫長的、巨大的社會變革。論述:文藝復興運動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礎,之后的法國啟蒙運動也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為法國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論準備;接著,新航路的開辟和歐洲早期殖民掠奪,使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客觀上促進了殖民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最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為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美國獨立戰爭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贏得了民族獨立,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響。正是經過了這一系列的漫長轉變,資本主義才最終在英法等國取代了封建社會,完成了巨大的社會變革。(3)感受:符合潮流的思想、革命等推動社會進步。【詳解】(1)轉變:根據材料“15—19世紀,歐美主要國家發生了社會巨變。這一社會形態的轉變不是簡單的政治權力轉移,是一個相互聯系的完整過程”可知英法美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因此轉變為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2)觀點:根據材料“15—19世紀,歐美主要國家發生了社會巨變。這一社會形態的轉變不是簡單的政治權力轉移,是一個相互聯系的完整過程”可知,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可擬定觀點為“從封建社會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場一漫長的、巨大的社會變革”。論述: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文藝復興運動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礎,法國啟蒙運動也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為法國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論準備;新航路的開辟和歐洲早期殖民掠奪,客觀上促進了殖民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最后,英法美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正是經過了這一系列的漫長轉變,資本主義才最終在英法等國取代了封建社會,完成了巨大的社會變革。論述時,逐一列舉這些事件和影響即可,具體參考示例如下:文藝復興運動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礎,之后的法國啟蒙運動也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為法國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論準備;接著,新航路的開辟和歐洲早期殖民掠奪,使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客觀上促進了殖民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最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為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美國獨立戰爭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贏得了民族獨立,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響。正是經過了這一系列的漫長轉變,資本主義才最終在英美法等國取代了封建社會,完成了巨大的社會變革。(3)感受: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英法美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因此可知感悟為符合潮流的思想、革命等推動社會進步。第 page number 頁,共 number of pages 頁第 page number 頁,共 number of pages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