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1課 明清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鞏固練習 2024-2025學年下期初中歷史統編版七年級下冊(新教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1課 明清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鞏固練習 2024-2025學年下期初中歷史統編版七年級下冊(新教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21課 明清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鞏固練習
2024-2025學年下期初中歷史統編版七年級下冊(新教材)
一、選擇題
1.某班同學開展“讀名著,品人生”的讀書活動。下面內容選自的經典名著( )
賈母笑道:“此時月已上了,咱們且去上香。”說著,便起身扶著寶玉的肩,帶領眾人齊往園中來。……嘉蔭堂前月臺上,焚著斗香,秉著風燭,陳獻著瓜餅及各色果品。……真是月明燈彩,人氣香煙,晶艷氤氳,不可形狀。
A.借奇幻取經之旅,呈現佛道神話與人性百態
B.借三國亂世紛爭,描繪英雄豪杰的壯志與沉浮
C.群像塑造極為出彩,一百零八好漢各具神韻
D.以家族興衰為線索,全方位呈現封建社會百態
2.歷史圖片包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下列圖片共同體現了中國古代( )
A.四大發明影響世界 B.手工技藝領先世界
C.傳統醫學成就突出 D.文學藝術大放異彩
3.明清小說以其完備和豐富的文學理念、文學體式和文學表現手段將敘事文學推向了極致。因其所表現的廣闊的社會生活場景、豐碩的底層人物形態和豐富的社會政治理想而受到人民的喜愛和推崇。材料反映了明清小說受到人們歡迎的原因是( )
A.百姓學識逐漸提高 B.封建社會走向衰落
C.內容反映現實生活 D.題材高雅不落俗套
4.認為心是萬物的主宰,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思想家是( )
A.黃宗羲 B.顧炎武 C.王守仁 D.王夫之
5.下圖中空白方框處應填( )
A.元曲 B.雜劇 C.昆曲 D.京劇
6.從詩歌興盛到詞曲流行,再到小說的繁榮,中國古代文學通俗化趨勢日益明顯。這一變化過程適應了( )
A.滿足禁錮思想的需求 B.不斷強化了中央集權
C.沖擊天朝上國的心態 D.適應市民階層的壯大
7.從“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唐詩豪邁,到“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宋詞雄渾,從“古道西風瘦馬”的元曲通俗,到“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明清小說深沉。隨著歷史時代的發展,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呈現出的趨勢是( )
A.從注重意境到側重寫實 B.從單一抒情到多元表達
C.從簡短精悍到鴻篇巨制 D.從高雅格調到通俗易懂
8.中國古代藝術成就斐然,優秀作品各具魅力。下列作品與其內容或影響對應正確的是( )
選項 作品 內容或影響
A 《齊民要術》 在世界醫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B 《資治通鑒》 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編寫體例
C 《天工開物》 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D 《西游記》 清代藝術成就最高、影響最深遠的長篇小說
A.A B.B C.C D.D
9.“《明史》載:‘守仁弟子遍天下,其有傳者不復縷述,惟王畿、錢德洪尤著。’”王守仁心學對后世思想界的主要影響是( )
A.復興漢代經學 B.分化出多個學派
C.徹底取代程朱理學 D.推動西學東漸
10.黃宗羲主張:“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蓋皆本也。”這一觀點挑戰了傳統儒學的何種觀念( )
A.重農抑商 B.科舉取士 C.宗法制度 D.君主專制
11.顧炎武《日知錄》言:“封建之失,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顧炎武主張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是( )
A.完全恢復西周分封制 B.加強中央集權
C.地方分權與中央監督結合 D.推行民主選舉制度
12.魯迅曾評價一部小說:“他講妖怪的喜,怒,哀,樂,都近于人情。”這部小說是( )
A.《三國演義》 B.《水滸傳》 C.《西游記》 D.《紅樓夢》
13.《天工開物》中曾記載我國古代建筑石灰的燒制工藝(如圖),“置于風中,久自吹化成粉”。后經考古學家的驗證之后,發現此法所得到的石灰性能與歐洲標準下的石灰相似。這說明《天工開物》( )
A.凝聚著古人的智慧 B.在傳承中有所創新
C.推動了社會的轉型 D.理論研究取得突破
14.明清時期小說、戲曲創作成就顯著,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更多關注普通民眾豐富多彩的生活,摒棄了過去以帝王將相作為主要刻畫對象的文學創作主體,轉而將商人、工匠、屠夫等作為創作中心。這反映了當時( )
A.市民階層的價值取向 B.商人社會地位明顯提高
C.傳統觀念的根深蒂固 D.平等自由思想成為潮流
15.明朝中期,不論是在生產工具上,還是在產量上,農業的發展都已遠遠超過前代,而農業的發展使更多勞動力解放出來,進一步促進了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這成為明朝( )
A.擴建改造北京的前提 B.取得科技成就的基礎
C.強化皇權專制的目的 D.科舉考試變化的結果
16.明朝在北方大規模修筑長城,并在沿線設置軍鎮;而清代卻大肆修建喇嘛廟,借以籠絡蒙古、藏族等少數民族。因此得了一句俗語:“明修長城清修廟。”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明朝民族政策更實效 B.清朝民族政策最為優越
C.清朝以佛教實現統一 D.明清民族政策差異較大
17.它初次刊印于1637年,“記載了農業和手工業各部門的生產技術,包括谷類和棉麻作物栽培、制鹽、制陶、榨油、造紙、冶鑄”。它是( )
A.《齊民要術》 B.《夢溪筆談》 C.《農政全書》 D.《天工開物》
18.徐光啟編寫《農政全書》時,批判地存錄摘編前人的文獻,對于已收錄的文獻,或指出錯誤,或糾正缺點,或補充其不足,或指明古今之不同。這反映徐光啟注重( )
A.傳承與創新 B.搜集與整理
C.因循與守舊 D.續寫與改編
二、材料題
19.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關問題。
材料一 在唐朝經濟文化發展的基礎上,宋代不僅完善了具有世界意義的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等技術,而且在古代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科學家還對各門實用科學進行綜合研究,在地理學、醫學、冶金學等領域都有令人眩目的成就。
——陳萬球《中國傳統科技倫理思想研究》
材料二 它全面總結了中國古代藥物學的成就,使中國的藥物學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成為學習和研究中國醫藥學的必讀經典,被翻譯成多國文字,為世界醫藥學做出了杰出貢獻,被譽為“東方藥學經典”。
——【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
材料三 清朝的時候,有位外國使節來到中國,他先聲明自己不會向中國的皇帝下跪。但當他走到太和殿前時,這位使節“撲通”地跪在了地上。他說:“我跪的不是中國的皇帝,我跪的是中國偉大的建筑。”
——《百家講壇。明清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代科技發展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這部被稱為“東方藥學經典”的名稱。
(3)材料三中的“中國偉大的建筑”的營建與哪一位皇帝有關?
(4)在以上材料中選取相關歷史史實或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不少于200字,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素材A奶奶講的故事:“相傳秦朝時,范喜良和孟姜女新婚三天就被征修長城,不久因饑寒勞累而死,尸骨被埋長城腳下。孟姜女得知噩耗,在長城上哭了三天三夜,長城就此坍塌……”素材B長城處于北方游收地區與農耕地區的連接線上……唐朝末年,北方漢人紛紛避亂,北出長城,帶去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活方式……北宋與遼、西夏對峙,但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進行。
——選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材料三 1935年,電影《風云兒女》上演,影片中的主題歌曲唱到:“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很快,這首歌便深入人心,傳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長城:一部抗戰時期的視覺文化史》等
材料四 1974年10月7日,中國政府向聯合國贈送了一幅長10米,寬5米,面積50平方米的巨幅藝術壁毯《長城》。壁毯由中國15名織毯高手以248種色紗織成,色彩悅目,展示了北京居庸關一帶長城的壯麗畫卷。壁繼被聯合國作為重要國禮懸掛在聯合國大會廳旁的主要代表休息廳里,覆蓋了休息廳的一面墻。
——據徐忠友《中國政府贈送給聯合國的國禮》等
(1)請從材料一中任選一幅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判斷該圖中的長城屬于哪一個歷史時期?并說明你的判斷理由(兩點即可)。
(2)對比材料二中的兩則素材,分析說明兩則素材哪則更可信?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中國古代長城相比,20世紀30年代“長城”的作用發生了什么變化?
(4)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四中中國政府向聯合國贈送《長城》壁毯這一禮物的深意。
參考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C C D D D C B A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C C A A B D D A
1.D
【詳解】據題干“賈母”“寶玉”和所學知識可知,賈母和寶玉是小說《紅樓夢》的人物,《紅樓夢》以賈家的興衰為線索,呈現了封建社會百態,D項正確;借奇幻取經之旅,呈現佛道神話與人性百態描述的是小說《西游記》,排除A項;三國亂世紛爭,描繪英雄豪杰的壯志與沉浮描述的是小說《三國演義》,排除B項;群像塑造極為出彩,一百零八好漢各具神韻描述的是《水滸傳》,排除C項。故選D項。
2.C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名醫,他寫成了《傷寒雜病論》一書;東漢末年的另一位名醫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活動姿態,創編出了“五禽戲”;李時珍是明代杰出的醫藥學家,他編寫出《本草綱目》這部規模空前的藥物學著作。因此材料體現了傳統醫學成就突出,C項正確;四大發明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與題干圖片不符,排除A項;手工技藝涵蓋了眾多領域,如紡織、陶瓷、金屬冶煉、木工等,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文學藝術的范疇很廣,包括詩歌、小說、繪畫、書法、音樂、舞蹈等多個方面,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
3.C
【詳解】根據材料中“因其所表現的廣闊的社會生活場景、豐碩的底層人物形態和豐富的社會政治理想而受到人民的喜愛和推崇”,可知材料反映了明清小說受到人們歡迎的原因是內容反映現實生活,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擴大,反映現實生活的小說和戲劇備受人們的歡迎,C項正確;明清時期百姓學識逐漸提高與史實不符,材料也沒有涉及,排除A項;明清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達到頂峰,但也開始走向衰落,但這不是小說收到百姓歡迎的原因,排除B項;題材高雅不落俗套,與明清小說的內容不符,明清小說反映的題材不一定是高雅的,排除D項。故選C項。
4.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中期的思想家王守仁認為心是萬物的主宰,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影響很大,C項正確;黃宗羲激烈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稱 “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批判“君為臣綱”的封建教條,認為做官應該“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排除A項;顧炎武把“亡國”與“亡天下”作區分,認為改朝換代是亡國,文化沉淪是亡天下,故“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排除B項;王夫之是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家,認為社會是發展的、進化的,不能泥古不化、厚古薄今,排除D項。故選C項。
5.D
【詳解】根據材料“下圖中空白方框處應填”圖示及所學知識可知,京劇是中國的國粹,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間,由徽劇和漢調等劇種融合發展而成,加以創造和改進,在道光年間逐漸形成為一個新的劇種“皮黃戲”,皮黃戲博采其他劇種的優點,又帶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就被稱為“京戲”或“京劇”,D項正確;元曲包括散曲、雜劇和南戲等,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元代雜劇是在前代戲曲藝術宋雜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戲劇樣式,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昆曲,又稱昆劇、昆腔,原是流行于蘇州昆山一帶的昆山腔。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步陷入因循守舊的境地,逐漸走向衰落,排除C項。故選D項。
6.D
【詳解】根據材料“從詩歌興盛到詞曲流行,再到小說的繁榮,中國古代文學通俗化趨勢日益明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因為市民階層的興起,主流文學形式由唐詩演變為宋詞,明清之際隨著市民階層的逐漸發展,以及對相應市民文化的需求,小說這種文學形式逐漸成為重要的文學形式,因此材料所述變化適應了市民階層壯大,為了滿足市民階層的文化生活需要,D項正確;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主流表達形式分別由詩、詞轉變到曲再到小說,體現了世俗化的趨勢,適應了市民階層文化生活的需要,與統治階級禁錮思想無關,排除A項;中央集權不斷加強體現在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整個晚清政府和社會對天朝上國的觀念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排除C項。故選D項。
7.D
【詳解】據題干“唐詩豪邁”“宋詞雄渾”“元曲通俗”“明清小說深沉”和所學知識可知,唐詩、宋詞以格律嚴謹、語言凝練為特點,注重意境和抒情;元曲語言更加口語化,貼近市井生活;明清小說則進一步通俗化,用白話文創作,內容貼近大眾。這一演變過程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學逐漸從士大夫階層的“高雅格調”向普通民眾的“通俗易懂”發展的趨勢,D項正確;小說寫實,元曲未必側重寫實,從注重意境到側重寫實說法不準確,排除A項;單一抒情到多元表達說法片面,因各時期均有抒情、敘事的表達,排除B項;簡短到長篇符合小說特點,題干更強調語言風格而非篇幅,排除C項。故選D項。
8.C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天工開物》是明代宋應星的著作,對中國古代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總結,涵蓋農業、手工業等諸多領域,被譽為 “中國 17 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C項正確;《齊民要術》是北魏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 ,主要總結了黃河流域農業生產經驗等,并非醫藥著作,排除A項;《資治通鑒》是編年體通史巨著,由司馬光主編,按時間順序記載史實,開創紀傳體史書編寫體例的是《史記》,排除B項;《西游記》是明代吳承恩所著神魔小說,清代藝術成就最高、影響最深遠的長篇小說是《紅樓夢》,排除D項。故選C項。
9.B
【詳解】根據題干材料“守仁弟子遍天下,其有傳者不復縷述,惟王畿、錢德洪尤著。”可知,王守仁(王陽明)的心學強調“心即理”“致良知”,在明代思想界影響深遠。其弟子眾多,如王畿、錢德洪等,因對心學理解不同,逐漸形成不同學派(如浙中王門、江右王門等),促進了思想的分化與多元化,B項正確;心學是宋明理學的新發展,與漢代經學無關,排除A項;心學未徹底取代程朱理學,后者仍是官方主流思想,排除C項;西學東漸主要指西方科學傳入中國,與心學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B項。
10.A
【詳解】根據題干材料“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蓋皆本也。”可知,黃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觀點,認為工業和商業與農業一樣是國家經濟的根本,反對傳統儒家“以工商為末”(將工商業視為次要產業)的立場。這一主張直接挑戰了中國古代長期實行的“重農抑商”政策(即重視農業、抑制商業發展的傳統觀念),A項正確;科舉取士和選拔人才有關,宗法制度涉及家族血緣關系均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BC項;黃宗羲批判過君主專制,但題干中的引文討論的是工商地位的問題,而不是君主權力,排除D項。故選A項。
11.C
【詳解】根據題干材料“封建之失,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結合所學可知,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批判分封制導致地方權力過大(“專在下”),而郡縣制又使中央過度集權(“專在上”)。他主張調和兩者的弊端,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即在郡縣制框架下賦予地方一定自主權,同時由中央監督地方,避免權力過度集中,即地方分權與中央監督結合,C項正確;完全恢復西周分封,說法不當,因為顧炎武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排除A項;加強中央集權對應的是郡縣制的延續,而顧炎武也指出了郡縣制的缺點,強調了地方分權與中央監督結合,排除B項;民主選舉制度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無法實現,屬于現代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
12.C
【詳解】據題干“他講妖怪的喜,怒,哀,樂,都近于人情”和所學知識可知,《西游記》主要描寫了唐僧師徒四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成功的故事,C項正確;《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近百年的歷史風云,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水滸傳》描寫了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斗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紅樓夢》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富貴公子賈寶玉為視角,描繪了一批舉止見識出于須眉之上的閨閣佳人們的人生百態,展現了正邪兩賦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劇美,通過家庭反映社會,展現了當時中國封建社會的特點,排除D項。故選C項。
13.A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我國古代建筑石灰的燒制工藝(如圖),‘置于風中,久自吹化成粉’。后經考古學家的驗證之后,發現此法所得到的石灰性能與歐洲標準下的石灰相似。”可知,中國古代燒制石灰的工藝高超,充分體現了此項科學技術在世界上具有先進水平,凝聚了古人的智慧,A項正確;題干材料說明中國古代燒制石灰的工藝高超,并沒有體現在傳承中有所創新,排除B項;題干材料說明中國古代燒制石灰的工藝高超,并沒有推動社會的轉型,排除C項;題干材料說明中國古代燒制石灰的工藝高超,沒有涉及理論研究,排除D項。故選A項。
14.A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更多關注普通民眾豐富多彩的生活,……,轉而將商人、工匠、屠夫等作為創作中心”和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繁榮,市民階層不斷壯大。他們對文化娛樂有了新的需求,不再滿足于傳統以帝王將相為核心的文學內容。文學作品將商人、工匠等普通民眾作為創作中心,體現了市民階層希望在文學作品中看到自身生活與形象的價值取向,A項正確;材料中雖提到商人成為創作中心之一,但不能僅據此就得出商人社會地位明顯提高的結論,也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文學創作主體和關注對象的轉變,是對傳統以帝王將相為主要刻畫對象的突破,而不是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的表現,排除C項;明清時期,封建禮教和傳統思想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平等自由思想并未成為潮流,且材料中也沒有明確體現平等自由思想,排除D項。故選A項。
15.B
【詳解】根據材料“明朝中期,不論是在生產工具上,還是在產量上,農業的發展都已遠遠超過前代,而農業的發展使更多勞動力解放出來,進一步促進了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可知,明朝中期農業、手工業與商業發展,促進了科技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B項正確;明代中期經濟發展與擴建改造北京關系不大,排除A項;材料強調明朝經濟發展的表現,而明朝政治方面的舉措旨在強化皇權,排除C項;明代科舉考試采取四書五經、八股取士的方式,與材料內容“農業的發展使更多勞動力解放出來,進一步促進了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16.D
【詳解】根據題干“明朝在北方大規模修筑長城,并在沿線設置軍鎮;而清代卻大肆修建喇嘛廟,借以籠絡蒙古、藏族等少數民族。”結合所學可知,明朝的統治者為了防范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侵擾和掠奪修筑了萬里長城,反映了明朝統治者在處理民族問題時采用以防為主的被動防御政策。“而清代卻大肆修建喇嘛廟,借以籠絡蒙古、藏族等少數民族”,這體現了清朝統治者主張對邊遠民族實行懷柔、以德服人的政策,因此“明修長城清修廟。”說明明清時期對邊疆少數民族采取了不同的民族政策,而且差異較大,D項正確;題干材料直觀的呈現了明清不同的民族政策,但不能說明明朝的民族政策更實效或清朝的民族政策更優越,排除AB項;“清朝以佛教實現統一”說法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
17.D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天工開物》是明末科學家宋應星編著的一部總結明代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的著作。該書圖文并茂,詳細記載了各種農作物和手工業原料的種類﹑產地﹑種植加工以及手工業生產技術,提供了大量確切數據,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D項正確;《齊民要術》是關于農業方面的著作,排除A項;《夢溪筆談》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成書于北宋,排除B項;《農政全書》是農業科學著作,排除C項。故選D項。
18.A
【詳解】材料記述了徐光啟在編寫《農政全書》時對迷信等糟粕不使用、對前人的錯誤進行糾正補充,表明一種對待前人的文化是一種傳承與創新,A項正確,排除C項;整理是《農政全書》的方式,未體現搜集,排除B項;續寫與改編在材料中無法找到依據,排除D項。故選A項。
19.(1)傳承發展,影響深遠,世界領先。
(2)《本草綱目》。
(3)明成祖。
(4)觀點:我國古代科技成就突出。
論述: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經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產生巨大的影響力;明朝李時珍編寫的《本草綱目》自問世以后,廣為流傳,還傳入日本和朝鮮,以后又陸續被翻譯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種文字;明朝北京城有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宮城即紫禁城,今稱故宮,它是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設計的,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是北京城的核心。紫禁城建筑總面積16萬余平方米,有各類殿宇近9000間,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最輝煌的皇家建筑群。這都說明我國古代科技取得了巨大成就。
【詳解】(1)特點:根據材料一“ 在唐朝經濟文化發展的基礎上,宋代不僅完善了具有世界意義的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等技術”可得出傳承發展;根據材料一“ 宋代不僅完善了具有世界意義的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等技術”“在地理學、醫學、冶金學等領域都有令人眩目的成就”可得出影響深遠,世界領先。
(2)名稱:根據材料二“全面總結了中國古代藥物學的成就,使中國的藥物學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所學知識可知,《本草綱目》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豐富了我國醫藥學寶庫,在世界醫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問世以后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種文字,被譽為“東方藥學經典”。
(3)皇帝:根據材料三“但當他走到太和殿前時”可知這一建筑是北京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成祖朱棣成為明朝第三個皇帝以后,選定北京為都城,從1406年開始對北京城進行大規模的營建,1420年基本建成,次年正式遷都北京。
(4)觀點:根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古代的科技成就璀璨奪目,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不論是唐朝、宋朝、還是明清時期,都有突出的成果,據此可擬觀點為:我國古代科技成就突出。再結合四大發明、《本草綱目》、北京城等相關史實進行論述,示例如下:
論述: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經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產生巨大的影響力;明朝李時珍編寫的《本草綱目》自問世以后,廣為流傳,還傳入日本和朝鮮,以后又陸續被翻譯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種文字;明朝北京城有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宮城即紫禁城,今稱故宮,它是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設計的,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是北京城的核心。紫禁城建筑總面積16萬余平方米,有各類殿宇近9000間,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最輝煌的皇家建筑群。
最后總結:綜上所述,這些都說明我國古代科技取得了巨大成就。
20.(1)圖一:明朝。理由:圖中都城是京師(北京);長城西起嘉峪關,東到山海關;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主要是瓦剌和韃靼;當時東北分布著女真族等多個符合明朝的信息。
圖二:秦朝。理由:圖中都城為咸陽,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等符合秦朝的信息。
(2)素理由:素材A屬于民間故事可能有虛構成分,素材B屬于文獻資料比較客觀真實,所以素材B更可信。
(3)變化:古代長城是抵御北方少數民族進犯的軍事工事,20世紀30年代“長城”已經成為一種凝聚中華民族力量、團結抗戰的精神象征。
(4)深意:長城是中國古代的偉大工程,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蘊含著中華民族堅韌剛毅、不畏艱險、眾志成城、開拓創新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長城是中國古代保護國家和平、防御外敵入侵的重要建筑,聯合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組織,維護和平是長城和聯合國的共性等。
【詳解】(1)圖一:根據圖一可以判斷出是明朝的長城。理由:根據材料一圖一的都城是京師(北京)可知,是元明清時期,再結合“長城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邊”可知,是明朝長城。另外,根據圖一中“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主要是瓦剌和韃靼;當時東北分布著女真族等”可知,是明長城。
圖二:根據圖二可以判斷出是秦朝的長城。理由:根據材料一的圖二的都城是咸陽,還有地圖上出現的桂林郡,秦朝的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都可以判斷是秦朝。
(2)素材:根據材料二可知,素材A是奶奶講的故事,屬于民間故事可能有虛構成分,具有較大的主觀性和夸張性,可信度較低。素材B出自義務教育教科書,屬于文獻資料比較客觀真實,相對于故事來說,較為客觀。所以素材B更可信。
(3)變化:根據材料二的“長城處于北方游收地區與農耕地區的連接線上……唐朝末年,北方漢人紛紛避亂,北出長城,帶去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活方式……北宋與遼、西夏對峙,但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進行”可知,古代長城是抵御北方少數民族進犯的軍事工事;根據材料三“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可知,20世紀30年代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陷入水深火熱的境地,“長城”已經成為一種凝聚中華民族力量、團結抗戰的精神象征。
(4)深意:本題是開放性題目,可從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長城和聯合國的共性等方面進行敘述,言之有理即可,如:長城是中國古代的偉大工程,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蘊含著中華民族堅韌剛毅、不畏艱險、眾志成城、開拓創新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長城是中國古代保護國家和平、防御外敵入侵的重要建筑,聯合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組織,維護和平是長城和聯合國的共性等。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桑植县| 丰城市| 陈巴尔虎旗| 山东省| 洪洞县| 屯留县| 廊坊市| 屏边| 贵德县| 昌江| 舒兰市| 永城市| 江孜县| 全椒县| 新邵县| 北海市| 尉犁县| 余姚市| 宣城市| 蓬莱市| 新安县| 井研县| 罗甸县| 湘乡市| 舒兰市| 阿拉善左旗| 潞西市| 来凤县| 兰溪市| 临猗县| 兰州市| 荆州市| 岚皋县| 大安市| 平武县| 景泰县| 平塘县| 沐川县| 贵港市| 武鸣县| 鄂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