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0課 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鞏固練習 2024-2025學年下期初中歷史統編版七年級下冊(新教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0課 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鞏固練習 2024-2025學年下期初中歷史統編版七年級下冊(新教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20課 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鞏固練習
2024-2025學年下期初中歷史統編版七年級下冊(新教材)
一、選擇題
1.某歷史社團排演了一場反映清朝前期市民生活圖景的舞臺劇,他們準備的道具不符合那個時代的是( )
A.玉米面的餅子 B.甘薯面做的包子 C.肉炒馬鈴薯 D.餐盤里放著面包
2.從清朝前期,人口增長給我們的啟示是( )
A.發展經濟的同時,要保護環境 B.人口增長增加了勞動力
C.人口的增長是經濟發展的結果 D.人口增長只有利沒有弊
3.清前期,錢莊、票號等金融機構興盛起來,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農村地區的市鎮發展迅速。這表明當時( )
A.農業發展 B.商業繁榮 C.人口增長 D.商幫興盛
4.清朝前期,手工業和商業有了長足的進步。對其起了推動作用的是( )
A.君主專制的加強 B.疆域的擴大 C.農業生產的發展 D.文化的繁榮
5.明代的絲織業中心在( )
A.成都 B.蘇州 C.南京 D.北京
6.清初在蘇州復置官局,設機800張,織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機170張,機匠補充困難,而同一時期蘇州民機不少于3400張……機戶出資,機工出力。這反映出( )
A.繁榮背后潛藏危機 B.近代前夜發展停滯
C.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D.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7.“徽州《汪氏宗譜》載:‘族人合資販木于浙,歲入萬金,祠堂置田以助學?!被丈提绕鸬闹匾劳惺牵? )
A.官營手工業支持 B.宗族組織協作
C.土地兼并資本 D.科舉入仕推動
8.“明初《明實錄》載:‘洪武三年,令商人輸糧于邊,給以鹽引,商賈趨之若鶩,晉地多商?!辈牧戏从硶x商興起的直接原因是( )
A.朝廷推行“開中法” B.江南手工業繁榮
C.運河漕運開通 D.海外貿易需求
9.下表為清代人口與土地變化表,據此可知( )
時間 民田總數 (公 頃) 全國人口統計 (億)
順治十八年 5 492 577 1.2~1.5
康熙二十四年 6078429 1
雍正二年 7236429 1.2~1.4
乾隆三十一年 7807156 2
嘉慶十七年 7921061 3
A.人口增長使人地關系漸趨緊張 B.土地兼并導致傳統農業日趨沒落
C.君主專制帶來了大量社會弊端 D.財政收入不斷增加,國庫充盈
10.清代前期,城市繁榮,出現了不少財力雄厚的富商,如兩淮的鹽商,廣東的行商和各地的糧商、布商等。這反映了當時( )
A.商業貿易繁榮 B.民族關系發展 C.君主專制強化 D.中外交流頻繁
11.明清時期,城鎮商業呈現繁榮景象,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等產品大量進入市場,茶葉、花卉和水果等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這一現象反映了明清時期( )
A.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出現了成熟的手工工場
C.出現地域性的商人群體 D.區域生產專業化較明顯
12.乾隆年間,北京前門大街一帶,各色商鋪林立,人來貨往,幾至“對面交盲聽不真”;蘇州間(chāng)門外的南液(háo)街地值寸金,“凡南北舟車,外洋商販,莫不畢集于此”。這反映當時( )
A.海外貿易興盛 B.人口增長加快 C.社會矛盾加劇 D.商業經濟繁榮
13.自明朝中期起,高產作物玉米,番薯、馬鈴薯自海外傳入中國,它們單位畝產量大,適應性強,不與五谷爭地,旱地、山地等處皆可種植,因此得到廣泛傳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口增長對土地造成的壓力。煙草、花生等新的經濟作物也大致于同時傳入中國,進一步豐富了農產品結構。這說明( )
A.傳統農業已發展到頂峰
B.中外交流影響農業發展
C.國家積極推行對外開放
D.政府鼓勵發展商品經濟
14.清朝前期,江寧著名的大機戶,有的擁有織機五六百張;佛山鎮經營棉織業的手工工場達到2500家,織工超過50000人。這些史實反映了清朝前期,手工業出現了哪些變化?( )
A.實行“男耕女織”的方式 B.已經出現比較成熟的手工工場
C.商品貿易十分興盛 D.商幫已經形成
15.明太祖下令在全國丈量土地,編制土地清冊。因冊中畫有每塊土地的方圓四至,狀若魚鱗,故稱“魚鱗圖冊”。明太祖丈量土地,編制土地清冊的原因是( )
A.不少地方有土地兼并、隱匿現象
B.人口的大量增長
C.耕地面積的不斷擴大
D.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16.我國城市自產生迄明代幾千年間,除唐代德宗時出現過商人“罷市”活動外,再也找不到市民運動的記錄。而到了明代后期,僅萬歷一朝就多達五六十次,其中手工業工人、商販、作坊主作為領導者有十四次,占比25%。這說明( )
A.重農抑商政策松動 B.經濟發展威脅統治
C.商業發展不受限制 D.市民階層發展壯大
17.清朝前期,揚州有首童謠唱道:“揚州好,僑寓半官場,購買園亭賓亦主,經營鹽、典仕而商,富貴不歸鄉。”可見,當時( )
A.重農抑商政策被摒棄 B.官商勾結,身份難以界定
C.商業發展推動社會風氣變化 D.地方商業由官員壟斷經營
18.清朝前期,景德鎮瓷器在國際上享有盛譽。隨著國內外及宮廷對景德鎮瓷器需求量的激增,康、雍、乾三代時,景德鎮瓷業進入了制瓷歷史高峰。材料直接反映出( )
A.商業需求促進制瓷業發展 B.手工業發展達到頂峰
C.景德鎮成為當時制瓷中心 D.清代統治者推崇瓷器
二、材料題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商業十分繁榮,出現了一些繁華的大都市。唐都長安的城市規劃井然有序,城中有東、西市,是主要商業區,這里商鋪林立;城內所建100多個坊,是居民區,居住人口達百萬……宋代商業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鋪不斷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內到處可以開設店鋪;經商的時間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現了早市和夜市。
——摘編自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材料二 康雍乾三朝,隨著經濟的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封建社會的相對穩定,國內商品市場越來越擴大。城市擁有的商業行業和店鋪數量日益增多,例如明代山東臨清有店鋪五六百家,清代擁有大小店鋪達千余家。由于長途販運的發展,長江沿岸出現了一批新的商業城市,如漢口等。全國還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商業中心城市,實現了當時所謂的“四大聚”。天下有四聚,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
——摘編自李治亭《清史》
(1)據材料一分析宋代城市商業活動與唐朝相比發生的變化,說出宋代一個代表性城市
(2)根據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城市發展的表現,分析城市發展的原因。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歷史上不論經濟發展到怎樣的水平,不論各個朝代的文化創造達到多么深刻的程度,都離不開這樣簡潔明白的真理:民心始終是第一位的。這就是說,朝代興亡不取決于統治者的意愿,而取決于民心的向背。
——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
材料二:
——摘編自李小云等《中國人地關系的歷史演變過程及影響機制》
(1)依據材料提煉一個觀點。結合中國古代隋、唐、元、明四個朝代的相關史實對觀點進行論述(每個朝代一項)。(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200字左右)
(2)根據材料二概括明清時期糧食供需關系發生了怎樣的演變。影響這一變化的因素有哪些?
參考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B C B C B A A A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A D B B A D C A
1.D
【詳解】本題為逆向選擇題,根據題干“清朝市民生活圖景”和所學知識可知,面包為清末民國初年傳入中國,到民國初年,西方飲食日益進入市民生活,D項符合題意,選擇D項;玉米是美洲作物,于明朝時期傳入中國,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甘薯是16世紀末傳入我國,首先傳入的是廣東和福建, 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明萬歷氏旦年間記述北京地區種植的馬鈴薯稱為土豆。 康熙二十一年(1682)編撰的《畿輔通志》物產部是我國記載馬鈴薯最早的志書,18世紀中葉馬鈴薯在京津地區已經廣泛種植,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
2.A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時期人口的快速增長帶來了人地矛盾逐漸突出,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地力下降,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所以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意保護環境,A項正確;人口增長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增加勞動力不是人口增長的啟示,排除B項;經濟發展是人口增長的原因,不是人口增長問題的啟示,排除C項;人口增長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并不是只有利沒有弊,排除D項。故選A項。
3.B
【詳解】據題干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錢莊、票號的興盛以及城市和市鎮的發展,都表明商業活動活躍,商業繁榮,B項正確;材料中更強調的是金融機構的興盛和城市、市鎮的發展,而非單純的農業發展,排除A項;人口增長是商業繁榮的結果之一,材料中并沒有直接體現人口增長的信息,排除C項;商幫興盛是商業繁榮的一個表現,材料中并沒有明確提及商幫的情況,排除D項。故選B項。
4.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清朝前期農業生產獲得發展,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農業產品品種和產量的增加,也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C項正確;君主專制的加強與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無關,排除A項;疆域的擴大與手工業的進步沒有多大的關系,排除B項;文化的繁榮對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作用不大,排除D項。故選C項。
5.B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時,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在前代基礎上 繼續發展,蘇州是明朝時期的絲織業中心,B項正確;成都是當時蜀地絲織業的中心,排除A項;南京是清朝時期絲織業中心,排除C項;北京是明朝的政治中心,排除D項。故選B項。
6.C
【詳解】根據題干“機戶出資,機工出力”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機戶與機工的關系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即資本主義萌芽出現,C項正確;根據題干“設機800張,織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機170張,機匠補充困難,而同一時期蘇州民機不少于3400張”可知,當時已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其中有些頗具規模,排除A項;經濟方面的重農抑商、外交方面的閉關鎖國政策等導致近代前夜發展停滯,排除B項;清朝中期以后,人口的增長造成用地緊缺,而土地卻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不擇手段地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農民紛紛破產,變成地主的佃戶和雇工,向地主交納高額的地租。題干中沒有涉及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
7.B
【詳解】根據題干材料“族人合資販木于浙,歲入萬金,祠堂置田以助學?!笨芍?,題干中“族人合資販木”和“祠堂置田助學”表明徽商通過宗族成員共同出資經營商業,并以宗族祠堂為紐帶支持教育?;丈提绕鸬闹匾卣髦槐闶且揽孔谧褰M織的凝聚力與協作,宗族不僅提供資金支持,還通過集體管理保障商業活動的持續性和穩定性,B項正確;官營手工業與徽商私營性質不符,排除A項;土地兼并未體現題干中合資與助學的宗族行為,排除C項;科舉入仕與題干直接關聯較弱,排除D項。故選B項。
8.A
【詳解】根據題干材料“洪武三年,令商人輸糧于邊,給以鹽引,商賈趨之若鶩,晉地多商。”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提到明洪武三年(1370年),朝廷下令商人向邊境運送糧食以換取鹽引(食鹽專賣憑證),導致晉商大量涌現。這一政策正是明初推行的“開中法”。開中法通過“輸糧換鹽引”的形式,鼓勵商人參與邊境軍糧供應,晉商因地理位置靠近北方邊鎮,積極參與其中,獲得鹽引后通過販鹽獲利,逐漸發展為重要商幫,A項正確;晉商在北方地區,與江南手工業繁榮不符,排除B項;漕運主要是運輸糧食到京城或者南方,題干未涉及,排除C項;題干反映的是邊境貿易,并非海外貿易,排除D項。故選A項。
9.A
【詳解】根據表格信息可知,從順治十八年到嘉慶十七年,民田總數從5492577 公頃增長到7921061公頃,雖有一定增長,但增長幅度相對較小。而全國人口在這一時期從1.2億-1.5億左右增長到3億,人口增長速度明顯快于土地增長速度??梢娙巳丝谠鲩L使人地關系漸趨緊張,A項正確;傳統農業逐漸沒落與表格反映的內容不符,僅從人口和土地數量的變化不能說明傳統農業走向沒落,排除B項;題干數據反映是人口增長導致人地關系漸趨緊張,沒涉及政治方面,君主專制帶來了大量社會弊端,排除C項;題干數據反映是人口增長導致人地關系漸趨緊張,沒有關于財政收支等方面的數據和信息,不能得出財政收入增加,排除 D項。故選A項。
10.A
【詳解】據題干“清代前期,城市繁榮,出現了不少財力雄厚的富商······各地的糧商、布商等”可知,當時商業活動活躍,商品貿易往來頻繁,商業貿易繁榮,A項正確;題干中主要描述的是商業領域中富商的出現,并未涉及民族之間的交往、融合等民族關系方面的內容,排除B項;題干中主要描述的是商業領域中富商的出現,無法體現出君主專制強化,排除C項;題干中主要描述的是商業領域中富商的出現,沒有體現中外交流的情況,排除D項。故選A項。
11.A
【詳解】題干中提到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等產品大量進入市場,且茶葉、花卉和水果等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這表明農產品不再僅僅用于自給自足,而是大量進入市場進行交易,反映了農產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A項正確;題干中沒有提到手工工場或手工業的發展,排除B項;題干中并未提及商人群體或地域性商人的出現,排除C項;題干中雖然提到了一些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但并未明確說明區域生產專業化的現象,排除D項。故選A項。
12.D
【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描述了乾隆年間北京前門大街和蘇州間門外的南液街商業繁榮的景象,商鋪林立,人來貨往,甚至到了“對面交盲聽不真”的程度,說明商業活動非常頻繁,同時,南液街地值寸金,吸引了南北舟車和外洋商販,說明商業經濟非常繁榮,D項正確;題干雖然提到“外洋商販”,但材料重點在于國內商業聚集,不能反映海外貿易興盛,排除A項;題干未直接涉及人口增長問題,排除B項;“社會矛盾”與材料描述的繁榮景象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13.B
【詳解】根據材料“自明朝中期起,高產作物玉米,番薯、馬鈴薯自海外傳入中國,它們單位畝產量大,適應性強,……。煙草、花生等新的經濟作物也大致于同時傳入中國,進一步豐富了農產品結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時世界處于開辟新航路時期,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中外文化交流也不斷加強,明朝引進了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因此中外交流影響農業發展,B項正確;題干主要強調的是新的農作物品種傳入中國及其帶來的影響,沒有提及傳統農業發展是否達到頂峰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明朝中期起,中國總體上實行的是海禁等相對封閉的政策,并非積極推行對外開放,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題干中沒有提到政府對于發展商品經濟的態度和政策等內容,主要是在說新作物的傳入和影響,與政府鼓勵發展商品經濟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14.B
【詳解】根據材料“江寧著名的大機戶,有的擁有織機五六百張;佛山鎮經營棉織業的手工工場達2500家,織工超過50000人”可知,清朝前期手工工場數量之多、規模之大,說明此時期已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工場,B項正確;“男耕女織”體現的是農業、手工業結合,材料僅強調在棉紡織業中手工工場的規模宏大,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手工工場的相關信息,并未涉及商品貿易,排除C項;“商幫”指的是同一地域的商人群體,材料涉及的是生產組織形式——手工工場,排除D項。故選B項。
15.A
【詳解】據題干“明太祖丈量土地,編制土地清冊的原因”和所學知識可知,在明朝建立初期,不少地方存在嚴重的土地兼并現象,同時還存在隱匿土地、逃避賦稅的情況。這使得國家的田賦收入受到影響,為了準確掌握全國土地的真實情況,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明太祖下令丈量土地、編制土地清冊,A項正確;雖然人口增長可能會對土地利用等產生影響,但當時主要的問題是土地兼并和隱匿等情況影響國家利益,排除B項;編制土地清冊主要是為了解決土地管理中存在的土地兼并、隱匿等問題,而不是因為耕地面積擴大這一因素,排除C項;明太祖的這一舉措主要是針對農業土地方面的問題,與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沒有直接的因果聯系,排除D項。故選A項。
16.D
【詳解】根據材料“我國城市自產生迄明代幾千年間,除唐代德宗時出現過商人“罷市”活動外,再也找不到市民運動的記錄。而到了明代后期,僅萬歷一朝就多達五六十次,其中手工業工人、商販、作坊主作為領導者有十四次,占比25%。”,再結合所學可知,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級力量壯大,努力爭取自己的權益而斗爭,D項正確;材料中未說明重農抑商政策的狀態,排除A項;經濟發展威脅統治在材料中無法找到依據,排除B項;商業發展不受限制與史實不符,且在題干中無法找到依據,排除C項。故選D項。
17.C
【詳解】根據題干“揚州好,僑寓半官場,購買園亭賓亦主,經營鹽、典仕而商,富貴不歸鄉”的大意為:商人僑寓揚州,經營鹽業和典業,獲得了巨額的財富,購買了豪華的園林,又捐錢買官,既馳騁于商界,又混跡于官場,沉溺于有錢有勢、亦官亦商的富貴生活之中,樂不思蜀,定居在揚州,連自己的家鄉也懶得回去了。這反映了社會風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C項正確;清朝時期重農抑商的政策并未擯棄,反而逐漸的加強,排除A項;童謠內容反映的不是官商勾結,而是賣官鬻爵現象,說明“仕商身份界限”不明晰,排除B項;地方商業由官員壟斷經營,壟斷一詞太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
18.A
【詳解】根據題干“隨著國內外及宮廷對景德鎮瓷器需求量的激增……景德鎮瓷業進入了制瓷歷史高峰”可知,材料直接反映出商業需求促進制瓷業發展,A項正確;材料直接反映出商業需求促進制瓷業發展,不能說明手工業發展達到頂峰,排除B項;景德鎮成為當時制瓷中心在題干中無法體現,排除C項;題干提及的是“國內外及宮廷對景德鎮瓷器需求量的激增”無法體現出清代統治者推崇瓷器,排除D項。故選A項。
19.(1)變化:宋代城市商業活動打破了市坊的界限;經商的時間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現了早市和夜市。城市:臨安、開封(東京)、杭州(任意一個即可)
(2)表現:城市商業規模擴大(商鋪數量增加);出現新的商業城市;形成商業中心城市等。(任意兩點即可)
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穩定;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長途販運的發展。(任意三點即可)
【詳解】(1)變化:根據材料一“唐都長安的城市規劃井然有序,城中有東、西市,是主要商業區,這里商鋪林立;城內所建100多個坊,是居民區”、“宋代商業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鋪不斷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內到處可以開設店鋪”可知,宋代城市商業活動打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唐朝商業區和居民區嚴格分開,而宋代街道及宅巷內都能開設店鋪;根據材料一“經商的時間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現了早市和夜市”可知,宋代經商的時間不再受到限制,出現了早市和夜市,這與唐代對經商時間有限制不同;城市:據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商業繁榮,其代表性城市有臨安、開封(東京)、杭州等。
(2)表現:根據材料二“城市擁有的商業行業和店鋪數量日益增多,例如明代山東臨清有店鋪五六百家,清代擁有大小店鋪達千余家”可知,清朝前期城市商業規模擴大,具體表現為商鋪數量增加;根據材料“由于長途販運的發展,長江沿岸出現了一批新的商業城市,如漢口等”可知,清朝前期出現了新的商業城市;根據材料“全國還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商業中心城市,實現了當時所謂的‘四大聚’。天下有四聚,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可得出,清朝前期形成了商業中心城市;原因:根據材料二“康雍乾三朝,隨著經濟的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封建社會的相對穩定,國內商品市場越來越擴大”并結合所學可知,清朝前期城市發展的原因有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穩定,為城市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環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促進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和商業交流;根據材料二“由于長途販運的發展,長江沿岸出現了一批新的商業城市”可知,長途販運的發展,推動了新商業城市的出現和城市的發展。
20.(1)觀點;民心始終是第一位的或者朝代興亡取決于民心的向背。
隋朝:隋末農民大起義;,導致隋朝滅亡;
唐朝:貞觀之治(或唐太宗減輕人民勞役,鼓勵發展農業生產);,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
武則天繼續推行貞觀以來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和措施;,為“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基礎;。
開元盛世(或唐玄宗發展經濟改革稅制);,唐朝進入鼎盛時期;
黃巢起義;,給唐朝統治以致命打擊;
元朝:實行民族歧視政策;,引發社會動蕩,是元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元末農民起義;結束了元朝統治;
明朝: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
(2)演變:明朝糧食總產量能夠滿足糧食總需求量;清朝前期開始,糧食總產量逐漸不能滿足糧食總需求量;因素:政治統一、社會穩定、人口快速增長、清朝中期以后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高額地租等。
【詳解】(1)論述: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依據材料“在歷史上不論經濟發展到怎樣的水平,不論各個朝代的文化創造達到多么深刻的程度,都離不開這樣簡潔明白的真理:民心始終是第一位的。這就是說,朝代興亡不取決于統治者的意愿,而取決于民心的向背”,可以提煉一個觀點:朝代興亡取決于民心的向背。結合中國古代隋、唐、元、明四個朝代的相關史實對觀點進行論述即可。如隋末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使人民忍無可忍,終于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導致隋朝滅亡;唐太宗在位20多年,開創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勤于政事,虛心納諫,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唐朝后期,統治腐朽,宦官專權,人民賦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連年的災荒,無以為生,發動了大規模起義。起義軍在黃巢的率領下,黃巢起義轉戰南北,并攻人長安,建立政權,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元朝由于實行民族歧視政策,引發社會動蕩,是元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元末農民起義,結束了元朝統治;明朝末年,農民起義軍的領導人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深得民心。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進北京城,崇禎帝在絕望中自縊。統治長達276(1368年-1644年)的明王朝,最終被農民起義推翻了。因此朝代興亡取決于民心的向背。
(2)演變:根據材料二“《中國人地關系的歷史演變過程及影響機制》”,可知明清時期糧食供需關系發生的演變,是明朝糧食總產量能夠滿足糧食總需求量;清朝前期開始,糧食總產量逐漸不能滿足糧食總需求量。
因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前期的統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復社會經濟的措施,使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社會安定,人口的數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長。到康熙時,全國人口總數已達到1.5億。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清朝中期以后,人口的增長造成用地緊缺,而土地卻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芍绊戇@一變化的因素有明清初期,政治統一、社會穩定、人口快速增長、清朝中期以后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高額地租等。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陵市| 渝北区| 永年县| 江华| 三河市| 沙河市| 泗洪县| 吉隆县| 高雄县| 渭南市| 宜都市| 阜城县| 浠水县| 黄陵县| 广丰县| 昭苏县| 高邮市| 衡阳县| 礼泉县| 贺兰县| 牙克石市| 渭源县| 梨树县| 石泉县| 聂荣县| 江达县| 洱源县| 临桂县| 丹棱县| 九龙县| 栾川县| 新沂市| 韩城市| 广饶县| 镇原县| 交城县| 扬州市| 东光县| 葵青区| 什邡市| 资中县|