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中科學新浙教版七年級下冊第4章 我們生活的大地 單元測試卷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48分)1.(2021七下·鄞州期末)下列能有效保護土壤的措施是( )A.城市的發展盡量少占用農田B.植樹造林,退耕還林C.嚴格控制、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D.以上說法都對【答案】D【知識點】土壤的污染與保護【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保護土壤的措施相關知識。【解答】城市的發展盡量少占用農田,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嚴格控制、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等都是保護土壤的措施,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2.農諺說:“有收無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植物生長所需的水分主要是根吸收來的B.植物生長所需量最多的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C.植物吸收的水分是通過莖內的導管運輸到各個部位的D.植物吸收的水分在開花結果時期主要用于光合作用【答案】D【知識點】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解析】【分析】植物生長所需的水分主要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植物根系中的根毛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積,這有助于增加吸水能力。植物通過滲透作用和主動吸收的方式,將水分從土壤中吸入植物細胞內,并通過細胞壁和細胞間隙中的細胞膜,沿著植物的導管系統,主要是木質部,向上運輸到葉片。此外,植物通過氣孔開放釋放水分中的蒸汽,這個過程稱為蒸騰作用,它有助于植物保持水分平衡,并促進水分從根部向上運輸。【解答】 A 、植物生長所需的水分主要是通過根部的成熟區吸收來的, A 正確;B 、導管具有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作用,所以植物吸收的水分是通過莖內的導管運輸到金身各處, B 正確;C 、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果樹開花結果時增加施肥量,為其提供無機鹽, C 正確;D 、植物需要量最大的石機鹽是含氮、含磷、含鉀的無機鹽, D 錯誤。故選: D .3.(2024七下·寧海期末)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到土壤變黑有焦味,且質量減小。則說明土壤中含有( )A.空氣 B.水 C.無機鹽 D.有機物【答案】D【知識點】土壤的結構和類型【解析】【分析】有機物在加熱過程中會發生分解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水蒸氣等物質,同時也會產生焦味和質量減小的現象。【解答】如果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到土壤變黑有焦味,且質量減小,就可以推斷出土壤中含有機物,故D正確,而A、B、C錯誤。故選D。4.(2024七下·鎮海區期中)小蛟同學利用如圖所示的三個裝置探究土壤保水性。a中砂粒體積是b位中的一半,c中黏粒體積和b中砂粒體積相同,在三個裝置中分別倒入半杯水,在相同的時間內滲出的水量如圖所示(三個錐形瓶完全一樣)。若圖中所示的滲水量有一個是錯誤的,那么最有可能錯誤的是( )A.a裝置 B.b裝置C.c裝置 D.三個裝置都沒有錯【答案】C【知識點】土壤的結構和類型【解析】【分析】黏土地和沙地同樣都濕潤,但是沙地的通氣性肯定比土地的通氣性要好很多(沙質比土質更疏松)。【解答】砂粒空隙越大,通氣性和透水性越強,但保水性越差。黏粒空隙小,通氣性能和透水性能差,因此在三個裝置中分別倒入半杯水,在相同的時間內,c裝置的滲出水量應最少。故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5. 圖中的甲位于( )A.東半球北半球 B.東半球、南半球C.西半球、北半球 D.西半球、南半球【答案】C【知識點】地形圖【解析】【分析】 東西經度的判定方法為:經度度數向東變大為東經,經度度數向西變大為西經;南北緯度的判定:緯度度數向北變大為北緯,緯度度數向南變大為南緯。劃分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和160°E兩條經線組成的經線圈。20°W經線以東是東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經線以東是西半球,以西是東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據圖中信息解答。【解答】 甲 為東經170°,位于西半球。北緯20°,位于北半球。故答案為:C。6.(2024八下·越城月考)在如圖實驗中,可以證明植物根吸水主要在根尖的是( )A.B.C.D.【答案】B【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解析】【分析】1、植物根的吸水部位:植物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根尖包括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其中成熟區生有大量根毛,增大了根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是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區域。2、對照實驗:概念: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變量控制:對照實驗要遵循單一變量原則,即只能有一個變量不同,其他條件均應保持一致,這樣才能準確判斷出該變量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在探究植物根吸水主要在根尖的實驗中,有無根尖是唯一變量,通過設置有根尖和無根尖的對照實驗,來觀察和分析根尖對植物根吸水的作用。【解答】選項B中一組去根前端(即去除根尖),一組保留根,形成對照,能說明植物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在根尖。故答案為:B7.(2024八下·余杭期末)下列各圖是小杭設計的三個相鄰的植物細胞模型,若各細胞中細胞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大小關系為,箭頭表示水分滲透方向,則模型正確的是( )A. B.C. D.【答案】A【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解析】【分析】溶液中的溶質或氣體可發生自由擴散,溶液中的溶劑發生滲透作用;滲透作用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細胞間水分流動的方式是滲透作用,動力是濃度差。【解答】水的運輸方式是自由擴散,水從水濃度高的地方向水濃度低的地方運輸,而水的濃度越高,則溶液中溶質的濃度就越低,所以綜合分析,水運輸的方向就是溶液中溶質的濃度越高,水分運輸的就越多。由于a細胞液濃度>b細胞液濃度,所以水運輸的方向b→a;由于b細胞液濃度>c細胞液濃度,所以水運輸的方向c→b;由于a細胞液濃度>c細胞液濃 度,所以水運輸的方向c→a,可見A正確。故答案為:A。8.在“探究植物生長需要的無機鹽”的活動中,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除對照組外,其他三組都要缺乏某一元素B.操作時要洗凈有關器皿C.配制營養液時所需的水一定要用蒸餾水D.用自來水清洗根部的附著物【答案】D【知識點】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解析】【分析】無土栽培中用人工配制的培養液,供給植物礦物營養的需要。所以植物營養液是根據植物生長發育過程需要無機鹽的種類與多少類配制的。由于植物對養分的要求因種類和生長發育的階段而異,所以配方也要相應地改變,培養同一種植物,在它的一生中也要不斷地修改培養液的配方。 已達到植物的需求,所以無土栽培的產量都比土壤栽培的高。【解答】A.對照實驗的要求是變量唯一,本實驗的變量是無機鹽,因此除對照組外,其他三組一定要缺乏某一種元素,故A正確,但不符合題意;B.為了保證實驗的準確性,操作中要洗凈有關器皿,故B正確,但不符合題意;C.為了保證變量唯一,其他條件都要相同,因此配制中所需要的水一定要用蒸餾水,故C正確,但不符合題意;D.自來水中含有一些無機鹽,不能保證變量唯一,因此不能用自來水清洗根部的附著物,故D錯誤,但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9.某同學將兩株健壯程度相近的玉米幼苗分別放入試管中,標記為甲、乙,甲中加入一定量濃鹽水,乙中加入等量清水。一段時間后觀察玉米幼苗的長勢及根毛細胞的狀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圖中①表示甲試管中玉米的根毛細胞B.甲試管中玉米會出現萎蔫現象C.乙試管中玉米根部細胞能夠吸水D.甲試管中玉米根毛細胞液濃度小于細胞周圍溶液濃度【答案】A【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解析】【分析】根毛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條件:當土壤溶液的濃度高于細 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失水;當土壤溶液的濃度低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吸水。【解答】A.①表示根毛細胞吸水,②表示根毛細胞失水,所以題圖中①表示乙試管中玉米的根毛細胞,②表示甲試管中玉米的根毛細胞,A錯誤。BD.甲試管中加入一定量濃鹽水,導致甲試管中玉米根毛細胞液濃度小于細胞周圍溶液濃度,植物細胞失水,甲試管中玉米會出現萎蔫現象,B、D正確。C.乙試管中加入等量清水,玉米根毛細胞液濃度大于細胞周圍溶液濃度,乙試管中玉米根部細胞能夠吸水,C正確。故答案為:A。10.如圖為木本植物莖的結構模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①B.木質莖能加粗生長的主要原因是有結構②C.③中較大型的細胞是篩管D.④是有貯藏營養物質功能的木質部【答案】B【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解析】【分析】圖中:①韌皮部,②形成層,③木質部,④髓。木本植物莖的結構:樹皮,靠近樹皮的外側,具有保護作用,內層為韌皮部里面有篩管可以運輸有機物。形成層,細胞具有分裂能力,向外分裂產生韌皮部,向內分裂產生木質部。木質部,內有導管可以運輸水分和無機鹽,里面有木纖維,對莖有很強的支持作用。髓,由薄壁細胞組成,具有儲存營養的作用。【解答】A、運輸水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③木質部中的導管,不符合題意;B、②形成層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向內分裂形成木質部,向外分裂形成韌皮部,使莖不斷的加粗,符合題意;C、篩管位于①韌皮部內,③木質部中較大型的細胞是導管,不符合題意;D、④是有貯藏營養物質功能的髓,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11.木本植物的莖由外向內的結構排列順序是( )A.樹皮、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髓B.樹皮、木質部、形成層、韌皮部、髓C.樹皮、木質部、形成層、髓D.樹皮、木質部、髓、形成層【答案】A【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解析】【分析】木質莖的結構:【解答】 木質莖的結構由外向內依次為樹皮(包括表皮和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和髓。其中維管束由韌皮部、形成層和木質部組成,形成層是位于木質部和韌皮部之間的一種分生組織,形成層細胞能不斷地側向分裂增生,其中,大部分細胞向內形成木質部,少量細胞向外形成韌皮部,從而使樹干不斷地生長加粗。故答案為:A。12.如圖為果樹上的一段枝條,枝條上有甲、乙兩個大小相同的幼果,在長有乙果實的枝條上、下端,各環剝一圈,過一段時間,請分析兩個果實的生長狀況( )A.甲果實能繼續生長,乙果實不能繼續生長B.甲、乙果實都能繼續生長C.甲果實不能繼續生長,乙果實能繼續生長D.甲、乙果實都不能繼續生長【答案】A【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篩管是植物韌皮部(樹皮內側)內輸導有機養料的管道。由許多管狀活細胞上下連接而成。相鄰兩細胞的橫壁的有許多小孔,稱為“篩孔”。【解答】篩管沒有細胞核,但篩管是活細胞,葉片進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通過篩管自上而下運輸到其它器官如果實。導管是由一種死亡了的,只有細胞壁的細胞構成的,而且上下兩個細胞是貫通的。它位于維管束的木質部內,它的功能是把從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全身各器官,運輸方向運輸方向自下而上的。葉進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能向下運輸到甲果實,導管把從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果實,因此甲果實能得到有機養料和水生長良好。樹皮被剝,有機物的運輸通道篩管被割斷,葉制造的有機物不能運輸到乙果實,因此乙果實不能得到有機養料停止生長故答案為:A。13.某校學習小組在野外考察時,繪制出如圖的樹樁年輪特征示意圖。根據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靠乙一側氣溫高,生長快B.靠乙一側降水少,生長快C.靠乙一側為樹干向陽面,生長快D.靠甲一側光照強于靠乙一側【答案】C【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解析】【分析】在野外辨別方向的方法很多。如用指南針定方向;利用北極星定方向;根據太陽的東升西落定方向,積極觀察周圍的地形以及身邊的植物來判斷正確位置等。【解答】觀察樹樁的年輪圖示:乙側的年輪間隔大于甲側,說明乙側是樹干的向陽面,生長速度快于甲側。故ABD錯誤,C正確。故答案為:C。14.(2025七上·上虞期末)如圖是一幅經緯網地圖,請據圖判斷,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①位于②的西北方向B.②位于西半球、北半球C.本圖中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判斷方向D.在地球儀上①和②點所在的緯線長度相等【答案】D【知識點】經緯網;常見地圖與地圖符號、注記、方向【解析】【分析】赤道是南北半球和南北緯的分界線,0°經線是東西經的分界線,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西經20°和東經160°經線。【解答】C、圖中有經緯網,用經緯網判斷方向,故C錯誤;A、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①位于②的東北方向,故A錯誤;B、②的位置是170°E,10°S,故②位于160°E~180°~20°W之間的西半球,位于赤道以南的南半球,故B錯誤;D、在地球儀上,緯線長度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①②兩地的南北緯的度數相同,即距離赤道(0°緯線)相同,即在地球儀上①和②點所在的緯線長度相等,故D正確。故答案為:D。15.(2020七上·諸暨期末)自然條件是形成泥石流的一個方面,在如圖所示的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從地形要素看,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發生泥石流災害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答案】B【知識點】泥石流的形成;地形圖【解析】【分析】用等高線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狀況的地圖。泥石流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并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解答】由圖可知,甲處等高線向低處凸出,是山脊;乙處等高線向高處凸出,是山谷;丙處等高線重疊,是峭壁;丁處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泥石流容易發生的地方是山谷,即乙;故答案為:B。16.有關內、外力作用敘述正確的是( )A.珠江三角洲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結果B.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是內力作用形成的,因為內力作用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C.內力作用使高山削低、低地填平,外力作用使地表高低不平D.于旱地區的外力因素主要是冰川,濕潤地區的外力因素主要是流水【答案】A【知識點】地形變化的原因【解析】【分析】地球的外力作用主要有風力作用、流水沖積作用、冰川作用等,地球的內力作用主要是地殼運動、火山和地震,內力作用使地球表面變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則使地表趨于平坦。【解答】珠江三角洲的形成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結果,選項A正確。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是流水的沖刷形成的,選項B錯誤。內力作用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使高山削低,低地填平,所以選項C錯誤。干旱地區的外力因素主要是風力作用、太陽輻射等,濕潤地區的外力因素主要是流水作用,選項D錯誤。故選 A二、填空題(每空2分,共36分)17.請分析圖示漫畫,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畫面1中根的表述說明它具有 的功能,完成該功能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2)神氣的葉表達了自己能為其他器官提供有機物,發揮此作用所需的原料是 。(3)莖“罷工”使葉干渴、萎蔫,這是莖中的 停止工作引起的;正常狀態下,如果沒有葉的蒸騰作用提供動力,莖也難以完成該工作。(4)莖“罷工”使根饑餓難耐,說明莖有輸導 的作用。【答案】(1)吸收水分和無機鹽;根毛區(2)二氧化碳和水(3)導管(4)有機物【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莖的形態結構;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植物體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種器官,各部分的作用如下:根:吸收,固著和支持,輸導,合成有機物,貯藏和繁殖,分泌莖:輸導,支持,貯藏和繁殖,光合作用葉:光合作用,蒸騰作用,吸收能力花:被子植物有性繁殖種子:增殖本種植物,渡過不良生境果實:保護種子,貯藏營養,輔助種子散布【解答】(1)根位于土壤中,能夠固定植物體,吸收水分和石機鹽,根尖的結構包括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其中成熟區有根毛,是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2)葉中含有豐富的葉綠體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將水分和二氧化碳轉化為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氧氣。(3)莖中有導管,導管能夠自下而上運輸水分和無機鹽,如果沒有葉的蒸騰作用作用提供動力,莖也難以完成該工作。(4)莖中還有篩管,能夠將葉制造的有機物,運輸給其他器官。故答案為: (1) 吸收水分和無機鹽 ; 根毛區 ; (2) 二氧化碳和水 ; (3) 導管 ; (4) 有機物 。18.(2023七上·義烏月考)讀圖,完成下列各題:(1)山頂D位于山頂C的 方向(2)地形部位名稱是:E 。【答案】(1)東北(2)鞍部【知識點】地形圖【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側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側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重合的部位是陡崖。【解答】(1)圖中可根據指向標判斷方向,可以看出,山頂D是位于山頂C的東北方向。(2)由圖可知,圖中E是位于兩座山之間的過渡地帶,是鞍部地形。19.(華師大版科學七年級下冊同步課時練習:4.1 土壤的組成和性狀)根據表中土壤顆粒的分類情況,回答問題。名稱 直徑(mm)砂粒 0.05~1.00粉粒 0.001~0.05黏粒 <0.001(1)從池塘底部清理出的淤泥,黏粒含量多,保水性能 (填“好”或“差”)。(2)如圖所示,“桃蛋”是一種多肉植物,它喜歡溫暖、干燥、光照充足的環境;它耐旱性強,適于生長在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的土壤中。則種植“桃蛋”的土壤中應含有較多的 (填“砂粒”“粉粒”或“黏粒”)。(3)根據礦物質顆粒、空氣、水和腐殖質等的組成比例不同,土壤可以分為砂土、黏土、壤土三種土壤類型。其中適合大部分植物生長的土壤類型是 。【答案】(1)好(2)砂粒(3)壤土【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土壤的結構和類型【解析】【分析】 土壤可以分為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類。砂質土性狀:砂粒含量高,顆粒粗,比表面積小,組成的粒間大孔隙數量多,故土壤通氣透水性好,土體內排水通暢,不易產生托水、內澇和上層滯水。保蓄性差。保水、持水、保肥性能弱,雨后容易造成水肥流失,水分蒸發速率快,失墑多易引起土壤干。黏質土性狀:通透性差,顆粒細微,粒間孔隙小,通氣透水不良,排水不暢,容易造成地表積水、滯水和內澇。保蓄性強,土粒細小,膠體物質含量多,土壤固相比表面積巨大,表面能高,吸附能力強。吸水、持水、保水、保肥性能好,但肥效緩慢。壤土性狀:通氣、透水、保水、保肥。壤土含大小顆粒、空隙適中、排水和涵水適中。優良的壤土含有高達50%的空隙,內含水和空氣各半,其它為適當比例的碎石、沙粒和黏土。【解答】 (1)、從池塘底部清理出的淤泥,黏粒含量多,黏粒的直徑小,保水性能差;(2)“桃蛋”是一種多肉植物,它耐旱性強,適于生長在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的土壤中。所以種植“桃蛋”的土壤含有較多的砂粒;(3)適合大部分植物生長的土壤類型是壤土類土壤;故答案為:(1)好(2)砂粒(3)壤土20.(2024八下·吳興期末)草莓容易種植,植株小巧,生長面積不大,非常適合小面積種植,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在陽臺上自己種植草莓。(1)草莓適合生長在通氣.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強的土壤中。下列按體積分數構建的土壤組成模型中,適合草莓生長土壤要求的是____A. B.C. D.(2)某同學想要讓草莓植株生長更快,在給幼苗施肥的過程中一株草莓施肥過多,結果這株草莓萎蔫死亡了,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草莓根毛細胞液溶質的質量分數 (填“大于”、“等于”、“小于”)土壤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答案】(1)A(2)小于【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解析】【分析】 含砂粒較多的稱砂壤土,黏粒較多的稱粘壤土。 壤土是植物栽培理想的土壤,適應種植多種植物。【解答】(1)草莓適宜在壤土類土壤中生長。壤土類土壤中水和空氣各占25% ,即各自占扇形圖的四分之一,礦物質顆粒和有機物約占50% ,其中有機物約占固體部分的5% ,結合模型可知A符合要求。故答案為:A。(2) 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區.植物的根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的,只有當植物根毛細胞的細胞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大于土壤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時,根才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 ,如果根毛細胞液溶質的質量分數小于土壤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植物失水死亡。21.(2024八下·余杭期末)植物生長需要大量的水分,圖一是植物吸收、運輸和散失水分的示意圖。請結合圖二和圖三,回答下列問題:(1)圖二是根尖各區在顯微鏡下的細胞結構,圖一的過程1主要由圖二的 (填字母)細胞來完成。(2)圖三甲/乙分別是植物的篩管和導管,圖一的過程2由圖三中的 (填“甲”或“乙”)結構來完成物質運輸。【答案】(1)D(2)乙【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圖一中1吸收水分和無機鹽、2運輸水分和無機鹽。圖二中A分生區細胞、B伸長區細胞、C根冠細胞、D成熟區細胞。圖三中甲篩管、乙導管。【解答】(1)根尖是指從根的頂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結構從頂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成熟區的表皮細胞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成根毛,擴大了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表面積,是根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因此,圖一的過程1吸收水分和無機鹽主要由圖二的D成熟區細胞來完成;(2)圖三甲乙分別是植物的導管和篩管,導管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篩管運輸有機物。圖三中甲是篩管、乙是導管。因此,圖一的過程2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由圖三中的乙結構來完成物質運輸。22.(2024七上·衢州期末)元旦期間,某校組織部分學生前往市內研學基地開展研學游活動,右圖為該區域等高線地形圖。(1)該研學基地有一處地形要特別小心,可能是圖中的 處;(2)小溪B的流向是 ;(3)沿A和C兩條登山路線,比較省力的是 。【答案】(1)F(2)自東北流向西南(3)A【知識點】地形圖【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幾條海拔不同的等高線重合處為陡崖。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解答】(1)該研學基地有一處地形要特別小心,可能是圖中的F處,該處等高線重合,是陡崖。(2)圖中沒有指向標,按照上北向南,左西右東判別方向,因此小溪B的流向是自東北流向西南。(3)沿A和C兩條登山路線,比較省力的是A,該路線等高線稀疏,坡度緩。23. 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是在地球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下列屬于內力作用的有 。①地殼運動 ②巖漿活動 ③地震 ④搬運作用⑤火山噴發 ⑥堆積作用【答案】①②③⑤【知識點】地殼變動的證明;地形變化的原因【解析】【分析】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是在地球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內力作用的能量是來自地球內部、促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物質成分、構造、表面形態發生變化的各種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來自地球自轉產生的旋轉能和放射性元素蛻變產生的熱能。【解答】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地震、火山噴發等,內力作用的結果,使地球表面變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故答案為:①②③⑤。三、實驗探究題(每空2分,共16分)24.(2024七下·余姚期末)小杰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做了一個小實驗,請你與他一同完成實驗。取長、寬、高分別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鐵塊和土壤,往鐵塊燒杯中共加350毫升的水,往土壤燒杯中共加450毫升的水。請回答:(1)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大約為 。(2)土壤空氣對于植物的作用是 。【答案】20%;給根提供足夠的空氣(氧氣)進行呼吸。【知識點】土壤的結構和類型【解析】【分析】探究實驗方法步驟: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解答】(1)鐵塊和土壤的長、寬、高分別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它們的體積=10厘米×10厘米×5厘米=500厘米3,放入土壤的大燒杯中比放入同樣體積鐵塊的大燒杯中多加入的水為:450毫升﹣350毫升=100毫升,500厘米3合500毫升,壤中空氣體積分數大約為=;(2)土壤的縫隙中存在空氣,給根提供足夠的空氣(氧氣)進行呼吸,促進根的生長。25.(2024八下·余杭期末)根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和無機鹽是通過莖來運輸的,小科同學設計了實驗來探究莖運輸水和無機鹽的部位。步驟一:他選取如圖甲所示的粗細相似、葉片數量相同的同種木本植物枝條3根,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形狀相似、面積相近的斜面。步驟二:將枝條按要求處理好后,再將它們插入一瓶盛有一定量紅墨水的燒杯中固定(如圖乙),置于 ?_____________環境中,一段時間后取出枝條,用刀片橫切枝條中上部,用放大鏡觀察橫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將實驗現象記錄在表格中。枝條組別 實驗現象A.自然狀態的帶葉枝條(不作處理)B.剝去下半部分樹皮的帶葉枝條C.除去下半部分木質部和髓的帶葉枝條,只留下樹皮(1)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其目的是 。(2)為了縮短實驗時間,步驟二中“?”處可填 。(3)得出結論后,小科認為切剝法處理枝條過程中容易受傷,可采用石蠟密封切面法處理枝條,應如何處理B、C組的枝條? 。【答案】(1)增大吸收水和無機鹽的面積(2)光照(3)B組枝條:用石蠟封堵樹皮(韌皮部)部位;C組枝條:用石蠟封堵木質部和髓【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解析】【分析】(1)接觸面積越大,則植物吸收水和無機鹽的速度越大;(2) 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有光照、溫度、濕度、空氣流動狀況等;(3)去掉枝條的哪個部分,就用石蠟封堵哪個位置。【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斜面比水平面表面積大,則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可以增加吸收水和無機鹽的表面積。(2)要縮短實驗時間,就要加快植物的蒸騰作用,因此可以將實驗對象放置在有光、通風、干燥和高溫環境中。(3)B枝條剝去了下半部分樹皮,目的是去掉韌皮部,可用石蠟封堵樹皮(韌皮部)部位代替;C枝條除去下半部分木質部和髓,只保留韌皮部,可用石蠟封堵木質部和髓。(1)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斜面比水平面表面積大,這樣可以增加吸收水和無機鹽的表面積,使實驗現象更明顯。(2)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有光照、溫度、濕度、空氣流動狀況等;要縮短實驗時間,就要加快植物的蒸騰作用,因此可以將實驗對象放置在有光、通風、干燥和高溫環境中。(3)B枝條剝去了下半部分樹皮,目的是去掉韌皮部,可用石蠟封堵樹皮(韌皮部)部位代替;C枝條除去下半部分木質部和髓,只保留韌皮部,可用石蠟封堵木質部和髓。26.(2024七下·鎮海區開學考)目前枯枝落葉成為城市的常見垃圾。小科同學設計了一個關于落葉分解的實驗。他選用懸鈴木落葉為實驗樣本,將落葉剪成3厘米×3厘米大小,均勻分裝在四個編號為1、2、3、4的2.5升無蓋的可樂瓶中。實驗所用的土壤都是校園綠化用土,實驗過程中保持10~15 ℃的溫度,每隔10天往1~3號瓶中各加水100毫升。2個月后將瓶中樣本倒出,揀出所有直徑大于0.5厘米的枯葉,洗凈陰干后稱重,結果見下表:編號 樣本內容物 2個月后落葉稱重(克) 落葉外觀1 1500克土壤+80克落葉+300克鴿糞 21.5 大部分黑色,葉片薄,易碎2 1500克土壤+80克落葉+300克豆渣 27.2 大部分黑色,葉片薄,易碎3 1500克土壤+80克落葉 41.2 大部分枯黃色,有一定韌性4 80克落葉 63.8 枯黃色,堅韌(1)根據實驗結果, 號瓶分解落葉的速度最快。(2)你認為鴿糞、豆渣在實驗中起什么作用?請用所學的科學知識予以解釋 。(3)請你簡單分析4號瓶落葉質量減少的原因是 。【答案】(1)1(2)鴿糞、豆渣在實驗中起到實驗作用(3)落葉自身的水分散失【知識點】土壤的結構和類型【解析】【分析】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是指組成生物體的 C、H、O、N、P、S 等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回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機物會被分解為無機物,重新參與物質循環。落葉中的有機物是生態系統物質循環中的一部分,在自然環境中會逐漸被分解。本題就是通過模擬自然環境來觀察落葉分解這一物質循環過程的一部分。【解答】(1)從兩個月后落葉稱重來看,第1號瓶重量最輕,說明被分解的有機物最多。(2)為這個實驗方案的目的是研究細菌和真菌對植物遺體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設置對照實驗時,要控制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條件。即除了有鴿糞和豆渣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應該相同,因此1、2兩組用相同的樹葉和相同的土壤。1號瓶子的落葉分解的快,2號瓶子的落葉分解的較慢,說明鴿糞里面營養物質豐富,腐生的細菌和真菌較多;所以鴿糞、豆渣在實驗中起到實驗作用。(3)呼吸作用指的是細胞內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能量的過程;4號瓶子落葉減重較少,因為瓶子內無細菌,不能分解樹葉內的有機物,落葉減輕主要是因為自身水分散失的原因。(1)從兩個月后落葉稱重來看,第1號瓶重量最輕,說明被分解的有機物最多。(2)為這個實驗方案的目的是研究細菌和真菌對植物遺體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設置對照實驗時,要控制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條件。即除了有鴿糞和豆渣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應該相同,因此1、2兩組用相同的樹葉和相同的土壤。1號瓶子的落葉分解的快,2號瓶子的落葉分解的較慢,說明鴿糞里面營養物質豐富,腐生的細菌和真菌較多;所以鴿糞、豆渣在實驗中起到實驗作用。(3)呼吸作用指的是細胞內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能量的過程;4號瓶子落葉減重較少,因為瓶子內無細菌,不能分解樹葉內的有機物,落葉減輕主要是因為自身水分散失的原因。四、綜合題(每空2分,共40分)27.(2024七下·鎮海區開學考)為了測定土壤中不同顆粒所占的比例,小明同學在校園中采集了土壤的樣品。經測定,其土壤成分的比例如下:空氣水粉砂粒砂粒黏粒有機物25%25%15%17%16%2%(1)該土壤樣品的類型為 。(2)該地的土壤通氣性能 (填“較好”或“較差”),透水性能 (填“較好”或 “較差”),對植物生長 (填“有利”或“不利”)。【答案】(1)壤土類土壤(2)較好;較好;有利【知識點】土壤的結構和類型【解析】【分析】土壤可以分為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種類型。【解答】(1)按土壤質地,土壤一般分為三大類: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類。砂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多,顆粒粗糙,滲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氣性能好。黏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少,顆粒細膩,滲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氣性能差。壤土的性質:含沙量一般,顆粒一般,滲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風性能一般。根據表格中土壤成分的比例可知,該土壤樣品的類型是壤土類土壤。(2)根據表格可知,該土壤粉砂粒、砂粒較多,因此其通氣性能較好,透水性能較好,有利于植物的生長。(1)按土壤質地,土壤一般分為三大類: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類。砂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多,顆粒粗糙,滲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氣性能好。黏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少,顆粒細膩,滲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氣性能差。壤土的性質:含沙量一般,顆粒一般,滲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風性能一般。根據表格中土壤成分的比例可知,該土壤樣品的類型是壤土類土壤。(2)根據表格可知,該土壤粉砂粒、砂粒較多,因此其通氣性能較好,透水性能較好,有利于植物的生長。28.(2024八下·余杭期末)谷雨時節,萬物復蘇,我市某校新建的“耕讀園”勞動實踐基地正式揭牌,師生們共同種下了第一茬蔬菜和水果,包括玉米、辣椒、梨樹等。玉米適宜在較干燥的旱地上生長,如果種植在水分比例過大的土壤中,會使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爛,從而導致“霉根”。(1)在下列三種類型的土壤中種植玉米,最有可能導致“霉根”的是 。(2)為使玉米莖稈健壯,不易倒伏,應多施加含有 元素的肥料。【答案】(1)C(2)鉀【知識點】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土壤的結構和類型【解析】【分析】(1)含水量越大的土地,越容易霉根;(2)鉀肥的作用是促使作物生長健壯,莖稈粗硬,增強病蟲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解答】(1)圖示所示的三種土壤中,C的含水量最多,含空氣最少、透氣性最差,用這種土壤種植玉米最有可能導致“霉根”。故選C。(2)為使玉米莖稈健壯,不易倒伏,應多施含有鉀元素的肥料。(1)含水量多、透氣性差的土壤最有可能導致“霉根”;圖示所示的三種土壤中,C的含水量最多,含空氣最少、透氣性最差,用這種土壤種植玉米最有可能導致“霉根”。故選C。(2)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必須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無機鹽是含氮、含磷、含鉀的無機鹽。其中鉀肥的作用是促使作物生長健壯,莖稈粗硬,增強病蟲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促進糖分和淀粉的生成。因此,為使玉米莖稈健壯,不易倒伏,應多施含有鉀元素的肥料。29.以下是研究木質莖結構和功能的兩個活動。(1)將新鮮帶葉枝條插入稀釋后的紅墨水中,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環境中,10分鐘后取出,橫切枝條的中上部,放大觀察,如圖甲所示。橫切面變紅的部位是 (填序號)。(2)將盆栽木本植物一枝條中部的樹皮環剝,一兩個月后,切口上方的樹皮膨大形成枝瘤,如圖乙。這一現象表明有機物在莖中的運輸方向是 。【答案】(1)B(2)自上而下【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木質莖的結構由外向內依次為樹皮(包括表皮和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和髓。表皮起保護作用。韌皮部包括篩管(運輸有機物)和韌皮纖維(有韌性)。木質部包括導管(運輸水和無機鹽)和木纖維(堅硬)。觀圖可知:A是樹皮,B是木質部,C是髓。【解答】(1)將新鮮帶葉枝條插入稀釋后的紅墨水,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環境中,10分鐘后取出,橫切枝條的中上部,放大觀察,橫切面變紅的部位是題圖甲中B木質部。(2)將木本植物一枝條的中部樹皮環剝,莖的韌皮部被割斷,韌皮部內有向下運輸有機物的篩管,如果韌皮部被割斷,向下運輸的有機物就會聚集于傷口的上方,由于此處營養豐富,所以細胞分裂和生長加快,就形成瘤狀物。所以一兩個月后,在切口的上方會形成枝瘤,這個現象說明有機物通過篩管自上而下運輸。30.小金同學做了如下實驗:在甲、乙兩個大小相同的燒杯中各加入等量的藍墨水和紅墨水,將芹菜的葉柄從基部沿中間切開,分別插入兩個燒杯中,如圖所示。一段時間后他發現左側的葉片顯現出藍色,右側的葉片顯現出紅色,請分析回答。(1)在Y處將葉柄橫切,觀察橫切面上有許多紅點,這些紅點出現的部位就是導管的位置,說明導管的作用是 。(2)芹菜的葉柄越靠近上部顏色就越 (填“深”或“淺”),若在X處將葉柄橫切,則切面上看到的現象是 (填序號)。A.左邊藍點多紅點少,右邊紅點多藍點少B.周圍的一側是藍點,中間是紅點C.藍點和紅點混合,均勻分布D.左邊是藍點,右邊是紅點【答案】(1)運輸水分和無機鹽(2)淺;D【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木質莖的結構組成部分:表皮:細胞排列緊密,細胞間隙比較小,起支持作用。韌皮部:在莖的橫切面上呈環狀排列,其中含有韌皮纖維和疏導有機物的篩管。形成層:呈環狀排列,細胞扁平,能不斷進行細胞分裂,產生子細胞。子細胞能吸收營養物質,從而不斷長大,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使莖加粗。水稻、小麥、竹類等植物沒有形成層,因此,它們的莖不能加粗生長。木質部包括導管(運輸水和無機鹽)和木纖維(堅硬)。髓:細胞壁比較薄,常有貯藏營養物質的功能。【解答】(1)導管的功能是把從根部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自下而上運輸到葉。(2)由題圖可知,越靠近上部顏色越淺;通過實驗可知,同側葉柄里的導管,向同側的葉片運輸水分和無機鹽,故橫切面上看到的現象是左邊是藍點,右邊是紅點。故答案為:(1) 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2)淺;D31.(2023七上·蘭溪期末)讀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完成下列問題。(1)圖中字母C所代表的地形名稱是 。(2)A山頂與B山頂的相對高度是 米。(3)若A山頂和B山頂的圖上距離約為2厘米,則其實際距離約為 米。(4)圖中最有可能遭受泥石流威脅的是字母 所處的位置。【答案】(1)峭壁或陡崖(2)68(3)4000(4)F【知識點】地形圖【解析】【分析】(1)等高線的數值可以表示海拔和地勢起伏的狀況。從等高線的疏密狀況,可以判斷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等高線稀疏,坡度較緩。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線的形態也不一樣。(2)山頂: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增高。鞍部:位于兩山頂之間的部位,行為形似馬鞍,所以叫鞍部。峭壁:陡崖,等高線重疊的地方。山脊: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等高線密集的是陡坡,等高線舒緩的是緩坡。山谷: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易形成河流。(3)泥石流是指在山區因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發的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有:①山區(特別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匯集,水流的流速較大,沖刷力強;②山坡或溝谷表層堆積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塊等),容易被水流沖刷;③有暴雨或持續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解答】(1)等高線重疊的地方代表陡崖或峭壁。(2)A地海拔578米,B地海拔510米,兩地相對高度為578米-510米=68米。(3)比例尺表示圖上1厘米,實際距離2千米,所以圖上2厘米,實際距離4000米。(4)F地等高線向海拔高出凸出,是山谷,所以最有可能遭受泥石流威脅。32.(2024八下·越城月考)如圖甲是植物根尖結構示意圖,請據圖回答。(1)圖甲中標號②所示部位叫 ,顯示細胞伸長最快的部位是標號 所示的部分。(2)圖乙是“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路徑”圖解,其中A所示的是 (填結構名稱),B 的主要功能是 ,(3)圖乙中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中運輸的基本路徑是 (選填序號)。A.葉中篩管→莖中篩管→根中篩管 B.根中篩管→莖中篩管→葉中篩管C.根中導管→莖中導管→葉中導管 D.葉中等管→莖中導管→根中導管【答案】分生區;③;根毛區;運輸水分與無機鹽;C【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解析】【分析】1、根尖是指從根的頂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結構從頂端依次是①根冠、②分生區、③伸長區、④成熟區。2、植物的根毛:成熟區的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根毛數量眾多,大大增加了根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有利于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3、植物的導管和篩管:導管:存在于植物的木質部,由許多長形、管狀的細胞組成,上下細胞間的細胞壁已經消失,形成了一根中空的管道,主要功能是運輸水分和無機鹽,運輸方向是自下而上。篩管:存在于植物的韌皮部,由活細胞組成,細胞上下連接的橫壁上有許多小孔,叫做篩孔,主要功能是運輸有機物,運輸方向是自上而下。4、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路徑:植物通過根毛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然后進入根中的導管,再通過莖中的導管運輸到葉、花、果實等器官,即運輸路徑為根中導管→莖中導管→葉中導管。【解答】(1)②分生區被根冠包圍著,屬于分生組織,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能夠不斷分裂產生新細胞。③伸長區在分生區上部,細胞逐漸停止分裂,開始迅速伸長,是根伸長最快的地方。(2)成熟區也叫根毛區,在伸長區的上部,細胞停止伸長,并且開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圖乙是“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路徑”圖解,其中A所示的是根毛區。B是導管,主要功能是運輸水分與無機鹽。(3)導管是植物體內把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由下而上輸送到植株身體各處的管狀結構。導管是為一串管狀死細胞所組成,只有細胞壁的細胞構成的,而且上下兩個細胞是貫通的;當根毛細胞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通過一定方式進入根部的導管,然后植物就通過根、莖、葉中的導管把水分和無機鹽運輸到植物體的全身,即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中運輸的基本路徑是:根中導管→莖中導管→葉中導管。故答案為:C。1 / 1初中科學新浙教版七年級下冊第4章 我們生活的大地 單元測試卷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48分)1.(2021七下·鄞州期末)下列能有效保護土壤的措施是( )A.城市的發展盡量少占用農田B.植樹造林,退耕還林C.嚴格控制、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D.以上說法都對2.農諺說:“有收無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植物生長所需的水分主要是根吸收來的B.植物生長所需量最多的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C.植物吸收的水分是通過莖內的導管運輸到各個部位的D.植物吸收的水分在開花結果時期主要用于光合作用3.(2024七下·寧海期末)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到土壤變黑有焦味,且質量減小。則說明土壤中含有( )A.空氣 B.水 C.無機鹽 D.有機物4.(2024七下·鎮海區期中)小蛟同學利用如圖所示的三個裝置探究土壤保水性。a中砂粒體積是b位中的一半,c中黏粒體積和b中砂粒體積相同,在三個裝置中分別倒入半杯水,在相同的時間內滲出的水量如圖所示(三個錐形瓶完全一樣)。若圖中所示的滲水量有一個是錯誤的,那么最有可能錯誤的是( )A.a裝置 B.b裝置C.c裝置 D.三個裝置都沒有錯5. 圖中的甲位于( )A.東半球北半球 B.東半球、南半球C.西半球、北半球 D.西半球、南半球6.(2024八下·越城月考)在如圖實驗中,可以證明植物根吸水主要在根尖的是( )A.B.C.D.7.(2024八下·余杭期末)下列各圖是小杭設計的三個相鄰的植物細胞模型,若各細胞中細胞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大小關系為,箭頭表示水分滲透方向,則模型正確的是( )A. B.C. D.8.在“探究植物生長需要的無機鹽”的活動中,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除對照組外,其他三組都要缺乏某一元素B.操作時要洗凈有關器皿C.配制營養液時所需的水一定要用蒸餾水D.用自來水清洗根部的附著物9.某同學將兩株健壯程度相近的玉米幼苗分別放入試管中,標記為甲、乙,甲中加入一定量濃鹽水,乙中加入等量清水。一段時間后觀察玉米幼苗的長勢及根毛細胞的狀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圖中①表示甲試管中玉米的根毛細胞B.甲試管中玉米會出現萎蔫現象C.乙試管中玉米根部細胞能夠吸水D.甲試管中玉米根毛細胞液濃度小于細胞周圍溶液濃度10.如圖為木本植物莖的結構模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①B.木質莖能加粗生長的主要原因是有結構②C.③中較大型的細胞是篩管D.④是有貯藏營養物質功能的木質部11.木本植物的莖由外向內的結構排列順序是( )A.樹皮、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髓B.樹皮、木質部、形成層、韌皮部、髓C.樹皮、木質部、形成層、髓D.樹皮、木質部、髓、形成層12.如圖為果樹上的一段枝條,枝條上有甲、乙兩個大小相同的幼果,在長有乙果實的枝條上、下端,各環剝一圈,過一段時間,請分析兩個果實的生長狀況( )A.甲果實能繼續生長,乙果實不能繼續生長B.甲、乙果實都能繼續生長C.甲果實不能繼續生長,乙果實能繼續生長D.甲、乙果實都不能繼續生長13.某校學習小組在野外考察時,繪制出如圖的樹樁年輪特征示意圖。根據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靠乙一側氣溫高,生長快B.靠乙一側降水少,生長快C.靠乙一側為樹干向陽面,生長快D.靠甲一側光照強于靠乙一側14.(2025七上·上虞期末)如圖是一幅經緯網地圖,請據圖判斷,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①位于②的西北方向B.②位于西半球、北半球C.本圖中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判斷方向D.在地球儀上①和②點所在的緯線長度相等15.(2020七上·諸暨期末)自然條件是形成泥石流的一個方面,在如圖所示的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從地形要素看,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發生泥石流災害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16.有關內、外力作用敘述正確的是( )A.珠江三角洲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結果B.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是內力作用形成的,因為內力作用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C.內力作用使高山削低、低地填平,外力作用使地表高低不平D.于旱地區的外力因素主要是冰川,濕潤地區的外力因素主要是流水二、填空題(每空2分,共36分)17.請分析圖示漫畫,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畫面1中根的表述說明它具有 的功能,完成該功能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2)神氣的葉表達了自己能為其他器官提供有機物,發揮此作用所需的原料是 。(3)莖“罷工”使葉干渴、萎蔫,這是莖中的 停止工作引起的;正常狀態下,如果沒有葉的蒸騰作用提供動力,莖也難以完成該工作。(4)莖“罷工”使根饑餓難耐,說明莖有輸導 的作用。18.(2023七上·義烏月考)讀圖,完成下列各題:(1)山頂D位于山頂C的 方向(2)地形部位名稱是:E 。19.(華師大版科學七年級下冊同步課時練習:4.1 土壤的組成和性狀)根據表中土壤顆粒的分類情況,回答問題。名稱 直徑(mm)砂粒 0.05~1.00粉粒 0.001~0.05黏粒 <0.001(1)從池塘底部清理出的淤泥,黏粒含量多,保水性能 (填“好”或“差”)。(2)如圖所示,“桃蛋”是一種多肉植物,它喜歡溫暖、干燥、光照充足的環境;它耐旱性強,適于生長在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的土壤中。則種植“桃蛋”的土壤中應含有較多的 (填“砂粒”“粉粒”或“黏粒”)。(3)根據礦物質顆粒、空氣、水和腐殖質等的組成比例不同,土壤可以分為砂土、黏土、壤土三種土壤類型。其中適合大部分植物生長的土壤類型是 。20.(2024八下·吳興期末)草莓容易種植,植株小巧,生長面積不大,非常適合小面積種植,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在陽臺上自己種植草莓。(1)草莓適合生長在通氣.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強的土壤中。下列按體積分數構建的土壤組成模型中,適合草莓生長土壤要求的是____A. B.C. D.(2)某同學想要讓草莓植株生長更快,在給幼苗施肥的過程中一株草莓施肥過多,結果這株草莓萎蔫死亡了,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草莓根毛細胞液溶質的質量分數 (填“大于”、“等于”、“小于”)土壤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21.(2024八下·余杭期末)植物生長需要大量的水分,圖一是植物吸收、運輸和散失水分的示意圖。請結合圖二和圖三,回答下列問題:(1)圖二是根尖各區在顯微鏡下的細胞結構,圖一的過程1主要由圖二的 (填字母)細胞來完成。(2)圖三甲/乙分別是植物的篩管和導管,圖一的過程2由圖三中的 (填“甲”或“乙”)結構來完成物質運輸。22.(2024七上·衢州期末)元旦期間,某校組織部分學生前往市內研學基地開展研學游活動,右圖為該區域等高線地形圖。(1)該研學基地有一處地形要特別小心,可能是圖中的 處;(2)小溪B的流向是 ;(3)沿A和C兩條登山路線,比較省力的是 。23. 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是在地球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下列屬于內力作用的有 。①地殼運動 ②巖漿活動 ③地震 ④搬運作用⑤火山噴發 ⑥堆積作用三、實驗探究題(每空2分,共16分)24.(2024七下·余姚期末)小杰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做了一個小實驗,請你與他一同完成實驗。取長、寬、高分別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鐵塊和土壤,往鐵塊燒杯中共加350毫升的水,往土壤燒杯中共加450毫升的水。請回答:(1)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大約為 。(2)土壤空氣對于植物的作用是 。25.(2024八下·余杭期末)根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和無機鹽是通過莖來運輸的,小科同學設計了實驗來探究莖運輸水和無機鹽的部位。步驟一:他選取如圖甲所示的粗細相似、葉片數量相同的同種木本植物枝條3根,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形狀相似、面積相近的斜面。步驟二:將枝條按要求處理好后,再將它們插入一瓶盛有一定量紅墨水的燒杯中固定(如圖乙),置于 ?_____________環境中,一段時間后取出枝條,用刀片橫切枝條中上部,用放大鏡觀察橫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將實驗現象記錄在表格中。枝條組別 實驗現象A.自然狀態的帶葉枝條(不作處理)B.剝去下半部分樹皮的帶葉枝條C.除去下半部分木質部和髓的帶葉枝條,只留下樹皮(1)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其目的是 。(2)為了縮短實驗時間,步驟二中“?”處可填 。(3)得出結論后,小科認為切剝法處理枝條過程中容易受傷,可采用石蠟密封切面法處理枝條,應如何處理B、C組的枝條? 。26.(2024七下·鎮海區開學考)目前枯枝落葉成為城市的常見垃圾。小科同學設計了一個關于落葉分解的實驗。他選用懸鈴木落葉為實驗樣本,將落葉剪成3厘米×3厘米大小,均勻分裝在四個編號為1、2、3、4的2.5升無蓋的可樂瓶中。實驗所用的土壤都是校園綠化用土,實驗過程中保持10~15 ℃的溫度,每隔10天往1~3號瓶中各加水100毫升。2個月后將瓶中樣本倒出,揀出所有直徑大于0.5厘米的枯葉,洗凈陰干后稱重,結果見下表:編號 樣本內容物 2個月后落葉稱重(克) 落葉外觀1 1500克土壤+80克落葉+300克鴿糞 21.5 大部分黑色,葉片薄,易碎2 1500克土壤+80克落葉+300克豆渣 27.2 大部分黑色,葉片薄,易碎3 1500克土壤+80克落葉 41.2 大部分枯黃色,有一定韌性4 80克落葉 63.8 枯黃色,堅韌(1)根據實驗結果, 號瓶分解落葉的速度最快。(2)你認為鴿糞、豆渣在實驗中起什么作用?請用所學的科學知識予以解釋 。(3)請你簡單分析4號瓶落葉質量減少的原因是 。四、綜合題(每空2分,共40分)27.(2024七下·鎮海區開學考)為了測定土壤中不同顆粒所占的比例,小明同學在校園中采集了土壤的樣品。經測定,其土壤成分的比例如下:空氣水粉砂粒砂粒黏粒有機物25%25%15%17%16%2%(1)該土壤樣品的類型為 。(2)該地的土壤通氣性能 (填“較好”或“較差”),透水性能 (填“較好”或 “較差”),對植物生長 (填“有利”或“不利”)。28.(2024八下·余杭期末)谷雨時節,萬物復蘇,我市某校新建的“耕讀園”勞動實踐基地正式揭牌,師生們共同種下了第一茬蔬菜和水果,包括玉米、辣椒、梨樹等。玉米適宜在較干燥的旱地上生長,如果種植在水分比例過大的土壤中,會使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爛,從而導致“霉根”。(1)在下列三種類型的土壤中種植玉米,最有可能導致“霉根”的是 。(2)為使玉米莖稈健壯,不易倒伏,應多施加含有 元素的肥料。29.以下是研究木質莖結構和功能的兩個活動。(1)將新鮮帶葉枝條插入稀釋后的紅墨水中,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環境中,10分鐘后取出,橫切枝條的中上部,放大觀察,如圖甲所示。橫切面變紅的部位是 (填序號)。(2)將盆栽木本植物一枝條中部的樹皮環剝,一兩個月后,切口上方的樹皮膨大形成枝瘤,如圖乙。這一現象表明有機物在莖中的運輸方向是 。30.小金同學做了如下實驗:在甲、乙兩個大小相同的燒杯中各加入等量的藍墨水和紅墨水,將芹菜的葉柄從基部沿中間切開,分別插入兩個燒杯中,如圖所示。一段時間后他發現左側的葉片顯現出藍色,右側的葉片顯現出紅色,請分析回答。(1)在Y處將葉柄橫切,觀察橫切面上有許多紅點,這些紅點出現的部位就是導管的位置,說明導管的作用是 。(2)芹菜的葉柄越靠近上部顏色就越 (填“深”或“淺”),若在X處將葉柄橫切,則切面上看到的現象是 (填序號)。A.左邊藍點多紅點少,右邊紅點多藍點少B.周圍的一側是藍點,中間是紅點C.藍點和紅點混合,均勻分布D.左邊是藍點,右邊是紅點31.(2023七上·蘭溪期末)讀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完成下列問題。(1)圖中字母C所代表的地形名稱是 。(2)A山頂與B山頂的相對高度是 米。(3)若A山頂和B山頂的圖上距離約為2厘米,則其實際距離約為 米。(4)圖中最有可能遭受泥石流威脅的是字母 所處的位置。32.(2024八下·越城月考)如圖甲是植物根尖結構示意圖,請據圖回答。(1)圖甲中標號②所示部位叫 ,顯示細胞伸長最快的部位是標號 所示的部分。(2)圖乙是“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路徑”圖解,其中A所示的是 (填結構名稱),B 的主要功能是 ,(3)圖乙中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中運輸的基本路徑是 (選填序號)。A.葉中篩管→莖中篩管→根中篩管 B.根中篩管→莖中篩管→葉中篩管C.根中導管→莖中導管→葉中導管 D.葉中等管→莖中導管→根中導管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土壤的污染與保護【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保護土壤的措施相關知識。【解答】城市的發展盡量少占用農田,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嚴格控制、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等都是保護土壤的措施,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2.【答案】D【知識點】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解析】【分析】植物生長所需的水分主要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植物根系中的根毛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積,這有助于增加吸水能力。植物通過滲透作用和主動吸收的方式,將水分從土壤中吸入植物細胞內,并通過細胞壁和細胞間隙中的細胞膜,沿著植物的導管系統,主要是木質部,向上運輸到葉片。此外,植物通過氣孔開放釋放水分中的蒸汽,這個過程稱為蒸騰作用,它有助于植物保持水分平衡,并促進水分從根部向上運輸。【解答】 A 、植物生長所需的水分主要是通過根部的成熟區吸收來的, A 正確;B 、導管具有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作用,所以植物吸收的水分是通過莖內的導管運輸到金身各處, B 正確;C 、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果樹開花結果時增加施肥量,為其提供無機鹽, C 正確;D 、植物需要量最大的石機鹽是含氮、含磷、含鉀的無機鹽, D 錯誤。故選: D .3.【答案】D【知識點】土壤的結構和類型【解析】【分析】有機物在加熱過程中會發生分解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水蒸氣等物質,同時也會產生焦味和質量減小的現象。【解答】如果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到土壤變黑有焦味,且質量減小,就可以推斷出土壤中含有機物,故D正確,而A、B、C錯誤。故選D。4.【答案】C【知識點】土壤的結構和類型【解析】【分析】黏土地和沙地同樣都濕潤,但是沙地的通氣性肯定比土地的通氣性要好很多(沙質比土質更疏松)。【解答】砂粒空隙越大,通氣性和透水性越強,但保水性越差。黏粒空隙小,通氣性能和透水性能差,因此在三個裝置中分別倒入半杯水,在相同的時間內,c裝置的滲出水量應最少。故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5.【答案】C【知識點】地形圖【解析】【分析】 東西經度的判定方法為:經度度數向東變大為東經,經度度數向西變大為西經;南北緯度的判定:緯度度數向北變大為北緯,緯度度數向南變大為南緯。劃分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和160°E兩條經線組成的經線圈。20°W經線以東是東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經線以東是西半球,以西是東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據圖中信息解答。【解答】 甲 為東經170°,位于西半球。北緯20°,位于北半球。故答案為:C。6.【答案】B【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解析】【分析】1、植物根的吸水部位:植物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根尖包括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其中成熟區生有大量根毛,增大了根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是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區域。2、對照實驗:概念: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變量控制:對照實驗要遵循單一變量原則,即只能有一個變量不同,其他條件均應保持一致,這樣才能準確判斷出該變量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在探究植物根吸水主要在根尖的實驗中,有無根尖是唯一變量,通過設置有根尖和無根尖的對照實驗,來觀察和分析根尖對植物根吸水的作用。【解答】選項B中一組去根前端(即去除根尖),一組保留根,形成對照,能說明植物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在根尖。故答案為:B7.【答案】A【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解析】【分析】溶液中的溶質或氣體可發生自由擴散,溶液中的溶劑發生滲透作用;滲透作用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細胞間水分流動的方式是滲透作用,動力是濃度差。【解答】水的運輸方式是自由擴散,水從水濃度高的地方向水濃度低的地方運輸,而水的濃度越高,則溶液中溶質的濃度就越低,所以綜合分析,水運輸的方向就是溶液中溶質的濃度越高,水分運輸的就越多。由于a細胞液濃度>b細胞液濃度,所以水運輸的方向b→a;由于b細胞液濃度>c細胞液濃度,所以水運輸的方向c→b;由于a細胞液濃度>c細胞液濃 度,所以水運輸的方向c→a,可見A正確。故答案為:A。8.【答案】D【知識點】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解析】【分析】無土栽培中用人工配制的培養液,供給植物礦物營養的需要。所以植物營養液是根據植物生長發育過程需要無機鹽的種類與多少類配制的。由于植物對養分的要求因種類和生長發育的階段而異,所以配方也要相應地改變,培養同一種植物,在它的一生中也要不斷地修改培養液的配方。 已達到植物的需求,所以無土栽培的產量都比土壤栽培的高。【解答】A.對照實驗的要求是變量唯一,本實驗的變量是無機鹽,因此除對照組外,其他三組一定要缺乏某一種元素,故A正確,但不符合題意;B.為了保證實驗的準確性,操作中要洗凈有關器皿,故B正確,但不符合題意;C.為了保證變量唯一,其他條件都要相同,因此配制中所需要的水一定要用蒸餾水,故C正確,但不符合題意;D.自來水中含有一些無機鹽,不能保證變量唯一,因此不能用自來水清洗根部的附著物,故D錯誤,但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9.【答案】A【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解析】【分析】根毛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條件:當土壤溶液的濃度高于細 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失水;當土壤溶液的濃度低于細胞液的濃度時,植物細胞吸水。【解答】A.①表示根毛細胞吸水,②表示根毛細胞失水,所以題圖中①表示乙試管中玉米的根毛細胞,②表示甲試管中玉米的根毛細胞,A錯誤。BD.甲試管中加入一定量濃鹽水,導致甲試管中玉米根毛細胞液濃度小于細胞周圍溶液濃度,植物細胞失水,甲試管中玉米會出現萎蔫現象,B、D正確。C.乙試管中加入等量清水,玉米根毛細胞液濃度大于細胞周圍溶液濃度,乙試管中玉米根部細胞能夠吸水,C正確。故答案為:A。10.【答案】B【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解析】【分析】圖中:①韌皮部,②形成層,③木質部,④髓。木本植物莖的結構:樹皮,靠近樹皮的外側,具有保護作用,內層為韌皮部里面有篩管可以運輸有機物。形成層,細胞具有分裂能力,向外分裂產生韌皮部,向內分裂產生木質部。木質部,內有導管可以運輸水分和無機鹽,里面有木纖維,對莖有很強的支持作用。髓,由薄壁細胞組成,具有儲存營養的作用。【解答】A、運輸水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③木質部中的導管,不符合題意;B、②形成層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向內分裂形成木質部,向外分裂形成韌皮部,使莖不斷的加粗,符合題意;C、篩管位于①韌皮部內,③木質部中較大型的細胞是導管,不符合題意;D、④是有貯藏營養物質功能的髓,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11.【答案】A【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解析】【分析】木質莖的結構:【解答】 木質莖的結構由外向內依次為樹皮(包括表皮和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和髓。其中維管束由韌皮部、形成層和木質部組成,形成層是位于木質部和韌皮部之間的一種分生組織,形成層細胞能不斷地側向分裂增生,其中,大部分細胞向內形成木質部,少量細胞向外形成韌皮部,從而使樹干不斷地生長加粗。故答案為:A。12.【答案】A【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篩管是植物韌皮部(樹皮內側)內輸導有機養料的管道。由許多管狀活細胞上下連接而成。相鄰兩細胞的橫壁的有許多小孔,稱為“篩孔”。【解答】篩管沒有細胞核,但篩管是活細胞,葉片進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通過篩管自上而下運輸到其它器官如果實。導管是由一種死亡了的,只有細胞壁的細胞構成的,而且上下兩個細胞是貫通的。它位于維管束的木質部內,它的功能是把從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全身各器官,運輸方向運輸方向自下而上的。葉進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能向下運輸到甲果實,導管把從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果實,因此甲果實能得到有機養料和水生長良好。樹皮被剝,有機物的運輸通道篩管被割斷,葉制造的有機物不能運輸到乙果實,因此乙果實不能得到有機養料停止生長故答案為:A。13.【答案】C【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解析】【分析】在野外辨別方向的方法很多。如用指南針定方向;利用北極星定方向;根據太陽的東升西落定方向,積極觀察周圍的地形以及身邊的植物來判斷正確位置等。【解答】觀察樹樁的年輪圖示:乙側的年輪間隔大于甲側,說明乙側是樹干的向陽面,生長速度快于甲側。故ABD錯誤,C正確。故答案為:C。14.【答案】D【知識點】經緯網;常見地圖與地圖符號、注記、方向【解析】【分析】赤道是南北半球和南北緯的分界線,0°經線是東西經的分界線,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西經20°和東經160°經線。【解答】C、圖中有經緯網,用經緯網判斷方向,故C錯誤;A、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①位于②的東北方向,故A錯誤;B、②的位置是170°E,10°S,故②位于160°E~180°~20°W之間的西半球,位于赤道以南的南半球,故B錯誤;D、在地球儀上,緯線長度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①②兩地的南北緯的度數相同,即距離赤道(0°緯線)相同,即在地球儀上①和②點所在的緯線長度相等,故D正確。故答案為:D。15.【答案】B【知識點】泥石流的形成;地形圖【解析】【分析】用等高線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狀況的地圖。泥石流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并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解答】由圖可知,甲處等高線向低處凸出,是山脊;乙處等高線向高處凸出,是山谷;丙處等高線重疊,是峭壁;丁處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泥石流容易發生的地方是山谷,即乙;故答案為:B。16.【答案】A【知識點】地形變化的原因【解析】【分析】地球的外力作用主要有風力作用、流水沖積作用、冰川作用等,地球的內力作用主要是地殼運動、火山和地震,內力作用使地球表面變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則使地表趨于平坦。【解答】珠江三角洲的形成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結果,選項A正確。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是流水的沖刷形成的,選項B錯誤。內力作用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使高山削低,低地填平,所以選項C錯誤。干旱地區的外力因素主要是風力作用、太陽輻射等,濕潤地區的外力因素主要是流水作用,選項D錯誤。故選 A17.【答案】(1)吸收水分和無機鹽;根毛區(2)二氧化碳和水(3)導管(4)有機物【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莖的形態結構;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植物體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種器官,各部分的作用如下:根:吸收,固著和支持,輸導,合成有機物,貯藏和繁殖,分泌莖:輸導,支持,貯藏和繁殖,光合作用葉:光合作用,蒸騰作用,吸收能力花:被子植物有性繁殖種子:增殖本種植物,渡過不良生境果實:保護種子,貯藏營養,輔助種子散布【解答】(1)根位于土壤中,能夠固定植物體,吸收水分和石機鹽,根尖的結構包括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其中成熟區有根毛,是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2)葉中含有豐富的葉綠體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將水分和二氧化碳轉化為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氧氣。(3)莖中有導管,導管能夠自下而上運輸水分和無機鹽,如果沒有葉的蒸騰作用作用提供動力,莖也難以完成該工作。(4)莖中還有篩管,能夠將葉制造的有機物,運輸給其他器官。故答案為: (1) 吸收水分和無機鹽 ; 根毛區 ; (2) 二氧化碳和水 ; (3) 導管 ; (4) 有機物 。18.【答案】(1)東北(2)鞍部【知識點】地形圖【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側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側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重合的部位是陡崖。【解答】(1)圖中可根據指向標判斷方向,可以看出,山頂D是位于山頂C的東北方向。(2)由圖可知,圖中E是位于兩座山之間的過渡地帶,是鞍部地形。19.【答案】(1)好(2)砂粒(3)壤土【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土壤的結構和類型【解析】【分析】 土壤可以分為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類。砂質土性狀:砂粒含量高,顆粒粗,比表面積小,組成的粒間大孔隙數量多,故土壤通氣透水性好,土體內排水通暢,不易產生托水、內澇和上層滯水。保蓄性差。保水、持水、保肥性能弱,雨后容易造成水肥流失,水分蒸發速率快,失墑多易引起土壤干。黏質土性狀:通透性差,顆粒細微,粒間孔隙小,通氣透水不良,排水不暢,容易造成地表積水、滯水和內澇。保蓄性強,土粒細小,膠體物質含量多,土壤固相比表面積巨大,表面能高,吸附能力強。吸水、持水、保水、保肥性能好,但肥效緩慢。壤土性狀:通氣、透水、保水、保肥。壤土含大小顆粒、空隙適中、排水和涵水適中。優良的壤土含有高達50%的空隙,內含水和空氣各半,其它為適當比例的碎石、沙粒和黏土。【解答】 (1)、從池塘底部清理出的淤泥,黏粒含量多,黏粒的直徑小,保水性能差;(2)“桃蛋”是一種多肉植物,它耐旱性強,適于生長在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的土壤中。所以種植“桃蛋”的土壤含有較多的砂粒;(3)適合大部分植物生長的土壤類型是壤土類土壤;故答案為:(1)好(2)砂粒(3)壤土20.【答案】(1)A(2)小于【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解析】【分析】 含砂粒較多的稱砂壤土,黏粒較多的稱粘壤土。 壤土是植物栽培理想的土壤,適應種植多種植物。【解答】(1)草莓適宜在壤土類土壤中生長。壤土類土壤中水和空氣各占25% ,即各自占扇形圖的四分之一,礦物質顆粒和有機物約占50% ,其中有機物約占固體部分的5% ,結合模型可知A符合要求。故答案為:A。(2) 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區.植物的根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的,只有當植物根毛細胞的細胞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大于土壤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時,根才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 ,如果根毛細胞液溶質的質量分數小于土壤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植物失水死亡。21.【答案】(1)D(2)乙【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圖一中1吸收水分和無機鹽、2運輸水分和無機鹽。圖二中A分生區細胞、B伸長區細胞、C根冠細胞、D成熟區細胞。圖三中甲篩管、乙導管。【解答】(1)根尖是指從根的頂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結構從頂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成熟區的表皮細胞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成根毛,擴大了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表面積,是根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因此,圖一的過程1吸收水分和無機鹽主要由圖二的D成熟區細胞來完成;(2)圖三甲乙分別是植物的導管和篩管,導管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篩管運輸有機物。圖三中甲是篩管、乙是導管。因此,圖一的過程2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由圖三中的乙結構來完成物質運輸。22.【答案】(1)F(2)自東北流向西南(3)A【知識點】地形圖【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幾條海拔不同的等高線重合處為陡崖。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解答】(1)該研學基地有一處地形要特別小心,可能是圖中的F處,該處等高線重合,是陡崖。(2)圖中沒有指向標,按照上北向南,左西右東判別方向,因此小溪B的流向是自東北流向西南。(3)沿A和C兩條登山路線,比較省力的是A,該路線等高線稀疏,坡度緩。23.【答案】①②③⑤【知識點】地殼變動的證明;地形變化的原因【解析】【分析】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是在地球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內力作用的能量是來自地球內部、促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物質成分、構造、表面形態發生變化的各種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來自地球自轉產生的旋轉能和放射性元素蛻變產生的熱能。【解答】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地震、火山噴發等,內力作用的結果,使地球表面變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故答案為:①②③⑤。24.【答案】20%;給根提供足夠的空氣(氧氣)進行呼吸。【知識點】土壤的結構和類型【解析】【分析】探究實驗方法步驟: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解答】(1)鐵塊和土壤的長、寬、高分別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它們的體積=10厘米×10厘米×5厘米=500厘米3,放入土壤的大燒杯中比放入同樣體積鐵塊的大燒杯中多加入的水為:450毫升﹣350毫升=100毫升,500厘米3合500毫升,壤中空氣體積分數大約為=;(2)土壤的縫隙中存在空氣,給根提供足夠的空氣(氧氣)進行呼吸,促進根的生長。25.【答案】(1)增大吸收水和無機鹽的面積(2)光照(3)B組枝條:用石蠟封堵樹皮(韌皮部)部位;C組枝條:用石蠟封堵木質部和髓【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解析】【分析】(1)接觸面積越大,則植物吸收水和無機鹽的速度越大;(2) 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有光照、溫度、濕度、空氣流動狀況等;(3)去掉枝條的哪個部分,就用石蠟封堵哪個位置。【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斜面比水平面表面積大,則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可以增加吸收水和無機鹽的表面積。(2)要縮短實驗時間,就要加快植物的蒸騰作用,因此可以將實驗對象放置在有光、通風、干燥和高溫環境中。(3)B枝條剝去了下半部分樹皮,目的是去掉韌皮部,可用石蠟封堵樹皮(韌皮部)部位代替;C枝條除去下半部分木質部和髓,只保留韌皮部,可用石蠟封堵木質部和髓。(1)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斜面比水平面表面積大,這樣可以增加吸收水和無機鹽的表面積,使實驗現象更明顯。(2)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有光照、溫度、濕度、空氣流動狀況等;要縮短實驗時間,就要加快植物的蒸騰作用,因此可以將實驗對象放置在有光、通風、干燥和高溫環境中。(3)B枝條剝去了下半部分樹皮,目的是去掉韌皮部,可用石蠟封堵樹皮(韌皮部)部位代替;C枝條除去下半部分木質部和髓,只保留韌皮部,可用石蠟封堵木質部和髓。26.【答案】(1)1(2)鴿糞、豆渣在實驗中起到實驗作用(3)落葉自身的水分散失【知識點】土壤的結構和類型【解析】【分析】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是指組成生物體的 C、H、O、N、P、S 等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回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機物會被分解為無機物,重新參與物質循環。落葉中的有機物是生態系統物質循環中的一部分,在自然環境中會逐漸被分解。本題就是通過模擬自然環境來觀察落葉分解這一物質循環過程的一部分。【解答】(1)從兩個月后落葉稱重來看,第1號瓶重量最輕,說明被分解的有機物最多。(2)為這個實驗方案的目的是研究細菌和真菌對植物遺體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設置對照實驗時,要控制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條件。即除了有鴿糞和豆渣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應該相同,因此1、2兩組用相同的樹葉和相同的土壤。1號瓶子的落葉分解的快,2號瓶子的落葉分解的較慢,說明鴿糞里面營養物質豐富,腐生的細菌和真菌較多;所以鴿糞、豆渣在實驗中起到實驗作用。(3)呼吸作用指的是細胞內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能量的過程;4號瓶子落葉減重較少,因為瓶子內無細菌,不能分解樹葉內的有機物,落葉減輕主要是因為自身水分散失的原因。(1)從兩個月后落葉稱重來看,第1號瓶重量最輕,說明被分解的有機物最多。(2)為這個實驗方案的目的是研究細菌和真菌對植物遺體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設置對照實驗時,要控制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條件。即除了有鴿糞和豆渣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應該相同,因此1、2兩組用相同的樹葉和相同的土壤。1號瓶子的落葉分解的快,2號瓶子的落葉分解的較慢,說明鴿糞里面營養物質豐富,腐生的細菌和真菌較多;所以鴿糞、豆渣在實驗中起到實驗作用。(3)呼吸作用指的是細胞內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能量的過程;4號瓶子落葉減重較少,因為瓶子內無細菌,不能分解樹葉內的有機物,落葉減輕主要是因為自身水分散失的原因。27.【答案】(1)壤土類土壤(2)較好;較好;有利【知識點】土壤的結構和類型【解析】【分析】土壤可以分為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種類型。【解答】(1)按土壤質地,土壤一般分為三大類: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類。砂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多,顆粒粗糙,滲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氣性能好。黏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少,顆粒細膩,滲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氣性能差。壤土的性質:含沙量一般,顆粒一般,滲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風性能一般。根據表格中土壤成分的比例可知,該土壤樣品的類型是壤土類土壤。(2)根據表格可知,該土壤粉砂粒、砂粒較多,因此其通氣性能較好,透水性能較好,有利于植物的生長。(1)按土壤質地,土壤一般分為三大類: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類。砂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多,顆粒粗糙,滲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氣性能好。黏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少,顆粒細膩,滲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氣性能差。壤土的性質:含沙量一般,顆粒一般,滲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風性能一般。根據表格中土壤成分的比例可知,該土壤樣品的類型是壤土類土壤。(2)根據表格可知,該土壤粉砂粒、砂粒較多,因此其通氣性能較好,透水性能較好,有利于植物的生長。28.【答案】(1)C(2)鉀【知識點】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土壤的結構和類型【解析】【分析】(1)含水量越大的土地,越容易霉根;(2)鉀肥的作用是促使作物生長健壯,莖稈粗硬,增強病蟲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解答】(1)圖示所示的三種土壤中,C的含水量最多,含空氣最少、透氣性最差,用這種土壤種植玉米最有可能導致“霉根”。故選C。(2)為使玉米莖稈健壯,不易倒伏,應多施含有鉀元素的肥料。(1)含水量多、透氣性差的土壤最有可能導致“霉根”;圖示所示的三種土壤中,C的含水量最多,含空氣最少、透氣性最差,用這種土壤種植玉米最有可能導致“霉根”。故選C。(2)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必須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無機鹽是含氮、含磷、含鉀的無機鹽。其中鉀肥的作用是促使作物生長健壯,莖稈粗硬,增強病蟲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促進糖分和淀粉的生成。因此,為使玉米莖稈健壯,不易倒伏,應多施含有鉀元素的肥料。29.【答案】(1)B(2)自上而下【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木質莖的結構由外向內依次為樹皮(包括表皮和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和髓。表皮起保護作用。韌皮部包括篩管(運輸有機物)和韌皮纖維(有韌性)。木質部包括導管(運輸水和無機鹽)和木纖維(堅硬)。觀圖可知:A是樹皮,B是木質部,C是髓。【解答】(1)將新鮮帶葉枝條插入稀釋后的紅墨水,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環境中,10分鐘后取出,橫切枝條的中上部,放大觀察,橫切面變紅的部位是題圖甲中B木質部。(2)將木本植物一枝條的中部樹皮環剝,莖的韌皮部被割斷,韌皮部內有向下運輸有機物的篩管,如果韌皮部被割斷,向下運輸的有機物就會聚集于傷口的上方,由于此處營養豐富,所以細胞分裂和生長加快,就形成瘤狀物。所以一兩個月后,在切口的上方會形成枝瘤,這個現象說明有機物通過篩管自上而下運輸。30.【答案】(1)運輸水分和無機鹽(2)淺;D【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解析】【分析】木質莖的結構組成部分:表皮:細胞排列緊密,細胞間隙比較小,起支持作用。韌皮部:在莖的橫切面上呈環狀排列,其中含有韌皮纖維和疏導有機物的篩管。形成層:呈環狀排列,細胞扁平,能不斷進行細胞分裂,產生子細胞。子細胞能吸收營養物質,從而不斷長大,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使莖加粗。水稻、小麥、竹類等植物沒有形成層,因此,它們的莖不能加粗生長。木質部包括導管(運輸水和無機鹽)和木纖維(堅硬)。髓:細胞壁比較薄,常有貯藏營養物質的功能。【解答】(1)導管的功能是把從根部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自下而上運輸到葉。(2)由題圖可知,越靠近上部顏色越淺;通過實驗可知,同側葉柄里的導管,向同側的葉片運輸水分和無機鹽,故橫切面上看到的現象是左邊是藍點,右邊是紅點。故答案為:(1) 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2)淺;D31.【答案】(1)峭壁或陡崖(2)68(3)4000(4)F【知識點】地形圖【解析】【分析】(1)等高線的數值可以表示海拔和地勢起伏的狀況。從等高線的疏密狀況,可以判斷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等高線稀疏,坡度較緩。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線的形態也不一樣。(2)山頂: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增高。鞍部:位于兩山頂之間的部位,行為形似馬鞍,所以叫鞍部。峭壁:陡崖,等高線重疊的地方。山脊: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等高線密集的是陡坡,等高線舒緩的是緩坡。山谷: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易形成河流。(3)泥石流是指在山區因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發的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有:①山區(特別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匯集,水流的流速較大,沖刷力強;②山坡或溝谷表層堆積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塊等),容易被水流沖刷;③有暴雨或持續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解答】(1)等高線重疊的地方代表陡崖或峭壁。(2)A地海拔578米,B地海拔510米,兩地相對高度為578米-510米=68米。(3)比例尺表示圖上1厘米,實際距離2千米,所以圖上2厘米,實際距離4000米。(4)F地等高線向海拔高出凸出,是山谷,所以最有可能遭受泥石流威脅。32.【答案】分生區;③;根毛區;運輸水分與無機鹽;C【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解析】【分析】1、根尖是指從根的頂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結構從頂端依次是①根冠、②分生區、③伸長區、④成熟區。2、植物的根毛:成熟區的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根毛數量眾多,大大增加了根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有利于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3、植物的導管和篩管:導管:存在于植物的木質部,由許多長形、管狀的細胞組成,上下細胞間的細胞壁已經消失,形成了一根中空的管道,主要功能是運輸水分和無機鹽,運輸方向是自下而上。篩管:存在于植物的韌皮部,由活細胞組成,細胞上下連接的橫壁上有許多小孔,叫做篩孔,主要功能是運輸有機物,運輸方向是自上而下。4、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路徑:植物通過根毛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然后進入根中的導管,再通過莖中的導管運輸到葉、花、果實等器官,即運輸路徑為根中導管→莖中導管→葉中導管。【解答】(1)②分生區被根冠包圍著,屬于分生組織,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能夠不斷分裂產生新細胞。③伸長區在分生區上部,細胞逐漸停止分裂,開始迅速伸長,是根伸長最快的地方。(2)成熟區也叫根毛區,在伸長區的上部,細胞停止伸長,并且開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圖乙是“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路徑”圖解,其中A所示的是根毛區。B是導管,主要功能是運輸水分與無機鹽。(3)導管是植物體內把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由下而上輸送到植株身體各處的管狀結構。導管是為一串管狀死細胞所組成,只有細胞壁的細胞構成的,而且上下兩個細胞是貫通的;當根毛細胞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通過一定方式進入根部的導管,然后植物就通過根、莖、葉中的導管把水分和無機鹽運輸到植物體的全身,即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中運輸的基本路徑是:根中導管→莖中導管→葉中導管。故答案為:C。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初中科學新浙教版七年級下冊第4章 我們生活的大地 單元測試卷(學生版).docx 初中科學新浙教版七年級下冊第4章 我們生活的大地 單元測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