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9課 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鞏固練習2024-2025學年下期初中歷史統編版七年級下冊(新教材)一、選擇題1.清政府認為“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實行閉關政策,特許設立了一個對外貿易機構,負責承銷外商進口貨物,并管理外國商人。這一機構是( )A.南書房 B.軍機處 C.廣州十三行 D.市舶司2.康熙帝在位中期,減少議政王大臣會議人數,又在宮中設立南書房;雍正帝即位后,以應對西北戰事為由,在宮中創設軍機處,軍機大臣皆由皇帝親自挑選充任。這些措施反映了( )A.清朝決策過程隨意 B.清朝君主專制強化C.清朝軍事實力增強 D.中央集權達到頂峰3.清朝前期,我國封建君主集權進一步強化的標志是( )A.設立軍機處 B.設立廠衛特務機構C.設立市舶司 D.保留議政王大臣會議4.大臣胡中藻寫的詩中有“一把心腸論濁清”之句,乾隆皇帝看了竟說“加‘濁’字于國號‘清’字之上,是何居心?”胡中藻被殺,友人也被牽連。這反映清朝( )A.官僚體系臃腫 B.腐敗之風蔓延C.文化專制政策 D.閉關鎖國政策5.明朝時期,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清朝時期,雍正設立軍機處。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 )A.控制軍隊 B.強化皇權 C.鉗制思想 D.發展經濟6.漢唐時期對外交往的影響廣泛;宋元時期主要是航海外交模式;明清時期傳統的對外關系達到鼎盛,但是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了中外民間交往。據此可知,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A.由積極開放到逐漸封閉保守 B.清王朝嚴格禁止中外民間往來C.漢唐是最頻繁最繁榮的時期 D.總體呈現開明與落后并存局面7.清朝為鞏固對全國的統治,采取各種措施,進一步強化封建君主專制。標志著君主專制在清朝時達到頂峰的是( )①保留議政王大臣會議 ②設立南書房 ③設立軍機處 ④大興文字獄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8.清朝對出海貿易的商船裝載貨物的重量有嚴格的限制,甚至規定每船只準帶鐵鍋一口,每人只許帶鐵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員必須詳細登記姓名、年齡、面貌、履歷、籍貫等。這一政策( )A.實現了與他國的友好交往 B.限制了對外貿易C.保護了船上所有人員安全 D.抵御了外來侵略9.清朝時,大臣胡中藻因“一把心腸論濁清”而被殺。是因為哪一事件( )A.文字獄 B.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C.文化專制 D.焚書坑儒10.起居注是記錄皇帝言行的檔案,按例不允許皇帝觀看。唐太宗開啟了觀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觀閱成慣例。清康熙皇帝甚至以“記注官泄密”為借口,停止編撰起居注。從材料中可以得出的結論是自唐朝以來( )A.統治者的檔案編修能力提高 B.專制皇權不斷加強C.負責起居注的官員玩忽職守 D.起居注逐漸被輕視11.清朝雍正年間,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該機構是( )A.議政王大臣會議 B.軍機處 C.內閣 D.中書省12.翰林徐駿給雍正皇帝上書時,寫錯“陛下”的“陛”字,雍正皇帝立即將其革職。后來又在徐駿詩集中查到“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兩句詩,將徐駿處以死刑,罪名是“誹謗朝廷”。材料說明清朝( )A.實行八股取士 B.允許言論自由 C.推行文化專制 D.實行閉關鎖國13.某七年級1班歷史興趣小組圍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為主題進行探究,制作了各朝代的政治制度結構示意圖,請你觀察下面的示意圖是哪個朝代的政治制度?( )A.明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14.清朝文字獄的推行,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以上描述的是文字獄的( )A.原因 B.形式 C.目的 D.危害15.康熙時,為了抑制滿洲貴族的一些權力,加強君主專制,設立的是( )A.錦衣衛 B.軍機房 C.樞密院 D.南書房16.文學藝術作品是時代的寫照。由以下兩幅作品的內容可知清代( )《盛世滋生圖》:乾隆時蘇州繁華的市井風情 《廣州十三行》:1757年清朝下令關閉其他港口,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A.貧富分化嚴重 B.對外交流頻繁 C.繁榮危機并存 D.財政危機加劇17.思維導圖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式。下圖空白處分別應填( )A.西周、分封制 B.隋朝、科舉制 C.元朝、行省制 D.明朝、文字獄18.據統計,明代從洪武到嘉靖200年間主要實行“海禁”,隆慶、萬歷以后部分“開禁”:清代于 1757 —1840年實行廣州一口通商的“半閉關”。明清時期的“海禁”和“半閉關” ( )A.維護了中國國家主權安全 B.促進了農業經濟的恢復C.推動長途販運貿易的興起 D.阻礙了對外貿易的發展19.它是大清王朝的最高國家機關,負責協助皇帝處理軍務,權力逐漸擴大,成為定制,總攬軍、政大權,直到晚清宣統時期退出歷史舞臺。材料中的這一機構是( )A.六部 B.內閣 C.錦衣衛 D.軍機處二、綜合題20.中國古代在不同時期與世界有著不同程度的交流。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兩宋先后在廣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處設有市舶司,專司外商貨物稅,還制定市舶法,不許官員權貴經營海外貿易、買舶商貨物。進出口貨物達400多種,進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藥材等,主要出口紡織品、金屬及其制品、陶瓷品、茶葉等。——摘編自齊濤《中國古代經濟史》材料二 1405年6月,鄭和率2.78萬余名將士,分乘62艘寶船和140余艘其它船只,滿載織錦綢緞、紡絲布匹、陶瓷器皿、金銀銅鐵器及錢幣等,由劉家港入海。1416年,鄭和率船隊護送各國使臣回國并采辦各種珍奇物產、動物。鄭和下西洋前后經歷28年,抵達30余國,最遠曾達非洲東部,紅海、麥加。——摘編自邱樹森、陳振江《新編中國通史(第二冊)》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臺灣后,即開放海禁,翌年設立江浙閩粵四海關。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實行“獨口通商”政策,將國內與西洋各國的貿易集中于粵海關一口。——-摘編自方行、經君健、魏金玉《中國經濟通史·清代經濟卷》(1)根據材料一,宋代采用了哪些措施管理海外貿易?結合所學,宋朝哪一發明為海外貿易的進行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2)根據材料二,概括鄭和下西洋有何特點?結合所學,分析鄭和下西洋在對外交往方面產生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指出,清廷推行“獨口通商”政策的“獨口”是指哪里?綜合上述材料,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21.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1)材料一體現的“政治建制”是由誰首創的?寫出材料一中“?”處的官職名稱。材料二 唐朝“執大政”的宰相為中書、門下、尚書省之長官、副長官或其他高官。決策與行政權責分別隸屬于不同部門,有明確分工。這樣可以提高決策與行政效率,有利于國家在治理上理而不亂,既加強了皇權,又可以在皇權削弱時維持國家治理的正常運轉,以求王朝的“長治久安”。——摘編自鄭學檬《國家的統一與治理》(2)結合所學,寫出唐朝中央機構的名稱。依據材料二、概括該中央機構的作用。材料三 (宋)得到選拔的官員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來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會地位升遷比例,對于任何前近代甚至近代社會來講,都是驚人的。——【美】墨菲《亞洲史》(3)根據歷史背景判斷材料中的平民最有可能以何種方式實現“社會地位升遷”。該方式最早出現于什么時候材料四 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并不曾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鍾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期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丞相,……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設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動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明太祖《皇明祖訓,祖訓首章》(4)材料四反映了明太祖哪一舉措,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舉措的利弊。材料五 它設立于雍正年間,為清代所獨創,它直接聽命于皇帝,隨時承旨,隨時草詔辦理。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封建專制統治已經發展到頂峰。(5)根據材料五可知,哪一機構的設立“標志著中國封建專制統治已經發展到頂峰”?結合以上內容及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趨勢。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A C B A D B A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答案 B C D D D C D D D1.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757年,清政府下令關閉了其他港口,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規定由朝廷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負責承銷外商進口貨物,代外商收購中國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國商人,C項正確;康熙時,為了抑制滿洲貴族的一些權力,加強君主專制,設立了南書房直接為皇帝草擬諭旨和處理奏章,排出A項;雍正時期設立軍機處,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排除B項;市舶司是宋朝時期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排除D項。故選C項。2.B【詳解】根據題干“康熙帝在位中期,減少議政王大臣會議人數,又在宮中設立南書房;雍正帝即位后,以應對西北戰事為由,在宮中創設軍機處,軍機大臣皆由皇帝親自挑選充任”可知皇帝的權力大大加強,君主專制強化,B項正確;題干沒有說明清朝決策過程,因此不能說明決策過程隨意,排除A項;題干沒有涉及清軍武器裝備、兵員訓練等,因此不說明清朝軍事實力增強,排除C項;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頂峰,排除D項。故選B項。3.A【詳解】根據所學可知,軍機處設立后,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到乾隆時期索性被撤銷。軍機處這一特殊機構便于皇帝獨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一切都要服從皇帝的意志,從而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A項正確;廠衛特務機構設立于明朝,排除B項;市舶司設立于宋朝,排除C項;保留議政王大臣會議限制了封建君主集權,排除D項。故選A項。4.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清代大興文字獄,實行文化專制政策,加強思想專制,因此出現胡中藻案,C項正確;官僚體系臃腫屬于政治角度,排除A項;腐敗之風蔓延屬于政治角度,排除B項;閉關鎖國政策屬于對外角度,排除D項。故選C項。5.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明朝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權分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大大加強了皇權,清朝設立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因此,明清統治者采取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強化皇權,B項正確;廢丞相、設軍機處都屬于政治角度,控制軍隊屬于軍事建設,排除A項;廢丞相、設軍機處都屬于政治角度,鉗制思想屬于思想角度,排除C項;廢丞相、設軍機處都屬于政治角度,發展經濟屬于經濟角度,排除D項。故選B項。6.A【詳解】根據題干可知,從漢唐、宋元時期的積極開放到明清傳統的對外關系達到鼎盛,再到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了中外民間交往,說明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由積極開放到逐漸封閉保守,A項正確;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了中外民間交往,但并不等于清王朝嚴格禁止中外民間往來,排除B項;漢唐是最頻繁最繁榮的時期與“明清時期傳統的對外關系達到鼎盛”不符,排除C項;題干體現的是我國古代對外交往的變化,開明指的是唐朝的民族政策,同時我國古代對外交往總體上并不落后,只是后來才實行限制對外交往的措施,如清朝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排除D項。故選A項。7.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清朝為鞏固對全國的統治,進一步強化君主專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雍正時期,設立軍機處,這一機構的設置,使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從而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③符合題意;大興“文字獄” 是清朝統治者為加強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④符合題意;綜上所述③④符合題意,D項正確;議政王大臣會議強調軍國大事要經過議政王大臣討論,一旦決出決定,皇帝也不能改變,①不符合題意;到康熙時,為了抑制滿洲貴族的一些權力,加強君主專制,設立了南書房,②不符合題意;①②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選D項。8.B【詳解】根據題干材料“清朝對出海貿易的商船裝載貨物重量有嚴格的限制,甚至規定只準帶鐵鍋一口,每人只許帶鐵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員必須詳細登記姓名、年齡、面貌、履歷、籍貫等。”可知,這些規定反映的是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B項正確;嚴格限制對外貿易不利于與他國的友好交往,排除A項;閉關鎖國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與保護船上人員的安全無關,排除C項;閉關鎖國政策,在面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由于逐漸落伍,還是抵御不了外來侵略,排除D項。故選B項。9.A【詳解】依據題干材料“一把心腸論濁清”可知,清朝大臣胡中藻竟被殺的事件反映了清朝統治者大興文字獄。為加強君主專制,清朝統治者還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經常從知識分子的詩詞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制造了大批冤獄。這種做法就是“文字獄”,A項正確;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是發生在漢武帝時期,排除B項;材料清朝大臣被殺主要是由于文字獄的興起,而非文化專制,排除C項;秦朝是焚書坑儒,排除D項。故選A項。10.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起居注從不允許皇帝觀看到皇帝隨意觀看甚至可以決定是否編寫起居注,這里反映的是皇帝權力的加強,B項正確;起居注有專門的人員進行編寫而不是統治者編寫,排除A項;停止編寫起居注不是因為官員玩忽職守,“記注官泄密”只是皇帝的借口,排除C項;材料中并未體現起居注被忽視,排除D項。故選B項。11.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軍機處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軍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照皇帝的旨 意擬寫成文,經皇帝審閱同意后傳達 給中央各部和地方機構去執行,B項正確;議政王大臣會議是在清朝初期由滿洲貴族組成的機構,對于國家大事有決策權,一旦作出決定,連皇帝也不能改變,排除A項;內閣是明朝時期設置的機關,排除C項;中書省是中央的決策機關,但是清朝不設中書省,排除D項。故選B項。12.C【詳解】根據題干材料”翰林徐駿給雍正皇帝上書時,寫錯‘陛下’的‘陛’字,雍正皇帝立即將其革職”、“在徐駿詩集中查到‘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兩句詩,將徐駿處以死刑”這反映的是清朝的文字獄,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經常從知識分子的文章、詩詞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在借題發揮,羅織罪狀,制造了大批冤獄,很多人因此被處死,連親屬、師友都受到迫害,人們這種做法稱為“文字獄”,C項正確;實行八股取士指的是在科舉考試中嚴格要求書寫八股文,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清朝文化專制,并不允許言論自由,排除B項;清朝推行閉關鎖國,嚴格限制對外貿易,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3.D【詳解】根據材料“軍機處”并結合所學可知,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使君主專制達到頂峰,D項正確;明朝尚未設立軍機處,排除A項;唐朝沒有設立軍機處,排除B項;元朝沒有設立軍機處,排除C項。故選D項。14.D【詳解】根據題干“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可知,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體現的是文字獄對社會的危害,D項正確;文字獄的原因是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維護統治,排除A項;文字獄的形式是從知識分子的文章、詩詞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文字獄的目的是控制思想,鞏固統治,排除C項。故選D項。15.D【詳解】根據題干“康熙時,為了抑制滿洲貴族的一些權力,加強君主專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康熙帝時設南書房,直接為皇帝擬諭旨和處理奏章,從而繞開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加強君主專制,D項正確;錦衣衛是明太祖朱元璋為加強皇權設立的特務機構,成為皇帝的爪牙,排除A項;雍正帝時,為處理西北軍務,朝廷臨時設立軍機房,后升級為軍機處,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君主專制到達了頂峰,排除B項;樞密院是五代至元的最高軍事機構,唐始設樞密使,掌文書,以宦官任之; 后唐時樞密使輔佐宰相,分掌軍政;元代時樞密院主管軍事,排除C項。故選D項。16.C【詳解】結合所學可知,《盛世滋生圖》描繪了乾隆時期蘇州繁華的市井風情,反映了清朝前期商業市鎮的繁榮;《廣州十三行》體現了清朝實行閉關鎖國,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清政府的統治蘊含著危機,C項正確;材料信息沒有涉及到社會發展中的貧富情況,不能說明貧富分化嚴重,排除A項;對外交流頻繁不符合當時清王朝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到清政府的財政情況,無法說明財政危機加劇,排除D項。故選C項。17.D【詳解】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八股取士”“清朝”可知,明朝時期實行八股取士,清朝時期大興文字獄,D項正確;明朝時期實行八股取士,而非西周,排除A項;隋朝時期創立科舉制,排除B項;明朝時期實行八股取士,而非元朝,排除C項。故選D項。18.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的長期執行,嚴重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所以明清時期的“海禁”和“閉關”扼殺了對外貿易推動經濟進步的可能性,阻礙了對外貿易的發展,D項正確;“海禁”和“半閉關”只是減少了與外界的來往,并不能真正維護了中國國家主權安全,排除A項;促進了農業經濟的恢復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B項;明清時期“海禁”和“閉關”不利于長途販運貿易,排除C項。故選D項。19.D【詳解】根據 “它是大清王朝的最高國家機關,負責協助皇帝處理軍務,權力逐漸擴大,成為定制,總攬軍、政大權,直到晚清宣統時期退出歷史舞臺。”結和所學知識可知軍機處是清朝設立的一個重要機構,始于雍正時期,主要負責協助皇帝處理軍務和政務。隨著時間的推移,軍機處的權力逐漸擴大,成為清朝的最高國家機關,總攬軍政大權。直到晚清宣統時期,隨著清朝的滅亡,軍機處也退出了歷史舞臺,D項正確;六部是明清時期的中央行政機構,負責具體,僅涉及權力內的職務,排除A項;內閣是明清時期的中央決策機構,但清時期權力受到南書房、軍機處的限制,排除B項;錦衣衛是明朝的特務機構,排除C項。故選D項。20.(1)措施:設立市舶司;制定市舶法指南針(羅盤)(2)特點:時間長;規模大;航程遠;和平交往影響: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3)廣州發展趨勢:從對外開放逐步走向封閉(閉關鎖國)【詳解】(1)措施:根據材料“兩宋先后在廣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處設有市舶司,專司外商貨物稅,還制定市舶法,不許官員權貴經營海外貿易、買舶商貨物”可得出信息:宋朝管理海外貿易的措施有設立市舶司;制定市舶法。發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指南針的發明和使用,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為海外貿易的進行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2)特點:根據材料“鄭和下西洋前后經歷28年,抵達30余國,最遠曾達非洲東部,紅海、麥加”可得出信息:鄭和下西洋的特點是時間長;規模大;航程遠。影響:結合所學可知,鄭和下西洋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3)獨口:結合所學可知,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發展趨勢:根據材料一 宋朝政府重視海外貿易到材料二鄭和下西洋再到材料三的閉關鎖國可得出信息:中國古代對外交往趨勢是從對外開放逐步走向封閉。21.(1)人物:秦始皇。名稱:丞相。(2)名稱:三省六部(或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作用:提高決策與行政效率,加強皇權,有利于維持國家治理的正常運轉。(3)方式:參加科舉考試 。時期:隋朝。(4)舉措:廢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利:克服朝臣權力過大的弊端,鞏固統治;形成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弊:不能廣泛吸納建議,容易形成專權。(5)機構:軍機處。趨勢: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中央權力較地方逐漸增強。【詳解】(1)人物:根據材料一的圖片“最高統治者稱皇帝,中央政府包括太尉、御史大夫等,地方實行郡縣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實現統一后,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之下設中央政權機構,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統領,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在地方,廢除西周以來實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官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央政權機構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統領,由此?處應為丞相。(2)名稱: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貞觀時期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在政治上,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由此可知,唐朝中央機構的名稱為三省六部(或者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及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作用:根據材料二“這樣可以提高決策與行政效率,有利于國家在治理上理而不亂,既加強了皇權,又可以在皇權削弱時維持國家治理的正常運轉,以求王朝的‘長治久安’。”可知,三省六部提高決策與行政效率,加強皇權,有利于維持國家治理的正常運轉(3)方式:根據材料三“(宋)得到選拔的官員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來自平民家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宋朝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由此可知,平民最有可能以參加科舉考試的方式實現社會地位升遷。時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文帝廢除前朝的選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時,進士科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因此,科舉制最早出現于隋朝。(4)舉措:根據材料四“今我朝罷丞相,……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設立丞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廢除了長期存在的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廢除丞相制度克服朝臣權力過大的弊端,鞏固統治;形成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有利于明朝經濟的發展。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廢除丞相制使皇權進一步強化,不能廣泛吸納建議,容易形成專權(5)機構:根據材料五“設立于雍正年間,為清代所獨創,它直接聽命于皇帝,隨時承旨,隨時草詔辦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由皇帝選派親信大臣組成。軍機處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重要中樞機構,軍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擬寫成文,經皇帝審閱 同意后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機構執行。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中國封建專制通知發展到頂峰。趨勢:綜合上訴材料分析可知,從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丞相掌握行政權,再到明朝廢除丞相進一步強化皇權,清朝設立軍機處使君主專制發到頂峰,可見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同時,中央權力較地方逐漸增強。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