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絕密★啟用前 試卷類型A高二年級階段性檢測(校際聯考)高二歷史試題2025.05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考試時間為90分鐘,滿分為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紅山文化出土的一種非日用性無底筒形陶器,基本形狀和樣式較為統一。有學者認為其與宗教活動或喪葬儀式有密切關系,是祭祀中將天、地、人聯通在一起的重要媒介。有學者結合古代文獻以及世界民族志的材料,推定其為樂器陶鼓。這種非日用性陶器的出現,說明紅山文化時期( )A.早期國家雛形出現 B.原始農業較為先進C.社會分工趨向復雜 D.神權與族權相結合2.《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后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后除之,故遲。”太公亦封于齊,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這種差異源于( )A.周天子對分封地控制程度不同 B.諸侯享有受封地的繼承權C.統治階級內部存在沖突與矛盾 D.分封制下地方具有獨立性3.有學者認為,與其說漢代的“尊崇儒術”扼殺了“百家爭鳴”,倒不如說是“百家爭鳴”促進了各家的融合與統一,而所謂的“尊崇”正是“百家爭鳴”融合的結果。該學者意在說明,漢代“尊崇儒術”()A.適應了中央集權的需要 B.促進了各家思想學說的融合C.是先秦思想多元共競的產物 D.吸取了秦“焚書坑儒”的教訓4.茶馬古道是中國古代用川、滇茶葉交易西藏馬匹、藥材的一條商貿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肅天水)各置榷場和買馬司;元代在茶馬古道沿線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馬互市”為主的交通線路定為正式驛路,并設置驛站。據此可知,茶馬交易( )A.政府發揮主導與管理作用 B.強化對邊疆地區的垂直管理C.對重農抑商政策產生沖擊 D.促進了中原與邊疆經濟交流5.明朝時期,云南土司的土兵多次響應朝廷軍事征調且勝多負少。據記載,“土司選兵,賴于各基層,舍把、總管初選之,造冊報于旗長;旗長匯總,呈宣慰司······選兵不分族類,以土家為主,輔以苗、漢等”。這體現了()A.華夷一體的治國理念 B.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C.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 D.中華民族的政治認同6.下表是關于祁門紅茶創制的三種記載。綜合表中信息可知()記載 來源胡元龍為祁門南鄉之貴溪人,于前清咸豐年間即在貴溪開荒山五千余畝,興植茶樹。光緒二年(1876年)間,因綠茶銷場不旺,特考察制造紅茶之法。 《政府公報命令》,1916年該(祁門)縣向來皆制青茶,一八七六年,有黟縣余某(余干臣)來自至德縣,于歷口開設子莊,勸誘園戶制造紅茶,出高價以事收買,翌年設紅茶莊于閃里。 安徽省立茶業改良場編《祁門之茶業》, 1933年同治十年(1871年),黟縣余干臣建議祁人改制紅茶,以廣銷路,但祁人風氣閉塞,無人敢應議試制,以致一時所議不行······獨胡元龍公見識宏遠,接受余某建議,先在培桂山房茶廠,把自采茶葉著手改制,取得了經驗,再推廣到全村。 胡益堅《我所知道的祁紅茶史》,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祁門縣委員會編《祁門文史》A.政府公報的記載更為客觀 B.胡元龍創制了祁門紅茶C.祁門紅茶創制于同光年間 D.三種記載難以形成互證7.1918年,李大釗在《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中寫道:“由今言之,東洋文明既衰頹于靜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質之下,為救世界之危機,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俄羅斯之文明誠足以當媒介東西之任,然欲得東西文明真正之調和,則終非二種文明本身之覺醒,萬不為功。”這一言論()A.是對國內外形勢變遷的理性思考 B.主張全盤接受西方的物質文明C.旨在推動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調和 D.表明近代救亡圖存道路已轉向8.計量史學主要是用數據分析和量化方法來研究歷史問題。以下表格據孫璐、孫增德等相關文章數據編制,用來分析1900-1940年間中國近代留學生選擇專業的趨勢及原因,正確選項是時間 工程 醫學 法律 教育 農業1900-1910 35% 15% 10% 20% 20%1911-1920 25% 20% 15% 25% 15%1921-1930 20% 25% 20% 30% 5%1931-1940 15% 30% 25% 25% 5%A.工程專業比例下降反映了中國工業發展停滯B.醫學專業比例上升與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相關C.法律專業選擇增加是因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的建立D.農業專業持續冷門是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9.1954年,石家莊國棉一廠從天津調進1000人;1956年,石家莊國棉四廠從上海、天津調入1000人,石家莊由此成為全國六大紡織工業基地之一。“一五”時期,華北制藥廠從多地調入專業人員近2000人,隨遷家屬1000余人。1976年,華北油田開發,駐地聚居17萬多人。據此可知()A.國家政策是人口遷移主導因素 B.工業布局調整帶動人口的大規模流動C.經濟建設與人口遷移相互影響 D.產業建設轉型是人口遷移的核心動力10.以下三圖蘊含相似歷史符號:三只循環追逐的兔子共用三只耳朵,彼此朝著同一個方向跳躍、奔跑,直挺的耳朵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卓詭變幻如萬花筒一般。這個視覺符號最早從敦煌出發,跨越萬里,延續千年,出現在歐洲教堂的屋頂浮雕中,寺院的石雕與金屬圣器上,甚至還有埃及、敘利亞的彩陶上······以下能推動“三兔共耳”視覺符號傳播的是( )①隋唐陸上絲綢之路 ②印歐人的遷徙③蒙古西征 ④阿拉伯帝國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11.中世紀,歐洲的經院哲學在一定程度上將“信仰上帝”轉變為“思考上帝”,他們思考著上帝的存在方式、上帝的屬性、上帝的職權等,將“相信的”變為“思考的”,進而變為“批判的”和“質疑的”。據此可知,中世紀歐洲經院哲學的發展()A.加速了封君封臣制瓦解 B.受到了歐洲宗教改革的影響C.具有反宗教的理性精神 D.體現了人文主義的價值追求12.下面是某學生對獨立戰爭后美國和拉丁美洲文化特征的整理,其中正確的知識條目有( )A.1條 B.2條 C. 3條 D.4條13.19世紀初,一位南美革命者在書信中寫道:“歐洲的雄獅為爭奪王冠自相撕咬,美洲的雄鷹得以展翅高飛。”這反映了A.君主專制制度成為眾矢之的 B.拿破侖戰爭削弱西葡的勢力C.民族自決原則得到廣泛傳播 D.西葡殖民壓迫引發社會矛盾14.圖1為1895年美國藝術家喬治·里夫斯的海報。海報上寫著“中國人必須走”,這是美國恐華宣傳的代表。該海報意在強調( )圖1A.美國的社會內部矛盾十分尖銳 B.美國自由市場限制勞動力的流動C.政府的無作為加劇了通貨膨脹 D.中國落后不利于勞動力價值實現15.俄烏沖突引發大規模難民潮。據新華社報道,意大利等“前沿”國家承擔大量難民安置工作,尋求他國分擔,匈牙利、波蘭等國拒絕。德、法等多國實施邊境管控,荷蘭、匈牙利還要求“選擇退出”相關規則。這表明( )A.歐盟在難民沖擊下整合遇阻 B.歐洲強國矛盾因難民激化C.經濟差異主導難民政策走向 D.難民成影響和平首要因素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滿分55分,其中16題18分,17題12分,18題12分,19題13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禹別九州(代指中國境域),隨山浚川。《尚書·禹貢》材料二司馬遷在專門記述社會經濟活動的《史記·貨殖列傳》中把當時的全國分為山西、山東、江南和碣石-龍門以北四個區城。具體劃分如下圖:--摘自史念?!吨袊鴼v史地理綱要》(下)材料三公元前3世紀后,中國迎來了一個疆域擴大,經濟中心轉移和政治控制不斷更迭的漫長時期。在此時期,可以觀察到兩個明顯的動向:一個是統一和分裂的交替更迭,另一個是中華文明由北向南發生了轉移。如果不考慮這一現象中的外部侵略、農民起義、商業發展及其他因素的影響,那么疆域擴大以及經濟與政治重心變化的問題,就成為基本經濟區轉移的問題。中國商業的發展,從未達到能克服農業經濟的地方性和狹隘的排他性的水平。在這樣的條件下,中國的統一或者國家權力的集中,只能意味著控制一個經濟區的問題;在此經濟區內,農業生產率和運輸設施使繳納漕糧成為可能,而且要遠遠勝過其他地區,因此任何一個團體,只要控制這一經濟區,就掌握了征服和統一全中國的關鍵。因此,這種地區被定義為“基本經濟區”。以基本經濟區為控制杠桿當作出發點研究中國歷史,可以更好地解釋有關統一與分裂這一中心兩題。(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司馬遷的全國區域劃分與古九州的主要不同之處,并分析其原因。(8分)(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試以中國古代史某三個階段為例,說明“基本經濟區”的控制與轉移解釋了統一與分裂。(6分)(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影響中國古代區域劃分的主要因素。(4分)17.2024年12月4日,春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春節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文化創造,從廟會、社火、戲劇、音樂到年畫、窗花、福字、春聯、年夜飯等,每一個元素都深深烙印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而闔家團圓是春節永恒的第一主題。隨著時代的發展,春節等傳統習俗在現代社會中面臨著諸多挑戰。張震宇(春節申遺提案人)建議,通過短視頻、虛擬現實技術、區塊鏈、元宇宙、3D打印、AI大模型等新型技術手段打造春節文化傳播矩陣,營造出身臨其境的春節體驗,最大限度地讓公眾感知春節文化的魅力。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春節申遺成功不僅增強了全球華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也為世界文化多樣性增添了一抹絢麗多彩的中國紅,讓世界看到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和堅定不移的文化自信。春節申遺成功將中國與世界緊密相連,強化了世界文明多元一體的共識,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互鑒提供了平臺,促進了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摘編自王哲《春節申遺成功的“申”思考》根據材料提取相關歷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春節這一主題,提取一個觀點,并加以論證。(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有同學在自主學習時,對某AI平臺提出要求:“請用數據對比的方式,列表說明1940年代-2020年代山東發展的情況?!盇I做出如下回復:指標/時期 1940年代 1978-1990年 2010-2020年學校數量 數據缺失(新中國成立前教育基礎薄弱)5 1979年農村中小學校舍52%為危房;1980年小學2.6萬所,普通初中3861所56 2023年各級各類學校3.6萬所(含幼兒園2.2萬所、高校167所)4在校生規模(萬人) 數據缺失 1980年小學在校生774.9萬人,初中569.96萬人;1995年高校在校生16.04萬人6 2023年總在校生2211.27萬人(含高校267.25萬、研究生17.57萬)4教育普及率 1949年全國文盲率約80%2 2000年小學入學率99.78%,初中升學率100%;“普九”目標全面完成6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顯著提升(2023年研究生在學388萬,較1949年629人增長超 6000倍)24學歷結構(萬人) 高等教育極少數(1949年全國大學在校生10多萬) 中等職教占高中階段50%;2000年高校在校生31.23萬人(地方屬26.26萬) 2023年高等教育占比 12.1%(本??疲芯可毥腆w系完善(中職在校生 88.29萬)請在現有表格下面增加一行,明確指出新增行的“指標”,說明增加的理由。(4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表格整體或局部信息提出一個觀點,并簡要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8分)19.自古以來,人類在不斷的遷徙中求生存、謀發展,并在遷徙過程中帶來不同文化的交融。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3分)16~20世紀世界人口大遷移樂意圖從圖中選取一組人口遷移路線,概括指出其路線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釋。高二歷史試題答案1-5CDCAD6-10CABCC11-15DABAA16.【答案】(18分)(1)不同:范圍明顯擴大,劃分單位更大;劃分依據結合了人文與自然地理(山西、山東、江南)等因素;凸顯不同區域間經濟、物產的差異。(4分)原因:秦漢大一統王朝建立,對南方控制加強,疆域擴大;農耕與游牧民族間互動交往增多;司馬遷重視工商業發展;幅員遼闊,各地物產不同,黃河中下游是當時經濟重心,其他地區經濟相對落后。(4分)(2)秦漢統一時期:國家控制黃河中下游基本經濟區,其他地區經濟相對落后。三國兩晉南北朝分裂時期:國家失去黃河中下游基本經濟區的控制權,同時四川、長江中下游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挑戰早期黃河中下游基本經濟區的主導地位。隋唐統一時期:前期國家控制黃河中下游基本經濟區;后期黃河中下游基本經濟區衰落,長江中下游逐漸成長為基本經濟區,國家通過大運河控制長江中下游成基本經濟區。(6分)(3)因素:自然條件;各地特色物產;經濟態勢;政治形勢;行政或軍政等特定需要;產業分工與專業化發展。(4分)17.【答案】(12分)示例一:觀點:春節文化通過儀式化實踐建構中華民族的精神共同體(2分)論證:春節作為中華文明的核心符號,具有強大凝聚力的精神共同體。祭祖儀式:自周代宗法制度確立以來,祭祖便是春節最重要的儀式之一,這構建起家族成員間的情感紐帶與責任認同。年夜飯:共享天倫的情感共同體。除夕夜的團圓飯是春節最具象征意義的世俗儀式,現代社會年夜飯仍是維系代際關系的重要載體-無論身處何地,中國人都會通過“云團圓”“視頻拜年”等方式延續這一精神儀式,彰顯“家是最小國”的文化基因。拜年禮儀:社會關系的倫理重構。從漢代“賓禮”到明清“拜年帖”,春節期間的拜年儀式始終承擔著社會關系再生產的功能。古代以尊卑有序為核心的拜年禮儀,實則是儒家倫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F代社會雖然改變了傳統形態,但仍保留著“禮尚往來”的核心精神,通過重構人際關系網絡,強化社會整體的凝聚力。(8分)總結:春節通過祭祖、年夜飯、拜年等儀式化實踐,構建起“個體-家族-社會一國家”的四重認同維度。這些儀式使中華民族在時空變遷中始終保持文化主體性與價值凝聚力。(2分)示例二:觀點:技術創新不斷拓展春節文化的時空邊界。(2分)論證:技術創新始終是春節文化創新的催化劑。古代印刷術推動春聯普及:宋代活字印刷術發明后,桃符上的驅邪文字逐漸演變為春聯文化。印刷術使春聯從貴族專屬變為百姓可得的民俗符號,至今仍是全球華人春節必備元素。數字技術激活傳統符號:微信推出“紅包”功能,將紙質紅包轉化為線上互動儀式。現代新媒體技術賦能:2025年春晚《棟梁》以裸眼3D技術復原古建筑,TikTok上春節,“包餃子挑戰”吸引千萬海外用戶參與等。(8分)總結:技術始終是春節文化創新的底層邏輯,這種創新不是簡單的形式更迭,而是在守正中創新,在對話中超越,技術從工具演變為文化敘事的主體,不斷拓展春節的時空邊界。(2分)示例三:觀點:春節申遺體現中華文明的世界對話能力。(2分)論證:春節申遺成功不僅是榮譽加冕,更是中華文化主動參與全球文化治理的戰略選擇。鄭和下西洋的跨文化傳播:鄭和船隊攜帶絲綢、瓷器與歷法書籍出訪東南亞、非洲,將春節習俗融入海外華人社群。中國在紐約時代廣場投放生肖主題燈光秀,倫敦特拉法加廣場舉辦舞獅巡游,使春節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美國迪士尼動畫《花木蘭》以春節為故事背景,中國游戲《原神》推出春節主題角色“云堇”,這些作品既融入春節元素,又進行本土化創新。春節正成為文明互鑒的天然載體。(8分)總結:春節申遺成功標志著中華文化從區域性傳統向全球性符號的轉型。通過歷史經驗的現代轉化,春節始終扮演著文明橋梁的角色。(2分)18.【答案】(12分)示例1:(1)指標:教師數量(教育經費投入、教育設施面積、教育信息化程度、職業教育占比等)(2分)理由:教師數量不足會導致教學質量下降,影響了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和教育系統失衡。在教育發展的要素中,教師數量是重要因素,理應關注。在山東教育發展中,教師數量應該有明顯變化。(2分)(2)論題:新中國成立尤其改革開放以來,山東教育發展成就顯著。(1分)闡釋: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山東教育發展成就顯著。新中國成立之初,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并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實施了普及教育和提高教育質量的政策。改革開放以來,高考制度恢復,1983年,鄧小平的“三個面向”指導方針,90年代國家“科教興國”發展戰略,大大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中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山東教育事業發展也突飛猛進。同時山東在政治、經濟 文化事業方面取得的成就,也助推了山東教育事業的發展。山東教育發展體現在學校數量的增加,辦學層次的豐富,在校生規模和畢業人數的增多,教師隊伍的壯大,教育普及率的提升等各個方面。山東教育事業的發展,使山東在文化傳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推動了山東各項事業的進步,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做出突出貢獻。(7分,要求從原因、成就、影響三個方面展開評述)示例2:(1)指標:教育經費投入(教師數量、教育設施面積、教育信息化程度、職業教育占比等)(2分)理由:教育經費作為教育發展的核心動力,對教育質量、公平性和可持續發展具有多維影響。在教育發展的要素中,教育經費是重要因素,理應關注。在山東教育發展中,教育經費投入應該有明顯變化。(2分)(2)論題:新時代以來,山東教育發展突飛猛進。(1分)闡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以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推動我國教育邁向新臺階。山東教育事業發展也突飛猛進。同時山東在政治、經濟、文化事業方面取得的成就,也助推了山東教育事業的發展。新時代山東教育發展體現在學校數量、辦學層次、在校生規模、畢業人數、教師隊伍、教育普及率、學歷層次等指標上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新時代山東教育事業的發展,使山東在文化傳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推動了山東各項事業的進步,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做出突出貢獻。(7分,要求從原因、成就、影響三個方面展開評述)示例3:指標:教育信息化程度(教師數量、教育經費投入、教育設施面積、職業教育占比等)(2分)理由:表格現有學校數量、在校生規模等,按此邏輯,教育信息化程度可以是成為指標。在人工智能與各項事業、人們生活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教育信息化程度直接關系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理應關注。(2分)(2)論題:對人工智能的運用,既要歡迎又要審慎。(1分)闡釋:人工智能是一種新質生產力,對很多事業都有幫助,對我們的學習也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在本題中例舉的自主學習中,人工智能以其強大的搜索和分析整理能力,將山東教育發展的成就進行了列表式概括、數據化展示。我們應積極用好AI,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提高學習效率。但人工智能有其缺陷,尤其是相關模型訓練不充分時,可能產生數據疏漏、認知偏差、亂碼等,比如本題表格數據統計有所疏漏,時間分期不夠科學-如果再有建國初的教育數據,再凸顯改革開放時期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的準確時間節點,會更為合適。所以對AI的運用,我們應該審慎。(7分,要求從正反兩方面展開評述)19【答案】(13分)(1)歐洲(第1、2、3條路線):西歐人向南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亞、新西蘭遷移。(1分)16世紀,新航路開辟之后,歐洲國家對外殖民擴張;19世紀,工業革命推動世界市場形成;歐洲革命、戰爭導致政局的動蕩;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及追求財富思想的推動;交通的進步,促使歐洲人口向美洲和大洋洲、南非、北亞不斷遷移。(6分)歐洲移民改變了南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的人口格局;有利于文明的交融,推動文化重構,形成新的文化認同;引起動植物的世界大交流;推動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發展;歐洲移民伴隨著殖民掠奪,增加了西歐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給美洲和非洲帶來了災難,也給移民國家帶來了文化認同的新挑戰。(6分)(2)中國(第6條路線):向東南亞、美洲、大洋洲遷移。(1分)明清時期,東南沿海地區農耕經濟發展,人地矛盾突出。受鄭和下西洋影響,民眾前往東南亞、印度洋一帶謀生。19世紀,工業革命的開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簽訂《北京條約》,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華招募華工。民眾為生活所迫或被綁架欺騙,成為華工勞力,被迫前往東南亞、澳大利亞、美國等地。(6分)中國移民促進了東南亞、美洲和大洋洲的開發,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傳播了中國文化,推動了當地文化的多元發展。(6分)(3)非洲(第4條路線):非洲人向美洲遷移。(1分)16世紀,新航路的開辟之后,歐洲國家對外殖民擴張,在美洲奴役屠殺印第安人,美洲人口大量減少,為了彌補勞動力不足,奴隸貿易興起。(6分)非洲移民為美洲經濟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加速了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使非洲人口大量減少,加劇了非洲的貧困落后。(6分)(4)印度(第5條路線):向非洲南部和東部海岸、東南亞和加勒比海地區遷移。(1分)19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英法美等國先后廢除了奴隸法令,為了彌補勞動力的緊缺,印度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被迫移民到英國殖民地。(6分)印度移民刺激了英國殖民地經濟的發展,給英國帶來了財富,重構了當地的文化結構。(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